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

当代国际分工
(二)特点
1、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1)垂直型国际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 (3)混合型国际分工 (4)外包型国际分工 (5)网状型国际分工
当代国际分工
(二)特点
1、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3、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1)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2)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
•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 的思想进行了深刻比判,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不是其所
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
品数量。一国拥有的贵重金属再多,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
品的数量和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国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会
高。可供消费的商品增加,才意味着一国财富的增加。怎 样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亚当·斯密认为扩大生产才能提 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 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不断深化,简而言之,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 这就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的基本思想。
在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在经济 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重商主义认为货币 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当时,货币主要是一些贵重 金属,如黄金、白银等。所以重商主义强调国库 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 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所以,他们为政府 开具的调节经济的处方是取消进口,因为进口会 导致本国贵重金属的流失,同时鼓励出口,因为 出口会导致贵重金属的流入。这一观点反映了资 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重金属 的认识。
分工后
酒的总产量 毛呢的总产量
英国 0 2.7
葡萄牙 2.4 0
交换后
国际分工

基辛研究结论为:资本较丰富的国家
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较 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 商品。
这种解释违背了H-O理论中劳动同一
1、被纳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国家越来越多 2、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 3、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4、构筑国际分工的纽带在加多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自然条件 二、社会生产力 三、人口与生产规模 四、资本国际化因素 五、生产关系因素 六、经济贸易政策因素
各国参与国际贸易获得比较优势利益
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得到均等化
4、作用机制
要素丰裕度 要素价格 产品成本 价 格的差异 国际贸易
5、理论分析
(1)、各国产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 直接原因
(2)、各国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 必要条件
(3)、各国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是由生产要素 价格的相对差异决定的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节省与生产无关的时间;
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增加物质财富。
4、举例说明
①分工前
英国
葡萄牙 合计
毛呢产量 所需人数 (单位) (人/年)
1
70
酒产量 (单位)
1
所需人数 (人/年)
120
劳动生产率
0.011
1
110
1
2
2
80
0.011
②分工后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产业内贸易学说对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学说对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国际分工理论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根据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劳动力、资源和产业的合理配置和组织。
它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旨在解释和指导不同国家间的贸易关系和经济发展。
产业内贸易学说是对国际分工理论的一种延伸和发展,着重探讨各国不同产业间的贸易关系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阐述产业内贸易学说对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学说的理论发展主要源于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认为贸易不再仅仅是基于资源和成本比较的选择,而是基于企业间的差异和规模经济的考虑。
在此基础上,阿文德(Helpman and Krugman, 1985)提出了一种国际分工模式,即产品差异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产品差异化是促使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原因,不同国家间的产品差异化程度决定了贸易的规模和结构。
随后,格罗斯曼和赫尔佐格(Grossman and Helpman, 1991)提出了"好的质量"和"更好的工艺"两个重要的概念,以解释产品差异化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这些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使产业内贸易学说从实证研究的阶段进一步发展为理论性的探讨和解释。
在实证方面,产业内贸易学说的发展主要通过模型构建和案例研究。
从模型构建的角度看,研究者通过建立各种贸易模型,如多产品模型、垂直差异模型和贸易一体化模型等,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现象和特征。
例如,弗拉明戈斯(Flam and Helpman, 1987)构建了一个多产品交互模型,用以解释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他的模型中,不同国家生产不同种类的产品,并通过贸易来满足自己和他国的需求,实现互利共赢。
此外,一些国际贸易模型也将产业内贸易作为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用以分析产业内贸易与其他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如经济增长、就业和收入的变化等。
除了模型构建,产业内贸易学说还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丰富了对实际生产和贸易活动的认识。
《国际分工理论》课件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要点一
总结词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创新、成熟 、标准化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各国应该根据自身的 比较优势来选择生产或进口某种产品。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提出。他认 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在 创新阶段,产品技术密集,发达国家具有技术优势;在成 熟阶段,产品技术逐渐标准化,成本成为主要竞争因素, 发展中国家具有成本优势;在标准化阶段,产品生产转移 到具有低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
规模经济理论
总结词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单位成本会降低,因此各国应该专注于大规模生产某些产品, 并通过贸易交换来获得其他国家的产品。
详细描述
规模经济理论强调了规模效应在生产中的重要性。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这使得 某些产品在某些国家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各国应该专注于大规模生产这些产品,并通过贸易交换来满足 其他需求。
保护贸易
国家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保护 本国产业,限制进口,鼓励出口 。保护贸易下,国际分工受到一 定程度的限制。
战略性贸易
国家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干预国 际市场,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战略性贸易政策下,国际分工 的形式更加复杂多样。
03
国际分工的影响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资源优化配置
国际分工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资源 得以更加合理的配置,各国的比 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比较优势理论
总结词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并通过贸易 交换来获得其他国家的产品。
详细描述
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但 它总是可以选择生产自己具有相对较低成本的产品,并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这样可以使得每个国家都获得更 大的利益。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发
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的分 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中叶)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开 通了东西方通商的渠道,有力地促进了世界 市场的产生和世界贸易的迅速扩大.手工业 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过度
1947年
出口
1951年
进口替代 出口 225680 0 173.91 12977 出口替代 230340 0 167.81 13726
资本(美 2550780 309133 9 元) 劳动(人/ 182.313 170.00 4 年) 18184 人平均年 13991 资本量
表3-3
商品 小麦(吨) 生铁(吨) 国家 法国
交换后
英国 1 3-1=2
3-1=2 1
由表3-3可知,交换后英国得到2吨生铁,1吨 小麦,比分工前的国内交换多得到1吨生铁; 而法国得到2吨小麦,1吨生铁,比分工前的国 内交换多得到1吨小麦.可见,实行国际分工 后,通过国际贸易,英,法两国都可同时受惠, 利益就来自各自发挥生产中的绝对成本优势, 使生产效率提高而增加了产品量.
分工后两国所需劳动日
2单位酒 2单位毛呢 共计
英国
200天
200天
葡萄牙
160天
160天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葡萄牙应专门从事葡萄 酒生产并出口部分葡萄酒换取英国的毛呢. 而英国则应专门从事毛呢生产,并出口部分 毛呢换取葡萄牙的葡萄酒.如果两国间葡萄 酒和毛呢的交换比例为1:1,则葡萄牙获得1 个单位的酒和一个单位的毛呢要比分工前的 国内交换节省10个劳动日,而英国获得1个 单位的酒和一个单位的毛呢要比分工前的国 内交换节省20个劳动日.可见,即使一国在两 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不利地位,通过两国 间的分工与相互贸易,双方仍可或益.
国际分工理论ppt课件

四.政府行为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 开放还是封闭?自由主义还是保护主义?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入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10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际贸易商品结构) (五)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后天
的竞争优势越来越显得比先天的比较优势更重要)
9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主要适用于产业间分工,作用在弱化
四. 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后) 在国际分工深化阶段,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 的世界工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具体而言,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是: 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 或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 趋势。 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第三阶段,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里昂惕夫之谜 和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如产业内贸易、 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国家产业领先地位转移等问题寻求 理论上的解释,提出许多观点,如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 说、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论、需求偏好相似说、 产业内贸易说等。
11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整理课件
31
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产生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他 认为两个国家在同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上产生差别的 原因是由于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也存在着缺陷:如果假定各国之 间劳动生产要素的效率都一样,那么,产生比较成本 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便由生产要素理论 (或资源禀赋理论)来解释。
如果进入世界市场的某种商品大部分是 在生产条件较劣的国家生产,则其国际价值 主要根据生产条件较劣的国家所生产的商品 的价值来确定。
整理课件
10
如果进入世界市场的某种商品大部分是在 生产条件较佳的国家生产,则其国际价值主要 依据生产条件较佳的国家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 来确定。
例如:天然橡胶的国际价值的确定主要以印 尼、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为依据
整理课件
27
(二)比较成本理论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科学性:
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该理论阐明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都 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获得利 益
比较成本理论表明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 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
比较成本理论还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分工 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 之内,因此,互利和等价交换是不同的概 念
整理课件
2
在西方经济学关于国际贸易分工的理 论中,影响最大的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 理论,它一直是西方国际经济学中的经 典理论,也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起点, 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从亚当·斯密 的绝对成本理论上发展而来的,因此, 要研究比较成本理论,必须先学习亚 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整理课件
3
第三章 主要内容
整理课件
第2章国际分工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
• 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17年)
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有绝对优势,
贸易利益呢?
背景:反对“谷物法”
内容:1、九大假设
2、基本思想
各国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 中力量生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 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 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 加,如此形成的国际贸易对各国都有 利,即“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 主张自由贸易。
模仿国出口,创新国和发展中国家进口
(3)产品标准化时期
劳动密集型产品,
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新国和模仿国进口
贸易模式图示
净出口
0
净进口
创新阶段
成熟阶段
图 2-1 产品寿命周期的演进
标准化阶段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创新国
需求偏好理论
1、需求偏好相异理论 在同一价格下,各国消费者即使具有同等购买能力,所 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也会不同。 原因如下:
代表人物:格鲁贝尔、克鲁格曼(美国) 内容: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或者
说,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特点: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有所不同。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性。 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具备两个条件:
(相互替代、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 形成原因和制约因素(3个方面)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一)2013-02-04解释国际分工的理论一直是层出不穷,从古典国际分工理论经历现代国际分工理论到当代国际分工理论。
古典国际分工理论以斯密、李嘉图等为代表,主要从优势、要素角度来阐述国际分工理论,但是需要许多假定条件。
现代国际分工理论以弗农、波特、杨小凯等为典型代表,分别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钻石理论、内生比较优势理论,现代国际分工理论不断修正前人的假定和理论,增加了更多的影响因素。
当代国际分工理论研究了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突出表现在水平型、垂直型国际分工,但是并不成熟。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近几年研究和解释中国国际分工越来越多,但还不成体系。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与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有一定的经济联系,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孤立地进行自己供给自己消费,这是毋庸置疑的。
随着国际经济往来、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化和专业化,几百年前国际分工理论就有了其基础。
现在来看,国际分工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垂直型国际分工,而且有水平型国际分工,前者主要出现在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的国家之间,后者主要发生在经济水平大致相当的国家之间。
本报告主要阐述古典国际分工理论、现代国际分工理论和当代国际分工理论的演变与发展,重点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分工理论。
古典国际分工理论古典国际分工理论是通过国际贸易理论来说明的,其中,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作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理论。
斯密提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国与国之间。
他的理论基础是,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产品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利益论”。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李嘉图提出,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出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若是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个国家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也就是说,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两利相全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相互需求论从供求决定价值出发来解释国际间商品交换的比率,认为,供求规律决定国际间商品流转水平和对外贸易中的商品价格。
穆勒认为,两国进行交换,其交换比率取决于双方对该项商品需求的大小,并稳定在输出货物恰好能抵偿输入货物的水平上。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简称H—O理论)提出,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那些需要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那些供应稀缺、价格较高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
H—O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最丰富和最便宜的要素为导向来进行生产和出口,而不是去生产那些自身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
H—O理论强调,国际分工的格局是由各国的要素禀赋的差异性来决定的。
——古典国际分工理论存在许多假定古典国际分工理论主要从某一方面阐述,特别是从优势角度,斯密的绝对优势、李嘉图的比较优势、H—O理论为典型代表。
各个国际分工理论都有自己的贡献,绝对比较优势理论突破了重商主义的局限,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单方面获取利益,绝对优势理论则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
这样的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形成互利共赢的格局,即使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互利共赢的思想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WTO、世界银行等国际间组织以及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
随着经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西方国家的经济制度不断演变,从早期的小农场主耕作、手工作坊的自由经济,逐步演变到现代化大工厂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原来阐述国际分工的理论就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最明显的表现是在许许多多的前提条件上。
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只是基于各国劳动生产力的简单比较,侧重于简单生产,现实世界中的某个国家或者地区则有可能在任何一方面都难以具有绝对优势。
而比较优势论和绝对优势论强调的是对某种商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力,H—O理论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它侧重于国际分工间的自然禀赋。
下面重点分析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H—O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假定。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着重于从供给和成本方面来论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该理论考虑了各国间的技术差异,可以说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比较优势理论具有以下几个假设条件:一、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
这一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阐明这个理论。
二、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
即: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的,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
三、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一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四、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五、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流动。
六、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七、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
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则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八、价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九、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十、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十一、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上面的假定条件,该理论具有以下局限性:比较优势理论不直接考虑要素禀赋,譬如一国内部的劳动力和资本。
李嘉图的模型预测各国会完全侧重于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不是生产类型广泛的产品。
这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符合。
如同发展经济学中的重商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的理论所说,一个国家或许在开始的时候于某个产业处于比较劣势,但能够而且应该保护和投资于这个产业直到其具有国际竞争力。
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理论,它没有考虑到比较优势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演变。
因此,它对于经济发展不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H—O理论的假定条件。
H—O理论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条件:一、劳工和资本能在产业间自由流动。
二、对于鞋革的生产是劳动密集性,而对计算机的生产是资本密集性。
三、两个国家间的劳动力和资本禀赋是不同的。
四、自由贸易。
五、长期看来,国家间没有技术性差异。
六、各个市场的品味、偏好是一样的。
H—O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它没有考虑关于资本品(包括原材料和能源)的贸易。
在这个理论中,劳动力和资本是固定属于每个国家的。
然而,在现代经济的背景下,资本品是可以进行国家间贸易的。
H—O理论没有考虑到国家间的生产技术的差异,这是不切实际的。
现代国际分工理论有代表性的现代国际分工理论主要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钻石理论以及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弗农于1966年回应H—O理论的局限性而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弗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
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弗农根据这样的差异将国家依次分为创新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首先由马歇尔在1890年提出,后经克鲁格曼等学者的完善而得到发展。
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的现象。
按规模经济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规模内部经济、规模外部经济和聚集经济。
其中,聚集经济是指生产的产品虽然不同,但在某一环节却有共同指向的多个工厂、多家企业聚集而产生的某些经济效益。
严格来说,这种聚集经济本身也是一种外部经济。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另一种是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
外部规模经济是一种经济外部性的表现,其产生的源泉包括: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行业内每个企业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
——钻石理论钻石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来的,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
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决策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二)2013-02-05解释国际分工的理论一直是层出不穷,从古典国际分工理论经历现代国际分工理论到当代国际分工理论。
古典国际分工理论以斯密、李嘉图等为代表,主要从优势、要素角度来阐述国际分工理论,但是需要许多假定条件。
现代国际分工理论以弗农、波特、杨小凯等为典型代表,分别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钻石理论、内生比较优势理论,现代国际分工理论不断修正前人的假定和理论,增加了更多的影响因素。
当代国际分工理论研究了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突出表现在水平型、垂直型国际分工,但是并不成熟。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近几年研究和解释中国国际分工越来越多,但还不成体系。
——内生比较优势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杨小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所谓内生比较优势是指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或通过技术创新与经验积累人为创造出来,它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内生性和动态性。
杨小凯以事前和事后的生产率差别把比较优势分为内生比较优势和外生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