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必修版

合集下载

人教社2019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教材变化(43张PPT)

人教社2019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教材变化(43张PPT)
· 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酶的特性拓展了:淀粉酶对淀粉和蔗 糖的水解作用。
· 5.2细胞的能量“货币”ATP拓展了:ATP内一为容味主的的动拓死展记运也硬输提背提示,供我要能们尝量不试能从示指本意望质图。 · 5.3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拓展了:对比理实解验知,识点提,出并相运互用对已照学的实知验识的概
人教社2019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 教材变 化(43 张PPT)
4.章节内部知识的拓展 人教社2019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教材变化(43张PPT)
5.4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中实验的拓展
人教社2019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 教材变 化(43 张PPT)
4.章节内部知识的拓展 人教社2019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教材变化(43张PPT)
人教社2019版普通高中生物学 必修教材使用解读
分子与细胞
必修新旧教材变化梳理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紧跟时代的发展,对原教 材中的部分知识内容和相关概念的表述进行了调整 和修改,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吴成军
2007年2月第二版出版的《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到 2019年7月已有十多年时间,在这些年中,人们对事 物的认识在深入,对专业名词的表述更加科学、规 范。因此,新修订的《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顺应 时代的发展,在部分知识内容上进行了修改。修订 的原则是遵从科学性和时代性,与主流权威的大学 教材表述保持一致。----吴成军
4.章节内部知识的拓展 人教社2019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教材变化(43张PPT)
4.1转运蛋白: 载体蛋白和通 道蛋白
5.2ATP为主动运 输供能示意图
人教社2019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 教材变 化(43 张PPT)
4.章节内部知识的拓展 人教社2019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教材变化(43张PPT) 5.3对比实验、细胞呼吸在代谢中的枢纽作用。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教案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学设计意图】古罗马从弹丸小国到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演绎了一部血与火的编年史,同时也是一部从共和走向集权的制度史。

古罗马的兴衰成败虽已成过去,罗马人创造的文明成果却千古犹存。

那么,古罗马究竟实行了怎样的法律制度?留下了哪些文明遗产?通过对本课内容教学能使学生清晰认识罗马法律伴随罗马的发展而不断的完善,理解罗马法在稳定社会秩序、稳定帝国统治的重要作用,进而在事实基础上对罗马法进行评价形成全面认识。

【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属于世界历史方面的“西方古代法制的起源和发展”这一专题的内容。

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罗马法的起源、发展、确立和完善及其作用和影响,为学生后面学习的资产阶级政治法制作铺垫。

同时本课内容涉及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6世纪千余年的历史,时间跨度较大。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对于古罗马时期的历史了解粗浅,所以对本课程的内容可能感觉比较陌生,尤其是对法律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入,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和介绍一些古罗马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法律的故事,使教学深入浅出。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的主要内容;归纳分析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综合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探究罗马法的实质,培养学生综合史实,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方面分析罗马法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学习用联系、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罗马法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体会法律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发挥的做用和国家进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万民法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所起的作用。

2.教学难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的影响。

【 课型与课时 】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素材:1.影视《角斗士》视频场景感知印象;2.罗马遗迹印象(图片展示)(通过影视《角斗士》视频场景感知及罗马遗迹古建筑图让学生体悟历史,增强感性认识与直观印象)课堂导入:材料一:(故事)曾有一位游客到罗马旅游,夜晚问一个老者:“罗马夜里为什么不能稍微亮一点?”那位老者说:“一座城市既然有历史的光辉,就不必再用灯光来制造明亮!”那么,照亮罗马城的光辉到底是什么呢?材料二: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部分目录和重难点[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部分目录和重难点[教材]

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推行郡县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重点:伯利克里时期的民主政治难点: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重点:罗马汉的内容难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和掌握难点:依照学生的现有水平,在对本节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及特点的理解与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议会民主制的特点等。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重点: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难点:以学生现在的水平,对“分权与制衡”、“邦联体制”、联邦体制的理解。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重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分析、掌握。

难点:“艰难的法兰西共和道路”的历史进程;对三权分立的理解和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的体现;“德意志特色”的历史原因。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失败。

《天朝田亩制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22【教学课件】《祖国统一大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22【教学课件】《祖国统一大业》

中共历任 领导人态度
胡锦涛的“四个决不”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为了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此方案首先在 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随后澳门问题也 得到圆满解决,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迅速。台湾问 题虽然比较复杂,但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 明领导下,采用“一国两制”方案,台湾会早日 回到祖国环抱,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澳门问题由来
澳门是我国被外国殖民者占 据最早、时间最长的地区。 1553年,葡萄牙人借晾晒 被水浸湿的货物为由,进入澳门 ,后贿赂官员开始在澳门长期居 留。 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 《中葡北京条约》,之后葡萄牙 一直占领澳门并把澳门作为其领 土。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 22 课 祖国统一大业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90年代) 寒流 (80至90年代) 和暖 隔绝 (1949—1979)
(2005年) 契机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祖国大陆开始改革开放 ,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1)1979年,两岸停火,中央政府提倡两岸直接实行“三通”; (2)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 方面进行交流; (3)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一个中国 原则”的重要共识,此即著名的“九二共识”; (4)1993年,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5)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6)2000年3月后,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和平统一原 则,并表示坚决反对台独。 (7)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

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A版2017课标)高中数学必修 第一册期中复习:专题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A版2017课标)高中数学必修 第一册期中复习:专题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教学
所以集合B中的所有元素之和为-2.
12345
谢谢
例2 设p:实数x满足A={x|x≤3a,或x≥a(a<0)}. q:实数x满足B={x|-4≤x<-2}.且q是p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 ∵q是p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A⫋B,
∴a≤-4, a<0
或3aa<≥0,-2,
解得-23≤a<0 或 a≤-4.
所以 a 的范围为a-23≤a<0,或a≤-4
12345
2.下列命题中是全称量词命题并且是真命题的是 A.∀x∈R,x2+2x+1>0 B.∃x∈N,2x为偶数
√C.所有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D.π是无理数
解析 对A,是全称量词命题,但不是真命题;故A不正确; 对B,是真命题,但不是全称量词命题,故B不正确; 对C,是全称量词命题,也是真命题,故C正确; 对D,是真命题,但不是全称量词命题,故D不正确,故选C.
解析 若k2-2=2,则k=2或k=-2, 当k=2时,k-2=0,不满足条件, 当k=-2时,k-2=-4,满足条件; 若 k2-2=0,则 k=± 2,显然满足条件; 若 k2-2=1,则 k=± 3,显然满足条件; 若 k2-2=9,得 k=± 11,显然满足条件. 所以集合 B 中的元素为-2,± 2,± 3,± 11,
例1 已知集合A={x|0≤x≤2},B={x|a≤x≤a+3}. (1)若(∁RA)∪B=R,求a的取值范围;
解 ∵A={x|0≤x≤2}, ∴∁RA={x|x<0或x>2}. ∵(∁RA)∪B=R, ∴aa≤ +03, ≥2, ∴-1≤a≤0.
所以a的取值范围为{a|-1≤a≤0}.
(2)是否存在a使(∁RA)∪B=R且A∩B=∅?

高中思想政治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2第一课第一框1

高中思想政治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2第一课第一框1

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一单元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经济体制第一课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第一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教材分析本框是全书的起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科学指引,在坚持各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部编版政治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框题,主要讲述公有制主体地位极其体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习本框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认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正确看待不同所有制形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政治认同和科学素养。

通过第一框题的学习,弄清楚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什么和为什么,从而为第二框题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学习打下坚持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1.学生学习基础分析:学生初中初步接触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经济生活基础知识,为本框题的学习准备了一定知识的基础;全民抗疫涌现的许许多多的逆行者给学生以思想上的震动的同时,学生也会思考各行各业在抗疫情中的积极作为。

2.学生能力分析:高中学生的形象思维通常比较活跃,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本框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理性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缺乏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和内容全面深刻的认识。

3.学生心理分析: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我们社会的发展应该持什么态度和观点,高中学生已经有了思考的需要和希望得到解惑的需要,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现代信息技术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容;理解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原因;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容、原因及其体现;了解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含义、作用以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高中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高中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必修五
数列 解三角形
不等式
(约8课时)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 问题。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约12课时) (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 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函数。 (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②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 ③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④体会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与一次函数、指数函数的关系。
(约8课时)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 的区别。 (2)通过实例,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3)通过实例,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 生的概率。 (4)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包括计算器产生随机数来进行模拟)估计概率,初步体会几何概 型的意义(参见例3)。 (5)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人类认识随机现象的过程。
必修四
平面向量
三角函数
三角恒等变换
(约16课时) (1)任意角、弧度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2)三角函数 ①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②借助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出诱导公式(的正弦、余弦、正切),能画出的图象,了解三角函数的周 期性。 ③借助图象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正切函数在上的性质(如单调性、最大和最小值、图象与x轴交点 等)。 ④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⑤结合具体实例,了解的实际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的图象,观察参数A,ω,对函数图象变化的 影响。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一、课程简介《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是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必修课程之一。

该教材主要适用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教材的编写围绕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展开,通过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推理等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和数学建模能力。

二、教材内容本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涵盖了高中数学的基础内容。

每个单元的内容都经过科学的编排和组织,层层深入,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 函数与方程本单元主要介绍函数和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通过学习函数的图像、反函数、复合函数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函数思维和抽象能力。

同时,探讨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等基本方程,并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 直线与圆本单元围绕直线和圆的性质展开。

学生将学习直线的斜率、截距等基本概念,了解直线方程和直线间的关系。

同时,介绍圆的基本性质、弧长和扇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等。

3. 几何证明本单元着重培养学生的证明能力。

通过学习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推理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几何定理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4. 不等式本单元将继续学习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

学生将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并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引入绝对值不等式和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5. 平面向量本单元介绍平面向量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学生将学习向量的表示、数量、方向和相等的判断。

同时,学习向量的加减法、数量积和向量积的计算方法,并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6. 空间几何本单元主要介绍立体图形和相关性质。

学生将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并探讨立体图形的体积、表面积等计算方法。

同时,引入平行线和垂线的判定方法。

三、学习目标《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和计算方法。

2.培养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必修版第三章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分析】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

通过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强化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

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同学们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同学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利用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作为进行探究与创造的手段,并为探究与创造营造良好的氛围与必要条件。

通过探究与创造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验了过程,获得了一些探究与创造的方法,把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化,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就感。

本节内容较多,分为两课时,本节课学习后一课时。

【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和《凸透镜成像规律一》即u>2f的成像规律基础上来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二》的,此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凸透镜成像的一些知识和如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已有了一定提高,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会在当f<u<2f和u<f 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活动中,信心十足,跃跃欲试,学习起来应该很轻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2、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格进行归纳和总结。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
光具座、凸透镜、火柴、光屏、蜡烛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导入新课】
问题:上节课探究了凸透镜成像的部分规律,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了哪些规律?
引导学生回答: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且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问题: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呢?
引导: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推进新课】
活动探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二)
创设情境:
问题1:对于凸透镜成像,你们还想知道一些什么问题呢?
学生活动:
1.想知道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的成像有怎样的规律?
2.想知道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是怎样的?
问题2:请学生猜想一下,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可能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可能会猜:
1. 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可能是当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可能是当物体一倍焦距内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问题3:你们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议论纷纷
照相机是被照景物离镜头很远,它的成像原理是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而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是物体离镜头较近,而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是物体离放大镜更近。

教学说明:猜想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依据上的,而不是胡乱的猜想。

下面我们用光具座来探究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前请同学们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及实验记录表格?(让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教师综合整理。


【实验步骤】
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固定在光具座上,并点燃蜡烛,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处,向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将实验数据、现象填入表格(以下实验中的数据、现象均记入表格)。

3、把蜡烛放在焦点处,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情况,并记录。

4、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小于焦距处,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情况。

实验记录表格:(f=10cm)
【学生活动】
1.学生分组实验,分工合作,动手操作,观察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2.实验完毕,整理实验器材,将实验记录表格交教师阅览,教师作出评价,并将其中一组同学的实验记录表格展示于黑板上。

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结论:
(1)f<u<2f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且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2)u=f不能成像。

(3)u<f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与像在凸透镜的同一侧,且物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减小,像变小。

4.问题讨论:
(1)、投影仪的成像、放大镜的成像分别属于哪一种情况?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猜想进行评价及验证。

(3)、虚像与实像区别:
实像特点:能用光屏承接;实际光线的交点。

虚像特点:不能用光屏承接;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4)、虚、实像的分界点:
(5)、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同学们总结一下吧
1.知道了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2.学会了如何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学会了根据实验数据表格进行归纳和总结。

【课堂练习】
2、小宇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下图,a、b、c、d、e是主光轴上的五个点,F点和2F点分别是凸透镜的焦点和二倍焦点。

在a、b、c、d、e这五个点中:
①把烛焰放在点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把烛焰放在点上,所成的像最小;
③把烛焰放在点上,属于照相机原理;
④把烛焰放在点上,属于投影仪原理。

3、小华用三个同样大小的凸透镜一个做照相机、一个做放大镜、还有一个做投影仪,三个凸透镜焦距都是20㎝,现要用照相机拍墙上的一幅画,放大镜观察小虫子,投影仪演示幻灯片,方框中提供了
几个长度数据,选择合理的长度与左边的距离用线连起来,不要的数据可空着。

【布置作业】本节优质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二)
1、物距在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物距小于焦距,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学反思】
1
、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课时间有点紧,因
此分成两课时,而且实验前应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记录列表格,以便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2、开始实验时,准备几种焦距的凸透镜请同学们根据光具座的长度选择合适的凸透镜,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的好习惯。

3、实验时放手让学生实验,并提醒学生注意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顺序,高度的调节等,这个知识点的考题较多设计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今后答题。

4、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设计实验能力以及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现象总结规律的能力大大增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