学科建设规划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学院学科建设规划(模板)

学院学科建设规划(模板)

学院学科建设规划
(模板)
一、学院“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试点学院改革工作稳定推进。

——学科专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师资队伍实力雄厚。

——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健全。

——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科研成果丰富。

——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显著增强。

——金融人才培养特色凸显。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

二、“十四五”时期学院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十三五”时期学院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二)“十三五”时期学院事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十四五”时期学院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1.全面推进试点学院改革
2.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
3.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4.优化提升学科平台
5.加强本科教学工程建设
6.深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7.着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8.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工作
9.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10.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11.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12.进一步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四、实现“十三五”学院事业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
(二)制度保障
(三)财务保障。

未来三年学科建设意见与-PPT文档资料

未来三年学科建设意见与-PPT文档资料

未来三年学科建设意见
二、学科建设的整体目标
重点学科建设
北京市重点学科由1个增加为3个
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由2个增加为4个, 建设一批校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学科点建设 博士学位授权 07年首次申报, 09年力争突破
一级学科硕士点由3个增加为5个
二级学科硕士点新增6-8个,由17个增加为23-25个。
工程硕士培养领域由2个增加为4-5个。
未来三年学科建设意见
三、重点建设的学科和学科点
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 市政工程
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4个
结构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建筑历史与理论
目前校级重点学科
序 号
1
二级学科 负责人 (硕士授权年)
3
樊振和
建筑构造技术等 3个 历史城市与历史 建筑保护3个 建筑管理现代化 等4个 结构理论及工程 应用等6个
专著49,核 刊5,其他8 省部科技奖1 专著4,核刊 项,局级教 4,其他16。 学成果奖2项。 专著32,核 刊35,检索5, 其他70。 省部科技奖、 教学奖5项, 局级教学成 果奖2项。 专著14,核 刊71,检索9, 其他113。
2
地图制图学与地 理信息系统 (2003) 建筑技术科学 (2003) 建筑历史与理论 (1998) 管理科学与工程 (1998)
王晏民
省部级项目4个, 20人,教授3人, 局级及其他13个, 副教10人,博士 263万 5人(25%),硕 士12人(60%) 国家级1个,省部 级6个,局级及其 他8个,67万 9人,副教5人硕 士7人
四、实施计划和安排
1.抓重点、分层次制定学科建设计划 (06年10月-11月) 北京市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博士点建设学科) 校级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建设学科) 其它学科 2.落实学科建设具体计划 第一阶段 (06年12月—2019年5月) 重点完成见效快、短期内可以实现的计划,按照国务院学 位办的文件精神,完成好我校博士授权单位和博士授权点 的首次申报工作,重点做好硕士点的申报工作,力争取得2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6个左右二级学科硕士点。组织好北京 市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申报工作,力争实现预期目标。

学科建设规划

学科建设规划

学科建设规划一、背景介绍学科建设规划是指为了提高学科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制定出一系列的发展目标、策略和措施的规划。

学科建设规划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够指导学科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科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目标设定1. 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学术交流、提供科研经费等措施,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

2. 增强学科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科教师和研究人员进行科研创新,提供创新团队和实验平台支持,加强学科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3. 提升学科的教学质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教师培训,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增加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加强与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开展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能力。

三、策略和措施1. 优化学科结构:根据学科的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调整学科的设置和布局,提高学科的专业化和交叉学科的融合能力。

2. 引进优秀人才: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才俊,提升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 加强学术交流: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

4. 提供科研经费支持:增加学科的科研经费投入,支持学科教师和研究人员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

5. 建设创新团队和实验平台:组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学术团队,建设先进的实验室和实验平台,提高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

6.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根据学科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7. 加强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8.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学习环境,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9. 加强与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等合作项目,提高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能力。

医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汇报优秀课件

医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汇报优秀课件
惠州华康医院2017~2019年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汇报人:叶颂霖
2
1
第一部分 医院简介 第二部分 2016年工作重点 第三部分 2017~2019年学科建设规划
第一部分 医院简介 一、医院基本情况 二、医院发展历程
医院基本情况 一、惠州市概况
惠州市行政区划
惠州市地处广东省东南部,属珠三角经济区, 陆地面积1.13万平方公里,毗邻东莞市、深圳市等 发达城市,接壤河源市、汕尾市等欠发达城市。 现辖惠城区、惠阳区2区;惠东县、博罗县、 龙门县3县,设有大亚湾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2个 国家级开发区,有69个乡镇和街道。
01 内科建设日臻完善
内科人才梯队组建完成,现有配置:主任医师1 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3名、助理医师1名, 2016年新聘任本土内科主任医师2名,至此内科实现 真正意义上“为临床科室保驾护航”的战略定位。
同时,内科为2017年重点发展科室,主要承担 老年病科、临终关怀科及医养结合业务,奠定内科基 础,为医院2017年度业务发展重要增长点。
西医骨科
中医骨伤科42张
EICU、内、外(含泌外 、神经外科)共72张
中医骨伤科 非骨科
康复医学科、 疼痛科共59张
康复方向
优势专科(1)
医院成立于1999年,原名惠州华康骨伤医院,原址位于惠州市麦地马庄路36号。 医院创始人 出身中医世家,父亲叶连华先生是当地家喻户晓的中医骨伤名家。 叶颂霖院长自幼随父学习,系统继承了中医世家骨伤治疗技术;大学毕业后在 佛山市中医院从事骨科临床工作十多年,师从佛山市中医院多位中医骨伤名家,博 取了“正骨十四法”精华,精通中西医骨科诊疗技术。 其结合佛山市中医院骨伤治疗特色,形成了“手法闭合复位、辅以小夹板固定、 中药内服外敷”等具有“华康”特色治疗体系,尽量避免骨伤患者手术开刀所带来 的痛苦;同时,亦主张必要的开刀手术,采用现代诊疗技术,以扬中医之长,避其 之短,形成了独特、先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系。 以其创伤小、恢复快、费用廉、愈合好的优点得到了众多患者的认可和赞誉, 口碑相传。

学科建设规划

学科建设规划

学科建设规划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得以可持续的根本.自己的专业特色,这不仅可以充分凸显特色专业的基本内涵,有效地实现建设一流特色专业的目标要求,而且能够显示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进而促进高校多样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使学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校董事会提出了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学生个性化为基点,着力扩大优质专业影响力,走特色的道路,深化专业建设任务。

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面,要有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经济新常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的超前意识,集中力量办好地方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使专业结构更具针对性,努力品牌优势。

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是天华学院的定位。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天华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应用性、性、职业性特征;专业特征应体现与地方结合紧密,适应需求、就业需求与**学科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特征着重表现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读交替、工学结合”的教学特色.强化“技术为先、应用为本”,充分利用**园区等区域**优势,“双师结构”的专业师资队伍,校内外实训建设。

同时,结合《制造2025》、“”进行专业建设,让传统专业赋有的特色。

2021—2021学年,学校进一步明确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突破口,通过整合校内**、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和教育国际化步伐等举措,尽快应用型鲜明的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

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试点,继第一批学前教育、汽车服务工程,第二批管理专业之后,本学年,康复治疗学专业入选第三批,数字艺术入选第四批海市教委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通过整合小学教育、艺术教育、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教学**,建立了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开展“地方—学校—幼儿园"三位一体、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坚持走教育国际化的道路,初步了“产教融合"、“德、知、能兼备”和“教育国际化”的专业特色.正在利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优质**,逐步确立在儿童教育师资培养的优势。

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共22页PPT课件

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共22页PPT课件
所有统计数据均为2019-2009年
主要存在的问题
1.高层次的学科人才缺乏,学科建设和科研项目动力不足 2. 科研项目竞争力不强,科研成果显示度不高 3. 具备国家水平的重点学科不多 4. 学科研究基地支撑力度薄弱, 重点学科对其它学科的辐射效应不强 5. 医学院丰富的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整合,多学科参与的大团队不多,
瑞金医院 瑞金医院 仁济医院 瑞金医院 第九人民医院 第六人民医院 仁济医院
国家杰出青年
朱军 刘廷析 房静远 宁光 李青峰 殷善开 沈南
分析和把握人才储备的信息, 对杰青后备人才给予个体化 培育的政策,促进人才的脱 颖而出
协同相关部门做好人才引进 工作,为我校的科研队伍增 添活力
促进重点学科建设
科技指标
争取重大课题能力不强,产出高质量论文与重大科研成果底气不足 6. 学科交叉不够,未能形成更多的新型学科增长点 7. 产学研效率不高, 横向合作有待加强
十二五科技创新指导思想
瞄准国家科技和教育发展战略,对接上海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重 大需求,以科技创新为宗旨,以国际医学前沿和影响我国国民健 康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为目标,以国 家科技平台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强化转化医学理念,进 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完善科技竞争和激励机制,改进科技工作环 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 参与国家重大科学规划和研究的能力,提高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 的质量,力争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2019年
1000
5-7(新增3-5篇)
优化SCI论文奖励措施,由单纯追 求数量增长向数量与质量并重方 向转变
推进国际交流,加强与国际知名 大学合作
促进国家级重大奖项突破的举措
科技指标

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一、学科建设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根据学校十五发展规划的框架,本着理清思路,正确定位,大胆创新,稳步发展的指导思想,经过充分的讨论,拟定我院的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

(二)建设目标动员全院教职工,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经过3-5年的艰苦努力,力争2005年使本学科的部分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并行计算等)达到国内一流,再经过5-10年的建设,实现本学科的整体水平进入国内一流行列的目标。

1.学科点建设(1)重点建设省级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继续建好已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与“计算机软件及理论”两个硕士点。

“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的建设重点是抓质量,“计算机软件和理论”硕士点的发展要注重联合学校相近专业的力量,共同建设。

(3)2002年申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博士点,这是学院近两年内工作的重心。

①在上次申报基础上调整、充实已有的四个学科方同,梯队结构,以倒计时方式,给每个学科带头人落实任务和进度(包括项目、成果、专著、论文等)。

②争取近一、两年内引进1-2 名高层次的(尤其获奖成果多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带头人加盟计算机学院。

③对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加快培养步伐,争取尽快有一批博士生、硕士生,充实科研、教学第一线,增加教师队伍高学历比例。

制定院内教师博士学位培养计划。

④借助本校相近专业的优势,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其他学科(如材料、机电、结构等)交叉,通过项目合作、研究生培养,形成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的1-2个支撑方向。

⑤利用学术交流、项目评估,兼职教授等方式,扩大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大学与科研院所的交往,提高理工大计算机学院知名度。

借举办DCABES国际交流等机会,分两次请有关专家来本院指导。

(4)十五期间增加一个“系统结构硕士点”,2003年申报立项。

(5)2005-2010年着手软件及理论博士点的建设。

2.科学研究与科研基地建设(1)2001-2005年全院科技研究纵向课题40项,横向课题50项,每年科研和科技开发经费300-400 万,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大科技成果5-10项,被SCI、EI和ISIP等著名检索系统引用的科技论文40-50 篇,出版5-10部专著。

学科建设规划.ppt

学科建设规划.ppt
学科建设规划
(2015~2020)
目录
1
规划背景与意义
2
发展现状
3
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4
发展目标
5
发展思路及领域
2
目录
6
学科、科研平台建设
7
硕士点建设
8
以学科建设提升本科专业建设水平
9
保障措施
3
一.规划背景与意义
➢2013年9月,环境与设备工程系正式更名为生态环境 与城市建设学院,标志着学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学院学科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翁仁贵
发明专利
ZL20121006 3278.4
CN102603266A
1245411
8
活性炭纤维电极的无隔膜成对 直接电氧化电还原反应器-发明
杨卫身
发明专利
ZL 2011 1 0078600.6
CN 102219287 B
1133682
9
活性炭纤维电极无隔膜成对电 氧化电还原脱色方法
杨卫身
10
一种二氧化钛纳米复合管的制 备方法
CN102284244A
1229196
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1项,其中 3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蒸压加气混 凝土砌块的生产工艺
刘心中
发明专利
20081007247 0.3
ZL200810072470.3
854427
4 5
SCI、EI、ISTP收入12篇。 污泥处理方法及污泥建材资源 化及制成肥料的方法
刘心中
再生建筑废弃物蒸压砖生产工 艺
2010 0
0 账经7 费64500多7 万元13。 1
8
0 0 0 未统计 未统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93886
12 回风调温轿车空调(发明) 李曹县
发明专利 zl200610019 636.6
CN2918130
zl20061001 9636.6
授权公告日期 2013-02-06 2013-07-03 2011-10-19 2011-02-02 2013-02-06 2014-05-07 2013-07-31 2013-02-06 2013-02-06 2012-08-08 2012-01-11 2008-12-17
二.发展现状
(一)学科现状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以侯根富副教授为学科带头人 •承担了省重大科技专项、省自然基金、青年基金、省科技 厅、省教育厅、省建设厅以及学院等科研项目4项 •在国家级、省级和大学学报及有关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 文3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2篇
二.发展现状
(一)学科现状 ➢化学工程
研究平台
福建省高校环境 科学与工程实验 教学示范中心
福建省高校绿色节 能环境材料工程研 究中心
二.发展现状
(四)研究经费
出版著
国家级
省部市级
校级
横向
高水平论文
授权发 作 明专利 (不含
教材)
项目数 (经万费)省万项数部元目 市,(经万级 其费)经它项费经数目费1(7经近万7费)万15项元数0目,万(经横元万费)向,S经总CI费共E8到I 2权威 未统计 未统计
二.发展现状
(二)研究方向及队伍
院专业师资、职称结构图
(1人)
(2人)
二.发展现状
(二)研究方向及队伍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 •福建省百千万人才1人 •“双师型”教师20人 •聘请企业导师45人 •聘请侯立安院士、日本东北大学张其武教授等8位国内 外知名学者作为客座教授。
(三)
二.发展现状
•以蒋晓瑜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环境功能材料领域 •承担了福建省重点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市科技局 重点项目7项,研究经费19.5余万元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8篇,其中被EI、ISTP、 SCI等收录5篇 •获得发明专利2项 •2012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开始招生,学科建设 属于起步阶段
学科建设规划演示文稿
目录
1
规划背景与意义
2
发展现状
3
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4
发展目标
5
发展思路及领域
2
目录
6
学科、科研平台建设
7
硕士点建设
8
以学科建设提升本科专业建设水平
9
保障措施
3
一.规划背景与意义
➢2013年9月,环境与设备工程系正式更名为生态环境 与城市建设学院,标志着学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学院学科也面临20091011192 0.X
20081007216 1.6
CN101564866 CN101734895A
735965 1133546
6
一种电化学处理印染废水的方 法
蒋晓瑜
发明专利
20131005456 9.1
ZL201310054569.1
1394879
7
煤矸石烧结砖方法
二.发展现状
(一)学科现状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以陈礼洪副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排水系统安全与节能技术、 水处理及资源化为主要研究领域 •承担了福建省科技重大课题、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横 向科研项目5项,研究经费90多万元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9篇,其中被EI、ISTP、 SCI等收录3篇 •获得发明专利3项
2010 0
0 账经7 费64500多7 万元13。 1
8
0 0 0 未统计 未统计
2011 0
0
6
40 6
20 0
0 0 3 0 未统计 未统计
2012 0
0
5
66 6
15 1 30 3 3 2 未统计 未统计
2013 0
0
3
3
6 94 1 6 3 2 0 5
0
2014 (待 0 补充)
02
3
未统 计
CN102284244A
1229196
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1项,其中 3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蒸压加气混 凝土砌块的生产工艺
刘心中
发明专利
20081007247 0.3
ZL200810072470.3
854427
4 5
SCI、EI、ISTP收入12篇。 污泥处理方法及污泥建材资源 化及制成肥料的方法
刘心中
再生建筑废弃物蒸压砖生产工 艺
李静玲
11
两级阶梯式电气浮水处理工艺 及其专用设备
杨蕴哲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ZL 2011 1 0079986.2
CN 102225795 B
1133185
20091011109 0
ZL200910111090.0
ZL2009101 11090.0
ZL20091011 1921.4
CN 101575151 B
翁仁贵
发明专利
ZL20121006 3278.4
CN102603266A
1245411
8
活性炭纤维电极的无隔膜成对 直接电氧化电还原反应器-发明
杨卫身
发明专利
ZL 2011 1 0078600.6
CN 102219287 B
1133682
9
活性炭纤维电极无隔膜成对电 氧化电还原脱色方法
杨卫身
10
一种二氧化钛纳米复合管的制 备方法
二.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我院的学院学科建设要面向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服务于“百姓富、生态美”为导向,从学院实际出 发,统一认识、科学定位、深化改革、重视创新。
目录
1
规划背景与意义
2
发展现状
3
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4
发展目标
5
发展思路及领域
5
二.发展现状
(一)学科现状 ➢环境工程
•以刘心中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在废弃物资源化及污染控制技术领域开展了广泛 的科研工作 •以“福建绿色节能环境材料工程中心”、“环境保护研究所”为平台 •承担了福建省重点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横向科研项目8余项,研 究经费89万元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2篇,其中被EI、ISTP、SCI等收录7篇 •获得发明专利6项 •培养硕士7人。 •2004年,“环境工程”专业成为福建工程学院首批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成 为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
未统计
1
38
52 5
1
0
二.发展现状
(五)研究成果
序 号
专利名称
第一发明 人
专利类型
申请号
公告号
证书号
1 一种秸杆粉基复合肥防结块剂 刘心中
发明专利
ZL20111000 8370.6
CN102050679A
1133720
2 一种粉煤灰脱硫剂的制备方法 刘心中
发明专利
ZL20111015 746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