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传统文化介绍
春节的习俗与传统文化

春节的习俗与传统文化春节,又称为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华人世界范围内最盛大的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一属于家庭团聚的节日。
春节的习俗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一、贴春联和福字春节的第一道习俗是贴春联和福字。
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由对联组成的春联,用红色的纸张书写,寄托着祝福和期望。
对联通常由两幅对称的对子组成,内容寓意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同时,人们还会在家中的窗户上贴上“福”字,寓意着新年将带来好运和福气。
二、团圆饭和除夕守夜春节期间的团圆饭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
在除夕这一天,全家人会回到老家或者父母家,共同享用一顿丰盛的晚餐,象征着家人团圆、生活和睦。
除夕之夜,人们还会进行守夜活动,待到午夜时分,迎接新年的到来。
盛装打扮、燃放烟花爆竹,舞龙舞狮,用欢乐喜庆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三、红包和拜年在春节期间,人们在亲朋好友间相互拜年,以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问候。
年长的人通常会给年轻一代的晚辈发红包,红包中装有一定金额的钱,象征着祝福和祝福的财富。
这一传统习俗也鼓励人们在新的一年中积善行德,传递爱心和关怀。
四、舞狮和舞龙舞狮和舞龙是春节期间最具特色和热闹的活动之一。
人们会穿上五颜六色的狮子和龙的服装,表演各种技巧和动作。
舞狮和舞龙的背后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狮子代表着祥瑞和吉祥,而龙象征着力量和权威。
通过这些表演,人们祈祷新的一年能够带来好运和繁荣。
五、放鞭炮和观赛晚会放鞭炮是中国春节的另一项传统习俗。
人们相信,鞭炮声能够驱走邪灵和疾病,同时也能够请来财神和神明。
然而,近年来因为环境和安全问题,很多地方已经规定禁止放鞭炮。
而在城市中,很多人会选择观看春晚晚会。
春晚是中国央视每年举办的一场盛大的文艺晚会,各种节目形式多样,为观众带来欢乐和娱乐。
六、打扫和过年春节来临之前,家家户户都会彻底打扫屋内外,清除旧的不吉祥和霉运,为新的一年做好准备。
春节传统文化资料

春节传统文化资料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一些资料。
一、起源与历史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也是农历的岁首。
春节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岁首祭祀活动,后来逐渐与农事活动相结合,成为一种具有祭祀、祈福意义的节日。
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那时称为"正月节",到了周代演变为"春节",直到现代已经流传了数千年。
二、传统习俗1.贴春联:在春节前后,家家户户会在大门两边贴上对联,对联上写有吉祥的寓意和祝福的话语,以祈求新年顺利、吉祥如意。
2.扫尘:人们将房间清理干净,意味着新的一年将充满新的希望和机会。
3.年夜饭:除夕夜,全家团聚共进年夜饭。
年夜饭一般有鱼、鸡、肉等许多美食,象征着团圆和丰收。
4.守岁:新年除夕夜,家家户户守夜迎接新年的到来,在家中祈福、燃放鞭炮,直到庆祝活动结束。
5.红包:在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未婚晚辈以及子女发红包,以表达对他们的祝福和关爱。
三、民间祭祀1.祭天: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家中举行祭天仪式,祈求来年天地和顺、五谷丰登、家庭安康。
2.祭祖: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去家族的坟墓扫墓祭祖,表示对祖先的敬仰和祝福。
3.祭典:在一些地方,还会举行庙会、神像游行等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参与者。
四、民间艺术1.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民间表演,舞龙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勇气和智慧,舞狮则象征着祈求平安和驱邪。
2.踩高跷:在一些地方,人们还喜欢踩高跷,表演各种技艺,包括翻跟头、跳绳等,展示身手和智慧。
3.京剧表演:京剧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式,春节期间,人们会举办京剧表演,欣赏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
五、民间传说与故事1.年兽传说:有一个叫"年"的凶兽,在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出没,袭击人们。
后来,人们发现年怕红色和声音,于是年夜晚上贴红对联、燃放鞭炮,以此驱赶年兽。
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热闹、最喜庆的节日。
在这个时间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大家庭还是小家庭,每个人都将展开各种庆祝活动,以此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春节习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蕴含着浓厚的传统意义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人们用红纸剪成横幅,写上吉祥如意的祝福语,如“福禄寿喜”,“财源广进”等,然后将春联贴在门上、窗上,传达人们对新年的祈福和期盼。
贴春联的意义是祈求家庭兴旺发达,平安顺遂,也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二、春晚春晚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文艺晚会。
从1979年起,春晚成为了一年一度的全国性盛会,集合了来自各个领域的优秀艺术家和表演者。
春晚节目多样丰富,有歌舞、杂技、戏曲等,为观众们带来欢乐和娱乐。
春晚不仅是人们迎接新年的一种方式,也是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精神风貌的機會。
三、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独特的习俗之一,被认为可以驱赶一年的厄运和邪恶。
据说,爆竹的声音可以吓跑邪灵和病魔,带来吉祥和祝福。
然而,由于环境保护和安全意识的提高,近年来一些地方对放鞭炮进行了限制,甚至禁止。
尽管如此,放鞭炮依然是许多人眼中春节的特色之一。
四、家庭团圆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年家庭团聚最为重要的时刻。
在春节期间,无论人们身在何处,都会努力回到自己家乡和家人团聚。
家人围在一起享用丰盛的饭菜,相互问候,互赠礼物,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种家庭团聚的习俗寓意着亲情的重要性和家庭的温暖。
五、拜年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送上祝福和问候。
小孩子会给长辈拜年,长辈则会给回红包。
这一习俗展示了尊敬和孝顺的传统价值观,也体现了家庭和睦、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
清除旧年疲倦,迎接新年的希望,春节习俗的每一个环节都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无论是贴春联、放鞭炮,还是参加春晚、团聚拜年,每一个习俗都凝聚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景。
中国传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中国传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把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找全了,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春节的知识,家长们可以讲给孩子听哦!让我们一起在过年的气氛中,感受传统文化里那浓浓的“年味儿”。
虎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神年在全国不同地区,“小年”的日期并不一样:腊月二十三是我国北方地区的“小年”,腊月二十四是我国南方地区的“小年”。
也有不同的说法讲:古时,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不管“小年”到底是哪天,劳碌了几乎一整年的人们,都会开始准备年货,筹划着过一个舒服的新年。
小年,正是过年的开端。
虎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虎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年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所以腊月二十五有磨豆腐的习俗。
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
说起来,这“腊月二十五,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
此外,腊月二十五还有糊窗户、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的习俗。
部分少数民族还把今天定为“千灯节”,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景。
虎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年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虎腊月二十七:宰公鸡、赶大集年在中国传统春节习俗里,腊月二十七人们会宰杀自家家禽。
因为民间认为公鸡雄赳赳、气昂昂,非常有气派,更有喜庆的氛围,所以通常以宰杀公鸡为主。
古人过年的传统风俗

古人过年的传统风俗中国的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古人过年的传统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过年的传统风俗丰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古人过年的传统风俗。
1. 贴春联贴春联是古人过年的重要传统风俗之一。
人们在大门上贴上对联,寓意着新的一年带来吉祥和幸福。
春联上的字句往往寓意吉祥如意,如“福”、“寿”、“财”等词汇经常出现。
贴春联不仅是为了装饰门面,更是为了祈福和祝福。
2. 守岁守岁是古人过年的另一个重要传统风俗。
大家通常在除夕夜守夜,一直到新年的第一天。
古人认为夜晚是阴气最重的时候,守夜可以避免邪气的入侵,同时也可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守岁时,家人团聚在一起,边吃年夜饭边唠家常,边欣赏焰火和烟花。
3. 祭祖祭祖是古人过年的重要传统风俗之一。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去祭拜祖先。
祭祖的仪式包括上香、烧纸钱和祈祷。
通过祭祖,人们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并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幸福。
4. 舞狮舞狮是古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活动。
舞狮表演通常在大街小巷、庙会和家庭聚会上进行。
舞狮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快速灵活,有的威武雄壮。
舞狮的目的是驱邪辟邪,带来好运和好消息。
5. 送礼送礼是古人过年时的重要传统风俗之一。
人们互相赠送礼物,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和问候。
送礼的物品通常是一些有意义的物品,如水果、糖果、饼干等。
送礼的行为也体现了古人对亲情和友情的重视。
古人过年的传统风俗丰富多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传统。
这些传统风俗不仅是古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和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
让我们一起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风俗,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节有哪些传统文化

春节有哪些传统文化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许多特色的传统文化习俗与之相伴。
以下是一些春节传统文化的介绍:
1. 大扫除:春节前的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彻底的大扫除,以清除旧年的不顺和晦气,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2. 年夜饭:除夕晚上的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
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同享用丰盛的美食,寓意团圆和丰收。
3. 红包: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以及未婚青年发放红包,里面放有一定金额的钱,象征着祝福和吉祥。
4. 爆竹烟花:春节期间,人们会放爆竹和烟花,以驱邪辟邪,祈求平安和吉祥如意。
5.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拜访亲朋好友,传递新年的祝福和问候。
6. 舞狮舞龙:舞狮和舞龙是春节期间的传统表演,将狮子和龙视为吉祥的象征,舞狮舞龙能够带来好运和吉祥如意。
7. 春联:家家户户会在春节期间贴春联,春联是一种用红色纸张写成的对联,上联写在门楣上,下联写在对门上,寓意着祝福和四季平安。
8. 祭祖: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祖活动,祭拜祖先,表达对
先人的敬意,然后品尝祭品,共享节日的喜庆氛围。
以上所列的是春节期间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习俗,这些习俗代表着中国人民对幸福、祥和和团圆的美好向往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春节的习俗及其寓意

春节的习俗及其寓意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被认为是全年中最重要的一天。
它是中国农历的新年,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这一天庆祝。
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习俗,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也寓意着吉祥、团圆和祈福。
本文将介绍春节的几种主要习俗及其寓意。
一、大扫除春节前,中国家庭都会进行大规模的清洁和整理。
这种习俗被称为“大扫除”。
大扫除不仅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更象征着过去一年的辞旧迎新。
通过将家居整洁,人们可以去除厄运和不幸,迎接新的开始。
此外,大扫除还有一种意义,即家庭成员齐心合力清扫房屋,象征着家庭团结和和谐。
二、贴春联贴春联是中国人过春节时的传统习俗之一。
春联是用红纸剪成横幅形式,在上面写上吉祥的对联或祝福的诗句。
贴春联的寓意在于祈愿来年吉祥如意,并借此将良好的祝福传递给亲人和朋友。
此外,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吉祥和幸福的颜色,因此贴上红色的春联也是为了祈福富贵。
三、焰火和爆竹焰火和爆竹是春节庆祝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中国人民相信燃放爆竹和放烟火可以驱走邪灵,迎来吉祥和好运。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里,有关于怪物“年”的传说。
据说“年”怪物怕火和吵闹的声音,所以人们用焰火和爆竹来击退“年”,确保新年平安和吉祥。
四、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送上祝福。
长辈通常会发红包给晚辈,表示祝福和富贵。
这也是家庭团聚的一种方式,亲人们可以借此机会共度欢乐时光。
拜年的习俗体现了中国人对亲情和友情的关注,也是传递祝福和表达感恩之情的重要方式。
五、吃团年饭春节的团年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是家人团聚、共度欢乐时光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晚上,家人们会一起享用丰盛的晚餐,喜庆的食物充满寓意。
比如,中国北方的人们喜欢吃饺子,因为饺子形状像元宝,被认为可以带来财富。
而南方的人们则喜欢吃年糕,象征着一年年高吉祥。
六、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表演。
人们手持舞龙或舞狮的道具,在街头巷尾表演舞蹈。
春节的十大习俗

春节的十大习俗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之一。
自古以来,春节就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习俗,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春节的十大习俗。
一、贴对联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
对联是一种寄托吉祥和美好愿望的表达方式。
一般对联由两句对仗工整的诗句组成,分别贴在门框的两侧。
对联的内容可以祈求家人平安健康、学业工作顺利,也可以表达对国家繁荣富强的期盼。
二、贴窗花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贴窗花来装饰窗户。
窗花是一种剪纸艺术品,多为寓意吉祥如意的花鸟虫鱼等形象。
贴上窗花后,整个房屋显得更加喜庆热闹。
同时,窗花还可以遮挡阳光,起到保暖的作用。
三、包饺子除夕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包饺子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包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共同努力,寓意全家人团结一心,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包饺子的过程也是一种亲情和友谊的体验,人们在包饺子的时候可以相互交流、畅谈,增进感情。
四、舞狮春节期间,舞狮是一项热门的民间表演艺术活动。
在传统节日的时候,人们用巨大的狮子头和长长的狮子尾巴扮成狮子的形象,舞蹈着穿梭于街头巷尾。
舞狮的意义在于驱除邪恶、祈求好运,还可以给群众带来娱乐和欢乐。
五、放鞭炮放鞭炮是中国春节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
在除夕夜,人们会放鞭炮来驱逐一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鞭炮声同时还可以传达喜庆的气氛,给人们带来节日的喜悦。
六、走亲访友春节期间,人们会走亲访友,互道新年祝福。
亲朋好友互相拜年,一起品茶聊天,增进亲情友谊。
这也是人们分享喜悦、欢度节日的一种方式。
七、看春晚春节晚上,全国各地的人们会收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春晚是一场盛大的文艺演出,包括歌舞、小品、相声等多种节目形式。
观看春晚成为家庭团聚、共享欢乐的重要仪式之一。
八、送红包送红包是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之一。
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代表着对晚辈的祝福和关爱。
红包通常装有一定金额的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好运和富贵,也是一种喜庆的象征。
九、吃团圆饭在除夕夜,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团圆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 俗 习 惯
吃
贴
饺
春
子
联
拜
放
大
鞭
年
炮
小年
腊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 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 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 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 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 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春节
传统文化介绍
习俗
年的传说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 “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 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 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 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 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 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 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 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历史发展
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 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 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 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东京梦华 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 闻声于外。”到了明朝,接灶神、 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 已经盛行。《万历嘉兴府志》中记 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 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 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实际上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名称变革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 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 “正日”
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 “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节历法
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在公 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 “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 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 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 月。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不进 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 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此前 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 1920年和1985年。
除夕
大年三十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 日),称之为“除夕”。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 日子。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 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为 “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 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 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 大年夜。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 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是取新旧 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 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 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 来的习俗,也叫除夕 守岁,俗名“熬年”。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后来一些 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 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吃年夜饭
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 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 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 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 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 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 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 方称“扫房” ,南方叫 “掸尘”。在春节前扫尘 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 的传统习惯
历风 节节 史俗 日令 发习 活食 展惯 动品
历 史 发 展
节日简介
即夏历(农历)新年 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
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 俗称“过大年”
节日起源
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 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春节(夏历新年)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 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 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 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 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 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 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 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 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 联、对子、桃符等,它以 工整、对偶、简洁、精巧 的文字
19
窗花与“福”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