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特色
I yin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的多元民族文化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的
多元民族文化Ξ
王 颖
内容提要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个载体。
东北方言不仅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也反映了汉民族的迁徙轨迹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互相融合的历程。
东北方言中的风物词语、习俗词语、地理名词、口语中的音译词不仅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也是东北多元民族文化的最好见证。
关键词 东北 方言
文化251Ξ本文参照了李如龙先生在《汉语方言学》一书中提出的“汉语方言与历史文化研究”理论,在写作过程中,也得到李先生的悉心指导,谨致谢忱。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的多元民族文化
351
451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1期・区域历史与文化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的多元民族文化
551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尚永琪 651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1期・区域历史与文化。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
东北方言词汇丰富多样,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了东北人民的智慧和幽默感。
而东北的民俗文化更是独一无二的,代表了东北人民的习俗、传统和情感。
东北方言词汇是东北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东北方言有着自己特有的语音和词汇,常常让人觉得幽默、风趣。
比如东北人常说的“番茄炒鸡蛋”,在普通话中是“西红柿炒鸡蛋”,这种使用方言词汇的习惯使得东北人的语言更加贴近日常生活,更加有趣和有亲和力。
东北方言的词汇还经常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例如“糊涂虫”指的是傻瓜,“呷饭”指的是吃饭,“辣子鸡”指的是麻辣鸡肉等等。
这些方言词汇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化,也是东北人民的独特语言符号。
东北的民俗文化也是东北人民独特的文化标志。
东北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如东北人喜欢围炉夜话、喝大碗茶、吃锅包肉、踩高跷、扒高墙等等。
这些习俗都是东北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代表了他们的传统和习惯。
东北人民还有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例如东北人民热爱大连的海滨风光,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而东北的冬季也是东北人民最喜欢的季节,他们可以尽情玩雪、滑冰、堆雪人等等。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表达了东北人民特有的情感和行为习惯,也是东北地区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方言词汇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语言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东北地区的语言文化。
民俗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东北人民的传统习俗和行为习惯,还可以从中探索东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研究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还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东北方言是中国官方语言普通话以外的方言,也称为东北话,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
东北方言有着独特的词汇和语音体系,反映了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
本文将通过对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探讨东北方言与民俗之间的关系,以及东北方言在当地民俗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一、东北方言词汇研究1. 词汇特点东北方言的词汇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普通话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东北方言中,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和习语,如“老爷子”(爷爷)、“磨叽”(墨迹)、“哑巴亏”(吃亏)、“抓刨子”(挠痒痒)等等。
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 词汇文化解读东北方言词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东北方言中对于亲人的称呼十分丰富,不仅有“老爷子”、“老太太”这样的亲属称呼,还有像“媳妇儿”、“大姑子”这样的称呼方式。
这种称呼方式的多样性反映了东北人深厚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文化。
3. 影响因素东北方言词汇的独特性主要受到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东北地区历史悠久,曾是满族的故乡,因此在语言上受到了满族语言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音韵体系和词汇系统。
东北地区寒冷严寒,这也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表达,使得东北方言中有着许多与冬季寒冷有关的词汇和习语。
二、东北民俗文化研究1. 民俗特点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区,因此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东北人民性格豪爽,热情好客,重视亲情和友情。
在当地,许多节日和传统习俗仍然得到保留和传承,比如春节踩高跷、吃饺子,元宵节赏灯笼、吃汤圆等。
2. 民俗文化解析东北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当地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影响。
东北地区有着“gou”(狗)的崇拜,认为狗是忠诚的代名词,因此在传统文化中,狗被赋予了许多神秘和祥瑞的象征意义。
东北的农耕文化也表现在民俗习俗中,如春耕秋收、丰收节等都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3. 传承现状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现状良好,许多传统习俗和节日得到了当地人民的重视和传承。
探析东北方言的特点及在民歌中的应用

艺术研究民族文化追索丨2020-2探祈东北方言的特点及在民歌中的应用沈阳音乐学院/李海燕摘要: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使各地产生不同的文化特点,其语言中声母、韵母和声调彰显着独自的特点。
东北方言和其他地域的方言一样,相对单一和独立,本文将通过分析东北方言的特点和在东北民歌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挖掘蕴含在东北民歌中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东北方言声母韵母声调民歌文化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方言的形成由来已久,远在周代就有"殊方异语”之说。
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各种分支,尤其我国语言的分支更多。
我国作为一个多语言、多民族的国家,语言的丰富使得各民族文化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在一定的区域内相互交流,形成了区域语言的特色化标志之一。
方言作为划分民歌分布区的重要背景依据之一,往往地方方言越"纯",民歌的特点越鲜明。
东北方言作为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北民歌的创作和演唱过程中被充分运用,十分鲜明和形象地表达了东北地区的民歌作品特征。
一、东北方言的特点关于汉族方言区的划分,我国语言学家想法不一,主要体现为章炳麟分成九个语言区域,黎锦熙分成十二个音系,王力分成五大音系。
但现代语言学家们多数比较倾向于将汉族方言分为七大区,即:北方话区、吴语区、闽语区、粤语区、客家话区、湘语区、赣语区。
其中北方话区中又分四个次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区、西北方言区、西南方言区和江淮方言区。
其中东北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区。
东北方言的形成跟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东北方言又深受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
自明代以来,大量山东、河北、山西的汉人流入辽南;清代以来,山东、河北的人口移入关东;以至于现在的东北大多数人往上三代追本溯源,大多是来自山东、河北的。
除此之外,又因黑龙江毗邻俄罗斯,两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使得东北方言也保存了俄语中的一部分词汇。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东北方言,是中国方言众多的一种,它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也是丰富多彩,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两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东北地区独特的语言和文化风情。
一、东北方言词汇研究1. 方言地域特点东北方言指的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地区的方言,其中以吉林省的吉林话最为典型。
东北方言地域特点鲜明,发音粗犷、节奏明快,声调多变,给人一种豪放、奔放的感觉。
在语言中,人们常常会使用一些独特的词汇表达,这些词汇既反映了东北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也体现了地方人民的脑洞和幽默。
“瓦房店话”中的“嘟嘛”,意思是“怎么”,而在普通话中则是“怎么样”的意思。
这种方言词汇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成为东北地区人们交流的一种乐趣。
2. 词汇特色东北方言词汇富有特色,常常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东北人常用的“搭理”一词,在普通话中是“理着”的意思,在方言中则是“对付、应付”的意思。
又如,“凶巴巴”在普通话中是形容人脸色不好看,而在东北方言中却是指“不耐烦、不爽快”的意思。
这些词汇的使用凸显了东北人直率豪爽的性格和坦率直接的交流方式。
3. 方言词汇在民俗文化中的体现东北方言词汇在民俗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东北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婚俗、丧葬礼仪等方面,东北方言词汇的使用十分普遍,人们在祝福新人时会说“鸳鸯戏水,白头偕老”,在吊唁死者时会说“安息、安息、天堂没有苦恼”,这些词汇无一不是东北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的体现。
二、东北民俗文化研究1. 饮食文化东北地区的饮食文化独特丰富,有着地域特色和鲜明风格。
东北人喜欢吃大鱼大肉,尤其是猪肉和羊肉,因此东北菜以肉类为主,粗放豪爽。
在民俗节庆和家庭聚餐中,人们常常会端上一桌丰盛的酒席,酒肉朋友共享,象征着东北人的豪放豪爽和热情好客。
2. 舞蹈音乐东北地区有着独特的舞蹈音乐文化,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多样,有二人转、滚铁环等,音乐节奏明快热烈,给人以欢快、豪放的感觉。
从《语言与文化》看东北方言与东北文化

从《语言与文化》看东北方言与东北文化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手段。
所以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二者在相辅相成中共同发展和进步。
L.R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不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映,它实在还对思想感情产生种种影响。
”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方言作为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
因此,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含在方言之中,方言是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方言”,就是流行于某个地区,没有在汉民族共同语中普遍通行的词。
中国有七大方言区,存在着大量的方言词。
同是“玉米”,不同的地区,分别说成“苞米”、“棒子”、“苞谷”;而“肥皂”,也有好几个名字:胰子、洋碱、番视等不同的名字。
我们习惯把方言称之为“土话”,实际上“土话”也就是方言的别称,即某一类方言下面不同地区又各有特点的方言分支。
一、东北方言的分布情况东北方言隶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之一的北方方言。
说起东北方言,这几年随着东北话的小品、东北话的电视剧的迅速崛起,一时间全国人民都认识了东北话。
但是东北话不等于东北方言。
因为东北方言并不局限于东北三省。
作为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东北方言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内部还分为三个片区,即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
吉沈片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哈阜片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黑松片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还有内蒙古自治区的少部分地区。
可以看出,尽管东北话主要分布于东北,东北也主要分布东北方言,但东北方言和通常理解的东北境内的所有汉语的东北话并不是一回事。
两者并不完全重合,当然,这也不妨碍东北方言俗称为东北话。
东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普通话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有其自身的特点。
东北方言中的满语与文化

东北方言中的满语与文化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属于语言范畴的地名、口语词汇、亲属称谓等是人类文化的反映。
满语作为珍贵的满族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保存了丰富的满族历史语言资料,还因为它已经深深地沉淀在东北方言及普通话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语言接触和文化接触的体现。
标签:满语东北方言文化接触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e,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这些意思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最重要的标志,也为灿烂多姿的人类文明揭开了序幕。
如果我们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历史上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从事的积极创造,那么语言应该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语言的诞生一方面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诞生,另一方面又极大地促进了其他文化现象的诞生和发展。
语言是文化的代码。
一个特定的社会或社团即使解体了,但是只要文化特征或文化心理没有消亡,这种语言或它的某些成分依然可以存在。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语言的发展比文化史的发展要缓慢一些,某些文化现象消失了,反映这种文化现象的词汇有可能随之消失,也有可能转而表示与旧词的词义有联系的新事物,因此追寻这些词的辞源有助于了解某些已经消失的文化现象和某些文化现象的演进过程。
在东北这片美丽而富饶的黑土地上,由于历史的溶铸和自然的陶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独特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
早在四千年前,这里就生存着一个古老的部族——满族的先民,其源出女真。
满族人入关后,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一统天下276年,开创了中国的第三个黄金时代。
这样一个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上却是一个比较落后的民族,曾经连文字都没有。
东北方言语用特征分析

东北方言的语用特征分析一.东北方言在使用上凸显地域特色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工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因此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涵在方言当中,方言是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一)东北方言的独特文化气质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它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东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代生活着满、蒙、鄂伦春、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人关后,才逐渐有大量汉人涌人。
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它是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东北方言的特质。
东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国最北的地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肆无忌惮地在这里横冲直撞,气候恶劣。
同其他地区相比,大漠莽林、大风大雪、大江大河、大山大林、大团的蚊蛇、大群的野兽,是“东北板块”的独特积淀。
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到东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也铸造了东北文化的整体特点,其中也包括东北方言所独具的文化气质。
东北人强悍的文化气质,折射出东北人强悍的语言气质特征:1 .粗犷豪放东北方言的豪迈与东北人性格的豪气冲天如同姐妹。
例如:普通话中的“怎么办”被东北人给说成“咋整”(在东北方言中,“整”是个动词)。
与“整”搭配的对象极其广泛,例如:整事、咋整、整明白、整迷糊、整点饭、整点花的、整点吃的、整点喝的。
东北人言谈不善辞令,东北人说话大嗓门,直截了当。
如东北方言把干啥叫“干哈(ganha)”,把上哪儿去叫“上哪疙瘩去”。
如表示认可就“嗯哪”一声。
这些语言都与东北人的性格相吻合。
2 .乐观、自信东北方言还体现出东北人辛勤劳作、乐观进取、不畏困难、自信的人生观。
在东北的俗语中,有大量是寓意积极、劝人上进的俗语,字里行间透着东北人不畏困难的豪迈、战胜困难的智慧和乐观自信的进取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特色
摘要:东北方言和东北文化在中华语言文化的花园中别具特色,它丰富了中华民族语言与文化宝库,在现代社会中又以其独具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
所以研究、挖掘东北方言的形成原因,了解东北方言的地域和文化的特色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东北方言;多元性;民族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丰富的语言文字创造和承载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东北方言和东北文化在中华语言文化的花园中又别具特色,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语言与文化宝库,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又以其独具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
所以研究、挖掘东北方言的形成原因,了解东北方言的地域和文化的特色是很有必要的。
一、东北方言的形成
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其简洁、生动、形象、昂扬,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
它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们了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1.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
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间 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 (肉和油变质)、“喇忽”(遇事疏忽)为满语;松花(白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的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
2.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
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
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俄语)等。
3.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读现象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
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
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 (我们)、“那嘎哒”(那个地方)、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老公母俩)、“干哈”(干啥)、“稀罕”(喜欢)都是误读而形成的。
4.东北方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
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
如“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
“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近于“混蛋”的意思。
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
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
5.东北方言中的有待考查现象
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
比如,“埋汰”(脏)、“整个浪儿”(全部)等。
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二、东北方言蕴含的多元民族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特色会形
成不同的人文景观,自然会产生与之相随的民族文化。
下面,我们从东北方言日常吃穿住行几方面了解一下东北方言中蕴含的多元性的民族文化特色。
1.吃——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
东北的饮食文化也带有多元民族文化性。
东北有很多特色食品,广为人知的像满族的“萨其玛”、“豌豆黄”,朝鲜族的“冷面”、“打糕”,但平时吃得最普遍的还是各种“饽饽”。
在东北的一些农
村,春天吃“豆面饽饽”又称“豆面卷子”,夏天做“玻璃叶饽饽”(或作“波罗叶”),秋冬时,往往蒸“粘豆包”,而
且一般人家做得较多,冷天放在外面冻上,随吃随馏。
此外,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苏子叶饽饽”,又叫“苏耗
子”。
做这些“粘饽饽”本是满族的风俗,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饥饿,便于外出从事射猎活动食用,另外,粘饽饽还是他们祭祀用的食品。
现在,在东北这些饽饽家家都会做,很多人都爱吃。
由于清代山东人“闯关东”的较多,鲁菜在东北有较大的市场,再加上紧邻俄罗斯,与南北朝鲜交往频繁,亦受日本食风影响。
“罗宋大菜”、“南韩烧烤”和“东洋料理”也传播到大部分城市,部分食馔也带点“洋味”。
大酱应是山东人“闯关东”时带到关外的,就像山西人家家储备一缸陈醋一样,东北的农家多数有自
制的大酱。
农家中的大酱是有专人负责的,在晴天阴天雨天会有不同的保管方法。
2.穿——服饰文化
“靰鞡”是东北特有的一种鞋。
“靰鞡”,也称“乌拉”,也有说是“兀刺”的音译。
“兀刺”是女真四部落之一,“乌拉”,是来自女真族的语言。
靰鞡鞋里要絮靰鞡草(也作乌拉草),靰鞡鞋即由靰鞡草得名。
东北有句由此产生的歇后语,“靰鞡头子迈门槛——先进者儿”。
“者儿”与“褶儿”谐音,以靰鞡鞋头的面褶多故。
除了有“草”、“皮”、“棉”外,还有“鱼皮”。
整个东北地区都有这种“靰鞡”鞋式的存在,充分体现出简洁实用
的美感。
由于传统狩猎生活的影响,东北少数民族穿的服饰多数是用兽皮加工制作的,如萨满袍、赫哲人的鱼皮鞋和衣等,因此,他们加工兽皮的技艺高超。
3.住——建筑文化
东北有“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俗语,说的就是满族的传统居室特点。
“地窨子”最早是指赫哲族人的原始居所,赫哲语为“胡日布”,主要在冬季寒冷时居住。
它是1945年以前赫哲族的主要居所,现作为渔猎时的临时住房。
“马架子”曾经是鄂温克、赫哲、锡伯等民族旧时的一种传统居室,是在地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东北现在还有一种称为“马架子”的简陋住房,多为看护瓜菜时的临时住处,也叫“窝棚”。
4.行——用具文化
“悠车(儿)”是悬在空中可以悠荡的摇篮,是满、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传统的育儿用具,在东北汉族农村地区也比较流行。
摇篮的四壁都涂彩绘画,有的在悠车的绳上系着铃铛和玩具。
这就是东北俗谚所说的三大怪之一“养个孩子吊起来”。
“爬犁”(雪橇)是东北林海雪原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有牛爬犁、马爬犁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赫哲人的狗爬犁。
狗被赫哲人称为“金不换”,它不仅是猎人狩猎的助手,又是运输中拉雪橇的能手。
赫哲人素有养狗之俗,清朝的一些书籍将赫哲族地区称为“使犬部”或“狗国部”。
元朝和以后的明清之际都在这里设置“狗站”。
狗橇一般载重约250公斤左右。
拉雪橇的狗最多可达十几条,少则两条以上,“狗橇”是当时冬季传递信息、运输货物的主要交通工具。
现在东北的一些地方虽然还可以看到狗爬犁,不过大多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中的一个特色项目了。
三、东北方言的发展和影响
东北方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语言根基,也是一种情结,是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这些年来,东北方言突破地域局限,逐步走向全国,说明东北方言有很强的感染力。
小品演员赵本山就是在媒体传播东北方言的领军人物。
1990年赵本山小品登上央视春晚,紧接着黄宏和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与观众见面,东北方言通过春晚成为各方言中最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
小品《卖拐》获得2001年“我最喜欢的春节联欢晚会
节目”小品类一等奖。
接着,东北方言剧《刘老根》在央视一套播出,立刻奠定了东北方言剧的万人迷身份,“忽悠”之后,全国一片“咋整”声……
这些作品体现着浓厚的东北文化底蕴,通过方言表现人物形象,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东北人感到熟悉亲切,北方人感到新鲜有趣,南方人能看得懂听得懂。
在文艺百花园中又多了一朵奇葩,也为民族语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同时也壮大了我国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声势和影响,弘扬了地域特色,促进了文化交流,并进一步激发了民营节目制作机构的电视剧创作热情,极大地推进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
为此,展望东北农村题材小品剧和电视剧的健康发展之路,必须持之以恒地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脉搏,更密切地关注现实,更深刻地反映生活,在这一原则下,继承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恰当融入东北特有的诙谐、风趣、幽默元素,这样才能多出精品,进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回报。
著名学者钱玄同曾说:“方言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方言文学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它们自己发达,它们永远存在。
”我们祈愿东北方言和文化能以其独有的魅力创出精品,继续为丰富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添砖加瓦,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民族语言、文化之魂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马思周、姜光辉.《东北方言词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2] 王尧.《中华文化通志》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4] 韩耀旗、林乾.《清代满族风情》[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5] 金启孮.《满族的历史与生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