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崩溃(1927-1949)
中国近代史学习笔记第五章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本章重点1、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实质和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斗争的正义性.2、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的艰辛实践和理论,“左”倾教条主义的表现、根源和危害.3、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意义.4、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本章提示注意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探索中国革命规律的理论创新精神.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1、东北易帜: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北洋军阀时代结束,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统治 .2、《训政纲领》:1928年颁布的规定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的文件.3、官僚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4、中间党派的社会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5、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最大的中间党派及其领导人: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6、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的状况:总体上附和了蒋介石政权.7、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8、“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在八七会议的发言.9、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领导,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10、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不同的两个特点: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秋收起义.特点:首次使用工农革命军旗帜和名号;首次吸收数量众多的工农参加.11、大革命失败后的三大起义: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12、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本殖民地半封建大国.13、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个方面:土地革命为内容、武装斗争为形式、根据地建设为依托.1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15、《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1930年5月发表.主要针对党内盛行的吧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16、中央根据的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1930年10月至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和朱德等指挥下,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连接了赣南闽西,形成了中央根据地.17、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的原则性改正: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1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11月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19、三次“左”倾错误: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盲动主义错误;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20、赣南会议: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次会议对取消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根据地红军中的领导地位.21、反“罗明路线”的斗争:对坚持贯彻毛泽东的路线的福建省党的领导人罗明进行了错误的批判.22、长征的开始和结束: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中央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长征结束.2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两次失败与两次崛起:从大革命的失败到人民军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红军长征的胜利.此后,中国共产党达到政治上的成熟期.重要考点讲解二、简答题1、国民党是怎样实行一党专制的?(1)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广大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和监视之下.(2)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中统军统),反对共产党,破坏革命运动,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异己分子.(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将广大人民被禁锢在保甲制度之内.(4)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国民党政府主要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的.2、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立场和主张是什么?(1)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 1930年8月建立.由一部分国民革命时期的国民党左派和一些国民革命失败后因为各种原因脱离共产党组织的人士组成.(2)其立场和主张是总:一方面不满国民党当局的内外政策;另一方面又错误地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不适合中国国情.希望国共之间另立一个新党,走另一条复兴中国革命的道路.分:政治上主张进行平民革命,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建立各级平民政权;经济上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实现“耕者有其田”.3、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是什么?(1)1927年9月9日,以攻打长沙为目标的湘赣起义发动.在攻打长沙遭遇严重挫折后,毛泽东改变原定部署,带领起义部队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转移.(2)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10月7日,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具有深远的意义,(1)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的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2)它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4、毛泽东怎样分析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毛泽东1928年10月和11月,写作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科学回答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1)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城乡分立,军阀割据、国家大等)(2)国民革命的影响.(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客观条件.(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5)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主观条件.5、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什么?20世纪30年代初期,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其他同志一起规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阶级路线表述为: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6、为什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共党内先后出现了“左”倾盲动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和“左”教条主义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能够从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王明又时时搬出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吓唬人,容易使一些干部受到蒙骗.(3)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重要考点讲解三、论述题1、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社会经济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要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国民党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其统治下的社会状况是(1)帝国主义控制更紧: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扩展,并且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国民党内蒋介石集团从总体上看是以英美为自己的靠山.(2)封建地主经济仍占优势.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3)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这个垄断资本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主要靠控制金融、商业投机、垄断工业,挤压排斥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后.综上所述: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代表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在本质上是与北洋军阀一样的.因此,在当时,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2、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什么?内容: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总: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分:(1)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2)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意义:(1)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个挽救,一个转折)(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3)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我净化(具有自身纠错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不断地把党及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3、试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尽管经过长征,革命的力量遭受严重损失,但是,这些保存下来的、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5)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P< p>。
近代史 第五章

1927年4月→“秘字第一号命令”,厉行“清党” 1928年2月→《制止共产党阴谋案》 1928年3月→《暂行反革命治罪法》和《中华民国刑法》 1931年1月→《危害国民紧急治罪法》 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者达31万多人。
共产党的许多优秀领导人先后被杀害: 陈延年、赵世炎、 罗亦农、萧楚女、向警予、彭湃、恽代英、蔡和森等
建立庞大的军队: 中央军(嫡系)→黄埔军人为骨干 地方军(杂牌)→各地军阀武装 民团和保安队(非正规)→保卫地方治安
建立庞大的特务系统: “中统”→陈果夫、陈立夫 隶属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的调查统计局 “军统” →贺衷寒、戴笠 隶属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贺衷寒
推行保甲制度
结构:10户为甲,10甲为保,10保以上为乡镇 实行:联保连坐
2、国民政府的施政措施:
实行“训政” : (片面借用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说:军政→训政→宪政) 1928年10月,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内容: 中国国民党“力求达训练国民使用政权”,“于必 要时,对于人民之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等自由权, 在法律范围内加以限制”。 实质: 中国国民党法定为最高训政者,实行一党专政。
在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 制的农村革命。 1928年12月,毛泽东颁布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1930年后,逐渐形成了土地革命路线:
内容:依靠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
消灭地主阶级。
者,
作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他们的嘴就是法律,无理可说。……一切刊物,除胡说八 道的官办东西和帮闲凑趣的‘文学’杂志而外,较好的都要 压迫得奄奄无生气的。” ——鲁迅
(精品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单项选择题1.A2. C3.A4.A5.C6.D7.C8.C9.A 10.A11.C 12.D 13.A 14.B 15.B16. A 17.D 18.B 19.D 20.A21.D 22.D 23.C 24.B 25.B26.A 27.A 28.D 29.A 30.C31.D 32 .B 33.B 34.C二、多项选择题1.ABD 2.AD 3.ABC 4.ACD 5.ABC6.ABCD7.BCD8.ABD9.ABCD 10.AD11.BCD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16. ABC 17.ACD 18.BC 19.ABCD三、简答题1.简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经济政策南京政府建立初期,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第一,大力整顿金融、税收、财政:建立了“四行二局”的国家金融体系,统一货币,改革币制,实行了法币政策。
统一税制,裁撒厘金,实行统税,整理田赋、盐税。
第二,推行新的产业政策,重点发展国家资本工业,对采矿、冶金、机械、化工、电器等行业大力投资,初步奠定了国营重工业基础。
同时,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产业的发展。
第三,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推行农村信用合作,实行租佃改良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国民政府尽管在整顿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重大措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洋政府后期经济发展停滞的状况,但是,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其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膨胀,影响和遏制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其二,没有改变外国资本控制中国经济的局面;其三,国民政府出台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虽然很多,但很多措施并没有落到实处。
2.为什么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库第五章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单项选择题:1、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A、封建社会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新民主主义社会2、1928年12月,宣布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的是()A、张作霖B、郭松龄C、张学良D、张作相3、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性质是()A、资产阶级政权B、小资产阶级政权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D、封建君主专制政权4、中共八七会议召开的地点在()A、九江B、汉口C、武昌D、上海5、中共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A、反对右倾投降主义B、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C、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6、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是党领导了()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广州起义D、五卅运动7、毛泽东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重要论断是在()A、北京特别会议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古田会议8、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著名起义是()A、湘赣边界秋收起义B、赣南秋收起义C、湘南秋收起义D、广州起义9、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将革命的重心()A、由乡村转移到城市B、由城市转移到乡村C、由大城市转向小城市D、由南方转向北方10、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著作是()A、《战争和战略问题》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D、《反对本本主义》11、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要靠()A、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马克思主义本本C、听从共产国际的指挥D、照搬苏联经验12、1930年5月,毛泽东写了()一文,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事、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解决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929年6月,中共六届二中全 会指出:在全国,找不到一个 经济力量能够统治全国的大城 市,所以中国革命要胜利,必 须要有红军,必须要有广大的 苏维埃区域的帮助。
1929年9 月,当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周恩来在 代表中央写给红四军的指示信中指出:“先有农 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 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
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地位的确立
1927年七一五政变以后国民党的南京政府与武汉政府经过几番 周折,实现了宁汉合流。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遵守三民 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国民党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但这种统一是表面和不稳定的。
瞿秋白——狱中生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二)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1、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 恩来、贺龙、叶挺 、朱德、刘伯承等 人领导了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派的第 一枪。
第一节 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西江月· 井冈山》
西江月· 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

1924年至1927年,国共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旨在推翻北洋军阀 的统治,实现中国的统一。
02
政治发展
政治体制变革
辛亥革命
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 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
立了总统制共和制。
五四运动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 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在近年来面临 一些挑战和困难,但双 方在经贸、文化等领域 的交流与合作仍然持续 进行。
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事件
联合国改革
中国支持联合国改革,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和权威,提高发展 中国家的代表性。
应对全球性挑战
中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跨国犯罪 等,为国际社会提供重要支持和贡献。
3
城乡社会结构分化
城乡之间在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上逐 渐出现分化,城市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
文化思潮和运动
西方文化传入与本土文化回应
01
西方文化的传入引发了本土文化的回应和冲突,形成了各种文
化思潮和运动。
新文化运动
02
以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民主和新
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提出了现代化建设目 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创新和科 技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重要经济人物和思想
陈云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工作重要领 导人之一,提出了“一要吃饭,
二要建设”的经济建设方针。
邓小平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提出了“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 思想,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
中国经济史教案

中国经济史教案中国经济史论述中国经济千百年的变迁.中国经济曾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远古的农业经济时代,中国经济规模在世界上独领风骚了近XX年.现在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渐加深.以下是中国经济史教案,欢送阅读.1,明确学习?中国进现代经济史?的主要目的2, 了解学习?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意义和方法3,掌握?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对象1,何谓历史?历?说文解字?:“历,过也,传也〞,过,空间上的移动,传,时间上的移动. 史:一种官职:周有五史,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历史就是一切事物的开展过程.2.历史和历史书的区别【教学案例】日本教科书问题a.背景:根据日本文部省惯例,每四年有一次教科书的审定,最近一次是XX年8月26日-XX年4月5日,由日本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主编,扶桑社曲版的?新历史教科书?.b.核心问题:韩国-“慰安妇〞和“独岛〞问题;中国- “南京大屠杀〞和中日战争的起源问题.今天占日本教科书主流的,依然是建立在完全认同东京审判根底上的东京书籍等7家由版社的历史教科书,他们成认日本发动的对外战争属侵略性质,成认战争中制造的诸种暴行.c.新旧教科书比拟:?新社会历史?-东京书籍VS?新历史教科书?-扶桑社“九一八〞事变:为了保证日本在满洲的利益,一直主张从中国分裂由去的军部于1931年9月18日炸毁满洲铁路,并以此为借口展开了军事行动.随着***统一中国的逼近,中国人的反日运动激化,不断发生阻碍列车运行和迫害日本学童的事件.止匕外,对日本来说,北面有苏联的威胁,南面 ***力量的不断逼近.“七七〞事变:已经支配了满洲的日本,进而侵入华北. 1937年7月7日,由于北京郊外卢沟桥发生的日中两国军队之间的武力冲突,日中战争爆发.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 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南京大屠杀〞:战火从华北延续到华中,日本军于1937年末占领了南京,占领过程中日本军杀害了大量中国人,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东京审判裁定了日本军曾于1937年,日中战争占领南京期间杀害了许多中国人的民众.不过,关于这一事件的真相,相关资料中也发现有疑问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见解, 至今论证仍在继续.日清战争〔甲午战争〕是属于与中国争夺对朝鲜的宗主权,不是侵略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让朝鲜摆脱了清政府对它的限制使其获得“独立〞.发生在中国领土上的日俄战争,那么是日本为抵挡沙俄南下限制中国东北、华北和朝鲜所发动的战争,其结果是把东北从沙俄手中夺回还给了中国,日本相应地获得其应有的在华权益.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赶跑了西方白人,为战后这些国家的反殖民独立运动的胜利打下了根底. 反映了今天的日本人急于摆脱战争罪恶的心理.历史书上所表达的历史与过去真正发生过的历史是有区别的★思考:有没有真正的历史?3.经济学与经济史任何专业教育,都应该包括历史的内容.什么是经济史?顾名思义,经济史就是“经济〞发生、开展的历史.所谓经济,指的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目前,这两个方面都有许多专门学科加以研究.生产力方面,如地理、化学、冶金、电力、煤炭等;生产关系方面,如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经济财贸学等.但是, 经济史研究的重点不是社会生产力,而是社会生产关系.因此,所谓经济史,主要指的就是社会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制度产生、开展、演变的历史.换句话来说,经济史是专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制度产生、开展和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这就是经济史一词的根本含义,需要同学们首先加以明确.“经济史〞这三个字正式作为著作名称,最早由现在1877年.当时,德国学者殷那马-斯特奈格由版的?论德国经济的资料来源? 一书,正式使用了“经济史〞三个字,这是“经济史〞三个字作为著作名称的第一次由现.两年后,也就是1879年,殷那马-斯特奈格曲版了另一本以“经济史〞命名的著作 -- ?德国经济史?第1卷.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的经济史著作.1883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西勃姆也写了一此题名为?英国农村公社史?的著作.这部书的正名中,虽没有由现“经济史〞三个字,但它的副题却是“一篇经济史论文〞.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经济史〞命名的英文著作.从此以后,英文、德文、法文等各种文字中,以“经济史〞三个字命名的著作越来越多.经济学专业学习经济史的目的以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历史;由经济史得由规律,上升为思想和理论4.目的(1)个体人投入历史活动的目的强调主体性、主动性与目的性的结合(2)学习历史的目的古为今用,学以致用一一培养见识何为有用?--主体的价值判断怎么用?“人们习惯把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介绍给各个君主、各个政治家、各个民族国家.但是,经验和历史所昭示我们的却是各政府和各民族没有从历史方面学到什么,也没有依据历史上演绎由来的法那么行事.--黑格尔(3)社会目的--探讨规律二、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1840——1949年间,中国国民经济的开展过程和规律.具体地说,它研究整个世界进入资本主义开展阶段之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开展、崩溃以及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开展、胜利这一辩证消长的历史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规律性.这种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揭示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开展规律.1.孙健等?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1979年版;2.王方中?中国近代经济史稿?北京人民由版社1982年版;3.于素云?中国近代经济史?辽宁人民生版社1983年版;4.彭迪先?中国近代经济史?四川人民生版社1983年版;5.华东师大?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海人民由版社1984年版;6.蒋建平?简明中国近代经济史?北京大学1985年版;7.凌耀伦、熊甫?中国近代经济史?重庆人民生版社1982 年版;8.魏永理?中国近代经济史?甘肃人民1983年版;9.郑佩权?中国近代经济史?北京师大由版社1992年版;10.沈浩林?简明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央民院大学1989 年版.11.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二册, 人民生版1999年版.12.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三册, 人民生版社XX年版.推荐的史学家1.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名的左派史学家,近代史大师他不可多得地兼具了理性的现实感和感性的同情心.一方面是个脚踏实地的唯物主义者,提倡实力政治;另一方面又能将波希米亚、土匪强盗和无政府主义者的生活写成优美哀怨的动人故事.代表作:?革命的年代:1789-1848?、?资本的年代:1848-1875?、?帝国的年代:1875-1914?、?极端的年代:1914-1991 » 等.2.黄仁宇他以“大历史〞观闻名于世,以细致动人的笔触抽丝剥茧,梳理了社会经济的种种问题,并从中探索其应当汲取的经验和教训.主张“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代表作:?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等3.费正清“研究中国五十年,美国的中国学巨擘〞;当今西方最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他研究中国问题,不只从哲学思想、文化观念,而且更广泛第从中国历史和中国全面的社会问题入手.代表作:?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费正清自传?,?剑桥中国史?等.1.重要意义第一,理论意义.任何理论的建立和开展,都离不开对历史的研究.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 ,是基于对英国经济史的研究;列宁?帝国主义论?,是基于对俄国、英国、美国、德国等经济史的研究.因此,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 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是十分重要的.比方中国近代政治史、中国近代军事史、中国近代文化史等.第二,现实意义.今日中国来源于过去的旧中国.新旧中国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对于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提升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熟悉,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比方中国传统经济是怎样演变成近代经济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是怎样产生、开展的;中国现代化运动(如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是怎样开展壮大起来的,等等.2.方法:史论结合汪息:a.事件: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前因后果,质变.b.人物:人的历史,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写进历史;c.史料1.三个变化:(1)1840-1894年,**战争到甲午战争前,由独立的、封闭的封建经济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形成时期)(2)1895-1927年,甲午战争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 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开展和深化时期.(3)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确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崩溃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开展和胜利的时期2.三个阶段:①1840-1894 :以**为主的商品侵略;由传统向近代质变附属国经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国民经济负增长.②:资本输生成为主要手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本形成;官僚资本形成并占统治地位;国民经济缓慢增长.③:三类地区的三类经济:国统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日占区的殖民地经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见课本P5-P7〕3.三个时期:①1927-1937年的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②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③1945-1949年的解放战争时期;说明:这一阶段的经济是在国内战争和对外战争交替下变化的.4.重点: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5.主线:经济形态的变化〔其他观点:工业化阶级斗争〕思考题:明确自己学习?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目的.——**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的概况学习重点: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演进和特点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特点3.**战争前期的自然经济形态4.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开展缓慢的原因【导入】中国古代文明之印象:文明的要素包括科学技术、生产力、治理技能、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语言和艺术1.科学技术:四大创造2.生产力:农业、人口、实用的技术3.治理技能:“官〞-集权官僚制、科举制度4.价值观、思想和道德:以“天命论〞为世界观、以“中庸之道〞为方法论的儒家学说,儒、佛、道5.语言文字和艺术:汉字、书法、美术、戏剧等等.这时候,外国人眼中的中国:、18世纪的“罗柯柯时代〞--崇尚中国“罗柯柯〞一词译自法语,是汉语“装饰〞或艺术风格之意.以优美、轻倩、生动、自然为特色的“罗柯柯风格〞 , 延续了一个世纪之久,“在罗柯柯时代的心理中,中国是一个模范国家,它唤起了欧洲一般社会以一种假想中快乐的人生观,给欧洲的革命铺平了道路.〞 b.路易十五,轿子一一c.伏尔泰:中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优美、最古老、最广阔、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惟理性〞;?赵氏孤儿?,?中国孤儿?d. “魁奈在他的?中国的专制制度?中浸透着中国文明, 使人产生这样一个印象:重农学派的全部理论均是中国哲学的产物.〞中国古代社会之特征〔着重讲前两点,后三点是前两点的具体表现〕一、土地国有和均配土田制一一经济制度二、集权官僚制一一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1.西周--井田制①多层次的宗族土地所有制天子〔王畿〕-诸侯-卿大夫〔封邑〕②以井田为单位计算国土面积〔一井九百亩〕山林川泽道路邑居:耕地=1 : 2③国〔统治〕野〔被统治〕制度④剥削方式:彻法〔收获量的十分之一〕和藉法〔1 : 1剥削率100%〕2.从井田到授田①原因:铁农具、牛耕-私田-兵源②变化:A.国野赋税差异缩小;B.宗族所有转变为国有3.战国的授田制施行:先以县为单位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进而将可耕地从国有土地中划分由来,授田制只施于可耕地. 〔可世袭〕实质:大规模的对国有土地的分配运动.目的: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保证税源.征税方式:粟米之征-田租-定额布帛之征〔刀布之敛〕―户口税力役之征-兵役和劳役结果:土地私有制一一土地买卖〔标志〕秦始皇31年〔前216年〕“使黔首自实田〞4.两汉--大土地所有制:贵族、地主、豪强5.曹魏--屯田制--军屯和民屯:有兵无粮:袁绍,司马懿向曹操建议随成制度,军屯分现役军人屯田和土家屯田6.两晋--占田和课田制国家规定每个平民在法律上可以占有的土地的最高限额〔男70: 50;女30: 20〕.7.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目的:保证贵族官僚拥有足够土地但限制;保证农民始终有地以稳定和扩大赋役对象. 〔北魏孝文帝498年开始,男40亩农田,女20亩,男20亩桑田,三长制为组织保证:邻长,里长,党长〕8,唐中期〔780年〕-两税法-户税和地税舍地税人――舍人税地〔计丁—资产〕后果:土地兼并和买卖不再有限制,大土地所有制在土地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得到法律的公开成认.9,明万历9年-一条鞭法〔将赋役合并,一律征银,并将局部丁银摊入地亩征收〕.10.清--摊丁入亩彻底废除赋由于田,役由于丁,完成赋役合并,人头税归于土地税的开展过程.结论:均配土田是土地国家所有权的表现形式.国家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地主拥有土地的占有权,农民,除少量均配来的占有权之外,主要靠从地主那里租对土地的使用权. 这样,就形成了国家、地主、农民从三个不同等次上所有、占有、使用土地的制度,是农业文明下中国社会制度的主体.1.特点:①对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的集中;②“忠君〞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③保证对被统治阶级的绝对限制.2.灵魂:官文化〔是其的意识形态〕①官文化是以天命论为哲学前提,以中庸之道为方法论原那么的儒家道统体系. ②儒学:先秦儒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现代新儒学〕3.特征和内容①官为儒体,儒为官魂②内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③人治与“以刑配德〞④愚民而牧之:惑、禁、隔、阻、压⑤官财一体⑥学而优那么仕--选官与科举(察举与征辟,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4.儒家道统的特点(1)强烈的“入世〞、“从政〞、“论政〞意识.(2)儒家道统与集权官僚制的内在统一.(3)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哲学前提和方法论.(4)体系的系统性.⑸求“实〞重“用〞.5.什么是自然经济**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就是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即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为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6.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自然经济并不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世界各国的封建社会时期也无例外地存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1)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相结合;(2) 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那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为什么会有这样两个特点呢?这里的关键就在于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第一个特点: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是由当时的土地制度决定的.第一,土地可以自由买卖;第二没有严格的土地占有等级制度第三,土地可以继承,实行多子分承制.这三个特点就使得土地较容易被分割.加上中国各地情况各异,地形分散,不易保持较大的整块经营等.第二个特点: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由当时的征收方式和剥削制度决定的.既要征收粮食,又要征收各种手工业品和副业产品.总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形成的根底. 中国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始终占主要地位,这也决定了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始终是主要的经济形式.7.自然经济是怎样形成的(1)农业生产不开展,特别是手工业和商品经济不兴旺, 使社会财富增长有限.(2)历代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3)思想观念陈旧落后.自西周以来两千多年中国形成了以农立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思想,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央的农耕文化.8.自然经济的作用总体评价: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自然经济的作用有所不同.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和中期,自然经济的作用是积极性大于消极性,到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自然经济的作用是消极性大于积极性.它变成了一种极端落后、极端保守的经济形式,严重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的开展. 其主要表现在:(1)生产规模过于狭小,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2)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严重地阻碍了手工业的开展;(3)既不买又不卖,严重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开展和市场的扩大;(4)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是历代封建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为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提供了政治上的保护.总之,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已成为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开展的落后经济形式.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发展长期缓慢,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正常开展,自然经济的阻碍就是主要原因之一.1.商品经济所谓商品经济,就是生产目的直接为市场交换而进行的一种经济活动,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两个方面.明清时期,特别是到了 **战争前夕,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主要表现在:(1)手工业生产的开展(冶铁、缭丝、采矿、陶瓷、榨油、造纸、印刷、酿酒、制盐、造船等 )(2)农业生产的开展(粮食生产商品化有了进一步开展;商品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3)商业信贷的开展(钱庄--票号--银行)张国辉:清代钱庄、票号研究.2.资本主义萌芽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即剩余价值和雇佣劳动制的由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萌芽的由现需要三个条件:(1)商品市场;(2)劳动力市场;(3)原始资本积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目前,中国史学界比拟多的观点认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由现在(1)时间:明朝中后期;(2)行业:棉纺织业和丝织业;(3)地区:苏州、杭州、淞江等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开展缓慢的原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自明朝中后期产生,但到**战争前夕三百年间,虽有一定程度开展,但并没有迅速地开展起来,把中国推进到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其原因何在?在生产上:农业生产不兴旺;手工业生产规模狭小,官办手工业过大.在市场上: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国内商品经济的开展国内市场的扩大.在资金上:资本原始积累不充分.在政策上: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的开展和国外市场的扩大.总之,是顽固的封建制度本身, 从根本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展.思考题中国古代文明衰落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对社会主体的局限.(2)手工劳动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制约.(3)自满心态和保守意识.(4)思想界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轻学理、重实用〞.(5)欧洲文明的迅速崛起及对中国文明的冲击.。
1927-1949年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及其所起的历史作用

1、大革命时期:(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
(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
(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
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4)区域:革命根据地(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7)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
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推行“三光”政策。
(2)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
(4)制定的依据: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一,颁布新币。该法令把由四大家族官僚 资本掌握的中央、中国、交通、农民等银行发行 的纸币,定为法币。规定所有完粮、纳税以及一 切公私款项支付和市面货币流通,均采用法币。 第二,禁用白银。该法令宣布实行白银国有、 禁止白银在市场上流通。以前使用的银元,均须 向中央银行等兑换法币。 第三,制定汇价。该令规定:其中法币一元 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法币一元等于美元零 点二九五元。
(3)“四行二局”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 金融垄断的中心支柱。它是中央银行、中国 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 局、邮政储金汇业 局六大金融机构的总称。
此外,四大家族还通过加股改组等办法,陆续 控制了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商办银行,其中,中国 通商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中国国贷银行和四明银 行,称为“小四行”,相对于中、中、交、农四大 行而言;还有金城、盐业、中南、大陆四家号称 “北四行”有华北金融集团;上海商业储蓄、浙江 实业、浙江兴业这三家号称“南三行”的江浙金融 集团,再加上广东银行,等等,都先后被四大家族 的金融势力控制。
一、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侵略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对 我国东北地区进行14年的殖民占领。这一时期,日本对我 国东北地区的经济侵略,主要表现在: 1、控制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 2、控制中国东北地区的工矿业。(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 3、控制中国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4、独占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市场。 5、控制中国东北地区的财政金融。
四、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崩溃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政府发动全国内 战,造成国统区经济陷于全面危机,随着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四大家族官僚资本 逐渐走向崩溃。其主要表现: 1、工业的破产或半破产 2、农村经济的衰败 3、财政金融混乱
1、工业的破产或半破产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工业处于破产或半破产状态。 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这个期间,新开办的工厂数目逐年减少,工厂 规模不断缩小,老厂改组、歇业关闭的数目大大增加。按 照国民党政府的资料,1928年起历年注册工厂数和资本 额,总的说来都在逐年下降,而资本额下降的程度尤为严 重。同时,老厂改组和歇业关闭的数目增加,如上海 1934年新设厂28家,改组291家,歇业关闭70家;1936 年新设厂42家、改组429家,歇业关闭123家。这表明民 族工业很不稳定,在迅速衰落之中。 第二,这个期间,一些勉强维持生产的民族工业,经 常停工停产,开工率不断下降。以纺纱业为例,包括外商 纱厂在内的纱锭平均开工率,1933年为88.1%,1936年 80.75%,除去外商纱厂的情况,华商纱厂的开工率还要 低。其它行业的情况也大都如此。
二、日本对我国关内地区的经济掠夺
在1937-1945年间,日本帝国主义在占据我国东北地区的同时,还对我国关 内地区(即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进行了残暴地经济掠夺,企图达到 “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战略目标。其经济掠夺主要表现在: 1、摧残与掠夺我国沦陷区的农业; 2、控制和掠夺我国沦陷区的工矿业; 3、控制和掠夺我国沦陷区的交通运输业; 4、垄断和掠夺我国沦陷区的对外贸易; 5、搜刮我国沦陷区的财政金融; 随着8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独占中国关内地区的侵略 政策遭到了彻底失败!
4、掠夺农村经济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在形成过程中,对农村经 济也进行了残酷地掠夺,主要手段如下: (1)利用政权对农民加重赋税和差役负担。 四大家族上台后,各种赋税比以前大加重。田赋 比军阀统治时期增加,而且实行预征制,一般都 预征几年的田赋。除田赋外,农民还负担其他苛 捐杂税和兵差、修公路等徭役。
(2)对农民进行高利贷盘剥。中国农民银行是四大 家族经营农村信贷的专业银行。它给农村的贷款主 要是信用合作贷款,即先把贷款借给农村信用合作 社,再由该社转借给农民。而这些信用合作社大都 操纵在地主、富农和高利贷者手中。这些农村信贷 在经济上是高利贷剥削,在政治上则是四大家族在 农村统治的社会基础。通过农村的信用合作社,四 大家族官僚资本组成了一个高利贷网。 (3)垄断农产品出口。从30年代起,国民党政府 逐渐对许多农产品,如棉花、蚕丝、蔗糖、茶叶、 烟草、粮食等实行统制,垄断了对这些农产品的外 销。
3、官僚资本的作用
当政者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和权力, 强行将社会公共资源转化为私人占有的官 僚资本,对当时国民经济起着极大的破坏 作用,严重阻碍官僚资本的产生
1927~1936年,是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也是蒋介石、 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陈果夫四大家族的形成时期。这 一时期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产生的手段有: 1、搜括和掠夺国民经济
(1)实行通货膨胀政策。 (2)统制金融业。 (3)实行外汇管制政策。 (4)统制国内商业。 (5)统制对外贸易。
3、统制工矿业
抗战开始后,四大家族利用手中的政治军事 权力和金融垄断势力,趁机对民族工矿业进行大 规模的吞并和掠夺,迅速发展官僚资本工业,完 成对工矿业的垄断。它通过两个机构来掠夺和吞 并民族资本工矿业: 一是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藉重在矿业方面; 二是经济部工矿调整处,藉重在工业方面。
中国近代经济史
第五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崩溃 (1927-1949)
主讲:邓绍辉
目录
第一节 20世纪20-40年代日美对中国 的经济侵略 第二节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发展及 崩溃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走向胜利
第一节 20世纪20-40年代日美两国 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控制掠夺农业
抗战时期,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加紧对农业进 行控制与掠夺。 一方面通过商业机构直接控制农村的经济作 物,对棉花、蚕丝、茶叶、桐油、猪鬃等进行统 购统销。另一方面通过田赋征实、征购、征借, 对粮食进行掠夺控制。 总之,在四大家族的横征暴敛之下,广大农 民陷于贫困破产的深渊,不得不出卖仅有的土地, 或承受高利贷剥削。
抗战时期,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得到进一步 发展。其主要表现在: 1、财政搜刮 (1)实行田赋征实、征购、征借。田赋名 义上归有田的人负担,实际上地主以田赋增 加为理由,增加地租,转嫁在农民身上。 (2)增加税收。 (3)发行公债。公债发现越多,钞票也印 得越多,通货膨胀越厉害。
2、实行战时经济统制政策
(3)实施结果 第一,这一政策使四大家族完全垄断 了全国金融业。 第二,这一政策使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公 开合法地搜括民间大量存银。 第三,这一政策为滥发没有实物作基础 的钞票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四,这一政策把当时中国币值汇率固 定在英镑、美元上,使其带有浓厚殖民地 性质的外汇制度。
三、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发展
5、实行币制改革
什么是法币?法币是“法定货币”的简称,是指由 国家以法律形式赋予强制通用的货币。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实施了废除银两,改用纸币 的一次币制改革活动。这次法币改革政策实施背景: 一是清朝实行银两与铜钱同时并用政策,并长期采用 银本位制。 二是民国初期中国市场上银元与纸币混用。此外,还 有大量外币流通于中国市场。 三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币制仍不统一。中央和地方 银行均有货币发行权。
什么是“满业”?
该组织是近代日本控制我国东北重工业的经 济侵华机构。1937年12月20日,伪满洲国政府 颁布《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管理法》,成立 了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一般简称“满业”, 专门经营钢铁、煤炭、贵重金属、其他重工业和 军工生产。 这一机构名义上归伪满洲国政府监管,实则 由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指挥。该机构基本上垄断了 我国东北地区重工业和军工生产,为日本帝国主 义掠夺我国东北地区重工业资源及全面发动、扩 大侵华战争提供了大批军需物资。
什么是“满铁”?
该组织是近代日本控制我国东北地区交通运 输的经济侵华机构。1906年,日本在我国东北地 区设置“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一般简称“满 铁”。 该机构表面上是一个修建经营铁路的公司, 但实际上拥有极大的权势。它除负责投资经营中 国东北南满铁道(即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 铁路)的投资、经营、管理之外,还公然涉足于 我国东北地区政治、军事、情报等领域。据历史 资料显示,在近40年的时间里,“满铁”始终活 跃于日本经济侵略中国的最前沿,它是日本经济 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大本营。
第二节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 发展及走向崩溃
一、什么是官僚资本 1、概念 官僚资本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上的一个 专用名词,是指当政者凭借国家政权力量, 强行占有公共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私人资 本,从而在经济领域中形成一个被个人或 集团强占、控制的官僚资本。
2、官僚资本的产生和发展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九世纪后期,清政府洋务派采取官办、 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开办的近代军用工业和民用 工业,是中国官僚资本的早期形式; 第二阶段: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 官僚资本继续发展; 第三阶段:1927-1949年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官僚 资本发展到高峰,形成蒋、宋、孔、陈四大家族。
三、美国独霸中国及其失败
20世纪20~40年代,美国在华势力迅速扩大。如支持(直 系)北洋军阀打内战、干涉和镇压中国革命、支持蒋介石打 红军、抗战时期曾一度帮助中国抗日。 抗战胜利后,美国妄图独占中国,在政治上支持蒋介石 政府大打内战,经济上控制和掠夺中国财富。其主要表现在: 1、美蒋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1946年中美航空、航海协 定等; 2、美帝独占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对外贸易; 3、美帝独占中国的投资场所 ; 4、美帝对中国农业的掠夺; 5、美帝对中国交通运输业的控制; 1946-1949年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美帝 国主义企图独占中国的侵略政策遭到失败。
到1936年,“四行”的实收资本占 全国银行的实收资本42%,资产总额占5 9%,如果把他们直接支配的其他银行计算 在内,那么,四大家族的金融势力在全国银 行业中所占比重将更大。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了以“四行二局” 为中心的垄断全国金融业的统治网。
3、垄断工商业
四大家族利用政治权力和金融势力,对工矿业和商业进行 垄断。 在工业方面采取没收、侵夺以及与外国合作等手段,建立 “官办”和“商办”两种类型的企业。“官办”的厂矿主要是 资源委员会所属的十几个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数是吞并或没收 的。“商办”企业是四大家族自建的一批垄断性工业企业。如 宋子文家族控制的扬子电气公司、淮南路矿公司等。他们还依 仗政治经济势力,吞并或控制了一些民营企业。 在商业方面,他们的垄断活动主要是替外国包销进口商品 和掠夺物资出口。例如宋氏家族建立的“中国棉业公司”、 “华南米业公司”、“国贷联营公司”等,都是以“商办”形 式的大商业垄断机构。资源委员会垄断锑、钨的运销和出口, 这是“官办”的商业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