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种业发展特点与场环境

我国种业发展特点与市场环境开展种子市场营销工作,我们必须首先了解种业行情和市场特点。
一、我国种业发展特点(一)我国种业发展的历史种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250余年的历史,属于比较成熟的产业。
相比而言,尽管我国是农业大国,种子需求量巨大,但种业发展较迟、起点较低、投入较少,与发达国家的种子产业还有很大的差距。
截至目前,我国种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建国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把它叫做计划性阶段。
主要标志是创建县乡两级良种场,品种选育、种子生产、供应专业化。
此阶段形成了数千(约5000左右)个良种场和大量的(约3000左右)育种单位。
各级政府种子管理部门行政、事业两位一体;种业资源由政府计划配置,政府主导着种子行业的发展。
种子政策和生产经营特点为由农民”家家种田、户户留种”,以粮代种、种粮不分到“四自一辅”,即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政府调剂,逐步形成以县良种繁育场为骨干,人民公社良种队(场)为桥梁,村生产专业队为基础的三级繁育和计划供种体系。
良种推广在国家封闭且相对较完善的推广系统中有计划的运行。
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称为双轨制阶段。
主要标志是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的计划管制取消,实行市场调节,主要农作物(以玉米、水稻“两杂”作物为代表)的种子仍然实行计划供应,由国有种子公司垄断经营。
此阶段形成了约3000家县、地、省种子公司,并拥有经营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垄断特权,实行区域内统一供种,但由于各级种子公司“三位一体”(行政、事业、企业三位一体),所以小而分散。
与此同时,涉及面小,影响范围不大的小宗农作物种子放开市场经营,逐步形成了以瓜菜类种子为代表的小宗农作物全国性市场,一批以“育、繁、销一体化”为特点的瓜菜种子公司和经营实体逐步形成,品牌种子逐步引领瓜菜种子市场,如“丰乐”西瓜、“津研”黄瓜、“湘研”辣椒等。
同时,一些有育种背景的(科研单位为主)跨地域种子企业迅速崛起,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一大批科研单位走向市场,推广自己选育的优质瓜菜种子,创造了自己的品牌,但是,由于品种在法律上没有产权,阻碍了中国种子产业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进程。
fizjol农_学概论作业

、|!_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农学概论》作业第一章绪论简答题:1.简述农学(广义、中义、狭义)的含义。
2.简述农学的特点。
3.简述作物生产的特点。
论述分析题:1.试析我国作物生产发展的出路。
第三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名词解释1.作物:简答题1、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大田作物分为哪些类别?2、简述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3、例举出我国种植业的10个一级区域。
论述分析题1.试述主要作物的分布及生产概况2.试述世界10大农区的特点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名词解释1、作物的生长:2、作物的发育:3、营养生长:4、生殖生长:5、作物生育期:6、作物的生育时期:7、作物的温光反应:8、顶端优势:9、叶面积指数:10、根冠比:11、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12、经济系数:13、生物产量:14、经济产量:15、光合作用:16、作物群体:17、源:18、库:19、光能利用率:20、作物品质:21、形态指标:22、理化指标:23、营养品质:24、食用品质:25、工艺品质:26、加工品质:27、光饱和点:28、光补偿点:29、长日照作物:30、短日照作物:简答题1、简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2、简述作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的关系3、简述产量的概念及产量构成因素4、简述影响作物品质形成的因素5、简述长日照、短日照作物的概念,并各列举两种作物类型。
论述分析题1.试析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第五章种植业资源与生产调节技术名词解释1、三基点温度:2、积温:3、活动积温:4、有效积温:5、作物光温生产潜力:6、田间持水量:7、土壤萎蔫系数:8、作物需水量:9、蒸腾系数:10、需水临界期:简答题1、简述调节温度的农业技术措施论述分析题1.试析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第六章种植制度名词解释1、作物布局:2、复种:3、复种指数:4、间作:5、混作:6、套作:7、轮作:8、连作:9、茬口:10、茬口特性:简答题1、简述种植制度及其功能。
浅析我国种业的发展现状

浅析我国种业的发展现状种子是特殊的农业生产资料,种业是农业基础性的产业,同时也是一个战略性的产业。
种子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1%人口的吃饭问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上个世纪末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这样一个过渡,并且达到丰年有余的发展目标。
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三年达到了l万亿斤,除了油料以外,棉花、蔬菜、水果等大宗农产品有效地保障了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目前我国粮食的自给率已经达到95%以上,我国的棉花已经能够完全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虽然我国整个需求大约还有30%需要进口,但我国在纺织品方面却是出口大国,我国的糖料也基本自给,蔬菜人均占有量世界第一位。
中国农产品有效保证了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为稳定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供应,以及价格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1我国种业发展取得的成效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种子产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种子法》实施以来,通过种子工程建设和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种业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法制化进程稳步推进,产业化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些成效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我国的供种能力显著增强。
种子工程实施以来,国家先后建设了一大批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一些大中型企业在我国西北、海南岛等地建立了杂交玉米、杂交水稻以及瓜菜类生产基地。
目前全国种子繁育生产能力在80亿公斤左右,加工能力在90亿公斤左右,种子包衣应用面积达到5亿亩,基本满足了农业生产用种需求。
(2)良种水平显著提高。
国家加大了对种业的科研和推广的投入力度,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加快。
我国先后培育了超级水稻,紧凑型玉米、双基因油菜等一大批优良品种。
例如:现在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它是一个耐密型高产、多抗、广适的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到3亿多亩,为我国玉米增产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种子研究发展历程

中国种子研究发展历程种子是植物繁殖的起点,也是植物遗传信息的载体。
在中国古代,种子繁育和选育就已有一定规模,但直到近代,中国的种子研究才开始迅速发展。
以下将简要介绍中国种子研究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的种子研究主要是依靠外国引进的品种和技术,主要集中在大豆、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的种子繁育和选育上。
当时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提高耐逆性、抗病性以及产量等性状。
这一时期,中国的种子研究起步较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种子研究迅速扩大规模,中国开始自主开展种子研究。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改良品种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适应性,同时进行了一批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
研究方法方面,中国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种子繁育和选育技术。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种子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此时,研究人员开始注重资源保护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在品种改良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种子的遗传基础、种质资源的保存和丰富,以及种子生理和发育等方面的研究。
此外,为了更好地推广新品种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中国还加强了种子产业的建设,建立了一批种子繁育基地和实验站,提高了种子生产的质量和规模。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种子研究发展更加迅速。
研究范围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农作物,也包括了蔬菜、果树、花卉等多个植物类别。
研究内容也开始关注种子基因组学、种子贮藏和保护等多个方面,技术手段也更加多样化和先进化。
中国的种子研究已经在品种改良、遗传资源保存、生理发育、基因组学和遗传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当前,中国的种子研究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在面临人口增长、资源和环境压力,以及气候变化等各种挑战的情况下,种子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国的科研机构、高校以及种子企业正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种子研究向着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方向发展。
总之,中国种子研究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快速发展的历程,从传统农作物到多样化植物品种的研究范围,从品种改良到遗传资源保护和生理发育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浅析种子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

浅析种子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种子产业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种子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两个方面进行浅析,旨在为种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种子产业发展现状1. 种子市场规模扩大: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粮食需求的增长,种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我国种子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
2. 种子品种日益丰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遗传学的发展,种子品种日益丰富。
传统的粮食作物种子外,还涉及到蔬菜、水果、花卉等多个领域,满足了人们对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
3. 种子质量不断提升:种子质量是保障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种子质量不断提升,通过选育出高产、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的新品种,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4. 种子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种子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基因编辑、基因组测序等新技术的应用,为种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加快了新品种的哺育和推广。
二、种子产业发展前景1.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其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种子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种子产业将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推动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种子作为农业供给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发展前景广阔。
通过加强种子质量监管和品种创新,优化种子供给结构,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民和市场的需求。
3. 农业科技创新的驱动: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种子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其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技术的应用,种子产业将不断创新,哺育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而种子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其发展前景广阔。
我国种子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
全 ,保 证 了我 国种子 检验 整体水 平 的提 高 。同时农业
:
3 几点 建议 嘉 鱼县蔬 菜产 业化 持续 发展 的动 力是 “ 行政 推动 ,
作 ,杜绝 高毒 高残 留农 药 的使 用 。建议 不要 在菜 区 内 建化 工 厂 、 金属 园 区等 , 重 一定 要保 持蔬 菜 区 内的生产
周 小 琼
(南京 农业 大 学农 学院 ,江 苏 南京 2 0 9 10 5)
摘 要 : 子产业是 农业核 心基础 产业, 国家粮食安全 的生命 线 , 种 是 了解我 国种子产业的现状及 未来的发展 趋势对农业 生 产 至关重要。本文根据我 国种子产业的实际情况 , 综述 了我 国种子产业在 法律 、 企业及 育种等方面存在 的问题 , 并对其 未来 的发展趋势作 出了分析 , 希望能对我 国种子产业的发展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安全 。 ‘
科技 领先 , 型 引路 , 园联手 , 民强 县 ” 为此 特 典 企 富 。 提 出如 下几 点建议 :
3 1 加 大 力 度 提 高 综 合 效 益 .
20 0 9年全 县 蔬 菜 面积 4 . 亩 ,总产 量 1 5万 65万 3 吨 ,产值 1 . 元 ,平均 亩产 2 0 49亿 9 3千克 ,产 值 3 0 24 元 。无论 是从 面积 、 单产 、 值上看 都 有很大 的增 幅潜 产 力, 如果 全 县 蔬菜 复播 面积 达到 6 5万 亩 , 均 亩产 提 平 高到 3 0 10千克 , 值 达 到 3 0 产 5 0元 , 企业 加 工 、 ( ) 冷 藏
・
种子 科技 ・
浅析种子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

浅析种子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种子产业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于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种子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两个方面进行浅析,以期对种子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思路。
一、种子产业发展现状1. 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种子产业在我国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种子到现代农业种子的转变过程。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种子产业主要依赖进口种子,国内种子供应不足,品种单一,质量参差不齐。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我国开始加大对种子产业的投入,加强科研和品种改良,哺育出了一批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农作物需求的新品种。
2. 种子产业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的种子产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首先,种子供应能力大幅提升,国内种子供应已经基本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其次,种子品种丰富多样,涵盖了各类农作物,包括谷物、油料、蔬菜、果树等,满足了不同农作物的种植需求。
再次,种子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效果显著,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种子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推动了种子产业的创新和进步。
3. 种子产业面临的挑战虽然种子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种子品种的多样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殊是在一些特殊农作物的种植方面,仍存在品种选择有限的问题。
其次,种子质量监管和标准化仍有待加强,一些不合格的种子流入市场,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种子产业的科技创新和人材培养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提高种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种子产业发展前景1. 市场需求的增加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农作物种子是农产品生产的基础,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因此,种子产业的市场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2. 科技创新的推动科技创新是种子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发展,种子产业的科技含量将会不断提高。
通过基因改良,可以哺育出更适应气候环境、抗病虫害能力更强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存在问题和政策建议

Ab t a t s r c :Ch n S s e n u t a n e g n v tg s o e eo me t a d a mo t c mp ee t c mme c aia in r fr T e ia’ e d i d sr h s u d r o e f e sa e fd v lp n n l s o lt d i o y i s r i l t eo m. h z o i n fs e n u t h s f cl a e e h o o y c a g s a d p o u t t g o t n a rc l e Ho v r h s t d lo s o h t r i g o e d i d sr a a i tt d tc n l g h n e n r d ci i r w h i g iu t r . we e ,t i su y as h wst a s y i vy u t e p b i d mi ae l n r e i g p o r m o o h u l o n td p a t b e d n r g a fr c mmec a e d n h o a i d s e n g me t i si t n h v e a ie y c r i ls e s a d t e l c l e e d ma a e n n t u i a e n g t l z t o v af ce h e eo me t fmo e s e n u t n a e as e u td i e e fp o lmsi h e t r Ba e n t e r s h f fe td t ed v lp n d m e d i d sr a d h v lo r s l n a s r so r b e n t e s co . s d o h e u so o y e i t i s d , e e a p l i so e o mi g Ch n p b i a r u t r l ln r e i g p o r m n e d i d sr r e o h s t y s v r l o i e n rf r n i a S u l g i l a a t e d n r g a a d s e n u t a e rc mme d d u c c c u p b y ne. Ke r s s e n u t , e eo me t c al n e , o iy r c mme d t n y wo d : e d i d s y r d v lp n , h l g s p l e o e c n ai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
内容摘要:据有关专家测算,“九五”期间良种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己从“八五”末的29%上升到近两年的36%,增长了7个百分点,推广了“八五”以来审定的新品种1200多个,主要农作物生产用种基本更换了一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5%。
1949-1957年:“家家种田,户户留种”阶段
在这一时期,全国各级农业部门成立了种子机构,实行行政,技术两位一体。
1950年2月,农业部召开华北农业技术会议,制定了《粮食作物良种普及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就地选种就地推广的原则,农村普遍实行“家家种田,户户留种”,其基本内容可以描述为:农户拥有土地,按照自愿的原则,国家鼓励农民自己留种"其制度变迁的绩效在于:广大农民开展起大规模的群选群繁运动.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l950一1952年)的后期,省、专区、县级国营农场发展较快,并承担良种繁育的任务。
这一制度在当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这种方式只能适用于生产水平低的状况,由于户户留种,邻里串换,易造成品种混杂。
1958-1977年:“四自一辅”阶段
这期间农村普遍成立了农村生产合作社,原有的家家种田,户户留种已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中央政府在1958年召开全国种子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主要依靠群众,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必要的调剂,即“四自一辅”。
当时的种子机构实行了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的经营方针,种子经营从繁育,选择,留种,用种,储藏,保管一条龙,有效的防止了品种的混杂。
1962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种子第一,不可侵犯”,将种子工作提到新的高度。
“四自一辅”制度的基本内容可以描述为:在“四自一辅”方针的指导下,在全国各地建立起的以县良种场为骨干,公社良种场为桥梁,生产队种子田为基础的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全国范围内也陆续建立起种子机构,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统一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种子机构带有浓厚行政色彩,各级种子机构都是农业行政部门的直属单位,依靠行政权力和技术指导,完成良种推广任务。
此时种子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全国各省、地、县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种子生产经营网络,农业生产用种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1978-1994年:“四化一供”阶段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和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四自一辅琳子工作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978年4月,国务院批转农林部《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报告》,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种子公司和种子生产基地,并继续实行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同时要实现品种布向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及质量标准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即/四化一供0"种
子产业制度实行计划和市场双轨制,种子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8年原农林部成立中国种子公司,随后各省,地,县相继成立种子公司(站),到1993
年,全国各级国有种子公司己达近2700家,其中县级种子公司(站)2323个,地,市级种子公司(站)330个,省级种子公司(不包括台湾)30家,各级国有种子公司每年供应良种35亿kg,其中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种子经营量达10亿kg.1980年,我国取消了对非主要种子的计划管制,实行市场调节,对主要种子仍然实行计划供应,由国有种子公司垄断经营,这标志着我国的种子市场开始起步,这便开始了我国种子的“双轨制”阶段"在这个阶段,以蔬菜种子为代表的非主要种子
得以自由交易,成为我国种子市场的先导. “四化一供”制度极大推动了我国种子事业的发展,在我国种子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化一供”制度对于提高制种产量,改善种子质量,保证种子的纯度和典型性有较大推动作用. “四化一供”制度可以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专业化制种才能保证种子的机械加工,种子精选后又可以节约播种量"同时, “四化一供”制度实现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后,改变了品种多,乱,杂现象,保证优良品种潜力的发挥。
198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为各级种子管理部门强化种子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一时期,种子事业得到全面快速推进,是中国种子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1995-1999年:实施种子工程阶段
这个阶段是进入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以实施种子工程,建设现代化种子产业为重点的新时期。
国务院在1995年9月召开全国种子工作会议。
创建种子工程,推动农业上新台阶成为会议的主题,我国种子工作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种子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五个系统(良种引进,生产繁殖,加工包装,推广销售,宏观管理)。
抓好几个环节包括资源收集,育种,试验,生产,加工,推广,营销,管理等,最终实现四个根本性转变,即由传统的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大生产转变:由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向专业化的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转变;由行政区域的自给性生产经营向社会化,国际化,市场化转变:由科研,生产,经营相互脱节向育,繁,推一体化转变,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种子产业体系.我国实施“种子工程”的步骤主要以种子加工和包装为突破口,建设种子生产基地为基础,促进种子生产专业化。
种子工程作为“九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自1995年创建实施以来,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良种培育,推广,改革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强化种子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据有关专家测算,“九五”期间良种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己从“八五”末的29%上升到近两年的36%,增长了7个百分点,推广了“八五”以来审定的新品种1200多个,主要农作物生产用种基本更换了一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5%。
2000年以来:种子市场化制度
为了防止国外大型种业集团对国内企业的冲击,提高国内种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国家采取了先对内资企业全面开放的策略。
2000年12月1日专门颁布实施了《种子法》,取消了国家对主要种子的管制,放开了种子的育、繁、销环节,在市场利润的吸引下,各种种子企业纷纷成立,打破了原国有种子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从而拉开了中国种子产业激烈竞争的序幕,“种子法”颁布实施,使种子产业制度,上升为法律高度。
“种子法”对种子公司的经营范围,注册资金,种子品种的审
定,注册和登记,品种保护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种子市场加快整合,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加快了种子化进程。
自1949年以来,我国政府都特别重视种子工作,保证了农业生产对种子的需要,同时,种子生产对提高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复种指数,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引导农业生产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