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性的辩证法_卢卡奇辩证法新解

合集下载

“总体性”的实践智慧——卢卡奇从实践维度对马克思辩证法的新阐释

“总体性”的实践智慧——卢卡奇从实践维度对马克思辩证法的新阐释

“总体性”的实践智慧——卢卡奇从实践维度对马克思辩证
法的新阐释
刘林
【期刊名称】《理论探讨》
【年(卷),期】2018(0)5
【摘要】卢卡奇从批判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出发,把马克思的辩证法理解为批判和改造资本主义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的社会辩证法或历史辩证法。

他把总体性作为历史辩证法的核心要素,并通过总体性将历史、现实、实践融合于主客体统一的历史辩证法中。

这种对辩证法新阐释的重要意义在于:辩证法不再是自然的变化规律,而成为与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的思维方式。

【总页数】6页(P81-86)
【关键词】卢卡奇;辩证法;总体性;历史;实践
【作者】刘林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05
【相关文献】
1.中国改革与“总体性”的辩证法——黑格尔、马克思和卢卡奇“总体性”思想比较 [J], 李聪
2.卢卡奇的历史总体性与马克思辩证法的双重维度 [J], 高广旭
3.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对当代实践的启示 [J], 成亚慧
4.总体性的辩证法和实践的逻辑——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J], 石敏敏
5.总体性的辩证法和实践的逻辑——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J], 石敏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就是指在对待事物、问题的认识上,强调整体思考、系统思
考和历史思考,旨在深入理解事物和问题的本质。

这种辩证法是卢卡奇在其哲学思想研究
中形成的一种方法论,也是其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行继承和发展的一种具体表现。

在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中,对于一个问题的认识不是从孤立、单一的角度出发,而
是通过分析事物和问题的各个方面,考量它们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来形成一个完整的
系统。

这种思考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事物和问题的本质,揭示其内部矛盾和变化
趋势,指导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除了整体性思考外,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还注重历史思考。

他认为,每一个事物或
问题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因此要全面考虑其历史渊源、
发展过程和现状。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演变规律,发现其中的客观必然性和主
观因素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在实践中更加准确地施策。

总体性辩证法还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即在总体性思考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和
实践经验来进行验证和实践。

这种方法可以在不断实践和反思中,逐步深化人们的认识,
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总之,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是一种全面、系统、历史地认识科学问题的方法,它强
调整体性思考、历史思考和理论实践相结合,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和问题的本质,指导人们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方法的实践价值在于,它不仅适用于哲学研究,也可
以应用于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实践。

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当代功能解读

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当代功能解读

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当代功能解读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现代西方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释与探索,其理论一些方面属于马克思主义,有些方面又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思想。

本文就最早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格奥尔格·卢卡奇的总体辩证法思想展开深入地论述,从其继承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科学内核三方面出发,与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相联系,着重地探讨了他的总体性辩证法的当代功能,为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借鉴这一理论,并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科学发展观;功能格奥尔格·卢卡奇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被学术界公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山鼻祖,他发表于1923年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则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也是其一生的扛鼎之作,该书的副标题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显然,卢卡奇哲学思考的重点首推辩证法问题,他为自己的方法论体系精心构筑了一个逻辑起点和基本范畴:总体性(totality)。

卢卡奇提出了“总体性”范畴,并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试图“革新”马克思主义,给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

何谓“总体性”?卢卡奇本人在1947年曾比较明确地作过一次概括:“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体性概念首先是指相互作用的矛盾的具体的统一;第二,是指不论是向上还是向下的整个总体的系统相对性(即是说:整个总体是由从属它的各个总体构成的,而这个总体本身同时又是由一个更高级的复合体的各个总体所决定的……);第三,是指整个总体的历史相对性,即整个总体的总体性特征是变化的,分解的,并限于一定的历史时期。

”[1](P.63-64)概括说来,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总体性”是一种整体统率局部的原则。

“总体性”即着眼于全体、整体,是相对于局部、片断而言的。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基本原理之一。

卢卡奇在他的《总体辩证法》中提出了关于总体辩证法的观点,由此构建了概念的系统、
有明确的逻辑结构和统一的理论体系。

首先,卢卡奇强调要以实践为起点,以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实践,坚持辩证法原则,即
统一和对立统一相结合。

例如,从实践出发,辩证法必须从“爱因斯坦空间”和“崩溃者
空间”中运用思维,即要准确地把握和分析不同的事态,要发挥其在统一方面的作用,以
此获得更加全面的理解。

同时,要认识到某些事态的不同,从而可以对这些事态的不同寻
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第二,卢卡奇认为,总体辩证法也应该以实践关系为根据,来建立概念的系统,其中
有唯物辩证法、历史辩证法、社会辩证法和伦理辩证法。

卢卡奇指出,唯物辩证法反映了
物质客观存在的多样性与有机统一,历史辩证法则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有机共存,
社会辩证法表达了社会联系的多样性与有机一致,伦理辩证法则将系统性抽象出来,探讨
人类关系的多样性与有机统一。

最后,卢卡奇认为,辩证法的运用应当延伸到对其他思想的审视,因此他提出了“思
想的和平”的概念,以充分发挥辩证法的作用,消弭思想之间的矛盾,促进哲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卢卡奇在《总体辩证法》中提出的辩证法的实践观点,是一种物质、历史、社会和伦理思考方式,消弭了矛盾和偏见,实现思想的和平,并且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思想和具体实践提供更加科学和全面的理论指导。

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关系

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关系

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关系【摘要】卢卡奇是20世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提出了“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对于理解和改变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卢卡奇将“物化”视为将人类关系物化为客观现实的过程,而“总体性”则是将事物融合为整体的方式。

在他的辩证法思考中,通过运用“物化”和“总体性”概念,卢卡奇揭示出社会矛盾的本质,并提出解决之道。

他认为,“物化”和“总体性”相互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这种思想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解决社会问题并促进社会进步。

我们应当重视卢卡奇的思想,从中汲取启示,并为未来研究开辟新的方向。

卢卡奇的“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深远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卢卡奇、物化、总体性、辩证法思想、重要性、概念、运用、相互作用、实践意义、现代社会、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卢卡奇简介卢卡奇(Antonio Gramsci,1891-1937),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巨人。

他生于意大利的萨丁尼亚岛,曾在都灵大学学习哲学。

在革命活动中,卢卡奇被捕并被判处长期监禁,但他在狱中依然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创作了许多重要著作,留下了丰富的理论遗产。

卢卡奇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和阶级斗争的本质,提出了“物化”和“总体性”这两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往往会被物化,失去自我意识和主体性,成为经济体系的附庸;而“总体性”则是指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具体应用,强调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揭示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卢卡奇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社会思考和理论指导。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卢卡奇的“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1.2 对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重要性卢卡奇的“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现象、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关系

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关系

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关系卢卡奇是一位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对辩证法的理解与发展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出了“物化”和“总体性”这两个概念,并探讨了它们与辩证思维的关系。

卢卡奇提出的“物化”概念强调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他认为,传统的唯物主义思想将物质与意识割裂开来,将物质视为客观存在,而将意识视为主观心灵的产物。

他认为这种分割是错误的。

卢卡奇提出,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作用的,物质通过意识表达,意识通过物质来实现。

他强调了身体的存在对于意识的形成和表达的重要性。

卢卡奇认为,人类的意识是通过自身与物质世界的互动和转换而形成的,而不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思维和感受。

而“总体性”概念则强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卢卡奇认为,事物的本质在于它们与其他事物的互动和关系。

他反对将事物仅仅看作是孤立的个体,而主张将事物置于更大的环境中来理解。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进行分析,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

物化与总体性的关系在卢卡奇的辩证法思想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他认为,物化和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概念。

物化强调了物质与意识的互动关系,而总体性强调了事物的整体性质和相互关系。

物化使我们意识到了物质世界对于意识的形成和表达的重要性,而总体性则使我们意识到了事物及其相互关系对于事物本身的发展和演变的重要性。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物化与总体性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物化是总体性的基础,总体性又反过来影响物化。

物化意味着我们将事物看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静止的存在。

总体性意味着我们将事物置于更大的环境中,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关联和分析。

通过理解事物的物化过程和总体性本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进程。

卢卡奇的“物化”和“总体性”是他独特的辩证法思想的核心,通过理解物质和意识的互动关系以及事物的整体性质和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

这种辩证法思维有助于我们超越表面现象,从更全面、更深入的角度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关系

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关系

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关系1. 引言1.1 卢卡奇对物化与总体性的理解卢卡奇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对于物化与总体性的理解在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一种将人和人的关系看成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事物的现象,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异化和物化。

而总体性则是指人类社会的整体形态和结构,包含了社会各个方面的统一和整体性。

卢卡奇认为,物化对于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使人们陷入了对客观事物的唯物主义和功利主义观念中,进而忽视了人的主观性和自由意志。

卢卡奇的总体性概念强调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强调了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他认为,只有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才能够理解和分析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总体性的观念使人们能够超越片面的个人利益和狭隘的立场,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卢卡奇强调了解略总体性对于克服物化现象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辩证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思想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包含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基本方面,其基本思想是对立统一的原理和质量互变的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思想被用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辩证法思想的核心思想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辩证法思想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无限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之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不仅是一种认识方法,更是一种改造世界的行为指导,其目的是为了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现实。

通过辩证法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

2. 正文2.1 卢卡奇对物化与总体性的关系探讨卢卡奇在其哲学思想中对物化与总体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当我们提到哲学家卢卡奇时,总体性辩证法必然被提及。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它主要强调人类社会的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并通过人类社会中自然界、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了新的哲学观点。

总体性辩证法相较于传统的认知论更注重以整体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社会。

其主要理论包括: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集体行动的二元性、人类文化的总体性和开放的未来。

首先,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他认为人类社会是基于自然环境的发展而来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是物质与精神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历史发展关系。

卢卡奇提出,人类社会应该从适应自然界到改造自然界,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人类需要认识自然,掌握自然的规律,并通过技术手段将自然界改造成符合人类利益的样子。

其次,总体性辩证法强调人类的集体行动具有二元性。

在人类社会中,个体和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

集体行动不仅是社会共性的反映,同时也是个体行为的具体体现。

卢卡奇提出了“主体-客体”的概念,即个体既是行为之主体,又是社会共同的客体。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通过集体行动的推进来完成。

这意味着人类社会是由集体行动和个体行为共同构成的。

第三,总体性辩证法提出了人类文化的总体性。

在卢卡奇的哲学中,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不仅涉及到历史进程中规律性的发现,也体现了人类文化本身的总体性。

卢卡奇认为,人类文化是由多种相互关联的现象和事件相互作用而成的,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只有在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总体性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合理的历史发展模型,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最后,总体性辩证法强调了社会未来的开放性。

卢卡奇认为,人类社会不应该被当作一种已经完成或已经结束的事物。

反之,人类社会应该被看作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因此,人类社会的未来也是开放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研究
总体性的辩证法
———卢卡奇辩证法新解
李富君
摘 要 针对第二国际的庸俗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卢卡奇提出了把总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核心的新思想。

其总体性范畴主要有三个层次,即总体是一种整体统率局部的原则,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统一,体现为一种历史过程。

对卢卡奇总体性思想作以探讨,对纠正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违反辩证法的现象和倾向有重要意义,对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会产生启迪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 总体性 辩证法作者简介 李富君,女,1977年2月出生,郑州大学在读研究生。

(郑州 450052)
在辩证法思想史上,卢卡奇提出了总体性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新思想。

卢卡奇一反“正统”,提出了“总体性”范畴,并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试图“革新”马克思主义,给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

一、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含义什么是“总体性”?“总体性”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卢卡奇有过多种表述,概括说来,主要有三个层次:
(一)“总体性”是一种整体统率局部的原则
“总体性”即着眼于全体、整体,是相对于局部、片断而言的。

整体由部分组成,但又不
是部分的机械相加,其作用也不等于各部分之和。

卢卡奇认为,“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到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
基础的方法的本质”①
,它强调“总体的全面渗透优于部分”,要求“每一部分从属于历史与思想的整个统一体”。

卢卡奇把这种总体对于局部的优先性看作“科学中革命原则的
支撑者”②。

(二)“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统一
卢卡奇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总体性离

23・
不开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同时,总体性不仅决定认识的客体,而且决定认识的主体,只有把主体自身作为一个整体时,才能把客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

由此,他强调整个阶级的意识,并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总体性的认识。

卢卡奇把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加以区分,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形而上学把客体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把主体的活动看作非实践的冥思或直观;而辩证法的中心问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就是对于“实在”的改变。

(三)“总体性”体现为一个历史过程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在历史的运动中把握主、客体统一的。

主、客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人们认识、改造自然的程度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在奴隶社会中,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很低,受自然的牵制很大,因而主体不能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

这时历史表现为自在的主体与自在的客体的统一。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控制、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这样,自在的客体变为自为的客体,主体也逐渐意识到自身,由自在的主体变为自为的主体。

主体在劳动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与劳动结果联系在一起,当劳动结果回到主体时,他就可以用来发展自身。

这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工人从事劳动,资本家付给报酬。

但这实际上只是个体主体与个体客体的统一,而且,当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物化”时,个体主体便不再能把握自己和历史了。

二、对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评析
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什么?这是卢卡奇长期苦苦探索的问题。

针对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如伯恩斯坦等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思潮,卢卡奇提出,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而不是某个现成的理论结论和对经典著作的注释。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卢卡奇认为就是总体性方法。

他说:“构成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之间决定性区别的,不是历史解释中经济动机的优先性,而是总体性的观点。

整体性范畴,整体对部分的优先性,是马克思方法的实质。

……总体性范畴的首要地位是科学中的革命原则的体现。

”③总体性之所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是由总体性范畴的本质和特征决定的。

它有多重特征。

作为本体论原则,卢卡奇的自然观是社会存在本体论,强调“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④;作为认识论原则,他的方法论是能动的、具体的认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作为辩证法原则,他的辩证法是社会历史的辩证法,把自然辩证法排斥出去。

由此可见,卢卡奇把方法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从表面上看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存有分歧,但从整体上说,它并未背离马克思主义精神,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与原理分开,易流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片面性和简单化。

但在那个把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原理和观点当做绝对真理的年代,他不墨守成规,不束缚在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上,这无疑会开阔人们的视野,启迪人们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

可以说,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的基本方法,就是总体性方法。

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他强调,总体性“不是把它的各个环节归结为无差别的同一性、统一性”,而是把这些环节看作是包含差别和矛盾的辩证同一性。

对立统一规律强调的是微观的分析,总体性则强调从宏观的综合总体出发研究问题。

因此,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蕴含于总体性方法之中,并以总体的综合为归宿;而总体性方法又包含矛盾分析方法于自身,以矛盾分析为出发点。

这两种思维方法相互渗透、补充,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和认识

3
3

总体性的辩证法———卢卡奇辩证法新解 
方法。

与恩格斯以自然为本体的辩证体系不同,卢卡奇提出以社会为本体的辩证法。

他认为如果以自然为本体,势必认为自然界先于社会,先于人类,从而形成社会从属于自然,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的看法,自然界就具有了在时空上的优先地位,这样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必然是自然。

与此相反,他提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科学的物化实质在于丧失了总体性,这导致科学既不能从总体上把握实在,又使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沦为物化意识,从而窒息了无产阶级的主体性。

如何克服这种把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分离开来的物化意识呢?卢卡奇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问题与德国古典哲学联系起来,认为德国古典哲学是从意识的物化结构中产生出来的。

他把德国古典哲学发展中的一切物化问题都看成是需要彻底反思的哲学问题,希望通过“对资产阶级思维的二律背反”的批判,把黑格尔辩证法转变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上来,进而从哲学和历史上确立物化的克星———无产阶级主体性或自我意识。

他通过对现代理性主义的分析,指出德国古典哲学即使是对物化的超越,其超越的方式也注定是直观和抽象的,因为客观存在自身也是物化的。

通过对资产阶级“二律背反”的扬弃,卢卡奇认为把黑格尔的辩证法转到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上是可能的,这样就从历史和思想史上确认了物化的克服者———无产阶级。

提出把无产阶级作为存在本体,既克服了黑格尔把绝对精神当做本体而导致的二元论,又提高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主体性,从而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作出了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把人作为存在的本体,必然以自己的实践作用于自然,从而包摄自然。

因此,他说“自然是一个社会的范畴”,自然从属于
社会,从属于人及其实践。

因此,自然与社会
的关系,就成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自然就具有了社会历史的性质。

这样一来,哲学的出发点就是社会历史以及构成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及实践。

这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反对了第二国际一些理论家把哲学极端本体论化的倾向。

但由于卢卡奇没有对自然与社会、自然本体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给予恰当说明,笼统否认了辩证法的普遍性,客观上引起人们对社会存在本体论的误解。

为弥补这一缺陷,卢卡奇晚年在其《关于社会存在本体论》一书中,致力于为社会本体论寻找一般本体论基础,正确解决了自然本体与社会本体之间的关系。

然而,总体性理论的失误是过分强调理论与实践、认识与行为的一致,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别,从而把辩证法混同为一种实践活动,影响了总体性理论的历史作用。

但是,毋庸置疑,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发展史上,卢卡奇首次把总体性当做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来论证,不仅以其对总体性的界定、方法的解释,冲击了把马克思主义极端自然本体论化的趋势,丰富了辩证法的理论和概念,而且还开辟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这对于纠正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是从总体来理解局部,不是从主客体统一和历史过程来理解辩证法的现象和倾向有重要意义,对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然会产生启迪作用。

责任编辑 章 石
注释:
①③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第1版,第76页、第
77页,商务出版社,1992年出版。

②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第31页,重庆出版社,
1989年出版。

④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导论》,第1版,第312页,华夏出版社,1989年出版。


43・ 河南社会科学 2000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