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陶瓷生产工艺流程

合集下载

陶瓷地砖的施工工艺流程

陶瓷地砖的施工工艺流程

陶瓷地砖的施工工艺流程(1)基层处理。

基层清理干净,并用水洗刷。

(2)铺结合层砂浆。

根据墙面的50线弹出地面建筑标高线和踢脚线上口线,然后在房间四周做灰饼。

灰饼表面应比地面建筑标高低一块砖的厚度。

厨房及卫生间内陶瓷地砖应比楼层地面建筑标高低20mm,并从地漏和排水孔方向做放射状标筋,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弹线。

铺砖的形式一般有“一字形”、“人字形”和“对角形”等铺法。

弹线时在房间纵横或对角两个方向排好砖,其接缝间隙的宽度应不大于2mm,当排到两端边缘不合整砖时,量出尺寸,将整砖切割成镶边砖。

当排砖确定后,应用方尺规方,每隔3~5块砖在结合层上弹纵横或对角控制线。

(4)泡砖。

将选好的陶瓷地砖清洗干净后,放入清水中浸泡2-3小时后,取出晾干备用。

(5)铺砖。

铺砖的懒序依次为:按线先铺纵横定位带,定位带间隔15-20块砖,然后铺定位带内的陶瓷地砖;从门口开始,向两边铺贴:也可按纵向控制线从里向外倒着撼踢脚线应在地面做完后铺贴:楼梯和台阶踏步应先铺贴踢板,后铺贴踏板,踏板先铺贴防滑条;镶边部分应先铺镶;铺砖时,应抹素水泥浆,并按陶瓷地砖的控制线铺贴。

(6)压平、拔缝:舞铺完一个房间或区域,用喷壶洒水后大约15分钟左右用木锤垫硬木拍板按铺砖顺序拍打一遍,不得漏拍,在压实的同时用水平尺找平。

压实后,拉通线先竖缝后横缝进行拔缝调直,使缝口平直、贯通。

调缝后,再用木锤。

拍板拍平,如陶瓷地砖有破损,应及时更换。

(7)嵌缝:陶瓷地砖铺完2天后。

将缝口清理千净,井刷水湿润,用水泥浆嵌缝。

如是彩色地面砖。

则用白水泥或调色水泥浆嵌缝。

嵌缝做到密实、平整、光滑,在水泥砂浆凝结前,应彻底清理砖面灰浆,并将地面擦拭干净。

养护:嵌缝砂浆凝结后段盖浇水养护不得少于7昼夜。

陶瓷的概念及生产工艺

陶瓷的概念及生产工艺

陶瓷的概念及生产工艺陶瓷(Ceranics)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

它包含由粘土或者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类制品。

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陶与瓷器都属于它的范围。

关于它的要紧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长石、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Silicate Industry)的范畴。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展,近百年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陶瓷品种,它们不再使用或者很少使用粘土、长石、石英等传统陶瓷原料,而是使用其他特殊原料,甚至扩大到非硅酸盐,非氧化物的范围,同时出现了许多新的工艺.美国与欧洲一些国家的文献已将“Ceramic”一词懂得为各类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的通称。

因此陶瓷的含义实际上已远远超越过去狭窄的传统观念了•迄今为止,陶瓷器的界说似可概括地作如下描述:陶瓷是用铝硅酸盐矿物或者某些氧化物等为要紧原料,依照人的意图通过特定的化学工艺在高温下以一定的温度与气氛制成的具有一定型式的工艺岩石。

表面可施釉或者不施釉,若干瓷质还具有不一致程度的半透明度,通体是由一种或者多种晶体或者与无定形胶结物及气孔或者与熟料包裹体等微观结构构成。

陶瓷工业是硅酸盐工业的要紧分支之一,属于无机化学工业范围.但现代科学高度综合,互相渗透,从整个陶瓷工业制造工艺的内容来分析,它的错综复杂与牵涉之广,显然不是仅用无机化学的理论所能概括的。

陶瓷制品的品种繁多,它们之间的化学成分.矿物构成,物理性质,与制造方法,常常互相接近交错,无明显的界限,而在应用上却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很难硬性地归纳为几个系统,全面的分类法各家说法不一,到现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法。

常用的有如下两种从不一致角度出发的分类法:(一)按用途的不一致分类1.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坛、盆。

罐等。

2.艺术陶瓷:如花瓶、雕塑品.陈设品等。

3.工业陶瓷:指应用于各类工业的陶瓷制品,又分:(1)建筑一卫生陶瓷:如砖瓦,排水管、面砖,外墙砖,卫生洁其等,(2)化工陶瓷:用于各类化学工业的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阀与搪砌反应锅的耐酸砖、灰等;(3)化学瓷,用于化学实验室的瓷坩埚、蒸发皿,燃烧舟,研体等(4)电瓷:用于电力工业高低压输电线路上的绝缘子。

建筑陶瓷工艺流程

建筑陶瓷工艺流程

建筑陶瓷工艺流程
《建筑陶瓷工艺流程》
建筑陶瓷是指用于建筑装饰和装修的陶瓷产品,其制作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准备、成型、烧制、装饰和包装等环节。

首先是原料准备,建筑陶瓷的原料主要包括粘土、瓷石、石英砂等。

这些原料经过精细的选料和混合后,得到具有一定结晶性能和耐化学侵蚀性的坯体原料。

接下来是成型,原料在一定比例下经过制粉、补料、混料、制坯等工序,形成陶瓷坯体。

成型工艺有多种,包括挤压成型、浇注成型、注塑成型等,不同成型工艺对于不同形状的建筑陶瓷产品有其独特的优势。

然后是烧制,成型后的陶瓷坯体需要进行烧制,以使其在高温下拥有稳定的结构和良好的性能。

烧制是建筑陶瓷制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烧制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将直接影响陶瓷产品的质量。

接着是装饰,经过烧制的陶瓷坯体可以进行各种装饰加工,如釉上彩、贴花、印花等。

这些装饰工艺可以使建筑陶瓷的外观更加美观,也增加了其装饰性和艺术性。

最后是包装,包装是建筑陶瓷出厂前的最后一个环节。

合理的包装可以有效保护陶瓷产品,以确保其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不受到损坏。

总的来说,建筑陶瓷的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准备、成型、烧制、装饰和包装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对于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外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只有将每个环节都做好,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建筑陶瓷产品。

完整版瓷砖生产工艺流程

完整版瓷砖生产工艺流程

陶瓷行业布局
? 生产基地以佛山为主 ? 新的生产基地目前在江西兴起
瓷砖分类
瓷砖
陶质砖
瓷质砖 炻质砖
内墙砖 地砖 外墙砖
抛光瓷质砖 瓷质釉面砖
渗花砖 微粉砖
? 我公司生产 的瓷砖品种
繁多,现以 地砖生产过
程为例对我
公司的生产
工艺流程做
个简单的介 绍。
瓷砖的分类原则
? 1、吸水率:用水加入砖底看水吸收快慢 陶质砖:E>10% 炻质砖:0.5%<E<10% 瓷质砖:E<0.5% ? 2、透光性: 陶质砖:不透光 炻质砖:透光性差 瓷质砖:透光
瓷砖生产工艺流程
陶瓷的定义
? 陶瓷的定义: 以粘土为主要原料加上其他天然矿物原
料经过拣选、粉碎、混练、煅烧等工序制 作的各类产品称作陶瓷。分为日用陶瓷、 建筑陶瓷、电瓷。以上陶瓷制品使用的主 要原料是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 长石、石英)所以又归属硅酸盐类及制品 范畴。
陶瓷发展史
? 我国是陶瓷生产大国,陶瓷生产有悠久历 史和辉煌成就。我国最早烧制的是陶器。 由于古代人民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经验, 在原料的选择和精制、窑炉的改进及烧成 温度的提高,釉的发展和使用有了新的突 破,实现陶器到瓷器的转变。陶瓷工业的 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
好,以便输送和储存。 ? 2、含水率要合适,确
保制粉过程中粉料产 量高,能源消耗低 。 ? 3、保证泥浆细度,使 产品尺寸收缩、烧成 温度与性能的稳定。 ? 4、泥浆滴浆,看坯体 颜色。
8 、过筛除铁入池陈腐
? 泥浆水份、细度达 到标准后放浆过筛、 除铁进入浆池内陈 腐备用。
陈腐:将泥浆放入浆池 一段时间,使其混合均 匀,达到生产标准。
对40目上粉料颗粒度合格率进行考核。

建筑陶瓷生产安排方案范文

建筑陶瓷生产安排方案范文

建筑陶瓷生产安排方案范文建筑陶瓷生产安排方案范文一、生产安排概述建筑陶瓷是一类以陶土为主要原材料,通过成型、烧结等工艺制成的建筑装饰材料。

为了确保建筑陶瓷的质量和交货时间的保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加强生产流程管控、提高生产效率。

二、生产安排原则1. 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根据订单量制定生产计划;2. 制定合理的生产流程,确保各个工序之间的协调;3. 合理安排材料进货和生产周期,以减少库存和浪费;4.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三、生产计划制定1. 根据市场需求、历史销售数据等进行市场调研,确定每个季度的销售目标;2. 依据销售目标,制定每月的生产计划,确保产能和订单的匹配;3. 根据生产计划,确定每周的生产任务,安排生产车间人员;4. 每天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生产调整和调度,确保生产计划的及时完成。

四、生产流程管控1. 在每个生产环节的开始,设置检验点和质检关,确保产品的质量;2. 统一制定标准操作程序,并进行工艺培训,提高员工操作技能;3. 将各个环节及时反馈给生产调度员,进行进度控制和协调;4. 建立现场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工艺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5. 打造以质量为中心的生产理念,保证每个工序的质量出厂。

五、材料进货和生产周期1. 根据生产计划,预先计划所需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数量和规格;2. 与供应商进行合作,建立固定的供应关系,确保原材料的及时供应;3. 优化供应链管理,确保原材料的采购周期和生产周期的衔接;4. 定期清理和盘点库存,减少过多的库存积压,降低资金压力。

六、生产效率的提高1. 对生产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2. 优化生产流程,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3. 鼓励员工提出生产改进意见,合理利用员工智慧;4. 定期开展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5. 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七、总结建筑陶瓷生产安排方案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广泛调研市场需求,从市场、销售、生产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考量。

建筑陶瓷生产工艺流程

建筑陶瓷生产工艺流程

建筑陶瓷生产工艺流程建筑陶瓷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原料制备:建筑陶瓷的生产始于原料的制备。

这些原料通常包括粘土、长石、石英、滑石等天然矿物,以及其他添加剂如着色剂、减水剂等。

制备过程包括破碎、混合、球磨和除铁等环节,以确保原料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2、配料与成型:根据生产计划和产品设计要求,将制备好的原料按照一定的配方进行混合。

在混合过程中,可能会加入适量的水、粘合剂等以调整原料的成型性能。

混合后的原料被送至成型工序,通过压机或滚压机等设备制成所需形状的生坯。

3、干燥与修整:生坯在成型后需要进行干燥,以去除其中的水分。

干燥方式可以是自然干燥或强制干燥,具体取决于生产条件和生坯的大小。

干燥后的生坯需要进行修整,以去除毛刺、裂纹等缺陷,确保其表面平整度。

4、烧成与烧成后处理:烧成是建筑陶瓷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使生坯在高温下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如原料的分解、熔融、结晶等,以获得具有所需性能和外观的陶瓷制品。

烧成的温度和时间取决于具体的陶瓷品种和生产工艺要求。

烧成后处理包括釉料施加、印花处理等,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美观度。

5、质量检测与包装:在完成上述工艺流程后,需要对陶瓷制品进行质量检测,以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客户要求。

检测内容包括外观、尺寸、物理性能等方面的检测。

合格的制品进行包装,以保护其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完整性。

包装方式可以是木箱、纸箱或塑料袋等,具体取决于产品的种类和运输要求。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

企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废气处理、余热回收等,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提高原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也是建筑陶瓷生产企业面临的挑战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陶瓷的生产工艺也在不断进步。

新型的生产技术如数字化技术、智能制造等被逐步应用于建筑陶瓷的生产中,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污染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数字化技术可以通过建立产品模型和工艺参数数据库,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智能制造技术可以通过自动化设备和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人工成本。

建筑陶瓷缺陷成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建筑陶瓷缺陷成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人为因素 、粉料因素 、压机因素 、施釉因素 、 立式干燥器因素、窑炉因素 ♦ 裂纹缺陷产生的具体表征 : 1、人为因素 施釉线受力不均,皮带不水平。集砖器不合理集 砖,左右带速不一致,导致砖坯碰撞较多。补偿器使 用不合理,人工补偿易使坯体存在应力。贮坯车托辊 变形,立式干燥器吊篮托辊弯曲,圆整度不够,装卸 坯车操作不当,光电管设置不合理。车间湿度太大。 翻转器碰撞较多。
♦ 缺陷出现的辅助性原因预防及克服
一般要想达到快烧,那么必须保证较低的入窑 水份。但由于生产中各方面因素影响较多,为 此当出现裂纹缺陷的征兆时,要有足够的预见 性,窑炉及施釉生产线应给予积极配合。 ♦ (1)在保证其流动度和施釉量的前提下,要 尽可能降低面釉水份,以减少砖坯吸湿。 ♦ (2)在保证不粘辊棒的前提下,尽可能少施 底釉。 ♦ (3)在入窑水份大或空气湿度大的情况下, 要降低窑头温度,延长预热带周期,加大排湿 力度。
♦ 3、色差
渗花砖的色差是困扰很多厂家的问题,产生 色差的主要原因是坯料波动和烧成条件变化, 同时生产过程控制不严也易造成色差。 ♦ 原料储存量少,每一批次原料使用时间短, 容易造成原料的化学成分波动大。 ♦ 空窑是造成色差的另一主要原因,空窑会造 成窑炉气氛改变,从而导致坯体色差。 ♦ 窑炉断面温差和烧成气氛也是造成色差的一 个原因。由于坯体温度的变化引起渗花釉流动 性显著变化,影响渗透深度和扩散性,如果波 动大易产生色差。
♦ 4、渗花图案模糊 ♦ 渗花砖抛光后图案很浅或者模糊不清,甚至图案不完
2)通常发生的原因是渗花砖都喷淋了一 定量的助渗剂,由于助渗剂只淋在砖坯 表面,造成表面的水分偏高,入窑时, 如果窑头温度过高,水分急剧蒸发,砖 坯表面收缩量大,就会在砖坯上表面的 边上出现裂纹,由于砖坯底部水分低, 蒸发量少,很少出现裂纹。 3)解决此种缺陷的主要手段是调节入窑 温度:设定一个合理的入窑升温曲线, 降低预热带的升温速度,尤其是预热带 的温度要低。

工程陶瓷烧结

工程陶瓷烧结

工程陶瓷烧结工程陶瓷烧结是一种重要的制备工艺,广泛应用于陶瓷材料的生产过程中。

烧结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通过晶粒的扩散运动使陶瓷粉末颗粒相互结合,形成致密的陶瓷坯体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提高陶瓷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还可以改善其导热性能和电学性能,从而满足不同工程领域的需求。

工程陶瓷烧结的过程主要包括原料的制备、成型、烧结和表面处理等环节。

首先是原料的制备,通过将各种陶瓷粉末按照一定的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制备成均匀的陶瓷浆料。

然后通过成型工艺,将陶瓷浆料进行压制、注塑或模压等方式,制备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陶瓷坯体。

接下来是烧结工艺,将陶瓷坯体置于烧结炉中,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条件下进行烧结,使陶瓷颗粒发生颗粒间的扩散和结合,最终形成致密的陶瓷制品。

最后是表面处理,通过打磨、抛光、涂层等工艺,提高陶瓷制品的表面光洁度和机械性能。

工程陶瓷烧结的关键是控制烧结过程中的温度、时间、气氛和压力等参数。

不同的陶瓷材料具有不同的烧结特性,需要根据具体材料的性质和要求来确定合适的烧结工艺。

在烧结过程中,温度是最关键的参数,它直接影响着陶瓷颗粒的扩散速率和结合程度。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陶瓷制品的致密性和性能。

工程陶瓷烧结的优点在于可以制备出具有优异性能的陶瓷制品,如高温陶瓷、氧化铝陶瓷、氮化硅陶瓷等。

这些陶瓷制品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耐高温、耐腐蚀等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医疗器械等领域。

工程陶瓷烧结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陶瓷材料的创新和应用,也为工程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总的来说,工程陶瓷烧结是一项重要的制备工艺,对于提高陶瓷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控制烧结工艺,可以制备出高性能的陶瓷制品,满足不同工程领域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工程陶瓷烧结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应用,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陶瓷生产工艺流程
建筑陶瓷是指建筑物室内外装饰用的较高级的烧土制晶,它属精陶或粗瓷类。

其主要品种有外墙面砖、内墙面砖、地砖、陶瓷锦砖、陶瓷壁画等。

第一节陶瓷的基本知识
一、陶瓷的概念与分类
陶瓷的生产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传统的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电瓷发展到今天的氧化物陶瓷、压电陶瓷、金属陶瓷等特种陶瓷,虽然所采用的原料不同,但其基本生产过程都遵循着“原料处理一成型—煅烧”这种传统方式,因此,陶瓷可以认为是用传统的陶瓷生产方法制成的无机多晶产品。

根据陶瓷原料杂质的含量、烧结温度高低和结构紧密程度把陶瓷制品分为陶质、瓷质、和炻质三大类。

陶质制品为多孔结构,吸水率大(低的为9%—12%,高的可达18%—22%)、表面粗糙。

根据其原料杂质含量的不同及施釉状况,可将陶质制品分为粗陶和细陶,又可分为有釉和无釉。

粗陶一般不施釉,建筑上常用的烧结粘土砖、瓦均为粗陶制品。

细陶一般要经素烧、施釉和釉烧工艺,根据施釉状况呈白、乳白、浅绿等颜色。

建筑上所用的釉面砖(内墙砖)即为此类。

瓷质制品煅烧温度较高、结构紧密,基本上不吸水,其表面均施有釉层。

瓷质制品多为日用制品、美术用品等。

炻质制品介于瓷质制品和陶质制品之间,结构较陶质制品紧密,吸水率较小。

炻器按其坯体的结构紧密程度,又可分为粗炻器和细炻器两种,粗炻器吸水率一般为4~/0—8%,细炻器吸水率小于2%,建筑饰面用的外墙面砖、地砖和陶瓷锦砖(马赛克)等均属粗炻器。

二、陶瓷的原料
陶瓷工业中使用的原料品种很多,从它们的来源来分,一种是天然矿物原料,一种是通过化学方法加工处理的化工原料。

天然矿物原料通常可分为可塑性物料、瘠性物料、助熔物料和有机物料等四类。

下面介绍天然原料主要品种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在陶瓷工业中的主要用途。

1.可塑性物料——粘土
粘土主要是由铝硅酸盐岩石(火成的、高质的、沉积的)如长石岩、伟晶花岗岩、斑岩、片麻岩等长期风化而成,是多种微细矿物的混和体。

粘土通常分为:
(1)高岭土——也称瓷土,为高纯度粘土,烧成后呈白色,主要用于制造瓷器。

(2)陶土——也称微晶高岭土,较纯净,烧成后略呈浅灰色,主要用于制造陶器。

(3)砂质粘土——含有多量细砂、尘土、有机物、铁化物等,是制造普通砖瓦的原料。

(4)耐火粘土——也称耐火泥,此种粘土含杂质较少,熔剂大多少于10%,在自然条件下其颜色甚多,但经熔烧后多为白色、灰色或淡黄色。

耐火粘土的耐火度在1580℃以上,为制造耐火制品、陶瓷制品及耐酸制品的主要原料。

2.瘠性物料
揉成可塑泥料的粘土,在干燥的过程中,由于水分排出,粒子互相靠拢而发生收缩。

烧制过程中的一系列变化,也会引起收缩。

为了防止坯体收缩所产生的缺陷,常掺有无可塑性而在焙烧范围内不与可塑性物料起化学作用、并在坯体和制品中起骨架作用的物料,称为瘠性物料或非可塑性物料,如石英等。

3.助熔物料
助熔物料亦称熔剂,在焙烧过程中能降低可塑性物料的烧结温度,同时增加制品的密实性和强度,但会降低制品的耐火度、体积稳定性和高温下抵抗变形的能力。

常用的助熔剂有长石一类的自熔性助熔剂和铁化物、碳酸盐一类的化合性助熔剂。

4.有机物料
有机物料主要包括天然腐植物或由人工加入的锯末、糠皮、煤粉等,它们能提高物料的可塑性。

在焙烧过程中,还能碳化成强还原剂,使氧化铁还原成氧化亚铁,并与二氧化硅生成硅酸亚铁,起辅助助熔剂的作用。

若其含量过多,会使制品产生黑色熔洞。

三、陶瓷的生产工艺流程
在大量的建筑陶瓷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陶瓷墙地砖。

以下以陶瓷墙地砖作为代表来简单介绍其生产工艺流程。

与其他建筑陶瓷一样,墙地砖是以无机非金属材料为主要原料,经准确配比、混合加工后,按一定的工艺方法成型并经最后烧制而成的。

由于墙地砖产品的外形均为规则的薄板状,因而大多采用半干压法成型,故适于自动化流水作业线上生产,陶瓷墙地砖典型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