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东北黑土文化区非物质文化形态列举

东北黑土文化区非物质文化形态列举

东北黑土文化区非物质文化形态列举东北黑土文化区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之一,这里孕育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形态。

下面就以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为题,来一一列举。

一、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一是“东北大连海鲜文化”。

大连作为东北沿海城市,以其独特的海洋资源和海鲜文化而闻名。

大连海鲜文化包括渔民的捕鱼技艺、海鲜加工技术、海鲜饮食文化等,这些都是传承了几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二是“东北民间音乐”。

东北地区有着悠久的音乐传统,包括二人转、秧歌、锣鼓等多种形式。

这些音乐形式在东北农村和城市里广泛流传,是东北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三是“东北民间舞蹈”。

东北地区的舞蹈形式多样,有哈尔滨大庙会的龙舞、吉林的杂技舞蹈等。

这些舞蹈形式既是人们娱乐的方式,也是人们对生活的表达和寄托。

四、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四是“东北民间艺术”。

东北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葫芦雕刻、木偶戏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观赏性,还承载着东北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五、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五是“东北传统节日”。

东北地区有着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在东北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庆祝这些节日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六、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六是“东北传统手工艺”。

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手工艺传统,如雕刻、刺绣、编织等。

这些手工艺不仅展示了东北人民的聪明才智,还传承了东北地区的文化积淀。

七、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七是“东北传统戏曲”。

东北地区有着独特的戏曲表演形式,如二人转、大鼓等。

这些戏曲形式不仅是东北地区的文化代表,也是东北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八是“东北传统民俗”。

东北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传统,如婚俗、葬俗、祭祀等。

黑土地文化发展小议

黑土地文化发展小议

黑土地文化发展小议广袤的东北黑土地上,古往今来繁衍生息着20余个少数民族共建的东北民族,以农、牧、林、渔、猎为生产方式的标志,是北方游牧文化、渔猎文化与北方农耕文化交融与碰撞的实验场。

那些淳朴、豪放、敦厚而各具特色的各民族风俗所涵盖的东北民族文化,是一束艳丽的奇葩。

黑土地是“相互融合的各民族的共俗”,东北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黑土地文化的特征1、缤纷的差异性。

风俗习惯因民族居住的自然环境、区位不同、特定的生活、生产条件不同,因此形成了缤纷多彩的不同风俗。

凡是风俗,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及审美规范,所以又呈差异性。

以不同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等差异为例,建筑风格:吉林乌拉、叶赫古城、辽宁岫岩、宽甸等满族建筑的典雅,大兴安岭鄂伦春曾居住的“撮罗子”的古朴,赫哲族的“仓舍”的原始,蒙古族游牧帐房的端庄,朝鲜族茅草屋的敦厚等;服饰特征:满族服饰的精美大方,朝鲜族服饰的落落翩翩,蒙古族、锡伯族、鄂伦春族服饰的剽悍宽绰等;饮食的禁忌:东北民族大多数食猪肉、回族人禁食猪肉;朝鲜族食狗肉,满族禁食狗肉等。

2、昭示的纪实性。

风俗是渗透物质与精神的文化再现,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的缩影,它昭示着民族精神的昂扬向上,演绎着民族发展的创业纪实。

我们从鄂伦春族弓箭、石镞及温鄂克族的“索杆”及赫哲族的“捕鱼歌”(精神民俗)中看到这些民族的发展历程,经过跨越历史性的前进,从他们的遗留物上可窥原有习俗的风貌,民谣中的“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女人叼个大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昔日的黑土地画,则是一笔真实的纪实。

3、多元的兼容性。

东北各种民族的民俗在相互渗透吸收、互补与发展。

东北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对多元文化的兼容,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

关东不是文化沙漠,东北有无数文化绿洲。

辽宁、内蒙的“红山文化”遗存,是与中原汉文化曾经并存的文化,则是“中华大地上第一道文明曙光”,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东北各民族对以色彩诱发的心理效应也不同,大多数民族喜红色的喜庆热烈、黄色的富贵温暖、白色的安静纯洁,蓝色的深远寂静。

黑土地域文化在振兴龙江中的挖掘与重建

黑土地域文化在振兴龙江中的挖掘与重建

地域文化课程期末作业姓名杨振宇学号1323001454398 学校伊春直属分校成绩浅谈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黑龙江的黑土地域文化是一个有特色的代表,其属于东北地域文化,但又带有鲜明的个性与整体的东北地域文化有所差别。

在振兴黑龙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应该分析黑土文化,发扬其积极方面、规避消极方面,这是有着重要的实际作用的。

通过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收获,并对其在黑龙江发展中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振兴黑龙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应该分析黑土文化,发扬其积极方面、规避消极方面,使黑龙江在本次文化建设高潮中不落伍,且得到新的突破和跨越,服务于社会、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学习黑土地域文化发展历史及特征的收获通过学习黑土地地域文化收获很大,主要从其文化发展及特征入手了解其在历史发展和中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历程上与中国的其他地区都有着极大的区别,从而使黑土区域文化也具有了独特的气质。

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接壤,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和最东端抚远三角洲都在黑龙江省境内。

冬季由于蒙古高压的原因,气候寒冷;夏季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温度较高,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

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森林丰茂、东部煤炭储备巨大、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农业上有“北大仓”的称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使得黑土区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

黑龙江的发展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古肃慎人后裔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曾非常繁荣,有“海东盛国”、“小中华”之称。

众多的民族以及与外国人的深入交流,共同铸就了黑土区域文化的多元和开放包容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全面建设东北,东北地区工业化加速发展,仅“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的大项目有56个在东北,其中22个在黑龙江,另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黑龙江占了十分之一。

从东北方言看东北文化论文

从东北方言看东北文化论文

从东北方言看东北文化摘要:随着东北小品、二人转在全国的火热播出,东北方言作为这种娱乐形式的载体也越来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每个族群的不同的地域文化,本文将从东北方言的语音和词汇方面探寻其中体现的东北地域移民文化、乡土文化和传播文化特征。

关键词:东北方言;移民文化;乡土文化;传播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语言学家们发现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仅涉及语言系统,而且涉及同语言系统紧密关联并赖以生存的文化系统。

而方言更是承载着多元地域文化,民间文化中许多精妙之处往往只有通过方言这种形式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

俗语道“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方言是生活语言,也是维系情感的纽带。

缘起广州政协常委会逐步取消粤语节目提案的“普粤之争”,人民网专题报道指出,“腔调各异的方言,仍保留着古语音韵和文化遗存。

它们已经不仅仅是地理表征和情感纽带,更凝聚为一种民族记忆。

”①因此,方言反映一个地域族群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族群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族群的人生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方言又与地域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方言必须了解地域文化,理解地域文化也必须了解方言。

一、东北方言概况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直白、幽默,极具表现力。

与普通话相比,语音上的特点表现为:东北方言大部分地区平、翘舌音声母(即z、c、s组和zh、ch、sh组)区分不清②。

很多发音调值也有差异(音高不同),体现在:阴平调在东北地区发音调值约为33或44③;发儿化音词较多。

在词汇上,东北方言有很多独特的词,这与长期而广泛的民族融合不无关系。

在语法上,东北方言常用许多拟声词做修饰语,如“关系钢钢的”(关系好或“铁”,“钢钢”是敲铁的声音)、“疼得嗷嗷的”(疼得直叫)、“冻得嘶哈的”(嘶哈是哈气的声音,表示很冷)、“嘎嘎乐”(笑的声音)等。

总体听觉效果上,东北方言发音重而强,略带拉长的语调也是它的特点。

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1-4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1-4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1---5参考答案形考一1中原文化进入黑龙江主要是通过历代()。

A.移民B.流民2“闯关东”文化的影响()。

A. “闯关东”铸就了黑龙江人独有的性格特征B.闯关东”促进了东北方言的形成D. “闯关东”丰富了黑土文化的内涵3黑土文化的特征是(ABCD)。

4黑土文化的包容性突出体现在(ABCD )。

5黑土文化的多元性除城市建筑的多元,还表现在(ABCD)。

6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ABCD )。

7黑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ABCD)。

8鲜卑族人的“贵少贱老”的伦理习俗的价值核心是()。

A.“崇武”B.“尚勇9黑龙江省总体生态环境呈现特殊的多样性和相对的整体性,居全国之首的有()。

A.木材蓄积量B.木材产量C.森林覆盖率10在黑龙江的历史文化中,高峰是()。

A. 渤海文化B. 金源文化没有对号的为错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形考二1渤海国的文学形式主要有()。

B. 诗歌D. 散文2由于政治的不断扩张,“金源文化”呈现出一个不断完善、更新的动态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ABCD)。

3“金源文化”长足发展的表现(ABCD)。

4满族文化独立性和创造性体现为()。

A. 旗民二重制的实行C. 八旗制度的创立5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的渔猎民族主要有()。

A. 赫哲族B. 鄂伦春族D. 满族6黑龙江流域少数文明的三种文明形态的特征()。

A. 顺从“生长期”理念的游牧文明C.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渔猎文明D. 以人为本的农耕文明7反映了黑龙江少数民族居住文化中的社会结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是()。

C. 尊长敬神D. 居住禁忌1。

地域文化-形考测试五

地域文化-形考测试五
选择一项或多项:
A.绿营军的建立
B.八旗制度的创立
C.科举制度的创建
D.旗民二重制的实行
题目6
【多选题】黑龙江流域少数文明的三种文明形态的特征(ABD)。
选择一项或多项:
A.顺从“生长期”理念的游牧文明
B.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渔猎文明
C.借助工业化的工业文明
D.以人为本的农耕文明
题目7
【多选题】黑龙江移民的贡献(ABC)。
地域文化
题目1
【多选题】在黑龙江的历史文化中,高峰是(BD)。
选择一项或多项:
A.大汶口文化
B.渤海文化
C.龙口文化
D.金源文化
题目2
【多选题】黑土文化的特征是(ABCD)。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选择一项或多项:
A.黑土文化的厚重性
B.黑土文化的多元性
C.黑土文化的包容性
D.黑土文化的边缘性
题目3
【多选题】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ABCD)。
【判断题】北大荒文化是特定的群体、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使命、特定的时代创造出的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饱含地域特色,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类型。
选择一项:对


题目20
【判断题】在大庆开发建设中出现了石油英雄,有“铁人”王进喜和新时期“铁人”王启民。
选择一项:对


题目21
选择一项或多项:
A.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
B.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C.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
D.和谐友爱的团队精神
题目4
【多选题】黑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ABCD)。
选择一项或多项:
A.黑土文化对文明起源的贡献

黑土地文化孕育的“二人转”

黑土地文化孕育的“二人转”

黑土地文化孕育的“二人转”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辽阔广大的土地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决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要的一点是自然环境,诸如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等,它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质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其次是该地区的文化积淀,这使该地区生活的民众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的筛选、淘汰而沉积下来的人文精神的总合。

文化积淀构成了地域文化的精神内质,也影响着民众的审美情趣。

同时,与其他地域进行的文化交流,也是影响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丰富和促进本地区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文化交流使地域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特点。

二人转是在东三省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是东三省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造就了它独特的风格特色。

二人转的流传区域广大,遍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的广大地区,这一点在国内民俗文化中,恐怕是比较突出的。

这里从行政区域上看,包括了面积广大的三省一区,从居住的民族来看,由汉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纳西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多民族聚居,各民族文化特色鲜明。

但民间对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的喜爱甚至是狂热却是一致的,深究其原因,实东三省平原广袤平坦的地理特征的反映。

东三省平原是全国最大的平原,这里一马平川、一望无际。

如果与南方的山区水域相比较,这里在地理上的突出优势就是没有天然的地理屏障,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因而这里可以做到同气连声、风俗相融,平常说的“十里不通风、百里不通俗”,在这里是用不上的。

所以,东起长白山,西至蒙古戈壁,北起大小兴安岭,南到长城山海关,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域。

生存在这里的人们,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语言习惯,基本上是相似的,因而文化欣赏口味也基本相同,这才使得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在如此广阔的区域里得到流传,得到老百姓的共同喜爱。

国开电大《地域文化(专)》形考任务一答案

国开电大《地域文化(专)》形考任务一答案

1.中原文化进入黑龙江主要是通过历代------流民、移民2.“闯关东”文化的影响-----“闯关东”促进了东北方言的形成、闯关东”丰富了黑土文化的内涵、闯关东”铸就了黑龙江人独有的性格特征3.黑土文化的特征是------黑土文化的厚重性、黑土文化的包容性、黑土文化的多元性、黑土文化的边缘性4.黑土文化的包容性突出体现在------善待犹太人是人道主义的光辉记录、北大荒是“知识青年”的第二故乡、北大荒是“流人”、“右派”的安身地、接纳“日本遗孤”是博大胸怀的展现5.黑土文化的多元性除城市建筑的多元,还表现在-----宗教信仰的多元、文化消遣的多元、风俗习惯的多元、方言词汇的多元6.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 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和谐友爱的团队精神、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7.黑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黑土文化对观念制度的贡献、黑土文化对文化艺术的贡献、黑土文化对文明起源的贡献、黑土文化对精神气质的贡献8.鲜卑族人的“贵少贱老”的伦理习俗的价值核心是-----“崇武”、“尚勇”9.黑龙江省总体生态环境呈现特殊的多样性和相对的整体性,居全国之首的有----木材产量、森林覆盖率、木材蓄积量10.在黑龙江的历史文化中,高峰是------金源文化、渤海文化11.黑龙江省早在距今三至四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12.明代是黑龙江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13.1946年,哈尔滨成为第一座被中国共产党解放的城市。

(√)14.黑土文化的主源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

(√)15.以著名学者刘白羽为代表的学界,通过对黑龙江流域文明的发生、发展进行梳理,揭示了一段曾被忽略的历史:黑龙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16.金源文化可以说是目前发现的黑龙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文化。

(×)17.女真金国所建立的北魏王朝连接着汉唐两座中国封建文明的高峰,是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土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一、习俗词语1、游戏“抓嘎拉哈”是东北地区汉、满、蒙、赫哲、达斡尔等民族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游戏。

嘎拉哈是满语译音,俗称“背式骨”,用羊、猪、狍子、鹿等到动物后腿关节上的小骨头做成。

满族有金兀术勇取狍子、野猪、黑瞎子的嘎拉哈的传说。

嘎拉哈四面凸凹不平,各地都有特定的名称,吉林的叶赫称为“珍儿”、“肚儿”、“轮儿”、“坑儿”,辽宁北部称为“珍儿”、“轮儿”、“壳儿”、“背儿”。

嘎拉哈在清代有多种玩法,本来是男人从事的游艺活动,后来逐渐变成妇女和儿童的游戏。

现在通行的玩法是先将嘎拉哈散开,抛起小布口袋,在其尚未落下时,依次翻动嘎拉哈的四面,或按规定个数抓起嘎拉哈,以合要求且口袋不失手者为胜。

“跑马城”是一种儿童游戏,分为人数相当的两列,两列相距约十几米,相对而站,手拉手形成人墙。

游戏开始时,甲队喊:“急急令!”乙队喊:“跑马城。

”甲队喊:“马城开。

”乙队喊:“打发小姐送信来!”甲队喊:“要哪个?”乙队喊:“要某某。

甲队喊:“某某不在家。

”乙队喊:“要某某某。

”这时甲队的某某某便向乙队的人墙奔跑并猛力撞去,如果把乙队的人墙撞开,就赢回一个人带回甲队,如果没有撞开,自己就归为乙队。

然后再由乙队先喊,反复进行,最后哪队人多哪队获胜。

这个游戏是满族人闯关守城的一种反映。

“骑马战”也叫“骑马打仗”,本来是满族和锡伯族儿童的一种游戏,骑同伴身上的双方或几方互相推拉,设法把对方拉下“马”,拉对方下“马”者为胜。

这个游戏体现了这两个民族喜欢骑马征战的尚武精神。

二、风俗元宵节晚上,农村有“蒸面灯”之俗。

蒸面灯也叫“蒸十二月灯”或“验月份”。

就是用豆面或荞麦面做12个直径约3厘米的小灯碗,分别在碗口捏出1-12个花牙,各代表一个月,然后下锅蒸,熟后看灯碗内的干湿来“预测”年内的旱涝、冷暖。

也有的在面灯中放黄豆粒,通过蒸熟后豆粒膨胀的大小来“预测”。

俗话说“十五十六走百病”,东北农村正月十五还有轱辘冰的习俗。

这天傍晚,大姑娘小媳妇成群结队到郊外冰上翻滚,口里念诵:“轱辘轱辘冰,不腰痛不腿疼。

轱辘轱辘冰,身上轻一轻。

”《柳边纪略》卷四载:“十六日,满洲妇女,群步平沙,曰走百病。

或连袂打滚,曰脱晦气,入夜尤多”。

元宵节是汉族的节日,“蒸面灯”和“轱辘冰”本来却是满族的风俗。

但由于东北各个少数民族长期杂居,这些风俗早已打破民族的界限,成为当地共同的传统。

三、地理名词1.山水东北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们生活的印记。

在吉林的舒兰和永吉两地有摩天岭,为满语译音,原意为“阻隔”,永吉黄榆乡有山名老爷府,亦为满语音译,原义为“峭壁”。

在永吉、蛟河、桦甸等地,有半拉川、半拉山子、半拉窝、半拉窝集(屯名),“半拉”来自满语bula,含义是“荆棘、草刺”。

黑龙江有完达山,完达是满语“梯”之义。

大兴安岭锡伯语称为“夏恩阿林”,意为白色山岭,口语急读则音变为“兴阿林”,即兴安岭。

光绪年间屠寄编绘的《黑龙江舆图》中,海拉尔正南辉河口以西四十余公里之河北岸,标有“锡窝山”,“锡窝”即锡伯的口语读音。

东北的江河湖泊以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更是不胜枚举,如:松花江,松花为女真语,意为白色。

卡伦湖,卡伦为锡伯语边防哨卡之义。

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曲的江。

乌苏里江,乌苏里,一说满语天王之义,一说满语顺流而下之义。

嫩江,嫩为蒙语碧绿之义,一说意为满语妹妹。

呼兰河,呼兰,满语,烟囱。

木兰达河,“木兰”系蒙语,江也,“达”系满语,源也。

呼玛尔河,达斡尔语,高山峡谷不见阳光的急流之义。

雅鲁河,雅鲁,满语意为“田边”,蒙语意为“河边”。

绥芬河,绥芬,满语,意为椎子。

挠力河,挠力,满语,意为禽鸟集栖之地。

额穆尔河,额穆尔,蒙语,意为平安。

拉林河,拉林,满语,意为爽快。

兴凯湖,满语,意为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另据《依兰县地方志》,黑龙江通河县东,即三姓西北松花江北岸有“锡伯河”。

2.地名东北的地名既有反映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也有记录汉族向东北迁徙的轨迹的: 辽宁省盖州市,据《金史•地理志》云盖州:“本高丽盖葛牟城,辽辰州。

明昌四年,罢曷苏馆,建辰州辽海军节度使。

六年,以与“陈”同音更取盖葛牟为名。

”昌图县,源于蒙古语“常突额尔克”。

“常突”意为绿色草原。

法库县,县名源于清初在盛京北境设置的“法库边门”。

“法库”,满语,意为鱼梁,即捕鱼的矮堰。

新民市,名称源于新民屯。

当时大批灾民从关内来此垦荒,这些汉民被称为“民人”。

先来的“民人”居住地称“民屯”,后来的故称“新民屯”。

康平县,“康平”因清中期有移民来此垦荒,其中康姓先来,称村为康家屯。

当时辽河泛滥,盗匪横行,民不聊生,清光绪六年置康平县,采康乐太平之义。

吉林省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故名。

舒兰,满语,意为果实,因在此地采集进贡山果得名。

靖宇县,原名蒙江县,蒙江,满语,意为“珠子河”,传说此河因产珍珠而得名。

图门,系满语“图门色禽”的简称。

“图门”意为万,“色禽”意为河。

汪清县,因汪清河得名,“汪清”系女真语,本音作汪钦,意为保垒。

黑龙江省哈尔滨,系金代“阿勒锦”村之转音,据《钦定金史语解》,“阿勒锦”系女真语“荣誉”之义。

一说为满语“晒网场”之义。

齐齐哈尔,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边界”、“边境”。

札龙,也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落雁。

佳木斯,赫哲语,意为尸体。

相传这里为古代的墓地。

在佳木斯东郊曾发现过金元时代的墓群。

一说系满语驿丞之义。

依兰县,清代称“依兰哈喇”,满语“依兰”为“三”,“哈喇”为姓,据载,清初努尔哈赤征服东海萨哈连部时,移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三大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姓)、卢业勒(卢姓)民于此地,因此称此地为“三姓”。

富拉尔基,蒙语,意为红酒。

富锦,原称富克锦,赫哲语,意为高岗。

逊克县,是逊河县与奇克县的合称,“逊”,满语,意为奶浆,奇克,鄂伦春语,意为薪屋。

黑龙江还有一地,名叫“营城”,位于五常县城西北,拉林镇东南约十公里之拉林河畔。

这个“营城”其实应作“鹰城”,原为笼鹰之所,训养“海东青”之地。

《柳边纪略》卷三记载:“辽以东皆产鹰,而宁古尤多,设把式十八名。

每年十月后即打鹰,总以海东青为主。

”“营城”正是当时训养海东青风气之盛的历史遗迹。

另外,在洮儿河流域,于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南25公里有西伯古城,亦作锡伯城。

在嫩江与松花江合流处之南,原伯都纳界内,尚有锡伯屯。

锡伯族是兴起于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十七世纪以中叶以前,生活在大兴安岭和松嫩平原一带。

沈阳太平寺即锡伯家庙所藏的碑文记载:“有表史世传之锡伯部族,祖居海拉尔东南扎兰陀罗河流域。

嗣后,移居墨尔根(即嫩江)、齐齐哈尔、伯都纳等地,编有七十四个牛录,生息四十余载。

”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先后把锡伯人调遣到辽河平原、新疆伊犁和云南等地,形成了锡伯族目前这种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

东北的一些与锡伯族相关的地名,正是锡伯族先人在东北生活的遗存。

1.妈狐子,“妈狐”为满语假面具之意,指舞蹈时戴在脸上道具而言。

现在增添了妖魔之意,常用来吓唬小孩。

2.佩,满语“讥诮人之辞也”,如两人发生口角,说“你佩?”、“你佩不佩?”3.罗嗦,满语“不利落”的意思。

4.忽剌,满语“风动物声”,为象声词。

5.喇忽,满语,意为疏忽、马虎。

也作拉忽、拉乎6.秃鲁,满语食言、爽约说秃鲁,也作秃噜、秃撸、秃露。

7.邋遢,满语“迟慢也”,现在用来形容不整洁,不利落。

8.撇拉,满语“碟子”,后称器物口向外张叫“撇拉”,如“撇拉碗”。

9.愕哟哟,满语“轻笑人之词也”。

10.戈楞,满语“块”的意思,如“木头戈楞”,后指人脾气怪或合群,如“戈楞子”。

11.特特塔塔,满语“轻浮不定之貌”,今为“泄泄沓沓”之意。

12.哈拉巴,满语,指肩胛骨,特指牛的肩胛骨。

13.哈喇,满语,指食油或含油食物日久变质,产生异味。

14.古鲁,满语,意为移动。

15.伍的,满语,意为什么的,用在项目列举之后。

16.白,满语,意为极。

17.划拉,满语,意为扫(院子)。

18.马勺,满语,意为带把的大勺。

19.磨蹭,满语,意为拙钝、拖延。

20.撒目,满语,意为(快)看。

21.屯,满语,村庄的意思。

还有一些东北方言词包含的语素是满语的音译,如“哨卡”的“卡”是满语“边关”的意思;“笨笨拉拉”中的“拉拉”是满语“末尾”的意思;“有一搭无一搭”中的“搭”是满语“首领、头目”的意思;“公子哥”中的“哥”是满语“少爷”的意思;“藏猫”中的“猫”是满语“树丛”的意思;“压马路”中的“压”是满语“行、走”的意思等等。

这些都是满语与汉语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混血儿”,它们早已纳入了东北方言系统,以致我们习焉不察了。

在东北,现在还有很多人习惯称关内为“关里家”,称山东为“山东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东北的汉族人口,大部分是从中原各省迁来,尤以山东为多。

这些汉族流民的移入,大大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咸丰时期,法国传教士嚣克游历东北后说:“满洲境内无一村非汉化,实与中国本部各省无异也。

”这种融合,使东北当地的各少数民族逐步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而改说汉语,但是这些民族语言中的一部分词汇却保留下来,成为东北方言词汇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词汇是东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的活化石,是东北各民族互相融合的见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