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一、引言碳排放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的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碳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本文将对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二、国内碳排放发展现状1. 碳排放总量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
2022年,中国的碳排放总量达到10.06亿吨,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8.8%。
尽管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减排政策和措施,但由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快速增加,碳排放总量仍然居高不下。
2. 行业排放能源行业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煤炭燃烧和电力生产是能源行业的主要碳排放源,占总排放量的约70%。
此外,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建造业也是碳排放的重要行业。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一些领域的碳排放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3. 减排政策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碳排放问题,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减排政策。
例如,实施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推广清洁能源、加强能源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等也是中国减排的重要举措。
三、国外碳排放发展现状1. 碳排放总量美国是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家,2022年的碳排放总量为5.41亿吨,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5.5%。
欧盟、印度和俄罗斯等国家也是碳排放的重要国家。
2. 减排政策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减排政策,以应对气候变化。
例如,欧盟通过了碳排放交易体系,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
美国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减排政策,包括加强清洁能源发展、提高能源效率等。
3. 国际合作各国之间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碳排放问题。
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巴黎协定,各国承诺在减少碳排放方面采取行动。
此外,各国还在技术研发、经验交流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推动碳排放减少。
四、结论碳排放是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显示,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减排工作,已经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现状_问题与对策_周文波

收稿日期:2010-10-15 作者简介:周文波,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南昌理工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陈 燕,南昌理工学院助 教,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12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关 键 词:碳排放权;低碳经济;配额;环境交易所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2972 (2011) 03-0012-06
一、引言
随着全球变暖与能源枯竭,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发展低碳经济战略,以此作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经 济增长竞争、技术竞争的工具。欧盟排放贸易体系的发展始终走在世界的前端,实现了碳排放权交易 机制间的有机结合。亚太地区、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都在积极筹建各自的碳排放市场。美 国奥巴马政府上台以后,积极推进新政,联邦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将建立。中国作为全世界核证减排 量一级市场的最大供应国,因缺乏完善的碳排放权贸易市场,没有定价权,只能向发达国家提供廉价 的经核证的减排量份额,让国内企业处于国际碳市场价值链的低端位置,损害了国内企业的利益。多 年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我国能在京都 协议第二阶段顺利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碳排放权交易,减轻这一阶段的减排压力,我国迫切需要建 立一个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及发展趋势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及发展趋势一、碳排放权交易概念简介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来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提出了以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的前提是市场主体自愿或强制承诺的排放额度限制。
因排放额度与企业实际排放量之间可能产生的不匹配,故碳排放权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发生流动和交换,产生经济效益。
该利益驱动能够促进企业不断优化生产结构,增大全球范围内温室气体的减排力度,并达到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
2020年12月21日,在国新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再次强调了我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排放与吸收完全抵消)的目标。
在“全面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一章中,白皮书着重强调了对于节能低碳激励政策的不断完善,并明确将积极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此举展示了国家将以创新的姿态,继续进行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以此助力节能减排。
二、中国的立法探索与现状三、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特点(一)交易场所:全国交易系统与试点地区交易所相结合自2013年底至2014年初,全国已建成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重庆碳排放权交易所这七个试点地区交易所。
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如今正逐渐从试点地区走向全国性碳市场。
自2021年2月起,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及其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并从重点行业电力行业开始,与各试点地区的碳市场开始逐步衔接。
虽然各交易所的具体规定存在差异,但大体上,碳排放权交易均属场内交易行为,须向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进行信息报告,并接受其核查。
配额交易多采用公开竞价、协议转让等方式。
碳排放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碳排放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近年来,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碳排放市场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碳排放市场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有效手段,不仅可以推动企业减少碳排放,还有助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碳排放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碳排放市场的发展现状。
目前,碳排放市场主要分为两种机制: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
碳排放权交易通过设立碳排放配额,然后企业可根据实际排放量的多少买卖碳排放许可证。
碳税则是对企业的碳排放征税,同时给予减免措施以鼓励减排。
这两种机制旨在通过市场手段对碳排放进行调控,从而达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目前,碳排放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欧盟碳排放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涵盖了28个成员国的企业。
在欧盟碳排放市场下,企业需购买对应的碳排放许可证才能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
此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也相继建立了碳排放市场。
这些市场的建立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政府监管碳排放提供了有效手段。
然而,碳排放市场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碳排放市场的设计需要更加完善和统一。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市场机制存在差异,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碳排放交易时面临的风险和成本较高。
此外,市场监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碳排放市场的建立有助于推动企业减少碳排放,但监管不力可能导致市场失序,甚至出现碳排放造假等问题。
未来,碳排放市场将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碳排放市场将进一步全球化。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各国将加强国际合作,在碳排放市场建设和运营方面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
其次,碳排放市场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各国政府将加大对碳排放市场的支持和推广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同时提供更多的减排利益。
此外,碳排放市场可能会向其他行业扩展。
目前,碳排放市场主要集中在能源和工业等行业,未来可能会扩展到交通、建筑等更多领域,从而推动各行业实现低碳发展。
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2|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3.05|朱萃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DEVELOPMENT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ATIONAL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我国的碳排放量占全世界总量的28%,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费主体,我国的碳交易市场是全球最大的覆盖温室气体排放的碳交易市场。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严峻挑战、实现碳减排的承诺目标,世界各国的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
根据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发布的《2022年全球碳排放交易报告》,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有25个碳排放交易系统(ETS)正式运营,另有22个ETS 计划在近期投入运行。
目前ETS 所涵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7%,累计交易金额超1610亿美元。
我国的碳排放量占全世界总量的28%,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费主体,近年来,我国也积极开展了碳减排的行动。
总体来看,我国的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参与国际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2002—2012);二是建立分散的试点碳交易市场(2013—2021);三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2021年至今)。
本文分析了碳交易市场启动一年来运行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2021年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上线交易,首日成交均价51.23元/吨,成交量410.40万吨,成交额逾2.1亿元。
发电行业是目前唯一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行业,涵盖重点排放企业2162家。
这2162家重点排放企业的碳排放总量约为45亿吨二氧化碳,这将使我国的碳交易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覆盖温室气体排放的碳交易市场。
截至2022年7月15日,全国碳交易市场经过一年时间的市场交易,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到1.94亿吨,累计成交额达到84.92亿元。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近年来,我国逐步推进碳交易试点,旨在通过市场机制推动减排并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然而,我国碳交易试点仍面临多种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促进其发展。
一、开展试点地区不平衡当前,我国的碳交易试点仅局限于数个省份和城市,地域范围相对较小。
这种情况下,难以对全国范围内的碳减排和碳交易进行有效引导和规划。
应当加快推进碳交易试点地区的扩大,增加试点的数量和范围,为全国的碳交易市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参与主体不多样化目前,参与碳交易的主体以企业为主,而公众和社会组织等其他权利主体参与度较低。
在未来,应该优先采取了措施,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碳交易中来。
通过创新案例,完善相关的管理措施来增强公众参与感,并提高碳交易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市场定价不稳定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还处于初步阶段,市场定价不稳定。
另外,企业由于对碳排放定价方式和政策不了解,采用传统的体系评估碳排放成本,缺乏有效的参考和依据,从而导致市场价格存在竞争等扭曲因素,难以实现减排效果最大化。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考虑加强对市场定价的监管和调整,完善 pricing models,并建立市场定价的规则和标准。
四、缺少有效的配套政策支持碳交易旨在通过市场机制推动减排,但是缺乏有效的配套政策支持。
应该通过政策制定上的及时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等方面,为碳交易提供全面的支持。
政策可以涉及到的方面包括:加强政策的宣传教育、配套环保技术和固定污染源、提高碳信贷、实现区域内碳交易等。
以上问题和对策是我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建立一个健全的碳交易市场,是促进国家减少碳排放的有力方式。
政府、企业等相关方应当共同合作,从多个方面推进碳交易试点工作,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碳排放交易的经济效益分析

碳排放交易的经济效益分析第一章引言碳排放交易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措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其通过建立碳排放权市场,引导企业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通过交易碳排放权来实现经济效益。
本文将对碳排放交易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以揭示其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积极影响。
第二章碳排放交易原理及发展2.1 碳排放交易原理碳排放交易是指政府或国际组织设立一个碳排放权市场,将排放权分配给企业,企业在市场上进行碳排放权的交易。
通过这种市场机制,企业被激励减少排放量,从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2.2 碳排放交易发展情况碳排放交易制度最早在欧洲得到实施,随后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引入了碳排放交易制度。
目前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涉及行业也日益广泛,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三章碳排放交易的经济效益3.1 碳排放交易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碳排放交易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碳排放交易为企业提供了减排成本更低的选择,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其次,碳排放交易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最后,碳排放交易鼓励企业开展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壮大。
3.2 碳排放交易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碳排放交易对环境保护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通过碳排放交易,企业被迫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减少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此外,碳排放交易还激励企业采取更多的节能减排措施,推动了清洁生产和绿色发展,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
第四章 4.1 经济增长效应碳排放交易通过激励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减少了能源的浪费,从而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
研究表明,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实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提高劳动生产率。
4.2 就业效应碳排放交易的实施对于就业也有积极的影响。
由于碳排放交易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推动了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现状及其思考

( TS 、 国 芝 加 哥 气 候 交 易 所 ( C ) 国 排 放 权 交 易 EU E ) 美 C X 英
体系 ( TG) E 和澳洲 国家信 托 ( W) NS 。 欧盟是 推动 减排最 积极 的地 区 , 是碳 排放 权交 易 最活 也 跃 的市场 。欧 盟 于 2 0 0 5年 初 正 式 启 动 欧 盟 式 , : 盟及 其 即 欧 成员 国政府 设置 一个排 放量 上限 , 受该 体系 管辖 的每 一个 企 业从 政府那 里分 配 到一 定 数 量 的排 放 许 可额 度—— 欧洲 排
时 , 是 全 球 惟 一 开 展 六 种 温 室 气 体 减 排 交 易 的 市 场 , 是 它 也
《 京都 议定 书 》 生效 , 启 了碳 排 放 权交 易 的大 门 , 的 开 它
全 球第 一个 、 美惟一 一个 开展 自愿参 与温 室气体 减排 量 交 北 易并对 减排 量具有 法律 约束力 的先 驱组织 和市场 交易 平 台。 碳 排放 权交 易市场 体系 的形成 , 动 了碳 金 融产业 的发 带 展 。碳 排放权 逐渐 成 为一 种新 的价 值符 号活 跃 于 国 际金 融 市 场 。2 0 0 5年 ~ 2 1 0 0年 , 融 市场 的碳 排放 权 交 易 占全 球 金 交易总额的 比重逐年 上升 , 20 从 0 5年 的 7 . 5 提 高 到 4 5 21 0 0年 的 9 . O 。 即便 是 一 度 以 一 级 市 场 形 式 为 主 的 8 1 C DM 市场 , 二级 市场交 易额 也从 2 0 其 0 8年开 始 大 幅超 越 其
法 制 园 地
碳 排 放权 交易 的 发展 现状 及 其思 考
田翠香 甄 立 美
( 北方工 业大 学经 济管理 学 院 , 京 1 0 4 ) 北 0 1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 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现状分析4.1碳交易市场现状综述《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标志着排放权经济时代到来,还为全球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权,并且被迅速商品化。
通过《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全世界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趋势来看,2012年以后将会继续延续,发达国家会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尽管布什政府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但不排除下一届美国政府加入的可能性。
4.1.1全球碳贸易市场综述当前,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在国际市场发展非常快,例如《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前的2004年底,在联合国注册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仅有1件,而现在已经超过了200件,且数量还在快速增长。
据世界银行估算,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作为新兴的市场宠儿,2008-2012年全球每年的需求量达到7亿-13亿吨,由此形成了一个年交易额高达140亿-650亿美元的国际温室气体排放配额的贸易市场[116-117]。
从其发展的特点看,排放权交易既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更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因为绝大部分发达国家不仅根本无法单独完成《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减排任务,而且近年来排放量每年都还在大幅递增。
发达国家通过《京都议定书》允许的三种方式来达成履约任务:一是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权额度的买卖。
二是实行联合履约模式,例如所有欧盟成员国可视为一个整体,实行内部调控,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三是实施清洁发展机制,根据《京都议定书》,各签字国有义务对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出限制,而发达国家更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分解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每分解一吨,发达国家就可以获得一吨“二氧化碳排放权”。
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可以把通过分解温室气体获得的减排指标,出售给必须履约的国家,因此,CDM鼓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帮助后者削减排放量,有关项目在获得该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有关部门的认证后,可以抵扣发达国家的排放量。
表4-1是1998年-2004年国际碳市场交易的基本情况的简单小结。
43- -表4-1国际碳市场交易的基本情况(1998-2004)交易量 平均交易规模(单位:吨二氧化碳) 交易项目数(个)(单位:吨二氧化碳)1998-2004年 2004年 1998-2004年2004年 1998-2004年 项目市场 293611881 64870588360 44 848589京都市场 151890882 61394093126 27 1234885自愿市场 139148129 2299050124 9 1209984零售市场 1493870 98445 108 6 14093准许市场 7218183 2088408765 97 9436 总计 300830064 669589961125 141 267405资料来源:根据,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Market 2004数据整理据统计2006年前三季度来自发展中国家的CDM减排量占全球总交易量的21%,而中国作为最大的CERs卖家其市场份额占到了60%。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卖出的排放权,现在主要由一些国际碳基金和公司,通过世界银行等机构参与购买后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而表4-2则反映了2005年到2006 年9 月间全球碳贸易的概况。
表4-22005 及2006 年至9 月全球碳贸易一览表2005 2006(1-3季度)成交量成交额成交量成交额(MtCO2) (MUSS) (MtCO2 ) (MUSS) 基于配额的交易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324.31 8,204.48 763.90 18,839.79澳洲新南威尔士 6.11 59.13 16.19 184.07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1.45 2.83 8.25 27.15英国排放交易体系 0.30 1.31 2.26 9.27小计 332.17 8,267.75 790.60 19,060.28基于项目的交易CDM 359.08 2,651.44 214.26 2,260.96联合履行机制 20.85 100.89 11.86 93.88其他义务减排 4.51 36.72 7.92 60.02小计 384.44 2,789.05 234.04 2,414.86总计 716.61 11,056.80 1,024.64 21,475.14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6,USS为美元- -44- -45图4-1 2006年前3季一级CDM 市场买家分析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6报告由图4-1我们可以看出:从买方市场分析,欧洲碳交易市场2006年前三季度为184亿美元,占领了86%的基于项目的市场份额(与2005年50%的数字相对照);相比之下,日本买家的市场份额下降至8%,总计有64亿美元用于购买CERs 和ERUs 。
英国伦敦是多个国际银行的根据地,这为英国成为碳市场领先者提供了有利条件。
继2005 年之后,英国成功继续领导碳市场,购买了近45%的基于项目的减排量。
意大利尾随其后,购买了19%的减排额。
私营企业买家,特别是银行和碳基金,继续购买大量的CDM 减排额[116]。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总额达到280亿美元,为05年的2.5倍(2005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总计超过110亿美元详见表4-2),交易的二氧化碳达到13亿吨。
阿姆斯特丹的欧洲气候交易所(ECX )2006 年的交易量超过前一年的4倍多,达到4.5亿吨。
根据UNFCCC 秘书处的预计两年后将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将增加到每年400亿美元。
公共部门的买家则是联合履行机制市场上的主导者。
随着银行、基金联合其他银行(主要在欧洲)和需要通过购买减排额来实现减排义务的买家(欧洲和日本)的不断合作,二级碳交易市场也日渐繁荣,买家来自哪个国家这个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核证减排额(CERs )产品在二级市场上的成交价格远远高于一级市场上的价格,尽管很难找到精确的数据。
4.1.2碳市场交易结构框架分析图4-2国际碳市场结构框架国际碳市场的结构框架如图4-2所示。
基于项目的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以及其他的义务减排机制实现,JI及其他的义务减排机制由于受到诸多前提条件的限制,相对成交数量较小,而CDM则主要在UNFCCC框架内运行。
基于配额的碳排放权交易则相对活跃。
2001年和2002年,丹麦和英国分别引入国家减排单位的交易体系;2003年1月,日本环境省宣布正式开展碳交易活动;澳大利亚、挪威等也声称,将实施国家排放交易计划,允许公司和企业在其权限内共同实现京都承诺。
2003年7月,欧盟委员会计划在欧盟内部建立一个排放交易体系,它将基于欧盟的京都承诺对欧盟内部的企业和公司设定排放限额,并于2005年正式实施;另外,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出现了地方性交易体系,如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温室气体减排体系。
这些市场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整个温室气体交易市场的发展。
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在实现温室气体减排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以项目为基础的碳信用交易和排放许可证交易两种市场机制。
即除了以项目为基础的温室气体交易市场外,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些创新的市场体系,其中主要是建立在“限额与交易”基础上的地区性、国家或地方性减排单位交易体系[118,119,120]以及最近出现的京都减排单位交易市场46- -[121,122]。
在表4-3中列出了已建成或拟建的气候交易所,我们现简单介绍一下交易量较大的一些碳排放体系:表4-3已建成拟建气候交易所一览气候交易所 成立时间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 2004年欧州气候交易所(ECX) 2004年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 2006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GGAS) 2003年新加坡 表示拟设立香港 表示正在研究资料来源: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一、欧洲排放贸易体系EU ETS (The EU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2005年1月正式启动,是世界上第一个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交易市场(ETS)。
被ETS 包含的有5000多家欧洲公司,每一家都被分配了一定数量的排放配额,每一个配额代表着可以排放一吨温室气体。
并计划在2005-2007年实现约占2010年欧盟二氧化碳总排放量45%的二氧化碳减排任务。
二、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Chicago Climate Exchange)2003年成立,是全球第一家此类交易所,现已有200多个跨国参与者,分别来自航空、汽车、电力、环境、交通等数十个不同行业,包括美国电力、福特、IBM等公司。
欧洲气候交易所(ECX):2004年成立,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在欧洲的分支机构。
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MCeX):2006年7月成立,是由蒙特利尔交易所(MX)和芝加哥气候交易(CCX)联合成立的,是加拿大首个环境衍生品市场。
三、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New South Wales,NSW)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GHG排放交易体系(GGAS)是和美国自愿减排体系相类似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四、英国交易体系2002年4月成立全球第一个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英国交易体系包括英国排放配额交易安排(ETS)和英国排放配额交易团体(ETG)。
另外,随着京都议定书进入强制实施的可能性增加和期限临近,京都减排单位市场开始逐渐壮大。
自从 2001-2002 年荷兰和世界银行标准碳基金(PCF)首次达成京都减排47- -单位的交易合同,随着京都京都议定书进入强制实施的可能性增加和期限临近,京都减排单位的远期合同(forward contracts)市场逐渐形成,其交易由 2000 年以前的几乎接近为零快速增加到2003年的93%。
已核实的减排单位(VERs)的市场开始萎缩,但并没有消失。
4.1.3碳排放权价格及趋势走向随着《京都议定书》生效和EU ETS启动,无论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市场还是以配额为基础的配额交易市场都做出了相应的反应。
从表4-4中可以看到国际碳项目市场交易价格的波动区间以及交易均价。
表4-4国际碳项目市场交易价格(单位:美元)市场类型 交易价格区域 平均价格非京都市场 0.37-3 1.34买方承担登记风险 3-4.25 3.85京都市场卖方承担登记风险 3-6.37 5.52资料来源:根据,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Market 2004 数据整理2004年和2005年的交易数据显示,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总量和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总量都显著增长。
然而,目前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CERs)交易价格和以配额(EUAs)为基础的交易价格之间日益扩大的价格差距引起了项目投资者和东道国的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