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哲学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1课时 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

第1课时 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1课时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习目标】:1.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3.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4.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5.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①②③(2)方法论:二.判断正误: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决定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密不可分3.错误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的反映4.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不断向前发展〘探究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是矛盾的。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①内容:②原因:3.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5.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①内容:②原因:4.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5.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11.1(导学案)

11.1(导学案)

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一、学习目标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分析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2、结合实例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结合实例分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说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难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三、学习过程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1.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科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以及风俗习惯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重要提示: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第一框 社会发展规律 导学案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第一框  社会发展规律 导学案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规律导学案使用说明:1、依据学习目标积极预习,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用红笔划上记号,以备上课探究;2、合作探究布置的内容预习时要认真进行研读、思考,便于课上合作探究;3、经典例题由同学们自行研读;4、当堂检测在5分钟之内完成(注:A类题不必抄写,在课本上标注即可;C类题选作。

)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

(2)识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识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⑷懂得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发展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的改革,并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重点、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三、自主学习,筑牢基础(准确记忆基本概念,动脑思考小问题加深理解)1、宗教与现实社会是什么关系?(B类)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B类)3、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A类)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如何?(A类)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什么?(A类)6、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A类)7、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是什么,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A类)8、不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有何不同?(B类)四、合作探究,提升能力(讨论、展示、点评时记好笔记,完善自己的答案并能结合实际加深理解)9、阅读课本P86探究材料思考如下问题:(1) 为什么在自然观方面容易形成唯物主义,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相当困难呢?(B类)(2) 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答案参考P86-87的相关链接 )(C类)10、阅读课本P88页探究材料一思考如下问题:⑴在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B类)⑵在资本主义社会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B类)11、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资本家的社会”。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1

《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1【学习目标】1.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2.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通过探讨人类社会的历史和发展规律,能使同学们形成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和科学的社会发展观。

【课前预习案】【知识梳理】(具体要求:详读教材,结合自学讲义考点解读和要求,15分钟内速记重点原理。

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要点记忆法)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1)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温馨提示: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

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2)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活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导学案

社会发展规律导学案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学重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自学案★【自读深思】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依据学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并熟记重点知识,归纳总结以下几个问题,并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讨论: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

地理环境物质方面——()人口因素()——最主要的形式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精神方面——()政治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等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决定()①有什么样的()就有什么样的()②社会存在的()决定是意识的()(2)社会意识具有()①社会意识有时()社会存在,有时又()——与是存在不完全同步。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最突出的表现落后的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社会发展。

3.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的钥匙。

【合作解疑】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合作,我共赢。

小组合作学习,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补充完善,对存疑的问题合作探究。

小组发言人根据教师要求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对存疑问题分析释疑。

★探究案★【自主探究】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本框所得知识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1.近年来,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你列举一些变化,并根据《自学案》1所学知识对这些变化进行分类。

2.请根据《自学案》2所学知识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

(1)最近党、国家、人民都比较关注那些问题?运用相关原理说明为什么关注这些问题?(2)既然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落后的封建主义思想,资本主义社会却会产生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这说明了什么?1.请你思考总结:社会生活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之间有什么关系?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实践之间有什么关系?你由此会得出什么结论?【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联系板块知识对问题进行补充完善。

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

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

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学习目标】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重点、难点】: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自主学习】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首先明确二者的含义,注意区分)(1)辨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揭示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指出:是人们的社会存在_______人们的社会意识。

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_________的反映。

(2)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__________的变化发展决定着______________的变化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___________性。

__________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______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__________的。

马克思主义的____________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人们在这一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_____________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在生产方式中,_______________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__________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_________,当生产关系___________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______________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关系的____________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

导学案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班级:姓名:时间:二、重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三、合作探究【探究一】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地解释人类社会?(学法指导: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原因)2、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归纳】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2、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生活的本质:【易混易错】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探究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知识归纳】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地位和作用:__2.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探究三】阅读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及材料,解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材料一:宗教所描绘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材料二:中国人财富观的变化:文革期间,人们认为人越穷越革命,越富越反动。

人们以穷为荣,不敢言富,更不敢求富。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财富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在人们以致富为荣,敢言富,更努力求富。

材料三:虽然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但是一些落后的封建思想仍然存在,比如重男轻女思想,这一观念导致我国男女比例失衡,预计到2020年,我国到适婚年龄但没有姑娘可娶的小伙子会达到三千万人。

【知识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易混易错】以下说法正确吗?1.错误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依赖。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决定。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体现为:社会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独立起作用。

【探究四】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2.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3. 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始终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知识归纳】1.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2.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易混易错】我国的基本矛盾:我国的主要矛盾:【探究五】1. 我国现阶段能实行按需分配吗?为什么?(按需分配:每个人想要什么就分配什么,想要多少就分配多少)2. 结合漫画分析我国现在为什么要实行收入分配改革?【知识归纳】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 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始终的两个基本规律:上层建筑生产力【易混易错】1.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社会发展的规律》表格式导学案设计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社会发展的规律》表格式导学案设计

政治: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案(新人教必修4)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2、能力目标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解决的办法,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全面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逐步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重点和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巩固提升】【知识点拨】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社会历史观领域,存在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这面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

其中对二者谁决定谁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标准。

2.全面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1)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总趋势:由低级向高级,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实现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解决的。

矛盾具有特殊性,在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不同,有对抗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区别,,因此,解决方法不同。

【学习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县第三中学 政治 学科导学案
编号:11-01
课题:第 11 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分 2 课时)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备课组:政治组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预习导航】阅读课本 P86——P88
1、 识记什么是社会存在? 什么是社会意识?
2、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背诵模板】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探究活动一】
1、 课本 P86 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
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
【探究活动二】
材料一: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
材料二: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灾区的饥民,大约 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鲁迅 材料三: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以上名人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探究活动三】
课本 P88 页,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
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
【探究活动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 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前面进步 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

【随堂达标训练】
1、在 1978 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 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试管婴儿”已经是很 正常的事。

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
A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D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A 、社会意识
B 、社会存在
C 、人的思维和人的行为的组合
D 、实践
3、“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 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

”该观点说明了: A 、动物也有意识
B 、上帝是人脑自生的
C 、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D 、上帝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作业布置】: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我们要适应 新的时代要求,根据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伟大的民 族精神。

说说弘扬民族精神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