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穿刺术操作规范、评分标准
腹腔穿刺评分表

违反无菌观念扣10分
35
8.拔出穿刺针消毒穿刺后,消毒穿刺部位,覆盖干净无菌纱布,按压数分钟,胶布固定。观察病人反应及术后处理。
5Hale Waihona Puke 9.术后口述再次测血压及量腹围,并交待注意事项。
5
总分
100
100
5
6.局麻:检查并抽取2%利多卡因2-3毫升,在穿刺点行局部浸润麻醉。
注:无检查麻醉药的过程扣5分。不注意回抽扣5分。
10
7.穿刺:根据病人病情正确选择穿刺针并夹闭针尾胶管。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针尖斜面必须向上,后倾斜45-60度后再垂直刺入腹膜层,待针锋抵抗感消失时即可抽取腹水。并将抽出液放入试管中送检。
腹腔穿刺评分表
项目
分值
内容及评分标准
满分
得分
术前准备
15
1.与病人及家属沟通,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嘱病人排尿,昏迷者导尿;有无麻药过敏史。(口述即可)
5
2.了解、熟悉患者病情、生命体征。量腹围。操作者打开血压计即可看到:“患者血压已测,为120/70mmHg,无需再测!”注:操作者必须打开血压表,否则扣5分。
5
3.常规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用碘伏消毒3遍,直经约15厘米。注:若未到位,则扣5分
10
4.戴无菌手套:打开手套包,取出手套,左手捏住手套反折处.右手对准手套5指插入戴好。已戴手套的右手,除拇指外4指插入另一手套反折处,左手顺势戴好手套。注:若不按无菌操作要求执行则扣5分。
5
5.打开穿刺包并铺巾:检查包内物品是否完善,铺无菌洞巾。注:不检查物品扣1分,铺无菌洞巾不注意无菌原则扣4分。
5
腹腔穿刺术评分标准

腹腔穿刺术评分标准腹腔穿刺是一种诊断和治疗腹腔内疾病的方法。
在操作前,需要了解腹水的性质,进行常规、生化、细菌及病理学检查,以及缓解腹水引起的压迫症状和进行腹腔内注射药物。
但是,肝性脑病先兆、包虫病、巨大卵巢囊肿、腹腔广泛粘连、严重电解质紊乱、明显出血倾向和肠麻痹致肠胀气等情况是禁忌的。
在操作时,医务人员应该穿着整洁的衣服和戴着帽子、口罩等防护用品。
需要准备的用品包括消毒棉签、注射器、利多卡因、腹穿包、胶布和送检腹腔积液等。
操作流程包括七步法洗手、医患沟通、告知穿刺必要性与可行性、缓解压力、术前排尿、避免刺伤膀胱等。
在操作前,需要评估病人是否存在腹腔积液,并通过移动性浊音叩诊验证B超结果。
体位可以选择坐位、平卧位、半卧位或稍左侧卧位。
定位可以选择脐和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脐与耻骨联合中点上1cm偏左或偏右1.5cm处、侧卧位下取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的交点或B超引导下定位穿刺。
在进行穿刺前,需要进行常规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消毒,洗手,打开腹穿包外层,戴无菌手套后,打开腹穿包内层,铺无菌洞巾。
助手打开注射器放入腹穿包,术者检查腹穿针是否通畅、漏气、脱落。
局麻后,需要检查麻药是否无误,自皮肤至壁层腹膜做局部浸润麻醉,先打皮丘后垂直进针,边进针边回抽边注射。
穿刺时,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人腹壁,然后倾斜45~60度进针1~2cm后再垂直刺于腹膜层,针峰抵抗感突然消失时表示针头已穿过腹膜壁层即可抽取腹水,并将抽出液放人试管中送检。
抽液完毕,干棉球按压穿刺点,拔出穿刺针,助手协助消毒,盖以无菌纱布,胶布固定,嘱患者卧床休息。
评分标准包括操作流程和操作要求。
操作流程得分为10分,其中七步法洗手、医患沟通、告知穿刺必要性与可行性、缓解压力、术前排尿、避免刺伤膀胱等各得3分,检查并夹闭引流管得5分。
操作要求得分为5分,包括适应症学检查、缓解腹水引起的压迫症状和进行腹腔内注射药物等。
腹腔穿刺评分标准

腹腔穿刺评分标准腹腔穿刺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用于诊断和治疗腹腔内疾病。
评分标准的建立对于规范腹腔穿刺操作、提高操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腹腔穿刺评分标准主要包括操作技术、穿刺部位、穿刺材料、术后处理等方面的评价内容。
本文将对腹腔穿刺评分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期对临床医生进行规范操作提供参考。
一、操作技术。
1.1 操作前的准备。
在进行腹腔穿刺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评估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此外,还需要准备好所需的穿刺器械和消毒物品,确保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
1.2 操作过程。
在进行腹腔穿刺时,医生需要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准确定位穿刺部位,避免损伤重要血管和器官。
同时需要注意穿刺角度和深度,确保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1.3 操作后的处理。
穿刺结束后,需要对穿刺部位进行适当的包扎和观察,及时处理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二、穿刺部位。
2.1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在进行腹腔穿刺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对于不同的疾病和手术目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穿刺部位,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2 避免损伤重要结构。
在选择穿刺部位时,需要避免损伤重要血管和器官,尤其是避免穿刺到肠道和膀胱等结构,以免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后果。
三、穿刺材料。
3.1 选择合适的穿刺器械。
在进行腹腔穿刺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穿刺器械,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需要对穿刺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和质量控制,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3.2 穿刺材料的质量。
穿刺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生需要选择质量可靠的穿刺材料,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四、术后处理。
4.1 观察术后情况。
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处理并给予必要的护理。
4.2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在术后如出现并发症,需要医生及时处理并给予适当的治疗,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腹腔穿刺评分标准

腹腔穿刺评分标准腹腔穿刺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用于诊断和治疗腹腔内疾病。
评分标准对于规范腹腔穿刺操作、提高操作质量、降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腹腔穿刺评分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1. 操作准备。
评分标准首先要考虑的是操作准备。
包括术前准备、患者沟通、操作区域清洁消毒等。
操作前应仔细查阅患者病历,了解病情及相关检查结果,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操作目的、过程及可能的风险。
操作区域应进行严格的清洁消毒,避免术后感染。
2. 操作技巧。
腹腔穿刺的操作技巧直接影响了手术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操作者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准确定位穿刺点,控制穿刺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结构。
操作时应保持手稳、动作轻柔、快速准确。
3. 无菌操作。
无菌操作是腹腔穿刺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评分标准中应对无菌操作有明确的要求。
操作者应穿戴好手术衣、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
4. 安全措施。
在腹腔穿刺操作中,安全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标准中应对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措施有详细的要求,包括穿刺针具的选择、术中的监测、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
5. 术后处理。
腹腔穿刺术后的处理同样重要,评分标准中应对术后处理的规范有明确的要求。
包括伤口的处理、术后观察、病历记录等。
6. 并发症处理。
评分标准中还应对腹腔穿刺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处理有详细的要求。
操作者应具备处理常见并发症的能力,包括出血、感染、脏器损伤等。
7. 术后随访。
术后随访是腹腔穿刺术后非常重要的一环,评分标准中应对术后随访的内容和时机有明确的要求。
术后随访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保证手术效果。
总结。
腹腔穿刺评分标准对于规范腹腔穿刺操作、提高操作质量、降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评分标准应包括操作准备、操作技巧、无菌操作、安全措施、术后处理、并发症处理和术后随访等内容,对每一项内容都有明确的要求。
只有严格遵守评分标准,才能保证腹腔穿刺手术的安全和有效。
腹腔穿刺术操作评分标准表

1分
操作时动作规管钳固定针头,将橡皮管末端接引流袋或引流瓶,用输液夹调节放液速度,一般肝硬化患者一次放腹水不超过 3000ml
2分
放液后拔出穿刺针,按压穿刺点
1分
穿刺点消毒,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1分
用腹带加压包扎腹部
1分
操作结束后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注意事项
0.5
职业素质(3 分)
仪表端庄,举止大方
1分
腹腔穿刺术操作评分标准
过程
注意事项
分值
操作前准备(2 分)
操作前嘱患者排尿,告知患者及家属操作的目的并取得配合
1分
戴帽子、口罩(头发、鼻孔不外露),洗手(口述)
0.5分
患取仰卧位或侧卧位
0.5分
腹腔穿刺操作过程(14 分)
选择常用的穿刺点之一并在体表定位(仰卧位: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 处,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上方 1 厘米、偏左或偏右 1. 5 厘米处;侧卧位: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交点)
1 分
常规消毒皮肤: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 2 ~ 3 遍,范围正确
1分
戴无菌手套
0.5 分
铺洞巾
1 分
用利多卡因注射液自穿刺点皮肤至壁层腹膜作局部浸润麻醉
1分
穿刺针橡胶管末端用血管钳夹闭置于消毒盘中,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穿刺针,经麻醉处刺入皮肤后,以 45°~ 60°角斜刺入皮下
2分
再呈垂直角度缓慢刺入腹腔,此时针尖抵抗感消失,放开橡皮管末端的血管钳,见腹水流出
腹腔穿刺抽取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腹腔穿刺抽取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腹腔穿刺抽取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获取腹腔内的液体或组织样本,以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腹腔穿刺抽取的操作流程,并解释评分标准以确保操作的准确和可靠。
一、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在进行腹腔穿刺抽取之前,医生需要准备相关设备和器械。
这包括消毒器具、穿刺针、注射器、穿刺导管等。
同时,医生需要确认患者身份和病情,了解患者的具体需求和医疗史。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还应根据需要安排合适的辅助人员以及准备所需的镇痛药物等。
2. 术前准备在开始操作前,医生应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操作的过程和风险,并获得其明确的同意。
医生还应让患者采取特定的体位,以便更好地暴露腹部,通常是仰卧位,并将患者的腹部清洁消毒。
3. 穿刺定位医生应在腹部确定穿刺点,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穿刺位点。
一般常用的穿刺点有右下腹部、左下腹部或腹膜后壁等。
在确定穿刺点后,医生应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4. 穿刺抽取医生使用适当型号的穿刺针,在局部麻醉后,预先选择好的穿刺位点上垂直进入腹腔。
完成穿刺后,医生将穿刺针与注射器连接,并缓慢抽取腹腔内的液体或组织样本。
操作时,医生应注意避免穿刺针与重要腹腔器官(如肠管、脾脏等)的直接接触,以防止损伤。
5. 后续处理抽取完成后,医生应检查抽取的样本,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对于抽取液体,医生还可能需要进行细菌培养或病理学检查等。
同时,医生应妥善处理穿刺部位,如进行局部消毒和适当的伤口处理,以预防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二、评分标准为保证腹腔穿刺抽取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医疗行业普遍使用评分标准来评估医生的操作质量。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评分标准项目:1. 技术准确性评估医生的技术操作是否准确,包括穿刺点的选择和定位的准确性,穿刺针的准确进入腹腔的能力等。
2. 操作的安全性评估医生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注意安全,并避免了可能的并发症和损伤。
3. 疼痛控制评估医生在进行腹腔穿刺抽取时,是否提供足够的疼痛控制措施,以保证患者的舒适度。
腹膜穿刺术操作规范、评分标准

腹膜穿刺术操作规范、评分标准操作规范1. 操作前准备:- 患者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
- 准备所需设备和材料,包括腹膜穿刺针、消毒剂、无菌巾等。
- 患者需保持空腹状态。
- 医务人员应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
2. 操作步骤:1.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确认穿刺点和适当位置。
2. 医生用消毒剂清洁穿刺点周围皮肤。
3. 医生戴上无菌手套,将无菌巾固定在穿刺点周围,以保持无菌环境。
4. 医生用适当的方法麻醉穿刺点附近区域。
5. 医生用适当的角度和力量插入腹膜穿刺针。
6. 一旦穿刺到腹腔,医生应观察腹水是否开始流出。
若有,可收集样本进行分析。
7. 完成腹膜穿刺后,医生应小心地将穿刺针取出,再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
8. 操作完成后,医生应嘱咐患者注意事项,并记录相关信息。
评分标准腹膜穿刺术的操作质量可以通过以下评分标准进行评估:1. 操作准备情况(10分):- 是否有合法的知情同意书(5分)。
- 是否准备了必要的设备和材料(5分)。
2. 操作步骤(60分):- 是否正确确认穿刺点和适当位置(10分)。
- 操作过程中是否采取了正确的消毒措施(10分)。
- 是否戴上无菌手套并设置无菌环境(10分)。
- 是否正确麻醉穿刺点附近区域(10分)。
- 是否正确插入腹膜穿刺针(10分)。
- 是否观察到腹水流出并采集了样本(10分)。
3. 操作后处理(30分):- 是否小心地取出穿刺针并进行包扎(10分)。
- 是否嘱咐了患者注意事项(10分)。
- 是否记录了相关信息(10分)。
总分为100分,根据得分情况评估操作的质量。
请注意,以上为一份腹膜穿刺术操作规范和评分标准的简要介绍,具体操作应依据医疗指南和专业训练进行。
腹腔穿刺操作评分标准

腹腔穿刺操作评分标准
1. 操作前准备
- 检查患者的病历和医嘱,了解操作目的和相关检查要求。
- 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包括消毒手术区域和准备穿刺所需的器械和药物。
2. 穿刺器械选择和准备
- 根据操作目的选择合适的穿刺器械,确保器械的消毒和质量良好。
- 确认穿刺器械的有效期,并检查其是否有损坏或变形。
3. 术者准备
- 穿戴无菌手套和口罩,保证操作环境的无菌。
- 术者应具备良好的解剖学知识和操作经验,确保安全与准确性。
4. 操作过程
- 根据患者的体位和操作区域,选择合适的穿刺点。
- 使用无菌技术进行穿刺,确保操作区域的无菌环境。
- 控制穿刺角度和深度,避免伤及重要结构。
- 观察穿刺过程中的阻力和反馈,根据需要调整操作方法。
- 成功进入腹腔后,按需采集样本或完成其他操作。
5. 操作后处理
- 完成操作后,及时清洁和消毒穿刺区域。
- 观察患者的情况,记录并报告任何操作并发症。
- 妥善处理穿刺废弃物和器械,防止交叉感染。
以上是腹腔穿刺操作评分标准的主要内容,望临床医生在操作时能够按照标准要求进行,以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膜腔穿刺术
腹膜腔穿刺术(abdominocentesis)是指对有腹腔积液的患者,为了诊断和治疗疾病进行腹腔穿刺,抽取积液的操作过程。
[适应症]
1、抽取腹水进行各种实验室检验,以便寻找病因,协助临床诊断。
2、对大量腹水引起严重胸闷、气促、少尿等症状,使患者难以忍受时,可放出适量的腹水,减轻腹腔的压力,缓解压迫症状。
一般每次放液不超过3000ml-6000ml。
3、腹腔内注入药物,如注射抗生素卡那霉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如注射化疗药物环磷酰胺、噻替派、自力霉素等,以协助治疗疾病。
4、行人工气腹作为诊断和治疗手段。
5、进行诊断性穿刺,已明确腹腔内有无积脓、积血。
6、拟行腹水回输者
[禁忌症]
1、严重肠胀气。
2、妊娠。
3、躁动而不能合作者或肝性脑病先兆者。
4、因既往手术或炎症引起腹腔内广泛粘连者。
5、有粘连型结核性腹膜炎、巨大卵巢肿瘤、包囊虫病者。
6、出血时间延长或凝血机制障碍者。
7、局部皮肤感染,应在感染控制后进行操作。
[准备工作]
1、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穿刺的目的、必要性,签字同意后实施。
2、查“凝血分析”,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需输血浆或相应凝血因子,纠正后再实施。
3、过敏体质者,需行利多卡因皮试,阴性者方可实施。
4、器械准备:
(1)腹腔穿刺包:内有弯盘1个、止血钳2把、组织镊1把、消毒碗1个、消毒杯2个、腹腔穿刺针(针尾连接橡皮管的8号或9号针头)1个、无菌洞巾、纱布2-3块、棉球、无菌试管数只(留送常规、生化、细菌、病理标本等,必要时加抗凝剂);5ml、20ml或50ml注射器各1个及引流袋(放腹水时准备)(由助手打开包装,术者戴无菌手套后放入穿刺包内)。
(2)常规消毒治疗盘1套:碘酒、乙醇、胶布、局部麻醉药(2%利多卡因10ml)、无菌手套2个。
(3)其他物品:皮尺、多头腹带、盛腹水容器、培养瓶(需要做细菌培养时)。
如需腹腔内注药,准备所需药物。
5、B超检查定位。
[操作方法]
1、先嘱患者排空尿液,以免穿刺时损伤膀胱。
2、洗手:术者按7步洗手法认真清洗双手后,准备操作。
3、放液前应测量体重、腹围、血压、脉博和腹部体征,以观察病情变化。
4、根据病情,安排适当的体位,如扶患者坐在靠椅上,或平卧、半卧、稍左侧卧位。
协助病人解开上衣,松开腰带,暴露腹部,背部铺好腹带(放腹水时)。
5、穿刺点选择。
(1)一般取左下腹部脐与左髂前上棘联线的内2/3与外1/3交界处,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
(2)取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上方1.0cm、偏左或偏右1.5cm处,此处无重要器官且易愈合;
(3)少量腹水病人取侧卧位,取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交点,此常用于诊断性穿刺;
(4)少量或包裹性积液,需在B超指导下定位穿刺。
6、打开穿刺包,术者戴无菌手套。
检查穿刺包物品是否齐全,由助手打开5ml、20ml或50ml注射器及引流袋(放腹水时准备)的包装,术者放入穿刺包内,术者检查穿刺针是否通畅,诊断行穿刺可直接用无菌的20ml或50ml注射器和7号针头进行穿刺,大量放液时可用针尾连接橡皮管的8号或9号针头。
7、消毒:由助手持持物钳将2.5%-3%碘酒棉球、75%酒精棉球分别夹入2个消毒杯内(注意持物钳应水平或向下持拿,整个过程避免污染),术者左手持镊子,夹持碘酒棉球水平交至右手的弯止血钳中,以穿刺点为中心自内向外顺时针方向消毒局部皮肤3遍(每1圈压上一圈1/3),直径大约15cm,待干燥后再用酒精棉球脱碘3遍、脱碘范围一次比一次小,最后1次应超过碘酒的最外层。
消毒时弯盘应置患者体侧,消毒后的棉球、弯止血钳置于消毒碗内由助手取走。
8、麻醉:铺无菌洞巾;术者与助手核对麻药(麻药要消毒)无误。
用5ml 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3ml,左手拇指与示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用2%利多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
注意先水平进针,打一直径约0.5cm的皮丘,自皮肤至腹膜壁层逐层局部浸润麻醉,麻醉过程中应边回抽边进针,回抽无血才能注射麻醉药。
回抽有积液后,记录穿刺深度及方向后拔针。
9、穿刺:术者以左手示指与拇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作诊断性穿刺时,右手持带有适当针头的20ml或50ml消毒注射器,针头经麻醉处垂直刺入皮肤后以45度斜刺入腹肌再垂直刺入腹腔,当针头阻力突然消失时,表示针尖已进入腹膜腔,即可抽取腹水20~100ml,并将腹水置于消毒试管中送检化验。
当大量腹水作治疗性放液时,通常用针座接有橡皮管的8号或9号针头,在麻醉处刺入皮肤,在皮下组织横行0.5~1.0cm,再垂直刺入腹膜腔,腹水即沿橡皮管进入容器(即引流袋,引流袋由助手接在橡皮管上)中记量。
穿刺过程中由术者用止血钳固定针尖,橡皮管上可用输液夹调整腹水流出速度。
随着腹水的流出,将腹带自上而下逐渐束紧,以防腹内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
10、结束后处理:放液结束后拔出穿刺针,盖上消毒纱布,按压2-3分钟,局部酒精棉球消毒,换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注意穿刺孔向上,复查腹围、脉搏、血压和腹部体征,以观察病情变化。
大量放液后需用多头腹带包扎腹部。
11、整理用物,并详细记录腹水量、性质、颜色,及时送检。
[注意事项]
1、向病人说明穿刺的目的和注意事项,以解除病人的顾虑,取得其合作。
2、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3、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恶心、心悸、气促、脉快、面色苍白、晕
厥、休克等应立即终止放液,并予以输液、扩容等对症治疗。
4、腹腔放液不宜过快、过多,大量放腹水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血浆蛋白大量
丢失,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予放液。
初次放液不宜超过3000ml-6000ml(如有腹水回输设备则不在此限)。
肝硬化患者一次放腹水一般不超过3000 ml,
时间不少于2小时。
过多放液可诱发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但在补充输注大量白蛋白的基础上,也可大量放液。
5、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换体位。
6、少量腹水进行诊断性穿刺时,穿刺前宜令病人先侧卧于拟穿刺侧3~5分钟。
术后嘱患者平卧,并使穿刺孔位于上方以免腹水继续漏出,对腹水量较多者,为防止漏出,在穿刺时即应注意勿使自皮肤到腹膜壁层的针眼位于一条直线上;方法是针头经麻醉处垂直刺入皮肤后以45度斜刺入腹肌再垂直刺入腹腔。
如仍有漏出,可用蝶形胶布或火棉胶粘贴,及时更换敷料,防止伤口感染。
7、放液前、后均应测量腹围、脉搏、血压,检查腹部体征,以观察病情变化。
8、诊断性穿刺针头不宜过细,否则易得假阴性结果。
9、血性腹水留取标本后应停止放液。
10、腹带不宜过紧,以免造成呼吸困难。
11、作诊断性穿刺时,应立即送验腹水常规、生化、细菌培养和脱落细胞检查。
12、大量放液者,应卧床休息,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腹腔穿刺术评分标准
考官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