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学
校勘学

校勘的条件
二、广求异本 寻找不同的版本,尤其是古刻善本。 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寻找,如《书 目答问》、《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 善本书总目》等。
校勘的条件
三、广求相关资料 对所校书的相关资料进行调查,以便参证。 如校《汉书》可利用《史记》的西汉部 分,校《后汉书》可利用《三国志》的相 关部分。
校勘的条件
四、精研所校之书 对所校书进行反复阅读研究,熟习内容和 行文规律,以便前后互证。
校书的主要方法
• 对校法(用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来对勘) • 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
• 本校法(用本书上下文来互勘)
• 理校法(用推理法使不合理处变合理)
这种方法又称为“死校”
考异同
死校者,据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几字,钩
乙如其书,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虽有
误字,必存原本。顾广圻、黄荛圃丕烈所
刻之书是也。
——清· 叶德辉《藏书十约》
定是非
• 概念:把古书中讹、脱、衍、乱四种情况
加以清理,使古书的真面目得以恢复。
讹——错误的文字(纠正讹文)
脱——脱漏的文字(增补脱文)
校 勘 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李毓琳
“校勘”释义
• 校:稽考、考核、核查
• 勘:覆定、审定 • 校勘:稽核审定
校勘的内容
• 考异同 • 定是非 •一部书的不同本子(或来源
有关的不同古书)之间的异同差别。
对于是非得失,一般不作判断。
1、罗列同一书不同版本之间的歧异。
2、罗列来源有关的不同书之间的差异。
衍——多余的文字(删除衍文)
乱——错乱的文字(乙正错乱)
厘篇章
• 概念:同一书有许多异本,彼此篇章或多
或少,错乱相糅,故需对其进行对
校勘学

3、他校法 陈垣先生认为,“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 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后 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 书校之。” 4、理校法 理校法,就是推理的校勘,是校勘的补充方法。学者当发现 文献中的确存在着错误,没有足够的旁证资料可供比勘时, 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改正。学者使用理校法, 主要是从语言、体例、史实三个方面着手的。
校勘字义
• 校勘作为一个双音节词,本义为比较审定。 • 《说文》:“校,木囚也。”刘师培:“校,训木母。母 字或误为‘田’,今本‘囚’,并非,本横木之称。校雠 本字,盖当作‘榷’,《说文》‘榷,敲击也’,《广 雅· 释诂》‘榷,击也’,古籍之文,凡义涉比核穷究者, 恒以‘击’义引申,并旁击深捭,以期核实也。隺、交同 部,故假校为榷,较为校别,作较亦同,是犹榷辜或作较 辜,扬榷或作扬校也。”王叔岷《斠雠学》:“校雠之字 盖当作‘斠’,《说文》‘平斗量也’,段注‘月令,角斗 甬,正全槩。郑注:角、正,皆谓之平也。’角者,斠之 假借字,今俗谓之校,音如教。因书有校雠字作此 者。……校、榷、较诸字,与校雠之义无涉,虽皆可用, 实假借字也。” • 勘,“校”的近义词,词义侧重在“审查核定”《说文》 “勘,校也。”《玉篇》“勘,覆定也”。古代审案、考察 灾情、核对印符等,都可以叫“勘”。
校勘的方法
关于校勘书籍的方法,清人叶德辉提出“死校”与“活校” 二法。 陈垣先生提出了新的校勘四法: 1、本校法 本校法,就是以本书校本书,在本书内部找证据。掌握本书 的文法文例,韵文掌握韵例,目录与正文可以互校,注文 与正文可以互校。因此,要求熟读全书。 2、对校法 对校法,就是将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对读,发现差异和错 误就标示出来。对校法自汉代刘向校书就开始了,即我们 前面所说的“校雠”。直到清代仍有学者使用这种方法。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浅谈关于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随着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文献学研究的深入,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已经成为音乐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校勘学、目录学的定义、学科内容、方法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校勘学的定义校勘学,是指根据文献的演变、流传和整理,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的学问,是一项重要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也是一项必要的后勤工作。
校勘学为历史学、文学、哲学、宗教学、音乐学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文献支援,帮助人们从多角度全面了解和认识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
而在音乐领域中,校勘学主要是指校勘音乐古籍和文献的过程。
音乐古籍是指音乐相关的古代书籍资料。
校勘音乐古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可以从古代书籍、文献中找到有关音乐的内容;其次可以将音乐古籍按时间和种类进行分类,并进行整理和比较;最后就是通过对音乐古籍的比较、补充和校勘,逐渐改进音乐史学和音乐教育,并加深人们对音乐文化的了解。
二、目录学的定义目录学是指对图书文献进行分类、标引、编制目录、撰写附注和书目以及形成相关规范和标准的科学。
通过目录学可以帮助读者查阅图书文献、查找相关资料,并为读者提供标准化服务,提高文献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在音乐领域中,目录学主要是指对音乐文献进行分类、标引和编写音乐目录等方式进行研究和整理,以便更好地开展后续研究工作。
三、校勘学与目录学的学科内容校勘学和目录学的学科内容相辅相成,有许多共通之处。
在音乐文献的研究中,校勘学和目录学的学科内容是相互结合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音乐文献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达到协同发力的效果。
校勘学和目录学的主要学科内容包括:1、校勘音乐古籍:校勘音乐古籍主要就是找出古籍中有关音乐的内容,包括音乐的历史、音乐理论、音乐表演等。
同时,还要进行音乐文献的比较、补充、整理和校勘,以便更好地了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历史。
校勘学名词解释

校勘学名词解释古代读书人为求得正确的古籍文本,往往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校勘工作。
在长期的校勘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校勘原则,后世学者认识并传承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原则,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校勘学。
一、校勘原则校勘要遵循校勘原则,最基本的就是要坚持古籍整理的“四项基本原则”。
(1)保存古代典籍文献的原则(核心)。
即将原始文献进行科学整理。
(2)维护历史真实的原则(3)保持历史原貌的原则(4)整理科学规范的原则二、校勘方法1、三校法:是校订、补订、改订相结合的校勘方法。
是指用三种版本的文献对同一部古籍进行校订补订,使之完全符合各自的文字面貌。
2、四校法:是校订、改订、重订相结合的校勘方法。
四种方法:对初步定本、通行本、疑误本、新刊本进行反复校订。
3、五校法:是指对通行本、疑误本、新刊本、初步定本、改订本进行五次校订。
4、校勘时间5、校勘目的。
三、校勘分类1、卷校法。
按照古籍所用纸张的优劣分为四种方法:残叶卷校法。
以古籍散叶片为卷,主要依据它所呈现出来的语言特征来推知其原本的文字形体,如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卷校。
朱墨卷校法。
主要是利用朱墨两色不混的特点来纠正讹谬。
清徐文靖《说文解字义证》的卷校。
写本卷校。
对于写本而言,主要根据书卷页面的格式及其形制来校读原本,再参照别本补足别卷错误。
2、句校法。
主要用于古籍的句读。
清姚振宗《越缦堂读书记》的句校。
主要利用句子的句读来考释古籍的词义。
清吴任臣《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句校。
采用句读来校订文本。
清王筠《古文释义》的句校。
主要是利用句读来校订古籍的文字。
3、章校法。
主要依靠古籍文字自身的因素或者文字外观上的内容来进行校勘,具体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章句,也就是在一篇文章中不同的章节之间进行对比;二是字词,即在相关的句子当中同一个字、词有不同的用法;三是文意,即对于古文来讲有没有歧义。
清阮元《校勘学释例》的章校。
用于文字的异同、注文的是非。
4、校勘时间5、校勘目的。
校勘学

校勘学校勘:把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收集起来,比较它们文字语句的异同,审定其中的正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这种古籍校勘工作通称校勘。
校:比较、考订勘:审查核定,校勘基本含义:比较审定。
后来特指对书籍文字正误真伪的比较审定。
校勘的目的和任务是努力恢复古籍的本来面貌,提供尽可能接近原稿的善本,因此,其根本原则就是存真复原。
原书在内容、语言上存在的错误和欠缺,不属于校勘工作的范畴。
校勘要解决的是流传中产生的错乱讹谬。
校对是单向的,原稿有绝对权威,以校样完全改同原稿为最终完成;校勘是双向或多向的,原稿不存于世,用来比勘的二本或多本互相平等,没有绝对权威,发现并录出异文只是第一步。
校读:校勘+句读。
把校勘字句和断句、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用以指导正确读懂、读通古籍。
校读包括:校勘、断句、标点。
文献古籍主要形态:先秦到隋唐,主要形态为简牍、帛书、写本(今呈现为出土文献);晚唐五代之计,版刻书籍出现,并在宋代以后称为书籍的主要形态(传世古籍多为此类)。
先秦校勘记载:(周)正考父校商之名颂于周太史;子夏与“晋师三豕涉河”西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主持宫廷藏书校理,这是校勘学史上有案可查的第一例。
开创校勘规程。
汉末校勘代表性学者:郑玄(《毛诗》郑笺、《三礼》郑氏注)、高诱(《淮南子注》《吕氏春秋疏解》)南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开创了一种脱离专书而广泛讨论各种书籍所见讹错的笔记形式,体现校勘开始作为一种学术独立发展的趋势。
陈、隋间陆德明《经典释文》,汇集经典文字注音的专著,同时汇集大量经典异文,概括异文产生的原因和判断依据。
宋代著名的校勘专著:余靖《汉书刊误》;张淳《仪礼识误》;毛居正《六经正误》;方崧卿《韩集举正》;洪兴祖《楚辞补注》;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校勘向理论发展的最初趋势开始出现于宋代。
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体现这一趋势,提出“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的校勘法则。
《相台书塾勘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分七类说明文字去取原则。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校勘成果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有广泛应用,还可以应用于历 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为相关学科提供可靠的资料和 依据。
校勘成果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成果的存储、检索和 传播提供了便利,通过数字化技术,可 以将校勘成果转化为电子格式,方便保 存和传播。
VS
网络化平台
网络化平台可以促进校勘成果的共享和交 流,通过建立学术网站、在线数据库等方 式,使得学者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使 用校勘成果。
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校勘将更 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 提高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展望
未来校勘学将更加注重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 究,不断拓展校勘领域的研究范围和应用价 值,为学术界和文化传承提供更全面、准确 的服务。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校勘学在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数字化时代的文献资源海量增长,需要更高效、 准确的校勘方法和工具来应对。
机遇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和便捷 的检索工具,提高了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跨学科合作
数字化时代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如计算机科学、 数据分析等,以开发更先进的校勘工具和方法。
未来校勘学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校勘学概述 • 古典文献的版本与校勘 • 校勘实践与技巧 • 校勘成果的呈现与利用 • 校勘学的未来发展
01
校勘学概述
校勘学的定义
校勘学是一门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 校勘、考据的学科,旨在恢复文献原 貌,为学术研究提供准确资料。
校勘学通过对文献的版本、源流、内 容等方面的研究,纠正文献中的错别 字、脱漏、衍文等错误,提高文献的 准确性和可信度。
校勘学

3.衍 衍文就是多余的字, 3.衍。衍文就是多余的字,由后人在传写传刻中不小心混入或者重 复而造成,也有无知者擅自补入而造成的。 复而造成,也有无知者擅自补入而造成的。 不明文义而衍。 ①不明文义而衍。 论语》: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 《论语》:“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 憾。’” 司马迁《报任安书》: 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 》:“ 司马迁《报任安书》:“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 荀子·富国 富国》 上好攻取功而国贫,上好利而国贫。 《荀子 富国》:“上好攻取功而国贫,上好利而国贫。” ②不明训诂而衍。 不明训诂而衍。 论语·乡党 乡党》 入公门,鞠躬如也。 礼记·聘礼 聘礼》 《论语 乡党》:“入公门,鞠躬如也。”《礼记 聘礼》“执圭入 鞠躬如也” 门,鞠躬如也”。 淮南子·氾论训》:“履天子之图籍,造刘氏之貌冠。 高诱注: 氾论训》: 《淮南子 氾论训》:“履天子之图籍,造刘氏之貌冠。”高诱注: 高祖于新丰所作竹皮冠也,一曰委貌冠。 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本纪》: “高祖于新丰所作竹皮冠也,一曰委貌冠。” 《史记 高祖本纪》: 高祖为亭长,以竹皮为冠。及贵,常冠。 “高祖为亭长,以竹皮为冠。及贵,常冠。” 擅自补入:如类书《艺文类聚》是初唐欧阳询等所撰, 擅自补入:如类书《艺文类聚》是初唐欧阳询等所撰,于武德七年 成书, 》、“ (624)成书,但其“正月十五日”条收苏味道《夜游诗》、“洛水” 成书 但其“正月十五日”条收苏味道《夜游诗》、 洛水” 条收李峤《游洛诗》、 寒食”条有沈佺期、宋子问诗。 》、“ 条收李峤《游洛诗》、“寒食”条有沈佺期、宋子问诗。苏味道 )、李峤(?645-?617)、沈佺期(?-? )、沈佺期(?-?713)、 )、宋子 (648-705)、李峤(? )、李峤(? ? )、沈佺期(?-? )、宋子
校勘学[1]
![校勘学[1]](https://img.taocdn.com/s3/m/4078e02ccfc789eb172dc87a.png)
校勘的功用
首先,古书经过校勘,还原了其真相, 文字通达,才能让人易于阅读,易于 理解。清人俞樾曾在《札迻序》中说: “夫欲使我受书之益,必先使书受我 之益。不然,‘割申劝’为‘周由 观’,‘而肆赦’为‘内长文’,且 不能得其句读,又乌能得其旨趣乎?” 所以要读懂弄通古书,领会书中的主 旨,只能读校勘过的书才能做到。
郑 樵
清代校勘学达于鼎盛,名家辈出。《书目答问》附录清代校勘名 家有:何焯、惠栋、卢见曾、全祖望、沈炳震、沈廷芳、谢墉、 姚范、卢文弨、钱大昕、钱东恒、彭元瑞、李文藻、周永年、戴 震、王念孙、张敦仁、丁杰、赵怀玉、鲍廷博、黄丕烈、孙星衍、 秦恩复、阮元、顾广圻、袁廷梼、吴骞、陈鱣、钱泰吉、曾钊、 汪远孙。这些校勘大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求实的学风,经他们校 勘过的书可称为善本。其中代表人物为卢文弨、顾广圻、戴震、 王念孙、段玉裁。根据校勘理论的根据不同,主要分为两个流派: 一派以卢文弨、顾广圻为代表,注重版本依据,异文比较,强调 保持原貌,主张说明异文正误而不作更改。因继承宋学传统,以 对校为主要手段,又称对校学派。一派以戴震、段玉裁为代表, 要求广泛搜集包括版本以外的各种异文材料,根据本书义理,运 用文字、音韵、版本、训诂和有关的历史知识,分析考证异文和 正误,明确主张订正刊误,敢于改正误字。因继承汉学传统,主 张考异文字正误,以理校为主,又称理校学派。清人的校勘名著 有如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弨的《群书拾补》、王 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廿二 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等等。
刘向
陆德明
宋代,校勘学独立门户,中央专设校书机 构,由校书郎校理群书,并制定了校勘条 例樵等。其中郑樵 贡献卓著,他所著《通志· 校雠略》,极大 的推进了校勘的理论建设。宋代校勘学专 著有张淳《仪礼识误》、方崧卿《韩集举 证》、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岳珂 《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法 高 ,, 诱 故故 注 曰蹇 : ”难 刑 圜也 , 道。 法 也天 也 “道 。 。正 言 刑无 不刑
蹇处 黄 ,者 帝 圜乃 曰 道无 : 也处 ” 。也 帝 。无 “常 以处 言也 不, 刑有
踬蹇 蹇 《许 碍, 而 管维 “停 为 子遹 ,也 人 水说 义。 。 地, 正“ “ 》俞 相” 尹 云说 应停 注 :是 。“ : ”。 与” 凝 ” ·
以上所举的例子主要是从释义的角度进行校勘, 但章炳麟对此篇的思想理解未确,以致以为 “刑”当作“訮”,则属校勘错误。
四、根据结构体例进行校勘(《吕氏 春秋》)
《吕氏春秋》一书结构为十二纪、八览、六论;纪各五篇,末为一篇序; 览一为七篇,余七览各八篇;论各六篇;共一百六十篇。依纪、论之例, 览亦当为各八篇,因疑《有始览》七篇,或脱一篇。 杨树达说:《有始览》诸篇与《韩非· 外、内储说》文体相同。“解在 乎”以下,皆举某人某事为言。例如,次《应同》篇云“解在乎史墨来 而辍不袭卫”,《去尤》篇云“解在乎奇人之欲得金也,即秦墨之相妒 也”,《听言》篇云“解在乎白圭之非惠子也,公孙龙之说燕昭王以偃 兵,及应空洛之遇也,孔穿之议公孙龙,翟翦之难惠子之法”,《谨听》 篇云“解在乎胜书之说周公,齐桓公之见小臣稷,魏文侯之见田子方 也”,《务本》篇云“解在郑君之问被瞻之义也,薄疑应卫嗣君以无重 税”,《谕大》篇云:“解在薄疑说卫嗣君以王术,杜赫说周昭文君以 安天下,及匡章之难惠子以王齐王也”,皆是一例。独此篇“解在乎” 云云,别为一例,不与下诸篇同。考八览每览八篇,而《有始览》止七 篇。盖此篇“解在乎”以下及次篇文简佚脱,“天地之所以形”以下四 句,乃编次者取他篇之文,妄相杂凑者,故不相承接也。
谓危 《 而义安安可不《能孟患能“不声而““王 贵 而 淮 不不,,”可吴安谈结安而晓相”国国念 解相患患犹以语,对不,不“近者危危孙 智 不 南 之属不结不为》无赵能患”而,,不而说 ? 安 子 ,。解而能生:为襄解结耳”故不而不, 则若,不也,“贵子,能。字“能安安案 ” , 人 是谓则解。则危智曰则解此之能也,,“ 患间 不国与”后无事。:何也言义”。患患谓 结训 仁危“,人为不”“为。所,或“结结” ,而何非改贵可语亡贵若贵故作能不而与 而》 而不为也为智以意不智国乎改“”而不“ 不: 非安贵。“矣为正能乎危智“而、解解为 不之智若国。安与存。不者不”“””” 解“ 智,”谓危”,此,下能,而。而。,同 。国 矣患四国而“死同危文安国”后”“本。 。结字不不不事。弗张,危为人古不作 何
第四节 了解基本文体和语言特点
古代文体的分类 1.从小类看: 诗赋韵文 骈古散文 文言文 白话文 学术应用文 文学创作文 2.从大类看: 应用文体 文学文体
一、了解文体对于校勘的意义
从校勘角度看,每一种古籍的基本文体和所用语言都在不同程度 上具有自己的一些特例。那么,我们了解古籍文体对于校勘有什么意 义呢?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特定的格式和特点,我们可以基于这些特 点对古籍进行校勘。例如: 诗歌韵文——声韵格律 辞赋骈文——讲究对偶、词句整饬 哀、诔、铭、赞——要求韵文 词曲小令——字句长短的限制 对于整体结构的著作:1.了解全书的基本文体;2.了解各部分/篇 章的基本文体。 对于文集(总集/别集):了解所收文章作品的各类文体。
陈奇猷说:吕氏此书甚为整齐。十二纪每纪五篇,而《季冬纪》末 殿以《序意》;八览每览八篇,六论每论六篇,不得此《有始览》 止七篇。则此览中显系脱去一篇。后又诸篇中“解在乎”云云所举 某人某事皆详具事于另一篇。如《应同》“解在乎史墨来而辍不袭 卫”,其事则详叙于《召类》。明此文“解在乎”以下所举四事, 除“阴阳财物之精”一解见于《尽数》外,其他三解未见,明本书 必有一篇脱去。考下《应同》目原作“名类”,旧校谓一作“应 同”。疑今所脱之一篇即是《名类》。上文云:“天斟万物,圣人 览焉,以观其类”,而“解在乎”云云所举数事又正是名与类,故 说此数事之义以“名类”题篇。其后《名类》文全脱去,仅剩篇目 “名类”二字与《应同》篇文相合,遂以《应同》文属《名类》, 《应同》目“应同”二字,校者因系之“名类”下而为“名类”之 异文矣。 二说都是据全书结构及《有始览》各篇文体仿连珠的特点,进 一步论证此览脱一篇。陈说更据旧校指出,脱篇之题当为“名类”。
二、了解古籍语言特点的重要性
古籍文体在一种古籍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是著 作者运用文体的灵活变化,而就文体本身而言,一般 并不构成特例。最终,我们还是要落实到各种文体的 自身特点和功能。因此,我们认为它的这种文体特点 是以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语言的运用在各种著作中,由于时代和著作者的思想 风格,可以构成独特的具体的词语文句,形成特例。 陈垣强调指出:“凡一代常用之语言,未必为异代所 常用,故恒有当时极通用之语言,易代或不知为何语, 亦校者所当注意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用语特点,而这一特点可以作 为我们校勘的依据。
谓皆 自 而 臣 人 者 “ 之 《“ 赋 訮 作 章 人为 ” 清 独 君 , 。 口 高注 》 , ” 炳 帝君 帝 寋 持 出 所 以 。 颐以 : 诤 訮 麟 ,道 无 也 正 言 以 者 “ 碑为 ” 语 “ 说 非, 常 , 直 , 出 , ” 》正 终 也 。 , 上非 处 故 , 不 言 用 寋 云直 巍 。 《 案 帝天 “ 曰 与 必 之 也 “ :之 峨 “ 说 ” 也道 至 圜 人 如 道 。 即 ”貌 以 《 文 刑 。。 此 道 诤 人 也 用 ” 清。 蹇 洞 》 “ 帝,。语清。言蹇 寋 愕萧:当 。 ”
·
以上例子说明:先秦至汉,“而”与“能”为 通假字,“而”义即“能”,但不可改“而” 为“能”。这是古籍中语言的时代特点,正如 今语“们”字在北宋作“门”、“懑”,在南 宋金元作“每”,都不可望文生义而妄改。
第五节 搜集他书资料,汲取前人 成果
他书资料是校勘的一种间接内证材料或外证材 料,是分析判断异文的重要依据。 他书资料与本书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 本书引用他书 本书被他书引用 本书和他书互见 查考范围主要是有关他书、类书和古书注。
第三节 了解基本内容和结构体例
前文我们主要理解了古籍的基本构成和流 传情况,它是具体校勘古籍前的主要准备工作, 其直接目的是选好底本,确定参校本,同时也 为具体校勘时分析判断异文准备条件,以便恰 当地把握各参校本的特点和可信程度。 这一节,我们主要来了解一下古籍的基本 内容和结构体例。
一、“基本内容”、“结构”、 “体例”
基本内容:指本书主要论题或作品主题、主要 论点或主题思想和主要论据或主要题材。 结构:指本书或作品的整体结构,它的篇章结 构安排或情节的结构安排。 体例:著作者对自己的著作的编撰格式的某些 具体规定。
二、了解基本内容和结构体例对 校勘的意义
着手具体校勘之前,通 读全书,初步了解本书 基本内容,大体掌握它 的结构体例,是运用本 校法、理校法进行本书 校勘所必须的准备。
“释 “ 曰 同 不 释 不 之 倨 《文 俞 文之 《 : 》 踬 之 踬 谓 “ 庄。 樾 法曰 慎 ” 篇 碍 曰 碍 。 , 子” 说 并: 大 以 引 也 : 也 “ 注 山刑 , 与” 》 言 《 , 帝 。 然 曰 木蹇 ” 此以 篇 祸 商 是 无 盖 则 : 》“ 刑 同言 引 福 箴 圜 常 引 ” ” 篇与 蹇 。慎 《 人 》 道 处 黄 不 刑 ”” “ 高事 周 或 而 也 者 帝 刑 倨 君刑 二 注也 书 召 释 。 , 之 蹇 , 无倨 字 非。 》 之 之 《 以 言 “ 踬 刑“ 连 是 而也 应言而者碍 同 。 。 。 , ·
汲取前人成果的意义
我们在校勘的过程中,充分汲取前人成果,从 中寻找线索,予以搜集校录,加以扩大充实, 是切实可取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近人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提供了丰富的前 人校勘成果。
谢谢大家!
随着校勘的进行,不断 加深理解基本内容、熟 悉结构体例,也是提高 本书校勘质量的一个必 须条件。
三、根据思想内容进行校勘 (举例:《吕氏春秋· 季春纪· 圜道》)
《吕氏春秋》一书是吕不韦聚门士集体编撰的, 全书虽有一种主导思想,但各篇出自众手,思 想并不一致。因此各篇校勘须分别了解基本思 想。如《季春纪· 圜道》,据陈奇猷分析是阴 阳家思想。其中有几处文字便据此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