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药
阿昔洛韦 (Aciclovir) 抗病毒药物

阿昔洛韦 (Aciclovir) 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 (Aciclovir) 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Aciclovi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
它是一种核苷类似物,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来起到治疗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阿昔洛韦的药理作用、适应症、使用方法以及不良反应。
一、药理作用阿昔洛韦主要通过抑制病毒的DNA聚合酶,干扰病毒复制的过程。
当阿昔洛韦与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的DNA聚合酶结合后,它会被病毒的DNA聚合酶酶解成阿昔洛韦单磷酸,然后进一步磷酸化成三磷酸形式。
这些三磷酸形式会与DNA链中的三磷酸脱氧胸腺嘧啶结合,从而导致DNA聚合链停止扩展,病毒复制被抑制。
二、适应症阿昔洛韦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包括以下几种常见适应症:1.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阿昔洛韦可以用于治疗单纯疱疹、生殖器疱疹和带状疱疹等病毒感染。
它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并降低复发的风险。
2.水痘和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在水痘和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早期使用阿昔洛韦可以减轻疼痛、缩短病程,并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巨细胞病毒感染:阿昔洛韦也可以用于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在某些特定患者群体中广泛应用,如器官移植者、免疫抑制患者等。
三、使用方法阿昔洛韦有多种剂型供选择,包括口服剂、外用药膏和静脉注射剂。
具体使用方法应根据病情、患者状况和医生建议来确定。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使用方法:1.口服剂:一般用于治疗单纯疱疹和水痘等病毒感染。
剂量和用药频率因个体差异而异,应根据医生的处方进行使用。
2.外用药膏:常用于治疗生殖器疱疹和单纯疱疹等病毒感染。
在发病初期连续涂抹药膏,能够有效减轻症状和加速愈合。
3.静脉注射剂: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一般由专业医生在医院环境下进行静脉输注。
四、不良反应阿昔洛韦在正常剂量下一般耐受良好,但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1.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2.皮肤反应: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如荨麻疹、红斑等。
抗病毒药物

干扰素
【药名】干扰素 Interferon 【作用机理】本品是机体受到病毒或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后,体内产生的一类抗病毒的糖蛋白物质,具有抑 制病毒生长、细胞增殖和免疫调节的活性。 【临床应用】用于病毒性感染,如病毒性角膜炎、肝炎、流感等,以及恶性肿瘤等的治疗或辅助治疗 【不良反应】流管样综合征如发热、寒战、头痛、乏力等 【注意事项】口服无效,须注射给药
抗病毒药物
01 病毒简介
03 金刚烷胺ຫໍສະໝຸດ 目录02 药物分类 04 阿昔洛韦
05 干扰素
07 利巴韦林
目录
06 齐多夫定
抗病毒感染的途径很多,如直接抑制或杀灭病毒、干扰病毒吸附、阻止病毒穿入细胞、抑制病毒生物合成、 抑制病毒释放或增强宿主抗病毒能力等。抗病毒药物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病毒复制周期的某个环节而实现的。
谢谢观看
利巴韦林
【药名】病毒唑ribavirin 【作用机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在宿主细胞内磷酸化后,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如干扰病毒的三 磷酸鸟苷合成,抑制病毒mRNA合成以及抑制某些病毒的依赖RNA的RNA聚合酶 。 【临床应用】广谱抗病毒药物,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 【不良反应】使用过程中有较强的致畸作用,在体内消除很慢。大剂量使用时,可致心脏损害。口服或静脉 给药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泻、头痛,长期用药服药可致白细胞减少及可逆性贫血。 【注意事项】禁用于孕妇和预期要怀孕的妇女 。
多数病毒缺乏酶系统,不能独立自营生活,必须依靠宿主的酶系统才能使其本身繁殖(复制),病毒核酸有 时整合于细胞,不易消除,因此抗病毒药研究发展缓慢。
病毒所致疾病大多是人类的主要传染病,病毒可侵犯不同组织器官,感染细胞引起疾病。由病毒引起的常见 疾病有:
消炎药抗病毒药什么区别

消炎药与抗病毒药的区别在临床医学中,常常出现抗炎和抗病毒两种药物。
消炎药和抗病毒药是常用的两类药物,在治疗不同疾病时起到不同的作用。
本文将从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以及副作用等方面介绍消炎药和抗病毒药的区别。
1. 作用机制消炎药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缓解疼痛、红肿和发热等炎症症状。
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作用于环氧合酶(COX),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达到抗炎镇痛的效果。
局部消炎药如氢化可的松、糖皮质激素在局部应用时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抗病毒药则是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和生长来起到治疗作用。
抗病毒药有多种类型,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病毒的生物学活性。
例如,疱疹病毒感染可以使用去氧核苷类似物抑制病毒酶的活性,从而减少病毒复制。
抗病毒药物可以针对不同的病毒进行治疗,包括流感病毒、HIV、乙肝病毒等。
2. 适应症消炎药适用于各种炎症相关疾病,如关节炎、颈椎病、扁桃体炎等。
它们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缓解疼痛、红肿和发热等炎症症状。
消炎药还可以用于治疗创伤、手术后疼痛等。
抗病毒药则是专门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感染的药物。
不同的抗病毒药物对不同的病毒有不同的适应症。
例如,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是治疗HIV感染的主要药物,而抗流感病毒药物则用于治疗流感病毒感染。
3. 副作用消炎药的常见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以及过敏反应等。
长期大剂量使用还可能引起胃溃疡、出血等严重后果。
局部应用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但仍可能导致局部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
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因药物种类和用法不同而异。
一些抗病毒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头痛、乏力等轻度不适症状。
某些抗病毒药物还可能引起肝脏或肾脏功能异常。
因此,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化指标以及药物治疗效果。
4. 注意事项在使用消炎药和抗病毒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使用消炎药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
替诺福韦 (Tenofovir) 抗病毒药物

替诺福韦 (Tenofovir) 抗病毒药物替诺福韦 (Tenofovir) 抗病毒药物代号:替诺福韦 (Tenofovir)英文名:Tenofovir药物类别:抗病毒药物药物特征:壮大免疫系统,用于治疗艾滋病毒感染和乙肝病毒感染药物用途:阻止病毒复制,减轻病情,控制病毒传播副作用:饮食限制,肝肾功能注意,皮肤过敏反应替诺福韦 (Tenofovir) 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具有壮大免疫系统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替诺福韦的药物特征、用途以及副作用,并提供一些使用注意事项。
1. 药物特征替诺福韦是一种抗病毒药物,以英文名Tenofovir命名。
它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特别用于治疗艾滋病毒感染和乙肝病毒感染。
替诺福韦可通过抑制病毒的反转录酶活性,阻止病毒的复制过程,从而减轻病情和控制病毒的传播。
2. 药物用途替诺福韦被广泛用于治疗艾滋病毒感染和乙肝病毒感染。
艾滋病毒感染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而乙肝病毒感染同样会给患者带来危害。
替诺福韦的使用可以帮助延缓病情发展,降低病毒复制速度,提高患者免疫系统的抵抗力。
对于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替诺福韦可以有效减少传染性,降低传播风险。
3. 副作用在使用替诺福韦时,需要注意一些副作用。
首先,饮食方面需要有所限制,尤其是高脂肪食物和饮料,因为它们会加重药物在肝脏和肾脏中的代谢负担。
其次,由于替诺福韦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肾脏中,所以需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以确保药物的安全使用。
最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对替诺福韦产生皮肤过敏反应,如瘙痒、红肿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4. 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替诺福韦之前,患者应该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以及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以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同时,根据医生的指导,按照规定剂量和使用时间进行服药。
如果在使用替诺福韦期间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并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检测和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替诺福韦是一种用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可应用于艾滋病毒感染和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中。
抗病毒和消炎药有什么区别

抗病毒和消炎药有什么区别在医学领域,抗病毒药和消炎药是两种常见的药物类别。
尽管它们在治疗疾病时都能发挥作用,但抗病毒药和消炎药在原理和作用机制上具有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介绍抗病毒药和消炎药的区别,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作用。
抗病毒药抗病毒药是一类设计用于抑制或破坏病毒复制和繁殖的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干扰病毒的生命周期,并阻止其在宿主细胞中复制。
抗病毒药通常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如流感、HIV、乙肝等。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 抑制病毒进入细胞:某些抗病毒药物可以防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例如通过阻断病毒与细胞表面结合来达到这一目的。
- 阻断病毒复制:一些抗病毒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来减少病毒的数量,从而控制病毒感染的程度。
- 阻断病毒释放:部分抗病毒药物能够阻止病毒从感染的细胞中释放出来,从而减少病毒在宿主体内的传播。
抗病毒药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病毒感染的治疗,但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毒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药物。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抗病毒药物可能存在一些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使用。
消炎药消炎药是一类用于治疗炎症的药物。
炎症是人体对感染、损伤或刺激的一种自然反应,包括红肿、热痛等症状。
消炎药主要通过抑制或减轻炎症反应来缓解相关症状。
消炎药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类固醇抗炎药是两类常见的消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NSAIDs包括常见的药物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它们通过抑制体内的炎症介质合成来减轻炎症反应和相关疼痛。
•类固醇抗炎药:类固醇抗炎药主要使用一些合成的激素类物质,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
通过影响炎症反应中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类固醇药物可以减轻炎症和免疫反应。
与抗病毒药不同,消炎药主要用于治疗炎症相关疾病,如关节炎、牙痛、扭伤等。
消炎药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来缓解疼痛和红肿等症状,但并不能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繁殖。
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是指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能力来治疗或预防病毒感染的药物。
随着病毒感染疾病如艾滋病、甲肝、流感等的流行,抗病毒药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抗病毒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以及常见的抗病毒药物。
另外还将讨论一些病毒感染的常见疾病及其相应的抗病毒治疗。
一、抗病毒药物的分类抗病毒药物可以根据其作用机制、化学结构、应用领域等进行分类。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分类包括:1. 核苷类似物:如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它们通过抑制病毒脱氧核苷酸的合成来起到抗病毒作用。
2. 逆转录酶抑制剂:如洛匹那韦、拉米夫定等,这类药物可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从而阻断病毒的复制过程。
3. 广谱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朝鲜霉素等,这类药物可抑制多种病毒的复制,适用于多种病毒感染的治疗。
4. 免疫调节剂:如利巴韦林、恩多沙韦等,这类药物可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
二、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类别的抗病毒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核苷类似物作为构建病毒DNA链的基本单位,与病毒脱氧核苷酸竞争结合逆转录酶,从而阻断病毒基因组的复制过程。
逆转录酶抑制剂则干扰病毒逆转录过程,阻断病毒基因组的合成。
广谱抗病毒药物通过多种途径抑制病毒复制过程,如干扰病毒RNA合成、破坏病毒外壳结构等。
免疫调节剂则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细胞和分子信号转导,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三、常见抗病毒药物及其应用1. 阿昔洛韦(Acyclovir):是一种常用的核苷类似物,主要用于治疗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病毒感染。
2. 洛匹那韦(Lopinavir):是一种抑制HIV逆转录酶的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艾滋病。
3. 奥司他韦(Oseltamivir):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流感病毒感染,能够抑制病毒复制过程。
四、常见病毒感染及其抗病毒治疗1. 艾滋病:常用抗病毒药物包括洛匹那韦、拉米夫定、埃替菲韦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HIV的复制,减少病毒载量,延缓疾病进展。
抗病毒药的使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抗病毒药的使用范围及注意事项抗病毒药的使用范围及注意事项抗病毒药是一种针对病毒感染的药物,用于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减轻症状和加快康复过程。
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时,我们需要了解其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一、抗病毒药的使用范围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以下几类病毒感染:1. 流感病毒:流感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抗病毒药物可以缩短病程和减轻症状。
常见的抗流感药物包括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
2. 乙型肝炎病毒:乙肝是一种慢性肝炎病毒感染,抗病毒药物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损伤和病情发展。
常见的抗乙肝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
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感染导致艾滋病的发生,抗病毒治疗可以控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
常见的抗HIV药物包括拉米夫定、洛匹那韦等。
4. 单纯疱疹病毒:单纯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毒感染,抗病毒药物可以缓解疱疹的症状和减少复发。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依那西韦等。
二、抗病毒药的注意事项1. 用药指导:抗病毒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按照医嘱准确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不可擅自停药或改变剂量。
2. 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与抗病毒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期间,应告知医生其他正在使用的药物,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3. 不良反应:抗病毒药物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例如恶心、呕吐、头痛等。
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
4. 药物耐药性: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能导致病毒对药物产生耐药性,使药物失去疗效。
因此,应严格遵守医生的用药方案,避免滥用或不当使用抗病毒药物。
5. 特殊人群使用:对于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抗病毒药物的使用需要特别谨慎。
在使用抗病毒药物之前,应咨询医生并告知相关情况。
结语:抗病毒药物在防治病毒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时,我们应当了解其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合理使用药物,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
第十章 抗病毒药物

抗逆转录病毒
(抗人体免疫缺陷病毒的药)
核苷类:(趣记:阿巴西转过头(逆转)去抢夫):阿巴卡韦、扎西他滨、去羟肌苷、齐多夫定、司他夫定、拉米夫定
非核苷类:(趣记:非依拉平)依非韦伦、奈韦拉平
蛋白酶抑制剂:(趣记:白那韦):茚地那韦、利托那韦
抗乙型肝炎:1.核苷类:恩替卡韦
2.核苷酸类:阿德福韦酯、替诺福韦酯
3.干扰素:干扰素α2A,干扰素α2B
抗丙型肝炎:(趣记:惟怕他索磷):韦帕他韦、索磷布韦、利巴韦林
第十章抗病毒药物
抗流感病毒药物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奥司他韦羧酸盐)、扎那米韦
M2蛋白离子通道抑制剂:金刚烷胺、金刚乙胺
血凝素抑制剂:阿比多尔
RNA多聚酶抑制剂:(啊,法国的博士拉稀了)法匹拉韦、博洛西韦
抗疱疹病毒
核苷类:阿糖腺苷、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喷昔洛韦(泛昔洛韦)、更昔洛韦(伐昔洛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90年代后开发的共17种:
德拉维丁(Delavirdine);
拉米夫定(贺普丁,lamivudine);
安伦拉韦(Amprenavir,安普那
沙奎那韦(saqunavir);
韦);
茚地那韦(indinavir,佳息惠); 罗平拉韦(Lopinavir);
球状病毒; 杆状病毒; 砖形病毒; 冠状病毒; 丝状病毒 链状病毒等
病毒的种类
DNA病毒——单链DNA病毒 DNA病毒——双链DNA病毒 DNA与RNA反转录病毒 RNA病毒——双链RNA病毒 RNA病毒——单链RNA病毒 单股RNA病毒 类病毒:无蛋白质外壳、仅有单链环状RNA,不能像病
毒那样感染细胞受体植株间传染。马铃薯纤块茎 病 、菊花绿斑病 、柑橘剥皮病 等 阮病毒: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的病毒 ,引起海绵样脑 病(疯牛病) 。
迄今,全世界已发现的病毒超过3000种,而且新 的病毒还在不断被发现。
2002年8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病毒学大会上,由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提出的第7份报告收录了 3600多种病毒,其中使人类致病的病毒有1200多 种,分为29个科,7个亚科,53个属。
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 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
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 质成分
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 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 构,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 征的微生物。
病毒的形态
病毒是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的一类非细胞型 微生物,并且,病毒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只 能依靠寄生在人或动物甚至植物体内来维持生 命。
病毒特点
形体极其微小,一般都能通过细菌滤器,因此病毒原 叫“过滤性病毒”,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
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 故又称“分子生物”;
ZDV,第一个抗艾滋病HIV药,参照药); 膦甲酸钠(trisodiun,phosphonformate, PFA);可抑制
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HSV-1和 HSV-2)等疱疹病毒的复制 ; 阿昔洛韦(forscarnot,acyclovir,无环鸟苷,1981); 金刚乙胺(1987年、英国)
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阿糖腺苷(Vidarabine) ;用于治疗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口炎、皮炎、脑炎及巨细
胞病毒感染。 阿糖胞苷(cidarabine,Ara-C); 甲红硫脲; 利巴韦林(三氮核苷、ribavirin,RBV、病毒唑); 金刚烷胺(金刚胺、三环癸胺 )。
20世纪80年代有4种: 齐多呋啶(叠氮胸苷,zidovudine,立妥威,Retrovir
抗病毒药的作用在于抑制病毒的繁殖,使宿主免疫 系统抵御病毒侵袭,修复被破坏的组织,或者缓解 病情使之不出现临床症状。
至今,某些病毒性疾病如脊髓灰质炎和狂犬病还没 有抗病毒治疗药,只能靠疫苗预防,一旦错过防疫 期,后果十分严重。
抗病毒药物发展史:
20世纪80年代前有9种抗病毒药物:
碘苷(Idoxuridine,IDU、疱疹净); 吗啉胍(moroxydine,ABOB、病毒灵); 三氟胸苷(trifluridine,TFT);用于疱疹性角膜炎,疗效高于碘苷 环胞苷(cydocytidine,CC、盐酸安西他滨 ); 在体内转变为阿糖胞苷,外用用于
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枣庄市立医院药学部 董华
内容提要
抗病毒药物概述 常用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 常见病毒性疾病的治疗
第一部 抗病毒药物概述
病毒感染,特别是 “非典”的肆虐, 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关注的一个沉重话 题。有数据显示,约60%的流行性传染 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是介于生 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式,由一个或多 个核酸分子(DNA或RNA)组成的基因组,其 外面有一层蛋白或脂蛋白的保护性外壳。有些 病毒有囊膜和刺突,如流感病毒。
上世纪80年代医学家发现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 艾滋病是危害性极大、死亡率很高的传染病。
1991年至今新发现的人类传染性病毒有庚型肝炎病毒, 人疱疹7~8型病毒,引起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辛诺柏 病毒( Sin Nombre病毒) ,巴西出血热沙比亚病毒 ( Sabia病毒)和委内瑞拉出血热瓜纳里托病毒 ( Guanarito病毒)等。
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至今仍缺乏专属性强的药物。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主要有如下几类: 抑制病毒复制的抗病毒药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免疫调节剂 针对临床症状的止咳、镇痛、解热和消炎等治疗药 防止继发感染的抗感染药 预防病毒感染的疫苗及阻断病毒传播的消毒药等。
抗病毒药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病毒抑制剂,不能直 接杀灭病毒和破坏病毒体,否则也会损伤宿主细胞。
20世纪90年代初有7种:
贲昔洛韦(pencidovir,PCV); 泛昔洛韦(famciclovir,FCV,是PCV的前体); 伐昔洛韦(valacyclovir,VCR,1985年,在体内ACR); 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 西多福韦(cidofovir); 去羟肌苷(dideoxyinosine,二脱氧肌苷,惠妥滋); 司他夫定(stavudine,赛瑞特,1994年,治疗艾滋病
瑞妥拉韦(ritonavir,利托拉韦); 扎西他滨(Zalcitabine,DDC);
奈非那韦(nelfinavir);
阿巴卡韦(Abacavir、ABC、
依非韦伦(efavirenz,stocrin,施多宁); Ziagen);
责纳米韦(zanamivir,扎那米韦); 奈韦拉平(Nevirapine、维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