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爵士音乐在流行音乐中的发展与渗透——以《玫瑰玫瑰我爱你》为例
音乐风格知识:爵士流行歌曲的音乐特点和文化演化

音乐风格知识:爵士流行歌曲的音乐特点和文化演化爵士流行歌曲的音乐特点和文化演化爵士流行歌曲,通常被称为流行爵士乐,是指一种融合爵士乐与流行音乐元素的音乐流派。
这种音乐风格强调了情感的表达和实验性元素,同时还掺杂了摇滚、蓝调和灵魂乐等其他音乐元素。
本文将深入探讨爵士流行歌曲的音乐特点和文化演化。
一、爵士流行歌曲的音乐特点1.融合音乐元素爵士流行歌曲被称为“融合音乐”的代表,因为它结合了多种音乐元素,如爵士乐、流行音乐、摇滚、蓝调、拉丁音乐、融合爵士乐等等。
这种混杂使得这种音乐风格产生了非常独特的声音。
2.通俗性和音乐实验性的混合爵士流行歌曲不仅附带了爵士乐的技巧,而且具有较强的通俗性。
因此,它能够吸引广泛的听众,但它自身也包含了大量的音乐实验性,即使流行的爵士乐也有独特的和复杂的和声和节奏结构。
3.浓厚的情感表达流行爵士乐核心是情感表达。
这种音乐风格表达了爱、迷惑和梦想等强烈的情感,这些情感被分成强烈的奋斗和理想主义,以及失望、挫败和心碎的情感。
这种情感表达往往通过歌词、旋律和演唱技巧得以充分体现。
4.象征性元素爵士流行歌曲是一个充满象征性的音乐流派,歌曲中常常出现描绘多样文化背景的元素,体现了流行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歌词中也常常包含了关于身份认同、性别和种族议题等议题的探讨。
二、爵士流行歌曲的文化演化爵士流行歌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文化影响,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20年代,乐手们在新奥尔良等地催生了爵士乐的新风格,人们开始将这种音乐元素带入到流行音乐之中。
通过这种方式,大量爵士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结合,满足了年轻人对于新潮想法和快节奏音乐的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爵士流行歌曲已经成为主流音乐流派之一,并且受到了多种根本音乐的影响。
爵士流行歌曲的演化是一个典型的文化混合,它融合了爵士乐、流行音乐、摇滚、蓝调和灵魂乐等多种元素。
总之,爵士流行歌曲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音乐流派,具有传统爵士乐的艺术表现和流行音乐的通俗性。
爵士钢琴音乐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英 、法 、美 等国的租界 ,随着 大量外 国机构和商铺的进入 ,上 海开 切联 系 。
始成 为 当时 国际化程 度较 高 的城 市 ,各种 不 同文化 开始融合 。
2O世 纪以后 ,为迎合市场的需求 ,许多 国内专业音乐 院校也
此 时 ,在音 乐文化领域 ,随着美 国好莱 坞影片 的热映 ,各种不 同 相继 开设 了爵士音 乐课 程 ,出版 了关于 流行音乐 、爵士音乐方面
宋 雨
十九世纪末 ,西方音乐在发展上呈现 出多样化 的趋 势 ,各种 握》等。
不 同思维 、创 作技 术 的作 品层 出不穷 ,逐渐成 为现代 音乐 的主
3.1986年 以后 的 内地
流 ,而爵士音乐便是在这种环境下创作产生 的。时 至今 日,由爵 士音乐所衍生的 爵士钢琴音乐早 已成 为钢琴 音乐领域 中与古典 音 乐 比肩 的音乐形式 ,许 多大专 院校 也都先后 开设 了流行 爵士 音乐相关课程 ,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
琴音乐和弦标记 ,适合不 同能力的人员演奏 ,利 于音乐 的传播 。 时配 合敲击各 声部 的节 奏型 ,达到节奏熟 练 ,准确 区分轻 、重 音
(2)台湾
的要求 。虽然 这些 练习看似复杂 ,但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一定
50年代 以后 ,很 多英文歌 曲的传 唱影 响了 当时台湾的音乐 能够收到较好 的效果 。
族音乐结合为主 ,以爵士钢琴音乐为表现手段 ,成 为当时音乐演 通过连线 、休 止等方式 ,采用各种不 同形式 的切 分节 奏形 态而形
奏的主要 表现形式 。
成 的 韵 律 ,这 种 独 有 的切 分 形 态 几 乎 贯 穿 于 所 有 爵 士 钢 琴 音 乐
2.1949— 1986年 的 香 港 和 台湾
爵士走心文案句子

---序章:爵士的初遇1. 当第一缕爵士音符轻轻拂过耳畔,世界仿佛在这一刻安静了下来,只剩下心跳与灵魂的对话。
2. 在那些静谧的夜晚,爵士乐如同一位深情的诗人,用旋律的低语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第一章:爵士的魅力3. 爵士乐,不是一种音乐风格,而是一种生活态度。
它告诉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要学会随性而舞。
4. 每一首爵士曲子,都是一次灵魂的探险。
在这场旅程中,我们找到了自我,也触摸到了生活的真谛。
5. 爵士乐的节奏,时而优雅,时而奔放,正如人生百态,变幻莫测。
它教会我们,在生活的舞台上,要学会即兴,也要懂得坚持。
第二章:爵士的情怀6. 爵士乐,是蓝调的影子,是摇摆的旋律,是布鲁斯的情感。
它融合了非洲的节奏,欧洲的旋律,美国的热情,成为了独一无二的音乐语言。
7. 在爵士乐的世界里,没有固定的规则,只有无尽的创新。
正如人生,我们可以在遵循传统的同时,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8. 每一位爵士乐手,都是一位艺术家。
他们用指尖跳跃的音符,描绘出生命的色彩,唤醒沉睡的情感。
第三章:爵士的力量9. 爵士乐,是力量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在逆境中,要勇敢地站出来,用音乐的力量战胜一切困难。
10. 当爵士乐与心灵相遇,那一刻,所有的烦恼与忧愁都会烟消云散。
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重新审视自己。
第四章:爵士的传承11. 爵士乐,是历史的传承,是文化的交融。
它跨越了种族、地域、国界的界限,成为了世界共通的语言。
12. 每一代爵士乐手,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这一音乐风格。
他们传承着先辈的智慧,也为后代铺就了更加宽广的道路。
第五章:爵士的未来13. 爵士乐,永远年轻。
它不断地吸收着新的元素,不断地创新发展,成为了现代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4. 在未来的日子里,爵士乐将继续引领着音乐的潮流,用它的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尾声:爵士的永恒15. 爵士乐,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黑暗中的道路。
它让我们相信,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心中有爱,有梦想,就有希望。
爵士音乐元素在电影配乐中的呈现方式与影响之探究——以格什温在电影《随我婆娑》(Shall_We_Da

43韩骋远摘 要:本文探讨了爵士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表现方式以及其对电影音乐的影响,以乔治·格什温在电影《随我婆娑》(Shall We Dance)中的配乐为案例。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成功地将爵士音乐语言与古典音乐元素相融合,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
本文首先介绍了格什温的背景和作品,然后深入分析了他在电影《随我婆娑》中的音乐创作方式,包括爵士流行歌的运用、简化的爵士和声体系以及传统音乐与爵士音乐的有机融合。
最后,本文讨论了格什温对电影配乐的影响,特别是他对电影主题音乐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他在爵士电影音乐创作领域的开创性作用。
关键词:乔治·格什温;爵士音乐;电影配乐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韩骋远(Charlie Han),(1990-),男,犹他谷大学(Utah Valley University)助理教授,音乐艺术博士(DMA)。
爵士音乐元素在电影配乐中的呈现方式与影响之探究——以格什温在电影《随我婆娑》(Shal l We Dance)中配乐为例引 言乔治·格什温在歌剧《波吉与贝丝》(Porgy and Bess)大获成功后,踏入了其音乐创作事业的末章,着手为电影创作音乐。
自1931年起,格什温积极涉足电影配乐领域直至1937年辞世。
格什温的流行音乐、音乐剧和传统作品颇受瞩目,但关于格什温电影音乐的研究和文献却寥寥无几。
与其代表作品如《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和《F 大调协奏曲》(Concerto in F)相比,其电影音乐总显得过于黯淡无光,笔者认为此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学界的忽视。
在霍华德·波拉克(Howard Pollack)与查尔斯·施瓦茨(Charles Schwartz)的著作中,《格什温:其生平与创作》(Gershwin: His Life and Work)与《格什温:其生平与音乐》(Gershwin: His Life & Music)均就格什温的创作事业展开探讨,强调其严肃音乐的巅峰乃在《波吉与贝丝》前后。
浅谈爵士钢琴在中国流行音乐中的应用

碎. 右 手 经 常 的 连 续演 奏 出 一 连 串 的单 音
音 符 . 因 为 是 根 据 比 博 普 爵 士 发 展 而 来
的, 因此 而 得 名 。
《 还 给 我 吧) 、 《 不 要 想 太 多> 等 作 品 。 这 些
歌 曲 中应 用 了大 量 的布 鲁 斯 奏 法 . 偶 尔 还
钢 琴 类 乐器 而是 一种 演 奏 形 式 , 就 是 用 传
统 的 经 常 演 奏 古 典 乐 曲 的钢 琴 来 演 奏 爵 士音 乐. 所 以 称 之 为 爵 士 钢 琴 。 爵 士 钢 琴
拉 格 泰 姆 中经 常 出现 。
2 . “ 博普 ”
它 的 特 点 是 节 奏 断 断 续 续 .支 离 破
了 巨大 贡 献 , 继 而 逐 渐 影 响 到 世 界 流 行 音 乐 的 发展 。 本 文 先 叙 述 了 爵士 钢 琴 发 展 史 , 爵 士钢 琴 演 奏 特 点及 其基 本 理论 , 然 后 延 伸 探 讨 了 爵 士钢 琴 在 我 国 当代 流 行 音 乐 中的 应 用现 状 , 以提 高人 们 对 爵士 钢 琴 的 理 解 和 重 视 , 增 强 它在 我 国音 乐 圈的 流
4 . 较 慢 的 爵 士风 格 最 后 一 种 基 本 上称 不上 是 演 奏特 点 .
的演奏 艺术 , 经 常 是 即兴 的 演 奏 , 通 常 左
右 手 需 要 弹 奏 不 一 样 的节 奏 。 与 古 典 钢 琴 相 比之 下 . 爵 士钢 琴 也 具 有 自己 特殊 的 节 奏 与 音 节 要 求 因 为爵 士 钢 琴 本 身 诞 生 的
琴 的基 础 理 论 上 延 伸 探 讨 其 在 我 国 流 行 音 乐 中 的 应 用 现状
爵士乐的经典曲目爵士乐在我国通俗歌曲中的运用

爵士乐的经典曲目爵士乐在我国通俗歌曲中的运用爵士乐在我国通俗歌曲中的运用爵士乐在世界通俗歌曲中的运用是极为普遍的,在我国也同样如此。
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爵士乐(Jazz)源于美国黑人民间音乐,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新奥尔良。
它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流行音乐。
爵士乐主要有两种类型:布鲁斯(Bluess)和拉格泰姆(RagEime)。
布鲁斯又称蓝调音乐,是在美国黑人灵歌与劳动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爵士乐的主要成分。
布鲁斯在英文中是忧郁、悲愤、苦闷的意思。
布鲁斯音乐的主要特点是:在大调音阶上降低第三音级和第七音级,有时还降低第五音级。
这些降半音的音符具有小调色彩。
除此之外,纯五声音阶在布鲁斯音乐中也是经常使用的。
速度一般比较慢,常常以4/4节拍为主,但也有2/4节拍的,多用各种不同的切分节奏。
布鲁斯的伴奏乐器最初只是吉他,后来逐渐加进了其他乐器。
拉格泰姆没有歌词,只是用于舞蹈的伴奏。
过去一般都是用钢琴来演奏。
其主要特点是:左手有规则的每一小节都均匀地排列着四个八分音符,分为两组,每组有两个八分音符×× ×× .第一个八分音符通常是和弦的根音或低音,第二个八分音符为较完整的和弦,因而形成了循环反复的低音进行,充满不规则的强音切分节奏。
拉格泰姆通常使用2/4节拍,速度较快,气氛热烈。
目前,我国通俗歌曲在吸收运用爵士音乐上,大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吸收灵歌的对比手法灵歌,是黑人送葬时所唱的歌曲,它是布鲁斯音乐中的一部分。
曲调较为自由,节奏富于变化,常常出现断声、气声、哭泣声、喊叫声、呻吟声等,以及似说非说、似唱非唱等特点。
在我国有许多通俗歌曲借鉴吸收了这种形式,并创作出大量成功之作。
如:《心的祈祷》《让我再看你一眼》《寂寞让我如此美丽》《离不开你》等经典歌曲。
其中,《离不开你》是一首优秀的通俗歌曲,较好地运用了灵歌的手法。
它的音乐语言集中,节奏运用自如,是单二部曲式结构(即A、B两段体)。
《经典流行音乐——爵士乐精粹》优秀教学设计

第二十三节爵士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接受多元音乐文化,开阔学生视野,正确审视美国黑人爵士音乐文化。
2、通过中外爵士乐的欣赏,使学生感受、体验爵士乐的风格特征,并了解其相关文化及艺术价值。
3、激发学生联系爵士乐的兴趣,为进一步欣赏和表演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欣赏两首爵士乐:《南部之子》、《不知为何》探索爵士音乐对当代音乐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初步了解爵士音乐的音乐风格特征及对爵士乐中节奏的练习。
2、从节奏、旋律、和声方面分析布鲁斯和拉格泰姆音乐风格以及即兴演奏演唱风格的特点。
教学方法:对爵士乐的相关知识采取让学生自主学习来获得,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明确学习任务,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唱、节奏练习、聆听、分析节奏、旋律特点等教学活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听辩导入:欣赏视频片段,说出歌曲的风格特点(从节奏、旋律、演唱、音乐的感情色彩等方面说明)师小结:(出示课件)这种歌曲的风格有一个名称,中文译为布鲁斯,又称蓝调,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品味爵士,一起来感受爵士乐的美丽。
二、爵士乐的起源1(出示课件)爵士乐是19世界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洲的新奥尔良的黑人音乐。
后来传入城市风靡美国,并成为世界性的流行音乐。
爵士乐来源于一种叫“拉格泰姆”的钢琴音乐。
下面我们来欣赏“拉格泰姆”钢琴爵士乐代表曲目《演艺人》,感受体验“拉格泰姆”的音乐特点。
2、这首钢琴曲,节奏轻松、明快,活泼。
学生学唱主要旋律。
3、(出示课件)简单介绍一下:“拉格泰拉”钢琴音乐是从非洲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
通常是较慢的2/4拍节奏。
它的基本节拍和速度与当时的进行曲、四人舞和波尔卡等舞蹈音乐相近。
曲式多半采用小步舞曲和谐谑曲的拟回旋曲式。
4、(出示课件)爵士乐的另一个起源是布鲁斯。
布鲁斯最早仅用于歌唱,为什么布鲁斯音乐听起来那么忧郁、悲伤?那是因为,17-18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将大批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成为奴隶,被迫劳动,受尽折磨。
早期“海派文化”中音乐的具象与形态

早期“海派文化”中音乐的具象与形态作者:舒莉来源:《音乐爱好者》2022年第10期根植于上海的“海派”文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对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影响力在不断地延续且变化着。
我们通过一些连贯性的梳理,让如今的音乐爱好者和研习者认识到“海派”文化之所以兴起于上海,发展于上海,变革于上海,最后成为具有明显“地标”意义的文化标志,是由许许多多有识之士薪火相传的结果。
现今的你我,无论是学音乐、听音乐、传播音乐抑或是创造音乐,其实都是这片文化海洋中的一朵浪花。
“海派”一词刚出现时,是为了有效区别一些代表着正统的“京派”戏剧而设立的。
因为当时新兴的“海派”,在以“京派”为主流社会的认知里,是不入流且不被认可的。
鲁迅先生曾评价道:“要而言之,‘京派’不过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
”作家沈从文先生对“海派”的定义是:“一种恶俗的道德文化氛围,是‘名士才情’与‘商业竞拍’的相结合。
”但是,这种新文化现象一旦出现,天生就带有“破茧而出,势不可挡”的倔强个性,“海派”文化很快就浸润到文学、书画、电影、建筑、音乐、戏剧以及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领域。
因此,以现代学者的观念来看,“海派”文化一直存在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中,在“包容、求新、开放、多元”的主导模式下早已完成了自身的蜕变,成为以上海为中心、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代名词。
百乐门旧照在早期的“海派”文化中,音乐相对于如火如荼的文学、绘画、电影等艺术领域来说是非常小众的,它的形成与起步甚至晚于当时的社会主流文化现象。
在当时上海的“十里洋场”,音乐主要用来满足市民的社会生活需求,例如在“百乐门”可以听到外来的爵士音乐,在“大世界”可以听到苏州评弹、紫竹调等传统音乐,在茶楼可以听到欢快的广东音乐,在教堂可以听到基督教唱诗班的合唱,在民间婚宴场所可以听到喧闹欢愉的“锣鼓吹打”等。
上述音乐内容虽并存在上海,但它们并不能算作是“海派音乐”。
原因在于,它们都是从其他地域迁移到上海的,乐器、音调、表演形式等诸多方面都带着“来源地”的明显特征,少有上海的印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爵士音乐在流行音乐中的发展与渗透——以《玫瑰玫瑰
我爱你》为例
摘要:爵士音乐最早滥觞于美国的黑人音乐,它以切分的节奏,蓝色的旋律与即兴的演奏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爵士音乐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摇摆节奏、切分节奏、即兴和弦、即兴演奏。
爵士音乐在我国的博兴始于20世纪80年代,考察我国流行音乐史的发展,许多作品都透出爵士音乐的辐射,大批音乐创作人们从开始模仿爵士音乐到借鉴爵士音乐,融合本土音乐和民族音乐,从而探索出一条多元化的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之路。
《玫瑰玫瑰我爱你》诞生于1940年,是一首典型的爵士音乐元素流行音乐,旋律中的爵士元素主要体现在其切分和重音移动的手法上,包括伴奏部分的七和弦和九和弦伴奏织体,这是爵士音乐的典型伴奏音型。
整首乐曲的演奏采用大乐队伴奏模式,整个作品充满摇摆音乐的特征。
关键词:爵士音乐流行音乐渗透
1.绪论
爵士音乐最早滥觞于美国的黑人音乐,它以切分的节奏,蓝色的旋律与即兴的演奏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爵士音乐以其强大的包容性与吸引力与流行音乐发生了诸多关联与交融,它对流行音乐的影响和辐射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本土音乐与民族音乐都无法攀比的。
在我国,爵士音乐对流行音乐的渗透曾有一番曲折,爵士音乐传播至中国之初,人们常常将其与低俗、媚俗联系在一起,使得中国流行音乐不能很好的吸收爵士音乐的精华并得以多元化的发展。
进入20世纪后半叶,爵士音乐已经成为世界音乐舞台上一股强劲的势力,这股势力迅速蔓延到了中国,从《夜来香》到《玫瑰玫瑰我爱你》,一部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不断推动着爵士音乐在中国流行乐坛的植入。
考察我国的流行音乐的爵士音乐研究现状,虽然对其历史沿革与发展有所成就,但缺少音乐形态与文化观念上的论证,亦缺少对爵士音乐的元素解析及其在中国流行音乐中的应用研究,本文的主题——爵士音乐在流行音乐中的发展与渗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二:一是通过阐述爵士音乐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音
乐元素,探索爵士音乐在我国流行音乐中的影响与辐射;二是梳理我国流行音乐对爵士音乐的积极借鉴,以期对引导人们如何更好地利用爵士音乐语言,丰富我国的流行音乐有所裨益。
2.爵士音乐的历史沿革及其基本特征
2.1爵士音乐的界定及其历史沿革
概括地说,爵士音乐是指讲究即兴表演的,以摇摆节奏为特点的,非洲黑人文化与欧洲白人文化相结合的音乐类型,爵士音乐包含新奥尔良爵士、摇滚乐、比博普、冷爵士、自由爵士、拉丁爵士、融合爵士等。
爵士音乐伴随着赞扬与谩骂声历经更迭,从其萌芽至今,其历史已经逾百年,它以旺盛的生命力,书写着自己的音乐语言,其历史沿革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孕育与形成。
爵士音乐萌芽于20世纪初,当时的新奥尔良古典爵士音乐以节奏欢快、情感活跃为特征,当时的爵士曲调融合了布鲁斯、拉格泰姆和其他流行音乐,出现了一些小规模的乐队,乐队的演奏乐器种类繁多,而且各个乐手都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到了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的狄克西兰音乐在新奥尔良爵士乐的基础上增加了高音萨克斯管,为爵士乐增添了动律感,为音乐增添了华丽的演奏气氛,并且强化了重音音响效果,这一时期,爵士音乐的切分节奏特点已经非常明显。
第二阶段:发展与成熟。
20世纪30年代开始,爵士音乐逐渐融入了其他艺术门类,包括舞蹈、戏剧、歌唱等,尤其是爵士音乐与舞蹈的融合,使得爵士音乐的创作开始服务于舞蹈的艺术表现,从而诞生了具有舞曲风格的摇摆爵士音乐。
为了服务于舞蹈的艺术表现,摇摆爵士音乐的节奏感更加强烈,其旋律以和谐的短乐句反复为特点,便于舞者能够随着音乐不由自主的翩翩起舞。
到了20世纪中叶,由于爵士音乐的个性特征日益凸显,加上各种乐队的街头表演盛行,使得爵士音乐的伴奏功能弱化,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一时期的爵士音乐称之比波普爵士乐,以即兴表演为主要特征。
第三阶段:改革与创新。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爵士音乐发生了诸多的分流,诞生了冷爵士乐、西海岸爵士乐、硬波普爵士乐、先锋爵士乐、融合爵士乐等分支。
其中,融合爵士乐是爵士音乐诸多分支的集大成者,在爵士音乐的历史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不断地吸收古巴、波多黎各、加勒比海等多种南美音乐的元
素,掀起了爵士音乐革新的高潮。
2.2爵士音乐的艺术特征
1)节奏
爵士音乐的节奏有两种:一是摇摆节奏,而是切分节奏。
所谓摇摆节奏,就是指每一拍平分三个音符,即三连音。
所谓切分节奏,就是指在实际的演奏中,将音符的强弱拍进行无规律的变化。
摇摆节奏和切分节奏使得爵士音乐的演绎千变万化,更具趣味性和创造性。
总体来说,爵士音乐以大量的无规律的重音节奏形态逆常规而行,其自身的律动充满活力,亦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2)调式
爵士音乐的音阶主要由大调音阶与小调音阶组成,这些音阶随机组合变化,形成了二十余种常用音阶。
在爵士音乐的旋律调式上,爵士音乐的创作人们酷爱使用多样的和弦来装点主旋律,最常用的有替代和弦、装饰和弦等。
替代和弦,顾名思义,就是用来代替某一和弦,如主和弦的替代、下属和弦的替代等。
装饰和弦是指在某一和弦上加上另一个时值较短的和弦,以增强旋律的色彩。
3)演奏
爵士音乐的演奏最大特点就是即兴性,包括即兴的旋律和即兴的和弦,即兴演奏的关键是自然,这对演奏者的专业素养要求是极高的。
演奏者要能够熟练掌握所演奏的爵士音乐的常规状态,然后创造与主旋律匹配的和弦及变奏,演奏时要构思下一句,使得两个乐句之间衔接得宜等。
3.爵士音乐在我国流行音乐中的发展与渗透
3.1爵士音乐在我国的发展
根据前文所述,爵士音乐已经成为世界级的音乐语言,得到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共同繁衍,它在中国的渗透与传播曾有一番曲折:爵士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40年代,当时的爵士音乐主要栖息于上海的歌舞厅内,以伴奏形式出现,当时诞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如《夜来香》等。
在此后的40年内,爵士音乐的发展受到了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影响,出现了发展断层,被冠上了靡靡之音的帽子,导致这一时期的爵士音乐发展受到了阻滞。
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各地,我国的流行音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爵士音乐带来的异常瞩目的文化内涵获得了大批音乐人的青睐,他们开始
只是模仿爵士音乐进行创作,进而逐渐将爵士音乐与民族音乐、本土音乐结合,从而探索出一条多元化的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之路。
3.2爵士音乐对我国流行音乐的辐射
考察我国流行音乐史的发展,许多作品都透出爵士音乐的辐射,如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等。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不过几十年的时间,爵士音乐元素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促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繁荣,扩展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道路。
除了北京、上海的一些自由音乐人及乐队外,许多民间的音乐爱好者也在为爵士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而努力。
1993年开始,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成立,它成为中国首所培养流行音乐人才的一所高校,学校的课程设置囊括了爵士音乐的多层次的知识,其后爵士音乐课程先后在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开设并逐渐规模化。
3.3我国流行音乐对爵士音乐的借鉴
我国流行音乐对爵士音乐的借鉴总体来说难成气候,其中模仿痕迹较重,吸收与创新成分较少,进入21世纪后,音乐界逐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了中国传统音乐与爵士音乐对流行音乐的植入。
中国传统音乐对爵士音乐的积极借鉴体现在调式、调性、和声与多声结构形态四个方面,例如雪莉的作品《蓝色》的旋律就是借鉴了爵士音乐的即兴演奏特点,采用了多和声结构;再例如黎锦光的作品《爱神的箭》通过歌曲的和弦编配呈现出摇摆的节奏感。
4.《玫瑰玫瑰我爱你》音乐案例分析
4.1歌曲背景
《玫瑰玫瑰我爱你》诞生于1940年,是著名电影《天涯歌女》的插曲,由著名的音乐家吴村、陈歌辛联袂创作。
歌曲素材简练,单三段体结构,五声音阶,是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结合的产物。
歌曲的旋律明快奔放、音调对比性强烈,是中国流行音乐舞台上的绚丽瑰宝。
4.2歌曲中的爵士元素
《玫瑰玫瑰我爱你》全曲为三段体(A-B-A’)结构,A部旋律采用C六声宫调,B部旋律采用D六声宫调,A’部再现了A部。
旋律中的爵士元素主要体现在其切分和重音移动的手法上,包括伴奏部分的七和弦和九和弦伴奏织体,这是爵士音乐的典型伴奏音型。
整首乐曲的演奏采用大乐队伴奏模式,整个作品充
满摇摆音乐的特征。
参考文献
[1].郑晔.论爵士音乐的风格特征[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1):
54-55.
[2].徐琨.论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功能[J].大众文艺,2013
(3):115-116.
[3].王慧慧.浅谈爵士乐的即兴演唱[J].黄河之声,2014(7):90-91.
[4].王和.浅谈摇摆爵士乐技法对中国流行音乐编曲领域的影响[J].黄河之
声,2012(6):50-52.
[5].徐幸.浅析爵士演唱的表现手法[J].音乐时空,2014(21):119.
[6].于晓坤.浅议爵士音阶与和弦延伸音、变化音的构成[J].科技信息,2011
(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