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配制混凝土的若干问题探讨_王卫东
机制砂应用常规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机制砂应用常规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摘要:当前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依旧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而建设项目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混凝土,同时也需要开采大量的河沙。
但是,河沙的市场供应逐渐短缺,使得建设项目的工程进度受到阻碍,为此部分企业展开机制砂的制作,来缓解河沙供不应求的情况。
由于经验不足,使得机制砂应用于常规混凝土施工时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因此,本文针对该问题迅速研究相关的质量控制对策,希望能够帮助建设单位改善施工质量问题。
关键词:机制砂应用;常规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在当前建筑项目的施工中,需要使用混凝土和机制砂。
当机制砂应用于常规混凝土中,施工单位需要通过控制相应指标来保证施工质量。
此外,机制砂的应用背景存在较为复杂的体系,其中与常规混凝土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将重新审视机制砂应用常规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一、机制砂的相关概述所谓的机制砂,主要是指通过利用机械,将岩石颗粒进行破碎和筛分,使得岩石颗粒小于4.75毫米粒径。
当前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其带动了混凝土和机制砂的用量需求[1]。
然而正是因为过度的开采河床,使得河床出现了不良环境问题,这与国家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背离,也不能稳定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通过科技的力量,采用机器和技术,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建设资源,而机制砂则是代替河沙的重要建筑资源。
此外,机制砂应用常规混凝土的工程,大多与水利水电工程和重大桥梁工程相关,这些工程对质量有着高标准和高要求,因此如何确保机制砂应用常规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是值得众多的学者进行探讨的课题。
二、机制砂应用常规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分析(一)注重机制砂的质量控制要想控制机制砂的质量,就需要建设单位控制机制砂的生产工艺方法、细度模数、颗粒级配以及石粉含量,从这四方面来提高施工质量控制力度,以此保证机制砂在常规混凝土中的应用施工质量[2]。
1.注重控制机制砂的生产工艺机制砂的生产工艺主要是将爆破后的洞渣,倒入头破鄂机器中,再利用圆锥破和整形机器,将碎石进行相互碰撞和挤压,达到粒径规则的目的,并同时增加细沙的含量,来加大控制机制砂粒径大小的力度。
机制砂混凝土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机制砂混凝土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摘要:当今社会,建筑行业的施工技术要想寻求进步,不同类型的建筑材料的采用也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如今十分常见的就是对于机制砂混凝土的采用。
由于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还未能进入成熟阶段,在质量控制上普遍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文章主要论述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调查和分析,总结出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在机制砂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中,不可避免的一系列主要问题,并以此为依据,为了达到改善和优化的目的,提出针对性具体措施,希望能够为机制砂混凝土在我国的进一步推广做出贡献,改善这一建筑材料的使用质量和使用效果。
关键词:机制砂混凝土;质量控制;主要问题;具体措施1、前言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一个飞跃式的进步,国家政府更加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施工,在工程量日益庞大的当今社会,生产与进步之下对于混凝土等建筑材料所产生的需求就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建筑市场上流通的天然砂石和混凝土配料数量越来越吃紧,也就进一步促使了机制砂混凝土等人工材料大幅度推广,并且越来越显现出其优越性,被许多工程项目采用,同时,对于已经完工的建筑物质量也并没有产生不利的影响。
2、机制砂混凝土质量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机制砂组成的特性,以及期间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就决定了这一建筑材料的制作需要采用的操作流程比较简单,方便快捷,从而在成本和人工上要求较低。
与此同时,许多企业的观念比较传统,并没有引起对混凝土材料的重视,往往在这一环节容易造成疏忽,并没有投入足够的心力,从而限制了机制砂混凝土制作的质量以及技术进步[1]。
2.1将机制砂的生产过程过于简化以及理想化就目前来看,许多建筑型企业在机制砂混凝土的使用上,所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过于简单的生产过程和流程。
从技术层面来讲,机制砂等人工材料的合成虽然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快捷,但是对于标准和规范也是有着一套要求的,而这些建筑型企业却并没有引起重视。
机制砂在混凝土工程应用中问题及对策分析

机制砂在混凝土工程应用中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机制砂的发展和广泛使用,其在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然而,机制砂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的性能。
基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机制砂在混凝土工程应用问题进行了分析,如因级配不良造成混凝土工作性劣化、石粉及吸水杂质含量过高造成混凝土粘度过高、用水量过大而降低强度等,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对策,有效解决了机制砂应用中级配不良和需水量高等问题,以期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机制砂;混凝土;级配;需水量;问题分析;解决对策1引言多年来我国基建规模一直十分庞大,各类建材的消耗数量也是非常巨大,尤其近几年每年混凝土浇筑量达数十亿m³,天然河砂作为混凝土的细骨料,是最重要的大宗建材之一。
随着基建数量不断上升,不可再生的天然河砂资源已经枯竭,加上近年来国家对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天然河道不允许采砂,导致混凝土细骨料供应日趋紧张。
机制砂作为天然河砂的替代材料,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混凝土工程中,尤其是很多大型项目也都在推广应用机制砂。
尽管机制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关于它的争议从未间断,甚至愈演愈烈,部分项目因应用机制砂工程质量不达标而被建设单位或监管部门禁止使用,给施工方带来了很大难题。
机制砂应用优势:机制砂是天然河砂的最佳替代品,用于生产碎石的岩石粒径破碎的更小一些,更好地控制生产工艺,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不会危害工程结构,同时还可节约大量成本。
机制砂应用缺点:机制砂在应用过程中如果级配不良,粒型粗糙导致生产的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结构会产生更多缺陷;如果石粉含量太高,则会降低混凝土强度,甚至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等。
从大环境来说,推广机制砂应用是势在必行的。
因此,必须从技术层面深入分析机制砂应用问题,并结合实践,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为机制砂的推广应用提供助力。
2机制砂应用问题分析2.1机制砂问题在分析机制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之前,首先介绍一下机制砂的特点,以便理解其存在问题的原因。
机制砂配制混凝土的若干问题探讨

机制砂配制混凝土的若干问题探讨0 前言天然砂是岩石经千百万年自然风化搬运沉积而成,包括河砂、山砂、淡化海砂,分布不均,质量差异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1]。
随着当前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和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以河砂为主的天然砂越来越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2002年国家又出台了禁采或限采天然砂的法规,使得工程用砂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导致砂的价格越来越高,极大地制约了工程建设的持续发展。
因此,使用机制砂代替河砂配制混凝土已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机制砂的推广和应用虽然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尽管国家相关标准允许在河砂难得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机制砂配制混凝土,并对用于各等级混凝土的机制砂作了严格的限制,尤其是对石粉含量。
然而,工程上对能否采用机制砂配制混凝土仍心存疑虑。
为此,本文对机制砂混凝土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1 机制砂特性2012年起实施的国标GB/T 14684—2011《建筑用砂》[2]中,对机制砂作了如下定义:机制砂是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1.1 机制砂特点与天然砂相比,机制砂具有以下优点。
(1)机制砂质量可控。
机制砂选择性大,适合大规模工厂化生产,通过改进生产设备、改善生产工艺、调整工艺参数生产出符合要求的砂,机制砂的级配、细度模数、石粉含量等指标在一定范围内均可控。
然而河砂选择性小,其级配、细度模数等指标天然形成,无法控制[3]。
(2)机制砂颗粒形状不规则,多棱角,针片状过多,其表面较粗糙,粗糙度基本在17.0~21.1S,且压碎值偏大[4],而河砂的粗糙度为14.8~15.5S。
(3)机制砂颗粒内部微裂纹多、孔隙率大、开口的相互贯通的孔隙多、比表面积大。
(4)机制砂有一定的石粉含量,这是正常的,也是机制砂与天然砂最明显的区别之一[5]。
(5)对于河砂缺乏的山区,采用机制砂配制混凝土具有明显的经济性。
1.2 机制砂技术要求机制砂按技术要求分为Ⅰ级、Ⅱ级、Ⅲ级。
Ⅰ级宜用于强度等级≥C65的混凝土;Ⅱ级宜用于强度等级C35~C60及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级宜用于强度等级≤C30的混凝土。
浅议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浅议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摘要:机制的砂混凝土受到人们的追捧,由于它较强的坚固性,为工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材料保障。
因此,当前人们正在加紧研究混凝土相关技术配合技术,进而能够为工程建设提供更加良好的材料。
在文中首先简述机制砂情况,然后根据机制砂混凝土过程所需要的原材料进行列举,最后阐述机制砂混凝土中配合比的优化情况。
关键词: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当前,我国各项公共设施建设逐渐加强,其中对建设材料的运用以及需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混凝土材料,它已经被广泛运用许多工程建设中,混凝土所具有的耐久性、体积稳定性等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优化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而为工程建设提供更好地材料。
1、简述机制砂情况1.1分析机制砂特点对于机制砂配置而言,一般情况下是运用较为硬质岩石而通过机械破碎获得,然后通过加工而消除尖锐棱角,机制砂空隙率大约保持在40%,机制砂质量合格标准是:级配范围要求累积筛余量满足混凝土要求[1];而在云母含量以及含泥量方面都需要更好地满足技术要求;而对于C30或者以上的混凝土,则需要提升其抗冻、抗渗能力。
一般情况下,压碎砂指标低于左右35%,而粉含量则保持在0.08min以内,颗粒含量低于大约10%。
2、分析机制砂混凝土在配制中原材料运用情况2.1粗集料由于粗集料具有良好的性能,如强度、吸水率、表面特征、颗粒形状以及级配等较好,在配制过程中就小鱼做好粗集料的选择工作。
一般情况下,粗集料控制在5至25mm左右,并实施连续级配的方式,同时控制粗集料的比例,从而使得混凝土能够得到最小的空隙率,这能够提升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
此外,粗集料和水胶相比较而言,运用粗集料能够处于最佳堆积的状态下而较少总浆体的用量,同时也能够较好地减少搅拌水用量,这就使得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减少弱界面的形成概率,进而防止浆体出现收缩或者是裂缝可能性,这就提升了混凝土耐久性能力。
机制砂特性及在混凝土中应用的相关问题分析

机制砂特性及在混凝土中应用的相关问题分析随着我国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建筑工程也不断发展,从而对砂质材料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
然而,过度开采使得我国的天然砂石资源日益枯竭,很难满足建筑工程的需求,一种新型的能代替传统砂石的材料成为我国建筑材料领域的迫切需求。
建筑工程对砂石新材料日益增长的需求使得机制砂应运而生。
机制砂具有诸多优点,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机制砂的生产成本较高,生产难度大,使得其在建筑材料市场中的大范围推广比较困难。
因此,文章对机制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问题展开探讨,以期为我国建筑领域混凝土的施工工作提供参考。
1机制砂特性机制砂是一些经过机械破碎、除土处理以及筛分制砂工艺形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
机制砂虽然属于岩石,但是风化岩石以及软质岩不能形成机制砂。
我国目前混凝土中使用的机制砂粒径一般在2.6~3.6mm范围内,属于中粗型机制砂。
这种类型的机制砂含有一定量的石粉,具有颗粒级配可调和稳定的特点。
根据我国各个地区机制砂的加工工艺、加工设备以及矿源的不同,我国机制砂在级配以及粒型上有较大区别,比如有些机制砂的颗粒以片状为主,而有些机制砂的颗粒则中间小、两头大。
机制砂的这些特点使得在其他参数都相同的情况下,机制砂与天然砂相比配置出的混凝土具有坍塌度小、需水量大以及和易性较差的特点。
如果按照天然砂混凝土配置方式配置机制砂混凝土,则机制砂混凝土较天然砂混凝土需水量较大,和易性较差,容易产生泌水现象,并且这种现象随水泥用量的减少而加剧。
但是如果不使用天然砂混凝土的配置方式配置机制砂混凝土,而是根据机制砂的特点,改变混凝土的配置比例,在机制砂混凝土中合理使用石粉,则机制砂混凝土的和易性将能够得到提高,并且达到与普通混凝土相同的和易性。
所以,制定出最合适的机制砂配置方法,正确合理的使用机制砂,将使得机制砂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冻、抗寒以及密实度大等性能。
实验证明,机制砂更适合高强度、高性能以及泵送混凝土。
机制砂配制混凝土的误区分析

机制砂配制混凝土的误区分析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砂子、碎石等材料配合而成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房屋、桥梁、道路等建筑工程中。
而在配制混凝土的过程中,选用好的砂子对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机制砂的生产工艺不断提高,逐渐替代传统天然砂成为混凝土中的重要原料。
然而,在使用机制砂配制混凝土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将对机制砂配制混凝土的误区进行分析。
一、误区一:机制砂可以完全替代天然砂事实上,机制砂虽然在大部分性能上可以达到或超过天然砂的要求,但仍不可将其完全替代天然砂。
机制砂具有较高的角质含量和颗粒边缘锐利度,这使得其在混凝土配制中的用量需要加以控制。
过多的机制砂使用会导致混凝土中的砂子颗粒聚结,降低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强度。
二、误区二:机制砂可以用来代替骨料有些人认为机制砂可以完全替代骨料,这是一个误区。
机制砂和骨料在性能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机制砂主要是用于配制砂浆,而骨料则主要用于配制混凝土。
机制砂的颗粒形状不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而骨料具有良好的抗压性能。
因此,在混凝土配制中,应同时使用骨料和机制砂。
三、误区三:机制砂的粒径不重要粒径是机制砂的一个重要特征,决定了机制砂在混凝土中的作用。
过零粒径是指机制砂中颗粒粒径分布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通常用来衡量粒径分布的均匀性。
机制砂的过零粒径过大会导致混凝土中颗粒颗粒间隙过大,影响混凝土的致密性和强度;过小则会增加混凝土的黏性,加大振捣难度。
四、误区四:机制砂的含水率可以忽略机制砂的含水率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强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当机制砂的含水率过高时,会导致混凝土过于潮湿,不利于混凝土的振捣与硬化;而含水率过低则会降低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可塑性。
因此,在配制混凝土时,应对机制砂的含水率进行适当的调整。
五、误区五:机制砂的颜色可以忽略机制砂的颜色与其矿物成分和石英含量有关,颜色的不同可能会对混凝土的外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工程项目对混凝土的外观要求较高,因此在选择机制砂时,需要考虑其颜色对混凝土外观的影响,以保证工程的外观质量。
机制砂及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机制砂及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摘要:本文探讨了机制砂的基本特性,机制砂中的石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各项性能的影响,机制砂高强或高性能混凝土的特性,总结了机制砂及机制砂高强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机制砂石粉高强混凝土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achine-made sand, stone powder in manufactured sand on performance of concret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sand, high strength and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s characteristic, summarizes the mechanisms of sand and machine-made sand concrete problems.Key words: mechanism of sand high strength concrete1 机制砂的基本特性机制砂是岩石经除土开采、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在4.75 mm以下的岩石颗粒,其中75μm以下颗粒划入石粉范围。
受岩石类型和破碎机械(破碎过程)变化的影响,机制砂的物理特性,如级配、粒型、石粉含量、表面特征等变化非常明显,从而影响混凝土的性能。
机制砂有时也被称作山砂、破碎砂、石屑、规范砂,人工砂等。
机制砂颗粒由于具有棱角、形状不规则,含有不少针片状颗粒;机制砂表面较粗糙;通常在同一工地,机制砂与碎石是同一种母岩制成,热学性能一致,对大体积混凝土技术效果尤为显著;机制砂级配不良;机制砂中通常含有石粉,其性质和在混凝土中的作用,不能等同于天然砂中的泥含量。
目前,在机制砂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不接受石粉的现象。
一是把石粉与泥粉混为一谈,再就是因外观上的原因对含有石粉的机制砂有疑虑,机制砂多为灰色,含有10%石粉的机制砂看上去石粉很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7-046X(2014)01-0023-04固废利用机制砂配制混凝土的若干问题探讨Probe into Several Issues on Preparation of Machine-Made Sand Concrete王卫东1,张营2,王雨利3(1.江苏南瓷绝缘子有限公司,江苏 镇江 212405;2.江苏三星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镇江 212405;3.河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摘 要: 随着河砂资源的日益短缺,采用机制砂代替河砂配制混凝土势在必行。
对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制参数、工作性,力学性能、干缩性能、抗渗性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最后指出:使用机制砂替代河沙来生产混凝土是完全可行的。
关键词: 机制砂;石粉;混凝土中图分类号:TU521 文献标志码:A0 前 言天然砂是岩石经千百万年自然风化搬运沉积而成,包括河砂、山砂、淡化海砂,分布不均,质量差异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1]。
随着当前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和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以河砂为主的天然砂越来越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2002年国家又出台了禁采或限采天然砂的法规,使得工程用砂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导致砂的价格越来越高,极大地制约了工程建设的持续发展。
因此,使用机制砂代替河砂配制混凝土已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机制砂的推广和应用虽然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尽管国家相关标准允许在河砂难得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机制砂配制混凝土,并对用于各等级混凝土的机制砂作了严格的限制,尤其是对石粉含量。
然而,工程上对能否采用机制砂配制混凝土仍心存疑虑。
为此,本文对机制砂混凝土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1 机制砂特性2002 年 2 月 1 日起实施的国标 GB/T 14684—2001《建筑用砂》[2]中,对机制砂作了如下定义:机制砂是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 < 4.75 mm 的岩石颗粒,但不包括软质岩、风化岩石的颗粒,用专门的制砂机生产,多数呈灰白色或黑色,一般含有 10%~15% 的石粉(粒径< 75 μm 的岩石颗粒)。
1.1 机制砂特点与天然砂相比,机制砂具有以下优点。
(1)机制砂质量可控。
机制砂选择性大,适合大规模工厂化生产,通过改进生产设备、改善生产工艺、调整工艺参数生产出符合要求的砂,机制砂的级配、细度模数、石粉含量等指标在一定范围内均可控。
然而河砂选择性小,其级配、细度模数等指标天然形成,无法控制 [3]。
(2)机制砂颗粒形状不规则,多棱角,针片状过多,其表面较粗糙,粗糙度基本在 17.0~21.1S,且压碎值偏大[4],而河砂的粗糙度为 14.8~15.5 S。
(3)机制砂颗粒内部微裂纹多、孔隙率大、开口的相互贯通的孔隙多、比表面积大。
(4)机制砂有一定的石粉含量,这是正常的,也是机制砂与天然砂最明显的区别之一[5]。
(5)对于河砂缺乏的山区,采用机制砂配制混凝土具有明显的经济性。
1.2 机制砂技术要求机制砂按技术要求分为Ⅰ级、Ⅱ级、Ⅲ级。
Ⅰ级宜用于强度等级 ≥C65的混凝土;Ⅱ级宜用于强度等级 C35~C60 及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级宜用于强度等级 ≤ C30 的混凝土。
我国建工标准 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6]对各个级别的机制砂泥块和石粉含量作了规定,见表1,压碎指标见表 2。
表 1 机制砂中泥块含量和石粉含量限值指标项目Ⅰ级Ⅱ级Ⅲ级石粉含量(按质量计/%)≤5.0 ≤7.0 ≤10.0 MB<1.40或合格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5 ≤1.0 ≤2.0石粉含量(按质量计/%)≤2.0 ≤3.0 ≤5.0 MB≥1.40或合格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5 ≤1.0 ≤2.0表 2 机制砂压碎指标指标项目Ⅰ级Ⅱ级Ⅲ级单级最大压碎指标/%<20<25<30同时机制砂的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应符合如下规定:表观密度 > 2500 kg /m3、松散堆积密度 > 1 350 kg /m3、空隙率 < 47%。
2 机制砂混凝土配制参数选择由于机制砂具有不同于天然砂的特性,其配比参数也与天然砂不同。
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必须针对机制砂的特点,在满足用砂性能指标的前提下,通过调整用水量、石粉含量、砂率等进行配合比设计与性能优化。
这样才能配制出满足要求的混凝土,达到既满足施工质量要求,又能有效控制生产成本的目的[7]。
2.1 石粉含量未经处理的机制砂一般含有 10%~15% 的石粉。
在机制砂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不接受石粉的现象。
首先是把石粉与泥粉混为—谈,其次是对石粉认识不足,10% 石粉掺量的机制砂看上去石粉很多[8]。
为了能够达到表 1 规定的石粉含量要求,机制砂生产均增加了水洗工艺,不仅增加生产成本、造成水资源浪费,而且水洗石粉排放造成了河道水质或风沙气候等环境污染,不利于生产地域的环境保护。
盲目地洗走石粉,带出了不少粒径 > 75 μm 的颗粒,又破坏了机制砂的自然级配。
同时,机制砂中适量的石粉对混凝土是有利的,有适量石粉的存在,弥补了机制砂配制混凝土和易性差的缺陷[9]。
同时,它的掺入对完善混凝土细集料的级配、提高混凝土密实性都是有益处,进而起到提高混凝土综合性能的作用[10-11]。
2.2 级配与细度模数机制砂富有棱角,同样细度模数下的颗粒级配劣于天然砂,通过降低细度模数可以改善其级配,而且达到中砂范畴的机制砂的级配接近级配 2 区的要求。
所以,配制混凝土时机制砂宜选用专门机组生产的质地均匀坚硬、级配合理的中、粗砂,其细度模数宜在 2.6~3.1 之间且级配连续;机制砂宜使用 Ⅱ 级及以上级别的机制砂,压碎指标≤ 25%[12-15]。
2.3 砂 率机制砂混凝土的砂率不宜按天然砂混凝土砂率的取值方法直接选取,而应根据机制砂自身细度模数、颗粒级配、石粉含量,并按所选水胶比及碎石最大粒径来确定。
机制砂混凝土的砂率一般较天然砂混凝土高 3%~6%,试验时宜按“五点法”进行砂率优选,即在砂率 35%~43% 范围内每间隔 2% 选取一个砂率进行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试验,以混凝土的和易性达到最佳为合理砂率。
机制砂细度模数越小、级配越好、石粉含量越大,合理砂率越小[7,15]。
在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工作性和耐久性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取较小的砂率,以保证配合比的经济性。
3 机制砂混凝土性能3.1 工作性对于机制砂混凝土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拌和时间比常规适当延长 30~60 s,借以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和易性,提高保水性和黏聚性。
机制砂混凝土比天然砂混凝土易于液化,因此应减小振捣时间,避免过振,以克服机制砂混凝土的泌水现象,防止出现蜂窝、麻面及表面形成疏松层。
一般振捣成型时间应比天然砂混凝土缩短 15~30 s,以混凝土表面泛浆、气泡不再上升为宜[14]。
祁峰等人[16]认为随石粉含量的增加,拌和物的和易性得到改善。
杨记芳[17]认为机制砂中的石粉含量增加了拌合物中固体颗粒的比表面积,增加了拌合物的黏聚性和保水性,减弱了离析泌水,从而使混凝土易于成型振捣。
李凤兰等人[18]认为石粉含量在 5%~13%范围内时,混凝土拌合物具有综合良好的工作性,易于振捣成型。
机制砂中石粉的存在对混凝土的工作性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适量的石粉能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石粉的存在弥补了机制砂表面粗糙的缺点,有利于减少机制砂与碎石之间的摩擦,因而有利于改善拌合物的坍落度;另一水泥石同细集料的粘结效应;机制砂棱角分明,能更好地发挥嵌固作用,利于强度的发展,故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有所提高[25]。
3.3 收缩变形性能祁峰等人[16]认为机制砂混凝土在 1 d、3 d 早龄期的干缩值,随石粉含量的增大而增大,7 d 及 7 d 以上龄期的干缩值随石粉含量的增大而呈减小趋势。
当石粉含量 >10% 时,机制砂混凝土 7 d 的干缩率达到 28 d 时的 57%~68%,比河砂高出 8%~19%。
段瑞斌等人[23]通过测定机制砂混凝土和河砂混凝土在 90 d 龄期的自由收缩,结果表明,全机砂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性能与天然中砂混凝土相当。
李兴贵[26]的研究结果显示,石粉含量在 12% 以下时(这里指粒径< 0.16 mm 的细粉),机制砂混凝土的干缩率增大缓慢,石粉含量> 12% 时,干缩率显著增大,且高石粉机制砂混凝土早期干缩>常规机制砂混凝土,并认为主要是由于< 75μm 的石粉颗粒在混凝土拌合物中起到增加水泥浆含量的作用,单位体积水泥浆多,导致干缩率增大。
机制砂中适量的石粉可以加速水泥的早期水化,使水泥石浆体中自由水消耗过快,导致水泥石自干燥现象加剧;由于与水泥相比,石粉表面比较光滑,需水量较低,当石粉含量超过一定值时,可以使相同水灰比条件下的水泥石浆体中保留相对较多的自由水,同时,石粉的微集料效应,填充了水泥石内部的孔隙,并且改善了孔结构,从而降低收缩。
3.4 抗渗性能祁峰等人[16]认为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机制砂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都略有增加,然而最大值只有 224×10-14m 2/s,满足混凝土对氯离子扩散系数≤ 300×10-14m 2/s 的要求,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段瑞斌等人[23]认为机制砂中含有一定量的石粉可以起到一定的填充作用,能使混凝土较天然中砂混凝土密实,配制的混凝土的抗渗性能略好于天然中砂混凝土。
杨善顺[19]研究表明,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机制砂混凝土的抗渗性会逐渐变差;但存在一个最优值(12%),此时机制砂混凝土的抗渗性最好。
赵娟娟[25]认为机制砂混凝土比天然砂混凝土具有优越的抗渗透能力,这是因为机制砂混凝土内部结构密实, 混凝土内部孔隙小, 外界腐蚀物质不易侵入。
李光伟等人[27]认为在调整砂率和用水量的情况下,采方面,石粉的存在也使混凝土的总比表面增加,从而增加集料对自由水的吸附,这在石粉含量较高时表现较明显[19]。
3.2 力学性能李美丽[20]用 20%、40% 的机制砂代替部分河砂配制混凝土,发现其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断裂能均比河砂混凝土的要高。
Prakash等[21] 等人用含有石粉的机制砂分别制作了长 1 350 mm、宽 120 mm、高 150 mm 的素混凝土梁和钢筋混凝土梁,并与河砂混凝土梁作对比。
结果表明:在素混凝土中,机制砂混凝土梁比河砂混凝土梁抗压强度高 17%、抗折强度高 20%、劈裂抗拉强度高 7%;在钢筋混凝土中,机制砂混凝土梁的屈服强度与河砂混凝土梁相差不大。
柯国炬等人[8]认为同等水灰比和水泥用量下,机制砂混凝土的强度和耐磨性明显好于河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