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课题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单元第一单元学科中国历史年级七年级学习目标1.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2.知道夏、商、西周三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及三朝更替的顺序。
3.了解西周分封制及其作用。
重点夏朝的建立与西周的分封制难点西周分封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利用《烽火戏诸侯》视频导入2、师:同学们对于“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应该是耳熟能详了,那你们知道“诸侯”这个词来自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吗?3、生:(周朝)4、师: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王朝又是谁建立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学观看,思考吸引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观察地图,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都城:阳城;建立者:禹统治区域: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生:大。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加深直观印象让学生多思考,多动脑禹没有继续实行禅让制,他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夏朝大禹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这个天下变成了他们家的天下,称为:世合作讨论,增加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让学生学会感悟历史,辨别历史人物袭制。
生:修筑城堡、宫殿,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学生回答: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的功过是非突破难点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关于分封制的内容,加深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年;建立者:汤都城:毫生:(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影响;盘庚迁都;此后保持了相对稳定。
)学生:国土面积逐渐扩大。
学生回答:分封制。
学生回答:分封对象:亲属、功臣,将他们封为诸侯;分封内容:土地和平民、奴隶诸侯国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生:统治残暴,失去民心,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亡国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夏、商、西周三朝的建立和灭亡过程,总结了朝代建立和灭亡的规律,一个朝代要建立和加强巩固,要有一个贤明的君主,要任用贤能,发展生产,而暴政往往是国家总结提升灭亡的重要原因,这是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不仅是以前,现在我们也要发对暴政,建设和谐、民主、法治的社会。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探究新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授新课)
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
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他凭借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请学生概括夏朝的基本情况。
(2)世袭制
材料研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②展示《分封制示意图》,讲述分封制的内容和目的。
③展示动画《周初形势图》,帮助学生理解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和作用。
(2)播放“周厉王暴政”的视频,展示图片《烽火戏诸侯》,让学生理解西周灭亡的原因。
(1)①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分封制。
②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和目的。
③观看动画和理解分封制的作用。
(2)观看视频,感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意义。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参考答案:
1.C
2.B
回答问题。
熟悉中考题目,巩固知识。
课后作业
“助纣为虐”这个成语说的是商朝最后一个暴君纣,生前宠爱一个名叫妲己的妃子,对她言听计从。因此,后人往往将商朝灭亡,归咎于纣王宠幸女色。历史上因此也将所谓妲己“助纣为虐”作为“女人是祸水”说法的例子之一。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谈谈对商朝灭亡原因的看法。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以及世袭制、分封制的建立情况。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段《三字经》。
那么,夏商周究竟是怎样一段历史,这些人物都有着哪些历史故事呢?设问:这段《三字经》中出现的朝代更替和人物分别有哪些?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于发展》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需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出来。
1.知道夏朝的建立和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2.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过渡)带着这2个目标,我们首先进入篇章一的学习“整体感知、兴亡线索”。
一、整体感知兴亡线索【自能检测】根据自能预习,进入我们精彩的“一战到底”,掌声请出我们的主持人——魏婕同学。
学生主持与抢答。
谢谢刚才几位同学的精彩演出,他们的表演印证了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通过刚才的pk,相信大家对夏、商、西周的兴亡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
(展示表格)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了解一个朝代,我们必须要掌握这三大要素: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请大家对照表格,把这些关键信息在书上找到,并做好标记。
(过渡)对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有了整体感知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君王们的那些事。
二、明君暴君道尽兴亡事(一)夏朝的兴衰【看图说史】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这两张图片中有一个共同的人物——大禹,请大家仔细对比这两张图片,思考:大禹的形象有何变化?左:戴斗笠,穿粗布衣服,跟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区别;右:禹戴上了冠冕,一身君王的装扮。
大禹的形象之所以发生巨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他身份的转变:由一个部落首领转变为一国的君王。
大禹因治水有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那么,禹建立的夏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所谓温故而知新,大家回顾一下,禹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如何获得的?(舜禅让给他)那么,现在禹成了一国之君,他的王位由谁来继承呢?还是通过禅让的方式吗?(学生讲述:儿子启继承了王位)于是就有了三字经当中的“夏传子,家天下”。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夏朝、商朝、西周的建立以及这些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认识这些早期国家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掌握夏、商、西周三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夏、商、西周三个早期国家的建立过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早期国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夏、商、西周三个早期国家的建立过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夏、商、西周三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加深对早期国家发展过程的理解。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夏、商、西周三个早期国家的建立过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重点突出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原因。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探讨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总结出历史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早期国家的产生、夏商西周的更迭、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以及秦朝的统一。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对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具体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讨论问题等方式,深入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讨论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早期国家产生的重要性和发展的必然性,了解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和过程。
2.夏商西周时期的更迭和重要事件。
3.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和重要人物。
4.秦朝的统一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阅读史料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讨论问题法:学生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国家?国家是如何产生的?”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发展的过程;2.掌握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3.理解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内容本课程将分为三个部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其中,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本课程的重点,将重点探讨早期国家的产生原因、基本特征以及早期国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2. 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提高文化素养;2.互动探究法:通过问题、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1.掌握早期国家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征;2.理解早期国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2. 难点1.理解早期国家的作用和影响;2.掌握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四、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1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和方法,课时安排如下:1.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发展与演变(20分钟);2.早期国家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征(25分钟);3.早期国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15分钟)。
五、教学过程1.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发展与演变在这一部分,我们会通过PPT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原因。
2. 早期国家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征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通过案例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早期国家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征,并辅以PPT展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早期国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早期国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同时,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六、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采用口头提问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结束后,我们将对学生进行口头提问和小组讨论,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思考能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过程以及国家的基本特征。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产生的标志是公共权力的建立和私有财产的出现。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国家的形成过程、国家的基本特征以及早期国家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还处于初步阶段,对于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但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通过引导和启发,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在课堂上,学生应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以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过程以及国家的基本特征,认识早期国家产生的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于国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和过程。
2.国家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必然性。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3.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3.教学资源:收集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相关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如农业的发展、城市的出现等,引导学生思考早期国家产生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早期国家产生的过程,如夏朝、商朝的建立,以及国家的基本特征,如公共权力的建立、私有财产的出现等。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开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目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根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根底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拟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展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教学重点:夏朝建立和家天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西周分封制教学难点:西周分封制教学预备:一、课前导学: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根底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建立时间:约______年;2.建立者:_______;3.地位:我国的____________王朝。
4.意义:夏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_______的产生。
5.禹的儿子_______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________。
最后一个夏王是______〔暴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
1.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的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2. 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3.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夏商周的更替过程和分封制
难点:对分封制的理解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这是古时的《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后继的商王朝和周王朝,国家地域更为扩大,建立了各项制度,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
夏、商、周三朝是怎样更替的?西周时期建立了什么样的制度?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了解夏、商、周的历史变迁。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了尧舜禹的“禅让”。
说的是尧年老时,把位置让给了德才兼备的舜。
舜年老后,又用同样的方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而禹在位期间,我国的史前时期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1.根据课文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和地点
公元前2070年、禹、阳城
2. 材料研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问题:材料中“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的各指的是什么时期?反映了什么?其代表事件是什么?
尧、舜、禹时期,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禹传子(启),家天下。
3. 夏朝国家机构的建立有哪些?夏朝的统治中心在哪里?
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4. 考古学家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
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敲击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有何意义?
既反映除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又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夏朝经历了400多年,夏桀是夏王朝最后一个国王,他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我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夏桀的残暴统治终于引发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削弱了自身的统治,最后被商汤所灭。
二、商汤灭夏
当夏朝衰败时,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逐渐强大起来。
商的首领汤,团结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
1.商朝在什么时候建立的?都城在哪?
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
2.后世为什么把商朝称为殷朝?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
因为盘庚将都城迁到殷(河南安阳),所以商朝也叫殷朝。
战乱、洪水、政局动荡、占卜迷信、外族入侵、自然环境的恶化等。
盘庚迁殷后,商朝兴盛了很长一段时间。
到商纣王时,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社会各种矛盾都达到了非常尖锐的程度,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
三、武王伐纣
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不仅没有巩固自己的统治,反而加速了商朝的灭亡。
就在商纣王沉迷于酒池肉林、贪图享乐之时,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的周部落发展起来。
周武王时,在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下,周部落日益强盛。
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西周的建立者是谁?时间是什么时候?都城在哪里?
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镐京
讨论: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夏桀和商纣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人心且能够重用人才,联合周边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
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分封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2.西周分封的对象是什么阶级的?学生:亲属、功臣、先代贵族。
3.西周分封的作用有哪些?积极:开发边远地区,巩固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弊端:当诸侯强大起来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
4.西周分封的内容有哪些?
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周天子打仗。
5.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6.西周的衰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
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后来,周平王动迁洛邑,史称东周。
思考:夏、商、西周三代的兴亡有什么相似之处?
兴:重视生产,关心百姓,重用贤才。
亡:统治者的暴政
总之:统治者重用人才,关心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暴政必然导致灭亡。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的兴亡交替的历史过程,无疑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亘古不变的治国之道,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亦是彰显了国家的本质所在。
【板书设计】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禹传启世袭制
牧野大战
巩固统治分封制
原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