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确定

合集下载

浅谈如何制定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

浅谈如何制定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

浅谈如何制定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制定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师在幼儿教学中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也是幼儿教学的基础。

目标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合理的目标能够引导幼儿发展,培养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等能力,同时也与幼儿园的教学理念和教育目标密切相关。

本文将浅谈如何制定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

第一,明确教学活动的主题和内容。

教学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是目标制定的前提。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和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教学活动。

主题和内容应该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兴趣相关,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第二,明确教学目标的层次和方向。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的层次和方向,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

知识目标可以是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记忆和理解等;能力目标可以是幼儿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态度目标可以是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自信心和合作意识等。

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可以设定不同的层次和方向的目标。

第三,考虑幼儿个体差异和发展水平。

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水平是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

教师应该根据幼儿个体差异,分析其认知、情感和行为特点,制定相应的目标。

对于不同水平的幼儿,可以设定不同的目标,既能合理引导幼儿发展,又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四,重视过程和成果的衔接。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关注教学过程,还要关注教学成果。

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来达到,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过程和成果的衔接。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教学活动和任务,引导幼儿主动参与、体验和探索,进一步促进目标的达成。

第五,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还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游戏,引发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制定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过程。

幼儿园课程目标设定与实践 幼儿园教育目标

幼儿园课程目标设定与实践 幼儿园教育目标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起点,在教育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幼儿园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以正确的教育目标为指引,因此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定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教育目标的设定与实践,旨在为幼儿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定在设定幼儿园教育目标时,首先需要明确幼儿的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能力都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幼儿园教育目标的设定上,需要充分考虑这些方面。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定应该紧密围绕国家教育政策和幼儿园教育的基本任务。

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健康、快乐、智慧和有创造力的个体。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定应当遵循这一宗旨,着力培养幼儿的身心健康、语言表达能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美育艺术素养、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定应该充分考虑家庭和社会的需求。

幼儿园是孩子和家庭、社会接触的第一个教育场所,因此必须结合家庭和社会的需求,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最合适的教育目标。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实践在实践幼儿园课程目标时,首先要注重对幼儿个体发展的关注。

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速度和方式各有不同,因此在实践幼儿园课程目标时,教师需要注重对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的理解和尊重,因材施教,照顾到每个幼儿的成长需求。

实践幼儿园课程目标要重视体验式教学。

幼儿正处于感觉、认知、语言等能力的敏感期,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通过感官体验和亲身实践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实践幼儿园课程目标还需要注重跨学科的整合。

幼儿园教育是全面的、综合的教育,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将不同学科的教育内容进行整合,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

实践幼儿园课程目标要注重与家庭和社会的合作。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幼儿成长的大舞台,因此教师在实践幼儿园课程目标时,需要积极与家庭和社会进行合作,共同关心、呵护和教育好每一位幼儿。

幼儿园课程目标确定

幼儿园课程目标确定

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大演说家”(昆体良)
教育是为过上“完美生活”做准备(斯宾塞)
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是“做成一个人”(鲁洁)
(一)普遍性目标
行为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教育过程结束后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基本特点: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从幼儿角度表述
从教师角度表述
表述的角度要一致
4.如何表述教学活动目标?
鼓励、引导、帮助、使……
帮助幼儿获得形状、颜色、大小、分类、顺序等概念。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对事物进行比较,找出相互之间的联系。
从教师角度表述
理解诗歌的初步内容,感受诗歌中雨夜优美的意境。
01
体验小兔等候朋友的心情及朋友间的关爱之情。
5
在分组活动中,丰富有关水的渗透性的知识。
4
“水墨印染”活动目标:
省编教材:奇妙的水
了解各种豆制品是由黄豆制作的。 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及观察分析对比的能力。
大班“黄豆宝宝变魔术”的目标:
主要是用干、湿黄豆磨豆浆。教师提供石磨、干、湿黄豆、水、勺等材料,让幼儿分组探究了解豆浆制作的过程,并分析为什么干黄豆、湿黄豆磨豆浆的不同。 目标与活动的特质不一致,就无法根据目标考察幼儿的行为 。
作业:为以下活动方案添加目标
01
能比较清楚连贯地讲述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趣事。
02
愿意了解别人的故事,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03
体验和动物交朋友的乐趣,增进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我喜欢的动物朋友”目标
本文欣赏结束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谢谢欣赏!!

确定幼儿园课程目标与方法

确定幼儿园课程目标与方法

确定幼儿园课程目标与方法幼儿园课程目标与方法的确定幼儿园课程目标与方法的确定是保障幼儿得到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综合素养,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而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适合幼儿的方法和策略也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幼儿园课程目标与方法的确定,以期为读者深入理解并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解。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确定1. 认知能力的培养幼儿园的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

这包括了幼儿对自身、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认知,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察、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参与各种观察、实验、游戏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2.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语言是幼儿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幼儿园也致力于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讲故事、诵读、角色扮演等活动,幼儿可以学会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培养语言表达的流利和准确性。

3. 社交能力的养成幼儿园课程目标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这包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倾听、尊重、解决冲突等技能。

通过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和社交互动,幼儿园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4. 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幼儿园课程目标还包括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

幼儿正处在情绪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学会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应对情绪压力。

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通过情绪教育和情感体验活动来帮助幼儿学会情绪的认识与调节,培养他们的情商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幼儿园课程方法的确定1. 游戏为主的学习方法幼儿在幼儿园主要通过游戏来学习。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天性方式,能够激发幼儿的动机和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幼儿园的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让学习变得有趣而又有目的性,从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幼儿园园本课程教学目标设定 幼儿园课程目标

幼儿园园本课程教学目标设定 幼儿园课程目标

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最初起点,幼儿园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孩子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幼儿园的课程目标的设定显得至关重要。

在制定幼儿园园本课程教学目标时,需要考虑到幼儿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水平、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只有科学合理地设定幼儿园的课程目标,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下面就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认知目标1.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精细动作协调能力幼儿园的认知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精细动作协调能力。

通过参与游戏、手工、绘画等活动,让幼儿学会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通过操纵、握持、涂抹等活动,促进幼儿的小肌肉发展和精细动作协调能力的提高。

2. 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和交流能力幼儿园的认知目标还包括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和交流能力。

在幼儿园,老师们可以通过故事、游戏、歌曲等形式,引导幼儿善于表达、善于聆听,让幼儿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 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认知目标上,幼儿园还需要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参与各种棋类游戏、拼图游戏、解决简单问题等活动,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情感目标1. 培养幼儿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在情感目标方面,幼儿园需要培养幼儿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幼儿园,老师们可以通过幼儿游戏、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形式,引导幼儿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管理,控制自己的行为。

2. 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幼儿园的情感目标还包括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幼儿园,老师们可以通过小组活动、集体游戏、合作实践等形式,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3. 培养幼儿的情感与价值观在情感目标上,幼儿园还需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古诗词、故事、积木等形式,引导幼儿感受美、感受善,培养幼儿的情感与价值观,让幼儿在快乐成长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幼儿园课程目标设定

幼儿园课程目标设定

幼儿园课程目标设定幼儿园课程目标设定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础,课程目标的设定对于幼儿园的教学与发展至关重要。

幼儿园课程目标是指对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期望和要求,旨在帮助幼儿在各个方面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原则,具体列出主要目标,并分享我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观点。

1. 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原则(1)发展全面:幼儿园课程目标应关注幼儿的身心、智力、情感、社交等多个方面的发展,促进幼儿全面成长。

(2)符合幼儿的特点:幼儿阶段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课程目标应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合理设定,符合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个体差异:幼儿园课程目标应兼顾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需求和潜能,帮助他们充分发展并提供定制化的教育。

2. 幼儿园课程目标主要内容(1)认知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记忆、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语言、数学、科学等认知能力。

(2)社交目标:培养幼儿的沟通、合作、分享和自主性等社交能力,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道德准则和社会责任感。

(3)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情感表达和情感交流能力,促进他们健康、积极、自信的情感发展。

(4)身体目标:培养幼儿的运动、协调与控制能力,促进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5)艺术目标:培养幼儿的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表现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3. 我对幼儿园课程目标设定的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写手,我深知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重要性。

在我的理解中,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定应该关注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发展。

除了传统的认知、社交、情感和身体目标外,我认为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适应力也应是幼儿园课程目标的重要部分。

在当今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适应能力是他们未来成功的重要基础。

总结回顾: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定对于幼儿园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确定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确定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幼儿园建立持续发展机制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的新的需求,更新课程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

提高课程的整体效益,为培养未来社会成员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

然而,这种适应必须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等待。

改等开放20年来的经验使我们认识到,社会发展变化对幼教的需求是不会有什么人明确告诉我们的,只有靠我们自己不断地观察国际和国内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形势,同时分析幼教现状,经过思考,从中领悟社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课程。

一、幼儿期应该为未来人才打什么基础面对新世纪的来临,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又一次成为我们幼教领域需要特别认真思考的课题。

因为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当前的社会成员;中等教育培养的是5至10年后的社会人才;而小教、幼教培养的人需要适应更加遥远的未来社会。

对他们的培养要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不可用陈旧的观念阻碍他们应有的发展而浪费他们宝贵的童年!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建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其宗旨是:教育如何培养出21世纪所需的人才?教育如何在改造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该委员会的主席雅克·德洛尔发表文章《论未来教育》,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是未来教育的四大基础支柱。

我想这“四大基础支柱”的意思是,教育要面向未来就要从培养这四个“学会”做起。

据我所知,70年代以来联合国曾多次召开关于教育的国际会议。

70年代初的一次会议提倡“终生教育”,指出,人类已经进入“学习社会”,要生存必须不断地学习,在纵向上把教育从学龄期延伸到出生和老年,在横向上把学习从学校扩展到各种社会机构,从而推动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促进了广大劳动者素质提高。

终生教育除了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需求外,还包括人格、知识、习性、批判能力、行为能力的继续塑造。

学校特别要重视培养学习愿望和乐趣,培养学习能力和求知方法等等。

90年代前夕,北京举行了一次“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倡“学会关心”,指出人类面临两大挑战: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既互相竞争又互相依赖,迫使人们加强国际合作;严重的生态问题威协着人类的生存,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倡导全球合作精神。

浅谈幼儿园教学目标活动目标的制定

浅谈幼儿园教学目标活动目标的制定

专题小结:浅谈幼儿园学习活动目标的制定中二班沈婷2007、6 本学期幼儿园大教研组围绕学习活动目标的制定展开了研讨。

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使我对学习活动目标的制定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理解。

学习活动是一日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

活动目标的制定是整个活动的指南针,它既是活动设计的起点,也是活动设计的终点;既是选择活动内容、活动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也是活动评价的标准。

显然,在教学过程中目标的确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目标制定的适切性:1、目标的制定要符合班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幼儿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这种顺序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

这种发展规律表现在到一定的年龄,幼儿就会做什么事情。

例如,到一定年龄,幼儿就会走路、爬楼梯,不到这个年龄,机体这方面的能力没有成熟,即使去提前训练,也是事半功倍。

目标过高,超出幼儿的能力范围之外,幼儿因能力达不到,完不成任务不能获得成就感,失去兴趣;如果低于幼儿实际水平,幼儿会觉得枯燥乏味,身心疲劳,而失去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因此,在制定活动目标时,要结合本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同时,目标的制定还应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识规律一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

如学习活动《小手歌》,其中有一条目标是这样制定的:能发挥想象,用手指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

对孩子原由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我很了解。

这次活动要求幼儿发挥想象,用手指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孩子们能够去做,也能够有比较圆满的结果。

活动后的效果与我我们所料,孩子们不仅活动的积极性高,而且想象发挥得相当好。

2、目标的制定要适宜幼儿的发展需要有一些活动极其目标是可以让幼儿所接受的,但要完成这些目标势必要影响幼儿正常的发展需要。

在幼儿期,应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主的、以游戏为基础形式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从目标制定角度则更应考虑是否适宜幼儿发展,对幼儿可持续发展是否有真正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03期(总第147期)No.03,2007SerialNo.147浅论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确定吴荔红*(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州350007)[摘要]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确定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关键一环,但目前幼儿园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与研究。

幼儿园应了解课程目标的层次、研究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明确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才有可能确定适宜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建设;幼儿园收稿日期:2007-1-7*通讯作者:吴荔红,E—mail:lhwu@fjnu.edu.cnStudiesinPreschoolEducation学前教育研究在课程改革的初级阶段,幼儿园关心的是课程模式的改变,如今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人们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建设适合本园实际的园本课程。

在此过程中,幼儿园应坚持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对待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课程目标的确定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首要环节,明确了课程目标就等于明确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方向,有助于减少课程实施过程的盲目性,克服课程实施的低效现象。

幼儿园应认真对待和深入研究课程目标的确定。

一、幼儿园应了解课程目标的层次“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

目前,我国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所规定,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这是幼儿园在确定课程目标时不能违背的基本原则,也是幼儿园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必须考虑的第一个层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阐述了各领域目标。

这是介于抽象的“教育目标”和具体的“幼儿园课程目标”之间的中间层次的目标,它既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又对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确定起着指导作用。

应当说,领域目标依然是笼统而概括的,幼儿园必须制定出具体的、处于第三个层次的操作性课程目标,才能直接指导自己的课程实施过程。

然而,确定适宜的课程目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它不是对新《纲要》领域目标进行简单的转换,需要幼儿园对儿童、社会及各学习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才有可能实现这种转化。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课程目标表述:“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等。

显然,这样的课程目标依旧是笼统而模糊的,不可能对课程实施产生直接的指导作用。

在此,我们需要向瑞吉欧的教师们学习。

例如,马拉古兹曾这样清楚地描述“落实儿童权利”这一课程目标:“应有利于儿童经由连续不断的与他人及其他文化的区别和融合的过程,而形成创造性的智慧,使儿童有机会透过自由的学习方式获得个人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对事物的敏感度”;“让创造力、知识和求知欲能永远伴随在孩子发展的旅程中”等等。

瑞吉欧通过把目标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中,使生动灵活、充满变化的儿童活动始终沿着理想的大方向发展。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幼儿园应研究课程目标的来源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把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并列为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此后,这三个方面成为课程开发的基本维度。

对这三个基本维度关系的不同认识集中反映了不同的教育价值观,由此产生出“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与“学科本位课程”等典型的课程观。

“儿童本位课程”是目前许多幼儿园所追求的但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课程。

由于长期以来,“教师本位”的思想一直在教育实践中占据主流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幼儿教师对儿童的研究甚少,对儿童的需要知之甚少,开发的课程自然很难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

于是,在幼儿园出现了课程理念与课程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在理念上,人们倡导在教学中要尊重幼儿的想法,注重培养幼儿的批判意识,但在课程实践中,源自幼儿经验的、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常常被忽略,其丰富的想像常常被抑止,甚至被当作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瞎说”,教师不太尊重、也不设法满足幼儿的需要,幼儿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又如,在理念上强调课程的内容应来自幼儿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利用生活进行教育,但在课程实践中,当幼儿热衷于表达自己的具体经验时,教师往往不屑一顾。

要解决这些问题,研究儿童是根本。

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儿童需要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适宜儿童发展需要与水平的课程目标,并在课程实施中遵循课程目标的指向,达到促进儿童发展的最终目的。

“社会本位课程”目前在幼儿园还比较少。

不过,要确定适宜的课程目标,幼儿园还是有必要研究社会的需要,因为,幼儿园作为一个教育机构,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终极目的。

与此同时,尽管“学科本位课程”是目前幼儿园正在努力改变的课程,但是摒弃“学科本位课程”,并不等于幼儿园就可以不研究各学习领域的需要。

关于幼儿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其课程目标又该如何确定等问题,幼儿园只有通过研究课程的三个来源,即明确当前幼儿的需要、当今社会生活的需要及各学习领域的需要,明确本园的课程观,才有可能给予较为合适的回答。

否则,适宜本园实际的课程目标不会自动出现,所确定的课程目标也不能给予本园的课程建设以正确的指引。

三、幼儿园应明确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明确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能够增强反省意识,提高制定课程目标的自觉性与自主性。

幼儿园课程目标主要有“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种价值取向。

其中,“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向课程结束后幼儿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目标”的早期倡导者是博比特,经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系统研究而获得发展,其后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克拉斯沃尔(D.R.Krathwohl)等人继承了泰勒的“行为目标”理念,借用生物学中的“分类学”概念,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从而把“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到上个世纪60、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者梅杰(R.F.Mager)、波法姆(W.J.Popham)等人又领导发动了“行为目标运动”,把“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顶峰。

在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实践中,行为目标取向仍然受到教师们的认同。

因为它使教师明了活动结果的确切方向,与长期以来对活动结果的重视也是相吻合的。

近几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行为目标本身的具体内容发生了变化。

过去,教师注重的是“认知部分的目标”,现在开始认识到情感态度、能力、认知结合的“三维目标的整合”。

“行为目标”在目前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普遍存在有其现实意义与价值,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但是幼儿园在制定具体的“行为目标”时,应了解它的基本价值取向与不足之处,深入研究幼儿发展的哪些方面可以通过行为来测量,哪些方面则是不能用行为指标来衡量的。

只有通过这样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幼儿园确定的行为目标性质的课程目标才有可能是适宜的。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它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属于过程取向的目标。

“生成性目标”的渊源可以上溯到杜威“教育即生长”的命题。

在杜威看来,良好的课程目标应具备这样几个特征:第一,它必须根源于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包括原始的本能和获得的习惯);第二,它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第三,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这样,课程目标就不是一种指向遥远未来的结果,而是引导着现在的生长和发展的手段。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的“过程模式”也倡导“生成性目标”。

但是,在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一般很难把握“生成性目标”,不知如何在活动过程中自然生成目标。

这是需要幼儿园以后加以关注和重视的方面。

“表现性目标”指的是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的种种“际遇”(encounter),即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这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E.W.Eisner)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

它在本质上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强调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尊重个性差异,指向人的自由与解放。

这种目标取向与当代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相契合的。

但目前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与“生成性目标”一样,如何确定和实现“表现性目标”依然是一个难题,主要原因在于教师长期以来习惯于运用行为目标模式设计幼儿园课程,同时,中小学传统应试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广大幼儿教师自身创造性的发挥。

因此,如何根据实际确定适宜的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使广大教师明确这一价值取向,深入了解该取向的优势和缺陷,是每个幼儿园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这对提高教师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以及在教育实践中更有效地实施课程有着重大意义。

目标取向的确立为目标内容的选择和目标的陈述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目标取向是什么,就决定了一个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实施的安排以及相应的评价体系的建立。

如果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取向,那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实施的安排只能是“人云亦云”,在实施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各种偏差。

总之,在明确课程目标层次、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与基本取向之后,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和陈述方式也就确立下来。

在此前提下,幼儿园才有可能建立内容明确而具体的课程目标体系。

只有在这种明确的课程目标指导下,教师才有可能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创造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

可见,如何确定课程目标,是每个幼儿园在开发园本课程时都必须关注和认真研究的首要内容。

参考文献: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2.李季湄.关于幼儿园课程的几个问题,学前教育研究,2001,(1):27 ̄293.王春燕.百年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回顾及反思.幼儿教育,2004,(9)4.张华.论课程目标的确定.外国教育资料,2000,(1)5.郑三元论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学前教育研究,2005,(3):5 ̄76.苏贵民.论幼儿园课程理论的研究范围.学前教育研究,2005,(5):5 ̄6OntheGoalsofKindergartenCurriculumWuLihong(Educ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SchoolofFujianNormalUniversity,Fujian350007)Abstract:Goals’designationisveryimportanttokindergartencurriculumbecauseitpresentsthewholekindergartencurriculum’scharacteristics.Butit’spitifulthatkindergartensoftendonotnoticeitnow.Intheauthor’sopinion,kindergartensshouldknowthelayersandsourcesandvaluesofcurriculum’sgoalsbeforetheydesignthem.Keywords:curriculum’sgoals,curriculumconstruction,kindergarte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