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教案(第二课时)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2.3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第三节原子的构成课型新授第2 课时第周年月日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道分子、原子的根本性质;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但使用、书写、记忆都不方便,所以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关键点理解“相对〞的含义教学媒体多媒体素材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板书设计第三节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构造二、原子中的电子三、相对原子质量公式1 公式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填表: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氢 1 0氧8 16镁12 12铁26 56相对原子质量=三、相对原子质量公式1公式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复习: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10-26Kg×10-26Kg书写、记忆、使用都不方便×10-27Kg〕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那么,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由原子核决定的。
总结:1.2.3.4.5.请看下表,按要求答复以下问题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氢 1 0氧8 16镁12 12铁26 56个别答复、书写以下说法是否正确?1.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真实质量。
3.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越大。
观察P39几种常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并与原子构造相比拟。
在线测试P401.,2.长话短说P43讨论:科学家发现相对原子质量为1、2、3的三种氢原子,你认为它们在构造上有什么异同。
挑战自我P43 1,2,3⑴请把左图中的空白处填完整。
⑵通过填表,分析数据,你从中得出什么规律〔至少写两条〕①②③相对原子质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

3.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相互作用。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如电子层分布规律、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等。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质在通电时会发光,如霓虹灯?这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什么关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原子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2.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原子的微观结构,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好奇心。
3.回顾之前学过的分子、原子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绘制以下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部分的名称:氢(H)、碳(C)、氧(O)、铁(Fe)。通过此作业,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根据以下元素的信息,计算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并解释计算过程:氮(N,原子序数7)、氯(Cl,原子序数17)、钙(Ca,原子序数20)。此作业旨在让学生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其意义。
3.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原子的电子层分布会有规律?这个规律对原子的化学性质有什么影响?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电子层分布规律背后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4.每位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一个与原子结构相关的例子,并解释其原理。例如,电视屏幕为什么会显示彩色?这个作业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2.1《原子的构成》教案2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2.1《原子的构成》教案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2.1《原子的构成》是学生在学习了原子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原子的构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核外电子则围绕原子核运动。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实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原子的构成,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原子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理解原子构成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子构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
2.难点: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概念,以及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构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素材。
2.实验器材:模型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磁铁吸附铁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原子的构成有何关系。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的构成。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原子结构模型,介绍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
同时,通过动画形式展示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构成,以及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第2课时示范课教案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一种表示原子质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计算。
同时初步认识科学计量方法。
2.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
3.通过氯化钠的形成,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4.了解离子的概念和分类,通过对离子符号的认识和学习,初步掌握离子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离子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三、教学准备
教学PPT及相关动画。
四、教学过程
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为第三、四、五、六、七层。
核外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叫做分层排布。
【过渡】能否用一个更简明的图形直观、形象地表示电子的分层排布呢?【展示】展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通常是由原子核、核内质子数、电子层数及各层电子等组成的,它能简明、方便的表示核外电子排布。
如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各部分意义。
【组织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多识一点,填写表格。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第2课时
一、相对原子质量
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单位为1。
计算公式:
(1)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
1个碳C12的实际质量1/12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三、离子的形成及分类
四、离子符号及意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电子排布规律及其对元素化学性质的影响。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用途。
2.教学方法:采用归纳总结法,通过师生互动,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及时解答,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作业要求:
-书面作业要求字迹清晰,答案准确,步骤详细。
-实践作业需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分工明确,作品美观实用。
-思考作业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具有科学性。
-预习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教师将在下次课堂上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不断提高化学学科素养。
2.电子排布的复杂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泡利不相容原理和奥布恩规则。
3.元素周期表的记忆和使用,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教学设想:
1.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我计划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利用模型、动画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原子的内部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
-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电子排布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以下问题: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是什么?
-元素周期表是如何根据原子结构进行排列的?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何关系?
2.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观点。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练习题包括: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参考教案2

5.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为最外层时不超过
板书
四、离子的形成
在1~18元素中,哪些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
小结
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请同学们研究一下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电子
课堂练习
1.M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所示,则
构是怎样的?
=
例题
你们有没有发现: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
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
板书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堂练习
1.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12g B1/12
C12 D 1.993×10-26/12
2.已知原子的核电荷数,可以确定它(
A相对原子质量B质子数
C中子数D电子数。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离子符号的书写。
介绍元素周期表及其规律。
微观认识院子的内部结构
学会离子符号的书写
本课小结
教学后记
泸州十五中曹家云
难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教
辅
用
具
多媒体教室
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
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随笔
课题
引入思考、交流问: Nhomakorabea子的构成?
怎样表示?
自然引入课题
新课
教学
联想与启示、交流共享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领会
交流、讨论、作答
识记
学会比较
CAI:原子结构示意图
三要素:
圆圈、正电荷符号、数字—代表
原子核
弧线:电子层
弧线上的数字:每层电子层上分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原子的构成(2)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2、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3、能区分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4、能正确书写离子符号。
通过建立模型,简化表示,学会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
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
原子内部模型的建立
布的电子数
CAI: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
意图,找最外层电子数的规律: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金属元素的原子:…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
结论: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微粒-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比较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找
出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
数,根据关系,能从示意图上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以一个简单的魔术实验导入新课,如“消失的硬币”。将一枚硬币放入一个充满气体的透明玻璃瓶中,密封后,通过化学反应使气体消失,硬币也随之“消失”。引导学生思考硬币去哪了,从而引出原子结构的学习。
2.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2.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绘制一幅原子结构示意图,标注出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等部分,并简要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2.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种物质,分析其由哪些元素组成,并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了解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分类,但在微观层面的原子结构认识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对原子核、电子等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对原子序数、原子量等之间的关系可能感到困惑。此外,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有待提高,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理解还不够充分。
教学活动:布置与原子结构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课堂分享和讨论。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环保意识。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家们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结合环保主题,让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研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3.针对课堂练习中的问题,请同学们撰写一篇小论文,阐述原子序数、原子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认识原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重点、难点
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系统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原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二课时为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的认识,知道原子很小,由此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原子和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在讲授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可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的简单计算让学生加深理解。
在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分子、原子的比较上。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一般不会感到很难,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相对和绝对之间如何转化,掌握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相对原子质量法(原子的质量非常小,用通常的质量单位来度量不方便,建立一个更小的单位——碳单位来度量,使得原子质量的数值更接近平常数值的大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微观物质世界的能力。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如何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师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
学生练习———————————巩固相对原子只哦量的意义和计算对全节进行总结巩固———————————掌握分子、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教师]1.什么是原子?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原子有哪些性质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很小但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讲述】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来。
[学生]体会原子的质量很小,猜想能否换一种表示方法。
[教师]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小麦的质量一样。
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应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三、相对原子质量
【投影】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计算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原子的真实质量,加深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教师]相对原子是原子质量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并投影】注意: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②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相对质量的理解.
[教师]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并投影]注意:(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 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真实质量的区别。
[教师]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
相对原子质量可从书后附录Ⅲ中查到。
[学生]阅读书后附录Ⅲ:相对原子质量表,知道如何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师]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主持测定了铟、锑、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1995年精确测定了和的相对原子质量,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
采用为国际新标准。
[小结]知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然后总结:掌握原子、分子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关系(表格);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原子的构成及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教师]布置课堂练习
[学生]练习,检查巩固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在线测试”和“挑战自我”
附:课堂练习
1.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12g (B)1/12 (C)12 (D) 1.993×10-26/12
●教学反思
1.习题的内容和形式需要进一步拓展,要注重层次性和开放性,还要加强题目的实践性、合作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结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要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发展过程进行反思,加深对科学本质、科学方法的认识,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本性学习,变“要我活动”为“我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