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第1课时)教学设计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第1课时)教学设计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第1课时)教学设计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第1课时)教学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取样本,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3)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

(4)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统计的作用,能够辨证地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样本平均数和标准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难点: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在一次射击比赛中,甲、乙两名运动员各射击10次,命中环数如下﹕

甲运动员:7,8,6,8,6,5,8,10,7,4;

乙运动员:9,5,7,8,7,6,8,6,7,7.

观察上述样本数据,你能判断哪个运动员发挥得更稳定吗?

问题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并不需要了解总体的分布形态,关心的则是总体的某一数字特征,例如:买灯泡时,我们希望知道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我们怎样了解灯泡的使用寿命呢?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二、信息交流,揭示规律

问题3: <一>、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探究〗:P62

(1)怎样将各个样本数据汇总为一个数值,并使它成为样本数据的“中心点”?

(2)能否用一个数值来描写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一些统计知识,思考后展开讨论)

初中我们曾经学过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等各种数字特征,应当说,这些数字都能

够为我们提供关于样本数据的特征信息。例如前面一节在调查100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的问题中,从这些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看出,月均用水量的众数是2.25t (最高的矩形的中点)(图略见课本第62页)它告诉我们,该市的月均用水量为2. 25t 的居民数比月均用水量为其他值的居民数多,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到底多多少。

〖提问〗:请大家翻回到课本第56页看看原来抽样的数据,有没有2.25 这个数值呢?

根据众数的定义,2.25怎么会是众数呢?为什么?(请大家思考作答)

分析:这是因为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把原始的一些数据给遗失的原因,而2.25

是由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得来的,所以存在一些偏差。

〖提问〗:那么如何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估计中位数呢?

分析:在样本数据中,有50%的个体小于或等于中位数,也有50%的个体大于或等于

中位数。因此,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矩形的面积大小正好表示频率的大小,即

中位数左边和右边的直方图的面积应该相等。由此可以估计出中位数的值为

2.02。(图略见课本63页图2.2-6)

〖思考〗:2.02这个中位数的估计值,与样本的中位数值2.0不一样,你能解释其中

的原因吗?(原因同上: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把原始的一些数据给遗失了)

(课本63页图2.2-6)显示,大部分居民的月均用水量在中部(2.02t 左右),但是也有少数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特别高,显然,对这部分居民的用水量作出限制是非常合理的。

感有时也会成为缺点,你能举例说明吗?(让学生讨论,并举例)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新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标准差、方差

1.标准差

平均数为我们提供了样本数据的重要信息,可是,有时平均数也会使我们作出对总体的片面判断。某地区的统计显示,该地区的中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76㎝,给我们的印象是该地区的中学生生长发育好,身高较高。但是,假如这个平均数是从五十万名中学生抽出的五十名身高较高的学生计算出来的话,那么,这个平均数就不能代表该地区所有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只有平均数难以概括样本数据的实际状态。

例如,在一次射击选拔比赛中,甲、乙两名运动员各射击10次,命中环数如下﹕ 甲运动员﹕7,8,6,8,6,5,8,10,7,4;

乙运动员﹕9,5,7,8,7,6,8,6,7,7.

观察上述样本数据,你能判断哪个运动员发挥的更稳定些吗?如果你是教练,选哪位选手去参加正式比赛? 我们知道,77x x ==乙甲, 。

两个人射击的平均成绩是一样的。那么,是否两个人就没有水平差距呢?(观察P66图2.2-8)直观上看,还是有差异的。很明显,甲的成绩比较分散,乙的成绩相对集中,因此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考察这两组数据。

【设计意图】:解决问题,加深理解。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例1】 (1)若M 个数的平均数是X ,N 个数的平均数是Y ,则这M+N 个数的平均数是,

(2)如果两组数x 1,x 2,…,x n 和y 1,y 2,…,y n 的平均数分别是x 和y ,那么数组x 1+y 1,x 2+y 2,…,x n +y n 的平均数是,

活动:学生思考或交流,教师提示,根据平均数的定义得到结论.

【例2】 某校高一年级的甲、乙两个班级(均为50人)的语文测试成绩如下(总分:150分),

试确定这次考试中,哪个班的语文成绩更好一些.

甲班:

112,86,106,84,100,105,98,102,94,107

87,112,94,94,99,90,120,98,95,119

108,100,96,115,111,104,95,108,,111,105

104,107,119,107,93,102,98,112,112,99

92,102,93,84,94,94,100,90,84,114

乙班:

116,95,109,96,106,98,108,99,110,103

94,98,105,101,115,104,112,101,113,96

108,100,110,98,107,87,108,106,103,97

107,106,111,121,97,107,114,122,101,107

107,111,114,106,104,104,95,111,111,110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变式训练,深化提高

下面是某校学生日睡眠时间抽样频率分布表(单位:h),试估计该校学生的日平均睡眠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调板检查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五、反思小结,观点提炼

【设计意图】:1.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取样本,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平均数),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

2.平均数对数据有“取齐”的作用,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3.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

布置作业

课本P82习题2.2A组第5题.

基本营养物质教案示例1(第一课时)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化学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及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糖类的同分异构现象,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三、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几种有关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实物或图片,使学生即刻进入三大基本营养物质的客观世界。 [板书]一、三大基本营养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P71表3-3的内容,教师构建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谈、交流对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有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新认识可能有: 1、这三种营养物质都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其中蛋白质还含有氮、硫、磷等元素。 2、糖类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一个单糖分子中有6个碳原子;一个双糖有12个碳原子,恰好是单糖的二倍;而多糖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是单糖的多倍。 3、葡萄糖与果糖有相同的分子式,蔗糖与麦芽糖有相同的分子式,既然它们是不同物质,那它们间的关系应该是互为同分异构体。(也可能有学生会认为纤维素与淀粉也互为同分异构体。)

4、糖类不一定都带“糖”字,糖类也并不都是甜的。 5、油脂属于酯类物质。油脂可分为植物油与动物脂肪,植物油是不饱和的,而动物脂肪是饱和的。 6、蛋白质是高分子。但什么是高分子呢? [教师]完善学生对三大基本营养物质的组成与分类的认识 1、纤维素与淀粉分子式中的n值是不确定的,因此,二者不互为同分异构体。此外,由于n可以从几百甚至几千,所以它们的分子量很大,这样的物质叫做高分子。 2、汽油、煤油、甘油和花生油都是油,但物质类别不相同! [板书]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重点) [板书]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①糖类的特征反应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①为什么可用新制Cu(OH)2检验糖尿病人的尿液中有超常量的葡萄糖?②热水瓶胆镀银和工业制镜,为什么要用到葡萄糖溶液?这是利用了葡萄糖的什么性质?我们又能否在实验室里完成这两个实验呢? [学生]实验1:完成课本P72:实验3-5的第1个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注意:应向学生介绍新制的氢氧化铜制备方法及实验的成功关键之一:在碱性环境中。) 实验现象:加热时生成红色沉淀(氢氧化亚铜)。 结论:葡萄糖有还原性,能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氧化。 [教师]演示实验: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反应。 实验现象:有银镜析出。 结论:葡萄糖有还原性,能被银氨溶液氧化。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葡萄糖的结构,推出葡萄糖的特征反应是由其结构中的什么特点决定的。 C CH 2 CH CH CH CH OH OH OH OH OH —H O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教案高品质版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取样本,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3)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 (4)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统计的作用,能够辨证地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样本平均数和标准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难点: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 在一次射击比赛中,甲、乙两名运动员各射击10次,命中环数如下﹕ 甲运动员﹕7,8,6,8,6,5,8,10,7,4; 乙运动员﹕9,5,7,8,7,6,8,6,7,7. 观察上述样本数据,你能判断哪个运动员发挥的更稳定些吗?为了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总体的规律,我们要通过样本的数据对总体的数字特征进行研究。——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板出课题)。 【探究新知】 <一>、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探究〗:P62 (1)怎样将各个样本数据汇总为一个数值,并使它成为样本数据的“中心点”? (2)能否用一个数值来描写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一些统计知识,思考后展开讨论) 初中我们曾经学过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等各种数字特征,应当说,这些数字都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样本数据的特征信息。例如前面一节在调查100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的问题中,从这些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看出,月均用水量的众数是2.25t(最高的矩形的中点)(图略见课本第62页)它告诉我们,该市的月均用水量为2. 25t的居民数比月均用水量为其他值的居民数多,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到底多多少。 〖提问〗:请大家翻回到课本第56页看看原来抽样的数据,有没有2.25这个数值呢?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教案示例1(第一课时)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乙烯的来源及它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掌握乙烯的结构和主要性质。通过乙烯的性质实验初步了解有机基本反应类型,认识典型化学反应——加成反应的特点,形成对有机反应特殊性的正确认识,并能从结构上认识其反应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乙烯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形成学习有机化学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化学中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强化科学意识,激发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能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乙烯的广泛应用,初步学习如何进行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体验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二、教学重点:乙烯的加成反应 三、教学难点:乙烯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学生制作与实验、小组合作、比较、类比、模拟、模型、假说、讨论、抽象等。 四、教学过程: [引言]目前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的标准有三个方面:(1)钢铁工业(2)汽车工业(3)乙烯的产量。可见乙烯工业生产的重要地位,因为它是许多药品、合成材料等产品的母体,从石油中获得乙烯已成为生产乙烯的重要途径。从石油或煤中还可获得苯等其它有机原料。 [板书]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思考与交流](乙烯与苯的用途)体会它们作为基本化工原料的重要价值。 [板书]一、乙烯 [讲述]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中国现有的乙烯生产能力为600.5万吨/年,即便加上目前正进行扩能改造的产能,也不过1112万吨,而有数据显示,目前

乙烯年增长率达8.5%,估计在2005年乙烯年需求量将达到1500万吨,国内产能仅能满足市场需求的50%左右。目前还需大量进口。 [科学探究]椐图3-6进行石蜡油分解实验: [观察现象]1、气体使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褪色。2、燃烧冒黑烟。 [质疑]以上气体是烷烃吗?为什么? [释疑]产物中含有与烷烃性质不同的烃。研究表明,石蜡油分解的产物主要是乙烯与烷烃的混合物。 [板书]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烃类叫做烯烃,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 [展示样品]让学生观察乙烯的颜色、状态,并嗅气味,小结物理性质。 [板书] 物理性质:无色气体,稍有气味,密度是1.25克/升,比空气略轻(分子量28),难溶于水(排水法收集乙烯)。 [展示]乙烯分子的模型,练习写结构简式(参见投影): [讲述]实验表明,乙烯是一种不饱和烃,分子里的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双键里其中一个键容易断裂,能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结合。 [演示]乙烯与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反应:

《总体特征数的估计》教案(1)

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理解样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标准差.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求合理地选取样本,从数据样本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重点难点 重点(1)用算术平均数作为近似值的理论根据.(2)方差和标准差刻画数据稳定程度的理论根据. 难点:(1)平均数对总体水平进行评价时的可靠性(和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联系).(2)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样本数据的方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一)问题情境 某校高一(1)班同学在老师的布置下,用单摆进行测试,以检验重力加速度.全班同学两人一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测试,得到下列实验数据(单位:m/s2):9.629.549.789.9410.019.669.88 9.6810.32 9.76 9.45 9.99 9.81 9.56 9.78 9.72 9.93 9.94 9.65 9.79 9.42 9.68 9.70 9.84 9.90 问题1:怎样用这些数据对重力加速度进行估计? 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的中位数(median). 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的众数, 算术平均数是指资料中各观测值的总和除以观测值个数所得的商,简称平均数或均数. 问题2:用这些特征数据对总体进行估计的优缺点是什么? 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些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作用,但计算较繁琐,并且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较差,但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并且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较差,但中位数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也可选择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它们各自特点如下: 任何一个样本数据的改变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改变.这是中位数、众数都不具备的性质,也正是这个原因,与众数、中位数比较起来,平均数可以反映出更多的关于样本数据全体的信息. 问题3:我们常用算术平均数 ∑ = n i i a n1 1 (其中ai(i=1,2,…,n)为n个实验数据)作为重力加 速度的近似值,它的依据是什么呢?

第三章 试验资料的整理及其特征数 - 植保

第三章试验资料的整理及特征数 &3.1 常用的统计术语 一、总体和样本 1.总体:具有共同性质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团,也即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总体往往是根据事 物的属性人为规定的。 个体:总体中的一个研究单位称个体。 总体分: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2.样本:总体的一部分称为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目叫样本容量,常记为n。 n≤30的样本叫小样本,n>30的样本叫大样本。 3.为什么要随机抽样? (1)总体个体数多或无限 (2)有些是破坏性的试验 随机样本 非随机样本 4.总体与样本的关系 样本是总体的缩影,但不等于总体,抽样是一种手段。 统计分析的核心在于由样本的情况推断总体的信息,保证一定精确度、可靠度。 由样本推断总体虽然有很大可靠性,也有一定错误率。俗语说“不可不信,不可全信”,这是我们对待统计推断的正确态度。 二、变数与变量 ●每个个体的某一性状、特性的测定数值叫做观察值。 ●观察值集合起来,称为总体的一项变数 ●变数中的每一成员称为变量 ●随机变数:总体内个体间尽管属性相同但仍受一些随机因素的影响造成观察值或表现上的变异。随机变量是用来代表总体的任意数值;随机变数是随机变量的一组数据,代表总体的随机样本资料,它可用来估计总体的参数。 三、参数与统计数 1.参数(parameter): 由总体的全部观察值而算得的、描述总体的特征数称为参数。 参数是反映总体规律性的数值。是总体真正的值,是固定不变的。 如:总体平均数----μ 总体方差---- 2.统计数(statistics):由样本的全部观察值算得的、描述样本的特征数。它因样本不同而不同,它是估计值。 如:样本平均数----x 样本均方---- 2 s 统计上,通常由样本统计数估计或推断总体相应参数。 &3.2 试验资料的性质与分类 试验资料分两大类:数量性状资料和质量性状资料 1、数量性状资料 ●凡是能够以量测或计数的方法表示其特征的性状统称为数量性状。 ●观察测定数量性状而获得的数据就是数量性状资料,分为(1)计量资料(2)计数资料。 (1)计量资料

统编 一年级 下册 道德与法治 《不做“小马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

《不做“小马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马虎,认识生活中马虎的种种表现,能进行自我查找,自我判别。 2.初步感受马虎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种种麻烦。 3.学会初步探究马虎形成的原因,懂得自我剖析,形成克服马虎的意识。 教材分析: 《不做“小马虎”》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中的第4课内容。教材中有两个部分:生活中的小马虎和怎样才能不马虎。其中有一个关于马虎原因的探讨——小马虎找原因,和克服马虎方法的指导,教材辅助部分是两个绘本故事:小马虎添麻烦和马虎危害大。教材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呈现马虎的普遍现实,指明马虎带来的麻烦和危害,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寻找克服马虎的办法。有情感的体验,认知的唤醒,更有行为的指导。 本课的编写是基于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一条——“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而编写的,意在培养学生的耐心与责任心,在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认真细致,不马虎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 通过对一年级学生、家长、老师做了调查和访谈,发现以下情况:在学习中,经常因马虎抄错题、算错题、漏做题;会忘记带学习用品,忘交作业等等。在生

活中,也常因马虎没听清事情,做错事、忘记事、耽误事。对于马虎带来的后果没有直观的认识,既没有克服马虎的办法,更没有养成做事细致不马虎的习惯和意识。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年纪小,生性活泼好动,做事经验不足,经常在行动中出现一心图快而考虑不周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马虎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麻烦,能找到自己马虎的原因。 难点:学会探究自己做事马虎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对学生就马虎的认知情况做一个采访和调查。 2.设计一张马虎调查问卷。 3.准备相关模拟活动的道具。 4.相关的ppt课件和板贴。 教学过程 活动一:听故事,只“马虎”。 1.趣味导入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王国,考一考大家,到底认不认识这些动物。 (出示各种动物图片,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教案)

2.2.2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一、教学目标 1.能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2.会求样本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3.能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求得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实际问题,对样本数据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并做出合理解释,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体会样本数字特征具有随机性. 难点: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分析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三、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概念 1.众数的概念 一组数据中重复出现次数_____的数叫做这组数的众数 2.中位数的定义 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于_____位置的那个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中位数是按大小顺序排列的____的那个数; 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是按大小顺序排列的最中间两个数的_________。 3.平均数的概念 如果有n 个数12,,,n x x x ,那么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就是这组数平均数,即 例1:在一次射击比赛中,甲、乙两名运动员各射击10次,命中环数如下: 甲运动员:7,8,6,8,6,5,8,10,7,4 乙运动员:9,5,7,8,7,6,8,6,7,7 观察上述样本数据,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 甲运动员命中环数: 众数: 中位数: 平均数: 78686581074 6.9 10x +++++++++= = 乙运动员命中环数: 众数: 中位数:

平均数: 9578768677 7 10x +++++++++= = 例2、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 . 众数(最多的): ;中位数(最中间的): 平均数 : 四、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与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关系 思考1:如何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估计出众数的值? 例3:在上一节调查的100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的问题中,这些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所示:观察图形,估计出众数的 思考2:如何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估计出中位数的值? 在样本中,有50%的个体小于或等于中位数,也有50%的个体大于或等于中位数 反映到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中位数左边和右边的直方图的面积应该相等,由此可以估计中位数的值。 所以,中位数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就是使其左右小矩形面积和相等 思考3:如何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估计出平均数的值?

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示例

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What's in the classroom? Aboard, two lights, many desks and chairs...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2.能听、说、认读本课主要单词:classroom, window, door, picture, board, light, 3.能听懂并能按照指令做事情。 教学重点:学习What’s in the classroom?及相关单词:classroom, window, door, picture, board, light。 教学难点:1. window一词注意w的发音,不要与*的发音混淆,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纠正。 2.在回答“What’s in the classroom?”时,注意单词复数的读音。 教具准备: 1.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课件[Unit 1 Let’s learn/A] 2.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3.教师自制的单词卡 4.一张画有教室的大图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 / Re*ision) 1.教师播放第一册Recycle 1单元中得“Chant and find”部分,学生跟着录音一起说。

2.教师出示与chant内容相符的图片,问:“What’s in the picture?”让学生进行回答。Picture一词由这里引出。 3.复习pencil, ruler, bag, book, pencil-case, sharpener, eraser, crayon,pen等单词。 4.引导学生用以上单词做问答练习,如:What’s in the bag? What’s in the pencil-case ? 5.在学生回答出问题后,教师可再追问:How many pencils/pens…?使学生能用复数进行回答。如:What’s in the pencil-case? A ruler, two pencils…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教师把一张画有教室的大图贴到黑板上,说:This is a classroom. What’s in the classroom? 2.学生听懂后,教师可先试着让学生回答,能说出英文的学生给与表扬(desk, chair, picture都已学过),也可让学生用中文回答。 3.告诉学生我们要学习有关classroom的内容,教读classroom 4.让学生观看本部分的教学课件2遍。[Unit 1 Let’s learn/A]5.让学生看着课件的画面回答:What’s in the classroom? (在看了两遍课件的基础上,考查学生的听力和记忆能力)学生不见得都能回答出来, 能说出部分即可。教师可针对学生回答的不同程度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完整的回答出来。如有困难,可再看一遍本部分的教学课件。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资料

一、教材分析 《我变成了一棵树》从“我”的愿望出发,展开了大胆的想象,讲述了“我”变成了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串奇妙的事情。全文语言轻快活泼,字里行间充满童趣。 故事中的“我”率真可爱,充满了奇思妙想。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希、痒”等8个生字,会写“状、狐”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狐狸、继续、秘密”等词语。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的奇妙经历,感受想象的神奇。 3.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过程与方法 1.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图片和文字内容,生动再现课文所讲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妈妈永远是最了解孩子的,体会伟大的母爱。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希、痒”等8个生字,会写“状、狐”等1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狐狸、继续、秘密”等词语。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的奇妙经历,感受想象的神奇。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西游记》当中,孙悟空有72变,他经常变换着各种形象,同妖魔鬼怪作斗争。假如你会变,你会变成什么呢?是歌声婉转动人的小鸟,还是在花丛中偏偏起舞的蝴蝶?是干旱沙漠中的一眼清泉,还是广袤无垠大海中的一粒砂砾……可有一位小朋友,她的想法却很奇特,她想变成一棵树(板书课题),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文中去看一看吧,相信学完本课,你一定会为这个小朋友的奇思妙想叫好。请同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的第63页。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后鼻音“状、丁、零、肠” 。 2.教师出示阅读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1)圈画生字新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完整版)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高考题)

2.2.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链接高考 1.(2014课标Ⅰ,18,12分,★★☆)从某企业生产的某种产品中抽取100件,测量这些产品的一项质量指标值,由测量结果得如下频数分布表: 质量指标值分组[75,85) [85,95) [95,105) [105,115) [115,125) 频数 6 26 38 22 8 (1)作出这些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 (2)估计这种产品质量指标值的平均数及方差(同一组中的数据用该组区间的中点值作代表); (3)根据以上抽样调查数据,能否认为该企业生产的这种产品符合“质量指标值不低于95的产品至少要占全部产品80%”的规定? 2.(2014陕西,9,5分,★★☆)某公司10位员工的月工资(单位:元)为x1,x2, (x10) 其均值和方差分别为和s2,若从下月起每位员工的月工资增加100元,则这10位员工下月工资的均值和方差分别为() A.,s2+1002 B.+100,s2+1002 C.,s2 D.+100,s2

3. (2015广东,17,12分,★★☆)某城市100户居民的月平均用电量(单位:度),以 [160,180),[180,200),[200,220),[220,240),[240,260),[260,280),[280,300]分组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 . (1)求直方图中x 的值; (2)求月平均用电量的众数和中位数; (3)在月平均用电量为[220,240),[240,260),[260,280),[280,300]的四组用户中,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11户居民,则月平均用电量在[220,240)的用户中应抽取多少户? 4. (2014课标Ⅱ节选,19,★★☆)某市为了考核甲、乙两部门的工作情况,随机访问了50位市民.根据这50位市民对这两部门的评分(评分越高表明市民的评价越高),绘制茎叶图如下: 甲部门 乙部门 4 97 97665332110 98877766555554443332100 6655200 632220 3 4 5 6 7 8 59 0448 122456677789 011234688 00113449 123345

21.大自然的声音--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21.大自然的声音--优 秀教案--第一课时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1.大自然的声音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背诵课文2--3自然段。 2.朗读课文,能借助课文中描写声音的短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了解课文描写的方法,想象课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背诵课文2--3自然段。 2.朗读课文,能借助课文中描写声音的短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描写的方法,想象课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自然的家族里有好多无师自通的音乐家和歌手。今天,他想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场特殊的音乐会。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齐读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听听大自然里的美妙声音!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本文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述大自然中“风”“水”“动物”这几位音乐家的演奏。 三、识字写字 1.出示本课需要识记的生字、多音字,让学生读一读。 2.理解词语,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3.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4.组内合作识字:互读、互听、正音。 5.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 方法。 (1)按照字的结构划分识记生字;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 妙:“女”首笔撇点的撇要长,点稍短,横稍向上拉;“少”的点稍高。 演:右边“宀”下边有一短横,下边是“由”,中竖与上横相连。 四、课堂小结 1.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高一语文:滕王阁序 教学设计示例(参考文本)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 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学设计示例(参考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学设计示例(参考 文本) 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3.背诵全文,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 2.熟读本文直至背诵,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读着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我们便会想到王勃为这首诗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 1.写作背景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

第一课时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教案示例 课题:Unit 3 My friends 教学重点:1.句型:Who' s he/she? Who ' s your best friend? 2.词汇:hair, thin, strong, quiet 教学难点:1.发音:friends, thin 2.名词复数的使用 教具准备: 1.画有猴子、兔子、长颈鹿、梅花鹿的图片 1.Amy, Chen Jie, Sarah, Mr Black 的面具或头饰 2.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课件[ Unit 3 ,Let's learn /A] 3.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 Warm-up/Revision ) 1.猜谜语。教师说,学生猜。 It ' s so big. It has a long nose and a short tail. What is it?(An elephant) It ' s small. It has two long ears. What is it? ( A rabbit) 2.教师出示猴子和兔子的图片,启发学生说:The monkeyhas a long tail. The rabbit has a short tail. 教师再出示长颈鹿和梅花鹿的图片,让学生说出:It ' s tall. It ' s short. 3.复习单词big, small, long, short, tall, 并说出中文意思。 (二)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 1.教师出示Chen Jie 的面具,问:Who is she? 学生回答:Chen Jie 。 教师说:She has long hair. (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出示Amy的面具,问:Whois she?学生回答:Amy教师说:She has short hair. (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江苏省宿迁市高中数学第2章统计2.3总体特征数的估计1练习(含答案)苏教版必修3

2.3总体特征数的估计(一) 【新知导读】 1.电池厂从某日生产的电池中抽取10个进行寿命测试,得数据如下(单位:小时):30,35,25,25,30,34,26,25,29,21,则该电池的平均寿命估计是( ) A .27 B .28 C .29 D .30 2.如果1a 、2a 、3a 、4a 、5a 、6a 的平均数为3,那么12(3)a -、22(3)a -、32(3)a -、 42(3)a -、52(3)a -、62(3)a -的平均数为 ( ) A .0 B .3 C .6 D .1 3.2004奥运首金获得者杜丽在决赛中的成绩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平均成绩是(9.4+10.62+10.7+10.42+10.1+10.2+10.82)10=10.5???÷ B .众数是10.8环 C .极差是1.2环 D .中位数是10.5环,比平均成绩高0.1环 【范例点睛】 例1 李先生是一家快餐店的经理,下面是该快餐店所有工作人员8月份的工资表: (2) 计算出平均工资能反映打工人员这个月收入的一般水平吗? (3) 去掉李某工资后,再计算剩余人员的平均工资,这能代表一般打工人员当月的收入水平吗? 【课外链接】 1.如果数据1x 、2x 、3x 、...n x 的平均数是10,则数据172x -,272x -,372x -,...,72n x -的平均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 . 【随堂演练】 1.从测量所得数据中取出a 个x ,b 个y ,c 个z ,d 个ω组成一个样本,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x 是( )

A . 4x y z ω+++ B .4a b c d +++ C .ax by cz d a b c d ω++++++ D .4 ax by cz d ω +++ 2.期中考试之后,班长算出了全班40个人数学成绩的平均分为M ,如果把M 当成一个同学的分数,与原来的40个分数一起,算出这41个分数的平均值为N ,那么M N 为( ) A . 4041 B .1 C .4140 D .2 3.设n 个实数1x ,2x ,...,n x 的算术平均数为x ,若a x ≠,设2212()()p x x x x =-+-+ 323()...()n x x x x -++-,2222123()()()...()n q x a x a x a x a =-+-+-+-,则一定有( ) A .p q > B .p q < C .p q = D .p = 4.某商店备有100千克蔬菜,上午按1.2元/千克的价格售出50千克,中午按1元/千克的价格售出30千克,下午按0.8元/千克的价格售出20千克,那么这批蔬菜的平均售价是每千克____________元. 5.一位教师出了一份含有3个问题的测验卷,每个问题1分.班级中30%的学生得了3分,50%的学生得了2分,10%的学生得了1分,另外还有10%的学生得0分,则全班的平均分是_________. 6.已知一个数列有11项,其平均值为1.78,且该数列的前10项的平均值为1.74,则该数列的第11项的值为 __________. 7.有一容量为100的某校毕业生起始月薪的样本.数据的分组及各组的频数如下: 从上表中,估计该校毕业生起始月薪平均值是______________. 8.某校在一次学生身体素质调查中,在甲、乙两班中随机抽10名男生测验100m 短跑,测得成绩如下 (单位:s ): 问哪个班男生100m 短跑平均水平高一些?

三年级语文:《太阳》第一课时教案(实用文本)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三年级语文:《太阳》第一课时教案(实用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三年级语文:《太阳》第一课时教案(实用 文本) 教学目的: 1.学习第1——3自然段,了解太阳的特点。 2.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重点:了解太阳的特点,学习说明方法。 难点:想象太阳的特点,学习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小博士今天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关于太阳的谜语)——揭题 瞧!它正笑眯眯地来到了我们的教室。据人所知,太阳公公最

喜欢勤思考,爱发言的孩子了,你们想做个让它喜欢的孩子吗?既然如此,就请把你们最想知道的关于太阳的问题说由来。 提提真好,让我们擦亮眼睛,带好耳朵,一起找答案去吧! 二、初读,理清脉络。 1.听课文朗读磁带,谈收获。 知道了哪些关于太阳的知识? 2.理清脉络。 汇报: 远 特点 { 大 板书:太阳{热 与地球的关系 三、研读,掌握重难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抽读,找出中心句 你还读懂了什么?(太阳的远的具体句子)

弄懂“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 模仿说 揭示常用的说明方法 出示说明事物的方法的句子,让学生判断是属于何种说明方法 2.合作学习第2——3自然段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 汇报(注意说明方法) 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自由自愿读课文1——3自然段 四、鹦鹉学舌 1.以第一人称描述太阳的特点 2.仿照文中的说明方法说话 五、小结 1.学了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此时最想说什么?(畅所欲言略)引出歌曲《七色光》

《自己去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自己去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关于《自己去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自己去吧》教学设计示例(二) 河北远程 【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设计思路 进行独立自主学习生活本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教学努力让语文课活起来,教师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言、接受教育、学习知识。 【教学设计理念】教学目标 .认识12个生字。会写自、已、东、西4个字。认识新偏旁学字头。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设计理念】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从读中领悟小鸭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他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设计理念】教学准备课文插图、生字词卡片、录音、头饰。 【教学设计理念】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理念】课时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要虚心学习,从小刻苦锻炼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不依赖父母的生活。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试背课文。 【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进行听说训练 教师讲《自己去吧》的故事,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故事讲的是谁和谁的什么事。 听完说说: .这个故事讲了两种小动物的什么事? .主要是在谁的帮助下成功的? 二、质疑 读了课题,听了故事了,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书,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你喜欢哪一段,就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 (二)讲读课文。 .课文有两个自然段,选一段带着语气读一读。 .学习第一自然段,这段有几句?都讲了什么? 指名两人读对话,体会是什么意思? 出示插图: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小组讨论,妈妈为什么要这样说?

小学语文教案范例

《乌鸦喝水》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所学字词。 2、通过多种方式朗读、感悟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3、懂得遇到困难要认真观察,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 教学重难点: 朗读、感悟课文;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教具准备: 小矿泉水瓶子多个,小石子若干,小剪刀一把(用于分组实验);动画课件一组(协助学生理解、朗读感悟课文)各色五角星多个(用于随机激励学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上节课我们理解的生字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吧?(出示幻灯片,复习生字) 2.读词语。 3.练习:猜一猜,连一连。 二、出示第一幅图 1.看图:小朋友看这幅图,图上画的是什么? 2.小朋友请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是写这幅图的?找出来认真读一读。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4.出示幻灯片(第一自然段),谁能读出乌鸦十分口渴、非常着急的语气? 5.指名读。 6.自由读。 7.齐读。 过渡语:这只乌鸦确实非常着急,可光着急也没有什么用啊,得想想办法呀,乌鸦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三、出示第二幅图 1.谁来说一说乌鸦想到什么办法呢? 2.指名读。 3.看图体会乌鸦喝水时的高兴的心情。 4.出示字幕(第2、3自然段),谁能用高兴的语气来读? 5.指名读。 6.谁愿意做这个只快乐的乌鸦,说说你用了什么好的办法呢? 7.老师演示,同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8.哪位同学说说老师是怎么做的呢?(指名回答) 四、读整篇课文 五、拓展 1.讨论乌鸦喝水办法的优缺点? 2.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做呢?小组内讨论,看哪个小组的办法最好。

苏教版必修3单元测试卷【8】总体特征数的估计(B)(含答案)

7.总体特征数的估计(B) (时间:120分钟;满分:160分)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 1.在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总体容量越大,估计越精确 (2)总体容量越小,估计越精确 (3)样本容量越大,估计越精确 (4)样本容量越小,估计越精确 2.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分成若干组,已知某组的频率为0.3,则该组的频数是 . 3.有一样本容量为100的数据,分组和各组的频数如下:(] 2123 ,,1;(] ,, ,,1;(] 1921 1719 3;(] 2931 ,,30.根据累计频率分 ,,16;(] 3133 ,,28;(] 2325 ,,3;(] 2527 ,,18;(] 2729 布,估计大于29的数据大约占总体的 . 4.数据5,7,7,8,10,11的标准差是 . 5.为了解我国13岁男孩的平均身高,从北方抽取了300个男孩,平均身高1.60m;从南方抽取了200个男孩,平均身高为1.50m,由此可推断我国13岁男孩的平均身高为 . 6.已知一组从小到大排列的数据为1046 -,,,,,且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5,那么这组数据 x 的众数为 . 7.为了判断甲、乙两名同学本学期几次数学考试成绩哪个稳定,通常需要知道这两个人数学成绩的 . (1)平均数 (2)众数 (3)方差(4)频率分布 8.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共有11个小矩形,其中中间小矩形的面积是其余小矩形面积之和的4倍,若样本容量为220,则该组的频数是 . ,9.有甲、乙两种水稻,测得每种水稻各10穴的分蘖数后,计算出样本方差分别为211 s= 甲 2 3.4 ,由此可以估计 . s= 乙

三年级英语上册 Unit1 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PEP

Unit 1 教学设计示例(1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英语,引入相当重要。通过卡通片、歌曲和游戏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愿望。本课时主要语言点是学习见面打招呼、自我介绍及道别用语。刚好教师和学生也是第一次见面,可以利用这一真实情景运用所学的语言点来操练对话,设计的几幅情景图是让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巩固知识,实现真正的语言交流,从而使学生初步体验用英语交流的成就感和快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 交际用语:Hello!, Hi!, I’m…, Bye!, Goodbye! (二)能力 会使用以上交际用语进行自然交流,实际应用; (三)情感 利用情景对话,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I’m…句型的发音,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发音。 四、教学媒体 1.教材相关人物的面具或头饰 2.为Let's play中的击鼓传花游戏准备相应的道具 3.教材相配套的录音带 4.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1.热身 (Warm-up) (1)先给学生播放卡通片(Hello!见“视频资源”),了解所学语言运用的环境。学生在他们喜爱的卡通节目中了解、学习打招呼用语Hello./Hi,边看卡通边说英语。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语言所用的环境,兴趣与语境同时创设,学习与兴趣同时存在。[本部分内容根据各校情况可自行改变,用图片来代替,或直接进入下一环节。] (2)通过看卡通片告诉学生“卡通”一词的发音是由英语单词Cartoon一词的发音直接翻译过来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有许多的类似之处,有时我们甚至直接用英语的单词来代表某物如CD, VCD, DVD等等。 (3)请学生说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了解的英语单词或日常用语。利用教科书开始的蝴蝶页Welcome to English 彩图中呈现的我们生活中学生已经会说或较熟悉的词汇如CD, VCD, DVD, OK! Hi! Yeah! Wow! Bye! E-mail, Cartoon等词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愿望。 2.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1)在学生初步了解打招呼用语后,教师播放本课的歌曲“Hello”的录音,自然引出师生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