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敦煌莫高窟》说课稿
《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

《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对敦煌莫高窟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有初步了解。
并运用美术欣赏的方法,对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进行欣赏并作出简要评述。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敦煌彩塑壁画的一术特点。
对我国的石窟艺术有初步了解。
情感目标了解莫高窟及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和继承优秀美术传统的责任感。
体会与感悟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于情感。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展示图片、观察实物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敦煌莫高窟的背景和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仿和创作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敦煌莫高窟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对敦煌莫高窟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与壁画的分析及对其艺术特征的认识教学过程以珍贵的印刷版《金刚经》的流失,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学习敦煌石窟于敦煌莫高窟的概念。
展示敦煌代表性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敦煌高窟并说一说看到了那些艺术形式。
学生回答完之后,递进的抛出第二个问题,这些雕塑壁画建筑与什么相关?引出石窟佛教艺术的感念,同时输出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佛教艺术圣的知识点。
设置疑问,这种佛教艺术起源于中国吗?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得出起源于印度,老师总结是印度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在山岩间开凿的,随印度的佛教传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
我国一共有四大石窟,分别是哪四大石窟?学生回答四大石窟的名称。
老师语言引导,四大石窟都是五 A级景点,提出“云旅游”。
通过“云游敦煌”的形式展开对敦煌莫高窟的学习。
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地理环境视频,给学生制造心理落差,抛出问题:敦煌莫高窟问什么会在这样的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阅读旅游手册中关于敦煌地理位置重要性的介绍,初步了解敦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老师接着讲解加深学生对敦煌地理位置重要性的理解。
设置问题,这些石窟是谁建造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莫高窟》说课稿

《莫高窟》说课稿尊敬的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课是关于《莫高窟》的深度解读和教学。
《莫高窟》是一篇描绘中国古老文化遗产——莫高窟的精湛之作。
在这篇说课稿中,我将通过五个方面来介绍这篇文章,它们分别是:文章背景、作者介绍、莫高窟历史与艺术特色、教学方法和总结。
一、文章背景《莫高窟》这篇文章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主题是“文化遗产”,旨在让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
而《莫高窟》这篇文章,则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莫高窟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表达了作者对莫高窟的敬仰之情。
二、作者介绍《莫高窟》的作者余秋雨,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和作家。
他的作品以历史文化散文为主,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余秋雨的文字既有文化散文的韵味,又融入了学术研究的精准。
他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深度剖析,将莫高窟的历史与艺术特色呈现得淋漓尽致。
三、莫高窟历史与艺术特色1. 历史背景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是一座由十六国时期的东晋佛教僧侣们创建的古代石窟群。
它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历经千年的沧桑岁月,莫高窟仍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2. 艺术特色莫高窟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壁画和塑像上。
壁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佛像、菩萨像、罗汉像、天宫图等。
这些壁画以生动逼真的形象、色彩鲜艳的色彩和富有层次感的构图而著称。
其中,飞天图是莫高窟壁画的代表之一,这些美丽的飞天形象以其轻盈的身姿和生动的表情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3. 文化内涵莫高窟作为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艺术水平。
莫高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使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四、教学方法针对《莫高窟》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建议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优美语言和韵律节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莫高窟》说课稿

《莫高窟》说课稿引言概述: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世界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莫高窟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文化价值、保护与传承以及对世界艺术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1.1 莫高窟的建造背景1.2 莫高窟的发现与命名1.3 莫高窟的历史变迁二、艺术特点:2.1 壁画的题材与内容2.2 雕塑的形式与风格2.3 艺术表现手法与技巧三、文化价值:3.1 莫高窟对佛教文化的贡献3.2 艺术作品对历史研究的价值3.3 艺术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四、保护与传承:4.1 莫高窟的保护现状与挑战4.2 国内外保护与合作项目4.3 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五、对世界艺术的影响:5.1 莫高窟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5.2 艺术作品的国际影响力5.3 艺术作品对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正文内容:引言概述: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世界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莫高窟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文化价值、保护与传承以及对世界艺术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1.1 莫高窟的建造背景莫高窟的建造始于公元366年,是由敦煌地区的佛教信仰繁盛所催生的。
当时,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莫高窟作为一座佛教艺术宝库应运而生。
1.2 莫高窟的发现与命名莫高窟最早于1900年被发现,由于其位于莫高山的脚下,因此得名为莫高窟。
随后,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3 莫高窟的历史变迁莫高窟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兴衰,尤其在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达到了巅峰。
然而,随着佛教衰落和历史变迁,莫高窟逐渐被人遗忘,直到20世纪初才重新被发现。
二、艺术特点:2.1 壁画的题材与内容莫高窟的壁画题材广泛,包括佛教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等。
其中,以佛教故事最为丰富,如《法句经》、《生死簿》等。
壁画内容丰富多样,以绘画技法精湛著称。
2.2 雕塑的形式与风格莫高窟的雕塑形式多样,包括佛像、菩萨、护法等。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敦煌莫高窟》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6册。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多媒体教学过程演示四个步骤加以阐述:一、教材分析本课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了解和学习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并链接我国其他的著名石窟。
从石窟艺术追溯佛教的起源,从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引申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同时通过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外国所谓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
打破了以往单纯介绍作品的美术特征的局限,把敦煌放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以便更好的理解敦煌艺术,同时对当时社会的文化产生认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和学习石窟艺术。
二、教学目标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是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显性内容与目标:A.应知:认识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的宝库,这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
既有各自不同的鲜明特色,又有紧密相关的内在联系。
B.应会: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佛教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
对敦煌石窟有代表性的造像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2)隐性内容与目标:充分感受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2)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播放光盘,让学生对石窟中彩塑和壁画作品有一个初步的直观感受。
教师提问:你看了以上作品后谈谈你对它们初步感受(考查直观感悟的能力)、欣赏、评述。
学生回答:纷纷对彩塑的外在形象谈看法。
如身姿显得较丰腴。
耳垂都较大,神色都较慈祥等,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比较流畅。
二、新授1、通过对学生发言的整理归纳、揭示佛教与石窟艺术的关系,讲解当时石窟艺术的时代背景及发展过程。
美术七年级上册《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教案

初中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一、导入(5分钟)师:播放动画片《九色鹿》故事片段,请大家思考本故事讲述了什么道理?故事出自哪里?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出自敦煌壁画《鹿王本生》师:同学们对敦煌壁画有了解吗?生:(小组讨论)师:(小结)敦煌壁画在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今天我们走进莫高窟的世界来了解一下。
二、教授新课(15分钟)(一)敦煌概述师:1、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榆林峡、西千佛洞、东千佛洞及周围一些庙等石窟群。
其中莫高窟不仅是敦煌石窟的主体,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群,因此,一般提到“敦煌石窟”既专指莫高窟。
2、敦煌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历史文化名城——敦煌,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汉唐时代的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连结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
在东西文化不断交融过程中,产生了以莫高窟为代表的一批佛教石窟。
3、敦煌莫高窟选址条件由于敦煌石窟开凿于砾岩之上,石质很差,不适宜直接雕刻佛像。
聪明的古代匠师便在开凿好的洞窟壁上,因地制宜地采用壁画和雕塑彩绘两种艺术手段,创造出瑰丽多姿的艺术品,被世人称为佛教艺术的殿堂。
生:认真听讲并浏览幻灯片(二)泥塑师:课件浏览介绍:由于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敦煌石窟的艺术风格也各具特点。
观察泥塑图片,分别出现了哪些人物?生:佛(温和慈祥、智慧庄严、不可亵渎)菩萨(端庄温和)、弟子(阿难清秀年轻、迦叶饱经沧桑)、天王力士(身穿盔甲勇猛威武)(讨论并解决)师:唐代泥塑特点:造型写实、面容丰满、慈祥亲切、身姿优美、衣纹舒展,具有现实主义精神,体现世俗化特点。
(小结)通过这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彩绘泥塑造像和色彩绚丽、生动自然的精美壁画,我们可以感受到敦煌石窟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三)彩绘师: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最大的亮点--飞天壁画,她们位于画面的什。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全部

课题:敦煌莫高窟课型: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教材分析:人美版美术教科书第十六册以《敦煌莫高窟》为教学的出发点,并联系我国其他的著名石窟,从石窟艺术追溯佛教的起源,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引申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打破了以往单纯介绍作品的美术特征的局限,把敦煌艺术放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情境中,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敦煌艺术,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
同时通过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外国所谓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敦煌艺术所处的地理位置,初步认识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的宝库。
2、能力目标: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佛教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
能对敦煌石窟有代表性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3、情感目标:充分感受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及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和艺术价值。
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认识敦煌艺术中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兴致和爱国热忱。
教学难点:感悟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
教学手段采用:1、倡导“表现性学习”,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容量,加强课堂的直观性与趣味性。
3、采用欣赏优秀作品与德育渗透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来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1、组织教学,诱导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的四大石窟艺术。
2、学生回答后播放幻灯片,让学生对石窟中彩塑和壁画作品有一个初步的直观感受。
教师提问:你看了以上作品后谈谈你对它们初步感受(考查直观感悟的能力)、欣赏、评述。
学生回答:纷纷对彩塑的外在形象谈看法。
如身姿显得较丰腴。
耳垂都较大,神色都较慈祥等,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比较流畅。
3、幻灯出示课题——敦煌莫高窟二、新授1、学生自主探究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发展过程和艺术特色。
(通过学生自主的整理归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悟佛教与石窟艺术的关系,以及石窟艺术的时代背景及发展过程。
人美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人美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人美课标版美术教案七年级上自学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敦煌艺术由石窟建筑、彩塑、壁画共同组成的艺术宝库。
2、敦煌彩塑和壁画艺术是人类四大文明交汇的产物,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3、对石窟艺术几个主要时期彩塑及壁画的特点有所了解。
4、对XXX传入我国及四大洞窟艺术概况有初步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视频、讨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基本了解XXX的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过程。
2、能对敦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彩塑与壁画的形象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1、了解敦煌莫高窟彩塑与壁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了解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文物的散失过程,汲取历史教训,体会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分析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特色。
3、教学难点:对不同时期XXX艺术与时代之间的联系,XXX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播放《九色鹿》动画片稳定学生情绪,逐步导向课题内容。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性,提高他们的兴趣,营造好的课堂氛围。
(二)、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看过这部动画片吗?2、你知道这部片子中的故事是来自哪里?3、播放《九色鹿本生》视频。
《九色鹿》。
根据敦煌莫高窟XXX壁画故事改编的。
教导人们要诚信、向善。
学生谈对敦煌的了解。
壁画,彩塑、藏经洞、XXX。
学生的回答不足的地方教师予以补充。
4、敦煌最有名的是什么?(三)、敦煌的历史通过同学们得发言,看来人人对敦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信息有些零碎,片面。
今天老师就当一回导游,带领同学们进行一次敦煌之旅。
看看我们有哪些收获呢?1、板书:《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宝库》引用XXX 的术语,我们今天就来了解敦煌的前世、今生。
2、结合PPT课件展示3、板书:敦煌的地理位置了解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石窟艺术发生的背景之相关知识,建立历史大坐标,把政治、经济、军事、文明、宗教等知识点相关联,更好地理解敦煌艺术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莫高窟》说课稿

《莫高窟》说课稿
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莫高窟以其精美的壁画、雕塑和文物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的“艺术宝库”。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艺术特色、文化意义、保护现状和未来发展五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历史背景
1.1 莫高窟的建立时间
1.2 建立莫高窟的原因
1.3 莫高窟的发展历程
二、艺术特色
2.1 壁画的风格和主题
2.2 雕塑的造型和技艺
2.3 文物的保存和展示
三、文化意义
3.1 佛教文化的传播
3.2 艺术与宗教的结合
3.3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四、保护现状
4.1 文物保护的挑战
4.2 政府和社会的保护措施
4.3 国际合作与文化遗产保护
五、未来发展
5.1 文化旅游的推广
5.2 敦煌研究的深入
5.3 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
总结:莫高窟作为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的辉煌,更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加强保护工作,促进文化传承,让莫高窟这一瑰宝永远流传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敦煌莫高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敦煌莫高窟》是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的一篇课文,主
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石窟艺术群。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和特点,掌握敦
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特点以及相关的艺术术语;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
生的手绘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和特点;
2.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艺术特点分析;
3.学生手绘敦煌莫高窟壁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为了激发学生对敦煌莫高窟的兴趣,可以导入一些相关的
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展开讨论。
例如,可以播放一段敦煌莫高窟的介绍视频,或者展示一些敦煌莫高窟的图片。
同学们可以一起观察图片,简单描述画面中的特点和感受。
2. 了解敦煌莫高窟(15分钟)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向学生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和特点。
首先,我会简单讲解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敦煌莫高窟的产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然后,我会重点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包括主题、创作时间和艺术风格等。
同时,我还会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敦煌莫高窟相关的艺术术语,如彩塑、浮雕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点。
3. 分析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艺术特点(20分钟)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敦煌莫高窟壁画的
艺术特点。
首先,我会给学生展示几幅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中发现壁画的共同特点。
例如,我们可以注意到壁画的色彩丰富、线条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等特点。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对这些特点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艺术魅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我还会邀请学生凭借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壁画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进行描述和分析。
4. 学生手绘敦煌莫高窟壁画(40分钟)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将以手绘的方式来表达对敦煌莫高窟
壁画的理解和感受。
首先,我会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画材和画布。
然后,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简化版样本,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接下来,我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创作,同时我也会在旁边给予他们一些指导和帮助。
最后,学生可以互相展示和欣赏自己的作品,我会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5. 总结与展望(5分钟)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
学生对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学习保持持续的兴趣。
同时,我也可
以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比如可以与学生一起观看有关敦煌莫高窟的纪录片、参观相关的展览等,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敦煌莫高窟的理解和认识。
五、课堂作业
课后,我将布置一个作业任务给学生,让他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敦煌莫高窟。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敦煌莫高窟壁画题材,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和创作。
他们可以搜索相关资料,了解该题材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然后进行手绘创作,最后将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
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创造力。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能够引导学生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和特点,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通过手绘创作来表达自己对敦煌莫高窟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通过课后的作业任务,我也希望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主研究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我相信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敦煌莫高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