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的特点教学内容
唐诗宋词元曲的创作特点总结

唐诗宋词元曲的创作特点总结唐诗、宋词和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三大优秀创作形式,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创作风格。
下面将对唐诗、宋词和元曲的创作特点进行总结。
一、唐诗的创作特点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其创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以抒发个人思想情感为主题:唐诗注重表达诗人个体的情感和思想,常涉及爱情、忧愁、离别等主题。
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2. 崇尚艺术的完美形式:唐诗崇尚“雅正”的艺术风格,注重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美。
通过严格的格律、韵脚和用字,力求达到音韵、章法和意境的完美统一。
3. 运用对偶和比喻手法:唐诗善于运用对偶和比喻手法,通过对称的表达方式增强意境的感染力。
这种手法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 注重山水描写和抒发对自然的感慨:唐诗以山水为题材的大量描写,将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相结合,表达对人生、世界的思考和感慨。
二、宋词的创作特点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韵文体,其创作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抒发人的情感体验:宋词较为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常涉及爱情、离别、乡愁等主题。
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描写,表达出复杂的人情世故。
2. 运用婉约和典雅的表达方式:宋词以其婉约、典雅的风格而著名,注重采用委婉细腻的语言表达,使人感到宛转动人、含蓄深情。
3. 突出音乐性和韵律美:宋词注重音乐性,强调音节与音韵的和谐。
借助韵律美,使词作在音乐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4. 描述细致入微的自然景色:宋词常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抒发人的思想情感。
描写手法细腻入微,常借助自然景色来寄托词人的情感,使词作更富有情趣和意境。
三、元曲的创作特点元曲是中国戏曲的一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艺术形式。
其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运用音乐、舞蹈和表演:元曲以音乐为基础,注重舞蹈和表演的综合运用。
音乐旋律优美流畅,舞蹈动作矫健大方,表演形式生动活泼,使剧目更具观赏性。
《唐诗宋词》教案

《唐诗宋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掌握唐诗宋词的特点。
2. 通过学习唐诗宋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能够背诵一定数量的唐诗宋词,并能运用其中的诗句进行创作。
二、教学内容1. 唐诗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2. 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艺术价值3. 选取代表性的唐诗宋词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4. 诗歌创作方法的指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及其特点。
2. 示例法:选取经典唐诗宋词作品进行示范性解读。
3. 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背诵和创作活动。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唐诗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2. 讲解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3. 选取代表性的唐诗宋词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
4.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背诵活动。
5. 讲解诗歌创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选取的唐诗宋词作品的欣赏能力。
3. 学生的诗歌背诵数量及准确性。
4. 学生诗歌创作的质量和创新性。
教学资源:唐诗宋词选集、诗歌创作指导书籍、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及其历史背景。
2. 掌握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3. 欣赏和分析代表性唐诗宋词作品。
难点:1. 理解唐诗宋词的深层含义及其时代背景。
2. 诗歌创作方法的运用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导入新课,讲解唐诗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第2周:讲解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第3-4周:选取代表性的唐诗宋词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
第5-6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背诵活动。
第7-8周:讲解诗歌创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八、教学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包括学生的发言、讨论、朗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诗歌背诵、创作等。
唐诗宋词元曲的特点

唐诗宋词元曲的特点唐诗宋词元曲的特点文学史上所说唐诗、宋词、元曲,就是在形式、语言、风格上各具特色的三种不同的诗体。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唐诗宋词元曲的特点,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唐诗宋词元曲的特点(一)唐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格律诗或古体诗,如《诗经》、《楚词》等;另一类是格律诗,在一首诗中,每句用字的平仄和韵脚,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应该分别对仗。
唐帝国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
国内各民族的融合,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各阶级各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诗词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机关报养料和素材。
唐帝国制定和执行的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以诗赋主要内容,这种机制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
唐诗的特点:唐诗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二)宋词:是诗经及魏乐府之蜕变和唐代近体诗不断发展的结果。
词和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诗为整齐的五、七言(齐言),而词则长短句(杂言),依照乐曲的节拍而填制长短句的“词”。
“词”就这样产生的。
宋词的成熟繁荣时期,则是词创作的最高峰,数量质量都达到了巅峰时期。
宋词得到整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认同和喜爱。
词已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样式的代表。
宋词的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
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拨气息的文学新形式。
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三)元曲: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引《弦索辨讹》称:“三百篇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明王世贞《曲藻》又称:“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说明了曲的起源。
曲与词的主要区别是,词的字数有一定限制,曲的字数不定,词韵大致依照诗韵。
前期主要是文人和戏曲家创作后期产生专业的散曲作家,起了重要作用,使曲坛更为绚丽多彩。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与特点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与特点唐诗、宋词和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三大瑰宝,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唐诗、宋词和元曲的区别与特点。
一、唐诗的特点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度凝练的语言:唐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为主,注重用意象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句来表达思想感情。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两句简短的诗句,却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悦和对自然的感悟。
2. 崇尚自然和豪放的情感:唐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唐诗还强调个人的情感表达,追求豪放的情感表达方式。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些诗句既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又表达了作者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3. 多样的题材和形式:唐诗的题材十分广泛,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有描写社会风俗的诗歌。
同时,唐诗的形式也多样,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等等。
二、宋词的特点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细腻、婉约含蓄:宋词注重描写细节,表达内心情感。
宋词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人物形象和社会风俗等细节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同时,宋词也注重含蓄和隐晦的表达方式,通过意象的运用来表达复杂的情感。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词句简短,但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追问。
2. 音乐性强:宋词注重音乐性的表现,追求词句的韵律和节奏感。
宋词常常配以曲调演唱,使词与曲相得益彰,增加了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3. 爱情题材广泛:宋词以爱情题材为主,描写了丰富多样的爱情经历和情感体验。
宋词中的爱情描写既有宫廷爱情,也有田园爱情,既有纯洁的爱情,也有悲欢离合的爱情。
三、元曲的特点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作品,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度舞台化的表演形式:元曲是为舞台演出而创作的,因此注重舞台效果和表演形式。
唐诗宋词教案

唐诗宋词教案唐诗宋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宋词的特点和背景。
2. 学习并欣赏经典的唐诗宋词作品。
3. 掌握鉴赏唐诗宋词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唐诗宋词的概念和特点。
唐诗是指唐朝时期创作的诗歌作品,特点是咏史抒怀、艳丽多姿、格调庄重。
宋词是指宋朝时期创作的诗词作品,特点是婉约含蓄、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2. 唐诗宋词的背景和影响。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有着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繁荣的文化氛围,唐诗成为古代文人风雅之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朝是中国古代文化创新的时期,宋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诗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经典唐诗宋词选读。
选取一些经典的唐诗宋词进行欣赏和探讨,如《登鹳雀楼》、《静夜思》、《江南春》等。
4. 唐诗宋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讨论,教授鉴赏唐诗宋词的方法和技巧,例如理解诗词的意境、把握格律韵律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活动:通过观赏唐诗宋词的配图或音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唐诗宋词的特点。
2. 知识讲授:通过讲解唐诗宋词的背景和影响,介绍唐诗宋词的概念和特点。
3. 选读经典唐诗宋词:选择一些经典的唐诗宋词进行欣赏和解读,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词的意境和特色。
4. 针对唐诗宋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进行讲解和演示,例如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描写手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诗宋词。
5. 开展课堂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唐诗宋词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6. 结束活动: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尝试写作唐诗宋词。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和讨论,能够对唐诗宋词的特点和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2. 学生能够欣赏和解读一些经典的唐诗宋词作品。
3. 学生能够运用鉴赏方法和技巧,对唐诗宋词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4.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
唐诗宋词元曲的风格特点解析

唐诗宋词元曲的风格特点解析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学风貌。
本文将分析这三种文学形式的风格特点。
一、唐诗的风格特点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唐诗的风格多种多样,但总体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唐诗注重形象描绘。
唐诗家善于运用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使诗歌更加具体、鲜活。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形象描写使诗歌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其次,唐诗注重音韵美。
唐代的诗人们很注重诗歌的音韵和节奏感,追求声调的和谐与优美。
他们善于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使诗歌的语言更加优美动听。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种音韵的和谐使诗歌更加悦耳动人。
最后,唐诗注重意境的营造。
唐诗家追求意境的深远和超脱,他们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这种意境的营造使诗歌更加富有哲理和内涵。
二、宋词的风格特点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
首先,宋词注重抒情。
宋词家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感受,他们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对人生的思考,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种抒情的方式使词歌更加贴近人心。
其次,宋词注重细腻的描写。
宋词家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来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使词歌更加具体、生动。
他们注重细节的描写,通过细腻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些细腻的描写使词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最后,宋词注重音乐性。
宋词家注重词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追求声调的和谐与优美。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二:唐诗宋词元曲鉴赏

本次课程主题是“唐诗宋词元曲鉴赏”,重点涉及到文学的经典和传统,学生们将有机会通过欣赏古诗、朗诵古诗、鉴赏古诗,进一步领略华夏文化的瑰宝和文学的魅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宋词、元曲等几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和创作背景;2. 能够欣赏名家的诗词作品,感受文学的魅力和思想的深刻;3. 能够进行简单的古诗鉴赏,并通过创新和变化,增强对文学的创造力和表现力;4. 培养学生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体裁的介绍和分析;2.几位著名文学家的诗词欣赏和鉴赏;3.学生们对于古诗的创新和表现。
三、教学内容1.介绍唐诗、宋词、元曲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包括“唐诗魏晋风骨,宋词鲜花吐艳,元曲簇拥多彩”等;2.对于几篇著名的古诗进行欣赏和鉴赏,例如《静夜思》、《江南春》、《白头吟》等;3.让学生们通过朗诵或创新体现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对于《静夜思》的赋予新的情境等。
四、教学方法1.板书法在教学前,在黑板上先把要介绍的几个古诗词的标题写出来,在下方写上对该诗词的基本介绍,引导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2.示范法先找几篇好的诗词,示范给学生听,并逐句进行解读和鉴赏,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3.提问法通过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高对于古诗的鉴赏能力。
4.创新法引导学生通过创新和变化,对于古诗进行个性化表达和创造,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们的表现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联系和感悟。
五、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教师分享一些经典古诗,让学生们通过朗诵练习,感受古诗的韵律和韵味,便于更好地理解古诗。
2.介绍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体裁的介绍和分析,分享历史背景和特点。
让学生们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传统和经典,以便更好地欣赏和鉴赏古诗。
3.欣赏几篇著名的古诗,例如《静夜思》、《江南春》、《白头吟》等,并逐句进行解读和鉴赏,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和增强文学欣赏能力。
4.引导学生们对于古诗进行创新和变化,根据学生自身的背景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和表现,从而培养学生们的表现力和想象力,并加深对于古诗的联系和感悟。
唐诗宋词元曲的艺术特点

唐诗宋词元曲的艺术特点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们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聚焦于唐诗宋词元曲的艺术特点,探讨其独具特色的方方面面。
首先,唐诗宋词元曲以情感丰富而深沉为特点。
这些作品常常表达作者对生活、爱情、离别、自然等各种情感的真挚体验。
唐诗常以纵情豪放的方式刻画爱情和壮丽的自然景色,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受。
宋词则更偏向于细腻的情感描绘,通过意象的联想和微妙的表达手法,传达出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
元曲则以丰富多样的戏剧冲突和角色心理的深度描写,将个体命运与社会现实、宿命等主题融合在一起,带给读者丰富的感受与思考。
其次,唐诗宋词元曲以凝练精炼的语言为特色。
唐诗以其短小精悍的体裁,追求着“言简意赅”的境界。
有的作品只有几十个字,却能表达出丰富的意义与形象,让人过目难忘。
而宋词则注重文字的音韵、韵律的把握,以及充满变化的修辞表达,使得词的篇幅并不长,但信息量却非常丰富。
元曲则运用了音韵的魔力,通过押韵、叠韵等手法,让音乐与戏剧相结合,达到音乐和表演的高度统一。
第三,唐诗宋词元曲以丰富多样的题材为特点。
唐诗内容广泛,既有关于自然山水的描写,亦有社会乡野的生活写照,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赞颂与缅怀。
宋词则更加细腻地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相爱相思、离别困扰,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关注。
元曲的题材更加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传说、风俗、哲理等方方面面的主题,且常以寓言、警世等手法,深入人心。
最后,唐诗宋词元曲以艺术构思的巧妙与独特为特点。
唐诗常常运用对仗、对偶等手法,使得诗句音律和谐,意境深远。
宋词则注重情景的构建,运用意象的连续联想和直观的描写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情感的震撼力。
元曲注重舞台效果和角色形象的刻画,通过对话和对品的对比,展现出生动活泼的戏剧冲突,以及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抉择。
唐诗宋词元曲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不仅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精炼的语言艺术,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思想和审美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宋词元曲的特点唐诗宋词元曲的特点1.唐诗的特点:唐诗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宋词的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文字新形式.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元曲的特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词曲,政治色彩,文化色彩,艺术色彩都较多较浓.特定时期,政治色彩尤其突出.词曲均不限形式,基本点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简略地说,唐诗堪称诗中之冠,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
唐诗作品内荣丰富、题材多样、技巧娴熟、名家辈出,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最璀璨的明珠。
词源于唐,盛于宋,成为宋代的代表文学。
宋词是词中精典,它与唐诗一样,是古代韵文字精华,词采斐然、韵律优美。
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意境广阔,内容新颍、丰富,形式灵活、自由。
唐诗、宋词、元曲各领一代文学之风骚,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三座丰碑。
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唐诗、宋词、元曲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2.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词: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大类。
诗。
古代的诗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自由体。
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
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
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
广义地说,楚辞和乐府诗也都可算作古体诗。
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创造,成为一种有浓厚色彩的新诗体。
篇幅、字句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方言,大量用语气词"兮"。
如《涉江》。
乐府诗:"乐府"原指掌管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采集歌词的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开始建立),后来也指采集来配乐的歌词及后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所写的作品。
乐府诗一般是杂言,也有五言、三言、四言、七言等。
最早的乐府主要是民歌,如《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汉代以后的文人,如曹操父子、李白、杜甫摹仿乐府写的诗也不乏佳作,白居易的"新乐府"(《卖炭翁》是其中一首)更反映了乐府诗的发展,写时事、创新题。
他们的作品都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语言通俗明快,富有音乐性。
歌、行、曲、引、吟、叹、怨、操等都是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并沿用后代。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当时为了与过去的非格律诗加以区别,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每首八句,每两句叫一联。
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偶数句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
每个字用平声(相当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还是用仄声(相当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都有规定。
如《过故人庄》是五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诗的一半。
或五言,或七言。
每首四句,二、四句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句中各字用平声还是仄声也有规定,绝句用不用对仗都可以。
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是绝句。
词。
词还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名称。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开始是用来为某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
为谱配歌词叫填词,填词所选定的调子叫词调,词调都有名称(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叫做词牌。
后来成了与音乐失去联系的一种文学体裁,词牌也便成了说明文字声韵格式即词谱的名称。
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
如"早行"、"咏梅"等。
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一首词只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一段叫一阕。
双调中的两段,称上阕、下阕,或叫上片、下片,三叠、四叠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阕、第二阕……词在句式方面的基本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
词谱中对每种词调的平仄、押韵都有规定。
曲。
曲是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
宋、金时期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词,发展到元代,就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又称北曲)。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杂剧是可以演出的戏曲。
另外,流行在南方用南曲演唱的叫南戏。
小令一般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只有几句到十几句,必须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填写。
套数又称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其组成有一定的规则。
杂剧是戏曲,有唱词、科介、宾白。
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四折加一个楔子。
一折相当一幕,楔子在开头或四折中间,相当于序幕或过场。
全剧由科介、宾白、唱词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
角色有旦、末、净、丑。
全剧曲子由主角一人唱到底。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3.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词: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
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大类。
诗。
古代的诗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自由体。
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
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
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
广义地说,楚辞和乐府诗也都可算作古体诗。
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创造,成为一种有浓厚色彩的新诗体。
篇幅、字句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方言,大量用语气词"兮"。
如《涉江》。
乐府诗:"乐府"原指掌管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采集歌词的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开始建立),后来也指采集来配乐的歌词及后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所写的作品。
乐府诗一般是杂言,也有五言、三言、四言、七言等。
最早的乐府主要是民歌,如《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汉代以后的文人,如曹操父子、李白、杜甫摹仿乐府写的诗也不乏佳作,白居易的"新乐府"(《卖炭翁》是其中一首)更反映了乐府诗的发展,写时事、创新题。
他们的作品都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语言通俗明快,富有音乐性。
歌、行、曲、引、吟、叹、怨、操等都是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并沿用后代。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当时为了与过去的非格律诗加以区别,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每首八句,每两句叫一联。
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偶数句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
每个字用平声(相当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还是用仄声(相当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都有规定。
如《过故人庄》是五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诗的一半。
或五言,或七言。
每首四句,二、四句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句中各字用平声还是仄声也有规定,绝句用不用对仗都可以。
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是绝句。
词。
词还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名称。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开始是用来为某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
为谱配歌词叫填词,填词所选定的调子叫词调,词调都有名称(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叫做词牌。
后来成了与音乐失去联系的一种文学体裁,词牌也便成了说明文字声韵格式即词谱的名称。
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
如"早行"、"咏梅"等。
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一首词只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一段叫一阕。
双调中的两段,称上阕、下阕,或叫上片、下片,三叠、四叠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阕、第二阕……词在句式方面的基本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
词谱中对每种词调的平仄、押韵都有规定。
曲。
曲是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
宋、金时期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词,发展到元代,就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又称北曲)。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杂剧是可以演出的戏曲。
另外,流行在南方用南曲演唱的叫南戏。
小令一般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只有几句到十几句,必须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填写。
套数又称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其组成有一定的规则。
杂剧是戏曲,有唱词、科介、宾白。
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四折加一个楔子。
一折相当一幕,楔子在开头或四折中间,相当于序幕或过场。
全剧由科介、宾白、唱词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
角色有旦、末、净、丑。
全剧曲子由主角一人唱到底。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唐诗的特点:唐诗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宋词的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文字新形式.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元曲的特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词曲,政治色彩,文化色彩,艺术色彩都较多较浓.特定时期,政治色彩尤其突出.词曲均不限形式,基本点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4.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词: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