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第3章

合集下载

第三章(图表)国际经济学

第三章(图表)国际经济学

(二)特定要素模型 通常,我们视资本在短期内是不能变动的, 而劳动力可以在部门间自由流动。 那么有生产函数表达式:
X FX (K X , LX )
Y FY ( KY , LY )
L LX LY
完全竞争条件下,贸易发生前两个部门的 要素报酬分别为:
wX PX MPLX
wY PY MPLY
(一)H-O理论的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要素。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的技术相同。 3.两个国家的C商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W商品 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4.两国的两种产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 (constant return to scale)。 5.两国在生产中均为不完全分工。 6.两国需求偏好相同。
第三章 国际贸易的现代学派
学习要点
1.H-O模型的主要内容; 2.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所有者收入的分配; 3.里昂惕夫之谜及主要解释; 4.要素密集颠倒与H-O理论。
第一节
要素禀赋与H-O模型
一、要素密集度与要素丰裕度 国际贸易的新古典学派
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1879~1952) 俄林(Bertil Ohlin,1899~1979) 创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 易理论进入新古典阶段。
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由于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 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1915~2009) 1949年在《再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一文中对 该定理进行了证明和发展,认为国际要素价格 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所 以要素价格均等化命题也称为H-O-S定理。 所谓要素价格均等定理指的是国际贸易会 使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具体地说, 国际贸易会使各国的同质劳动获得相同的工资, 国际贸易也会使各国同质资本获得相同的收益。

国际经济学:第3章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国际经济学:第3章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6
绝对优势的基本观点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 ,各国应该 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 “绝对 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 的产品;
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
7
绝对优势模型的基本假设
假设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 假设2: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 假设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
36
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
– 每单位劳动力需求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出所需要的 劳动力数量.
• 每单位葡萄酒对劳动力需求用aLW表示 (如果 aLW = 2, 那么一加仑的葡萄酒就需要两个小时劳动).
• 每单位奶酪对劳动力需求用 aLC表示 (如果 aLW = 1, 那 么一磅的奶酪就需要一个小时劳动).
• 经济的全部资源定义为 L, 全部劳动力供应
18
单一要素经济
• 假定我们处在一个经济体系(我们称之为 本国). 在这个经济体系中:
– 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 只有两种产品能生产(葡萄酒和奶酪). – 每个国家的劳动力供给是固定的. – 每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是固定的. – 所有市场是完全竞争.
19
单一要素经济
• 国内经济的技术可以用每个产业的劳动生产 率来概括, 以单位劳动力需求量来表达:
• 第五, aLC/aLW< PC/PW< a*LC/a*LW, 奶酪的相对供 给是 (L/aLC)/(L*/a*LW).
32
单一要素世界的贸易
• 贸易所得
– 如果国家根据其比较优势来进行专业化生产, 那么她们都会从这种专业化生产和贸易中获 益。
– 我们将会用两种方式表现贸易的互利性。 – 首先,我们可以将贸易看作一种间接的生产
• 李嘉图模型依据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不同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价格Ⅰ、中国小麦市场
价格Ⅱ、世界小麦市场
c 2
SC A
a
1 eC
bd 进口
B DC
0 20 40 60 小麦(百万吨)
D
b+d 0.67 f
0
S E
D
40小麦(百万吨)
• 说明: • 封闭经济下,中国消费者剩余由c区代表,开放贸
易之后,价格线下移,消费者剩增加,由c区变为 c+a+b+d。结论:开放贸易使一国消费者得利。

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对于交易对手的相
对需求强度决定的。国际贸易条件是使得双方出
口的总收入恰好应该能够支付双方的总进口时形 成的价格。
若: 英:17X1000 亚麻布(进口D) 10X1000 细棉 布(出口S)
德:10X1000 细棉布(进口D) 17X1000 亚 麻布(出口S)
可见,贸易达到均衡状态(实物形态)
1︰1.7
0.2单位Y
1︰1.8
0.3单位Y
1︰1.9
0.4单位Y
1︰2.0
0.5单位Y
1︰1.5为A国的国内交换比例(X︰Y) 1︰2.0为B国的国内交换比例(X︰Y)
B国获利 0.5单位Y 0.4单位Y 0.3单位Y 0.2单位Y 0.1单位Y
0
国际交换比例与两国获利
X︰Y
A国获利
B国获利
1︰1.4
• 理论内容:现实的国际贸易条件是使得双方出口 的总收入恰好应该能够支付双方的总进口时形成 的价格。
• 相互需求理论对比较成本理论作了两点补 充:一是补充了国际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 的范围,二是补充了贸易利益如何进行分 配的问题。
• 这一理论有其局限性 1、以贸易收支平衡 为前提来论证贸易条件即国际交换比例, 而国际交换比例又由相互需求所决定。另 一方面,相互需求数量又由国际交换比例 决定。这明显陷入了某种循环论证。 2、以贸易收支平衡为前提来论证贸易条 件,而前者又恰恰是受后者影响和制约, 这里也有循环推论之嫌。 3、只能运用于经济规模相当、双方需求 都能对市场价格产生显著影响的国家。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三章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三章
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以美国经济学家保 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从规模经济的 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利益来源,对国际贸 易的基础作出了一种新的解释,该理论被称为 “新贸易理论”。( )
二.如果两国之间不存在比较优势,两国之间绝不 会发生贸易。( )
25
根据贸易理论,如果两国的国内市场规模存在差异, 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那么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 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X, 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全专业化生产规 模收益不变的产品Y 。( )
21
三、标准产业内贸易指数
Ti=1- ———————— Xi和Mi代表某特定产业中特定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X和M代表某国家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 Ti=0,不存在产业内贸易 Ti=1,存在最大化的产业内贸易
○ ∑│(Xi/X)-(Mi/M)│ ○ ∑│(Xi/X)+(Mi/M)│
22
表2.8 1993年
15
封闭条件 下
一般均衡点在图中的E点,在E点相对价格 线(Px/Py)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交,而 不是相切,这是因为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 经济,所以X部门厂商所面对的相对价格 要高于社会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的 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在均衡状态时,社 会福利则由通过E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 社会无差曲线表示。
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
14
图6-1
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会 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 向外凸的“张力”,而规模 经济则生产一种将生产可能 边界向内凹(机会成本递减) 的“吸力” 。假设规模经济 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集度的 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 状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TT‘。
来自于实践的经验积累就比较显著了,因此,行业内每个企业都可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 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

国际经济学教程(第三版)第三章 国与国之间为什么要进行贸易以及如何分工与贸易

国际经济学教程(第三版)第三章 国与国之间为什么要进行贸易以及如何分工与贸易

•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Bertil Gotthard Ohlin,1899--1979) 瑞典著名经济学家
二、要素禀赋理论的相关概念与分析工具
1、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与要素丰裕 度(Factor abundance)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劳 动和资本)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二、赫—俄理论(H-O理论)的主要结论
1、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 即各个地区或国家间商品价格的不同。
2、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应 该生产并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 要素密集的商品。
3、商品贸易趋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资、 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导致 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 英籍波兰经济学家罗伯津斯基在H-O定理的基 础上提出了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阐述了一国要素禀赋的变化对该 国产出及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一种生产要素增加会 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产出增加,而密集使用其 它要素的产品产出减少。
Y
如图,A国在要素增长之前,在Y商品
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在开始阶段出口
Y,进口X。但由于要素增长偏向X部
门,最终比较优势由Y商品转移到X商
品,A国也变为出口X,进口Y。
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
历史上,美国经济的发展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在1920年以前, 美国在土地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之后,随着要素积累, 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变得具有比较优势。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第3章相互需求、提供曲线与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第3章相互需求、提供曲线与国际贸易

第三节 提供曲线与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
一、贸易均衡下的相对产品价格 二、米德的一般均衡贸易模型 三、对提供曲线的评价
一、贸易均衡下的相对产品价格
Y
P2
OCA
PE
OCB
YE
E P1
O
X1 XE
X3 X
图3-7 贸易均衡下的相对产品价格
提供曲线既是供 给曲线又是需求曲线, 但又与一般的供给曲 线、需求曲线有较大 的区别。在确定国际 价格的过程中,交易 双方的产品供给与需 求必须是平衡的,即 A 国的出口产品必须 恰好是B国所需求的, 而B国的需求又恰好 能被A 国所提供的出 口满足。
三、由贸易无差异曲线推导提供曲线
(二)A国的贸易无差异曲线图的推导
Y
F ·B· Y
TI1 TI
U1
E·A
U
·
·F′
·B′
E′
O OA′
X
图3-5 A国贸易无差异曲线图的推导
对于每一条社 会无差异曲线, 我们都可以得 到一条与之对 应的贸易无差 异曲线,从而 得到了A国完 整的贸易无差 异曲线图。
三、由贸易无差异曲线推导提供曲线
(三)A国提供曲线的严格推导
TI3 P3
Y
TI2P2 TI1
E3
TI P1
E2
E1
P0
O E0
X
图3-6 A国提供曲线的严格推导过程
连接原点和各切点E0、 E1 、 E2 、 E3 , 我 们 就 得到了A国的提供曲 线。这与通过贸易三 角形得到的提供曲线 是一样的。A国的提 供曲线反映的是A国 为进口一定数量的Y 商品而愿意出口的X 商品的数量。我们发 现A国的贸易条件值 越大,A国的贸易无 差异曲线就越高,A 国的福利也就、交换比例区间(3)

国际经济学第3章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3章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固定成本下:只有小国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 大国可以同时生产两种商品
递增成本下:即使是小国,也存在不完全分 工
第三节 国际贸易利益的衡量与分解
国际贸易利益: 又称为贸易利益(gains from trade)。 是指同封闭经济相比,开放经济在既定的生产资
源和技术条件下新增加的利益,表现为整个社会福利 水平的提高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KX
OX Y Y0 Y1 Y2
LY
OY
(X1,Y2)
(X0,Y2)
E2
X2
(X0,Y1)
E1
Y2
E0
X1
KY
X0
Y1
LX
Y0
E0
(X0,Y1) (X0,Y2)
E1 E2
(X1,Y2)
O
X0
X1
X2
X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三)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或称为社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 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它产品的产出量。即|dY/dX|。
Y
·M ·N
U3 U2 U1
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O
(A国)
U3′
·M′
U2′
· U1′ N′
X (B国)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二、社会无差异曲线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均衡消费点。 BB′表示X和Y在价格既定条件下一国的国民预算线①。 ① 国民预算线是指在X和Y的价格既定的情况下,一个社会的国民收
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点的轨迹。
Y
B′
C U0
O
BX
第二节 封闭与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型 产 密 品 集 动
为 劳
型 产 品
当上述两式都满足时,所有生产要素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并且两 个部门的要素密集度保持不变,结果X部门的生产扩大,而Y部门 的生产则下降。如果是劳动总量增加,资本总量不变,则同样的 道理,Y部门的生产将扩大,X部门的生产将下降。
本 密 集
为 资
K K1 X
E´ X´ E 要素变动 ,X Y两个部门的要 素 不变, OX´ OY´分 两个部门的 产 。
(二)贸易后
B´ C B
X
因为PA<PB,所以A 国在X产品上具有比 较优势,而B国在Y产 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A国在A点、B国在A´ 点生产、消费。 开展贸易后,A国生产由 A点下移至B点生产,B 国则由A´点上移至B´点 生产,然后通过贸易, 最终在C点消费。
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模式
发达工业国家的出口/进口比率(1979年)
价格定义法
假设工资率(W)表示劳动的价格,利率(r) 表示资本的租赁价格,W/ r则代表劳动力的相 对价格,若(W / r)A> (W / r)B,即劳动的 相对价格在A国高于B国,则称A国为资本丰富 国,B国为劳动丰富国。同样,决定一国是否 是资本丰富,并不是看r的绝对水平,而是看 w/r的大小。
第二节 H-O理论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价格差异 如前物质定义法所述,在两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 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最终会影响到两国X和Y两种 商品的生产能力,从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两国供给 方面的差异,可通过考察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偏向性 来直观地加以判断。 A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对偏向于X商品,这意味着在相同 的相对价格下,A国在X商品上的相对供给能力高于B国, 而B国则在Y商品上相对供给能力高于A国。 结论:资本丰富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 强,劳动丰富国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 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29
Y
T
O
T’
X
21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封闭条件下)
一般均衡点在图中的E点,在E 点相对价格线(Px / Py)与生产 可能性边界相交,而不是相切, 这是因为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所以X部门厂商所面对的相对价格 要高于社会机会成本(生产可能 性边界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 在均衡状态时,社会福利则由 通过E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 无差曲线表示。 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 国两种产品都生产,B B’ A
A‘
0 q
当市场规模既定、要 素使用总量不变的条 件下,一国行业内厂 商数量与厂商产量成 反比; 曲线离原点越远,其 所代表的一国市场规 模就越大。

均衡时厂商数目与厂商产量之间所有可能组合 的轨迹 ——RC曲线 RC曲线向上倾 斜,曲线上离原 点越远的点表示 市场规模M越大, 因而对应的厂商 数目与厂商产量 就越大。
3.6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 不完全竞争和市场结构


完全垄断市场
.

图6-4
.
完全竞争市场
B

垄断竞争模型和寡头模型
一、垄断竞争市场特征





允许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存在,原来 的完全竞争市场就转变为垄断竞争市场; 假设消费者偏爱消费多样化,即消费者希望供 选择的消费商品种类越多越好; 产品差异性使同类厂商的产品之间不具有完全 替代性,每个厂商都面对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 曲线 ; 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厂商在扩大规模和产 品多样化之间做出平衡; 市场可自由进入,市场平均利润为零时,厂商 数目达到均衡,差异产品的种类也随之确定。
图6-5

新厂商的进入会对原有厂商的需求曲线的影响
• 一是原有厂商在市场上的占有量会下降,即厂 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 • 二是原厂商所面对的需求弹性越来越大,即其 需求曲线变得更加平坦,这是因为差异产品的数 目增加导致原有厂商的产品被其他产品替代的程 度也越来越高。 • 新厂商的进入最终导致行业内所有厂商的利润 为零,这时市场结构达到均衡,市场中厂商数目 随之确定下来。

国家间不同的收入分配
家庭数量
国家1
国家2
家庭收入
Y1 y5 y3 y2 y6 y4
(3)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同产业间贸易相比较,产业内贸易有两个特点:
一是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有非常高的相互替代性。 二是进口国和出口国在该商品的生产能力方面并无大 的差别。 产业内贸易往往是在生产力发展程度、人均国民 收入水平等条件接近的国家之间进行,其形成基础和 影响都不同于产业间工业品的相互贸易。




均衡状态下,市场规模大小与厂商数目(或差异 产品数目)以及厂商产量之间的关系: 如果市场规模越大,则其所能容纳的厂商数目 (n)就会越多; 其次,厂商数目越多,与单个厂商平均成本典线 相切的需求曲线就越平坦,这意味着厂商的均衡 产量会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上升。 由于所有厂商的条件均完全相同,所以均衡时, 所有厂商的产量与产品价格也均相同,若用M表 示整个市场规模,那么均衡时每个厂商的产量均 为:q=M/n。 M q n
二、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假设在一共同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 所面对需求条件均分别相同; 假设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品种的产品,厂商的数目 与差异产品的数目是等同的;
假设该行业的要素投入总量是固定不变的,市场总 需求完全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



单个厂商均衡产量的决定 •厂商决定其 产出的条件 MR=MC。 •如果短期内 厂商获得的 超额利润大 于零,那么 就会不断有 新的厂商进 入市场。

均衡时厂商数目与厂商产量之间所有可能组 合的轨迹 ——RC曲线
C
n nw B A nA R qA
RC曲线向上倾斜,
W
nB
曲线上离原点越远 的点表示市场规模 M越大,因而对应 的厂商数目、产品 的品种与厂商产量 就越大。
q
0
qB
qw
◎当市场规模既定、要素使用总量不变的条件 下,行业内厂商数量与厂商产量之间的关系:

二、规模收益递增与国际贸易
以2×2模型为基础,做如下假设:
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 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 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假设均相同。
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 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
Y 120 100 80 60 40 20 B X A E Ⅱ B`
规模经济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 生产规模的扩大,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
下降;另一种是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
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 关。
企业内在规模经济性的三种类型
AC 最小有效规模 LAC
差异产品与国际贸易
需求相似与国际贸易
3.2.1 产业内贸易的含义和测度
(1)产业内贸易的含义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 (inter-industry trade)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某种产
品的同时又进口同类型的产品,也常被称为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
(4)产业内贸易的测度
产业内贸易程度可以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测度。计算公式为:
T 1

X M X M



式中X和M分别代表一个产业或一类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 的取值范围介于0和1之间。T愈是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愈高; T愈是接近0,则意味着产业内贸易程度愈低。 当T=0时,表示该国在这一产业或这类产品上只有进口或出口, 不存在产业内贸易,只有产业间贸易。 当T=1时,表示该国在这一产业或这类产品上既有进口又有出 口,而且进口量等于出口量。此时,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化。
一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 可由不 同产业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加权平均 数来求得:
T 1
i 1 n
X
n
i
Mi
n i
Xi M
i 1 i 1
3.2.2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1、 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泛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
减,表现一国产出水平增长的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
图6-6
三、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与B国,两个国家 除了市场规模存在差异(例如人口规模的差别导 致了市场规模的差异)外,在生产技术条件、要 素禀赋以及消费者偏好等诸多方面假设都完全相 同; 假设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


模型分析

在规模经济(无论是外部的,还是内在的) 存在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可能会不 同于前面几章所提到的两种形式,而是一条凹向 原点的曲线。 这里,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形状的因素有两 个:(1)要素密集度,(2)规模经济。一般来 说,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会产生一种将生产 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力”,而后者则产生一 种将生产可能边界向原点凹(机会成本递减)的 “吸力”, 最终整条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则取 决于两股相反“力量”的对比 。
企业生产的 规模经济性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不变 规模不经济 或称有效规模
Q
2016/2/29
13
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根源: 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
随着行业集中,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 也逐渐完善起来,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 “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效应: 生产中的一些技能或知识往往直接来自于实 践经验的积累,随着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来自 于实践的经验积累就比较显著了,因此,行业内 每个企业都可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 的知识积累。
规模经济与规模收益递增: 后者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指生产过程中产 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规 模经济,但反过来,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增 一定存在。

在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是规模 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次上,即 整个产业增加比例大于整个产业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决定生产可能性边界具体形状的因素
1.
行业规模报酬性

② ③
Y
规模报酬递增 规模报酬不变 规模报酬递减
不同的要素使用比例 相同的要素使用比例 异质性 同质性
2016/2/29
T
2.
产品的要素密集度
① ②
3.
生产要素的性质
① ②
O
T’
X
20
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
差异会产生一种将生 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 的“张力”,而规模 经济则生产一种将生 产可能边界向内凹 (机会成本递减)的 “吸力” ; 假设规模经济的影响 超过了要素密集度的 影响,生产可能性边 界的形状是一条凹向 原点的曲线TT′。
第3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3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3.1 基于需求不同的贸易理论
3.2 产业内贸易理论
3.3 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贸易理论
3.4 运输成本、环境标准与国际贸易
3.5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3.1
基于需求不同的贸易理论
假设甲、乙两国在生产方面的能力是完全
相同的,即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cA、cB
分别为A、B两国消费均衡点。


国际分工格局的确定:偶然或历史因素。
“先行优势”(First Mover advantage): 在发展初期“领先一步”的优势,由于规模经 济的存在,转化为成本上的优势,从而限制了 “后来者”的进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