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美术上册 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宝库(自学)教案1 人美版
石窟艺术的宝库(自学)-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石窟艺术的宝库(自学)-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 了解石窟艺术的概念; 2. 了解中国石窟艺术的历史背景、基本特征和代表性作品; 3. 探究石窟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构图特点; 4. 培养学生对于石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认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中国石窟艺术的历史背景、基本特征和代表性作品;2.石窟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构图特点。
教学难点1.探究石窟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构图特点;2.培养学生欣赏石窟艺术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导入(15分钟)1.导入课堂: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呢?2.老师出示石窟艺术的图像,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感受。
3.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老师进行引导,慢慢引出“石窟艺术”这个概念。
讲解(30分钟)1.讲解石窟艺术的历史背景、基本特征和代表性作品。
2.分析石窟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构图特点。
3.出示代表性作品,深入分析其表现手法和构图特点。
实践(40分钟)1.学生分小组,每组选择一幅石窟艺术图像。
2.分析所选图像的表现手法和构图特点;3.每组制作一张海报,介绍所选图像的历史背景、作者及其意义,并突出其表现手法和构图特点。
4.每组进行口头汇报,展示自己的海报。
辅导(15分钟)1.老师对于每组的海报进行点评。
2.对于表现较差的海报进行现场辅导,提出建议和改进建议。
四、教学策略本次教学将采用如下的教学策略: 1. 以导入课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以讲解、分析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3. 以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
五、评价方法1.通过口头汇报,了解学生对于石窟艺术的认知和理解程度;2.对于学生制作的海报进行点评,评估学生的表现能力。
六、教学资源1.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材;2.石窟艺术相关的图像和影像资料;3.制作海报所需的画纸、绘图工具等。
七、扩展延伸1.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艺术家或作品,进行调研并进行口头汇报;2.学生可以模仿石窟艺术的构图手法和表现风格,进行自己的代表性作品创作;3.学生可以将石窟艺术的风格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比较,探究交流艺术表现手法的异同之处。
《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

《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对敦煌莫高窟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有初步了解。
并运用美术欣赏的方法,对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进行欣赏并作出简要评述。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敦煌彩塑壁画的一术特点。
对我国的石窟艺术有初步了解。
情感目标了解莫高窟及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和继承优秀美术传统的责任感。
体会与感悟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于情感。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展示图片、观察实物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敦煌莫高窟的背景和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仿和创作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敦煌莫高窟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对敦煌莫高窟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与壁画的分析及对其艺术特征的认识教学过程以珍贵的印刷版《金刚经》的流失,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学习敦煌石窟于敦煌莫高窟的概念。
展示敦煌代表性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敦煌高窟并说一说看到了那些艺术形式。
学生回答完之后,递进的抛出第二个问题,这些雕塑壁画建筑与什么相关?引出石窟佛教艺术的感念,同时输出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佛教艺术圣的知识点。
设置疑问,这种佛教艺术起源于中国吗?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得出起源于印度,老师总结是印度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在山岩间开凿的,随印度的佛教传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
我国一共有四大石窟,分别是哪四大石窟?学生回答四大石窟的名称。
老师语言引导,四大石窟都是五 A级景点,提出“云旅游”。
通过“云游敦煌”的形式展开对敦煌莫高窟的学习。
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地理环境视频,给学生制造心理落差,抛出问题:敦煌莫高窟问什么会在这样的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阅读旅游手册中关于敦煌地理位置重要性的介绍,初步了解敦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老师接着讲解加深学生对敦煌地理位置重要性的理解。
设置问题,这些石窟是谁建造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七年级美术上册 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宝库(自学)教案1 人美版

石窟艺术的宝库(自学)第一课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一、教材分析:;本课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了解和学习敦煌莫高窟的彩;二、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A.应知:认识敦煌艺术是由;(2)隐性内容与目标:A.充分感受我国石窟艺术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2)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教材:人美版义第一课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一、教材分析:本课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了解和学习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并链接我国其他的著名石窟。
从石窟艺术追溯佛教的起源,从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引申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同时通过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外国所谓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
打破了以往单纯介绍作品的美术特征的局限,把敦煌放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以便更好的理解敦煌艺术,同时对当时社会的文化产生认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和学习石窟艺术。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A.应知:认识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的宝库,这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
既有各自不同的鲜明特色,又有紧密相关的内在联系。
B.应会: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佛教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
对敦煌石窟有代表性的造像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2)隐性内容与目标:A.充分感受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2)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教材: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16册第一课课型:欣赏、评述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1)认识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的宝库。
人美版七年级上册美术《石窟艺术的宝库(自学)》(一等奖课件) (3)

画一画
临摹下面这幅以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为题材 的画作
• 视频里主要介绍的是我国著名的什么石 窟?
(敦煌莫高窟)
• 这个石窟中现存洞窟——735—个?壁画— —4.—5万平方米?彩塑—3—39—0 尊?
石窟艺术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
1. 通过学习莫高窟的彩塑与壁画艺术, 提高学生对敦煌艺术的欣赏能力 2. 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认 识到艺术品的珍贵 3.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 文化艺术的责任感
壁画当中最花 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 弦;有的倒悬身子,从天而降;有的彩 带飘扬,漫天遨游……
有的臂挎花篮 采摘鲜花
有的怀抱琵琶 轻拨银弦
有的倒悬身子 从天而降
有的彩带飘扬 漫天遨游
填一填:
壁画上的飞天, 有的( 臂挎花篮 ),( 采摘鲜花 ); 有的( 怀抱琵琶),( 轻拨银弦); 有的( 倒悬身子 ),( 从天而降 ); 有的(彩带飘扬),( 漫天遨游) ……
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 了辉煌灿烂的艺术殿堂
藏经洞
•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 穴——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 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 铜像等六万多件。由于清王朝腐败 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 分子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 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敦煌莫高窟文物遗失人物及过程
代文明” • “敦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 “它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中最伟大的宝库” • 西方学者将敦煌壁画称作是“墙壁上的图书馆” • 1987年因为莫高窟有着三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
塑,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和曾经 有过众多文物的藏经洞,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 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美术七年级上册《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教案

初中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一、导入(5分钟)师:播放动画片《九色鹿》故事片段,请大家思考本故事讲述了什么道理?故事出自哪里?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出自敦煌壁画《鹿王本生》师:同学们对敦煌壁画有了解吗?生:(小组讨论)师:(小结)敦煌壁画在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今天我们走进莫高窟的世界来了解一下。
二、教授新课(15分钟)(一)敦煌概述师:1、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榆林峡、西千佛洞、东千佛洞及周围一些庙等石窟群。
其中莫高窟不仅是敦煌石窟的主体,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群,因此,一般提到“敦煌石窟”既专指莫高窟。
2、敦煌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历史文化名城——敦煌,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汉唐时代的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连结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
在东西文化不断交融过程中,产生了以莫高窟为代表的一批佛教石窟。
3、敦煌莫高窟选址条件由于敦煌石窟开凿于砾岩之上,石质很差,不适宜直接雕刻佛像。
聪明的古代匠师便在开凿好的洞窟壁上,因地制宜地采用壁画和雕塑彩绘两种艺术手段,创造出瑰丽多姿的艺术品,被世人称为佛教艺术的殿堂。
生:认真听讲并浏览幻灯片(二)泥塑师:课件浏览介绍:由于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敦煌石窟的艺术风格也各具特点。
观察泥塑图片,分别出现了哪些人物?生:佛(温和慈祥、智慧庄严、不可亵渎)菩萨(端庄温和)、弟子(阿难清秀年轻、迦叶饱经沧桑)、天王力士(身穿盔甲勇猛威武)(讨论并解决)师:唐代泥塑特点:造型写实、面容丰满、慈祥亲切、身姿优美、衣纹舒展,具有现实主义精神,体现世俗化特点。
(小结)通过这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彩绘泥塑造像和色彩绚丽、生动自然的精美壁画,我们可以感受到敦煌石窟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三)彩绘师: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最大的亮点--飞天壁画,她们位于画面的什。
石窟艺术的宝库(自学)示范教案

《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教学方案教材分析本课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了解和学习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从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引申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
把敦煌放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以便更好的理解敦煌艺术,同时对当时社会的文化产生认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和学习石窟艺术。
教学目标1.了解敦煌艺术及敦煌不同时期壁画、彩塑、建筑方面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2.赏析敦煌艺术作品,能作出简单评述,提高审美文化修养。
3.珍惜文化遗产,培养文物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设计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图片,让我们在充满异域风情的图画中跟随驼队的脚步,走进沙漠深处去领略敦煌莫高窟的艺术魅力。
板书《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愿望、需要,形成强大的内驱力,对敦煌总体有初步认识。
二、自学探究1.请同学们看书思考下列问题:(1)莫高窟的位置、开凿年代,主要包括哪些艺术作品?莫高窟的位置: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西段,是我国通往西方的唯一路上通道。
莫高窟开凿在敦煌鸣沙山的峭壁上之上。
莫高窟开凿时间,历经年代:前秦建元二年,经北梁、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
建筑、雕塑、壁画735个洞窟、3000余身彩塑、45000多平方米壁画。
(2)你听过莫高窟的藏经洞吗?战乱年代,和尚们为逃避战火,将大批文书集中秘密地贮藏在一洞中,并砌墙密封洞口,巧妙伪装,使得藏经洞中的秘密长期无人知晓。
藏经洞: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
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人美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人美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人美课标版美术教案七年级上自学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敦煌艺术由石窟建筑、彩塑、壁画共同组成的艺术宝库。
2、敦煌彩塑和壁画艺术是人类四大文明交汇的产物,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3、对石窟艺术几个主要时期彩塑及壁画的特点有所了解。
4、对XXX传入我国及四大洞窟艺术概况有初步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视频、讨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基本了解XXX的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过程。
2、能对敦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彩塑与壁画的形象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1、了解敦煌莫高窟彩塑与壁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了解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文物的散失过程,汲取历史教训,体会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分析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特色。
3、教学难点:对不同时期XXX艺术与时代之间的联系,XXX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播放《九色鹿》动画片稳定学生情绪,逐步导向课题内容。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性,提高他们的兴趣,营造好的课堂氛围。
(二)、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看过这部动画片吗?2、你知道这部片子中的故事是来自哪里?3、播放《九色鹿本生》视频。
《九色鹿》。
根据敦煌莫高窟XXX壁画故事改编的。
教导人们要诚信、向善。
学生谈对敦煌的了解。
壁画,彩塑、藏经洞、XXX。
学生的回答不足的地方教师予以补充。
4、敦煌最有名的是什么?(三)、敦煌的历史通过同学们得发言,看来人人对敦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信息有些零碎,片面。
今天老师就当一回导游,带领同学们进行一次敦煌之旅。
看看我们有哪些收获呢?1、板书:《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宝库》引用XXX 的术语,我们今天就来了解敦煌的前世、今生。
2、结合PPT课件展示3、板书:敦煌的地理位置了解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石窟艺术发生的背景之相关知识,建立历史大坐标,把政治、经济、军事、文明、宗教等知识点相关联,更好地理解敦煌艺术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七年级美术上册《石窟艺术的宝库》优秀教学案例
小组合作学习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将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不同的石窟艺术主题,如石窟的历史、艺术特点、保护现状等。小组成员需要共同收集资料、讨论分析、制作报告和展示成果。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在交流互动中深化对石窟艺术的理解。
(四)反思与评价
3.思考石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并提出具体的建议。
Hale Waihona Puke (四)总结归纳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我会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强调石窟艺术的核心价值和艺术特点,同时指出他们在讨论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最后,我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系统总结,强调石窟艺术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将采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对石窟艺术的兴趣。我会讲述一位古代艺术家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岩石上创作出令人惊叹的石窟艺术作品。这个故事将让学生对石窟艺术产生好奇,渴望了解更多关于它的知识。接着,我会展示一些精选的石窟艺术图片,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让学生初步感受石窟艺术的魅力。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将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进入新课的学习。
4.分析石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引导学生关注其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石窟艺术主题,如佛像、壁画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创作技法。
2.探讨石窟艺术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反思与评价相结合,提升学生自我认知
本案例将反思与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通过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提高自我认知,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敦煌莫高窟教案
敦煌莫高窟教案课题:敦煌莫高窟课型: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教材分析:人美版美术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以《敦煌莫高窟》为教学出发点,联系我国其他著名石窟,从石窟艺术追溯XXX起源,对雕塑、壁画艺术欣赏,引申到当时社会历史、文化,对宗教文化了解。
本课教学中,教师打破了以往单纯介绍作品的美术特征的局限,把敦煌艺术放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情境中,以便让学生更好理解敦煌艺术,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
同时通过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外国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敦煌艺术地理位置,初步认识敦煌艺术由石窟建筑、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艺术宝库。
2、能力目标:通过查找资料,了解XXX传入与敦煌石窟兴建。
能对敦煌石窟代表性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3、情感目标:充分感受我国石窟艺术伟大成就及传统艺术博大精深和艺术价值。
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认识敦煌艺术中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激发学生研究探索兴趣和爱国热忱。
教学难点:感悟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
教学手段:1、倡导“表现性研究”,体现学生主体性。
2、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容量,加强课堂直观性与趣味性。
3、采用欣赏优秀作品与德育渗透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1、组织教学,诱导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的四大石窟艺术。
2、播放幻灯片,让学生对石窟中彩塑和壁画作品有初步直观感受。
教师提问:你看了以上作品后谈谈你对它们的初步感受(考查直观感悟的能力)、欣赏、评述。
学生回答:纷纷对彩塑的外在形象谈看法,如身姿显得较丰腴,耳垂都较大,神色都较慈祥等。
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比较流畅。
3、幻灯出示课题——敦煌莫高窟。
二、新授1、学生自主探究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发展过程和艺术特色。
通过学生自主整理归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悟XXX与石窟艺术的关系,以及石窟艺术的时代背景及发展过程。
七年级美术上册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宝库(自学)教案2人美版
七年级美术上册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宝库(自学)教案2人美版石窟艺术的宝库(自学)教学设想石窟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应特别充分利用图片、录像,更形象直观使学生对我国古老的石窟艺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石窟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从而从小树立爱护文物古迹,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莫高窟、龙门石窟的基本内容,了解其艺术成就。
②让学生了解莫高窟、龙门石窟、乐山大佛以及大足石刻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石窟艺术的欣赏能力。
③让学生了解乐山大佛、大足石刻的相关知识,加深对我国古代石窟艺术的认识。
④引导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帮助学生形成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采用讨论式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③采用导游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④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石窟艺术发达的原因,培养学生寻要究源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莫高窟内的壁画和雕刻艺术成就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初步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莫高窟石窟和龙门石窟难点:隋唐时期石窟艺术盛行的原因。
石窟艺术里面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特征。
教学突破:本课所学的几个石窟艺术所处的历史时期各不相同,知识点相对孤立,比较分散,所以在教学中可采用景点导游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同时注意做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学生视野的开拓,课前可引导学生多搜集一些关于石窟艺术的图片、资料,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理解分析问题和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①准备关于莫高窟石窟的录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窟艺术的宝库(自学)
第一课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一、教材分析:;本课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了解和学习敦煌莫高窟的彩;二、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A.应知:认识敦煌艺术是由;(2)隐性内容与目标:A.充分感受我国石窟艺术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2)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教材:人美版义
第一课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了解和学习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并链接我国其他的著名石窟。
从石窟艺术追溯佛教的起源,从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引申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同时通过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外国所谓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
打破了以往单纯介绍作品的美术特征的局限,把敦煌放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以便更好的理解敦煌艺术,同时对当时社会的文化产生认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和学习石窟艺术。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A.应知:认识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的宝库,这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
既有各自不同的鲜明特色,又有紧密相关的内在联系。
B.应会: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佛教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
对敦煌石窟有代表性的造像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2)隐性内容与目标:A.充分感受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2)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教材: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16
册第一课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1)认识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艺术和壁画
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的宝库。
(2)过欣赏敦煌石窟的彩塑,认识敦煌彩塑是我国
数千年艺术传统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艺术
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风格的彩塑,注重对石
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2、隐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艺术,充分认识我国石窟
艺术的伟大成就,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
深。
(2)通过了解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散失的过
程,了解勤劳智慧的先民们为人类做出的巨大
贡献,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认
识到艺术品的珍贵。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
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欣赏和理解。
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
悟。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生:教材等
教学活动设计
1)新课导入
播放《敦煌》宣传片段(5分钟),引出课题。
2)深入展开
A:问:敦煌在我国版图的哪个位置?在古丝绸之路中的地位?
“丝绸之路”一词被中外学者广泛使用,并把古代丝绸贸易所达到的地区都包括在丝绸之路的范围内。
因而“丝绸之路”就成为古代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中亚、西亚、南亚到欧洲、非洲等地的陆路通道的通称。
历史上的敦煌,是多民族杂居地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后有月氏、乌孙、匈奴等族繁衍生息,又有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族统治经营,
从而使敦煌文化在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又有少数民族文化加入其中。
敦煌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
总而言之,历史上的敦煌,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战略基地,是丝绸之路上的国际商贸中心,是中西文化的荟萃之地,是丝绸之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时至今日,人们在畅游敦煌的时候,还能体悟到它的风采。
B:多媒体演示,教师讲述佛教的传入和石窟艺术(重点是敦煌莫高窟)
中国的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 雕塑、书法
莫高窟 --- 彩塑、壁画
云冈石窟--- 雕塑
麦积山石窟---泥塑、雕塑、壁画
佛教产生于印度,至今已有2500年。
敦煌自汉代起,是通往西域大道上的交通枢纽,印度的佛教经中亚传入今天的新疆,并逐步东进到敦煌。
大致到东汉,佛教已经进一步传到中原为国人所崇信。
1、彩塑:现存魏至宋的彩塑3400余身,主要包括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飞天和供养人塑像。
北朝:第275窟交脚弥勒
隋朝:第419窟菩萨阿难像
唐朝:45窟菩萨像 158窟涅磐像
飞天短片《舞梦敦煌》。
由于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其艺术风格也各具特点。
2、壁画:莫高窟洞内四壁与洞顶全部是彩绘壁画,现存45000平方米。
如果把这些壁画按照自身的高度连接起来,可以形成一个长达30公里的大画廊。
西魏:第257窟鹿王本生
北周:第290窟佛传故事
隋朝:第244窟说法图
唐朝:第112窟反弹琵琶伎乐
C藏经洞: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
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
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
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鲜为人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
但自藏经洞被发现后,旋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
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掠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他们都以少量的银元,带走了大量的中国的灿烂文化。
《行道天王图》(唐)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3)布置书面思考题
1、北魏和唐代的石窟造像各有什么特点?
北魏:面貌清瘦,眉目开朗,嫣然含笑,衣裙飞扬,潇洒飘逸的风格。
唐代:造型写实,人物比例均匀,面相丰满,身姿优美,神情各异,衣纹舒展自然。
唐代彩塑佛像慈祥大度,菩萨文静端庄,天王威武雄壮,弟子聪慧虔诚,是敦煌彩塑的高峰期。
2、反映了各自什么样的审美标准?
3、藏经洞遭受的劫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意外的发现了文物,你会怎么做?谈谈我们该怎样尽到保护文物、爱护文
4)课后延展
2、在课本第一页壁画中选择一个形象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