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
I yin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的多元民族文化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的
多元民族文化Ξ
王 颖
内容提要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个载体。
东北方言不仅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也反映了汉民族的迁徙轨迹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互相融合的历程。
东北方言中的风物词语、习俗词语、地理名词、口语中的音译词不仅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也是东北多元民族文化的最好见证。
关键词 东北 方言
文化251Ξ本文参照了李如龙先生在《汉语方言学》一书中提出的“汉语方言与历史文化研究”理论,在写作过程中,也得到李先生的悉心指导,谨致谢忱。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的多元民族文化
351
451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1期・区域历史与文化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的多元民族文化
551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尚永琪 651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1期・区域历史与文化。
东北的方言风俗 调查

课题研究调查——东北的方言、风俗北方方言中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
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多元文化的融合。
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随着东北各民族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情形,其中,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这些年来,东北方言开始走向全国,说明东北方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这应该归功于那些有东北特点的相声、小品和电视连续剧的创作人员。
通过方言表现人物形象的作品,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东北人感到亲切,北方人能够看懂听懂,南方人感觉特别新鲜。
在文学艺术百花园中又多了一朵奇葩,也为民族语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分是最为显著的,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
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而东北方言中则是平舌音比较多。
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都发成平舌音,又把普通话的平舌音都发成翘舌音。
方言就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所以,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又与中国人性格的地区差异有关,性格差异无非源于地区的人文差异和自然差异。
人文方面,东北曾是满人等少数民族崛起的地方,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影响了这里的人民,他们继承了东北土著居民粗放的血统。
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如今最能代表东北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就准数二人转了。
现在的二人转可以说是风靡一时了。
“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招牌,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近年来更是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青睐。
二人转是产生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被称为东北的“土特产”,它的音乐优美动听,演唱生动幽默,表演载歌载舞,内容明快诙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东北民间艺术中地域方言的独特魅力分析

东北民间艺术中地域方言的独特魅力分析摘要:东北地区狭义上指由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三省构成的区域,广义上则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地区。
土地面积为14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为15.3%,人口1.21亿,占中国全国总人口的9.18%,可以说是面积广大,人口较多的地区,谈到东北,首先想到的是东北文化,说到东北文化就离不开东北地域的方言,在千百年的不断演化中,东北话是有一定魅力的,本文将从东北民间艺术中解析地域方言的独特魅力。
关键字:东北地区东北话文化艺术人口有历史可考的是在春秋时期燕国在东北建有辽东郡、辽西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燕国故土建立辽东郡,大体范围即今天辽宁省和吉林东南部,秦代长城东起点即为辽东,明代以后东北方向领土即以关东、关外来指代,辛亥革命后开始用东北来取代清朝发祥地的原有名称“满洲”。
在中国用东北或者东三省、东北三省来称呼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这三个省份。
后来东三省的西部划入内蒙古自治区,因此内蒙古东部(东五盟市)也属于东北地区。
东北的地域方言就在这样一个较为封闭的地域中孕育和生根,东北方言经过社会的不断变迁以及地域的不断发展,形成了鲜明生动的特点,并且因为东北方言生动有趣的特点,已经使得许多人开始热爱并且广泛使用,成为众多方言中的一个主要分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东北的旅游业飞速发展,无论是中国的南方、西北人甚至是外国人来东北游玩的人特别多,致使东北方言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东北方言在民间艺术中的魅力越来越突出。
在东北地区占全国少数民族的10%,其中包括了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赫哲、鄂伦春等少数民族。
东北人民结合当地地域特色和民俗民情创造了丰富而又独特的民族文化,就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东北特色民族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东北方言的特色东北方言中存在许多儿化音,儿化音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儿化音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表示喜爱和亲切的感情色彩。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东北方言是中国官方语言普通话以外的方言,也称为东北话,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
东北方言有着独特的词汇和语音体系,反映了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
本文将通过对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探讨东北方言与民俗之间的关系,以及东北方言在当地民俗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一、东北方言词汇研究1. 词汇特点东北方言的词汇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普通话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东北方言中,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和习语,如“老爷子”(爷爷)、“磨叽”(墨迹)、“哑巴亏”(吃亏)、“抓刨子”(挠痒痒)等等。
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 词汇文化解读东北方言词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东北方言中对于亲人的称呼十分丰富,不仅有“老爷子”、“老太太”这样的亲属称呼,还有像“媳妇儿”、“大姑子”这样的称呼方式。
这种称呼方式的多样性反映了东北人深厚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文化。
3. 影响因素东北方言词汇的独特性主要受到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东北地区历史悠久,曾是满族的故乡,因此在语言上受到了满族语言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音韵体系和词汇系统。
东北地区寒冷严寒,这也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表达,使得东北方言中有着许多与冬季寒冷有关的词汇和习语。
二、东北民俗文化研究1. 民俗特点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区,因此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东北人民性格豪爽,热情好客,重视亲情和友情。
在当地,许多节日和传统习俗仍然得到保留和传承,比如春节踩高跷、吃饺子,元宵节赏灯笼、吃汤圆等。
2. 民俗文化解析东北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当地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影响。
东北地区有着“gou”(狗)的崇拜,认为狗是忠诚的代名词,因此在传统文化中,狗被赋予了许多神秘和祥瑞的象征意义。
东北的农耕文化也表现在民俗习俗中,如春耕秋收、丰收节等都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3. 传承现状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现状良好,许多传统习俗和节日得到了当地人民的重视和传承。
探析东北方言的特点及在民歌中的应用

艺术研究民族文化追索丨2020-2探祈东北方言的特点及在民歌中的应用沈阳音乐学院/李海燕摘要: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使各地产生不同的文化特点,其语言中声母、韵母和声调彰显着独自的特点。
东北方言和其他地域的方言一样,相对单一和独立,本文将通过分析东北方言的特点和在东北民歌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挖掘蕴含在东北民歌中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东北方言声母韵母声调民歌文化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方言的形成由来已久,远在周代就有"殊方异语”之说。
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各种分支,尤其我国语言的分支更多。
我国作为一个多语言、多民族的国家,语言的丰富使得各民族文化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在一定的区域内相互交流,形成了区域语言的特色化标志之一。
方言作为划分民歌分布区的重要背景依据之一,往往地方方言越"纯",民歌的特点越鲜明。
东北方言作为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北民歌的创作和演唱过程中被充分运用,十分鲜明和形象地表达了东北地区的民歌作品特征。
一、东北方言的特点关于汉族方言区的划分,我国语言学家想法不一,主要体现为章炳麟分成九个语言区域,黎锦熙分成十二个音系,王力分成五大音系。
但现代语言学家们多数比较倾向于将汉族方言分为七大区,即:北方话区、吴语区、闽语区、粤语区、客家话区、湘语区、赣语区。
其中北方话区中又分四个次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区、西北方言区、西南方言区和江淮方言区。
其中东北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区。
东北方言的形成跟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东北方言又深受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
自明代以来,大量山东、河北、山西的汉人流入辽南;清代以来,山东、河北的人口移入关东;以至于现在的东北大多数人往上三代追本溯源,大多是来自山东、河北的。
除此之外,又因黑龙江毗邻俄罗斯,两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使得东北方言也保存了俄语中的一部分词汇。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东北方言,是中国方言众多的一种,它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也是丰富多彩,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两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东北地区独特的语言和文化风情。
一、东北方言词汇研究1. 方言地域特点东北方言指的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地区的方言,其中以吉林省的吉林话最为典型。
东北方言地域特点鲜明,发音粗犷、节奏明快,声调多变,给人一种豪放、奔放的感觉。
在语言中,人们常常会使用一些独特的词汇表达,这些词汇既反映了东北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也体现了地方人民的脑洞和幽默。
“瓦房店话”中的“嘟嘛”,意思是“怎么”,而在普通话中则是“怎么样”的意思。
这种方言词汇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成为东北地区人们交流的一种乐趣。
2. 词汇特色东北方言词汇富有特色,常常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东北人常用的“搭理”一词,在普通话中是“理着”的意思,在方言中则是“对付、应付”的意思。
又如,“凶巴巴”在普通话中是形容人脸色不好看,而在东北方言中却是指“不耐烦、不爽快”的意思。
这些词汇的使用凸显了东北人直率豪爽的性格和坦率直接的交流方式。
3. 方言词汇在民俗文化中的体现东北方言词汇在民俗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东北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婚俗、丧葬礼仪等方面,东北方言词汇的使用十分普遍,人们在祝福新人时会说“鸳鸯戏水,白头偕老”,在吊唁死者时会说“安息、安息、天堂没有苦恼”,这些词汇无一不是东北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的体现。
二、东北民俗文化研究1. 饮食文化东北地区的饮食文化独特丰富,有着地域特色和鲜明风格。
东北人喜欢吃大鱼大肉,尤其是猪肉和羊肉,因此东北菜以肉类为主,粗放豪爽。
在民俗节庆和家庭聚餐中,人们常常会端上一桌丰盛的酒席,酒肉朋友共享,象征着东北人的豪放豪爽和热情好客。
2. 舞蹈音乐东北地区有着独特的舞蹈音乐文化,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多样,有二人转、滚铁环等,音乐节奏明快热烈,给人以欢快、豪放的感觉。
从《语言与文化》看东北方言与东北文化

从《语言与文化》看东北方言与东北文化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手段。
所以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二者在相辅相成中共同发展和进步。
L.R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不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映,它实在还对思想感情产生种种影响。
”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方言作为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
因此,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含在方言之中,方言是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方言”,就是流行于某个地区,没有在汉民族共同语中普遍通行的词。
中国有七大方言区,存在着大量的方言词。
同是“玉米”,不同的地区,分别说成“苞米”、“棒子”、“苞谷”;而“肥皂”,也有好几个名字:胰子、洋碱、番视等不同的名字。
我们习惯把方言称之为“土话”,实际上“土话”也就是方言的别称,即某一类方言下面不同地区又各有特点的方言分支。
一、东北方言的分布情况东北方言隶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之一的北方方言。
说起东北方言,这几年随着东北话的小品、东北话的电视剧的迅速崛起,一时间全国人民都认识了东北话。
但是东北话不等于东北方言。
因为东北方言并不局限于东北三省。
作为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东北方言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内部还分为三个片区,即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
吉沈片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哈阜片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黑松片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还有内蒙古自治区的少部分地区。
可以看出,尽管东北话主要分布于东北,东北也主要分布东北方言,但东北方言和通常理解的东北境内的所有汉语的东北话并不是一回事。
两者并不完全重合,当然,这也不妨碍东北方言俗称为东北话。
东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普通话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有其自身的特点。
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特色

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特色摘要:东北方言和东北文化在中华语言文化的花园中别具特色,它丰富了中华民族语言与文化宝库,在现代社会中又以其独具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
所以研究、挖掘东北方言的形成原因,了解东北方言的地域和文化的特色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东北方言;多元性;民族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丰富的语言文字创造和承载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东北方言和东北文化在中华语言文化的花园中又别具特色,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语言与文化宝库,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又以其独具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
所以研究、挖掘东北方言的形成原因,了解东北方言的地域和文化的特色是很有必要的。
一、东北方言的形成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其简洁、生动、形象、昂扬,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
它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们了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1.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间 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 (肉和油变质)、“喇忽”(遇事疏忽)为满语;松花(白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的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
2.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
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俄语)等。
3.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读现象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
我国是一个多民、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丰富的言文字创造和承载了多姿彩的民族文化。
东北方言和东北化在中华语言文化的花园中又具特色,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语与文化宝库,而且在现代会中又以其独具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
所以究、挖掘东北方言的形成原因,了东北方言的地域和文化的色是很有必要的。
一东北方言的形成
东北方言是北方言中的一种,其简洁、生、形象、昂扬,富于节奏感,与北人豪放、直率、幽默性格相吻合。
它是由历史的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
东北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们了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化特色。
1.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
东北是一个汉、满、蒙、赫哲、鄂温克、鄂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间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喇忽”满语;松花江为女真语;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的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湖为锡伯语等等。
2.东北方言中外来语吸收现象
东北方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外国语。
如,称下小上大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等。
3.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现象
语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言和文化。
但由于发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那嘎哒”、农村称呼老夫妇“老姑姆俩”、“干哈”、“罕”都是误而形成的。
4.东北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
一字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形成方式。
如“贼”,在普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有“非常”和“特别”的思。
“犊子”在东方言里是贬义词,近“混蛋”的意思。
但是语言环不同意思也有不同。
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儿的意思。
5.东北方言中有待考查现象
有一些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
比如,“埋汰”“整个浪”等。
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文化现象。
二、东北方言蕴含的元民族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位置、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特色会形成不同的人文观,自然会产生与之相随民族文化。
下面,我们从东北方日常吃穿住行几方了解一下东北方言中蕴含的元性的民族文化特色。
1.吃——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
东的饮食文化也带有多元民族文化。
东北有很多特色食品,广为人的像满族的“萨其”、“豌豆黄”,朝鲜的“冷面”、“打糕”,但平时吃得最普遍的还各种“饽饽”。
在北的一些农村,春天吃“豆面饽”又称“豆面卷子,夏天做“玻璃叶饽饽,秋冬时,往往蒸“粘豆”,而且一般人家得较多,冷天放在面冻上,随吃随馏此外,一年四季都可吃“苏子叶饽饽”,叫“苏耗子”。
做这些粘饽饽”本是满族的风俗,满族人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饥饿,便外出从事射猎活动食用,另外,饽饽还是他们祭祀用食品。
现在,在东北这些饽家家都会做,很多人都爱吃。
由于清代山东人“关东”的较多,鲁菜在东北较大的市场,再加上紧邻罗斯,与南北朝鲜往频繁,亦受日本食风影响“罗宋大菜”、“南烧烤”和“东洋料理”也传播到部分城市,部分食馔也点“洋味”。
大酱是山东人“闯关东时带到关外的,就像山西人家储备一缸陈醋一样,北的农家多数有自制大酱。
农家中的大酱是有专人责的,在晴天阴天雨天会有不同保管方法。
2.穿——服饰文化
“靰”是东北特有的一种鞋。
“靰鞡,也称“乌拉”,也有说是兀刺”的音译。
“兀刺”是女真部落之一,“乌拉”,是来自女族的语言。
靰鞡鞋里要絮靰鞡草,靰鞡鞋即由靰鞡得名。
东北有句由此产的歇后语,“靰鞡头子迈门槛—先进者儿”。
“者儿”与褶儿”谐音,以靰鞡鞋头的面褶故。
除了有“草”“皮”、“棉”外,还有“鱼皮”整个东北地区都有这种“靰
鞡鞋式的存在,充分现出简洁实用的美感。
由于传统狩猎生活影响,东北少数民族穿的服多数是用兽皮加工制作的,如萨袍、赫哲人的鱼皮鞋和等,因此,他们加工兽皮的艺高超。
3.住——建筑文化
东北有“口袋房,万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俗语,说就是满族的传统居特点。
“地子”最早是指赫哲族人的原居所,赫哲语为“日布”,主要在冬季寒冷居住。
它是1945年前赫哲族的主要居所,现作为渔猎时的临时房。
“马架子曾经是鄂温克、赫哲、锡等民族旧时的一种传统居室,是在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东现在还有一种称为“马架子”简陋住房,多为看护瓜菜时的临住处,也叫“窝棚。
4.行—用具文化
“悠车是悬在空中可以悠荡摇篮,是满、鄂伦、达斡尔等民族传统育儿用具,在东北汉族农村区也比较流行。
摇篮的四壁涂彩绘画,有的在悠车的绳上着铃铛和玩具。
这就东北俗谚所说的三大怪一“养个孩子吊起来”。
“爬犁”是东北林雪原中重要的交通具,有牛爬犁、马爬犁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赫哲人的爬犁。
狗被赫哲人称为“金不换”,它不仅是猎人狩猎的手,又是运输中拉雪橇的能手。
哲人素有养狗之俗,朝的一些书籍将赫哲族地称为“使犬部”或“国部”。
元朝和以后明清之际都在这里设置“狗站”狗橇一般载重约250斤左右。
拉雪橇的狗最多可达几条,少则两条以,“狗橇”是当时冬季传递信息运输货物的主要交通工具。
现在东的一些地方虽然还可以看狗爬犁,不过大多已经成为旅景
点中的一个特色项目了。
三、东北方言的发展和影响
北方言本身不仅仅是种文化,是一种语言根基,也是种情结,是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这些年来,东北方言破地域局限,逐步走全国,说明东北方言有很强的感力。
小品演员赵本山就是在体传播东北方言的领军人物。
1990年赵本山小品登上央春晚,紧接着黄宏和丹丹的《超生游击》与观众见面,东北方言通过春晚为各方言中最让观众闻乐见的一种。
小品《卖拐》获得2001年“我最喜欢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小品一等奖。
接着,东北方言剧刘老根》在央视一套播,立刻奠定了东北方言的万人迷身份,“忽悠之后,全国一片“咋”声……
这些作品现着浓厚的东北文化底蕴,通过方言表现人物形,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东北人感到悉亲切,北方人感到新鲜有,南方人能看得懂听得懂。
在文艺花园中又多了一朵奇,也为民族语言在新的历史条下融合、创新提供新的机遇。
同时也壮大了我国现实义题材电视剧的声势和影响,弘扬地域特色,促进了化交流,并进一步激了民营节目制作机构的电剧创作热情,极大推进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发。
为此,展望东北农村题材小品剧电视剧的健康发展路,必须持之以恒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更密切地关注现实,更深地反映生活,在这一则下,继承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恰融入东北特有的诙谐风趣、幽默元素,这样才能多精品,进而取得社会效和经
济效益的双重报。
著名学者玄同曾说:“方言的本身,是一独立的语言;方言文学本身,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们自己发达,它们远存在。
”我们祈东北方言和文化能其独有的魅力创出精品,继续丰富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添加瓦,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应的贡献,让民族语言、文化之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