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边区印象记(节选)》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娘子关前).示例之一..doc

(娘子关前).示例之一..doc

(娘子关前).示例之一.精讲导读一九三八年初,周立波同志以战地记者身份,随八路军某小分队奔赴抗日前线,根据行军途中耳闻目睹事实,写成了《娘子关前》这篇散文。

后收入报告文学集《晋察冀边区印象记》。

作者在该书《序言》中说:“把这本书献给晋察冀边区战死者和负伤者。

假使它有为读者一时喜悦幸运,那是他们赋予。

他们英灵和血,永远是中华民族光华,和人世骄傲。

”这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边区军民团结战斗生活最早篇章。

一、讲读要求:(1)揭露日寇侵略暴行,歌颂党领导下八路军、游击队是抗日中坚,民族希望,激发学生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2)学习本文以行军路线为线索,紧扣中心思想选取材料,形散而神不散特点。

二、讲读步骤:第一课时本文每一部分前面都有小标题,用来标明行军路线,眉目清楚;语言朴素平实,通俗易懂。

作为高中三年级学生,不仅能读懂,而且能理清文章脉络。

所以,教师在简单介绍作者后,可让学生熟悉课文,并以简炼语言,.总结每一节记叙主要内容。

提示:1山路上——在太行山脉荒山巨岭间行军,由于敌人烧杀抢掠,分外寂寞与荒凉。

2初次踏着河北土地——敌占区一片凄冷景象,尽管如此,游击队非常活跃,普通村妪心还是华族。

3通过敌人封锁区——八路军战士都清楚地了解中国现实和他们义务,把艰险当成了家常。

4核桃园——遗尸遍野,日寇进据第一天就屠杀了三百多人。

游击队不时来袭击,敌人伤亡人数比前方少不了多少。

5“再会,同志!”——不相识朋友伴着我们通过了险境,顺利离开敌占区。

6我们一天一夜翻了八个山——八路军战士超人毅力和罕见乐观精神。

7还我河山——边区军民万众一心,收复国土坚强决心。

在熟悉课文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本文记叙了八路军某小分队奔赴抗日前线过程,简要写出他们行军路线。

(2)在交待行军路线中,穿插了哪几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围绕了什么样中心?(3)文章结尾说,作者和他同志们看见“还我河山”四个大字时,就忍不住落泪,这是为什么?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第二课时学生在写复杂记叙文时,如何紧扣中心选取材料是个关键。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现代文学部分1.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代。

16.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美文》,指出国外美文的相关分类。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留意事项: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运用“白话”而不是“文言”。

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干脆也最简便的路径。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成功,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干脆效果,却是“诗”的洗心革面,以及“文”的撤离中心。

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变更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

伴随着小说的快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从前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肯定是坏事,至少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

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已之悲欢。

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转睛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溢朝气。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孤独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特性、讲韵味、潇洒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

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朝气。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喧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安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

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经典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A.驰骋./聘.请打擂./自吹自擂.相形见绌./咄.咄逼人B.蛮横./横.祸巷.道/街头巷.尾拾.级而上/拾.金不昧C.霎.时/刹.那模.具/装模.作样间.不容发/挑拨离间.D.旷.野/粗犷.呼吁./气喘吁.吁日薄.西山/薄.利多销2.(2分)下面对戏台的描写,理解错误的一项是()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A.“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样,又漂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此句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戏台的亮丽。

B.“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此句从触觉的角度来写,写出了横笛的美妙。

C.文段中划线的“回望”一词在文中的作用是照应前文,引出下文,表达对社戏的情意依依。

3.(2分)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凭借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细腻深刻的人性描摹赢得观众一致好评。

B.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C.等不耐烦的父亲对儿子说:“看你妈出个门还得打扮半天,真是麻烦,让她深居简出....还真不容易!”D.平凡生活中,常有一些情感不能自已....,令我们微笑着俯下身去,细细清点飞珠溅玉般的回忆,诉说对生命的感激。

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莱芜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2.本试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3.答题时,选择题部分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部分,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号所提示的答题区域作答。

直接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6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

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

汴河上有座规模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如飞虹。

街上行人肩接踵,络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1.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枢纽(shū)B. 停泊(bó)C. 卸下(xiè)D. 纤(qiān)夫2. 文中横线处所填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宏宛摩绎B. 宏婉磨绎C. 弘宛摩译D. 弘婉磨译【答案】1. D 2.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D.纤(qiān)夫——qiàn;故选D。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宏敞:意思是高大宽敞。

这个词语用来形容空间或建筑物宽阔且高远,给人一种开阔和明亮的感觉。

宛如:意思是正像;好像。

摩肩接踵:意思是肩与肩相磨,脚与脚相接。

形容人多拥挤不堪。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

故选A。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电影《长津湖》场面恢宏,战争激烈,令人振聋发聩,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B. 博物馆里陈列的各种木雕作品,栩栩如生,展现了工匠们入木三分的雕刻技艺。

C. 年轻的城市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

2021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_8(Word最新版)

2021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_8(Word最新版)

2021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通过整理的2021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相关文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观看!2021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 说明:试卷代号:2411;资料整理于2021年10月14日。

一、单项选择题 1.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著名的游记散文。

另一篇“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也同样有名,它的作者是(D)。

D.俞平伯 2.《在其香居茶馆里》和“三记”(《淘金记》、《还乡记》、《困兽记》),是这时期最杰出的讽刺暴露性小说。

其作者是(B)。

B.沙汀3.皖南事变后连续创作了《水乡吟》、《离离草》、《戏剧春秋》、《天涯芳草》和《法西斯细菌》五部话剧的作家是(A)。

A.夏衍 4.在解放区的报告文学创作中,主要有《中国的西北角》、《一二九师与晋冀鲁豫边区》、《晋察冀边区印象记》、《记王震将军》、《随军散记》、《第七十二团在太行山一带》、《诺尔曼•白求恩断片》、《黑红点》、《刘伯承将军会见记》等。

其中,《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是(A)。

A.范长江5.郭沫若在留学日本期间,曾受到泛神论哲学思想的影响。

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哲学家是(C)。

C.斯宾诺莎6.1924年,因好友王剑虹与瞿秋白结婚后不久病逝,丁玲受到情感创伤,离开上海到北京并结识了青年诗人(C)。

C.胡也频7.1945年,茅盾发表了他惟一的剧本(B)。

B.《清明前后》8.戴望舒和为逃避北洋军阀追捕南下到了松江的一位文学批评家一起主编了“科学与艺术论丛书”(后改名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丛”)。

这位文学批评家是(D)。

D.冯雪峰9.赵树理的示范作用,开创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小说流派(D)。

D.山药蛋派10.“雅舍”是梁实秋抗战时期寓居他乡时对自己所住的一间陋室的称呼。

高考语文娘子关前专题1

高考语文娘子关前专题1

高考语文娘子关前专题12020.031,周立波的《娘子关前》是一篇________ ( 体裁 ) ,选自《晋察冀边区印象记》。

他的反映东北土地改革题材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有较大的国际影响,中学课本选自其中的《__________》一文,为我们塑造了________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干部的形象,现今仍不失其教育意义。

2,报告文学是________中一种新起的样式,它的主要特点是运用_________手法迅速而及时地报导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千百万群众关心的事物,包括新生事物的诞生成长与腐朽事物的崩溃、衰亡等。

其一般有两种:一种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不但要求时代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且还要有时间条件和社会条件上的真实和准确。

如我们读过的___________写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和夏衍写的《___________》,另一种也是以现实生活为根据,但在写作过程中,作家可以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__________________以适当弥补事实的不足。

如_____________写的《船长》,我们读过选自其中的课文《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段,回答问题从核桃园到桃水桥这一段路,是在 ( ) 之中过去的,都等待着什么事情的发生。

但是[]无事地到了桥头。

A桥下的流水声音很大。

( ) 的星光下, ( ) 可以看见正太路周围平原的轮廓。

我[]望着这星光下的 ( ) 的山河出神。

B一个人从我背后转出,握着我的手:“不送你们了,再会,同志 ! ”于是走了。

C他的相貌我没有看清。

但我知道,他是送我们过铁路的人……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夜晚,人的感情, ( ) 被激动。

我的这位那时不相识而且[][]不会相识的朋友的 ( ) 的握手和 ( ) 的告别话,使我的心思很久很久都不能平静。

《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周立波的报告文学阅读答案

《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周立波的报告文学阅读答案

《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周立波的报告文学阅读答案从昔阳东冶头北上,在太行山脉的荒山巨岭间行走,倾斜狭隘的山路上,尽是石头,不但人难走,骡马也常常滑跌。

这是天下第一流坏路,但是就是在这种路上,我们一天一夜也能走一百多里。

从营庄出发,翻了许多山岭。

这一带村落稀少,敌人又常,人民多逃亡,荒凉而凄冷。

战士们把枪都上好了子弹。

警卫员把短枪佩在大衣外。

下午四时,我们到了河北井陉县的蒋家村。

村里人家的门都关了。

我们叫开了一家的门要水喝。

应门的是一个老太婆,她给了我们水,微笑着招呼我们:“进坐坐吧,里面暖一点。

”老年中国人的热情,不大有喧嚣的表示,总是含在微笑的眼睛里,或是简单而又温暖的语言里。

井陉县已经被占快半年,但这村妪的心,还是华族的。

过了蒋家村,已经进了敌人的封锁区域。

已经是夜了,没有月亮,只有星星。

队伍里静寂无声,咳嗽的人都没有,只有骡马的蹄子,踏在石头上,杂乱地响。

到了核桃园。

国民党第三军和孙连仲的部队,在这里山上,跟敌人打过一阵。

我们翻过山岭时,还闻见腐烂的尸体的臭味。

但是这里的敌人也死得不少。

桥下的流水声音很大。

微明的星光下,隐约可以看见正太路周围平原的轮廓。

我正在望着这星光下的美丽的山河出神,一个人从我背后转出,握着我的手:“不送你们了,再会,同志!”于是走了。

他的相貌我没有着清。

但我知道,他是送我们过铁路的人,伴着我们通过了险境,快到铁路北面的时候,他要回去了。

我的这位那时不相识而且恐怕永远不会相识的朋友的热烈的握手和简单的告别话,使我的心思很久很久都不能平静。

过了桃水桥,就是正太路,过了铁路又是一个大山,有二十里高,路坏透了顶。

爬到山顶时,都累死了。

纷纷倒在地上。

已经是半夜,月亮出了,山上的寒风奇冷。

我们的战斗员却催我们快走。

我们过铁路的时候,河北平山县境正有大战,有两千多敌人从平山县城和井陉县城两路出,进攻我们的徐旅和游击队。

我们后面有一营追兵,前面又有敌人,但终没有事。

过了铁路的第二天上午,我们到了边区巩固的地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察冀边区印象记(节选)》阅读答案
《晋察冀边区印象记(节选)》阅读答案
从昔阳东冶头北上,在太行山脉的荒山巨岭间行走,倾斜狭隘的山路上,尽是石头,不但人难走,骡马也常常滑跌。

这是天下第一流坏路,但是就是在这种路上,我们一天一夜也能走一百多里。

从营庄出发,翻了许多山岭。

这一带村落稀少,敌人又常来,人民多逃亡,荒凉而凄冷。

战士们把枪都上好了子弹。

警卫员把短枪佩在大衣外。

下午四时,我们到了河北井陉县的蒋家村。

村里人家的门都关了。

我们叫开了一家的门要水喝。

应门的是一个老太婆,她给了我们水,微笑着招呼我们:“进来坐坐吧,里面暖一点。

”老年中国人的热情,不大有喧嚣的表示,总是含在微笑的眼睛里,或是简单而又温暖的语言里。

井陉县已经被占快半年,但这村妪的心,还是华族的。

过了蒋家村,已经进了敌人的封锁区域。

已经是夜了,没有月亮,只有星星。

队伍里静寂无声,咳嗽的人都没有,只有骡马的蹄子,踏在石头上,杂乱地响。

到了核桃园。

国民党第三军和孙连仲的部队,在这里山上,跟敌人打过一阵。

我们翻过山岭时,还闻见腐烂的尸体
的臭味。

但是这里的敌人也死得不少。

桥下的流水声音很大。

微明的星光下,隐约可以看见正太路周围平原的轮廓。

我正在望着这星光下的美丽的山河出神,一个人从我背后转出,握着我的手:“不送你们了,再会,同志!”于是走了。

他的相貌我没有着清。

但我知道,他是送我们过铁路的人,伴着我们通过了险境,快到铁路北面的时候,他要回去了。

我的这位那时不相识而且恐怕永远不会相识的朋友的热烈的握手和简单的告别话,使我的心思很久很久都不能平静。

过了桃水桥,就是正太路,过了铁路又是一个大山,有二十里高,路坏透了顶。

爬到山顶时,都累死了。

纷纷倒在地上。

已经是半夜,月亮出来了,山上的寒风奇冷。

我们的战斗员却催我们快走。

我们过铁路的时候,河北平山县境正有大战,有两千多敌人从平山县城和井陉县城两路出来,进攻我们的徐旅和游击队。

我们后面有一营追兵,前面又有敌人,但终没有事。

过了铁路的第二天上午,我们到了边区巩固的地带。

在这新战区,我们军队的许多布告,被敌人撕掉了;用黑墨写的大标语,被敌人用白粉涂掉了。

但是他们的这工作,是无用的。

我们的军队可以再来张贴,再来制作。

上午九时,在一个不知其名的小村休息和做饭。

我倒在一个农家院外的柴堆上睡着了,虽然有冰冷的雪风吹,也睡得很好。

饭后再走了一程,到了一个小游击队的司令部。


另一个村庄的禾场上,有一队游击队正在练习跑步,另一队却在练习掷手榴弹。

他们把木头削成假手榴弹,用来反复地投掷。

游击队员都没有制服,他们找到什么穿什么。

有的穿长袍,有的穿了缴获的日本黄大衣,更有的穿了自己女人的红棉袄,外面罩一件破短衫,热起来把短衫解开,露出了红色袄子。

在村庄一家人家的平屋顶上,有二十几个穿灰色制服的年轻士兵在那里上课。

已经近午了,村鸡在啼,狗睡在麦田里,野外的羊群里,时常发出羊的叫声。

走进村里,神经不象夜里紧张,身体也跟着感到了疲倦想找地方去睡。

这时突然看见一家人家的墙上有四个巨大的字:还我河山
字态极雄壮。

看了这雄壮的字,又想起了我们夜间的经历,我得承认,我是再也忍不住落泪的许多人中间的一个。

(选编自周立波的报告文学《晋察冀边区印象记》,有删改)
(1)下列对报告文学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全文行军,从营庄出发,经过河北井陉县的蒋家村,核桃园,桃水桥,翻过二十里的大山,过了铁路,最后到边区巩固地带。

B.翻越核桃园附近的山岭时,闻见腐烂尸体的臭味。

这些尸体,是国民党第三军和孙连仲部队跟日军作战时死去
的士兵的尸体。

C.文章在中间部分介绍新战区的布告、标语,除了从侧面介绍战区的变化,还为后文一家人家的墙上四个巨大的字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D.文章在最后,写到鸡啼狗睡羊叫声,营造了一种轻缓放松的氛围,主要目的是交待“我们”感到疲倦想找地方睡觉的外部原因。

E.这篇报告文学,采用生动真实的描写,以及想象、虚构等手法,报告了太行山脉行军的见闻感受,反映了战区的军事生活。

(2)文章第7自然段描写了“另一个村庄的禾场上”游击队的哪些方面?体现了他们哪些优秀品质?(6分)(3)结合全文所记叙的诸多方面,归纳概括一下“我们”在整个行军过程中的情感气氛的变化过程。

(6分)(4)文章在结尾写道,“看了这雄壮的字”,“我是再也忍不住落泪的许多人中间的一个”。

关于“我”落泪的原因,你的理解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联系你所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我”落泪原因的看法和理由。

(8分)
(1)(5分)
答案:选A项给3分,选C项给2分,选B项给1分,选DE不给分。

解析:B项,说尸体是国民党第三军和孙仲连部队的,不全面,还可能有日军的。

“敌人也死得不少”一句可以做为推断的依据。

所以给1分。

D项中的环境描写的主要目的,表述是错误的,主要目的在于体现边区平静祥和的美好环境。

E项所说的手法,想象和虚构,不是报告文学的属性,报告文学有一条是真实性,是不能虚构的,要与现实一致。

(2)(6分)
描写方面:(3分)
训练内容、训练器材、穿着打扮三个方面。

优秀品质:(3分)
吃苦拚搏,条件差仍努力的训练着。

积极热情,穿着长袍,穿着自己女人的红棉袄参加游击队训练。

爱国抗日,抗击日寇保家卫国。

(3)(6分)
①从敌战区、封锁区到边区,行军气氛呈现从紧张到舒缓的变化过程。

②从开头到最终,行军的精神状态呈现从兴奋、疲惫到困乏再到振奋的变化过程。

③从前到后,行军心情呈现从温暖亲切、仇恨到温暖亲
切再到感动的变化过程。

(4)(8分)
看法:“我”落泪的原因,是由传统的民族精神、当时的抗日现实及“我”自身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组成的。

也是自然的,正常的,是一种崇高的民族情感的体现。

理由:(1)所看到的标语“还我河山”,是我国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所言,9·18后,经爱国人士从岳飞字体中筛选出这四个大字,制成牌匾流传于世。

所以,这四个大字,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外敌入侵时,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2)全国都在进行着坚苦卓绝的抗战,“我”刚刚随队穿越了敌战区,经过紧张惊险和艰难的行军,来到边区见到自己的军队、游击队和老乡们,如同回到家里,见到亲人,心里是非常激动的。

(3)“我”也具有抗日意志和民族情感,渴望赶走鬼子,收复山河,过上太平日子,所以看到“还我河山”四个大字,百感交集,情绪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评分标准:写出观点给2分。

标语、经历、“我”三者各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