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
灸法实用手册个人整理版

灸Array法实用手册专栏介绍:本专栏主要讲灸法的实际应用,也是对《详解扁鹊心书》和《秒懂中医》的补充。
有理论的指引,也要在具体的事情上体现,互相验证,理事无碍。
古人云:“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
”而医学难懂,方剂又太难掌握,每当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针、灸就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针不易传,凡仓卒救人者,惟灼艾为第一。
”希望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人人都可以用灸来防病、治病、应急。
2022年11月个人整理版,仅供参考,以课程为准祝福所有众生福慧增长喜乐安康目录第一节:保命之法--灸 (3)第二节:百草之王-艾 (4)第三节:艾草的选择 (5)第四节:灸者,久火也 (6)第五节:培本固元三大穴 (7)第六节:衡量身体的五大指标 (8)第七节:排病反应(正邪相争) (9)第八节:关于灸花 (10)第九节:关于艾烟 (11)第十节:关于禁忌 (12)第十一节:阴虚火旺能否灸 (13)第十二节:肿瘤患者能否灸 (14)第十三节:经期或怀孕能否灸 (15)第十四节:需要引火归元吗? (16)第十五节:关于小儿艾灸 (16)第十六节:艾灸的使用方法 (17)第十七节:猝死急救(备急灸法) (17)第十八节:溺水/冻僵(备急灸法) (18)第十九节:自缢(备急灸法) (19)第二十节:霍乱(备急灸法) (19)第二十一节:妇人难产、小肠疝气(备急灸法) (20)第二十二节:蛇伤、狂犬所咬(备急灸法) (20)第二十三节:急喉痹/咽喉炎(备急灸法) (21)第二十四节:鼻衄/流鼻血(备急灸法) (21)第二十五节:结束语 (21)第一节:保命之法--灸很多朋友问到,怎么灸?灸哪里?道法术器,大众最关心的还是术和器。
而最最重要的是“道”、“法”术”和“器”恰恰是次要的。
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是事物的规律和原则,“术”是技巧、手段,“器”是物品、工具。
“怎么灸”是“术”“用艾草来灸”,那么艾草就是“器”那你为什么选择艾灸?这个就是“法”。
艾灸的由来

艾灸文化一、灸从中国的文字上来考证,“灸”字由永久的久,下面加一个火而组成。
汉代的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为“火灼”,即是用火长时间烧灼的意思。
近代著名古文字学家康殷先生对商代的金文中字分析,字象人股,在股周围多处用微火熏灼,字形很明确,决不是火焚人股,那样则只写作字形已经足够了。
可见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灸疗方法早已经产生了。
二、灸法起源灸法是中医学最古老的疗法之一,它的产生早于方药,就针灸而言,灸法比针法更古老。
灸法它起源于远古,盛行于秦汉,鼎盛于唐宋明,衰落于晚清,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事业得到关注,尤其是针灸这一古老的疗法达到了空前的发展。
三、灸与火的关系通过文字考证,灸法和火的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近代考古学研究证明,我国早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懂得用火;距今约60万年的“北京人”则已经长期用火了。
古人早期取火,只有钻木取火的“木燧”,后来又有日照取火的“金燧”。
在周代作为日常生活用品,有左配“金燧”右配“木燧”规定,政府还设有专门取火的官员,分季节为人民提供新火种。
古代不同的取火的方式,曾给当时的灸法在选用火源上有着巨大的影响。
四、冰台作为灸法施灸的主要材料“艾草”,就是古代取火的重要材料,被称之为“冰台”。
在《博物志》记载“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艾名为冰台”。
远古时代的先人们在占卦之前,制冰取火,以艾为引,在引天火的仪式氛围中,把冰磨成凹凸的圆镜,然后面向太阳折射阳光来引燃艾绒,巫者把神鬼兆纹与人体的血脉取得模拟想象,思索中医的火论与气论,进而产生艾灸这种神奇的治疗手段。
艾草作为火种的重要来源,所以把艾称之为冰台,古代的医家用艾来灸百病,所以也把艾称作为灸草。
这说明了艾、火、灸三者之间的重要关系。
五、灸法选材为什么古人偏偏又选择艾叶做灸法之材呢?这是因为在长期实践发展中,古人发现,并非所有树柴都适合用作艾灸之材。
有些树木,例如,松柏竹等,极易燃烧,火旺,治病的同时亦伤人之皮,而被淘汰。
灸法ppt课件

操作方法:
将艾绒及药末点燃后,置于温灸器 中,待器具烧热后手持长柄在施术部位上方 来回熨灸,15~30 min,以局部皮肤红晕为 度。
及妇
适应证:痹痛、麻木、痿证,以
女、儿童、畏灸者。
26
二、非 艾 灸 类
非艾灸类包括火热类和非火热类两 种。其中非火热类是利用药物的刺激作 用皮肤发泡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天 灸”或“自灸”。
痛、 、寒疝、肩凝、肘、 初起、瘰、阴性 、 未化 □
神疲乏力、自汗、器下垂、久泻、久漏; 阳萎、早泄、精、尿、亡阳虚脱、下利脉 微; 久不
灸关元、气海、足三里、大椎等穴培元气 ,防疾病
37
灸法适应范围
临床一般以虚症、寒症、阴证为主,适用 于慢性久病,以及阳气不足之证。
38
第六节 灸法的注意事项
28
非艾灸类
灯火灸
概念:用灯心草蘸油点燃,焠烫 穴位的方法。
作用:祛风解表、清热解痉、化 痰开窍。
火热类
黄蜡灸
适应症:惊风、痄腮等
概念:将黄蜡烤热熔化治疗疾病 的方法。
桑枝灸 概念:以桑枝烧燃用作灸材的方 法。
29
30
非艾灸类
非火热类
毛莨:截疟、平喘、通痹——疟疾、 哮喘、痹证等。
斑蝥:破癥散结、攻毒逐瘀——神
5
第二节 灸用材料
一、艾及艾制品 (一)艾
艾叶作用:温经散寒,祛 风解表,行气活血,回阳 救逆等。
选择艾绒作为主要灸材的 原因为:
①便于搓捏成形;
②芳香易燃,火力温和, 穿透力强,可深入脏腑或 透达病所;
③价格低廉,便于采集。
6
艾绒的制作
① 农历3~5月采集新鲜肥厚艾叶; ② 曝晒干燥,捣碎去杂梗、泥沙; ③ 晒、捣筛反复多次,形成艾绒。
灸的名词解释

灸的名词解释灸,又称温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是借助火热的灸具烧灼特定穴位或规定部位,以达到调理人体气血、温经通络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疗历史悠久,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辅助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灸起源于古代,据说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火源对身体进行治疗。
而灸疗的技术也在逐渐演变和完善中。
灸具最早采用的是石烧炭作为灸柱,后来发展为以艾绒为主要材料的温灸泡,直到现在我们常见的艾绒灸条。
与艾绒搭配使用的还有薰蒸灸、刮法灸等方法。
灸疗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热量、气味和其他的有效成分刺激人体经络及穴位,调整阴阳失衡,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灸疗被视为温阳疗法的一种体现。
中医认为,寒邪侵袭人体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各种疾病。
而灸疗通过燃烧艾绒释放热量,能够温暖经络、疏通气血,驱散体内的寒湿病邪,消除疼痛和炎症。
此外,灸疗还可以提升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调理和改善身体的整体功能。
根据不同的疾病和治疗目标,灸疗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穴位。
比如,对于寒痹类疾病,可以选择温暖腰背部穴位,如肾俞、腰阳关和大敦等;对于消化不良等疾病,可以选择温养脾胃的关元等脐部穴位;对于呼吸道疾病,可以选择燃烧艾叶,利用烟气的药性刺激鼻腔和肺部穴位,达到祛痰、止咳的功效。
然而,灸疗并非适用于所有人。
在使用灸疗前,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
对于体质阳盛、血热偏盛、体内有急性炎症或破损的人,应慎重使用灸疗。
此外,孕妇、儿童、老年人以及体弱多病的患者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灸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灸疗的疗效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
研究表明,灸疗可以促进血流和淋巴循环,增强免疫功能,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改善心血管功能等。
同时,有学者认为,灸疗还具有镇痛、抗炎、舒缓压力等作用。
然而,由于灸疗存在一定的热刺激和药性刺激,长时间过度使用或错误使用可能导致皮肤损伤、烫伤等不良反应。
关于中医艾灸的概述

禁忌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 痕,影响美观 2、皮炎、肌少、筋肉结节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 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 不要直接炎。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正面 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 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 形瘦骨立等忌灸 5、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2、分辨艾的好坏
第一:艾的颜色 优质艾绒颜色:土黄色或金黄色为好。 劣质艾线颜色:偏绿色为当年艾,偏黑为发霉变质。
第二:艾的气味 优质艾绒燃烧后的气味:味道温和、芳香,不刺鼻。 劣质艾绒燃烧后的气昧:呛鼻有霉味、有青草味(为当年 艾)等
第三:燃烧后的艾烟 优质艾绒燃烧后的艾烟:烟色淡白、不浓烈,烟雾由 下而上缭绕。 劣质艾绒燃烧后的艾烟:燃烧时烟很大,发黑,并且 有响声,这是因为其中的杂质燃烧时发生爆裂发出的 声音,烧完后灰爆形状会不规则,且颜色偏黑。
3、升阳举陷,扶阳固脱 《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
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 陷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 复正常。如脱肛、久泄等病可用。
《伤塞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 灸少阴七壮”。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 阳气虚脱的重危(阳气衰微,阴阳离决)患者,如用大艾炷 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 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 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
一、艾柱灸
直接着肤疚
无瘢痕灸 瘢痕灸 发泡灸 麦粒灸 隔姜灸 隔蒜灸
间接隔物灸 隔盐灸:巴豆饼、豆豉饼、附子饼、黄土、蚯蚓
灸法

灸法灸法,针灸疗法之一,是以艾为主要施灸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穴位或病变部烧灼、温熨,借其温热、药物的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
灸法是应用艾叶制成的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穴位上烧灼温熨,利用烤灸的热力透入肌肤,起到温和气血,扶正祛邪,调整内脏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可补针药之不足。
清代吴亦鼎《神灸经论》载:“夫灸取于人,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说明用艾叶作灸料,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回阳救逆及防病养生保健的功效。
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
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
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灸的材料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
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艾灸具有:1、温通经脉、驱散寒邪因本法采用上等陈艾,融入数位中药、藏药合制而成,火柔而温,渗透力极强,能温经散寒,以火攻邪。
传统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血不足、运行不畅就容易衰老生病。
那么气血有“遇温则行,遇寒则凝”的两大特点。
灸 法

• 艾卷由纯净细软的艾绒外裹细草纸做成。其为长20 cm、直径约1.5 cm的圆柱形(见图5-33-6)。也可在艾绒中掺入药物,制成药物艾 卷,如“太乙神针”“雷火神针”。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灸法的种类及操作
• 艾卷灸根据操作方法可分为悬灸和实按灸。 • 1. 悬灸 • 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 • (1)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在距离施灸部位约1寸处进行熏灸(
在穴位或肿块上, 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时换炷再灸。一 般每穴可灸5~7壮。具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杀虫的作用。临床用 于瘰疬、痈疽疮毒未溃、肺痨、腹中积块等。 • (3)隔盐灸。多用于脐窝部施灸。操作时先将湿纸铺于脐孔中,上 用细食盐填平,食盐上盖一鲜姜片,上置艾炷施灸(见图5-33-5)。 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作用。临床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 肢厥冷、虚脱、中风脱症等。
瘢痕灸和瘢痕灸。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灸法的种类及操作
• (1)无瘢痕灸(非瘢痕灸)。用中、小艾炷。将艾炷放在穴位上, 从上端点燃,当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换 炷再灸,一般灸3~7壮。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若灸后起 小水泡,无须处理。出现大水泡时,可用消毒针穿破放水。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灸法的作用
•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而气得温则行,气行血亦行。灸之能使气机通 利,营卫调和, 瘀血自消。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的乳痈初起、 瘰疬、瘿瘤、寒性疖肿未化脓等证。
• 4. 防病保健 • 无病自灸,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一方面可预防疾病发生
,另一方面使人精力充沛、减缓衰老、延年益寿。
见图5-33-7), 使局部有温热感,每穴灸5~7 min,以皮肤红晕为度 。对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 灸部位两侧,感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随时调节施灸距离及时间,防 止烫伤。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 • (2)雀啄灸。
灸法的发展史

灸法的发展史灸法,古称灸(酒)烟(弱)。
《说文解字》说:〃灸,灼也,从火因灸,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
〃艾灸疗法是用艾绒为主要灸材制成的艾炷、艾条,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外用方法。
中医学理论认为,灸法有温经通络、彳亍气活血、回阳脱、调和阴阳的作用,对于虚损性疾病有较好的针对性。
一.灸法源远流长,萌芽时期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当人类知道了用火之后,便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火不仅给人温暖,也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用火"炮生为熟"、"以化腥臊",使人们脱离了"生吞活剥"、"茹(如)毛饮血”的动物世界。
故人们习称灸法为"人烟",人类与火共存,故"灸"字从火从久。
原始人在以火取暖、烧烤食物时,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当身体某一部位产生病痛时,以烧灼之法来治疗疼痛,特别是因寒冷而致的疾病也得到缓解。
或者在用火的过程中,发生了身体某些部位的皮肤烧伤或烫伤,又意外地发现了某些疾病减轻或消失,并不断积累了经验,萌生了灸法。
灸法的最早记载见于《左传》,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侯有疾,医缓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膏之上,肓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
"据晋代杜预注解:"攻"是指灸「达’是指针刺,说明当时灸疗已被使用。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代针灸佚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主要论述十一脉循行主病及灸法。
与其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脉法》,则详细记载了施灸部位。
以上出土的4种帛书的成书年代可上溯至春秋时期甚至更早,说明春秋战国之际已萌生了灸法。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是灸法的发展期,灸法已广泛应用,《孟子•离娄•桀(杰)纣章》云:"今之欲王者,尤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灸法--秋灸关元春灸气海二千多年来,传统医学之理论和临床实践,始终贯彻着强身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
早在《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又“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淮南子“良医者,治无病之病,故无病。
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后世医籍,也常能看到防重于治之记载。
灸法养生,不但简便易行,为人们所喜爱,更主要的是效果卓著。
《内经》“灸则强食生肉”;“阴阳皆虚,火自当之”.“陷下则灸之”。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瘥,瘴疠温疟毒不能着”。
宋窦材《扁鹊心书》“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
故阳气尽则心死。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医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养生灸,不仅可用于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治未乱,抗早衰,而且亦用于治已病,治已乱。
【效能】壮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回阳益阴,调和营卫,延年益寿,抗衰防疾。
【原理】阳气为人身之根本,阳气旺,犹若丽照当空,万物有生发之机。
倘若阳气衰败,犹若阴霾满布,万物枯亡。
《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张景岳“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
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
”阳气固密,营卫调和,而可防御外邪之侵袭;脾阳健壮,就可运化精微,营养全身;肾阳充足,能推动整个机体,气血的循环运行,是生命之本,五脏阳气之根,即“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故阳气与人的衰老和疾病的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阳精若壮千年寿”,“阳精若在必能生”此之谓也。
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有疾病、衰老,其主要原因就是阳气虚衰,而养生灸的主要作用,就是培补阳气,益其真阴。
所以,能够起到防病治病,抗衰老作用,使人之寿命延长。
为什么艾灸法,能壮阳气呢?艾炷之连续燃烧,使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又因经络和脏腑相互联系、络属之关系,致使通达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循环全身。
此灸法又多以气海、关元为灸之主穴。
此二穴,又皆为任脉之俞穴,特别是关元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之会、又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
故灸此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
元阳,为全身之真阳,是五脏六腑阳气活动的动力。
也可以说,是周身阳气之源,源足乃支流长也。
《针灸大成》说:“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阴而行腹,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犹子午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
”任统于前,主一身之阴;督率于后,主一身之阳。
任督相通,乃温热之气循经温腹暖背,通达周身,循环不息。
再艾炷又加杂药而成,其药又多为温热芳香之辈,药有五味五气,内合五脏,气味择经而行,各归其所,其补阳之力更著。
因此;灸关元、气海,以回元阳,救绝续命。
道家倡之意守丹田,亦即元气归根之意。
【灸穴】主穴:气海、关元穴。
附加穴:脾胃素弱者,灸中脘穴。
身体虚弱者,灸足三里或三阴交穴。
【穴释】气海:生气之海,气血之会,呼吸之根,藏精之府。
灸之能益脏真,回生气,固元阳,故能加强膀胱之气化,使膀胱之水化气上升布达周身,洒陈五脏六腑,为下焦之要穴。
关元:是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穴,又为三焦之气所生之处,藏精之所,为培元固本,补气益精,回阳固脱之要穴。
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土中之土。
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主纳谷,故灸足三里能升阳益胃,强壮脾肾,调和气血,益先后天之气。
中脘:胃之募穴,腑会于此。
李东垣说:“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
”故凡纳呆食少,食谷不香,饮食不化,面色痿黄,形体消瘦等脾胃虚亏之证,均可灸之。
三阴交:足三阴之会穴。
《针灸大成》说:“主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四肢不举……”故一切脾肾及下焦之疾患,皆可酌灸之。
【壮数和年龄】《内经》说:“人年四十阳气衰,五一十而体重,耳目不聪,六十阳气大衰,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泣涕皆出矣。
”因此,此灸法正是壮阳、助阳、使阳气壮旺,以抗衰老。
人身有十二经,十五络,三百六十穴,灸三百六十壮,以应一岁之三百六十日。
一般每次灸三百六十壮,但也要看身体健康情况和年龄大小而定。
一般在四十岁以下,可灸一百八十壮,最多二百七十壮;四十岁以上,可灸三百六十壮。
三十至四十岁,可二至三年灸一次;四十至五十岁,可每二年灸一次;五十至六十岁,可一年灸一次;六十岁以上,可半年灸一次。
【灸之时间】气海,在立春前后五天;关元,在立秋前后五天,施灸。
立春是冬、春交替之时,冬去春来,天地间之生气萌动,万物复荣,蒸蒸于上之始,故《内经》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气海为生气之海,此时灸之,应其春生之时序,以助升发之气,逐陈阴,奠下元之基,以适夏令之长也。
立秋是夏秋更替之时,热去凉来,天地之气清肃,万物色凋,万粒将以归仓之时,正如《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使志安宁……”收欲神气。
”关元者,关其元精之门,闭而储藏之谓也。
此际灸之,以顺收藏之时序,收元阳内固,金水相生,益真火,养.肾气,以备冬藏也。
犹如安炉立鼎,元阳旺盛,内养脏腑,外御风寒。
因之,秋灸关元,春灸气海,以顺应时令之变,以合脏气生藏之机。
【灸前准备】一)艾绒之选择:最好选用多年之陈艾(蕲州产者为佳),或市售药制艾条,剥去纸外壳,将其揉搓成细绒,色白如棉絮状,除去杂质,制艾柱如枣核大,炷体坚紧,上尖下圆如锥体。
(二)生姜之选择:选用上品老姜,切片约一分厚,需三十片左右,并在姜片上,针数孔备用。
(三)备料:生姜,艾绒,线香十支,火柴一盒,线绳一条,纱布两块(中心涂油脂),胶布两条,方盘一个,镊子一把,灰盒一个。
【施灸方法】(隔姜灸也可用艾条温和灸代替)(一)保持室内温度,环境要安静。
(二)被灸者,平卧床上,盖好衣被,暴露应灸部位。
(三)先用线绳,从脐下至耻骨上测其总长。
然后,折为五折(即五寸),取其所需尺寸(气海脐下一寸五分,关元脐下三寸)。
定位后,作出标记。
(四)穴位常规消毒后,生姜片置于被灸穴位上,艾炷放于姜片上。
(五)用线香点燃艾炷之尖端,待其燃尽时,将艾灰取掉,另换一炷。
如此接替点燃,直到应灸艾炷燃完为止。
(六)按规定壮数灸完后,除去姜片,穴位用酒精棉球擦去灰屑。
如有灸伤,涂以凡士林或油膏,以保护润泽灸伤之外皮,再用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一)室内温度要适中,以防感冒。
(二)施灸前,详细询问病情,是否有禁忌。
三)按体质强弱,预制艾炷之大小,勿使太过或不及。
四)施灸前,必须消毒,防止灸伤感染。
(五)初灸时,艾炷燃烧的不可太尽,被灸者以热为度,即可去掉,慢慢增加艾炷燃烧之程度,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好。
(六)灸后,查其皮肤起泡否。
如有泡明显者,用消毒针抽出液体,无菌包扎,过数日再换敷料,以防感染。
【适应证】凡身体衰弱,阴阳两虚,营卫不调,下元虚惫,陈寒痼冷,体弱赢瘐,四肢逆冷,脾胃虚弱,精血亏损,五劳七伤,诸般虚损等,一切虚弱衰迟病症。
【禁忌】(一)法定传染病,不灸。
(二)癌瘤、肿疡,禁灸。
(三)急性炎证,如肠痈、胃穿孔、肠梗阻,忌灸。
(四)大饥、大饱、失惊、酒醉,缓灸。
(五)温症,伤阴明显者,缓灸。
(六)发高烧者,禁灸。
(七)孕妇,忌灸。
(八)阴虚火旺者,慎灸。
讲解内容一、什么是养生?养生:生:生命、生存、生长、生活等;养: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生方法:饮食养生、四时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体质养生、起居养生、药物养生、针刺养生、灸法养生、推拿养生、拨罐养生、刮痧养生、足疗养生等等。
二、什么是灸法?灸:针灸:用针刺和艾灸刺激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 穴位) ,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整体内阴阳、气血、脏腑机能的紊乱,使机体重新达到协调和相对平衡的状态。
针是一种用机械刺激,灸是一种用温度刺激,二者所应用的理论和具体是实践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一般把二者并称为针灸疗法。
《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久。
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
《灵枢》: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扁鹊心书》:“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
令人长生不老”;“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二、什么是灸法?公元514 年,针灸学首先传到朝鲜;公元550 年,我国的灸法由朝鲜传入日本。
古代日本民间应用灸疗预防保健、延年益寿一直是作为一年中的一件大事来行使,一般人中,普遍施行养生灸。
流行“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风门之穴人人灸”等谚语日本,无论男女,一生中都必须灸治4 次:十七、八岁时灸风门,预防感冒,古代日本人认为感冒是万病之首;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意在增强生殖能力;三、四十岁,灸足三里,可以促进脾胃功能、防止疾病、增加寿命;老年,为防止视力衰退,灸足三里及曲池,灸曲池使眼睛明亮,牙齿坚固。
日本民间提倡婴儿期灸身柱,即婴儿出生后不久,用小麦粒大的艾炷灸身柱穴,3 壮左右,连续灸三日至十数日不等,可以促进健康发育。
韩国基本每家医院都有一个“灸房”。
韩国电视剧。
二、什么是灸法?灸法:采用艾绒或其它药物烧灼或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二、什么是灸法?灸用原料:艾叶: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气味芳香,易燃,用作灸料。
《名医别录》“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本草纲目》“艾叶能灸百病”。
干燥,捣制后除杂质,成纯净细软艾绒,晒干贮藏,以备用。
灸用工具——艾炷和艾条艾炷:艾绒搓捏成圆锥形,大小不一。
艾条:清艾条、药艾条。
三、灸的分类及操作三、灸的分类及操作艾炷灸直接灸: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
瘢痕灸(化脓灸):灸至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无瘢痕灸(非化脓灸):皮肤充血,红晕,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
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叫做─壮。
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疾患。
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三、灸的分类及操作间接灸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
隔姜灸:皮肤红晕不起泡,因寒而致呕吐、腹痛、腹泻、风寒痹痛等。
隔盐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隔蒜灸: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隔附子饼灸:用于阳虚而致的阳萎、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三、灸的分类及操作艾条灸温和灸:2-3 厘米,温热舒适无灼痛,皮肤红晕;雀啄灸:2-3 厘米,平等往复回旋,温热感无灼痛;回旋灸:2-3 厘米,上下移动,一起一落,忽近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