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喻世明言》中两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喻世明言白话文

喻世明言白话文

喻世明言白话文
喻世明言白话文,原名《喻世名言》,是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创作的一部话本小说集。

它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明代白话小说之冠”。

该书成书于明代嘉靖年间,共收录了40则故事,涵盖了政治、经济、道德、家庭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作者广泛的社会关怀和深刻的历史观照。

喻世明言白话文的特点在于以市民阶层为受众,采用口头表演的艺术形式,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有趣。

这些故事既有现实主义的深刻,也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形式多样,寓意丰富。

在文学史上,喻世明言白话文具有重要地位,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喻世明言白话文中的故事,如《陈涉举义》、《王莽篡汉》、《岳飞精忠报国》等,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这些故事以鲜明的人物形象、紧凑的情节和独特的寓意,传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对道德的呼唤、对人性的揭示。

例如,《陈涉举义》讲述了一个草根英雄崛起的故事,寓意着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推翻腐朽统治的关键;《岳飞精忠报国》则表现了忠诚、勇敢的品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现代社会,喻世明言白话文依然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历史变迁,还能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示。

例如,我们可以从故事中看到封建社会的黑暗、道德的沦丧,从而反思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学习故事中人物的品质,如勇敢、忠诚、正直等,为现代生活注入力量。

总之,喻世明言白话文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经典之
作。

阅读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学,也能为现代生活提供启示。

喻世明言读后感

喻世明言读后感

喻世明言读后感《喻世明言》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以讽刺、讥讽的口吻,以小说的形式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丑陋。

读完《喻世明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人性的善恶和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喻世明言》以一连串的短篇小说构成,每个小故事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但他们却都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丑恶现象和人性的扭曲。

例如,《白猫》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贪婪的官员喜欢把别人的美酒夺去,以至于他最后变成了一只白猫。

这个故事讽刺了贪婪与私欲的人最终会得到应有的报应。

还有《签壳》,讲述了一个人拿着签壳讨债,最后却因为不诚实而受到了惩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诚实守信,在社会中做一个正直的人。

除了对人性的善恶揭示,冯梦龙还通过《喻世明言》反映了明代社会的问题。

明代社会被封建礼教所压迫,社会等级森严,而小说中的人物却突破了这种束缚,真实地呈现了社会的现实。

例如,《和尚与老虎》这个故事中,和尚代表的是虚伪的封建道德,而老虎代表的是真实的本性。

通过这个故事,冯梦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人性的真实面貌。

读完《喻世明言》,我对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喻世明言》通过小说的形式,以幽默讽刺的笔调,让我看到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问题。

同时,它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面对社会的荒谬和矛盾,我应该如何选择和应对?面对人性的善恶,我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通过阅读《喻世明言》,我也看到了作者冯梦龙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思考。

作为一个作家,冯梦龙以清晰深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和人物,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冯梦龙的笔法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看到了作家的创作力和思考力。

综上所述,《喻世明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让我了解了明代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善恶,还启发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反思,我希望能够在现实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正面影响的人。

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的人生,要有清晰的目标和正确的价值观,不能被社会的荒谬和矛盾所迷惑。

论《喻世明言》女性艺术形象分析——以金玉奴、郑意娘、王三巧为中心

论《喻世明言》女性艺术形象分析——以金玉奴、郑意娘、王三巧为中心

论《喻世明言》女性艺术形象分析——以金玉奴、郑意娘、王三巧为中心冯梦龙《喻世明言》塑造了众多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诸如金玉奴,郑意娘以及王三巧等,她们在婚姻中面临着不同因素导致的婚变,对待婚变的态度存在差异,表现出女性婚姻观中的进步性和落后性,以及女性在婚姻生活追求方面的异同点。

“三言”作为明代重要的话本小说集,学界研究著述不断,从总体来看,对作家生平经历,小说的创作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整体研究比较多,对小说中故事来源的考证也比较全面。

近年来的研究视点集中于人物形象研究、情节结构研究、文本比较研究、爱情婚恋研究、社会思潮与市民意识研究等,但对单个人物形象研究较多,对人物作系统、整体研究的比较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改进。

从一开始侧重于表达弃妇对自身不幸的叹息,到出现为情索仇的新弃妇形象,表明弃妇为自己遭到的不公平对待开始抗争,再到后来程朱理学影响下弃妇形象的削弱,弃妇形象一直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

而在“三言”中出现的全新的平民弃妇形象,使社会底层妇女被抛弃后生存的状态得到真实地展现。

平民弃妇作为冯梦龙塑造的群体形象中重要的一部分,体现出冯梦龙对民间市井生活的关注,也传达出冯梦龙对这些遭遇不幸的女性深切的同情,和对女性人格的尊重以及女性命运的关注。

“三言”中关于此题材的小说名称、人物姓名、被弃原因、结局如下:《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王三巧,与人偷情被休,破镜重圆;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田氏,因劝阻丈夫恶行惹怒丈夫被休,改嫁他人;卷六《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弄珠儿,身为妾室被转赠他人,改嫁他人;卷二十二《木棉庵郑虎臣报冤》,胡氏,因家贫被丈夫卖与他人做妾,改嫁他人;卷二十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金玉奴,丈夫及第后嫌其出身欲杀妻另娶,破镜重圆;卷三十五《简帖僧巧骗皇甫妻》,杨氏,因遭陷害与他人偷情被休,破镜重圆。

《警世通言》:卷二《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田氏,被丈夫戏弄羞愧自杀,自杀身亡;卷三十八《蒋淑真吻颈鸳鸯会》,蒋淑真,因出轨被夫家休弃,被杀身亡。

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鉴赏

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鉴赏

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鉴赏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鉴赏从此为始,婆子日间出去串街做买卖,黑夜便到蒋家歇宿。

时常携壶挈棨的殷勤热闹,不一而足。

床榻是丁字样铺下的,虽隔着帐子,却像是一头同睡。

夜间絮絮叨叨,你问我答,凡街坊秽亵之谈,无所不至。

这婆子或时装醉诈风起来,到说起自家少年时偷汉的许多情事,去勾动那妇人的春心。

害得那妇人娇滴滴一副嫩脸,红了又白,白了又红。

婆子也知妇人心活,只是那话儿不好启齿。

光阴迅速,又到七月初七日了,正是三巧儿的生日。

婆子清早备下两盒礼,与他做生。

三巧儿称谢了,留他吃面,婆子道:“老身今日有些穷忙,晚上来陪大娘,看牛郎织女做亲。

”说罢自去了。

下得阶头不几步,正遇着陈大郎。

路上不好讲话,随到个僻静巷里。

陈大郎攒着两眉,埋怨婆子道:“干娘,你好慢心肠~春去夏来,如今又立过秋了。

你今日也说尚早,明日也说尚早,却不知我度日如年。

再延捱几日,他丈夫回来,此事便付东流,却不活活的害死我也~阴司去少不得与你索命。

”婆子道:“你且莫喉急,老身正要相请,来得恰好。

事成不成,只在今晚,须是依我而行。

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全要轻轻悄悄,莫带累人。

”陈大郎点头道:“好计,好计~事成之后,定当厚报。

”说罢,欣然而去。

正是:排成窃玉偷香阵,费尽携云握雨心。

却说薛婆约定陈大郎这晚成事。

午后细雨微茫,到晚却没有星月,婆子黑暗里引着陈大郎埋伏在左近,自己却去敲门。

晴云点个纸灯儿,开门出来。

婆子故意把衣袖一摸,说道:“失落了一条临清汗巾儿。

姐姐,劳你大家寻一寻。

”哄得晴云便把灯向街上照去。

这里婆子捉个空,招着陈大郎一溜溜进门来,先引他在楼梯背后空处伏着。

婆子便叫道:“有了,不要寻了。

”晴云道:“恰好火也没了,我再去点个来照你。

”婆子道:“走熟的路,不消用火。

”两个黑暗里关了门,摸上楼来。

三巧儿问道:“你没了什么东西,”婆子袖里扯出个小帕儿来,道:“就是这个冤家,虽然不值甚钱,是一个北京客人送我的,却不道礼轻人意重。

古代小说鉴赏-《喻世明言》一世人,两兄弟

古代小说鉴赏-《喻世明言》一世人,两兄弟

古代小说鉴赏-《喻世明言》一世人,两兄弟第一篇:古代小说鉴赏-《喻世明言》一世人,两兄弟《唐代小说鉴赏》论文一世人,两兄弟——选自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七《羊角哀舍命全交》明代冯梦龙编辑整理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被称为“三言”,世人皆知。

其中《喻世明言》共有40卷,每一卷为一篇短篇小说。

《喻世明言》中的各篇小说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及历史人物,神仙佛道等,主题涵盖爱情、婚姻、朋友、情义等。

而这篇《羊角舍命全交》是《喻世明言》的第七卷,歌颂了羊角哀与左伯桃之间纯真深厚的友谊。

小说一首诗开始:背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看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反映了当时的人们不能同管鲍那样共患难,具有纯真的情谊。

并以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知心结交,情谊深厚的典故引出小说所讲“两个朋友,偶然相见,结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千古”的故事。

小说中羊角哀与左伯桃有很多的共同点,也许真因为这些共同点,二人才能结交引为知己,甚至能为对方牺牲生命。

一、二人都是“幼亡父母,家境贫寒“文中写左伯桃“幼亡父母,勉力政书”,去楚国时只“携书一囊”,侧面表现出他家境贫寒。

而描写羊角哀时,左伯桃找地方借宿时,“远远望见竹林之中,破窗透出灯光”,一个“破窗”点明了羊角哀家境贫寒。

左伯桃进入羊角哀家里时,写道“伯桃视之,止有一榻”更突出了羊角哀家境贫寒。

二人有着相似的出身,才会一见如故。

也正因为他们家境贫寒为下文在风雪中左伯桃把衣服留给羊角哀,自己冻死等一系列情节埋下伏笔。

《唐代小说鉴赏》论文二、他们同为读书人而且都有贤才,爱读书。

文中写左伯桃时,其“养成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

去楚国时只“携书一囊”,可见其喜爱读书。

描写羊角哀时,在羊角哀家里,“伯桃观之,止有一榻,踏上堆积书卷,别无他物”,可知羊角哀喜爱读书。

后来羊角哀见楚王时,“王即时召见,问富国强兵之道,羊角哀寿辰实首陈十策,皆当世之急务”,表现出羊角哀的才能。

三、他们都有雄心壮志首先,左伯桃“养成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只因中原各国相互吞并,而行使仁政的国君很少,他没有出仕,当听说楚王幕仁好义,遍求贤士,于是便去楚国求仕。

《喻世明言》书评

《喻世明言》书评

读《喻世明言》有感在没有看过这本书之前,我不喜欢看中国的古典文学,因为我觉得那个太难懂了。

可是,自从我学了唐传奇以后,我发现中国的古典文学很有内涵,故事性很强,文采斐然。

唐传奇老师让我们去看《三言二拍》他说那里面故事很有教育意义,也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学常识,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讲了一个关于十五贯钱的故事吸引了我,于是我就借了三言二拍之《喻世明言》。

《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又称《全像古今小说》,是中国明末清初作家冯梦龙编撰的白话小说集,大约出版于1621年左右(明朝泰昌、天启年间)。

与其后出版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并称“三言”。

作者冯梦龙,晚明文学家。

字犹龙。

苏州人,生于一五七四年(明神宗、万历甲戌二年)。

卒于一六四六年(南明唐王隆武丙戌二年)。

是明代杰出的俗文学泰斗、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集大成者、市民文学的先驱。

《喻世明言》各篇小说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主题涵盖爱情、婚姻、朋友情义等。

大致可分成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反映婚姻、家庭与爱情的作品.其中包含反对封建包办婚姻、赞同自由恋爱、鞭挞负心人等积极因素,如《张舜美灯宵得丽女》、《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等,充分体现了社会下层市民的道德观与作者萌芽状态的民主思想;二是揭露官场黑暗,抒发对社会制度不满,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木绵庵郑虎臣报冤》等,对祸国殃民的权奸大恶进行鞭答;三是反映社会动乱及其他社会现实,如《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杨八老越国奇逢》等,描述战争的残酷,同情百姓所遭受的苦难。

此外,尚有写历史人物的《羊角哀舍命全交》、《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等,歌颂纯真的友谊;写神仙佛道的《陈希夷四辞朝命》、《月明和尚度柳翠》等,反映了作者蔑视功名富贵及虚无主义的倾向。

其中《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谴责了负心男子对爱情的不忠,《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描写了对失身妻子旧情难忘而破镜重圆;而《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木绵庵郑虎臣报冤》、《杨八老越国奇逢》则触及了异族入侵、权臣误国等现实题材。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与时代风云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与时代风云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与时代风云一、冯梦龙简介冯梦龙(1574年-1646年)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兼戏剧家。

他出生于江苏宜兴,以其作品《喻世明言》在文坛上声名显赫。

二、《喻世明言》的背景明代是一个动荡而变革的时代,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层出不穷。

在这个背景下,冯梦龙创作了《喻世明言》这部作品。

三、《喻世明言》的特点1.案例式结构:《喻世明言》采用了以案件为线索来叙述故事的结构形式,通过各种案例讽刺揭示社会弊病。

2.幽默讽刺:冯梦龙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细腻入微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揭露人们贪婪、虚伪、愚笨等面貌,进行尖锐而诙谐的批判。

3.社会批判:《喻世明言》深入社会底层,展示了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种种困境,对当时的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四、《喻世明言》的影响1.文化教育: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喻世明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许多作家们借鉴和启发的对象。

2.社会思潮:通过《喻世明言》,冯梦龙传达了他对封建社会弊病的关注和批评,引起了当时社会各界人士对于道德伦理和社会制度的反思。

3.幽默风格:冯梦龙以细腻动人的语言以及幽默讽刺手法写作,《喻世明言》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中幽默写作的经典之一,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总结冯梦龙所著《喻世明言》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

它不仅揭示了明代社会的弊病,还通过幽默的形式展示了人性的各种面貌。

该作品在文学、文化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启示,也为社会思潮的发展开辟出新的道路。

《“三言二拍”中的梦境叙事研究》

《“三言二拍”中的梦境叙事研究》

《“三言二拍”中的梦境叙事研究》三言二拍中的梦境叙事研究一、引言“三言二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叙事手法,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众多的叙事元素中,梦境叙事是其中一个极具特色且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三言二拍”中的梦境叙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探讨其叙事特点、艺术价值以及文化内涵。

二、三言二拍中的梦境叙事特点(一)梦幻与现实的交融在“三言二拍”中,梦境叙事往往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形成了梦幻与现实的交融。

梦境作为现实生活中的补充和延续,为故事情节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同时,梦境中的情节往往与现实中的情节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叙事结构。

(二)人物心理的展现梦境叙事是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

在“三言二拍”中,通过梦境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矛盾。

这种手法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还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人物的角度。

(三)寓言与象征的意味“三言二拍”中的梦境叙事往往具有寓言和象征的意味。

通过梦境中的情节和象征物,传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这种寓言和象征的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更具深度和内涵。

三、具体作品中的梦境叙事分析(一)《喻世明言》中的梦境叙事《喻世明言》中的梦境叙事多以现实为基础,通过梦境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杨素瑶因梦结良缘》一文中,通过杨素瑶的梦境,展现了其内心的情感变化和对爱情的渴望。

同时,梦境中的情节与现实中的情节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叙事结构。

(二)《初刻拍案惊奇》中的梦境叙事《初刻拍案惊奇》中的梦境叙事更具奇幻色彩。

如《转运汉遇难成贵人》一文中,通过主人公的梦境,展现了异域风情和奇幻世界。

这种奇幻的梦境叙事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还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四、梦境叙事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一)艺术价值“三言二拍”中的梦境叙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梦幻与现实的交融、人物心理的展现以及寓言与象征的意味等手法,使得故事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喻世明言》中两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摘要】《闹阴司司马貌断狱》和《游酆都胡母迪吟诗》是拟话本小说《喻世明言》中两部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两部作品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神话、志怪小说及话本小说的历史传统,运用富有幻想的艺术构思、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笔法,人物形象丰满,诗文并茂、韵散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作品艺术特色分析
在我国文学史上,明代冯梦龙是明末宣传进步社会文学思潮的健将之一。

他曾编撰过长篇小说和文言小说,创作过戏曲、散曲及民歌等。

然而,确定他在文学史上大家地位的,还是其对拟话本小说《三言》的编撰整理成就。

《三言》以其显著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成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高峰。

《闹阴司司马貌断狱》和《游酆都胡母迪吟诗》是《喻世明言》中两部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的小说。

《闹》作叙述东汉时期秀才司马貌一生科场蹭蹬,悒悒不得志。

一日,他吟写诗作,谤毁阴司,被鬼卒捉去。

经太白金星奏请,玉帝准他暂借阎王职权放告理狱。

司马貌重审汉初四宗难案。

因判断“方见天地无私,果报不爽,真乃天下之奇才也。

”,后被玉帝旨封,托生司马懿,享尽人间权贵。

《游》作讲述元顺宗至元初年间,锦城秀才胡母迪,科场失意后,因偶读秦桧、文天祥传事,心中不平,题诗愿“愚生若得阎罗做,剥此奸雄万劫皮!”。

一日,他被鬼卒领去见阎王,“愿得遍游地狱,尽观恶报,传语人间,使知儆惧自修。

”鬼吏领他遍观地府。

看到历代宦官如赵高、秦桧等人受刑之惨状后,胡母迪叹言:“今日方知天地无私,鬼神明察,吾一生不平之气始出矣。

”阎王命他日后担任冥王。

冯梦龙十分重视小说的社会意义和教育功能。

这两部运用“传奇手法”的小说,充满奇幻色彩。

通过阴间地狱的故事,劝诫世人积德行善,充满正义感和爱国情怀。

但同时也大力宣传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迷信观念,这是作者思想观念的局限所在。

一、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神话、志怪小说及话本小说的历史传统
中国小说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神话和传说,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精美动人,流传不衰。

神话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很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志怪小说,如张华的《博物志》和干宝的《搜神记》,不仅有完整的结构,离奇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而且文笔趋于华丽,小说的艺术特点已趋向完善。

宋元时期由民间“说话”衍生出来的话本小说和讲史话本,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通俗演义的滥觞。

宋元话本小说所具有的显著的艺术特点,都被明代拟话本小说所继承并得到进一步的开拓。

《喻世明言》里这两部名篇是对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志怪小说及宋元话本的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二、鲜明的艺术特色
《闹》作和《游》作这两部小说,构思奇幻委曲,叙述恢谲蔓妙,风调寒峭感伤,其艺术手法主要是鲁迅先生称之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一)瑰奇谲丽、富于幻想的艺术构思。

这两部小说在艺术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富于奇幻的想象,呈现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

作品运用“尽设幻语”的虚构手法,借阴司断狱、魂游地府的故事,达到抨击黑暗,劝戒人心的主题。

如就地狱阴司之类的内容而言,在六朝志怪小说中就早已出现,但大多数都是佛教徒的“自神其教”。

而这类题材被冯梦龙借用到这两部小说里,便成为他借此发泄内心“孤愤”的有效途径。

我们看到,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都是现实中“空负一腔才学,不得出身,屈埋于众人之中”的秀才。

为了使他们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得以成真,作者运用荒诞奇异的艺术构思,让两位秀才双双进入阴曹地府,一个掌权断案,一个遍观地狱。

后都因才干超群,分别得到玉帝和阎王的赏识,终于得到意外的成功。

再则,作者依照自己的历史观,分别将汉初和南宋有关史实敷衍到两部小说中,成为阴司断狱和遍观地府的主要事件,这种荒诞离奇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作品针砭现实、劝诫人心的主旨更加突出。

需要指出的是,两部作品中那怀才不遇的主人公形象,分明是冯梦龙本人科场蹭蹬的写照,作品主人公意外的成功,便是他同情和情绪的投影。

(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基本笔法。

现实与幻想融合,但以奇幻为主。

这两部小说的情节结构都采用单线式的纵向发展形式,对主人公现实生活的描写均采用粗线条的笔法,但对他们进入阴府后的情节及环境描写,都采用浓墨铺叙的笔法,这一点是对唐传奇如《柳毅传》及志怪小说表现手法的超越。

如《游》作中,作品将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刻画相互表里,同时运用限知叙事方式,借用主人公胡母迪的流动视角,将阴府世界的描绘和刻画推向了极致:这里有“殿宇峥嵘,朱门高敞”的“曜灵之府”,“有石垣数高仞,以生铁为门”的“普掠之狱”,也有“荷桎梏者百馀人,举身插刃,浑类蝟形”的“奸回之狱”,还有“琼楼玉殿,碧瓦参横,朱牌金字”的“天爵之府”。

这些充满奇诡幻想的环境描写,活灵活现地向人们展现出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的阴府世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人物形象刻画鲜明生动。

两篇作品通过逼真的情节、奇诡的环境和人物言行等表现手法,细腻生动地描摹出主人公怀才不遇、疾恶如仇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与唐传奇、志怪小说以“粗陈梗概”的叙述故事为主的手法相比,不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而且人物性格多样。

如《闹》作中,对司马貌怀才不遇和刚直无畏的性格描写:“遂成一篇,词曰:‘天生我才兮,岂无用之?……,我若作阎罗,世事皆更正’。

……,猛然怒起,把诗稿向灯焚了,叫道:‘老天,老天!你若还有知,将何言以对?……,便提我到阎罗殿前,我也理直气壮,不怕甚的!’”。

当他被鬼卒捉去,“全然无
惧,随之而行”。

在阴司森罗殿前,他责问阎王:“即如我司马貌,一生苦志读书,力行孝悌,有甚不合天心处,却教我终身蹭蹬,……,要你阎君何用?”。

再如对司马貌疾恶如仇、爱憎分明性格的描述:“唤判官将册过来,……,与他判断明白:恩将恩报,仇将仇报,分毫不错”。

还有对主人公重情守义性格的描写:“重湘启告阎王:‘荆妻汪氏,自幼跟随穷儒,受了一世辛苦,有烦转乞天恩,来生仍判为夫妻,同享荣华’。

阎王依允”。

再如《游》作中对胡母迪刚直无私性格的描写:“一日,……,偶得《秦桧东窗传》,读未毕,不觉赫然大怒,气涌如山,大骂奸臣不绝。

再抽一书观看,乃《文文山丞相遗稿》,朗诵了一遍,心中愈加不平,拍案大叫道‘如此忠义之人,偏叫他杀身绝嗣,皇天,皇天,好没分晓!’闷上心来,再取酒痛饮,至于大醉。

”这一系列情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主人公鲜明的个性色彩。

此外,作品还运用对比、映衬和情景交融等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