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检测卷电子版本

九年级数学检测卷电子版本
九年级数学检测卷电子版本

九年级数学检测卷

九年级数学检测卷

编写:丁黎森 审核:吴根弟

一、选择题 班级 姓名

1.

2

3

的相反数是( ) A .- 23 B .2

3

C .-

3

2

D .

32

2. 2010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

3.5万亿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为( ) A .33.5×1012元

B .3.35×1012元

C .3.35×1013元

D .3.35×1011元

3. 观察下列银行标志,从图案看到中心对称图形的有( )个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4. 如图所示几何体的左视图是( )

D

C B A

第6题图

D

C

B

A

5. 已知1

1x y =??=-?是二元一次方程2x-ay=3的一个解,那么系数a 的值是( )

A .1

B .3

C .-3

D .-1

6. 如图,青海玉树地震后,抢险队派一架直升机去C ,D 两个村庄抢险,飞机在距地面450米上空的点A ,测得D 村的俯角为30°,测得C 村的俯角为60°,则DC 两村相距多少米?( ) A .300米

B .3

C .280米

D .675米

7. 如图,扇形OAB 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若小正方形方格的边长为1cm ,则这个圆锥的底面积为( ) A .8πcm 2

B .2πcm 2

C .

1

2

πcm 2

D .

1

4

πcm 2 8. 某储运部紧急调拨一批物质,调进物资共用4小时,调进物质2小时后开始调出物资(调进物资与调出物资的速度均保持不变),储运部库存物资w (吨)与时间t (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这批物质从开始调进到全部调出需要的时间是( ) A .4.5小时

B .4.75小时

C .5小时

D .5 1

3

小时

y

x

50

20

t 42w (吨)

t (时)

B

O

A

第10题图

第8题图

第7题图

第9题图

H

P

F

E

D

C

B

A

21

2

1

9. 如图,梯形ABCD 中,∠ABC 和∠DCB 的平分线相交于梯形中位线EF 上的一点P ,PH ⊥AB 于H ,若EF=3,PH=1,则梯形ABCD 的面积为( ) A .12

B .9

C .7.5

D .6

10. 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与x 轴交于(x 1,0),(x 2,0),两点,且0-1;②3a+b>0;③a+b<-2;④a>0;⑤a-b<0,其中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 A .4 B .3 C .2 D .1

二、填空题 11. 函数y=

2x

x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12.因式分解:x 3-4xy 2= .

13. 布袋中装有1个红球,2个白球,3个黑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从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的球是白球的概率是 .

14. 已知⊙O 1和⊙O 2的半径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x 2-3x+2=0的两根,且O 1O 2=3

2

,则⊙O 1和⊙O 2的位置

关系是 .

15. 在△ABC 中,点D 、E 分别在边AB 、AC 上,DE//BC ,

AD=1,BD=2,则S △ADE :S △ABC = .

16. 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

BC =4AD =42,B ∠=45°.直角三角板含45°角的顶点E 在边BC 上移动,一

直角边始终经过点A ,斜边与CD 交于点F .若ABE △为等腰三角形,则CF 的长等于 .

三、解答题

17. (1)计算:1

012cos602|3|(21)2-??

-?+-+- ???

(2)解方程:21

32x x

=

-

第18题

O F

E

D

C

B

A

18. 如图,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过点O 画直线EF 分别交AD 、BC

于点E 、F ,求证:OE=OF.

19. 如图,△ABC 内接于⊙O ,点D 在半径OB 的延长线上,∠BCD=∠

A=30°.

(1)试判断直线CD 与⊙O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

由;

(2)若⊙O 的半径长为1,求由弧BC 、线段CD 和BD 所围成的阴影部分面积(结果保留π和根号) 20. 如右图,在5×5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请在所给的网格中按下列要求画出图

形。

(1)从点A 出发画一条线段AB ,使它的另一个端点在格点(即小正方形的顶点)上,

且长度为

(2)以(1)中的AB 为边,且另两边的长为无理数的所有等腰三角形ABC ;

(3)以(1)中的AB 为边画任意两个

格点三角形,它们相似但不全等。

21. 2009年“幸福杭州十件大事”首当其冲是“推出公共自行车服务”,目前杭州市

一共分6个免费单车服务区。分别是西湖区、景区、下城区、上城区、拱墅区、江干区。下面是截至2009年1月8日六个服务区内服务点数量的条形图。

(1)求这6个服务区的免费单车服务点数量的极差,服务点数量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据杭州市统计局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5月1六个服务区内服务点数量共达到了800个。免费单

车总数达到32000辆。试求出从2009年1月8日到5月1日服务点数量的增长率(精确到1%)和2009年5月1日平均每个服务点的免费单车数量。

22. 位于义乌市江滨路和香山路交叉十字路口的“施粥摊”,每天早晨向群众免费施粥,某天早上7:30时

亭前已经排起了180人长的队伍,预计从7:30开始到8:30每分钟有8位群众过来喝粥,8:30

D

九年级数学测试卷(一)

九年级数学测试卷(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 1.小明同学在“百度”搜索中输入“中国梦,我的梦”,搜索到与之相关的结果条数为60800000,这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60.8×104 B.6.08×105 C.0.608×106 D.6.08×107 2. √81的平方根为() A.9 B.±9 C.3 D.±3 3. 如图l1?//?l2?//?l3,若AB BC =3 2 ,DF=15,则EF=() A.4 B.6 C.8 D.9 4. 把抛物线y=2x2?1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所得新的抛物线解析式为() A.y=2(x+2)2+3 B.y=2(x+2)2?3 C.y=2(x?2)2?3 D.y=2(x?2)2+3 5. 如图所示,⊙O是△ABC的外接圆,弦AC的长为4,sinB=2 3 ,则⊙O的半径为() A.4 B.3 C.6 D.2 6. 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已知AD=8,折叠纸片使AB边与对角线AC重合,点B落在点F处,折痕为AE,且EF=3,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 4.5 B.6 C.7.5 D.9 7. 已知m-n=5,则代数式(m+1)2+n(n-2m)-2m的值是() A.5 B.6 C.7 D.8 8. 使代数式 √x+2 +√3?2x有意义的整数x有() A.5个 B.3个 C.4个 D.2个 9. 如图6,长方体的底面边长分别为2 cm和3 cm,高为6 cm.如果用一根细线从点A开始经过4个侧面缠绕一圈达到点B,那么所用细线最短需要() cm。A.11 B.2 34 C .8 D.7+3 5 10. 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如图所示,直线x=1是它的对称轴,有下列5个结论: ①abc>0;②4a+2b+c>0;③b2?4ac>0;④2a?b=0;⑤方程ax2+bx+c?3=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其中正确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1.计算√27?6√1 3 的结果是________ 12. 有2名男生和2名女生,王老师要随机地、两两一对地为他们排座位,一男一女排在一起的概率是 ________ 13.如图,直径为8的⊙A经过点C(0,?4)和点O(0,?0),B是y轴右侧⊙A优弧上一点,则∠OBC等于________ 第13题图第14题图第15题图 14.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5,点E,F分别在AD,DC上,AE=DF=2,BE与AF相交于点G,点H 为BF的中点,连接GH,则GH的长为________. 15.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方式摆放,得到△_ABC和△ACD,其中E为CB的中点,过点E作EF⊥AD于点F.若AB=4 cm,则EF的长 ________. 三、解答题(共8小题,满分75分) 16(6分).计算:(1 2 )?1?2tan45°+4sin60°?√12 17(6分).先化简再求值:x 2?1 x+2 ÷(1 x+2 ?1),其中x=-9. 18(10分)目前“校园手机”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针对这种现象,某校九年级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随机调查了若干名家长对“中学生带手机”的态度(态度分为:A.无所谓;B.基本赞成;C.赞成; D.反对).并将调查结果绘制成频数折线统计图1和扇形统计图2(不完整).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上)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1.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1.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 2.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3.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推论: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事斜边的一半。 1.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1.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从边: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矩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矩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矩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5.菱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菱形的4边都相等。 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菱形的判定定理: 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7.正方形的性质定理: 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即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8.正方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1. 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九年级上中数学测试卷及答案

北师大九年级上期中数学测试卷 姓名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方程2)2(3=-x x 化为一般形式是 ,它的二次项系数与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的和是 ; 2.命题“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的逆命题是 ; 3.三角形的三条 交于一点,这点到三角形各边的距离相等; 4.已知063=-+ -y x ,则以x ,y 为两边长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 5.方程0)3)(12(=+-x x 的根是 ; 6.如图,一张矩形纸片,要折叠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小明把矩 形的一个角沿折痕AE 翻折上去,使AB 和AD 边上的AF 重合, 则四边形ABEF 就是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他的判定方法是_______ _ ____; 7.2 2 )6(_____12+=++x x x ,2 2 ____)(_____-=+-x x x ; 8.请将六棱柱的三视图名称填 在相应的横线上. 9.在等腰△ABC 中,AB =AC , BC =5cm ,作AB 的垂直平分线 交另一腰AC 于D ,连结BD ,如果△BCD 的周长是17cm ,则△ABC 的腰长为 ; 10.已知关于x 的方程()0432 2 =+-+m x m 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那么m 的最大整数值是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如图,D 在AB 上,E 在AC 上,且∠B =∠C . 添加下列条件:①AD =AE ;②∠AEB =∠ADC ; ③BE =CD 之一,就能使△ABE ≌△ACD ,则符合这样要求的条件个数是 ( ) (A ) 0 (B ) 1 (C ) 2 (D ) 3 12.下列各方程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为 ( ) (A ) 12732 +=-y x (B ) 2652 +-x x (C ) 52 372-+=x x x (D ) 05)(2=++-+c x c b ax 13.下面是空心圆柱在指定方向上的视图,正确的是 ( ) C F B E A D C B E A D 从正面看

最新苏教版九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最新苏教版九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称“等 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1.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 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事斜边的一半. 1.3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从边: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从角: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 性质与判定: 定义:有一个角的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定理1:矩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判定: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 行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定理1:菱形的4边都相等. 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判定: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即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1.4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判定:1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1.5 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的一半. 中点四边形:依次连接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称为中点四边形(中点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原四边形对角线中点四边形 相等菱形 互相垂直矩形 相等且互相垂直正方形 第二章数据的离散程度 2.1 极差: 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叫做极差.计算公式: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变化范围.一般说,极差越小,则说明数据的波动幅度越小. 2.2 方差 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记作S2. 巧用方差公式: 1、基本公式:S2=n1[(X1-X—)2+(X2-X—)2+……+(Xn-X—)2] 2、简化公式:S2=n1[(X12+X22+……+Xn2)-nX—2] 也可写成:S2=n1(X12+X22+……+Xn2)-X—2 3、简化②:S2=n1[(X’12+X’22+……+X’n2)-nX—2] 也可写成: S2=n1(X’12+X’22+……+X’n2)-X—2 标准差: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记作S. 意义: 1、极差、方差和标准差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特征,常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我们通常研究的是这组数据 的个数相等、平均数相等或比较接近的情况. 2、方差较大的波动较大,方差较小的波动较小. 3、方差大,标准差就大,方差小,标准差就小.因此标准差同样反映数据的波动大小. 注意:对两组数据来说,极差大的那一组不一定方差大,反过来,方差大的极差也不一定大. 第三章二次根式 3.1 二次根式 定义:一般地,式子(a≧0)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有意义条件:当a≧0时,有意义;当a≦0时,无意义. 性质:

(完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九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 本学期我继续授九(1)(2)班的数学课。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著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地位。 2.学习内容分析 本期教学进程主要分为新课教学和总复习教学两大阶段。新课教学共分四章。第一章《反比例函数》、《相似》、《锐角三角函数》、《投影与视图》。总复习是本期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系统的总复习使学生全面熟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娴熟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学期就将开始进入专题总复习,将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本教学内容分成代数、几何两大部分,其中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六大版块即:“实数与统计”、“方程与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四边形”、“圆”是学业考试考中的重点内容。在《课标》要求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目标。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题目,如探索开放性问题,阅读理解问题,以及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问题。这些新题型在中考试题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并且有逐年

扩大的趋势。如果想在综合题以及应用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中获得好成绩,那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在总复习阶段,必须牢牢抓住基础不放,对一些常见题解题中的通性通法须掌握。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不清,不能正确理解题意; (2)解题时自己画几何图形不会画或有偏差,从而给解题带来障碍; (3)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不够; (4)几何依然对部分同学是一个难点,主要是几何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较差。 (5)阅读理解能力偏差,见到字数比较多的解答题先产生畏惧心理。 (6)不能对知识灵活应用。 二、学习目标 师生共同努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或基本达到《课标》的要求,注重基础训练,顾及多数人的水平和接受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为提高学习质量设想采取的措施 1.让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觉得这是“新课标”的一大特色,所以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26 反比例函数 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1.()可以写成()的形式,注意自变量x的指数为,在解决有关自变量指数问题时应特别注意系数这一限制条件; 2.()也可以写成xy=k的形式,用它可以迅速地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的k,从而得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故函数图像与x轴、y轴无交点.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画法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或第二、第四象限,它们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函数中自变量0 y≠,所以它的图像 x≠,函数值0 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反比例的画法分三个步骤:⑴列表;⑵描点;⑶连线。 再作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列表时选取的数值宜对称选取; ②列表时选取的数值越多,画的图像越精确; ③连线时,必须根据自变量大小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切忌画成折线; ④画图像时,它的两个分支应全部画出,但切忌将图像与坐标轴相交。 三、反比例函数及其图像的性质 1.函数解析式:()

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图像: (1)图像的形状:双曲线,越大,图像的弯曲度越小,曲线越平直。越小,图像的弯曲度越大。 (2)图像的位置和性质: 当时,图像的两支分别位于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时,图像的两支分别位于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对称性: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即若(a,b)在双曲线的一支上,则(,)在双曲线的另一支。图像关于直线对称,即若(a,b)在双曲线的一支上,则(,)和(,)在双曲线的另一支上。. 4.k的几何意义 如图1,设点P(a,b)是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作PA⊥x轴于A点,PB⊥y轴于B点,则矩形PBOA的面积是|k|(三角形PAO和三角形PBO的面积都是1/2|k|)。 如图2,由双曲线的对称性可知,P关于原点的对称点Q也在双曲线上,作QC⊥PA的延长线于C,则有三角形PQC的面积为2|k|。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测试卷

数 学 试 卷 姓名: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 (-2)2的算术平方根是( ) A .2 B .±2 C .-2 D .2 2. 小敏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勾股定理”,能搜索到与之相关的结果个数约为12 500 000,这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 5 1.2510? B .6 1.2510? C .7 1.2510? D .8 1.2510? 3. 一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完全相同,它可能是( ) A. 球体 B.圆锥 C. 圆柱 D.长方体 4. 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装有8个白球,若干个黄球,它们除颜色不同外,其余均相同.若从中随机摸出一个球,它是白球的概率为 2 3 ,则黄球的个数为( ) A.4 B.8 C.12 D.16 5. 如图1,直线l 1∥l 2, ∠1=40°,∠2=75°,则∠3等于( ) A. 55° B .60° C .65° D . 70° 6. 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6 2 3 a a a ÷= B .( ) 3 2628x x = C .222326a a a ?= D .()0 1a a -?=- 7. 如图2,直径为8的⊙A 经过点C (0,4)和点O (0,0),B 是y 轴右侧 ⊙A 优弧上一点,则∠OBC 等于( ) A. 15° B .30° C .45° D . 60° 8. 已知一次函数y =x +b 的图象经过一、二、三象限,则b 的值可以是( ) A.2- B.1- C.0 D.2 9.用一张半径为24cm 的扇形纸片做一个如图所示的圆锥形小丑帽子侧面(接缝忽略不计),如果做成的圆锥形小丑帽子的底面半径为10cm ,那么这张扇形纸片的面积是( ) A .2 120cm π B .2 240cm π C .2 260cm π D .2 480cm π l 1 l 2 1 2 3 图1 图2

2019-2020年九年级数学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年九年级数学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一、仔细选一选(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请选出你认为正确的一个选项填入答题卷相应的空格内。 1、若将函数y=2x 2 的图象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可得到的抛物线解析式是( ) (A)y=2(x-1)2 -5 (B)y=2(x-1)2 +5 (C)y=2(x+1)2 -5 (D)y=2(x+1)2 +5 2、已知圆心角∠BOC=100°,则圆周角∠BAC 的大小是( ) (A)50° (B)100° (C)130° (D)200° ( 第2题 3、边长为3cm 、4cm 、5cm 的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等于( )cm (A )1.5 (B )2 (C )2.5 (D )2.4 4、下列各点中,在函数y= x 2 -上的是( )(A )(1,2) (B ) (0,-2) (C )(2,2-) (D )( -4, - 2 1 ) 5、已知扇形OBC 、OAD 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是OB = 2 1 OA ,则BC ︵的长是AD ︵ 长的( ) (A ) 21倍 (B )2倍 (C )4 1 倍 (D )4倍 第5题 6、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有( )个。 ①过弦的中点的直线必过圆心;②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③弦的垂线平分弦所对的弧;④若圆的一弦长等于圆半径,则其所对的圆周角是30°;⑤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圆; (A) 1个 (B )2个 (C )0个 (D )3个 7、已知函数2 y ax ax =+与函数(0)a y a x =<,则它们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大致图象是 ( ) 第7题 A B C D O

(完整版)苏教版九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教学内容:证明(二) 重点:直角三角形,线段垂直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证明 难点:证明逆命题的真假,角平分线的证明及其对逆命题的理解 易错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判别 第二章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 重点: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黄金分割点的理解,用配方法解方程 易错点:利用因式分解法和公式法解方程 第三章 教学内容:证明(三) 重点: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难点: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证明 易错点:各定理之间的判别 第四章 教学内容:视图与投影 重点:某物体的三视图与投影 难点:理解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的区别 易错点:三视图的理解,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的区别 第五章 教学内容:反比例函数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概念与性质 难点:反比例函数的运用,猜想,证明与拓展 易错点:主要区别反比例函数与 x轴和与y轴无限靠近 第六章 教学内容:频率与概率 定义和命题:频率与概率的概念 难点:理解用频率去估计概率 易错点:频率是样本中才出现的,概率是整体中出项的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1.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角平分线的判定: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事斜边的一半。 1.3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 [本章知识要点] 1. 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二次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意义,并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 3. 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通过图象和关系式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4. 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5. 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6. 会通过对现实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26.1 二次函数 [本课知识要点] 通过具体问题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MM 及创新思维] (1)正方形边长为a (cm ),它的面积s (cm 2)是多少? (2)矩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如果将其长与宽都增加x 厘米,则面积增加y 平方厘米,试写出y 与x 的关系式. 请观察上面列出的两个式子,它们是不是函数?为什么?如果是函数,请你结合学习一次函数概念的经验,给它下个定义. [实践与探索] 例1. m 取哪些值时,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以x 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 分析 若函数)1()(2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须满足的条件是: 02≠-m m . 解 若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则 02 ≠-m m . 解得 0≠m ,且1≠m . 因此,当0≠m ,且1≠m 时,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 回顾与反思 形如c bx ax y ++=2 的函数只有在0≠a 的条件下才是二次函数. 探索 若函数)1()(22 +++-=m mx x m m y 是以x 为自变量的一次函数,则m 取哪些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测试卷(含答案)

二次函数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 1.二次函数y=2x 2的顶点坐标是 ,对称轴是 . 2.函数y=(x -2)2+1开口 ,顶点坐标为 ,当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3.若点(1,0),(3,0)是抛物线y=ax 2+bx+c 上的两点,则这条抛物线的对称轴是 . 4.一个关于x 的二次函数,当x=-2时,有最小值-5,则这个二次函数图象开口一定 . 5.二次函数y=3x 2-4x+1与x 轴交点坐标 ,当 时,y>0. 6.已知二次函数y=x 2-mx+m -1,当m= 时,图象经过原点;当m= 时,图象顶点在y 轴上. 7.正方形边长是2cm ,如果边长增加xcm ,面积就增大ycm 2,那么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 8.函数y=2(x -3)2的图象,可以由抛物线y=2x 2向 平移 个单位得到. ( 9.当m= 时,二次函数y=x 2-2x -m 有最小值5. 10.若抛物线y=x 2-mx+m -2与x 轴的两个交点在原点两侧,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1.二次函数y=(x -3)(x+2)的图象的对称轴是( ) =3 =-3 C. 12x =- D. 1 2 x = 12.二次函数y=ax 2+bx+c 中,若a>0,b<0,c<0,则这个二次函数的顶点必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13.若抛物线y=+3x+m 与x 轴没有交点,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 ≥ > D.以上都不对 … 14.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0,b>0 -4ac<0 -b+c<0 -b+c>0 15.函数是二次函数m x m y m +-=-2 2 )2(,则它的图象( ) A.开口向上,对称轴为y 轴 B.开口向下,顶点在x 轴上方 C.开口向上,与x 轴无交点 D.开口向下,与x 轴无交点 16.一学生推铅球,铅球行进高度y(m)与水平距离x(m)之间的关系是3 5 321212++-=x x y ,则铅球落地水平距离为( ) 5 3 (第14题)

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七章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正确用轴表示解集。 (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知识梳理: (1)不等式及基本性质;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解法与应用; (3)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解的全体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 但是,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时,必须根据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正确地运用不等式的性质2,特别要注意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步骤:(1)审:认真审题,分清已知量、未知量的及其关系,找出题中不等关系,要抓住题设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小于”、“不大于”等的含义。 (2)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3)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4)解:解出所列不等式的解集。 (5)答: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由几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组中所有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类似,不同之处在与列出不等式组,并解出不等式组。 7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 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当已知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范围时,可以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确定另一个变量取值的范围。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正弦和余弦(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九年级数学上测试卷(含答案)

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检测 九 年 级 数 学 试 卷 (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 的选项,每小题3分,满分24分) 1.一元二次方程2560x x --=的根是( ) A . x 1=1,x 2=6 B .x 1=2,x 2=3 C .x 1=1,x 2=-6 D .x 1=-1,x 2=6 2.下列四个几何体中,主视图、左视图与俯视图是全等图形的几何体是( ) A .球 B .圆柱 C .三棱柱 D .圆锥 3.到三角形三条边的距离相等的点是三角形( ) A .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B .三条高的交点 C .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D .三条中线的交点 4.既是轴对称,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A .正三角形 B .平行四边形 C .矩形 D .等腰梯形 5.下列函数中,属于反比例函数的是( ) A .3x y = B .13y x = C .52y x =- D .2 1y x =+ 6.在Rt △ABC 中,∠C=90°,a =4,b =3,则cosA 的值是( ) A .4 5 B .35 C . 43 D .5 4 7.下列命题中,不正确... 的是( ) A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B .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等于斜边的一半. D .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 8.下列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的是( ) A .随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两次,至少有一次反面朝上. B .今年冬天双柏会下雪. C .随意掷两个均匀的骰子,朝上面的点数之和为1. D .一个转盘被分成4个扇形,按红、白、黄、白排列,转动转盘,指针停在红色区域.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 21分) 9.计算tan45°= . 10.已知函数2 2(1)m y m x -=+是反比例函数,则m 的值为 . 11.请你写出一个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使它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 . 12.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6cm 和8cm ,则斜边上的中线长 为 cm . 13.初三(1)班共有48名团员要求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根据实际需要,团支 部从中随机选择12名团员参加这次活动,该班团员小明能参加这次活动的概率是 . 14.依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 . 15.如图,已知AC=DB ,要使△ABC ≌△DCB , 需添加的一个条件是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满分75分) 16.(本小题6分)解方程:2(2)x x x -=-

初二数学下知识点 苏教版

第一章一次函数 1 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表达式,函数的图像 2 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包括他们的表达式、增减性、图像 3 从函数的观点看方程、方程组和不等式 第二章数据的描述 1 了解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复合条形图、直方图, 了解各种图表的特点 条形图特点: (1能够显示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 (2易于比较数据间的差别 扇形图的特点: (1用扇形的面积来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2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与总数的大小 折线图的特点; 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直方图的特点: (1能够显示各组频数分布的情况; (2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差别 2 会用各种统计图表示出一些实际的问题 第三章全等三角形 1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直角三角形的 HL 定理 3 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第四章轴对称 1 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 2 轴对称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点 (x , y 关于 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x,-y, 关于 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x,y,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x,-y. 4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一个三角形的两个相等的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5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 60度;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 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 直角三角形中, 如果有一个锐角是 30度, 那么他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在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第五章整式 1 整式定义、同类项及其合并 2 整式的加减 3 整式的乘法 (1同底数幂的乘法: (2幂的乘方 (3积的乘方 (4整式的乘法 4 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完全平方公式 5 整式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 (2整式的除法 6 因式分解 (1提共因式法 (2公式法 (3十字相乘法 初二下册知识点 第一章分式 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 (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 分式的只不变 2 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 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 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 分式的加减 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 先通分, 变为同分母的分式, 再加减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测试卷(含答案).docx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测试卷(含答案 ) 一、填空题(每空 2 分,共32 分) 1.二次函数 y=2x2 的顶点坐标是,对称轴是. 2.函数 y=(x - 2)2+1 开口,顶点坐标为,当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 3.若点( 1,0),( 3, 0)是抛物线 y=ax2+bx+c 上的两点,则这条抛物线的对称轴是. 4.一个关于 x 的二次函数,当x=- 2 时,有最小值- 5,则这个二次函数图象开口一定. 5.二次函数 y=3x2- 4x+1 与 x 轴交点坐标,当时, y>0. 6.已知二次函数y=x 2-mx+m- 1,当 m=时,图象经过原点;当m=时,图象顶点在y 轴上 . 7.正方形边长是2cm,如果边长增加 xcm,面积就增大ycm2,那么 y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是 ________________. 8.函数 y=2(x - 3) 2的图象,可以由抛物线y=2x 2向平移个单位得到 . 9.当 m=时,二次函数y=x2-2x-m有最小值 5. 10.若抛物线 y=x2- mx+m- 2与 x 轴的两个交点在原点两侧,则m的取值范围是. 二、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11.二次函数 y=(x -3)(x+2)的图象的对称轴是() A.x=3 B.x=- 3 C.x 1 D.x 1 22 12. 2 )二次函数 y=ax +bx+c 中,若 a>0,b<0 ,c<0, 则这个二次函数的顶点必在( A. 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13.若抛物线 y=0.5x 2+3x+m与 x 轴没有交点,则m的取值范围是() A.m≤ 4.5 B.m≥ 4.5 C.m>4.5 D.以上都不对 14. 2 )二次函数 y=ax +bx+c 的图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a<0,b>0 B.b2-4ac<0 C.a-b+c<0 D.a- b+c>0 15.函数是二次函数 y(m2)x m22m ,则它的图象()(第 14题) A. 开口向上,对称轴为y 轴 B.开口向下,顶点在x 轴上方 C. 开口向上,与 x 轴无交点 D.开口向下,与x 轴无交点 16.一学生推铅球,铅球行进高度y(m) 与水平距离 x(m) 之间的关系是y1x 22 x5,则铅球落地水 1233平距离为() A. 5 m B.3m C.10m D.12m 3 17.抛物线 y=ax +bx+c 与 y 轴交于 A 点,与 x 轴的正半轴交于B、 C两点,且 BC=2,S=4,则 c 的值() 2ABC A.-5 B.4或- 4 C.4 D.- 4 18. 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此函数解析式为() A.y= - x2 +2x+3 B.y=x2-2x-3 C.y=-x2-2x+3 D.y=-x2-2x-3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下数学摸底试卷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亲爱的同学们请相信自己,沉着应答,你一定能愉快地完成这次测试之旅,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次测试吧。祝你成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含三个大题,共25题;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答题要求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作答,在草稿纸、本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3.除第一、二大题外,其余各题如无特别说明,都必须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写出证明或计算的主要步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题,每题4分,满分24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选择正确项的代号并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1.计算32 ()a 的结果是( ) A .5 a B .6 a C .8 a D .9 a 2.不等式组1021x x +>?? -- B .3x < C .13x -<< D .31x -<< 3.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13101x x x x --+=-时,如果设1 x y x -=,将原方程化为关于y 的整式方程,那么这个整式方程是( ) A .2 30y y +-= B .2 310y y -+= C .2310y y -+= D .2 310y y --= 4.抛物线2 2()y x m n =++(m n ,是常数)的顶点坐标是( ) A .()m n , B .()m n -, C .()m n -, D .()m n --, 5.下列正多边形中,中心角等于角的是( ) A .正六边形 B .正五边形 C .正四边形 C .正三边形 6.如图1,已知AB CD EF ∥∥,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AD BC DF CE = B . BC DF CE AD = C .C D BC EF BE = D .CD AD EF AF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满分48分) 【请将结果直线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7.分母有理化:81=的根是 . 9.如果关于x 的方程2 0x x k -+=(k 为常数)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那么k =______ 10.已知函数1 ()1f x x = -,那么(3)f = . 11.反比例函数2 y x =图像的两支分别在第_______象限. A B D C E F 图1 =

九年级上册数学测试题及答案

、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前的 字母写在答题纸上;本题共 32分,每小题4分) 1.已知O O 的直径为3cm ,点P 到圆心0的距离0P = 2cm ,则点P 7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二、填空题(本题共 16分,每小题4分) 9. 已知两个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是 2 : 1,则它们周长的比 — _ . k 十1 10. 在反比例函数y = 中,当x >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则k 的取值范围是 x 11. 水平相当的甲乙两人进行羽毛球比赛,规定三局两胜,则甲队战胜乙队的概率是 A.在O O 外 2.已知△ ABC 中,/ C=90° B.在O O 上 ,AC=6, C.在O O 内 BC=8,贝U cosB 的值是 D.不能确定 A . 0.6 B . 3 .如图,△ AB C 中, 的是 占 八 4 D.- 3 N 分别在两边 AB 、AC 上,MN // BC,则下列比例式中,不正确 0.75 C. 0.8 4. 5. 6. A . AM_BM C. 下列图形中,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BC AC MN AM A . C. 10 cm ,则O O 1和O 。2的位置关系是 离 某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如图所示, D.相交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0, b>0, c>0 B. a>0, b>0, c<0 C. a>0, b<0, c>0 D. a>0, b<0, c<0 A .平面上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B.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C.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这条弦 D.与某圆一条半径垂直的直线是该圆的切线 8.把抛物线y =— x 2 + 4x — 3先向左平移 线解析式是 A. y =— (x + 3)2 — 2 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 B . y =— (x + 1)2— 1 2个单位, 则变换后的抛物 X4 C. y =— x 2 + x — 5 D .前三个答案都不正确 D. N C 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