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异同

合集下载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不同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不同

轼1.轼的词.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2.轼词在容方面的突破.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任上.3.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辛弃疾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4.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亮,过,克庄,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轼与辛弃疾词风之比较宋词风格,多有豪放、婉约两派之说,而豪放派则以把轼和辛弃疾为主。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并称为“苏辛”。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1. 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2. 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开拓词境。

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3. 苏、辛词都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共同情感。

4.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二、苏、辛的豪放词的不同之处
1.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

2. 苏轼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3.词风上,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语「稼轩词豪,东坡词旷」
4.苏词语言自然流畅清新;辛词大量用典,略显晦涩。

5.苏轼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

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一、本文概述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宋代词坛的巨匠,各自以其独特的豪放词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的作品,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宋词的天空。

然而,尽管同属于豪放一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却各具特色,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位伟大词人的创作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们将概述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以揭示他们词风形成的历史和社会环境。

接着,我们将从词的主题、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他们的豪放词风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包括他们的词风各自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以及这些特点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宋代词坛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词这种文学体裁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和传承。

二、苏轼豪放词风格分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在词的创作上,苏轼的词风多变,既有婉约之韵,又具豪放之气,特别是他的豪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豪放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

他善于以豪放之笔,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观,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词作既有宏大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情感。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他以大江东去的壮丽景象开篇,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豪放而又深沉的艺术境界。

苏轼的豪放词还体现在他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他不受传统词学观念的束缚,敢于在词中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辛弃疾词的异同浅析

苏轼、辛弃疾词的异同浅析

苏轼、辛弃疾词的异同浅析仝辉(中文071 学号070711127)在词的发展史上,由于苏轼、辛弃疾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初文人惯用的用词佑觞,遣兴,娱宾,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辛弃疾的词都以“豪放”为特征,人们谈诗论词,总喜欢将二人以“苏辛”并称。

纵观苏、辛二人的词风,作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苏轼奠定了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可同为豪放派却又不尽相同,就是说,苏辛在词的创作上都朝着同一方向发展,有共同性和连续性。

但是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个性和艺术修养等各不相同,因而艺术风格貌似而神异。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苏轼、辛弃疾的词作一略比。

一众所周知,苏轼生活在北宋末期,当时,新旧党争激烈,阶级斗争尖锐。

民族矛盾方面,北宋西北边境虽然也有强敌压境,但尚未造成对宋王朝致命的威胁。

这种时代的特点,就表现为他以道事君,遭仕途坎坷之后,依然直道而行,保持士气文心,一生善处忧患,表现为他始终关心国家政事,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莫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在人生的惊涛骇浪之中,他一怀正气,傲对群小:“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伦)面对人生的苦难,他处之坦然,忧乐不存于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定风波》)由于边患的存在,他抒发自己的壮志雄心。

在咏物词方面,开始把咏物和人事结合起来,借咏物抒发自己兀傲独立的个性,写出自己卓然不群,不随人俯仰,不随波逐流的人格。

因此,人们说,读东坡词,要从“尚余孤瘦雪(梅)霜(菊)枝”(《定风波咏红梅》)“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处领略其词妙处。

(《荷花媚荷花》)到了辛弃疾所生活的南宋,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主要的社会矛盾。

和战之争代替了新旧党争。

论苏轼的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论苏轼的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论苏轼的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北宋的苏轼与南宋的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及杰出人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苏词的旷达,辛词的豪迈,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虽然二人都是豪放派词人,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使苏词和辛词表现出的豪放之气风格迥异。

本文将从苏词与辛词的异同及形成原因进行讨论。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他们都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用词娱乐、抒写男女恋情及离愁别绪的传统,扩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宋词的语言和表现力;他们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博大的胸襟、奔放的情感、真挚的情怀,开创了豪放一派,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二人的词存在许多相似处,但由于二人所处的时代、个人生活经历及思想性格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差异。

一、苏轼、辛弃疾的相同点——但开豪放之风苏轼、辛弃疾的词都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初文人惯用的用词委婉,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

尤其是在表现豪放风格方面,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鲜明的呈现了出来。

以二人的代表作为例: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词。

词的上片描写打猎的盛况,下片抒发报国之情,表现了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者的爱国壮志。

词以“老夫聊发少年狂”起首,显示出豪放气韵,开篇“聊发”正是作者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而内心深处郁积已久的苦闷无法抑制的迸发;“少年狂”则说明其雄心未灭,壮心不老。

“左牵黄,右擎苍”便将一个威风凛凛、神气十足,左手牵狗、右手托鹰的密州太守勾勒出来,令人产生强烈的印象。

“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生动准确地展现了威武雄壮的猎队武士强大的阵容和乘马飞驰、席卷山林的气势。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异同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内容摘要:在词的发展史上,由于苏轼、辛弃疾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代文人惯用的用词佑觞,遣兴,娱宾,写那女恋情和离别惆怅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辛弃疾的词都以“豪放”为特征,人们谈论诗词,总喜欢将二人以“苏辛”并称。

纵观苏、辛二人的词风,作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苏轼奠定了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可同为豪放派却又不尽相同,就是说,苏辛在词的创作上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有共同性和连续性。

但由于作家所处年代,个性,个人经历和和艺术修养不同,因而艺术风格貌似而神异。

苏辛二人的作品描绘内容相近;在词语言的使用上都善于用典;词风大抵皆气势清雄,神彩俊迈,纵横挥洒,跌宕昭彰。

但是由于二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性格和内在情感等的不同,他们的词作又显示了鲜明的个性差异,苏轼之旷,辛弃疾之豪,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

词风格多样,豪放与婉约各领风骚,作为豪放词风的代表性作家,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他们的词风有不同的特色,在创作手法、意境、豪放特点以及意象的使用上各有千秋。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词;豪放派;异同在词的发展史上,由于苏轼、辛弃疾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代文人惯用的用词佑觞,遣兴,娱宾,写那女恋情和离别惆怅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辛弃疾的词都以“豪放”为特征,人们谈论诗词,总喜欢将二人以“苏辛”并称。

纵观苏、辛二人的词风,作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苏轼奠定了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可同为豪放派却又不尽相同,就是说,苏辛在词的创作上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有共同性和连续性。

但由于作家所处年代,个性,个人经历和和艺术修养不同,因而艺术风格貌似而神异。

苏辛二人都是至情至性的人,他们的作品中有大量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其内容之冲实丰富,情感之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牡 丹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李颖聪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二人 的豪放词派风格又有显著差别。苏词追求现实中的光 明,无论眼前多么黑暗,都在试图发掘其中美好的事 物,给人以鼓励,超越现实去寻求理想。辛词则更注 重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不堪与愤懑不平,通过描绘现 实中国家分崩离析,人民四处逃亡,亲人流离失散, 表现自己怀抱一颗爱国之心却又感到报国无门,壮志 难酬的悲愤之情难以消磨。苏词和辛词虽同属于豪放 苏词是现实中寻求光明,追求理想,给人以希望;而 一、豁达开朗与抑郁悲愤 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足见这个家族的文 化底蕴之深厚。苏轼从小读书刻苦,然而,这位有深 厚文化底蕴的才子,在仕途上却并非一帆风顺,甚至 可以说是波折不断。由于被动卷入朝廷的党派纷争, 苏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挤与责难,但他并不为此感 到苦闷,即便落入狱中,他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和对光明的探寻。被贬黄州时,他带领家人到城东开 辟了一片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 便是他在这时起的。被贬颍州时,他又疏浚了颍州西 湖,并且筑堤。此举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对人民 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减少了旱涝灾害的频率, 一劳永逸。绍圣四年(1097 年),苏轼被贬谪至徼 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苏轼在这里 兴办学校,教人读书,使儋州地区成为海南岛的一大 文教重镇,人民安居乐业,以读书为乐,以教育为先,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儋州有很多地方取名为 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等,凡是地名均会带上“东 坡”二字,甚至连语言都有“东坡话”,足见当地的 人民群众对苏轼的敬重和缅怀。可以说,无论苏轼流
落到何处, 他总能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过得更加舒适, 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性格豁达,这也直接影响了他 的词风。 辛弃疾的情况则与苏轼完全不同。南宋的政治 背景相对于北宋更加复杂混乱。在辛弃疾出生时,北 方早已落入金人手中已逾多年。辛弃疾的祖父虽在金 国任职,但他并不愿为金国卖命;相反,他极度仇视 金国金人,把推翻金人王朝作为自己的使命。在辛弃 疾幼年时期,他的祖父也时常带领辛弃疾登高望远, 时期的志向,当他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的统治下过着 了自己的肩上。他要实现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远大 理想,这使他带有一种江湖人士的侠义之气。辛弃疾 来到南方,但他对南宋朝廷的懦弱和胆怯并不知情, 他写下很多抗金北伐的提议,如《美芹十论》等,这 些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获得一致称赞,但南宋的统 治者对战争的态度是冷淡的,他们不想再打仗。尽管 表面上南宋的统治者表现出想要跟辛弃疾一同作战的 态度,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辛弃疾在谏言中所表现出来 的才干, 于是朝廷将他派到了南方的内陆省担任官职, 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显然,这与辛弃疾的志向大 相径庭,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远大形成了鲜明对比, 辛弃疾无法接受这样的落差,这使得他变得越来越郁 郁寡欢,他深感岁月流逝,人生苦短,而自己却报国 无门,壮志难酬,因此愈发意志消沉,哀伤落寞,内 心极为压抑愤懑,痛苦不堪。 二、一介书生与刀客游侠 苏轼对战争是陌生的,他只能通过想象去描绘。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想象出“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的场景。词中展现出一个“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的青年周瑜形象,并用“小乔出嫁了”来反衬 出周瑜的英姿飒爽,意气风发。作者借对周郎在赤壁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文 \ 洪万平(文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1班120101010030)摘要: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在文学史上并称“苏辛”。

但因为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和个人性格的不同,使两人在同为豪放的词风下又突显出各自不同的风格。

本文就两人在词风的异同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苏词辛词豪放派异同苏轼和辛弃疾以豪放派的代表屹立于词坛。

苏轼从根本上改变了词以婉约为正宗的传统,别开生面地开创了豪放派,而辛词继承苏词豪放,所以豪放是两人词风的相同之处。

但辛词在继承苏词豪放的同时,又对豪放词进行了创新,以及两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又导致两人词风在细节上又许多的相异之处。

下面将对两人词的异同进行较系统的对比。

一、苏词与辛词的相同之处由于两人性格的豪放大气,是两人在词风上表现出较高的相似之处,因此后人提到“豪放派”就会联想到两人,因此在词风上有很多共通之处。

两人都有大量的怀古、隐逸和饮酒之作。

这与两人在仕途上的几起几落都有莫大的关系,两人都有一腔热忱参与国家政事,却又一贬再贬,政治上的失意,满腔的郁闷无法发泄,于是借酒浇愁、借古讽今甚至有时会产生隐逸的想法,这都是两人在其词中的共同之处。

例如:两人都有在怀古中抒发壮志未酬的抑郁失落,这是他们最大的相同之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全词借历史以抒怀抱,赞叹历史风流人物而发人生慨叹。

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绪于中可见。

【1】而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内容摘要:在词的发展史上,由于苏轼、辛弃疾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代文人惯用的用词佑觞,遣兴,娱宾,写那女恋情和离别惆怅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辛弃疾的词都以“豪放”为特征,人们谈论诗词,总喜欢将二人以“苏辛”并称。

纵观苏、辛二人的词风,作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苏轼奠定了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可同为豪放派却又不尽相同,就是说,苏辛在词的创作上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有共同性和连续性。

但由于作家所处年代,个性,个人经历和和艺术修养不同,因而艺术风格貌似而神异。

苏辛二人的作品描绘内容相近;在词语言的使用上都善于用典;词风大抵皆气势清雄,神彩俊迈,纵横挥洒,跌宕昭彰。

但是由于二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性格和内在情感等的不同,他们的词作又显示了鲜明的个性差异,苏轼之旷,辛弃疾之豪,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

词风格多样,豪放与婉约各领风骚,作为豪放词风的代表性作家,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他们的词风有不同的特色,在创作手法、意境、豪放特点以及意象的使用上各有千秋。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词;豪放派;异同在词的发展史上,由于苏轼、辛弃疾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代文人惯用的用词佑觞,遣兴,娱宾,写那女恋情和离别惆怅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辛弃疾的词都以“豪放”为特征,人们谈论诗词,总喜欢将二人以“苏辛”并称。

纵观苏、辛二人的词风,作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苏轼奠定了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可同为豪放派却又不尽相同,就是说,苏辛在词的创作上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有共同性和连续性。

但由于作家所处年代,个性,个人经历和和艺术修养不同,因而艺术风格貌似而神异。

苏辛二人都是至情至性的人,他们的作品中有大量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其内容之冲实丰富,情感之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除了内容相近之外,苏、辛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如苏词中《江神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事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做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

词的下阕用冯唐故事,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历史人物和自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如辛词中《虞美人·赋琵琶》列举了“昭君出塞”、“贺老定场”许多有关的典故,且所用典故中情事都与词人内心的情感和生活经历有关,与当时时代特点有关,故典故虽多,却不为事所累,且抒情气氛浓郁。

辛词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苏、辛词大量运用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辛词风大抵皆气势清雄,神彩俊迈,纵横挥洒,跌宕昭彰。

苏、辛两人皆摆脱音律之束缚,畅所欲言,不以曲害意,扩充词之领域。

苏、辛的词作都可以遵守词的规律,但也能跳脱。

例如东坡词作的断句,以词的句式断或者是依据文义断有不同的味道。

苏、辛两人皆突破诗、词界线,援诗入词;亦即俾「词体诗化」也。

所谓「以词为词」是指将作诗时使用的体裁、句法也用于作词,使词体诗化,突破了诗词的界线。

东坡所作的词全面性的诗体他,以诗入词,内容、形式皆是诗的味道。

任何文学最早都是起于民间,如词的原始风貌是质朴的,写风俗民情的,与文人化后词不同。

但由于二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性格和内在情感等的不同,他们的词作又显示了鲜明的个性差异,苏轼之旷,辛弃疾之豪,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

词风格多样,豪放与婉约各领风骚,作为豪放词风的代表性作家,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他们的词风有不同的特色。

苏轼、辛弃疾同属豪放派词人,但苏词在豪放中蕴有清旷之意,较偏于洒脱疏朗,旷达雄放;而辛词则在豪情之外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具体如下:首先,创作手法不同。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首先将奔腾的长江与飞逝的历史相交织,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引出对雄伟江山的赞美和对英雄人物的追怀。

飞逝的流水自古就与流逝的时光紧密相联,而苏轼在此将二者相交织,在空间的壮阔和时间的纵深中,通过写景营造出惊心动魄的氛围。

在这种氛围中引出英雄人物周瑜,追忆其生前事迹,更加衬显出周瑜的风流潇洒、雄姿英才。

当年周瑜年仅三十四岁,却已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

而此时作者已是四十七岁,华发早生,理想尚未实现,而且又被朝迁贬谪。

作者在与英雄的对比中陷入了一种深深的痛苦之中。

但禀性开朗、超脱的苏轼却不愿过多地用痛苦来折磨自己,于是一句“人生如梦”,使他澎湃的内心情感得以平静。

词中通过写景来营造氛围,突出英雄形象,再通过两相对比表现诗人的情感。

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重点用叙述的笔法,将千百年来曾在此地出现过的风云人物一一追忆,他们或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或兵败身亡、无所建树。

追古思今,以英雄自期的辛弃疾,面对满目疮痍的山河和历史上的成败兴亡,更加觉得责任重大,不由得豪气冲天,道一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发了自己长期受到压抑的慷慨情怀。

词中重点是用叙述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虽然也有写景,但同样是面对长江,作者没有突出去写景,而只是用白描的手法简单地勾勒景物,以千百年不变的景串起千百年变化了的人,而不是像苏词中那样写景是为了大力渲染氛围。

前人说“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是对苏、辛二人的创作手法差异性的绝佳评价。

其次,意境不同。

由于两者创作手法不同。

形成两词在意境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苏词中,无论是描写景物,还是追忆英雄事迹,都是为作者抒情服务。

雄伟的江山,英雄的伟业,激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然而在理想( 历史) 与现实的矛盾之中,作者的豪情却化成了一种悲怆。

作者在词中把景物描写与人物感情的抒发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雄伟开阔、慷慨悲凉的意境。

我们读这首词,仿佛仍能听见作者那催人泪下的叹息声。

苏轼这种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的作词方法,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大气磅礴、景象雄伟的诗意境界,令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反观辛弃疾的词,却又是另外一种境界。

词中虽没有主人公的直接抒情,但作者借古讽今,通过叙述一个个典故,联系时事,非常明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整首词中充溢着作者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气吞万里如虎”的战斗生活的向往。

它营造出的是一种如长河落日般的雄浑悲壮、如建安诗歌一般气韵沉雄的意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英雄主义激情令人振奋,令人鼓舞,更令人深深体味到一种愈挫愈奋的慷慨豪情和昂扬斗志。

) 由此可见,苏轼的词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而辛词则是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英雄主义的主题。

再者,豪放的特点不同。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是苏辛二人豪放风格在具体表现上的差异。

苏轼的词在广阔的时空联系中引发出的是作者对人的生命意义的思考,在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观照中获得一种精神的超越和解脱。

虽然在词中也表现出了一种豪情,但作者最终却归为一种旷达和超脱。

而辛弃疾的词却在广阔的时空联系中引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词中表现的是一种负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不能实现自己理想而产生的悲愤。

尽管作者一生受到抑制,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必胜的信念,使辛词中仍然透射出不可逼视的英雄豪气。

另外,在意象的使用上,苏辛二人也不同。

辛弃疾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

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辛弃疾的艺术成就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

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

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

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

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苏轼与辛弃疾时代相隔久远,但他们的词风却有所传承。

他们俩人都具有积极乐观开朗的人生观,然而毕竟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政治特点有所不同,他们的词作就显示了不同的个性。

二人在文学史上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他们的作品中包含着他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的作品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揣摩。

参考文献:[1] 苏轼,《东坡乐府笺》,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

[2] 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

[3] 余秋雨,“苏轼突围”,《余秋雨文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 辛弃疾,《辛弃疾词鉴赏》,齐鲁书社编辑出版,1986年。

[5]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6] 王兆鹏,《唐宋词的审美层次及其嬗变》,文学遗产,1994年。

[7]《全宋词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