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抗病毒药物

直接抗病毒药物
直接抗病毒药物

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开创丙肝治疗新时代

发表者:葛国洪1159人已访问

丙型肝炎全球流行,据调查显示,我国1~59岁人群抗-HCV流行率为0.43%,在全球范围内属HCV低流行地区。但部分地区在九十年代由于商业献血盛行,为HCV感染的高发地区。由于HCV感染具有隐匿性,多数感染者并不知道感染HCV,少数患者待发现时已发展为肝硬化或者肝癌。

所有HCV RNA阳性患者,只要有治疗意愿,无治疗禁忌证,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早期抗病毒治疗可以清除HCV,获得治愈。以前抗病毒治疗公认的最有效的方案是标准方案(SOC)即长效干扰素PEG-IFN-α联合应用利巴韦林。但按标准方案治疗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能治愈(治愈率50%-70%)或者不能耐受该方案治疗。

近年来抗HCV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出现,开创了丙肝治疗新时代。DAAs直接作用丙肝病毒蛋白酶、RNA聚合酶等病毒复制的重要环节,有效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治愈率提高到90%以上,部分方案接近100%。HCV存在着许多基因型,在世界不同地区主要分为6个基因型。我国的丙肝患者中,1b型患者约占绝大都数,下面简要介绍目前含DAAs药物治疗1b型丙肝的方案。

方案1:每周PegIFN-α、每日基于体重的利巴韦林(<75 kg或≥75 kg的患者分别为1000或1200 mg/d)和每日sofosbuvir(400 mg/d)的联合方案,治疗12周。

方案2:每周PegIFN-α、每日基于体重的利巴韦林(<75 kg或≥75 kg的患者分别为1000或1200 mg/d)和每日simeprevir(150 mg/d)的联合方案治疗。Simeprevir应与PegIFN-α和利巴韦林联合应用12周,然后,对于初治和之前复发的患者,包括肝硬化患者,应单独应用Peg IFN-α和利巴韦林治疗额外12周(总疗程24周),对于之前部分应答或无应答者,包括肝硬化患者,应治疗额外36周(总疗程48周)。

方案3:sofosbuvir(400 mg)和ledipasvir(90 mg)固定剂量联合方案治疗,每日服用一次单片药物。无肝硬化的患者,包括初治和经治患者,应采用这一固定剂量联合方案治疗12周,不应用利巴韦林。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包括初治和经治患者,应采用这一固定剂量联合方案治疗12周,每日应用基于体重的利巴韦林(<75 kg或≥75 kg的患者分别为1000或1200 mg/d)。禁忌应用利巴韦林或对利巴韦林耐受性差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接受固定剂量的sofosbuvir和ledipasvir联合方案治疗24周,不应用利巴韦林。

方案4:ombitasvir(75 mg)、paritaprevir(12.5 mg)和ritonavir (50 mg)单片药物(2片,每日一次,随食物服用)以及dasabuvir (250 mg)(1片,每日2次)的联合方案治疗。无肝硬化的患者应接受这一联合方案治疗12周,不应用利巴韦林。有肝硬化的患者应接受这一联合方案治疗12周,每日应用基于体重的利巴韦林(<75 kg或≥75 kg的患者分别为1000或1200 mg/d)。

方案5:基因1型HCV感染患者可应用每日sofosbuvir(400 mg)和每日simeprevir(150 mg)的联合方案,治疗12周。对于肝硬化患者,推荐加用每日基于体重的利巴韦林(<75 kg或≥75 kg的患者分别为1000或1200 mg/d)。对于禁忌应用利巴韦林的肝硬化患者,必须考虑将治疗时间延长至24周。

方案6:每日sofosbuvir(400 mg)和每日daclatasvir (60 mg)的联合方案,治疗12周。对于肝硬化患者,推荐加用每日基于体重的利巴韦林(<75 kg或≥75 kg的患者分别为1000或1200 mg/d)。对于禁忌应用利巴韦林的肝硬化患者,必须考虑将治疗时间延长至24周。

方案7:Asunaprevir(100mg)一日两次和daclatavir( 60 mg )每日一次,疗程24周。

DAAs治疗使丙肝治疗迈入新的时代,但毕竟该类药物临床时间不长,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需待进一步评估。另外也需注意慢性丙肝尤其是肝硬化患者HCV的清除可降低肝硬化失代偿的发生,可降低但不能避免肝癌的发生,需长期监测肝癌的发生情况。

2014与2015EASL抗HCV治疗指南比较

2015-10-21 来源:临床肝胆病杂志我要投稿

HCV EASL 指南对比

评论(3人参与)作者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戴明佳颜学兵

鉴于抗丙型肝炎病毒(HCV)药物研制进展非常迅速,针对抗HCV治疗的指南更新也非常及时。2014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IDSA)及美国肝病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AASLD)联合发布了一部丙型肝炎诊治指南,同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关于丙型肝炎管理及治疗的指南。欧洲肝病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在2014年发布了关于丙型肝炎治疗的指南。作者曾对4部指南进行了解读和比较。

2015年4月EASL会议期间发布了欧洲最新抗HCV指南,国内已有学者对此指南进行了翻译,相对于AASLD及IDSA联合发布的抗HCV治疗指南,本指南涵盖的治疗方案是目前最为全面的。本文对近2年发表的两部最新EASL抗HCV的指南作一比较,旨在从两部指南的异同之中看出抗HCV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ngets,DAA)运用的部分趋势及注意事项。

2014年EASL推荐抗HCV治疗方案总结

2014年EASL治疗指南中关于抗HCV治疗方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pegylated-interferon-2a/2b+ribavirin(RBV),PR]为基础的方案,即PR联合sofosbuvir(SOF)、simeprevir(SMV)及daclatasvir(DCV);另外一类是以SOF为基础的,即SOF联合PR、RBV、SMV及DCV。2014年EASL抗HCV治疗指南中指出:所有HCV相关代偿性肝病的初治和经治患者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且不同基因型(genotype,GT)的HCV感染治疗方案不同。最容易治疗的GT2可供选择的方案为PR+SOF和SOF+RBV,GT5/6提供的方案同GT2;介于治疗难易之间的GT3较GT2多一种治疗方案即SOF+DVC,具体见表1。从2014年EASL指南可以看出对不同GT都可以采用的治疗方案为PR+SOF和SOF+RBV。

2015年EASL推荐抗HCV治疗方案总结

2015年的抗HCV治疗方案增到4大类,一类是以PR为基础的方案,即PR联合SOF、SMV;第二类是针对非结构区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NS)5B的核苷酸类药物SOF 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即SOF联合PR、DCV、SMV及RBV;第三类为NS5B非核苷类聚合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protein inhibitor,PI)+NS5A±RBV;第四类为

NS3-4A+NS5A±RBV的联合,后两种为2015年新增的治疗方案。

以往用PR±PI抗HCV治疗,治疗的效果或难易程度是GT1a>1b>4>5/6>3>2,故对不同GT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以GT1和GT4最多,共6种治疗方案。GT1可供的治疗方案可以分为3大类,一类是以PR为基础的方案,即PR联合SOF、SMV;另外一类是以SOF 为基础的,即SOF联合PR、SMV、ledipasvir(LDV)及DCV;最后为3D/r疗法,即由HCV NS3/4A蛋白酶抑制剂ABT-450、NS5A抑制剂ABBT-267和NS5B RNA聚合酶抑制剂ABT-333再联合RBV所组成。GT4与GT1不同的是不建议用3D/r,而可以用Viekirax±RBV。最容易治疗的GT2可供选择的方案为PR+SOF、SOF+DCV和SOF+RBV,而GT3治疗方案则同GT2,但首选方案GT2建议SOF+RBV,而GT3则建议首选PR+SOF。GT5/6提供的方案为PR+SOF、SOF+LDV、SOF+DCV。2015年EASL治疗指南中对不同GT都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案是PR+SOF和SOF+DCV±RBV(表2)。

2015年与2014年EASL推荐抗HCV治疗方案的比较

2015年新增的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治疗药物共有3种:Harvoni:SOF(400mg)+LDV(90mg)±RBV;Viekira Pak(3D)±RBV:每天2片固定剂量组合的

ombitasvir/paritaprevir/ritonavir(12.5mg/75mg/50mg)和每天2片dasabuvir(250mg),早晚各1片;Viekirax(2D)±RBV:每天2片固定剂量组合的ombitasvir/paritaprevir/ritonavir (12.5mg/75mg/50mg),早晚各1片。2015年指南中不再含有PR+DCV的治疗方案;2015年EASL指南中一旦运用第一代NS3/4A治疗失败未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不再建议含有NS3/4A的PI治疗(包括第二代的SMV),而2014年EASL和WHO指南中指出,如果运用第一代PI发生耐药则可以用第二代PI治疗,但对于GT1a需检测是否含有NS3蛋白酶区Q80K位点的变异,如果含有此变异不建议用第二代PI,即SMV治疗;近2年EASL治疗指南中不同的GT治疗方案的区别见表3。

(1)GT1:2014年含有PR+DCV和SOF+RBV的治疗,在2015年的治疗方案中不建议采用PR+DCV及SOF+RBV治疗GT1。在2015年指南中PR可以联合SMV及SOF,提示PR可以联合NS3/4A及NS5B,但已不再采用联合NS5A的治疗方案,具体原因没有提及;新增了SOF+LDV治疗方案;增加了3D,即NS3/4A+NS5A+NS5B治疗方案,此联合中NS5B为非核苷酸类药物,且对于GT1a建议加用RBV,故3D治疗实际上至少是4种药物的联合,GT1a实际上5种药物的联合;

(2)GT2:2015年增加了SOF+DCV治疗方案,首选的治疗方案仍为SOF+RBV;

(3)GT3:2年的治疗方案没有变动,但说明部分增加了SOF+LDV对于GT3的疗效可能次于DCV,即SOF+LDV将来可能会出现在GT3的治疗备选方案中,但

LDV+SOF+RBV可能优于SOF+RBV,在将来的临床验证中也许会有结果;

(4)GT4:与GT1相同,也去掉了2014年中PR+DCV及SOF+RBV治疗方案,增加了SOF+LDV及2D,即Viekirax(NS3/4A+NS5A)+RBV治疗方案,此方案只用于GT4而不用于其他GT;

(5)GT5/6: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SOF+DCV和SOF+LDV,去掉了SOF+RBV。

综合近2年的所有指南尤其是EASL指南,目前对于不含干扰素(IFN)的DAA联合治疗方案主要是基于NS5B的联合,而不含NS5B的联合即NS3/4A+NS5A+RBV只能用于治疗GT4,且最低疗程12周并且要联合RBV,对于其他F3或肝硬化患者最好治疗24周。

综上,从2014年EASL指南可以看出对不同GT都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案为PR+SOF 和SOF+RBV,而2015年EASL指南中所有GT均可以采用的2种治疗方案为PR+SOF 和SOF+DCV,后一种治疗方案对于肝硬化患者最好加用RBV,疗程12周;对于不能耐受RBV或有RBV禁忌证的疗程最好延长至24周。对于所有的GT,2014年和2015年都可以采用的且对所有GT均有效的方案为PR+SOF,当然是以患者适应IFN治疗为前提条件的,对于GT1、4及5、6不再建议采用SOF+RBV的治疗方案。

2015年EASL指南中未获SVR患者的再治疗方案

(1)经PR治疗失败的患者可以参照不同GT的初治方案进行再治疗;

(2)对于PR联合telaprevir(TVR)及boceprevir(BOC)治疗失败的患者可以采取不含IFN的SOF+LDV+RBV或SOF+DCV+RBV治疗12周;

(3)对于经第二代DAA治疗失败的患者,推荐的治疗方案缺乏直接的证据或者随着资料的增多会改变方案;

(4)对于经第二代DAA,含或不含IFN、含或不含RBV治疗失败的患者应该接受再治疗,再治疗的方案应包含RBV治疗12周。对于进展性肝病(包括F3或F4),应采用包含RBV的方案延长治疗至24周;

(5)对于SOF或SOF+RBV、SOF+PR治疗失败的患者,可以采取SOF+SMV(GT1、4)、SOF+DCV(所有GT)、SOF+LDV(GT1、4、5、6)或基于ritonavir增效的paritaprevir /ombitasvir/dasabuvir联合治疗(GT1),或者基于ritonavir增效的paritaprevir /ombitasvir 联合治疗(GT4);

(6)对于GT1、4采用PR+SMV治疗失败的患者可以采用SOF+DCV或SOF+LDV;

(7)对于用PR+DCV治疗失败的患者可以采用SOF+SMV(GT1、4),对于GT2、3、5、6可以采用SOF+DCV或SOF+LDV(GT5、6);

(8)对于GT1、4采用SOF和SMV治疗失败的患者可以接受SOF+DCV或LDV;

(9)对于SOF+DCV或LDV治疗失败GT1、4患者可以接受SOF+SMV,而对于其他GT可以接受SOF+DCV或SOF+LDV治疗24周。

(10)GT1采用基于ritonavir增效的paritaprevir /ombitasvir/dasabuvir三联治疗失败的患者应该接受SOF+SMV、SOF+DCV或SOF+LDV治疗;

(11)GT4接受基于ritonavir增效的paritaprevir /ombitasvir两联治疗失败的患者必须接受基于SOF为基础的治疗,如SOF+DCV或SOF+LDV;

(12)对于非急需治疗患者可以等待更多的资料和(或)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的出现;

(13)对经DAA治疗失败者再次采用含有SOF、NS3蛋白酶抑制剂及NS5A蛋白抑制剂三联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目前还不清楚;

(14)对于经DAA治疗失败者再次治疗前是否进行DAA耐药序列检查目前还不清楚。

综上,对于肝硬化(Child A)患者不管是初治或对于PR治疗失败者,所有的治疗方案中最好包含RBV,含有RBV的治疗疗程一般为12周,而不含RBV的建议24周;对于只含有SOF+RBV或SOF+PR治疗失败的患者,GT2、3可以选用SOF+DCV再治疗,而其他GT可以选用NS5B+NS5A或NS5B+NS3/4A联合治疗;对于含有一种DAA的SMV 治疗失败者,只有GT1、4不再选用含有PI治疗方案;对于含有一种DAA的DCV治疗失败者,所有GT不再采用含有NS5A的治疗方案,可以选用含有NS5B+NS3/4A的治疗方案,如SOF+SMV;对于含有SOF+SMV治疗失败者,GT1、4可选用SOF+NS5A的治疗方案再治疗;对于SOF+DCV或SOF+LDV治疗失败者,GT1、4不再选用含有NS5A的治疗方案,可以选用SOF+SMV治疗,GT2、3可以加用RBV;3D治疗失败者可以选用含SOF的任何治疗方案治疗GT1;2D只治疗GT4,采用2D治疗失败者,只建议采用SOF+PR 治疗方案。对于PI耐药再治疗,原则上不再选用含有PI的联合治疗方案,但在含或不含非核苷类NS5B联合耐药后可以选用核苷类NS5B即SOF联合SMV再治疗。

基于指南比较的几点体会

目前国内没有DAA上市,但已经有患者通过不同途径购买药物,由于DAA的使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加之国内对于治疗方案还不够熟悉,如果指导不正确,可能会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众多问题,如同抗HBV选择药物不当或治疗方案不当后出现耐药问题,故结合指南的更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前没有一种DAA提倡单用,包括到目前为止体内体外证实在所有上市的DAA 中耐药发生率最低的尿嘧啶(U)核苷酸类药物SOF;即使SOF也至少需要联合RBV,且这种治疗方法只治疗GT2,2015年的指南中已经不再在主张应用于其他GT的治疗;

(2)2015年指南中适用于所有GT的治疗方案为PR+SOF,国内患者如果能购买到SOF,在国内采用PR治疗未获得SVR或复发的情况下,没有PR的治疗禁忌证,比较经济的再治疗方案是PR+SOF或SOF+DCV联合RBV;

(3)对于有IFN或RBV禁忌证的患者,2015年EASL指南对所有GT的治疗方案为SOF+DCV,如果没有RBV禁忌证的患者最好联合使用RBV;

(4)不同类DAA与很多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2015年EASL指南中分别列出6大类。患者如为特殊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如果合并高血脂或采用降血脂或其他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尤其是胺碘酮、β受体拮抗剂等,在运用SOF和(或)PI时尤其需要注意并发症如心动过缓和CK的增高等,2015年8月19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也第4次更新了SOVALDI的说明书,同时FDA仍要求SOVALDI进一步提供上市后14个方面的补充研究资料;

(5)对不含PR的DAA联合治疗方案,如何早期预测和判断疗效目前尚不清楚。三联治疗PR+SOF,应于0、4、2周及治疗结束后的12、24周检测HCV RNA;三联治疗PR+SMV (12周)+PR(12~36周),应于0、4、12、24(初治和经治复发患者治疗结束)、48(部分和无应答患者治疗结束)周及治疗结束后12、24周检测HCV RNA;不含IFN治疗方案,应于0、2(依从性评估)、4、12或24周及疗程结束后12、24周检测HCV RNA。如果三联治疗方案PR+SMV在治疗4、12或24周HCV RNA≥25 IU/mL,应终止治疗,并立即采用另外一种含IFN及DAA的治疗方案或不含IFN及PI的治疗方案;目前没有判断其他治疗方案的无效原则;

(6)对于慢性HCV感染要彻底清除HCV,理论上依赖特异性作用于HCV的DAA,还依赖于未感染HCV的肝细胞建立抗HCV状态,故理想的抗HCV治疗方案,可能是DAA+免疫调节性药物,故目前研制的部分治疗方案至少理论上不是十分理想,目前3D研制的药物针对NS5B都是非核苷酸类药物,将来是否会有更好的方案,如基于NS5B的核苷酸和非核苷酸类药物联合方案。

基于上述种种因素,国内如能采用PR正规治疗,且SVR可以达到70%以上,加上部分药物副作用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建议对于新的指南在还没有十分明确的情况下,千万不要盲目跟进。

抗病毒类药物

抗病毒类 1、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 该类药物的优点是有固定疗程、不产生病毒耐药、HBeAg,HBsAg血清转换率高且应答持久、具有调节免疫和抗病毒双重功效;缺点:需皮下注射、价格较高、不良反应较多等(流感样症候群、骨髓抑制、精神异常等)有妊娠、精神病、酗酒、失代偿期肝硬化、甲状腺疾病等禁忌症。 采用干扰素治疗病情阶段:病毒载量低于109、高ALT水平、HBeAg低滴度、女性、非母婴传播、病程短 2、核苷(酸)类似物 这类药物的优点是:三性“有效性、易行性、安全性”,但是也有疗程不固定、易发生病毒耐药、停药后易复发等的缺点。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克拉夫定等。 拉米夫定(贺普丁)优点:上市时间最长,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且进入医保;缺点:持久应答率低、病毒耐药率高(14%,38%,49%,66%)。 阿德福韦(贺维力、名正、代丁等)优点:耐药变异率低(0、3%、11%、18%、29%),对拉米夫定耐药者仍有效;缺点:抗病毒作用较弱,起效慢,有潜在的肾毒性。 恩替卡韦(博路定)优点:作用强,耐药率低(5年累计耐药率1.2%);缺点: 价格较贵。 替比夫定(素比伏)优点:作用强,HBeAg转换率高(22%);缺点:变异率较高,有肌酸激酶升高等副作用,上市时间短,抗病毒作用,长期疗效和安全性都有待证实。 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优先选择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不推荐交替使用阿德福韦酯和换用高剂量的恩替卡韦治疗。阿德福韦酯耐药患者可改用或联合替比夫定,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治疗。临床研究显示,核苷类似物耐药患者改用干扰素治疗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替诺福韦

抗病毒药物练习题

抗病毒药物练习题 一、A 1、快速滴注可导致急性肾衰竭,应缓慢滴注,并给患者充足的水的药是 A、阿糖腺苷 B、利巴韦林 C、金刚烷胺 D、阿昔洛韦 E、拉米夫定 2、又名无环鸟苷的是 A、阿昔洛韦 B、两性霉素B C、利巴韦林 D、拉米夫定 E、更昔洛韦 3、对I型和II型单纯疱疹病毒作用最强 A、奥司他韦 B、阿糖腺苷 C、干拢素 D、阿昔洛韦 E、阿德福韦酯 4、下列为抗流感病毒的药物是 A、齐多夫定 B、扎那米韦 C、拉米夫定 D、阿昔洛韦 E、更昔洛韦 5、奥司他韦用于以下哪种病毒感染治疗 A、乙型肝炎病毒 B、甲型肝炎病毒 C、HIV D、巨细胞病毒 E、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 6、无机焦磷酸盐类似物 A、拉米夫定 B、胞腺肽 C、阿糖腺苷 D、膦甲酸钠 E、阿昔洛韦

7、以下哪种药物与抗胆碱药合用,可增加抗胆碱药的不良反应 A、利巴韦林 B、扎那米韦 C、拉米夫定 D、阿昔洛韦 E、金刚烷胺 8、治疗单纯疱疹性脑炎一般选用 A、拉米夫定 B、利巴韦林 C、齐多夫定 D、阿昔洛韦 E、金刚烷胺 9、下列有关抗流感病毒药描述错误的是 A、金刚烷胺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 B、金刚烷胺对乙型流感病毒有效 C、奥司他韦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 D、利巴韦林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 E、利巴韦林对乙型流感病毒有效 10、下列药物作用机制是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是 A、金刚烷胺 B、金刚乙烷 C、阿比多尔 D、阿昔洛韦 E、奥司他韦 11、下列关于金刚乙胺叙述错误的是 A、属于抗流感病毒药 B、仅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有效 C、抗病毒作用强于金刚烷胺 D、常见精神异常、抽搐等不良反应 E、作用于具有离子通道的M2蛋白而影响病毒脱壳 12、下列关于广谱抗病毒药不良反应叙述错误的是 A、常见肾损害 B、能使粒细胞计数减少 C、少见结膜炎 D、少见低血压 E、常见结晶尿 13、能抑制病毒DNA多聚酶的抗病毒药是 A、沙奎那韦

五种公认乙肝抗病毒药物对比及选用

五种公认乙肝抗病毒药物对比及选用 全网发布:2011-06-23 19:55 发表者:黄星244075人已访问 目前,乙肝基本上是不能彻底治愈的,治疗的目标有两个,即(1)保证肝功能正常运转;(2)延缓或阻止肝脏病理性恶化(即肝硬化、肝癌等病变)。要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就需要阻断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而乙肝病毒是导致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抗病毒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目前被专家公认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一共两大类,共五种,分别是干扰素类(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和核苷类(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这里我们就来对比一下这五种乙肝抗病毒药物的优缺点及如何正确选用抗病毒药物。 1: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疗效与麻烦同在的“富人药” 有人将干扰素的出现誉为乙肝抗病毒药物的第一个里程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乙肝治疗,也标志着历史推进到“干扰素时代”。刚刚出道的干扰素便带给人们不小的惊喜,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疗效。经过干扰素正规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大约有35%以上能达到预定疗效,若在此基础上再联合使用胸腺肽,疗效还可更上一层楼。干扰素是一种注射用2药,药物半衰期短,要维持药效须隔天注射一次,这给病人带来不小的痛苦和不便。2005年,罗氏公司的长效干扰素派罗欣通过美国FDA 批准,被正式用于乙肝治疗,使这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它只需每周注射一次。 医生们发现,治疗前转氨酶高(但低于正常值的10倍)、DNA指标小于2×108者以及女性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效果相当的好,此外,病程短、非母婴传播、肝纤维化程度轻且无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使用效果也相当不错。 另外,据高志良教授透露,干扰素还有一项特别的能耐,它居然能使一部分人的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不过这个数量不大,只有3%,而这是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所不能做到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干扰素剂量的不断加大,以及疗程的不断延长,干扰素的缺点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使用干扰素的开始几天,医生们发现很多病人都像得了重感冒一般:发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不过,这种症状在注射三五次后便可消失。 有些病人用完干扰素后,发现脱发开始增多,有时拿起梳子一梳,头发便一缕缕往下掉。很多使用者的骨髓受到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都会降低,病人感觉很难受。有少部分病人可能出现精神方面的损害,如抑郁、妄想症、重度焦虑。不过,这些不良反应只是在部分病人身上出现,而且其损伤是一过性的,停用后几天到几个月,上述不良反应便可烟消云散。所以,在用药过程中,病人需要密切留意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有异常情况马上告诉医生,这样医生便可根据不良反应的程度来调整剂量和给药频率。肝功能失代偿(转氨酶高于正常值的10倍以上)的病人要特别小心,因为他们一旦用了干扰素,肝功能将发生急剧的损害,出现严重黄疸。 高志良教授特别强调,使用干扰素者应密切监测副反应,要每3个月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如治疗前就已存在甲亢,最好先用药物控制好,再开始干扰素治疗。另外,应定期评估精神状态,尤其是对出现明显抑郁症和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密切监护。

常用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

常用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2-08-01T09:30:55.5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5期供稿作者:王淑贞 [导读] 预防流感推荐用量为每次75mg,每日1次,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后预防用药的时间为至少7天。 王淑贞(新疆库尔勒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5-0018-02 【摘要】抗病毒药师病毒性感染治疗的主要药物,近年,随着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开发,治疗其他病毒感染的药物也得到了发展。本文对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不包括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的药理、临床、毒副反应等进行了综述,并对临床常见病毒性感染的治疗方案以及抗病毒药物发展做以介绍。 【关键词】抗病毒药利巴韦林核苷类似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抗病毒药物发展 1 常用抗病毒药物 1.1利巴韦林 广谱抗病毒药,药物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其产物作为病毒合成酶的竞争抑制剂,使病毒的复制与生长有抑制作用,进入体内对呼吸道合胞病毒也可具免疫及中和抗体作用。 口服吸收迅速完全,生物利用度45%,在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浓度高于血药浓度,长期用药后脑脊液内药浓度可达同时期血药浓度的67%,药物可透过胎盘,也能进入乳汁。在肝内代谢,主要经肾脏排泄。 利巴韦林适用于腺病毒性肺炎的早期治疗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流行性出血热合拉沙热的预防和治疗。滴眼液可治疗HSV性角膜炎。利巴韦林与α-干扰素联合用药治疗丙型肝炎,效果较单用α-干扰素佳。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贫血、乏力等,停药后即消失。较少见的有疲倦、头痛、失眠、食欲减退、恶心等。 1.2 阿昔洛韦 本品为脱氧鸟苷的无环类似物,系化学合成的核苷酸累抗病毒药,在组织培养中队单纯疱疹病毒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进入被感染的细胞后,抑制病毒DNA的合成。阿昔洛韦对HSVI型的活性比阿糖腺苷强160倍,比碘苷强10倍,比阿糖胞苷强2倍。对HSVⅡ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阿昔洛韦口服吸收差,一般静脉滴注。药物能广泛分布组织与体液中,包括脑、肾、肺、肝、小肠、肌肉、脾、乳汁、脑脊液、疱疹液中,可通过胎盘。肝内代谢,半衰期约2.5h。 阿昔洛韦适用于HSV、VZV感染、免疫缺陷者水痘的治疗。不良反应少,常见轻度头痛,长期口服本药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轻度肝损害、偶见急性肾功能不全、血尿等。 1.3更昔洛韦 又称丙环鸟苷,属鸟嘌呤类抗病毒药,其抗病毒作用与阿昔洛韦相似,但作用更强,尤其对艾滋病患者的CMV有强大抑制作用。药物在已感染CMV的细胞内,其磷酸化的过程较正常细胞中更快。 本品口服吸收差,空腹吸收后,生物利用度为15%,进食后服药为6%-9%.静脉地滴注的半衰期2.5-3h,口服则为3.1-5.5h,主要以原型经肾脏排泄。 更昔洛韦主要用于免疫缺陷患者并发CMV视网膜炎的治疗。注射剂可用于接受器官移植以及CMV血清试验阳性的艾滋病患者预防CMV感染。 1.4伐昔洛韦 本品是阿昔洛韦的L-缬氨酸酯,阿昔洛韦为其抗病毒活性成分,本药水溶性好,生物利用度为65%,口服吸收后在肝脏迅速水解成阿昔洛韦,半衰期小于30min,血浆中测不出伐昔洛韦,但阿昔洛韦的血浆浓度很高。 伐昔洛韦适用于病毒性感染的疾病,如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生殖器疱疹、肝炎、病毒性脑炎等。 1.5喷昔洛韦 为无环鸟苷类抗病毒药,作用机制与阿昔洛韦相似,体外对HSVI型和Ⅱ型、VZV及EB病毒均有效,且其三磷酸酯在雪旺细胞中半衰期长,可保持长时间高效抗病毒作用,明显减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喷昔洛韦抑制HSV的有效浓度与阿昔洛韦相似,但耐阿昔洛韦的病毒对喷昔洛韦仍敏感。本药口服难吸收,外用几无吸收。外用于口唇及面部单纯疱疹、水痘、生殖器疱疹、带状疱疹。 1.6泛昔洛韦[1] 为喷昔洛韦的前药,体内转化为喷昔洛韦发挥抗病毒作用。体外实验证实,泛昔洛韦和喷昔洛韦对病毒的作用谱与阿昔洛韦相似,两者对抗HSV及VZV的活性均好。 泛昔洛韦适用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带状疱疹感染和复发性生殖器单纯疱疹感染的治疗、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缺陷患者复发粘膜和皮肤单纯疱疹的治疗。成人常用口服剂量为150-750mg,每日2-3次,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调整剂量。 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胀气等。 1.7金刚烷胺与金刚乙胺 抗RNA病毒药物,体外组织培养对粘病毒,副粘病毒、披病毒等有抑制作用,但临床仅对甲型流感有效。 2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磷酸奥司它韦 为活性药物GS-4071的前体药物。口服吸收后转变为活性形式。具有强效特异性甲、乙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通过与神经氨酸酶的疏水部分结合,改变病毒复制所必需的神经氨酸酶活性位点结构,从而阻止流感病毒复制。对其他病毒、细菌、或人类的神经氨酸酶没有或几乎没有抑制作用。 本品只适用于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治疗和预防,成人口服给药每次75mg,每日2次,连用5天。预防流感推荐用量为每次75mg,每日1次,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后预防用药的时间为至少7天。

抗病毒药机理和分类

前言 概述 人类致病病毒是一种核酸颗粒,结构极为简单,多数缺乏酶系统, 酸的复制和蛋白表达必须依赖宿主细胞, 殖。病毒感染引起多种疾病, 全统计,约60%流行性传染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全世界己发现的病毒超过30002002年8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病毒学大会上, 七份报告收录了3600多种病毒,其中使人类致病的病毒有1200种,分为29个科,7个亚科,53个属。 抗病毒药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病毒抑制剂,不能破坏病毒体,否则也会损伤宿主细胞。抗病毒药的作用在于抑制病毒的繁殖,使宿主免疫系统抵御病毒侵袭,修复被破坏的组织,或者缓和病情使之不出现临床症状。 近年来新的抗病毒药不断出现,但是病毒性感染的发病率仍持续不衰,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及其病原病毒的出现,对抗病毒药的研究开发提出了紧迫的要求,医生和患者对抗病毒药的要求越来越越高,因此抗病毒药的研究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 之一,且显示出良好的市场仃景。 以抗艾滋病药物为例,有统计数据显示,抗爱滋病药物市场一直保持13%~15%的年增长率,1999年全球抗艾滋病药物的总销售额约

为48.2亿美元,2000年估计为54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95~100亿美元。美国、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这世界七大抗艾滋病药销售总额到2010年预计将增至71亿美元。 抗病毒药物分类: 按照抗病毒药物作用机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抑制病毒复制初期的药物;2)影响核糖体翻译的药物;3)干扰病毒核酸复制的药物。1)抑制病毒复制初期的药物 金刚烷胺类,阻断病毒基因的脱壳即阻断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到治疗和预防病毒感染疾病的目的。 干扰素类,由病毒或其它诱导剂进入机体后诱导宿主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具有抑制病毒生长、细胞增殖和免疫调节的活性。可使其它未受病毒感染的细胞抵御病毒的侵袭,对所有病毒(包括DNA和RNA)的增殖,几乎都有抑制作用。 2)影响核糖体翻译的药物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DNA中所含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作用传递到mRNA中,然后经翻译将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结构中去。影响核糖体翻译的药物阻断了在细胞核糖体上将mRNA的遗传信息翻译到蛋白质的过程,从而减少病毒蛋白质的合成。 在这样的情况下,病毒DNA照样产生,宿主细胞也会被破坏,但不产生感染性病毒。 此类药物有缩氨硫腺类化合物,美替沙膝、酞丁安等。 3)干扰病毒核酸复制的药物

抗病毒药目录简介.DOC【共8页】

抗病毒药目录简介.DOC 抗病毒药病毒是目前已知的最小微生物,它严格寄生在细胞内,只能在特殊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 或RNA,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它组成病毒的基因组,外面受到衣壳(蛋白质外壳)的保护。病毒没有独立的代谢活力,它们没有完整的酶系统,也没有能够进行独立生长和繁殖的其他机构,因此必须利用宿主细胞的酶类和产能机构,并借助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乃至直接利用细胞成分。 动物病毒的增殖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①病毒吸附到易感细胞上;②病毒穿入或经胞饮作用而进入细胞内,脱去衣壳;③病毒繁殖和合成新病毒成分;④新病毒的装配组合和成熟、⑤新病毒从细胞释放出来。 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在动物传染病中占有很大比重,常造成巨大损失,有的如口蹄疫、猪瘟、新城疫等一经蔓延就会产生灾难性后果。对待动物的病毒病主要在于免疫预防,由于采用疫苗接种与检疫隔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我国已先后成功地消灭了天花、牛瘟等危害人畜的传染病,并能基本控制口蹄疫、猪瘟等疫病的流行。但在病毒的治疗上,由于病毒具有不同于细菌的某些特征,使之对化学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化学药物必须选择性地破坏或抑制细胞内(外)病毒的代谢,但对细胞,至少对未感染细胞不产生致死性损伤。但在目前已知的抗病毒药中能对病

毒起选择性抑制作用(也就是对宿主细胞没有或仅有轻微毒害作用)的药物不多,多数对宿主细胞有毒,抗病毒谱较窄,临床应用有限。而且一旦病畜呈现病毒感染的症状时,机体内病毒增殖大多已达到相当程度。在某些病毒感染(例如流感和乙型脑炎)中大量病毒已在感染细胞内增殖和释放,组织损伤已经造成,机体已处于病毒血症阶段,甚至是病毒血症后期,此时应用有效的抗病毒药,尽管还可抑制病毒进一步增殖和扩散,但也往往起不到决定性的治疗作用。因此特异性治疗只有对病程较长的病毒性疾病如痘病毒和某些持续性病毒感染才有价值。此外,使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或提高免疫功能也是有效的抗病毒手段。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病毒药有的只抑制DNA病毒,如阿昔洛韦、阿糖腺苷等;有的则对RNA病毒也有作用,如利巴韦林。它们主要在病毒增殖的各个阶段分别呈现作用,如金刚烷胺等阻止病毒进入细胞;阿糖腺苷、利巴韦林等抑制病毒核酸的复制;利福霉素类药物抑制病毒蛋白合成;干扰素诱导宿主细胞产生一种扰病毒蛋白,而抑制多种病毒繁殖;而丙种球蛋白或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则通过与病毒结合而阻止病毒吸附于细胞,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抗病毒作用。许多中草药如穿心莲、板兰根、大青叶、黄芩等对某些病毒病也有一定程度的防治作用,但抗病毒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一般的抗菌药物如抗生素等对病毒没有作用,虽在病毒感染中能防治细菌性继发感染,但不宜盲目滥用。

抗病毒药作用机制及应用范围

抗病毒药作用机制及应用范围 当前全世界SARS累计病例数超过7000例,我国SARS病例数超过5000例。各地医疗机构的SARS治疗方案中都考虑到了抗病毒疗法。国内外的研究已表明,SARS的病原体主要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而冠状病毒是RNA病毒。但是我们注意到有的医院在SARS治疗方案中,列入了像更昔洛韦和膦甲酸钠这样只对DNA病毒有效的药物。这样不但会影响疗效,还可能出现不应有的毒性或副作用,而且也会造成药品资源的浪费。本文旨在简要介绍部分抗病毒药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范围,供选择SARS抗病毒治疗药物时参考。 1、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 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病毒唑)是一种合成的核苷类似物,它可抑制多种RNA和DNA病毒。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确定,并且对不同的病毒作用机制相异。利巴韦林-5'-单磷酸酯能阻断肌苷-5'-单磷酸酯向黄嘌呤核苷-5'-单磷酸酯的转化,并干扰鸟嘌呤核苷酸以及RNA和DNA的合成。利巴韦林-5'-单磷酸酯在某些病毒,也抑制病毒特异性信息RNA的加帽(capping)过程。 此药在儿科主要用于治疗住院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用雾化吸入法给药。利巴韦林还被用于治疗青少年的副流感病毒和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口服利巴韦林治疗流感无效。但静脉或口服利巴韦林减低了拉沙热病人的病死率,特别是在发病6天以内用药时。另外,用静脉内利巴韦林治疗汉坦病毒引起的出血热肾病综合征和阿根廷出血热,有临床益处。而且已有人建议用口服利巴韦林方法预防刚果-克里米亚出血热。用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人,疗效显著优于单独用其中的任何一种药的疗效。上述这些病毒都是RNA病毒。香港和加拿大的研究者已将利巴韦林用于治疗SARS病人,并取得一定疗效,但加拿大研究者报告在一定比例病人引起溶血。 用大剂量口服利巴韦林治疗时,可出现对造血系统的毒性,包括溶血性贫血。利巴韦林有致突变性、致畸性和对胚胎的毒性,所以此药对妊娠妇女禁用;在用此药的病区,如医务人员中有妊娠者,有对胚胎发生毒性的危险。 阿糖腺苷 主要被用于治疗疱疹病毒属的病毒和乙肝病毒等DNA病毒的感染;它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发挥抗病毒作用。其三磷酸酯水溶性差,需在大量液体中静滴,其单磷酸酯水溶性强,可作肌注。但其疗效有限、毒性作用相对大。 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对若干疱疹病毒(均为DNA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1和2型(HSV-1和-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ZV)和EB病毒的复制有强烈的选择性抑制作用,但对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疗效相对差。伐昔洛韦(valacyclovir)是阿昔洛韦的左旋缬氨

五种公认的抗病毒药物的比较

五种公认的抗病毒药物的比较 五种公认的抗病毒药物的比较 作者:高志良来源:家庭医生 目前,乙肝基本上是不能彻底治愈的,治疗的目标有两个,即:(1)保证肝功能正常运转;(2)延缓或阻止肝脏病理性恶化(即肝硬化、肝癌等病变)。要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就需要阻断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而乙肝病毒是导致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抗病毒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目前被专家公认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一共两大类,共五种,分别是干扰素类(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和核苷类(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 1: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疗效与麻烦同在的“富人药” 有人将干扰素的出现誉为乙肝抗病毒药物的第一个里程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乙肝治疗,也标志着历史推进到“干扰素时代”。刚刚出道的干扰素便带给人们不小的惊喜,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疗效。经过干扰素正规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大约有35%以上能达到预定疗效,若在此基础上再联合使用胸腺肽,疗效还可更上一层楼。干扰素是一种注射用2药,药物半衰期短,要维持药效须隔天注射一次,这给病人带来不小的痛苦和不便。2005年,罗氏公司的长效干扰素派罗欣通过美国FDA批准,被正式用于乙肝治疗,使这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它只需每周注射一次。 医生们发现,治疗前转氨酶高(但低于正常值的10倍)、DNA指标小于2×108者以及女性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效果相当的好,此外,病程短、非母婴传播、肝纤维化程度轻且无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使用效果也相当不错。 另外,据高志良教授透露,干扰素还有一项特别的能耐,它居然能使一部分人的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不过这个数量不大,只有3%,而这是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所不能做到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干扰素剂量的不断加大,以及疗程的不断延长,干扰素的缺点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使用干扰素的开始几天,医生们发现很多病人都像得了重感冒一般:发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不过,这种症状在注射三五次后便可消失。 有些病人用完干扰素后,发现脱发开始增多,有时拿起梳子一梳,头发便一缕缕往下掉。很多使用者的骨髓受到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都会降低,病人感觉很难受。有少部分病人可能出现精神方面的损害,如抑郁、妄想症、重度焦虑。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 陈修婷沈阳药科大学 76期药学院基地班 摘要:本文对病毒的影响和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情况作了简要概述,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给予了介绍 关键词:抗病毒药物实验研发 前言:病毒是引起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元凶,危害性极大、影响面甚广。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仍是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困惑之一。近年来,由于病毒的肆意蔓延,抗病毒类药物发展较快,已成为抗感染药物中举足轻重的品种,可以说,抗病毒药物有了一定的发展,新的抗病毒药物也仍在研发与临床试验中,这将是一个永不衰落的大类。本人也借此综述讨论一下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病毒:一种具有隐蔽性、破坏性、传染性的恶意代码。病毒无法自动获得运行的机会,必须附着在其他可执行程序代码上或隐藏在具有执行脚本的数据文件中才能被执行。专题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还有药学方面的专业学科。引用文献起止1962-2010 新的病毒在不断滋生,导致了各类传染性疾病流行,从而带动了抗病毒药物的快速发展。有数据显示,约有60%的流行性传染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自然成了医药界投资的热点。乙肝免疫球蛋白、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单克隆抗体、干扰素α-2b等一系列抗病毒药品已成新宠,迄今,全世界已发现的病毒超过3000种,而且新的病毒还在不断被发现,对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已成为趋势。 上世纪80年代医学家发现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艾滋病是危害性极大、死亡率很高的传染病①。1991年至今新发现的人类传染性病毒有庚型肝炎病毒、人疱疹7~8型病毒,引起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Sin Nombre病毒,巴西出血热病毒和委内瑞拉出血热病毒等②。1998年1月~2003年3月底,国外首次上市的抗病毒新药共12个,(1)抗疱疹病毒药3种,占25.0%,(2)抗流感病毒药2种,占16.7%,(3)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6种,占50.0%,(4)广谱抗病毒药1种,占8.3%。1998~2002年国外开发的抗病毒药新制剂③2、1998~2002年国外开发的抗病毒药新制剂2)利托那韦软胶囊(雅培,1999),改善口服生物利用度;3) trivizir含有阿巴卡韦300mg、拉米夫定150mg和齐多夫定300mg的复方制剂(葛兰素史克,2000)④;(4)司他夫定缓释片100mg(百时美施贵宝,2002),一日给药一次;(5)依非韦伦口服液及胶囊(默克,2002)。3、国外统计年报未作为新药统计的新活性物(1)干扰素复合物(先灵葆雅,2000),重组基因干扰素α-2b的聚乙二醇复合物,与利巴韦林合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2)干扰素复合物(2001),干扰素α-2b的聚乙二醇复合物,单用或与利巴韦林合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⑤4、新上市的生物制品1998~2002年有18种预防病毒感染的疫苗、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等生物制剂首次上市,如基因工程甲型、乙型肝炎疫苗和甲、乙型混合疫苗,水痘-带状疱疹疫苗、预防旅行者及婴幼儿腹泻的轮状病毒疫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和合胞病毒单克隆抗体等⑥。 我国批准生产的抗病毒药物(1)1998~2002年,我国首次生产的原料药及制剂,共8个品种:膦甲酸钠及其注射剂和3%软膏(1998);泛昔洛韦及其片剂和胶囊(1998);喷昔洛韦及其1%乳膏(2000);盐酸金刚乙胺及其片剂和口服液(2001)⑦;齐多夫定及其片剂和胶囊(2002);司他夫定及其胶囊(2002);奈韦拉平及其片剂(2002);去羟肌苷及其胶囊、分散片和散剂(2002);⑧(2)1962~2002年我国首次批准生产的原料药总数共20种,按类别统计:抗疱疹病毒药11种;广谱抗病毒药1种;抗流感病毒药2种⑨;截止2008年12月,共25个抗艾滋病病毒药物被FDA批准投放市场。⑩(3)1998~2002年我国批准生产的抗病毒药新制剂:阿昔洛韦分散片(1998)、凝胶剂(1999)、氯化钠输液(2000)、咀嚼片(2002)○11;利巴韦林葡萄糖输液(1998)、氯化钠输液(2000)和冻干

抗病毒药作用机制及应用范围

抗病毒药作用机制及应用范围 1、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 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病毒唑)是一种合成的核苷类似物,它可抑制多种RNA和DNA病毒。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确定,并且对不同的病毒作用机制相异。利巴韦林-5'-单磷酸酯能阻断肌苷-5'-单磷酸酯向黄嘌呤核苷-5'-单磷酸酯的转化,并干扰鸟嘌呤核苷酸以及RNA和DNA的合成。利巴韦林-5'-单磷酸酯在某些病毒,也抑制病毒特异性信息RNA的加帽(capping)过程。 此药在儿科主要用于治疗住院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用雾化吸入法给药。利巴韦林还被用于治疗青少年的副流感病毒和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口服利巴韦林治疗流感无效。但静脉或口服利巴韦林减低了拉沙热病人的病死率,特别是在发病6天以内用药时。另外,用静脉内利巴韦林治疗汉坦病毒引起的出血热肾病综合征和阿根廷出血热,有临床益处。而且已有人建议用口服利巴韦林方法预防刚果-克里米亚出血热。用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人,疗效显著优于单独用其中的任何一种药的疗效。上述这些病毒都是RNA病毒。香港和加拿大的研究者已将利巴韦林用于治疗SARS病人,并取得一定疗效,但加拿大研究者报告在一定比例病人引起溶血。 用大剂量口服利巴韦林治疗时,可出现对造血系统的毒性,包括溶血性贫血。利巴韦林有致突变性、致畸性和对胚胎的毒性,所以此药对妊娠妇女禁用;在用此药的病区,如医务人员中有妊娠者,有对胚胎发生毒性的危险。 阿糖腺苷 主要被用于治疗疱疹病毒属的病毒和乙肝病毒等DNA病毒的感染;它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发挥抗病毒作用。其三磷酸酯水溶性差,需在大量液体中静滴,其单磷酸酯水溶性强,可作肌注。但其疗效有限、毒性作用相对大。 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对若干疱疹病毒(均为DNA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1和2型(HSV-1和-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ZV)和EB病毒的复制有强烈的选择性抑制作用,但对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疗效相对差。伐昔洛韦(valacyclovir)是阿昔洛韦的左旋缬氨酸酯,在口服后几乎完全转变为阿昔洛韦。阿昔洛韦的高度选择性与其作用机制相关,它首先被磷酸化为阿昔洛韦单磷酸酯。这种磷酸化在受HSV感染的细胞中,通过病毒基因编码的胸腺嘧啶核苷激酶的作用而高效率地进行。而在未受感染的细胞中阿昔洛韦几乎不发生磷酸化。因此,该药被集中在受HSV感染细胞内。阿昔洛韦单磷酸酯其后受细胞内激酶的作用而变为三磷酸酯,它对病毒DNA聚合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对宿主细胞的DNA聚合酶的作用相对小。阿昔洛韦三磷酸酯也可结合到病毒DNA中,使病毒DNA链过早终止。 更昔洛韦 更昔洛韦(ganciclovir)是阿昔洛韦的类似物,对HSV和VZV感染有效,但对CMV感染显著地比阿昔洛韦更有效。更昔洛韦进入体内后经磷酸化,成为其单磷酸酯、二磷酸酯,最终成为三磷酸酯才能发挥抗病毒作用。更昔洛韦三磷酸酯通过以下两种机制抑制CMVDNA的合成:1)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2)结合到CMVDNA中,最终使其延伸终止。该药被广泛用于其他CMV相关的综合征,包括肺炎、食管胃肠感染、肝炎和“消耗性”疾病。但尚未见用于RNA病毒感染治疗的报告。 泛昔洛韦和Penciclovir泛昔洛韦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为77%,通过去乙酰和氧化作用,被迅速转化为penciclovir。此药的抗病毒谱和作用机制与

直接抗病毒药物

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开创丙肝治疗新时代 发表者:葛国洪1159人已访问 丙型肝炎全球流行,据调查显示,我国1~59岁人群抗-HCV流行率为0.43%,在全球范围内属HCV低流行地区。但部分地区在九十年代由于商业献血盛行,为HCV感染的高发地区。由于HCV感染具有隐匿性,多数感染者并不知道感染HCV,少数患者待发现时已发展为肝硬化或者肝癌。 所有HCV RNA阳性患者,只要有治疗意愿,无治疗禁忌证,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早期抗病毒治疗可以清除HCV,获得治愈。以前抗病毒治疗公认的最有效的方案是标准方案(SOC)即长效干扰素PEG-IFN-α联合应用利巴韦林。但按标准方案治疗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能治愈(治愈率50%-70%)或者不能耐受该方案治疗。 近年来抗HCV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出现,开创了丙肝治疗新时代。DAAs直接作用丙肝病毒蛋白酶、RNA聚合酶等病毒复制的重要环节,有效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治愈率提高到90%以上,部分方案接近100%。HCV存在着许多基因型,在世界不同地区主要分为6个基因型。我国的丙肝患者中,1b型患者约占绝大都数,下面简要介绍目前含DAAs药物治疗1b型丙肝的方案。 方案1:每周PegIFN-α、每日基于体重的利巴韦林(<75 kg或≥75 kg的患者分别为1000或1200 mg/d)和每日sofosbuvir(400 mg/d)的联合方案,治疗12周。

方案2:每周PegIFN-α、每日基于体重的利巴韦林(<75 kg或≥75 kg的患者分别为1000或1200 mg/d)和每日simeprevir(150 mg/d)的联合方案治疗。Simeprevir应与PegIFN-α和利巴韦林联合应用12周,然后,对于初治和之前复发的患者,包括肝硬化患者,应单独应用Peg IFN-α和利巴韦林治疗额外12周(总疗程24周),对于之前部分应答或无应答者,包括肝硬化患者,应治疗额外36周(总疗程48周)。 方案3:sofosbuvir(400 mg)和ledipasvir(90 mg)固定剂量联合方案治疗,每日服用一次单片药物。无肝硬化的患者,包括初治和经治患者,应采用这一固定剂量联合方案治疗12周,不应用利巴韦林。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包括初治和经治患者,应采用这一固定剂量联合方案治疗12周,每日应用基于体重的利巴韦林(<75 kg或≥75 kg的患者分别为1000或1200 mg/d)。禁忌应用利巴韦林或对利巴韦林耐受性差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接受固定剂量的sofosbuvir和ledipasvir联合方案治疗24周,不应用利巴韦林。 方案4:ombitasvir(75 mg)、paritaprevir(12.5 mg)和ritonavir (50 mg)单片药物(2片,每日一次,随食物服用)以及dasabuvir (250 mg)(1片,每日2次)的联合方案治疗。无肝硬化的患者应接受这一联合方案治疗12周,不应用利巴韦林。有肝硬化的患者应接受这一联合方案治疗12周,每日应用基于体重的利巴韦林(<75 kg或≥75 kg的患者分别为1000或1200 mg/d)。

抗病毒药在兽药领域的应用

抗病毒药在兽药领域的应用 邢勇(包头轻工学院 ) 由于病毒结构简单,需借助寄主细胞的功能而繁殖。抗病毒药物必须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始可作用于病毒。不少抗病毒物质对细胞或机体有毒而不能应用,大大限制了抗病毒药物 的发展。理想的药物应当不影响细胞的代谢。然而,由于许多代谢步骤为病毒细胞的功能所共有,所以很难研制出一种无毒的抗病毒药物。许多抗病毒药物在体外细胞培养中虽然是病毒复 制的强抑制剂,但在动物体内却有毒性。 一、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 不同的抗病毒药物其作用机制不尽一致。一般情况下,通过以下九种方式:抑制病毒吸附;抑制病毒穿入;抑制病毒脱壳;抑制病毒核酸复制;抑制病毒核酸转录;抑制病毒蛋白合成;促进机体抵抗力、诱生干扰素;抑制病毒装配;阻断细胞受体。其中,抗病毒药物抑制病 毒核酸复制时,通过下列形式体现:抑制病毒DNA合成;掺入病毒核酸:抑制 病毒DNA或RNA多聚酶活性;抑制病毒逆转录酶活性;抑制病毒胸苷激酶活性;抑制病毒肌苷磷酸脱氢酶;改变病毒m NA5端帽子结构。 二、抗病毒的化学药物 1.金刚胺及其衍生物:金刚胺类药物主要包括金刚烷胺( amentadine )和甲基金刚胺(rimengtadine )两种。它们作用于细胞和病毒膜蛋白的融合,防止病毒入侵寄主细胞,或阻 断其脱壳过程,但不能抑制病毒吸附过穿入细胞。金刚烷胺对细胞内膜有缓冲作用,使其PH不降低,兽医临床上常用于禽流感、牛副流感3型、牛病毒性腹泻及猪流感的防治。但据报道用 金刚烷胺防治产蛋鸡流感时,易致鸡产蛋率下降。在人医上常用其防治人的流行性感冒

2.病毒唑:病毒唑为核苷类似物,又称利巴韦林,类似鸟苷,为细胞激酶磷酸化。该药物对流感病毒效果较强。在兽医临床上,病毒唑常用于腺病毒、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痘病毒等的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但其对机体细胞有一定毒性,不可长期使用。 3.焦磷酸化合物:鳞甲酸钠( fos-carnet )是焦磷酸类似物,它主要抑制疱疹病毒、嗜 肝DNA病毒及逆转录病毒,兽医临床上常用于防治鸡马立克氏病、猪伪狂犬病、牛乳房炎、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等。 4.缩氨硫脲:靛红-?-缩氨硫脲(IBT)是痘病毒的一种强抑制剂,也对某些腺病毒有效,只要干扰晚期的病毒mRN转译,另外对犬传染性肝炎、鸡包涵体肝炎、火鸡出血性肠炎等疾病亦有作用。 5.2—脱氧一D —葡萄糖(2 —dG及葡萄胺:2 —dG抑制许多在细胞膜上成熟的病毒的增殖。有人认为它能干扰病毒特异性糖蛋白的合成,这种物质正是粘病毒、副粘病毒并且还 可能是疱疹病毒囊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兽医临床上,只要用于防治兔的疱疹性角膜炎以及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犊牛角膜结膜炎。 6.其他抗毒药的化学药物:利福霉素、托利普霉素、曲张链丝菌素对某些痘病毒及肿瘤病毒显示有抗病毒活性,但对机体细胞有毒。嘌呤霉素、放线菌酮、对已氟苯丙氨酸等能抑制病毒及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也能够易致细胞培养中的病毒复制,但因毒性较大而失去实用价值。左旋咪唑作为宿主抵抗力的调节剂特别是为细胞介导免疫的刺激剂而在抗病毒的作用上大有希望。 三、干扰素( interferon,IFN ) IFN 是一组由病毒或其它诱生剂使生物体细胞产生的分泌性糖蛋白,具有抗病毒、免 疫调节及抗增殖作用,因而抑制病毒的生长,它的作用反映于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防御机制。干扰素有天然干扰素及基因工程干扰素两种。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它主要作用于细胞受

我国抗病毒药物市场分析

我国抗病毒药物市场分析 病毒是最小的生物病原体,许多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病毒可引起多种疾病,一种病症也可由多种病毒引起,病毒可随感染机体条件不同而引起不同的疾病,如麻疹病毒一般情况下引起麻疹,在免疫受损者身上可引起巨细胞肺炎;在神经系统持续感染后可引起亚急性硬化全脑类。另如流感病毒在一般人身上会引起感冒,而在免疫受损者身上同时会引起心肌炎而威胁生命,现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和埃博拉病毒已成为全人类药物工作者重点攻关的目标,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开发已成为药物研究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对各种不同抗病毒药物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下面就各大类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及

市场前景作简要分析。 抗病毒药物的研制起步较晚,在临床上能有效地治疗病毒性疾病的药物十分匮乏,在世界药物销售市场所占比例仅为1%-2%。近10年来,随着AIDS和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在全球迅速蔓延,对治疗药物的需求急剧增加,促进了新药的研制及销售市场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抗病毒药已扩大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商业养殖、水产业等,使抗病毒药成为世界医药市场令人关注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抗病毒药世界销售总额为19.6亿美元,1994年为21.6亿美元,1996年为32.2亿美元,1997年为45.6亿美元,预计2000年将超过60亿美元,至2005年其销售市场仍会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1 第一个上市的抗病毒药——金刚烷胺 金刚烷胺(amantadine,别名三环癸胺,Amantanamine,symmetret,virofral等)是由Setter公司于1959年合成,1964年Daris等首先发现其有抗病毒作用,1996年上市。金刚烷胺是美国批准的第1种抗病毒药,具有多巴胺能(dopaminergic)和抗病毒作用,口服给药可治疗和预防流感、甲型病毒和治疗帕金森病引起的神经障碍,也可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的神经痛。金刚烷胺能有效扼制亚甲型流感病毒生长繁殖。 其作用机制是:阻止流感病毒穿入或脱去外膜,低浓度药物与病毒的血细胞凝聚相互作用。抑制病毒装配,高浓度则抑制早期感染,包括抑制病毒被膜与次级溶酶体膜融合。 不良反应: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是最常见的,包括思考困难、精神混乱、眩晕、幻觉、焦虑和失眠。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例如精神抑郁和精神病。 因本品可透过血脑屏障,对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及耐受性较低的老年人和脑血管硬化病人慎用。 我国首先研制开发该药物的是东北制药厂,近几年市场上含有该成分

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综述

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综述 摘要】抗病毒药师病毒性感染治疗的主要药物,近年,随着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的开发,治疗其他病毒感染的药物也得到了发展。本文对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 的药理、临床、毒副反应等进行了综述,并对临床常见病毒性感染的治疗方案以 及抗病毒药物发展做以介绍。 【关键词】抗病毒药核苷类似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抗病毒药物发展 1 常用抗病毒药物 1.1利巴韦林 广谱抗病毒药,药物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其产物作为病毒 合成酶的竞争抑制剂,使病毒的复制与生长有抑制作用,进入体内对呼吸道合胞 病毒也可具免疫及中和抗体作用。 口服吸收迅速完全,生物利用度45%,在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浓度高于血药浓度,长期用药后脑脊液内药浓度可达同时期血药浓度的67%,药物可透过胎盘, 也能进入乳汁。在肝内代谢,主要经肾脏排泄。 利巴韦林适用于腺病毒性肺炎的早期治疗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 炎与支气管炎、流行性出血热合拉沙热的预防和治疗。滴眼液可治疗HSV性角膜炎。利巴韦林与α-干扰素联合用药治疗丙型肝炎,效果较单用α-干扰素佳。较常 见的不良反应有贫血、乏力等,停药后即消失。较少见的有疲倦、头痛、失眠、 食欲减退、恶心等。 1.2 阿昔洛韦 本品为脱氧鸟苷的无环类似物,系化学合成的核苷酸累抗病毒药,在组织培 养中队单纯疱疹病毒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进入被感染的细胞后,抑制病 毒DNA的合成。阿昔洛韦对HSVI型的活性比阿糖腺苷强160倍,比碘苷强10倍,比阿糖胞苷强2倍。对HSVⅡ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也 有抑制作用。 阿昔洛韦口服吸收差,一般静脉滴注。药物能广泛分布组织与体液中,包括脑、肾、肺、肝、小肠、肌肉、脾、乳汁、脑脊液、疱疹液中,可通过胎盘。肝内代谢,半衰期约2.5h。 阿昔洛韦适用于HSV、VZV感染、免疫缺陷者水痘的治疗。不良反应少,常 见轻度头痛,长期口服本药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轻度肝损害、偶见急性肾 功能不全、血尿等。 1.3更昔洛韦 又称丙环鸟苷,属鸟嘌呤类抗病毒药,其抗病毒作用与阿昔洛韦相似,但作 用更强,尤其对艾滋病患者的CMV有强大抑制作用。药物在已感染CMV的细胞内,其磷酸化的过程较正常细胞中更快。 本品口服吸收差,空腹吸收后,生物利用度为15%,进食后服药为6%-9%. 静脉地滴注的半衰期2.5-3h,口服则为3.1-5.5h,主要以原型经肾脏排泄。 更昔洛韦主要用于免疫缺陷患者并发CMV视网膜炎的治疗。注射剂可用于接 受器官移植以及CMV血清试验阳性的艾滋病患者预防CMV感染。 1.4伐昔洛韦 本品是阿昔洛韦的L-缬氨酸酯,阿昔洛韦为其抗病毒活性成分,本药水溶性

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物 【摘要】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是一个不衰的话题,针对病毒侵入的六大过程和人体免疫调节,人们已研发了大量经典的药物,还有 许多药物在研发之中,同样具有应用前景。这里对一些经典 药物做了概括性介绍。 【关键词】抗病毒药物侵染过程免疫调节 人类和病毒之间的“对抗”与“战争”注定会一直伴随着人类,远离病毒致病的困扰也是人们的追求,因此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经久不衰。针对病毒侵染过程及人体免疫,人们已经研制出了许多经典的药物,并且研究还在不断进行。 一、针对病毒侵染过程的药物 想要研发抗病毒药物,首先要明确病毒的侵染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六个主要步骤,同时不同病毒的侵染过程也是具有不同特征的,对特定的一些病毒还有特别的步骤,例如逆转录病毒HIV具有整合这一过程。针对不同侵染过程进行药物的研发,更加具有针对性,会大大地提高效率。 1、吸附 吸附过程中,病毒衣壳或包膜上的病毒吸附蛋白(VAP)在适宜环境下,包括pH环境、离子环境、温度条件等,与细胞膜上受体发

生不可逆结合,开启病毒的侵染过程。 针对吸附过程,研制抗病毒药物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三点:关闭细胞膜上的受体;营造不利于吸附的环境;关闭VAP。显然,对于前两者,应用于人体是不现实的。虽然我们知道由于CCR5缺陷而治愈HIV 的例子,但对于大多数受体却是人正常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改变人体pH环境等也是不能实现的。所以第三种思路还是最为可行的。 这一思路最为广泛的应用在于疫苗的产生和抗体的研究。抗体是抗病毒“利器”,它可以特异性结合抗原并促凝,但并能不直接消灭病毒。在长时间的研究中,人们观察到酶与抗体具有大量的相同点,例如它们的特异性识别功能、反应动力学特征等等,尤其是它们的化学本质是相同的(我们考虑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这启发了人们,若将酶和抗体的特性结合,就可以生产出具有催化活性的抗体了。这种抗体就是催化性抗体,也叫抗体酶。 基于过渡态理论,Lerner 1984年提出了催化性抗体的设想:以过渡态类似物作为半抗原,则其诱发出的抗体即与该类似物有着互补的构象,这种抗体与底物结合后,即可诱导底物进入过渡态构象,从而引起催化作用。1986年第一个具有催化酯键断裂功能的催化性抗体诞生[1]。 目前的生产手段主要有单克隆抗体技术、抗体基因组合文库法、化学修饰法、二次免疫法和共价抗原免疫法等。筛选方法有酶活性检测法、基因筛选法、过渡态类似物法等。然而由于过渡态的不稳定性,设计类似物十分困难,以及生产、筛选方式的缺陷,目前生产的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