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细菌的分布

合集下载

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形态观察、分布、灭菌消毒)

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形态观察、分布、灭菌消毒)

微生物实验微生物实验细菌形态观察细菌分布消毒灭菌细菌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日常维护2.掌握细菌的三种形态3.掌握临床常见细菌的形态及染色4.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5.了解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及真菌的结构特点二、实验原理1. 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1. 在标本欲检部位滴一滴香柏油,然后转换油镜头2. 从侧面观察并慢慢转动粗调节器,使油镜头浸没在油滴内,当油镜头几乎接触玻片时停止转动,以免碰撞玻片,用双眼观察目镜,同时调节细调节器,直至细菌清晰3. 根据需要调节显微镜亮度2.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维护1.移动显微镜时,用右手持镜壁,左手托镜座,平端于胸前2.油镜用毕后,要立即用擦镜纸擦去香柏油;再用滴有二甲苯的擦镜纸擦油镜头;最后,用干净擦镜纸将镜头上的二甲苯擦去,以免损伤油镜头3.镜头擦净后,降低接物镜并将其转成八字形,罩好镜罩放入柜内4.做好使用记录3.微生物知识1.细菌按形态分类:球菌:球形(包括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杆菌:杆状(包括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等)螺旋菌:螺旋状(包括螺旋菌、弧菌等)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如肺炎双球菌鞭毛:又分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如:变形杆菌为周毛菌菌毛芽胞:如破伤风梭菌、炭疽芽胞杆菌、肉毒梭菌4.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类、真核类和非细胞类。

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藻、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5.真菌单细胞:圆形、芽生孢子。

如:酵母菌多细胞:菌丝及孢子、孢子出芽。

如:霉菌6.白假私酵母菌(白念)生物学性状:G+单细胞真菌、芽生孢子、类酵母型菌落厚膜孢子、假菌丝有助于鉴定致病性:皮肤粘膜——鹅口疮、内脏感染、CNS感染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染色后镜检——菌体、芽生孢子、假菌丝7.新型隐球菌生物学性状:圆形酵母型菌、外周有厚荚膜(比菌体大1-3倍)致病性:吸入后侵犯皮肤、粘膜等——慢性炎症和脓肿;侵袭CNS——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微生物学检查:脑脊液离心后取沉淀、痰和脓标本直接检查;墨汁负染见出芽菌体外围有宽厚荚膜为阳性三、实验材料记号笔:1支;大镊子:1支;火柴:1盒;蜡笔:1支;试管架:1个;酒精灯:1个;接种环:1支;Olympus显微镜:1台;显微镜使用记录本:1个四、实验内容1. 观察细菌三种形态1)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子弹形)、脑膜炎双球菌(蚕豆形)、四联菌2)杆菌破伤风杆菌、白喉杆菌(异染颗粒)、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3)螺形菌弧菌——霍乱弧菌;螺菌;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弯曲菌2. 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芽胞、鞭毛、荚膜、异染颗粒、钩端螺旋体、幽门螺杆菌3. 绘图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肺炎双球菌(pneumo coccus);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破伤风杆菌(Clostridium Tantenus);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芽胞(spore);鞭毛(flagellum);荚膜(capsule);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五、实验结果绘8幅细菌镜下图,已交。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2.3.1《微生物的分布》(教学课件)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2.3.1《微生物的分布》(教学课件)
恒温培养

生活需要的基本条件
适宜的温度 有机物
分布广泛
特殊条件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结合本节你所做的探究活动,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培养基中的牛肉汁可为细菌和真菌提供营养物质。
(√ )
(2)细菌和真菌都能够形成菌落,因此无法从菌落上区分细菌和真菌。( X )
二、拓展应用
1.真空包装的食品耐储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防止食品腐败的方法还有 哪些?说说其中的生物学道理。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步骤 阅读教材P100页,归纳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步骤。
①配置培养基 ②高温灭菌 ③冷却、接种 ④恒温培养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步骤
①配置培养基 为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与繁殖提供营养物质
配制固体培养基的原料: 琼脂+牛肉汁
其他用具: 培养皿 烧杯
煮沸冷却后能 胶化为固态
方法: 把琼脂、牛肉汁放入烧杯加热煮沸,倒入培养皿,冷却后胶化成固体培养基
什么是菌落呢?
观察菌落
定义:由一个或多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 可见的子细胞群体,叫菌落。
菌落
一个 菌落只能 由一种细 菌或真菌 形成!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观察菌落
细菌菌落
无法单独根据颜 色判断细菌或真菌。
真菌菌落
白 、 黄 、 白色念珠菌菌落 大肠杆菌菌落 红 等 多 种 颜 色 放线菌菌落 霍乱弧菌菌落
4.“空白对照”
A、B、C三位同学洗手前 将手洗干净,然后用无菌棉棒分别 组不处理。这个三
的手心取样,并轻轻涂抹 在刚才的三位同学洗手后的手心取 个培养基依次是三
在标有“洗手前”的3个 样,并依次轻轻涂抹在标有“洗手 个同学的对照。

细菌的分布与培养实验报告

细菌的分布与培养实验报告

细菌的分布与培养实验报告细菌的分布与培养实验报告引言: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

它们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空气以及人体内外等各种环境中。

了解细菌的分布情况对于我们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环境保护以及疾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采集不同环境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以探究细菌的分布情况和培养特性。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土壤样品:从公园、花坛、田野等不同地点采集- 水样:自来水、河水、湖水等不同来源的水样- 空气样:采集不同室内外环境中的空气样品- 培养基:琼脂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等2. 实验方法:- 样品采集:使用无菌棉签采集土壤样品、无菌容器采集水样、无菌平板采集空气样- 分离:将采集到的样品分别均匀涂抹在琼脂培养基上,并在适宜的温度下孵育- 培养:根据不同菌落形态,选取单菌落进行分离培养,分别接种到不同的培养基上- 鉴定: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测序等方法进行鉴定实验结果与讨论:1. 细菌分布情况:- 土壤样品中:经过培养,我们观察到了多种不同形态的菌落,包括球形、杆状、螺旋形等。

这表明土壤中存在着丰富的细菌群落,可能包括厌氧菌、好氧菌等不同类型的细菌。

- 水样中:我们发现自来水中的细菌数量较少,可能是由于水处理工艺导致。

而河水和湖水中的细菌种类更加多样,可能与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群落有关。

- 空气样中:在室内环境中,我们发现空气中的细菌数量较少,而在室外环境中,细菌数量明显增加。

这可能与室外环境中的微生物来源更加丰富有关,例如植物、土壤、动物等。

2. 细菌培养特性:- 不同菌落的形态:经过培养,我们观察到了不同菌落的形态差异,有些菌落呈圆形、光滑,有些菌落呈不规则形状、粗糙。

这可能与细菌的种类、生长速率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

- 不同菌落的生长速率:在培养基上,我们观察到不同菌落的生长速率存在差异。

有些菌落在24小时内就形成了明显的菌落,而有些菌落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细菌的分布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细菌的分布

一、实验题目:细菌的分布
二、实验目的:
1.熟悉细菌分布的常用检查方法。

2.了解细菌分布的广泛性,树立“有菌”观念,认识“无菌操作”对于微生物学及医学实践的重要意义。

3.了解常规消毒方法
三、实验原理
通过不同途径,采集各种状态下的细菌标本,经过培养观察,证明细菌的分布状态。

四、实验材料
1.自来水、土壤悬液、碘液
2.无菌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血平板、酒精灯、接种环、恒温培养箱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
1.空气中细菌的分布:采用暴皿沉降法,取5个无菌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分别置于实验室、办公室、无菌室、卫生间、走廊,在空气中暴露30min后盖上盖子,37℃恒温培养48h。

2.水中细菌的分布:采用划线法。

①取1个无菌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在培养皿底部用记号笔划线将培养皿平均分成两部分。

②用酒精灯外焰灼烧接种环杀菌,用接种环接取中段自来水,在培养基一侧表面划线。

③再次灼烧接种环,用接种环取土壤悬液,在培养基另一侧表面划线,再次灼烧接种环。

④盖上盖子,37℃恒温培养48h。

3.手上细菌的分布:采用涂抹法。

取1个无菌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在皿底将其平均分为3个部分。

①用手指在第一个区域内轻轻压涂两下;②用自来水简单冲洗手,在第二个区域内轻轻压涂两下;③用碘液将手指消毒,风干后在第三个区域内轻轻压涂两下。

④盖上盖子,37℃恒温培养48h。

4.咽喉部细菌的分布:取1个血平板,近皿咳嗽4-6次,确保有飞沫进入培养皿。

盖上盖子,37℃恒温培养48h。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细菌分布实验报告小结(3篇)

细菌分布实验报告小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细菌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一类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了解细菌的分布情况,我们进行了细菌分布实验,通过对不同环境中的细菌进行检测,分析细菌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二、实验目的1. 掌握细菌分布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了解不同环境中的细菌种类和数量;3. 分析细菌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三、实验方法1. 样品采集:分别从土壤、水体、空气、植物表面等不同环境中采集样品;2. 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样品进行适当处理,以便进行细菌培养和检测;3. 细菌培养:将处理后的样品接种到不同类型的培养基上,进行细菌培养;4. 细菌鉴定:对培养出的细菌进行形态观察和生化实验,进行细菌鉴定;5. 统计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细菌分布规律和特点。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样品:在土壤样品中,共检测到15种细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占80%,革兰氏阴性菌占20%。

细菌数量在土壤表层最多,随着深度的增加,细菌数量逐渐减少。

2. 水体样品:在水中共检测到12种细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占60%,革兰氏阴性菌占40%。

细菌数量在水源上游最多,随着水流方向,细菌数量逐渐减少。

3. 空气样品:在空气中共检测到8种细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占70%,革兰氏阴性菌占30%。

细菌数量在室内空气中最多,室外空气中细菌数量较少。

4. 植物表面样品:在植物表面共检测到10种细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占50%,革兰氏阴性菌占50%。

细菌数量在植物表面最多,随着距离植物表面的距离增加,细菌数量逐渐减少。

5. 细菌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发现细菌分布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土壤、水体、空气和植物表面等不同环境中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这与各自生态环境的特点有关。

五、实验结论1. 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不同环境中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2. 细菌分布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生态环境的特点影响着细菌的分布;3. 细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件-细菌的分布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件-细菌的分布
直接接触传播的细菌种类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炭 疽菌等,这些细菌常常存在于动物的肠道、皮肤和环境 中。
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是指细菌通过间接接触动物或人的物品、环境等而传播的方式。例如,当动物或 人接触了被细菌污染的物品,如食物、水源、工具等时,细菌可以通过这些物品进一步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的细菌种类包括布鲁氏菌、结核分枝杆菌、鼠疫耶尔森菌等,这些细菌常常存在 于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和环境中。
野生动物体内的细菌
野生动物体内的细菌分布与家 养动物类似,主要分布在肠道 、呼吸道和皮肤等部位。
由于野生动物生活在自然环境 中,其体内的细菌种类和数量 可能与家养动物存在差异。
野生动物通过自然选择和进化 ,其体内的细菌与其生存和繁 衍密切相关。
04
细菌的传播方式
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细菌通过直接接触动物或人的身体而 传播的方式。例如,当动物或人接触了被细菌污染的物 品、水源或表面时,细菌可以通过皮肤、口、鼻等部位 进入体内。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 学课件-细菌的分布
目录
• 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 人体中的细菌分布 • 动物体内的细菌分布 • 细菌的传播方式 • 细菌的抵抗力及影响分布的因素
01
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土壤中的细菌
土壤是细菌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其中含有大量的 01 细菌种群。这些细菌通常与土壤中的有机物和矿
物质相互作用,参与分解和转化过程。
土壤中的细菌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温度 02 、湿度、pH值等,从而在不同的土壤类型和生态
系统中生存。
土壤中的细菌对植物的生长和健康也有重要影响 03 ,一些细菌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而另一些细菌
则可能导致植物病害。

常见标本的采集及相应标本的微生物分布情况

常见标本的采集及相应标本的微生物分布情况

生殖道标本采集
注意事项 生殖器是开放性器官,标本采集过程中应严格
遵循无菌操作以减少杂菌污染
生殖道标本采集
粪便标本采集及常见病原菌
采集方法
1、自然排便采集法:自然排便后,挑取有脓血 或粘液部位的粪便,液状粪便取絮状物盛于 无菌容器中及时送检
2、直肠拭子采集法:适用于排便困难患者或婴 幼儿。用肥皂水清洗肝门周围,用无菌盐水、 保存液润湿肝门采集拭子插入肝门(成人约 4~5cm,婴幼儿约2~3cm)轻轻旋转,采集后 及时送检
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
早期采集 采集标本最好是在病程早期、急性
期,且必须在使用抗菌素药物之前
严格无菌操作 尽量减少或避免与病灶周围正常
菌群和外源性细菌污染标本(如中段尿标本及阴道 分泌物的采集)
采集适量标本 标本量过少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 盛放标本容器 无菌容器
血液及骨髓标本采集及常见病原菌
2、闭锁性脓肿:闭锁性脓肿标本指有完整脓壁 与体腔,与外界不相通的脓肿,如淋巴结脓 肿、乳腺脓肿、胸腔脓肿、腹腔积液、关节 腔积液及各器官脓肿等标本。之类标本应采 集渗出物和脓肿壁标本,一般不主张用拭子 采集标本,采集此类标本前应对病灶局部皮 肤或粘膜表面进行消毒,用无菌注射器将脓 肿内容物抽出,然后切开脓肿、引流,采集 脓液标本(大于1ml)送检。
3、如标本注入无菌试管时,试管应用先加入灭菌肝 素后在注入标本,防止标本凝固;另一方面是由于 标本在接种时发生二次污染的机会较大,本人建议 少用。
穿刺液标本采集及常见病原菌
注意事项 1、标本采集过程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 2、为了防止标本凝固,最好在无菌试管中预先
加入灭菌肝素抗凝剂,抗凝剂:标本=1:10 或可以直接注入血培养瓶送检 3、标本送检过程中必须保证其安全,防止溢出, 避免环境污染。 4、此类培养时最好同时做血培养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分布与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分布与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分布与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目的]1.掌握皮肤消毒方法。

2.掌握标准纸片扩散法(K-B法)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的判读与解释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纸片扩散法的质量控制方法。

了解空气、水中细菌的检查方法。

4.熟悉人体皮肤、咽喉部细菌检查方法。

5.熟悉紫外线灭菌方法。

6.了解高压蒸汽灭菌方法一、细菌的分布检查[材料]普通琼脂平板,1%高层琼脂,无菌试管,1毫升无菌吸管,无菌平皿。

[方法]1.空气中的细菌检查取琼脂平板一个,打开皿盖,暴露于空气中10分钟,然后盖好,在平皿底面注明地点、班组,放入37℃温箱内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计算菌落数,并观察不同的菌落形态。

2.污水和净水中细菌数的检查(1)用无菌试管分别采取自来水和未经净化消毒处理的污水各一管。

取自来水样时,须先将水龙头用酒精灯烧灼灭菌,再将龙头完全开放,放水5分钟,然后用无菌试管以无菌操作采集水样。

(2)用无菌吸管吸取自来水及经适当稀释的污水各1毫升,分别放入两个无菌平皿内。

(3)将已溶化并冷至约45℃(手握琼脂管感觉热而不烫手)的高层琼脂1支,倾注入平皿内,盖好平皿,立即将皿底贴桌面轻轻摇动,使琼脂与水样均匀混合后(但勿溢出于皿外),静置桌面,待琼脂凝固。

(4)标记,皿底向上置于37℃培养24小时,取出观察结果。

比较自来水及污水内生长的菌落数。

3.皮肤及飞沫中的细菌检查材料:普通琼脂平板,血琼脂平板。

方法:(1)皮肤细菌检查取普通琼脂平板一块,用手指轻轻涂抹培养基表面,置37℃温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

(2)飞沫中的细菌检查取血琼脂平板一个,打开皿盖,将培养基面置于口腔前约10厘米处,用力咳嗽数次,约30秒钟,然后盖上皿盖,置37℃温箱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

二、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一)高压蒸汽灭菌法(示教)[材料] 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器、电炉等构造: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器是一双层金属圆桶,外层坚厚,顶端有厚盖,盖边有翅状螺旋,借此紧闭此盖,防止蒸汽外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细菌的分布本章考点:1.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1)土壤中的分布(2)水中的分布(3)空气中的分布2.细菌在人体的分布(1)正常菌群(2)条件致病菌(3)菌群失调的概念、诱因、常见菌类及检查原则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

它们与外界环境及宿主相互作用构成统一的生态体系。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一)土壤土壤含有细菌生长繁殖必须的营养物质、水分、适宜的pH及气体环境,故土壤中细菌种类繁多,数量也最大。

土壤中细菌可分三类:①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养菌;②随动物尸体进入土壤的腐物寄生菌;③来自人或动物的排泄物及尸体进入土壤的致病菌。

但多数病原菌在土壤中很容易死亡,有芽胞细菌,如炭疽芽胞杆菌、破伤风梭菌、气性坏疽病原菌可长期存活。

土壤中的厌氧芽胞杆菌是创伤感染病原菌的主要来源。

(二)水水中的细菌来自土壤、尘埃、垃圾及人畜的排泄物等。

由于水极易受人与动物粪便和各种排泄物的污染,所以致病性细菌经常通过水引起各种传染病。

由于从水中检出病原菌比较困难,所以用大肠埃希菌作为水被粪便污染的主要指标,用测定大肠埃希菌群数来判定水源被污染的程度。

目前我国规定饮用水的标准为lml水中的细菌总数不超过l00个,1000ml水中大肠埃希菌群数不超过3个。

(三)空气空气中的细菌来源于人畜呼吸道的飞沫及飘扬起来的尘埃。

室内空气中的细菌比室外多,尤其在人口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易被患者或带菌者污染,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

空气中细菌污染的指标,通常是测定lm3空气中的细菌总数和链球菌数作为细菌污染空气的指标。

空气中的细菌也是培养基、生物制品、医药制剂以及手术室等的污染来源。

二、细菌在人体的分布(一)人体正常菌群1.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这些菌群对宿主一般无害,故称正常菌群。

2.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不致病,只有当①机体免疫力下降,②寄居部位改变或③菌群失调时方可致病。

这些菌群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这些细菌在体内引起的感染又称为内源性感染。

(二)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1.概念: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定位的改变,在宿主表现为患病或病理变化。

2.菌群失调的诱因(1)不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

(2)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3)医疗措施影响及外来菌的侵袭。

3.菌群失调的常见菌类(1)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

(2)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如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3)厌氧菌:产气荚膜梭菌、艰难梭菌、类杆菌等。

(4)真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等。

本章练习题: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菌的部位是A.胃B.骨骼C.肌肉D.血液E.尿道[答疑编号500735040101]『正确答案』E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A.寄居部位的改变B.患者免疫功能低下C.医疗措施影响D.外来菌的侵袭E.不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引起的菌群失调[答疑编号500735040102]『正确答案』ABCDE菌群失调症是A.生态制剂的大量使用B.正常菌群的遗传特性明显改变C.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明显改变D.正常菌群的增殖方式明显改变E.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明显改变[答疑编号500735040103]『正确答案』第五章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本章考点:1.基本概念(1)消毒、灭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2.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1)高温(湿热、干热)(2)日光和紫外线(3)电离辐射(4)超声波(5)滤过除菌(6)干燥3.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1)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2)常用消毒剂的种类4.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及监测(1)影响因素(2)效果监测5.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1)种类基本概念:1.消毒:消除或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的过程称为消毒。

用于消毒的化学药物称为消毒剂。

2.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

灭菌的要求是把微生物存活的概率减少到最低限度。

3.防腐:防止和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用于防腐的化学药物称为防腐剂。

4.无菌:指物体上不含活菌。

5.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无菌操作。

注:相似概念的区分,关键词的把握。

一、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一)温度各种细菌都需在最适生长温度的范围内生长。

当外界温度明显高于最适生长温度,细菌被杀死;如果在低于细菌的最低生长温度时,细菌代谢活动受抑制,则出现抑菌作用。

1.高温:细菌蛋白质、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及酶类因热力作用发生变性或凝固,活性消失,代谢发生障碍导致细菌死亡。

大多数无芽胞细菌55℃~60℃加热30~60min即被杀死;加热100℃立即死亡,有芽胞的破伤风芽胞梭菌需煮沸3h才被杀死。

热力灭菌分湿热和干热两种。

在同一温度下,前者的效力大于后者。

(1)湿热:常用的方法有注:总结可杀死芽胞的方法有哪些?(2)干热1)烧灼:是常用的干热灭菌法。

微生物实验室使用的接种环、接种针、瓶口和试管口常在火焰上烧灼灭菌。

2)干烤:在密闭干烤箱内加温至160℃~170℃维持2h是对一般玻璃器皿、注射器、瓷器的灭菌方法,适用于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

2.低温:一般细菌耐低温,在低温条件下,细菌代谢活动降低不再繁殖,能较长时间维持生命,故常用于保存菌种。

为避免解冻时对细菌的损伤,可在低温状态下真空抽干,去尽水分,此法称冷冻真空干燥法,可保存细菌数年至数十年,是目前保存菌种的最好方法。

(二)光线和射线随光线和射线的波长、强度、作用距离、持续时间而影响它们对细菌的作用。

1.日光和紫外线:发挥杀菌作用的日光主要是紫外线,波长265~266nm时杀菌作用最强。

紫外线杀菌机制:①紫外线使DNA分子形成胸腺嘧啶双聚体,干扰DNA正常复制,导致细菌死亡。

②紫外线可使分子氧变成臭氧,后者具有杀菌能力。

杀菌波长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眼角膜等均有损伤作用,使用时应注意防护。

紫外线穿透能力差。

应用:手术室、微生物学实验室或不耐热的物品表面等。

2.电离辐射:微生物体中的水受电离照射后产生的自由基及自由基离子破坏微生物核酸、酶和蛋白质致微生物死亡,适用于不耐热物品的灭菌。

如X线、γ射线、高速电子等。

应用:不耐热的塑料制品。

(三)超声与超声波不被人耳感受的高于20千赫兹/秒的声波称超声波。

杀菌机制是超声波通过液体时发生的空腔化作用破坏了原生质的胶体状态,导致细菌死亡。

应用:一般用于细胞的粉碎以提取细胞组分和抗原制备。

(四)滤过除菌滤过是以物理阻留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微生物除去。

所用的器具为滤器。

滤器中的微孔只允许液体或气体中小于滤孔孔径的物质通过。

滤器的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有薄膜滤器。

用于除菌的滤膜孔径为0.22μm。

另外以石棉板为滤板的金属滤器称Seitz滤器(蔡氏滤器),按其滤孔大小分成三种:K型滤孔最大,澄清用;EK-S滤孔最小,可阻止大病毒通过;EK滤孔居中,用以去除一般细菌。

全由玻璃制成的玻璃滤器分成G1~G6六种。

G5、G6两型能阻止细菌通过。

应用:适用于不耐热,也不能用化学方法消毒的液体或空气。

(五)干燥许多细菌的繁殖体在空气中干燥时可以死亡。

干燥引起细菌脱水、蛋白质变性和盐类浓缩,因而妨碍细菌的代谢、生长、繁殖而引起细菌死亡。

食物经晒干、烘干、风干等干燥后,水分减少,不适于细菌等繁殖,因而可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起到防腐作用。

二、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一)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1.使菌体蛋白变性或沉淀,如酚类(高浓度)、醇类、重金属盐类(高浓度)、酸碱类、醛类等。

2.干扰微生物酶系统和影响其代谢活动,如氧化剂、低浓度重金属盐类使-SH基氧化成-S-S-,致以-SH 为活性基的酶丧失活性。

3.损伤细胞膜,如酚类(低浓度)、表面活性剂等。

(二)常用的消毒剂的种类1.氧化剂:常用的有过氧化氢、过氧乙酸、高锰酸钾等。

2.酚类:常用石炭酸、来苏、六氯酚等。

3.烷化剂:包括环氧乙烷、乙型丙内脂、环氧丙烷、溴化甲烷等。

4.表面活性剂:常见的有新洁尔灭、消毒净、杜灭芬等。

5.其他:有醇类、醛类、卤素及其化合物、重金属盐、染料及酸碱类。

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及监测(一)影响因素1.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

一般浓度越高杀菌作用越强,时间越长,消毒效果越好。

2.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3.温度和酸碱度:升高温度可提高消毒剂的效果。

pH对消毒的效果影响很大,各种不同消毒剂所需最适pH与消毒剂性质有关。

4.环境中的有机物及拮抗物质:物体表面或环境中的有机物与化学消毒剂的活性基团结合减弱其杀菌能力。

5.湿度、穿透力、表面张力等。

(二)消毒灭菌效果的检测各种理化因素对细菌消毒灭菌的效果常需用某些指标加以监测。

常用生物指标监测压力灭菌器和紫外线的灭菌效果。

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监测用嗜热脂肪芽胞杆菌(ATCC7953);紫外线杀菌效果监测则用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ATCC9372)。

四、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种类:①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因为能使细菌裂解,故称为噬菌体;②抗生素:是由真菌、放线菌或细菌等微生物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物质;③细菌素:是某些细菌产生的,只对产生菌亲缘关系相近的细菌有抗菌作用的一类蛋白质。

本章练习题:滤过除菌所用的薄膜滤器滤膜孔径大小为A.0.21μmB.0.22μmC.0.23μmD.0.24μmE.0.25μm[答疑编号500735050101]『正确答案』B消毒是指A.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B.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C.杀灭细菌芽胞D.使物体上无活菌存在E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答疑编号500735050102]『正确答案』B杀灭芽胞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是A.煮沸5分钟B.巴氏消毒法C.流通蒸汽灭菌法D.高压蒸汽灭菌法E.紫外线照射[答疑编号500735050103]『正确答案』D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包括A.使菌体蛋白变性或沉淀B.干扰微生物酶系统和影响其代谢活动C.损伤细胞膜D.干扰DNA合成E.破坏细胞壁的结构[答疑编号500735050104]『正确答案』ABC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有A.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B.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C.温度和酸碱度D.环境中的有机物及拮抗物质E.湿度[答疑编号500735050105] 『正确答案』ABC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