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强县建设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9.03•【文号】•【施行日期】2021.09.03•【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2021年9月3日)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以系统完整保护传承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和全面真实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为目标,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制度机制政策、统筹保护利用传承,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还要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解决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拆除等突出问题,确保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原则——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
坚持国家统筹、上下联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作用,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问效,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增强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
——坚持价值导向、应保尽保。
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按照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要求,适应活态遗产特点,全面保护好古代与近现代、城市与乡村、物质与非物质等历史文化遗产,在城乡建设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对县委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意见及建议

对县委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意见及建议一是明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总体思路。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跨越发展这一主线,着力营造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浓厚氛围,着力营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的浓厚氛围,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推动文化强县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为全力推动我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二是明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点。
一要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全国全省“两会”精神为重点,为推动我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要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等重大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三要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深入推进理论武装工作。
四要以做好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道德模范迎评工作为动力,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五要以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为核心,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三是要强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五大意识。
一要强化政治意识,就是要按中央要求,始终高举旗帜,坚持正确导向。
实践证明,旗帜是方向、导向是灵魂,是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的强大思想武器。
因此,做好新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在旗帜和导向这个根本问题上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始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报、政治家办台,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同时,要注重增强政治敏锐性,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引导社会热点,更好地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凝聚人心。
关于打造文化强县的思考——以肇州县为例

不 仅有 深 厚 的文 化 内涵和 丰 富 的传 统 民间 艺术 , 还 有美 丽 的 自然 风 光 和纯 朴 秀 美 的人 文 景 观 ; 不
仅有众多的艺术团体 , 而且有《 青马湖传说》 东北 、
二 人转 、杨 小班鼓 乐棚 ” 珍贵 的文化艺术 品 。我 “ 等
[ 收稿 日期 ]0 0 0 1 2 1- 6 7
5 .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发展文化事业具有财力
保 障。20 年 , 0 9 全县 地 区生 产总 值 实现 5亿 元 , 5 全
[ 作者简介 ] 窦立雪(95 , , 16 一)女 黑龙 江肇州人 , 长, 部 从事思想政 治工作研 究
・
3 ・ 0
口径财 政 收 入75 .亿元 , 省排 名第 7 ; 级 收 入 全 位 县 38 元 , 省排 名第6 。 全 省县域 发展 排名 上 , . 亿 全 位 在 由20 年 的第 4位 , 居至 第 l位 , 02 3 跃 4 为建 设 文 化强
级标 准 的村级 两 室一场 1 处 ,建设 农 民健 身工 程 2
近现代 的革 命先 烈英 勇奋 战 、 血牺牲 的历 史 , 流 为
肇 州积 淀 了深厚 的文 化底 蕴 ,形成 了特 色 鲜 明的
地域 文化 。 2文化 资源丰 富 , . 具有 较 大的发展 空 间。境 内
l处 , 合 国家标 准 的农 家书屋 1处 , 村 文化 大 5 符 3 农
自 商周到清朝先后有肃慎 、 扶余 、 契丹 、 女真 、 蒙古
族、 满族 、 汉族 等 民族 在 这里 生 活 。金代 ( 】0 ) 13 年
开始 建 制 为 州 , 已有 80 的历史 , 我 省 为数 不 8年 是 多的古 老县 份之一 。源远流 长的多 民族文 明 , 加之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8.28•【字号】皖发[2009]24号•【施行日期】2009.08.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皖发[2009]24号2009年8月28日)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加速崛起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根据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立足安徽实际,现就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思路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为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崛起进程、构建和谐安徽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发展思路。
把握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经济文化日益融合的新趋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更好更快地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构建“三大体系”:门类众多、特色鲜明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覆盖全社会、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文化创新体系。
--形成“四大格局”: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带动农村,各方面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文化发展格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格局;民族文化和安徽地域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开放格局。
文化强县

浅谈方城县文化工作的现状与对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提升文化软实力放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全县上下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对加快实施文化强县战略有了新的期待。
一、文化强县建设的意义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文化强县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突出现实性和主动性,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加快文化建设,是凝聚发展合力的迫切需要。
古往今来,每一次的社会大发展、大变革,无不是以文化的突破为引领。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辩家鹊起,创造了辉煌的先秦文化,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九十多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激起了一批仁人志士对救国道路的思考,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主流,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宏伟历程。
三十多年前,正是对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启开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
我们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审视文化强县工作,才能真正找准其方向,真正把握其精髓。
特别是在“十二五”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方城实现科学跨越的战略时期,我们应该用怎样的精神鼓舞人心,用怎样的理念凝聚人心,正是文化强县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加快文化建设,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高、智力份量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完全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是真正的绿色产业、环保产业、高端产业。
实践证明,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繁荣文化市场,拉动居民消费;有利于培育新兴业态,扩大群众就业创业;有利于节能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就我县来说,与城市开发相辅相成的社区文化建设、广场文化建设,与农村发展密不可分的政治文化、生态文化建设等等,都是我们亟待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3、加快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各种问题凸显、各类矛盾交织的转型期、敏感期。
辽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县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

辽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县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辽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7.11•【字号】辽市政发[2012]23号•【施行日期】2012.07.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辽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县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辽市政发〔2012〕2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为加快我市县城建设步伐,提升县城整体实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县城的凝聚、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县城建设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2〕8号)精神,结合实际,现就加快推进我市县城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县城建设的战略部署,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以产业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管理为保证、以扩容增质为目标,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努力把县城打造成空间布局合理,特色突出、个性鲜明、风格独具、内涵丰实、休闲宜居的生态型城市。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
县城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定位、适度超前,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当前需在县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地编制和完善近期建设地段的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发挥规划先导性作用。
(二)坚持突出特色、彰显个性的原则。
要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和创建省、市级园林城市的总体要求,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自然文化,将其贯穿于城市建设中,增强中心城市的文化底蕴;利用自然形成的山体、河流、地形地貌,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确定城市建筑风格,通过各种建筑元素充分表现,彰显城市个性。
(三)坚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
既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着眼于县城框架拓展,全方位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优先解决影响县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键问题。
加快实施文化强县战略,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加快实施文化强县战略,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摘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文化建设,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
文化强县就要立足文化优势,着眼发展长远,强化措施落实,实现在内塑竞争力和外塑影响力等诸多方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文化强县战略大发展大繁荣对策枧浔肝幕窕梗幕肯亟ㄉ柰晟频奈幕疃教?要始终坚守政府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责任,把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置于民生的高度,不断增强文化为民服务能力。
加快乡镇农村文化站室的建设进度,配备相应的文化设施设备,提供必要的文化活动硬件。
配齐文化活动场所工作人员,做到专人专用,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一线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提升文化活动的软件水准。
同时,加大艺术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等城市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力度,规范场地管理,增加开放时限,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活动需要。
坚持城乡一体化推进文化服务机构建设,进而全面提升文化发展的整体实力。
2 搞好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增添活力如果说“经济”是形,可以说“文化”是神,只有形神兼备,经济发展才有活力。
搞好群众性文化活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措施。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涵,而搞好群众性文化活动则是“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群众性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成果、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搞好群众性文化活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措施。
文化活动的繁荣程度,也是体现文化强县战略实施的重要指标。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就要充分利用广场、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功能,发挥政府、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的优势,紧扣生活主题、紧跟时代步伐、紧抓时令节庆,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对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文化活动,如利用夏季在广场举办“百姓才艺秀”、“五一”前举办“劳动者之歌”文艺晚会、春节期间办“庙会”等等,建设“没有围墙的大舞台”、“居民的星光大道”,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场场都精彩”,以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连续多样的文化活动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文化强县的生机与活力。
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根据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快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是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文化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市民文明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但从我县文化发展现状来看,仍存在一些困难、问题和薄弱环节,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当前,我县正处于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正处于优势叠加、活力倍增的黄金发展期,正处于竞争加剧、赶超跨越的攻坚关键期,文化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加快文化建设,是科学发展、跨越赶超的内在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和机遇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奋力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二、加快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文化强县为目标,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服务,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加快文化改革创新,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积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打名城牌,做“古”文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挖掘历史文化,吸收先进文化,整合文化资源,丰富名城内涵,打造文化高地,建设文化强县。
4.加强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切实落实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强化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及周边环境整治,完成县城区域古建筑恢复以及正阳关、隐贤、瓦埠等3个历史文化古镇保护开发利用规划工作,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景区景点的深度结合,实现旅游文化化、文化产业化。一是实施古街区连片综合整治和重点古居所的保护与修复,打造历史探索文化游。二是实施生态农庄等项目,打造生态休闲文化游。三是实施烈士故居修复等工程,打造缅怀先烈文化游。四是实施春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楚都影视创意基地、文化产业园、窑等项目,打造古城文化体验游。五是通过实施山水文化实景演出和影视基地建设等项目,打造时尚文化游。此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传统工艺,研发文化品位高、经济开发价值大的文化旅游产品,进而形成县域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3.加强文化精品打造。一是启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精品提升工程。以县城保护和改造为龙头,分步实施正阳关镇、隐贤镇、瓦埠镇的保护改造工程,形成“一城三镇”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格局。按照“建设新城、保护古城、提升名城”的构想,县城重点组织实施护城河、四角塘、定湖门(楼)、留犊祠巷古街区、高大门(状元第)等历史文化遗迹修缮工程,适时启动老城区主街巷外立面改造工程,确保修旧如旧。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引进文化旅游战略投资者,高起点对古城区、八公山区实行整体或区域整治、保护和修缮,重点组织好定湖(西)门复建、古城墙遗址展示、古城墙环境整治修缮、古城北部区域综合整治、春文化产业园等多项文化旅游工程建设,力争通过3-5年精心打造,使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国内外叫得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二是启动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实施“四个一”工程,即编创一台以“楚风汉韵”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旅游演艺项目;拍摄一批反映本土题材的影视剧;编创一部黄梅戏《时苗留犊》;编辑出版一套包涵孙叔敖、刘安、孙家鼐等历史名人丛书。积极争创“中国书法之乡”,启动文化艺术精品提升工程,建立“政府扶持、协会组织、全县联动、人人参与”的文化艺术精品机制,每年举办一次大型文艺精品展示节,促进文化交流,扩大对外影响。三是文化遗产精品传承工程。对正阳关肘阁抬阁、锣鼓、三月十五古庙会、八公山豆腐制作技艺、紫金砚制作技艺、大鼓书、民歌等地域性文化,进一步挖掘、保护、包装和提升,使其成为文化品牌。培养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对一些濒临灭绝的“非遗”项目及时进行抢救性保护;对一些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非遗”项目,适时推行市场化运作,促其自我发展、自我保护。
文化产业得到蓬勃发展。通过不断挖掘、培育和打造,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建成1-2个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文化精品不断涌现。着力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专业队伍,扶持“楚风演艺有限公司”正式运作,各乡镇组建1-2支民间文艺演出队。通过政策引导,不断激发文化艺术创造活力,力争创作出1-2部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学艺术精品,对外影响力大幅提升。
2.加强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博大精深的资源优势,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纵深挖掘与整理。一是启动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活动。成立专门组织,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对县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形成以乡镇为单位的历史文化资源台帐档案及全县历史文化资源库。二是启动名胜名人撰志活动。对县内的名胜古迹及孙叔敖、曹渊等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及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收集整理,逐一编纂成册。三是启动民俗文化挖掘活动。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民俗文化进行系统整理,编纂《民俗文化系列丛书》。四是启动文化遗产参选申报活动。在充分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对一批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精品打造,全面包装、积极申报,力争列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文物保护单位。
(二)主要目标。通过5年的努力,到“十二五”末,把打造成公民素质全面提升、文化事业充满活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市场繁荣有序的全国文化强县。主要目标:
公民素质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城乡文明自觉和文化自觉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弘古创新,形成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文化,公民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全面提升,诚信形象得到展示。
历史文化名城知名度不断提升。以“楚风汉韵”为代表的春古文化全面挖掘提升,名城得到全面保护,文化旅游特色更加鲜明,将“历史文化名城”打造成为全省重点旅游城市,逐步成为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
二、工作任务
1.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风尚,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之成为全县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力,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传播手段、传播渠道和传播格局的历史性变革,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力和文化传播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增强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建立健全新闻发言制度和重大主题宣传策划机制、突发事件舆论应急调控机制、舆论监督协调机制、新闻舆论引导和新闻发布机制、新闻质量评估机制,整合县内各类媒体资源,加快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和舆论引导新格局。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提高网上舆论引导水平,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强化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