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摄影_被导演的纪实

合集下载

林路:当代观念摄影

林路:当代观念摄影

《上海,1987》 顾铮《又一次战争之一,2001》 王庆松《B.A.R.B.I.E.-ruin》 肖允就这样,20世纪90年代后期更是成为当代摄影在中国发展成型的重要时期,中国当代摄影也已经逐渐被国际大型当代艺术展和摄影节所接受,中国的观念摄影正逐渐融入西方的当代摄影和当代艺术潮流之中。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多,尤其是随着观念艺术在中国的大规模兴起,在手段和形式上有抄袭和模仿西方观念摄影的嫌疑。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进入摄影作品市场化的时代,中国摄影家最先进入国际市场的作品,最主要的恰恰是具局”。

2011年9月,英国最重要的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A)举办了“后现代主义——风格与颠覆1970~1990”展览,该展览在前言中正式宣告了后现代主义的“死亡”。

而后现代主义原本是过去数十年来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的艺术流派,也是当代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美国及西方文化主导权的体现,后现代主义为什么会由西方来宣告终结?为什么掌控着文化“话语权”的西方突然发生如此重大转变?静下心来想想,历史《尘与静安》 沈晶茹任。

一旦离开了这一点,“死亡”也就是迟早的事情。

而中国的当代艺术由于长时间习惯了在西方当代艺术后面追着跑,跟随西方的规则(因为只有这样才有获取成功、被西方认态的多种把握形式以及呈现出来的独特的技巧特征。

那么,在21世纪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今天,当我们试图为今天的“海派文化”重新定位时,是否能够给上海摄影以重新振奋的信心?我想答案应《难以聚焦的现代都市》 寇聪《逝去的景象,2002》 周明《等待和平鸽,1987》 王耀东因为图像的价值并不局限于外表的呈现,而在于外表背后所具有的丰富性,以及它们构成的开放性质和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不管它们本身是否处于一种边缘的状态。

也许他们带来的就是视觉文化多元化的时间密码,让更多的后来者得到从未有过的满足。

从整体上观察,这些年轻人更多地将严格的纪实转向了关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存疑惑,其作品看似漫不经心,有时毫无秩序,但却以严肃的责任感保持着人文精神的深度体验,并以此切入个体的生存环境,向人们提示着生命需求的合理性和精神追《上海默片》 朱浩。

浅谈观念摄影的表达方式

浅谈观念摄影的表达方式

浅谈观念摄影的表达方式摘要:观念摄影成为当代众多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手段。

观念摄影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拍摄者通过摄影的形式表现自己对当今社会现状或存在问题的思考。

摄影已不再仅仅停留于对象记录,而且成为探索世界、讨论社会问题的媒介。

关键词:观念艺术;超现实主义;当代摄影当摄影开始以“观念”的名义进行创作时,就已经开始改变它原来的本性,从对客观世界真实客观的纪录走向了主观观念的导演与表达。

传统纪实摄影对主题的表达往往强调直接单纯地去记录发生在当下的那一瞬间,正如摄影大师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一样,“照片是眼光、心灵与理智在一个唯一重要瞬间的结合。

”时间是不可逆转的,时机一过,任何力量也无法展现那一刻完全真实的画面,纪实摄影将现实赤裸裸的暴露在公众面前,不带任何欺骗和隐瞒,并由此来引发观看者的深思。

相对于传统纪实摄影具体、直接的纪录,在观念摄影中所运用的拍摄技法如光线的运用、影调的把握、画面构成等要求变得不再是照片唯一衡量标准,取而代之的则是摄影作品是否准确的向观众传达了摄影师的思想。

观念摄影是摄影师在纪实摄影的基础上,结合摄影师本身的主观感受,对要表现的主题进行不断的延伸拓展与突破,通过摄影的手段来传达自己的某种观念,并试图带给人们一种新的艺术感受和对社会和现实的理解。

“观念摄影由摄影的一种门类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人的主观意识先行,通过设计被拍摄对象,将摄影创作者自身的价值观体现出来,观念摄影成为摄影者一种能够表达自己思想的媒介。

其实摄影中“观念”的产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

因为摄影创作从一开始就和人的观念紧密相连。

人是观念动物,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来自于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制约,人类的精神产品必然是其观念上的产物。

人的摄影行为同样是如此,无法与拍摄者本人的思想和观念相分离。

观念可以解释成人们自身的想法,而摄影本身就具有着拍摄者的主观感受,是自己思想的一种表现。

观念摄影的形成可以说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

观念摄影的艺术创作手法探究

观念摄影的艺术创作手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 :J 4 0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 — 4 1 1 5( 2 0 1 4) 0 1 — 8 6 — 1
提起观念摄影很多人会感觉比 百 生,的确,观念摄影是近代才 成立的一门独立的摄影门类,不过它跟其他门类摄影—样都是一种以 摄影为媒介的艺7 I 作,不同的是观念摄影更强调摄影师个人的观念 艺术创作,作品更能体现出摄影师的 ^ 生观、 价值观 。 觋念摄影的概念 对于观念摄影的概念,它并不是一开始就被约定俗成的, 在它之 前有被说是先锋摄影 、 新摄影、前卫摄影、概念摄影 、实验摄影等。 但在这些所有的名词中只有 “ 观念摄影”这一说法是最被从事影像摄 影工作苦认同的。 为什么像先锋摄影 、新摄影等等 ,那么多的名词都没被流传下
真实胜 。电 脑后期处理是观念摄影的 一大重要技术手段,电 脑后 期技
术的运用在观念摄影创作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观念摄影拍摄的题材 很多都悬 百 过几 次的拍摄来完成的,我们需要利用电脑的制图软件来 完成图片的拼接、变形等等。电脑的后期技术给观念摄影的拍摄带来 了很多的可能性与便利性,我们可以利用电脑制作出—些我们无法用 直接} 白 摄得到的画面,这样就使得 念. { 影 的作品也越 来越趋向于多 样 ,画面的冲击力也越来越强。 观念摄影的出现为摄影增添了新的元素、新的题材、新的诸多可 能胜,并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眭,发展了摄影艺术的新空间。许多摄影 工作者不断研究摄影本身的艺术语言与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他们致力 于把不同的视觉经验融合在观念摄影中。正因为观念摄影的新,使得 观念摄影不能继续沿用传统艺术摄影的那套评判模式 ,也使得观念摄 影更具有实验性。实验l 生艺术潜在的决定因素是需要摄影工作者不断 地创新、大胆地想象。

[ 1 ] 李江树. 刘铮与他的观念摄影f J 1 - 东方艺术 ,2 , 0 0 2 ,( 0 3). 【 2 】 蔡世 翟. 让观念摄影主流起来I J 1 . 艺术广角,2 0 0 9 ,( 0 3). [ 3 ] 顾欣. 当代观念摄 影表现方法的 实现与思考 苏州大学学报 , 2 0 1 0 ,( 0 9) . 『 4 ] 刘峻. 观念摄 影的艺术特征及其在高校摄影课程 中的意义[ J 】 . 中 国传媒科技 ,2 0 1 2 ,( 0 8 ).

观念摄影的叙事策略与影像表意方式

观念摄影的叙事策略与影像表意方式

观念摄影的叙事策略与影像表意方式来源:作者:孙宇龙责编:流淌 2013-11-21观念摄影的叙事策略与影像表意方式观念摄影当下已俨然成为一种类型,同诸多类型摄影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摄影生态,满足差异化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其“质”倒无需急于厘清,但其实践和理论探索值得思考,主要体现在叙事策略与影像表意方式上的不同。

一、观念摄影的叙事策略1.都市化叙事策略以都市为核心的各种社会现象和观念意识成为当下文化的内核,不可避免地成为观念摄影的主题,影像创作者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杂合的矛盾的文化心态,观念影像对西方文化元素的模拟、复制或改编,理论与实践中多以都市主题为影像叙事文本,其叙事策略的抵抗和文化体系间的穿越体现了浓郁都市特色,都市叙事策略的观念影像,是异于传统摄影的首要特质,其特征体现为以下几点。

(1)都市化主观表达,创作群体年轻化。

观念摄影创作群体年轻化趋势尤来已早,从早期的探索观念影像到《newphoto》,再到当下的观念摄影展,都市青年摄影群体一直处于摸索与创新的不安分状态,摸着石头过河也罢,模仿西式文本也罢,都市摄影群体和类型同传统摄影明显地分化,观念摄影气候渐成。

80年代末,中国社会进入了加速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混杂、传统价值观颠覆、传统审美构架崩塌,商品经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潮流的冲击下的各种各样的焦虑和困惑等等都充盈在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全国各大中城市摄影社团的青年群体摄影者,对摄影现状感到迷惘,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涌现一批类似于“观念摄影”的作品。

而今,摄影展场的观念影像,青年创作群体与20多年前的刘铮、荣荣、映里等年轻摄影师一样,遭遇同样的迷惑与困境。

只不过,当代都市新生代的观念摄影群体更敢于直面现实,展示问题。

并且作品敢以自己的看法与感受,用其有限的表现手段表达与述说,虽然有摄影师,本身不会使照相机,但并不影响他们用观念影像去表达去反思。

据初略统计,当下观念摄影群体年龄多在25至35岁之间,然而年龄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受都市文化侵淫的青年创作群体对影像的另类观点与实践。

观念摄影及作品欣赏

观念摄影及作品欣赏


从双方对待摄影的认识看,观念摄影与"中国的摄影"也是有着本质上的抵捂。 观念摄影尽管冠有摄影两字,但其题中应有之意却不在摄影上。对观念摄影 中人而言,摄影只是一种他们的观念的依托物体,他们着眼的是自己的观念 如何被视觉化,观念才是他们的真正着眼之处。当然,他们的观念探索不可 能不涉及对摄影自身的反思,因此,最终仍然会反过来影响到对摄影的认识。 而摄影界中人则往往认为摄影早已经是一种自足自立的视觉表现手段,认为 摄影只是一种向外观看的工具,因此他们基本上固守一种反映论式的立场, 并没有意识到有返观摄影自身、质疑摄影本身的需要。 而从中国摄影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中国的摄影始终缺少一个可以让现代主 义摄影观念获得充分发展扩张的机会。而这也许是决定中国的界摄影是否对 各种新艺术现象具有宽容性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条件。 在二十世纪西方摄影史上,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一段时期现在备受史 家重视。这个历史时期英文称为interwars。我们估且将其译为"两次大战间"。 在这段时间里,西方、特别是欧洲大陆的摄影的表现因了摄影技术水平的提 升与先锋艺术观念的激励,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经过如莫霍利─纳 吉、曼雷、柯特兹、布劳斯菲尔德等各国摄影家的努力,现代主义摄影在欧 洲大陆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段时间的摄影表现的丰收,既使公众对摄影 的见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摄影本身通过对其表现语言的探索而获得了 充分的自信,具备了向更远的目标迈进的健全的自信心。两次大战间的现代 主义摄影实验虽然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嘎然而止,但却为战后摄影 表现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观念摄影
Hale Waihona Puke 关于观念摄影观念摄影原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从摄影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成型并且 有无数的摄影家探索其中的奥秘,只不过在早期并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的流派 而已,道理倡简单,早在摄影之前,观念艺术在无数艺术家手中早已探索了数 百甚至上千年,摄影的出现只不过为观念艺术添加了一种媒介,一种手段而 已。这里不想列举西方摄影史上的例子,避免又被人指责唯西方“马首是 瞻”。其实在中国改革开放的80年代中期,一些颇有见地的年轻新锐为观 念摄影的探索付出了不少辛勤的劳动,只不过那时候的大气候还不具备相 对宽松的氛围,这些探索也只能成为中国现代摄影史上的一段绝唱。进入 21世纪的中国摄影,说观念摄影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应该也是到时候了。

观念摄影

观念摄影

• 摄影蒙太奇
许多艺术家在使用摄影时并非亲自去拍照,而是把照片当作素材来加工,将多 个影像合成在同一张画面上,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形成了至今仍在各种传 播媒介及艺术创作中盛行不衰的“摄影蒙太奇”。如今,摄影蒙太奇呈现了 如 万花筒般的视觉效果,这是许多不同时空的片断在累积及延伸之后,指向 超越平面的另一个世界。 摄影蒙太奇除了视觉的新奇和多层的涵义外,对艺 术家而言,这是一种可以拉近群众距离的创作方式。在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 由于网版印制的普及,各种以刊载照片(图片)为主的画报大量出现,加上用 相机记录各种事物已成为传统,摄影早已经是社会文化中不可缺的部分。摄 影蒙太奇利用一般人对照片的熟悉,通过改变比例及重新组合来 产生一个既 熟悉又新奇的图像世界。 摄影蒙太奇的发展除了在观念摄影中留下了不可磨 灭的痕迹外,在商业摄影中的应用更是影响深远,现在大量的广告设计和创 作都延续摄影蒙太奇的创作风格。
西方观念摄影的源起
观念摄影在摄影诞生之初,就开始具有“观念”的意识,只是业界尚没 有把这一提法给予明确的界定。摄影史上有很多无可争议的例证:20世纪中 后期,奥斯卡· 古斯塔夫· 雷兰德的《人生两途》、亨利· 佩奇· 鲁滨逊的《秋》、 《弥留》应该算是观念摄影的最早起源。在这些作品中说明观念摄影自摄影 之初就已经开始运用并发扬光大了。而观念摄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那个时 代的作品具有观念的特性并不能算作观念摄影。观念摄影是源于西方后现代 社会并波及全球的一种艺术形式 。
• 拼贴
拼贴的表现方式最早出现在绘画上,后来很多摄影家用拼贴的方法来表现摄 影,包括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曼· 雷。拼贴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这 些方法既可以通过传统暗房加工,甚至可以动用最原始的剪刀裁剪和糨糊 拼贴, 也可以通过电脑 Adobe Photoshop 软件后期制作。 · 从“不同视觉 角度”将对象的局部拍摄下来,然后经过后期制作将这些局 部“不规则地” 拼贴起来,组成一幅近看支离破碎、远观却有一种整体性和秩序 感的图 片 · 从“同一视觉角度”将对象的局部拍摄下来,然后经过后期制作将这些 局 部“有规则地”拼贴起来,组成一幅整体性的图片 ·另一种手法则是干 脆将通过拍摄获得的不同内容元素直接组合在一个画面中

浅谈中国的观念摄影

浅谈中国的观念摄影

浅谈中国的观念摄影摘要:观念摄影在中国的出现动摇了传统艺术摄影标准根深蒂固的存在,用其对传统艺术摄影的偏移方式拓展了摄影艺术的新空间。

观念摄影在中国是一种正在进行时的艺术潮动,正以变化、发展、多维的态势进入公众的视野,并影响着人们对以往摄影与艺术的概念的看法。

关键词:当代艺术;观念摄影;语言;创作观念摄影这一艺术形式自摄影之初就已经开始形成,并且随着西方后现代社会变革的大潮遍及全球。

观念摄影的实质是观念艺术在媒介上的一种延伸与演变,是从摄影艺术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创作手段与形式。

观念摄影的主旨在于通过摄影作品来传递某种观念,试图通过摄影的媒介,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入剖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延展话题,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摆脱浅层次无意味纠缠的探索过程。

一、观念摄影:在中国发展观念摄影在中国摄影界有很多的提法:诸如新摄影、实验摄影、前卫摄影、先锋摄影、概念摄影等。

与西方的观念摄影起源相对应,我国的摄影艺术最早形成“观念性”是在1976年。

当时蒙敏生、王秋生等人用摄影作品对“文革”进行反思,这些带有强烈反讽意味的作品也可以“划归”到观念摄影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四月影会”、“裂变群体”、现代摄影沙龙;上海的“北河盟”;厦门的“五个一”等,他们在摄影中有了一种观念性的表达。

但这并不是中国观念摄影的起源,他们依然采用纪实的方法对现实进行反思,并未进入当代艺术的思考、评介与叙事语境中,必然与当代艺术产生巨大的距离与差距。

中国当代摄影领域明确提出“观念艺术”概念的作品是发表在1988年4月28日总第44期的《摄影报》上的《我们的作品等待社会的检验》。

署名是当时中央美院的学生王虎、王友身、陈淑霞、刘庆和。

由于当时国内尚未发现大规模的同类作品,亦没有形成广泛认同。

中国摄影出版社1991年翻译出版的《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第一次相对完全地了“概念摄影”的概念。

二、观念摄影:评判标准从纪实向观念的转变与过渡中,两种摄影方式并不矛盾,只是摄影艺术的不同表现方式,目的是使摄影的语言更为丰富。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观念摄影是一种摄影风格,强调摄影师主观的观念表达和创意实践。

观念摄影追求通过影像传达特定的观念、意念或情感,突破传统的纪实性摄影,寻求与观众对话,引发思考和感受。

下面将探讨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是指摄影师通过图像来传递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情感。

观念是摄影师的思考和创作的出发点,是对现实世界的诠释和抽象。

观念摄影强调思想的深度和内涵,追求图像背后的理论和思考。

观念摄影作品通常具有较强的象征性和暗示性,通过视觉元素、构图、光线等手段来传递主题或意向。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具有很高的自由度和创造力。

摄影师可以选择任何主题或对象来表达自己的观念,不受客观现实的限制。

观念摄影作品可以是对社会现象、人文关怀、自然景观等各种主题的思考和表达。

摄影师可以运用多种技术手法,如双重曝光、长时间曝光、后期处理等,通过图像的变形和处理来传递自己的观念。

观念摄影的自我实践指的是摄影师通过实际的拍摄与创作来充实和展示自我。

观念摄影的创作需要摄影师具备一定的摄影基础和技术,但更重要的是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观念摄影是一种深度的思考和创作过程,需要摄影师不断地思考、实践和反思。

摄影师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的瞬间和细微的变化。

观念摄影的自我实践还需要摄影师不断地积累生活和艺术的经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摄影师可以多读书、看画展、参加摄影讲座等方式来扩展自己的知识和触角。

摄影师还应该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和反思,发现自己创作中的不足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和技术。

在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中,摄影师需要具备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观念摄影是一种非常个人化和主观的创作方式,摄影师需要对自己的观念和情感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并能够用图像来准确地表达出来。

摄影师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实践和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摄影艺术水平,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这种区别于电影的影像导演称之为“电影剧照”导演。 躁热与急功近利,目前有不少的人,完全不懂摄影,或是 纵

看到图片有钱可赚就来拍观念摄影了。
一、导演理念对于摄影的渗透
现在有不少的艺术家(无法界定是“摄影家”还是
我们一直否认纪实摄影有导演的成分,但并不否 “行为艺术家”)已经完全不拍片子,他们像好莱坞的大
是国外某图片的中国版,这在中国摄影圈已不是新鲜
空间、角度、机位、位置、场景、调度、动作、运动
事。而这些手法在中国摄影界的运用也冲击了当代中国
曝光、色温、景深、焦点
摄影界。从国内相关的影展及网络和画册中我对于运用
色彩、造型、叙事
不同手法的当代观念摄影作了以下分类。
光线、视线、轴线
1.行为艺术照片:如 1997 年张洹的《为水塘增高水
师开始富裕起来,另一些摄影师也开始改变自己的创作
C r i t i c i s m A n d C r e a t i on
4.行为方式:庄辉的《公共浴室 / 女》;莫毅的《狗眼 手法,改走观念摄影的路子。这倒也没有什么不好,用市
看世界》。
场的方式淘汰一些影像垃圾再也正常不过,只是有部分
5.摄影装置:陈绍雄的《街景》;王卫的《水下三十分之 摄影由于无法定位自己,在市场中迷失了自己的现象也
观念摄影:被导演的纪实
■ 孙宇龙
C r i t i c i s m A n d C r e a t i on
观念摄影是否属于摄影一直以来颇受争议。争议
而今,银盐的技术概念已经完全被数字摄影美学
的焦点就是在于观念摄影的导演性,有人认为:“观念摄 取代。传统的二维照片仍然沿用,目前三维图片开始了
影”已成为一种流行效应,一些并不“观念”的照片也开 对市场的攻击,如缪晓春的《最后的审判》。这种用建模
说,观念摄影重在观念的表达,而并不在于手法的运用。 影的划分标准,不是谁说他的影像观念了就一定是观念
并且他们已经远远地超过摄影的概念。只要能用来表达 影像。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呢,究竟该如何确立已成了 115
艺术家的观念,他们就一律采取“拿来主义”为其所用。 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就会让那些在
姐》、徐勇的《解决方案》。
此也要有理性认识,由于:(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迷恋)如黄岩、洪 场火爆的不甚明了,以至于国内很多传统的纪实摄影师
磊、韩磊、王庆松。周俊辉模仿《最后的晚餐》拍摄的《雅 也开始转向跟风,观念摄影者较传统影像的拍摄者,更
典学院》;王庆松的《老栗夜宴图》;洪浩模仿的《清明上 早地挖到了外国投资者的那桶金。这种现象并不能否认
迈克尔·柯勒《被建构的现实:导演摄影的艺术》一 摄影的视野与范围,让摄影一下子走入了一个更为广阔
书中说:后现代摄影基本美学原则有六条譾 訛:
的天地。
1.照片艺术家必须发明他的主题,或者精确地建构
而今对于观念摄影的不同看法也是源于观念摄影
主题,单纯的发现已经不够了。2.他这么做时所运用的 评判标准的混乱。我们无法用传统的标准去衡量观念摄
方,这些艺术的影响力量有时需要技术水平的改进,才 能全部发挥出来,亦即新艺术形式的诞生。”譽 訛
谷,他们创作的共同特点就是用导演的手法进行表达。
影像从“复制”、“揭示”、“纪录”到“再现”、“表现”
L理论与创作
2008.4
是一个跳跃。当影像“表现”摄影者的观念时,摄影就已 运用,以摄影者的理念为最终目的。
们的观念影像都走到哪儿了?
外国投资者,由于他们对于中国文化与艺术市场的陌
因为导演手法的介入,观念摄影使摄影本身发生 生,他们的购买趋向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倾向性。
很多变化。有人说:观念改变了摄影的本性。这种担忧大
三、导演手法与类型
照片艺术家的创造性成果是按照他的破坏摄影影像对
顾铮在他的《世界摄影史》里提到杰夫·沃尔的基
于“真相”、“客观性”及“现实主义”等传统主张的能力来 本手法是预先构思一个折射当代社会生活某个侧面的

评估的。以及反过来给予其一种“自律的”绘画物体的性 戏剧性细节,然后去寻找合适的场景或内景,在获得满
超越自身原本的“客观与纪录”的特性,进入了由相对被
中国观念摄影从一起步就有很多与传统摄影不同
动的记录到主动的表达阶段了。“导演”的特性就极其明 的特质,这些特质最早还是从摄影艺术之外的其它艺术
显了。
形式所带来的,观念摄影形成初期的作品大多技术粗
二、观念摄影的导演美学
糙、内容简单。但是正如杜尚的《泉》的意义与作用一样, 观念摄影作品对于传统的摄影的影响也是如此。开拓了
一秒》;邵逸农早期的《中国制造》、《1994—秋千》;王友身的 并不少见。
《紧急征订》。
观念与纪实的“二律悖反”:纪实向观念的转变和
6.摄影与综合媒体的运用(不依赖相机的综合影像): 观念在一定程度之后向纪实的回归,这个循环周期摄影
缪小春的《最后的审判》;刘铮的《under the sun》、马刚教 会有一个新的提升。
斗》、《思想者》。
客观的形式作为遮羞布。摄影总是在客观与主观之间, 纵
以上内容只是一种简单的划分与归类,还有很多 不断提升与转变。从而将摄影者从摄影这门工具中解脱 横
的观念摄影的图片很难用一种方法进行归类,多种手法 出来,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由表达与抒写。观念摄影的定
的综合运用已成了当代观念摄影影像的特点,从根本上 义可以不着急界定,但急于要有一个观念摄影与传统摄
本雅明曾说:“艺术首要的目的之一,是要制造一
影,这其实是对于传统的纪实的一种挑战。摄影相对客 种需求,而这种需求又必须要到日后才能得到满足,在
观的记录转为相对主观的表达。我们可以从早期从事观 历史里,每一个艺术形式都会反映出时代背后尖锐的地
念摄影的人的身份可以看出:作为摄影师身份的刘铮与 荣荣、徐勇和以艺术家出身的洪磊、庄辉、赵半获、郑国
后,才能看懂图像,如缪晓春的《最后的审判》等观念作 强调的是“生产”而不是“创作”,从而也导致了观念摄影
品,还有很多人如刘铮的《三界的误读》,有些创作者甚 作品艺术价值的水准不断下降。观念摄影作品良莠不
至准备去起诉解读者;还有简单的符号相加方式解读 齐,艺术垃圾也有不少。外国投资者看中的是观念摄影
等。我们能不能不去责备解读者,而去反思一下自己,我 作品潜在市场。当今观念摄影作品的收藏与购买大多为
平地而生,而是从摄影中慢慢剥离出来的。导演的理念 行了。
也是一步步地渗透到摄影中去的。
当今国内观念摄影还没有一个评判作品的系统标
早期的摄影还是在纪实的范围内,人们把纪实的 准。评论家和理论家探讨如技术、语言、色彩等等,都是
主题与表现不断地拓展与延伸。从事影像创作的人也大 多是专业摄影师,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影像门槛不断

格。

意的场景或内景后,他动用演员按自己的脚本表演并加
·横
这其实是一个极为广泛的话题,非三两句话能表 达明白的。有一点可能很明确的是,即观念摄影由纪实
以拍摄完成。譿 訛 我们对国内的观念摄影的划分方式可以有很多,
C r i t i c i s m A n d C r e a t i on
摄影的相对客观到主观的视角转变,其美学原则是根本 但是把林林总总的观念表现方式用一个标准框定不容
认其强烈的个人主观因素与色彩。当摄影发展到一定的 片导演一样,琢磨一个点子,找一个设计师来画草图,然
程度,纪实已经不能表达摄影者的个人主观感受与观 后找场景,做背景,最后从北影厂找一帮子人,自己坐在 113 念,这时就急需一种新影像形式来表达。观念摄影不是 监视器前,摄影师给他们按快门,艺术家负责叫 OK 就
四、摄影在导演之后的出路何在?
市场中迷失的艺术家,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与目标。 2.创作思维的变化:中国的观念摄影者在影像市场
观念摄影的误区还是有不少的,如:图像加文字的 试探性的投石问路取得成功后,开始投其所好地批量生
阅读方式,现在有很多作品是必须要读很长一段文字之 产观念摄影作品,只要有人买,他们就生产,这里要区别
得较多,因为在纪实摄影中,这些手法已经成为系统而 公共空间的图片、用行为做摄影、用摄影做行为。
完整的经典手法,当时摄影家是为了达到一种相对客观
目前国内很多的观念摄影作品有拷贝国外作品的
的纪实而运用。而在观念摄影中却成为艺术家主观表达 嫌疑。有一些读图量大的读者甚至引经据典地说某图片
和导演自己理念的工具了:
镜头气氛、景别
位》;马六明、张洹、苍鑫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1980
在传统的纪实摄影中,这些手法与规则也是常见 年代活跃于纽约东村艺术现场的华人艺术家曾广智的
不鲜的,只是纪实摄影是用来纪录的,是一种被动的利 《东方遭遇西方:远征系列》。
用,以真实为最终目的,在观念摄影中,则是主动灵活地
2.摆拍照片:刘铮的《三界》、《四美图》、《911》、《革
照片的加工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欢迎这么做,越有想像 当今的观念摄影市场一点也不为过。这里面就是由观
114
力越好。5.在制作底片与照片时,技术的完美是允许的, 念摄影的导演美学与传统摄影的纪实美学不同所致。
但对于一件作品的品质,这并不代表一种必须的标准, 展示性的技术幼稚本身能够是一处成功的绘画策略。6.
换句话说,就是要使这个产品有一个好的包装。譺 訛
· 操作。”譻 訛观念摄影是一种商业投资,不再纯粹是艺术家
其实,观念摄影就是艺术家导演的,表达情感与理 的一种创作,因为没有了技术上的门槛,只要有一种观 艺
念的一种形式。导演在观念摄影中占有主导作用。有人 念上的创新与思路,这就导致了观念摄影在国内市场的 苑
河图》;刘瑾的 《王府井纪事》《打捞》《一个叫佳佳的女 纪实摄影的存在,并且还将精彩地存在。
孩》模仿西方战地摄影师的典型图像;徐一晖的《驾驭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