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治疗血管性头痛的中药秘方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方

中医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方

中医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方【1 】中医治疗各类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缺少.脑血管痉挛引起的头晕头痛.脑血管不测.高血压病等疗效明显,下面从经常应用方的中药性味.功能及药理方面作一介绍.但中医讲求辨证论治,具有很强的共性化治疗,原则上是一人方,必定要辨证施治: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益卫固表,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之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自汗盗汗,贫血萎黄,阴疽漫肿,气虚水肿,内热消渴.重要药理感化有:加强免疫功能.抗年轻.抗病原微生物.沉着.促进机体代谢.抗肿瘤.改良心功能.保肝等感化.上海岳阳病院神经内科张秋娟当归: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具有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之效.用于用于贫血眩晕,月经不调,闭经,痛经,面色痿黄,虚寒腹痛,跌打毁伤,风湿痹痛,痈疽疮疡,肠燥便秘.重要药理感化有:加强免疫功能.抗炎.抗肿瘤.改良肺功能.抗菌.消除自由基.改良心功能.改良血液功能.高兴子宫感化(孕期女性易导致流产).沉着.利尿.抗辐射功能.赤芍:味苦.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止痛之效.用于血热妄行.吐衄发斑.瘀血经闭.跌打毁伤.热毒疮疡.怒气目赤.重要药理感化有:加强免疫功能.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改良肺功能.改良心功能.沉着.克制血小板集合.保肝感化.白芍: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效.用于肝血亏虚及贫血月经不调,肝脾和气之胸胁脘腹痛苦悲伤或四肢挛急痛苦悲伤,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重要药理感化有抗炎.进步免疫功能.镇痛.解痉等感化.余甘子:甘.微涩,凉.清热利咽,润肺止咳.具有清热凉血,消食健胃,降血压,降血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后果.主治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及维生素C 缺少症抗氧化,抗年轻,保肝等感化,是年轻宝茶的重要成分之一,重要药理感化:软化血管.恢复血管弹性,调节血脂,血压等.川芎: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具有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之效.用于贫血眩晕,月经不调,闭经,痛经,面色痿黄,虚寒腹痛,跌打毁伤,风湿痹痛,痈疽疮疡,肠燥便秘.重要药理感化有:加强免疫功能.抗炎.抗肿瘤.改良肺功能.抗菌.消除自由基.改良血汗管功能.改良血液功能.高兴子宫(孕期女性易导致流产).沉着.利尿.抗辐射等感化.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能.主治痛经,经闭,产后血晕,瘀滞腹痛,胸痹肉痛,血积,跌打瘀肿,关节痛苦悲伤,中风瘫痪,斑疹紫暗.重要药理感化有:改良心功能.降压.抗凝血.抗疲惫.抗缺氧.高兴子宫.痛和沉着.抗炎.进步免疫功能等感化.桃仁:苦甘.平,归肝.大肠.肺.脾经.具有破血行瘀,润燥滑肠之效.用于经闭.癥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毁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等.重要药理感化有祛瘀血.抗炎.抗过敏.镇咳.驱虫等感化.天麻:味甘.辛.平,归肝.脾.肾.胆.心.膀胱经.有息风静痉.平肝阳.祛风通络等功能.主治急慢惊风.抽搐拘挛.眩晕.头痛.半身不遂.肢麻等.重要药理感化有风湿痹痛.沉着感化.抗惊厥感化.抗缺氧.抗炎.进步免疫功能等.山楂:微温,甘.酸.具有活血化瘀,健胃消食,扩大血管,增长冠脉血流量.改良心脏活气,下降血压和胆固醇,软化血管和沉着感化,是年轻宝茶的重要成分之一,能防治血汗管疾病,具有扩大血管.强心.增长冠脉血流量.改良心脏活气.高兴中枢神经体系.下降血压和胆固醇.软化血管及利尿和沉着感化;防治动脉硬化,防年轻.抗癌的感化.丹参:味苦.微辛,性微寒;归心.脾.肝.肾经,属血分之药;具有活血祛瘀,养血安神,凉血消肿的功能;主治瘀血头.胸.胁.腹痛苦悲伤,积累,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关节痹痛,跌打瘀肿,温病心烦,贫血心悸,疮疡肿毒,丹疹疥癣.重要药理感化有:强心.扩大冠脉及外周血管,抗血栓形成,改良微轮回,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保肝.改良肝微轮回,抗菌等感化.地龙:味咸.寒,归肝.脾.膀胱经.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之功能.主治高热惊痫,癫狂,气虚血滞,半身不遂,痹证,肺热哮喘,小便晦气,尿闭不通等.重要药理感化有:解热.沉着.抗惊厥.舒张支气管.降压.纤溶和抗凝.加强免疫.抗肿瘤.抗菌.利尿.高兴子宫及肠腻滑肌等感化.葛根:味甘.辛.凉,归脾.胃经,具有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渴之功能,主治伤寒.温热头痛项强,烦热消渴,泄泻,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等.重要药理感化有:解痉.扩大冠状血管.抗心律掉常.改良心肌功能.降压扩大外周血管.克制血小板集合.降血糖.降温.改良进修记忆等感化.方中生黄芪是为君药,重在补气升阳;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丹参共为臣药,共具活血化瘀之效,改良心脑血管轮回;天麻搜风静痉.祛风通络,白芍养血柔肝,共为佐药;地龙.葛根为使药,地龙通络祛风,令药达经络,葛根升阳,引药上行.诸药应用,共具益气活血通络之效,主治脑供血缺少.脑血管痉挛引起的头晕头痛.脑血管不测.高血压病等证属气虚瘀血之症.。

孙思邈三通汤、五通汤、通血路神方,改善十几种心、脑血管疾病

孙思邈三通汤、五通汤、通血路神方,改善十几种心、脑血管疾病
深入研究三通汤、五通汤的作用机制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三通汤、五通汤的作用机制,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开发更加高效的三通汤、五通汤复方制剂
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发更加高效的三通汤、五通汤复方制剂,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加强临床应用研究与推广
未来需要加强三通汤、五通汤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与推广,让更多患者受益。
副作用
长期服用三通汤和五通汤可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 ,如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以及头痛 、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
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对三通汤和五通汤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 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急促等症状。
04
三通汤、五通汤与传统中医理论
三通汤、五通汤与气血理论
总结词
三通汤和五通汤在中医理论中与气血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06
如何正确使用三通汤、五通汤
使用前的准备与注意事项
了解适应症
在选用三通汤或五通汤前,需要了解其适应症及 适用人群,确保对症下药。
煎煮器具准备
选用砂锅或不锈钢锅等煎煮器具,确保器具清洁 卫生。
注意用量
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在医生指导下确定用量, 不可盲目增加。
如何煎煮和服用三通汤和五通汤
加水适量
孙思邈的医学贡献
1
总结和整理了古代医学典籍和民间验方,形成 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方法。
2
提倡医德,强调医术与道德相结合,以治病救 人为己任。
3
对中医妇儿科做出了卓越贡献,被尊称为“妇 科鼻祖”。
三通汤与五通汤的起源与传承
三通汤和五通汤源自《千金方 》中的同名方剂。
三通汤主要针对心脑血管疾病 ,五通汤则主要针对消化系统
腰腿痛

中医赵强治疗各种头疼的验方

中医赵强治疗各种头疼的验方

中医赵强治疗各种头疼的验方头疼(1)细辛3克、元胡10克、牛蒡子10克、半夏10克、川芎15克、白芷15克,煎服,一天一副。

头蒙:佩兰、菖蒲、白芷各10克。

痰湿头疼:生山楂10克、茺蔚子6克、红花5克、决明子10克,煎服。

(2)疼痛统一方:细辛3克、元胡10克、牛蒡子10克、半夏10克、川芎15克、白芷15克,煎服。

(3治疗各种疼痛的药方:党参9克、吴茱萸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切碎,煎服。

(4)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疼、偏头痛。

四物汤加减,当归、生地、白芍、川芎、元胡、牛膝各10克、前额和眉棱骨疼加白芷10克、蔓荆子10克,后脑连颈疼加羌活10克、葛根10克,太阳穴疼加柴胡10克、黄芩10克、头顶疼加吴茱萸5克、藁本10克,说不清什么地方疼就全部加上。

煎服。

(5)各种头疼的表现:(一)风湿头疼头疼如裹而重(二)肝阳上亢头疼(实证)用天麻钩藤饮(三)痰浊头疼是头疼昏重(四)血瘀头疼,头疼加针刺,固定不移(五)气虚头疼,头疼绵绵上午重,遇劳加重(六)血虚头疼,头疼如细筋牵引头部刺痛。

(6)治疗头疼的中成药:芬必得、安乃近、元胡止痛片、头痛宁胶囊加盐酸洛美利嗪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加尼莫地平片、紧张性头痛吃黛力新、养血清脑胶囊、补中益气丸、防风通圣丸、大黄苏打平、谷维素、镇脑宁胶囊、天智颗粒、正天丸、天麻钩藤胶囊、头顶蒙疼用蒙药顺气安神丸黄连上清丸、穿心莲片、龙胆泻肝丸、脑灵素、百服宁、血府逐瘀丸、太极通天口服液、愈风宁心片、镇痛宁颗粒、通窍灵胶囊、辛香止痛吸入剂、速效救心丸、天麻素注射液、银杏叶片。

前额疼吃附子理中丸。

西药治疗头疼、偏头痛:尼莫地平片加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7)偏头痛:(一)前额疼(胃经不通)白芷、木香、枳实各10克,三煮二。

(二)头两侧疼(胆经不通)脾气不好、性格内向、口干口苦,川芎、白芍、当归各10克,三煮二(三)头顶疼、头胀(肝经不通)葛根、羌活、独活各10克,三煮二(四)后脑勺疼(膀胱经不通,和肾有关系)葛根、桂枝、白芍各10克,三煮二。

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头痛妙方

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头痛妙方

3头痛神效丹
【来源】陈宝田《时方的临床应用》
【歌诀】头痛神效头痛方,桃红四物鸡血藤,
防风白芷加二活,活血祛风效堪奇。
【组成】川芎15~20克,白芍10~20克,当归10克,生地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独活6克,白芷10克,鸡血藤30克。
【功效】和血疏风,清热祛湿。
【方解】头为诸阳之会,其象应天,喻作清空,本方专治风湿热邪上壅头目而头痛年久不愈者,故名“清空膏”。方中川芎辛香善升,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头痛之要药;羌活入足太阳经而疏风除湿;柴胡入足少阳经而升散解热,合川芎以止偏正头痛;黄芩、黄连苦寒泄热渗湿,酒炒而用,且与升散之品相配,则能上至巅顶而除头部湿热;甘草益气安中,缓痛和药;茶叶清利头目。诸药合用,可使清气上升,浊阴下降,风邪湿热俱去,则经年头痛可除。
【主治】头部刺痛或跳痛或胀痛、或有头部外伤史、或遇心情不快、或月经前、或遇风寒则头痛发作或加剧、舌质淡暗或有瘀斑,但不必悉具。可用于血管性头痛、外伤后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脑血栓形成、高血压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强直性脊柱炎、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病症。
【加减】临证应用,可随症灵活【加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方解】凡风热上攻头目,头痛目赤之症,治宜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故方用荆芥、防风、白芷、细辛疏风解表;川芎养血祛风止痛;菊花、薄荷、甘草清利头目;再加僵蚕、蝉蜕,以增强搜风散热之效;羌活善祛上部之风湿,可引药上达;甘草调和诸药。
【主治】风热上攻,症见头晕目眩、偏正头痛、恶风发热、目赤流泪、视物模糊。可用于头痛、偏头痛及多种眼科病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散风热,止头痛。

防风通圣散治疗血管性头痛经验浅谈

防风通圣散治疗血管性头痛经验浅谈

防风通圣散治疗血管性头痛经验浅谈引言血管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头痛类型,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单侧搏动性头痛、头部过敏性和/或恶心等症状,常伴随着颈部僵硬、视觉或听觉障碍等。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血管性头痛多发生于肝肾不足,血瘀气滞等病理状态下,因此治疗首要任务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防风通圣散是一种有效治疗血管性头痛的中药方剂,本文旨在对防风通圣散治疗血管性头痛的经验进行探讨。

防风通圣散简述防风通圣散是由东晋名医祖鸿渐所创方,为六味防风汤加人土茯苓、白术而成。

主要治疗风热头痛、痰火炽盛、关格重等症状。

防风通圣散具有清热解毒、润燥化痰、通阳平肝、行气活血的功效,患者一般服用3-5天便能显著改善症状。

防风通圣散治疗血管性头痛的应用确定病因病因分析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环节。

血管性头痛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涉及到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感受器刺激等多种因素。

针对不同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是治疗的前提。

对于肝肾不足、血瘀气滞症状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

常规治疗在治疗血管性头痛时,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规律、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等。

在服用防风通圣散的过程中,患者应注意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烟酒等;同时不宜用于感冒或急性胃炎等急性疾病的患者。

平时可以适当锻炼,保持规律作息,有利于症状的改善和预防复发。

防风通圣散的具体应用防风通圣散是较为常见的中药治疗血管性头痛的方剂之一。

在具体应用时,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加减方。

常用的加减方案如下:加减方1:防风10克、川芎10克、丹参10克、红花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陈皮10克、龙胆2克、枳壳10克、柴胡10克、土茯苓10克、白术10克、甘草3克。

加减方2:防风7.5克、水牛角7.5克、牛膝7.5克、枸杞子7.5克、龙胆草7.5克、川芎7.5克、熟地10克、当归10克、徐长卿母珍珠丸5g(或者姜制半夏10克)。

防风通圣散一般口服,剂量通常为每日3次,每次5g,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头痛妙方

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头痛妙方

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头痛妙方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头痛妙方1清上蠲痛汤【来源】明·龚廷贤《寿世保元》【歌诀】清上蠲痛芷归芎,二活细辛苍防风,菊蔓麦芩生甘草,祛风止痛兼清上。

【组成】当归、川芎、白芷各3克,细辛03克,羌活、防风各3克,菊花、蔓荆子各15克,苍术、麦冬、独活各3克,生甘草03克,黄芩45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散风热,止头痛。

【方解】凡风热上扰之头痛,治宜祛风止痛。

方用当归、川芎养血祛风,此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配以白芷、细辛、防风祛风止痛;菊花、蔓荆子清上而祛肝胆之风热;羌活、独活、苍术善祛一身上下之风湿;麦冬养阴,甘草泻火,黄芩清热,以助清上之功。

合而用之,养血、祛风、清热三法共施,风热必除,诸症自愈。

【主治】一切偏正头痛。

可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上颌窦炎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病症。

【加减】如证偏风寒,去黄芩、麦冬、苍术,加荆芥;热甚,去独活、羌活、细辛,加桑叶、连翘、银花;鼻流浊涕量多,加苍耳子、露蜂房、辛夷花。

【附记】方中多辛燥升散之品,因此,凡属肝肾阴虚而风阳上扰之头痛以及气血虚弱之头痛,均非本方所宜。

2菊花茶调散【来源】宋·《银海精微》【歌诀】菊花茶调芷荆芎,羌防细辛甘薄荷,风热上攻加僵蝉,头痛眼疾多可医。

【组成】川芎、荆芥各120克,白芷、羌活、甘草各60克,细辛30克,防风、菊花各45克,僵蚕60克,蝉蜕90克,薄荷24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

每服6克,日服2次,茶水调服。

也改可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可用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方解】凡风热上攻头目,头痛目赤之症,治宜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故方用荆芥、防风、白芷、细辛疏风解表;川芎养血祛风止痛;菊花、薄荷、甘草清利头目;再加僵蚕、蝉蜕,以增强搜风散热之效;羌活善祛上部之风湿,可引药上达;甘草调和诸药。

【主治】风热上攻,症见头晕目眩、偏正头痛、恶风发热、目赤流泪、视物模糊。

头痛怎么办 治疗头痛的中医药茶方

头痛怎么办 治疗头痛的中医药茶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头痛怎么办治疗头痛的中医药茶方
导语:头痛是生活中常有的事情,很多人头痛的时候,不是自己扛着,就是吃止痛药,其实小编觉得,这个时候我们吃一些中医药茶也是能够对付头痛都。

...
头痛是生活中常有的事情,很多人头痛的时候,不是自己扛着,就是吃止痛药,其实小编觉得,这个时候我们吃一些中医药茶也是能够对付头痛都。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些能够治疗头痛的药茶方吧。

头痛的原因有很多种,有时候因为压力大、精神紧张等原因导致的,对于治疗头痛,中医也是有方法的,可以试试中医药茶以及穴位按摩法。

川芎茶
配方:川芎3克研末、茶叶6克。

用法:沸水冲泡饮用,每日1剂,温服。

功效:治疗头痛、支气管哮喘。

将军茶
配方:大黄用黄酒炒3次。

用法:我们将用黄酒炒过的大黄研成细末状,服用的时候,将一些茶叶冲泡出茶汤来送服,每天一两次。

功效:将军茶治疗热厥头痛。

秘方茶调散
配方:酒炒黄芩60克,川芎30克,细茶9克,白芷15克,荆芥穗12克,薄荷9克。

用法:共研末,每次取6克,茶汤送服,每日1-2次。

功效:治疗风热头痛。

偏正头风茶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治疗心脑血管的中药配方

治疗心脑血管的中药配方

治疗心脑血管的中药配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配方是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有效性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等因素。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中药配方,仅供参考:1.丹参饮片丹参饮片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中药之一,其主要成分是丹参。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作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使用方法是将丹参饮片煎煮后口服,每天1-2次,每次2-3片。

1.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散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由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等中草药组成。

该方剂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作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肢体麻木、肌肉疼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使用方法是将药材一起煎煮后口服,每天2-3次,每次1-2袋。

1.脑心通胶囊脑心通胶囊是一种中成药,由丹参、三七、红花、赤芍等中草药组成。

该药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使用方法为口服,每天3次,每次2-4粒。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配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等因素都需要考虑。

在使用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时,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要自行盲目用药。

同时,在治疗期间,患者应该注意控制好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饮食清淡等,以辅助药物治疗。

此外,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预防重于治疗。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如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控制体重,增加适量的运动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如果出现了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症状,应该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管理。

总之,中药配方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时,应该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和运动,以辅助药物治疗和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也非常重要,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治疗血管性头痛的中药秘方
生活中,血管性头痛指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及大脑皮层功能失调,或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性改变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门诊头痛患者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

以一侧或双侧阵发性搏动性跳痛、胀痛或钻痛为特点,小编最近得到2个治疗血管性头痛的药方,现在分享给大家仅供参考。

活血镇痛汤
【药物组成】川芎30g,石决明30g,钩藤15g(后下),白芷10g,桃仁10g,红花10g,全蝎5g,僵蚕10g,羌活10g。

【药物加减】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10g,夜交藤20g;口干、口苦者,加黄芩6g,栀子10g;恶心欲吐者,加姜半夏10g吴茱萸5g;肢软乏力者,加黄芪20g。

【适用病症】血管性头痛。

症见头痛始于一侧,如颞、眼眶或前额,甚至整个头部,呈搏动性钻痛、刺痛,痛势剧烈,反复发作;伴恶心呕吐,舌质暗,脉弦。

证属风瘀互结,阻滞络道者。

【用药方法】每天1剂,水煎服。

1周为1个疗程
头痛六味饮
【药物组成】川芎30~50g,丹参30g,白芍30~50g,地龙、炙甘草各10g,川牛膝15~25g。

【药物加减】肝气郁结者,加柴胡;肝火上炎者,加龙胆草、夏枯草;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牡蛎;肝血亏虚者,加熟地黄、何首乌;痰湿者,合二陈汤加旋覆花;瘀血者,加桃仁、红花,并改白芍为赤芍;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寒湿者,加附片、干姜。

【适用病症】血管性头痛。

症见发作性头痛,呈胀痛、掣痛、搏动痛、刺痛、热痛、炸痛、重痛、空痛及冷痛等,部位多在两颞、前额、头顶部;伴有目胀、失眠、便秘、头昏、多梦
恶心呕吐、倦怠乏力、口千苦等。

证多属瘀血阻络,血虚风扰者。

【用药方法】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

5天为1个疗程,痛减后进行第2个疗程。

痛止后服3~5剂以巩固疗效。

最后,小编提醒大家心脑血管疾病危害大,需尽快就医全面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