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特点与启示
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内容、特点及启示

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内容、特点及启示•相关推荐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内容、特点及启示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好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内容、特点及启示,希望对你有帮助。
内容提要我国夏、商、西周的社会体制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学术和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同样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本文通过教育制度产生、教育内容、教育场所、教师、教学对象、人才的选拔录用等方面对在中国教育史上起着无比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的这三个王朝的音乐教育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夏代商代周代音乐教育比较我国夏、商、西周的社会体制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夏代作为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原始社会从这时解体,出现了阶级社会和世袭制度。
殷商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处于青铜器时代的末端,畜牧农耕较为发达,手工业出现了分化,并形成了商业化模式。
商末,统治者堕落腐化,加剧了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周初奴隶的反抗与反奴隶制斗争,将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转变为封建领主对于农奴的剥削制度。
周武王始开始实行分封制度,先后建国七十一个,实行了天子最高,诸侯、士大夫和庶民层层递减的土地分封制度。
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力大大提高,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青铜器制造水平也取得了很大的提高,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学术和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同样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由于夏、商、西周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统治者的统治政策、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从而形成了这三个时期不同的音乐教育特征,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在中国教育史上起着无比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的这三个王朝的音乐教育进行比较研究;1.教育制度产生(1)夏;夏代是中国第一个形成阶级的时代,然而这一时期并没有完全摆脱上古三代氏族部落的影响,在音乐教育方面继续延续了上古三代以礼乐教育为主的音乐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清朝的教育改革政策: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叫癸卯学制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幼儿教育纳入教育体制中来。提出家教、蒙养合一的问题,并产生了幼儿教育机构。
5.近代在幼儿教育史上出现了探索幼儿教育中国化、科学化的代表人物,如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等一批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他们的幼儿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指引了当时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袁采对父母慈爱情感意识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包含的心理因素做出了比较精辟的分析。
2.教子的一致性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成功者,都十分注意子女心目中父母的一致性。而家庭教育的失败往往是由于父母的不一致造成的。《家范辑要》中说:“人子之情,畏父亲母,又父远母近,故父母俱贤,子必遵义方之教。父贤母不贤,则庸之子,阳从父训,而阴奉母言,子之不肖,多由于此。”
教子当一致,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正确的。儿童思维的一大特点就是缺乏主见,易于服从。凡是大人、特别是在他眼里有权威的大人(如父母)的话,他都认为是对的。权威性越高,他接受的程度越大,反之亦然。父母意见一致,能强化教育的有效性;父母意见分歧,特别是经常把分歧暴露在孩子面前,必然会影响教育的权威性。而且,儿童还有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心理,常利用父母对自己亲疏的不一,寻找有利于自己的庇护。有的子女所以难以管教,根子往往就在于父母中有一方做他的后台。不是说“有恃无恐”吗?只不过这种“恃”往往是父母所无意扮演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中国的幼儿教育进行发展和改革,使中国的幼儿教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二、中国古代幼儿教育的主要经验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以外的多种教育形式,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王孙贵族的宫廷教育,以及妇幼关系和妇幼保健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慈幼和胎教方面),还包括幼儿游戏和神童教育等方面,其中最能体现其思想价值的主要是重视胎教、慈幼、家庭教育和游戏这几个方面。
夏商周三代当时的教学主要内容

夏商周三代当时的教学主要内容1.引言1.1 概述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三个重要时期,代表了中国教育历史的初步发展和进步。
在这个时期,尽管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有所不同,但仍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首先,夏商周三代的教育都以家庭教育为主。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
他们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下一代,注重人品培养和道德教育。
其次,夏商周三代的教育都注重礼仪教育。
礼仪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认为是培养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基础。
夏商周三代的教育内容中,礼仪教育所占比重较大,包括行为规范、仪式习俗等。
此外,夏商周三代的教育都注重实用教育。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劳动是生活的基础,因此教育内容中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
夏代注重农业生产技能的传承,商代注重手工业和商业技能的培养,周代注重军事技术和治理能力的培养。
总的来说,夏商周三代的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家庭教育、礼仪教育和实用教育。
这些内容为后来的教育制度和内容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教育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不同的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教育存在一些差异,但它们共同追求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实用技能,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和价值观。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以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如下所示: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夏代教育主要内容2.2 商代教育主要内容2.3 周代教育主要内容3. 结论3.1 总结夏商周三代教学主要内容3.2 对比三代教学的共同点和差异首先,引言部分会概述整篇文章所要讨论的主题,即夏商周三代的教学主要内容。
接着,文章会详细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同时,文章也会明确阐述撰写该文的目的,即探究夏商周三代的教学主要内容。
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分别介绍夏代、商代和周代的教育主要内容。
建国以来党的教育方针演变及其启示

建国以来党的教育方针演变及其启示作者:徐博文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0期摘要: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教育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工作重心,先后制定了多种教育方针。
通过深入分析建国以来教育方针的演变历程,探究教育方针演变的规律,力求在理论上阐明教育方针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内在关系,为教育从而也为改革在新时代条件下发展提供一种可资参考的思路。
关键词:教育方针;演变规律;文化强国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241-02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和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着战略作用。
教育方针是一个政党或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该时期的基本路线和基本任务对教育工作制定的总的指导方针,体现国家教育目标、政策、方向,直接决定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格局。
建国六十多年来,中国教育方针的演变从一个特定角度折射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程,存在着某种具有规律性的特点,为我们贯彻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方针提供一些启示。
一、教育方针演变与党的四代领导人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对教育的发展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党的四代领导人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方针演变的理论依据,他们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传承中又有创新和发展,为中国教育方针的制定实施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在教育方向上,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非常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坚持了毛泽东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性质的思想,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学校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教育目的历史演变特点与启示

我国教育目的历史演变:特点与启示*李冬(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04)教育产生于社会生产需要,通过传递经验促进人的发展。
作为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据,教育目的“把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变成教育行动的趋向,并使其成为指导与规范教育行为的标准。
”[1]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价值观侧重点各异,教育目的也各有鲜明的特征。
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及特点,不仅有利于梳理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也为今天素质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人们对教育目的的选择反映了对教育价值的追求,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演进中,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人物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有不同的认识,对人的价值有不同的理解,对教育目的存在不同的设想与选择。
梳理中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进程,回望历史,可以古鉴今。
(一)古代教育目的演变原始社会的教育受制于低水平的生产力,教育分散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当中,缺少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从教人员,教育的目的是养成人的基本生存技能、形成人的道德品质。
到了奴隶制社会,教育与劳动分离,出现了新的教育形式,但教育的阶级性十分明显,只有少数人能够进入学校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培养具备军事技能和政治思想的统治阶级是当时教育的主要目的。
在封建社会,为了维护国家机器的长久运转,保守的世袭制和森严的等级制度被严格遵守,这也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一时期的教育目的旨在培养有德君子从而治国安邦,《中庸》将其阐释为“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2]在封建社会特性的影响下,先秦儒家遵循“内圣外王”之道,如孔子主张“修己安人”,通过教育培养有德君子来治理国家;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存心养性”,通过对“仁义”这一教学核心内容的传授,使人本来的善性得以保持;荀子认为受教育者通过学习要“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充分发挥教育“化性起伪”的作用,矫正人性中的恶……先秦儒家秉承“德成于上”的教育目的观,旨在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德性,不断朝向至美至善的境地发展,最终成为治国安邦的君子。
新中国成立70年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基于教育政策学的视角

新中国成立70年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基于教育政策学的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教育政策学的视角,深入剖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
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紧密相连。
本文将通过梳理相关教育政策,分析劳动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目标、内容、形式和实施效果,以揭示劳动教育在适应时代变革中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
研究新中国成立70年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劳动教育历史演变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当前和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从教育政策学的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全面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分析劳动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探讨劳动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动教育(1949-19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在政策层面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一项改革,更是新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价值。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急需培养一批具有劳动精神、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新型劳动者。
因此,劳动教育在这一时期被赋予了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历史使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颁布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明确提出:“提倡劳动生产,奖励模范的劳动者。
”这一纲领性文件,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
随后,为了贯彻这一精神,各级教育部门在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开设了劳动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还通过举办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组织劳动竞赛等方式,激发青少年的劳动热情,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摘要】中国古代教育培养的目的随着历史时期的变迁而有所不同。
在夏商时期,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人才以巩固统治地位。
周秦时期注重礼义教育,培养忠诚臣民。
汉唐时期注重文学教育和儒学传承,强调治国安民。
宋明时期则更加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清代时期的教育目的则更多地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相关。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都以巩固统治地位、培养忠臣良将以及弘扬儒家思想为主要目标。
通过对这些不同时期教育目的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教育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与演变。
【关键词】夏商时期、周秦时期、汉唐时期、宋明时期、清代时期、教育培养目的、历史时期、总结1. 引言1.1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在中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培养目的一直是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
从夏商时期到清代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教育的目的也随之有所不同。
在我的看法中,中国古代教育培养的目的主要包括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等方面。
每个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都有其独特性,但都是为了造福社会和国家,推动社会进步。
在本文中,我将对夏商时期、周秦时期、汉唐时期、宋明时期和清代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教育史的发展规律,为当下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夏商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一、培养子民的忠诚和效忠夏商时期的教育注重培养子民的忠诚和效忠,使他们能够为国家和君主效力,维护社会稳定。
在教育中强调君臣之间的忠诚关系,教导子民要对君主忠诚,为国家奉献。
二、传承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夏商时期的教育着重传承文化和传统价值观,教导子民尊重祖先、尊重传统,继承先人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通过教育,使子民深刻理解和认同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三、培养领导才能和管理能力夏商时期的教育注重培养领导才能和管理能力,培养子民成为具有统治和管理能力的人才。
中国国防教育的历史演变及启示-国防教育论文-军事论文

中国国防教育的历史演变及启示-国防教育论文-军事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从角度出发, 把军事与、经济、文化各方面相结合, 开展全防教育, 是我国国防教育的特色。
这一特点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社会, 并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完善。
近代的国防教育改革以军事为主, 但依然传承着军政合一的国防教育理念。
人创造的人民战争思想, 是这一理念的升华。
在现代国际体系中, 以国防理念为指导的全方位教育是维护的基础。
关键词:国防教育,军政合一,统一战线,软实力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 阶级的产生, 战争的阴影时常出现。
于是, 认识战争、学习战争法则、准备战争、防范战争就成了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
这一系列活动都具有培养军事人才, 训练战斗实力, 教育组织人民的特点, 是属于国防教育范畴的活动。
不同历史时期, 国防的内容和重点不尽相同, 国防教育也具有其时代特色。
一、中国古代社会国防教育成就与特点中国最早的成体系的国防教育是周代的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
这个教育体系中直接和战争有关的是射和御。
礼和乐属于才能, 书和数属于必备的文化素质。
在顺序安排上, 礼乐为首, 射御居中, 书数为末。
这是适应当时统治需要的表现。
先秦时期, 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与战争, 所谓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1]。
周代在氏族公社基础上实行宗法制, 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以周天子为大宗的家族统治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 祭祀祖先与忠君爱国紧密相连。
同时, 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等级地位, 实际上就确立了国家统治体系。
维系这个统治体系的常用手段是礼乐制度, 当礼乐制度遭到挑战时, 才会动用斧钺甲兵, 此为先礼而后兵的战争理念。
所以, 六艺的教育内容, 从维系政权的角度来说, 应该属于当时国防教育的范畴。
国家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军事人才, 而是能够治国安邦的综合型人才。
把国防教育的内容纳入政权管理体系中, 是中国古代国防教育的最大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3 年( 第4 2 卷) 第1 2 期
管理 科 学
制下 , 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 益而服务的。 这是 因为, 虽然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
政府通令颁布 了 《 中国国民教育宗 旨及其实施方针》 ,
其教育的宗 旨为 : “ 中华民国之教育 , 根据三民主义 , 以 充实人 民生活 , 扶植社会生存 , 发展 国民生计 , 延续 民 族生命为 目的, 务期民族独立 , 民权普遍 , 民政发展 , 以 促进世界大同 。” 1 9 5 7 年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 “ 我们的 教育方针 ,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 、 智育 、 体育 几方 面
孟子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 目的在
于“ 明人伦” 。苟子认为教育 目的就是培养 由士到圣人
等各种治术人才。《 大学》 开宗明义的指出教育 的 目的
作者简 介: 王建 ( 1 9 8 8 一 ) , 男, 汉族 , 四川 自贡 人 , 在 读研 究 生 , 主要研究方向 : 课程与教学论。
管 理 科 学
2 0 1 3 年( 第4 2 卷) 第l 2 期
我 国教 育 目的的历史演 变 、 特点 与启示
王 建 , 冯 静
(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摘要: 教育 目的是教育工的 出发点和依据 , 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通过对我 国教育 目的历史演变进程 的简略梳理 和分
从德 、 智、 体三要素 出发构建 教育 目的的第一人 。1 9 0 6
年, 学部拟定 了“ 忠君 、 尊孔 、 尚公 、 尚武 、 尚实” 的五项
教育宗 旨, 经朝廷认定 , 宣布天下 。这是 中国近代第一
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 旨。在学部宣布教育宗 旨的同年, 王国维从受教育者 的基本素质出发 ,提 出以体育培养
教 育 目的演 变 的进程 体 现 了我 国教 育 事业 曲折 发展 的
在于明明德 , 在亲民 , 在止于至善。《 学记》 也高度概括 出教育的 目的在于培养“ 建国君 民” 的统治人才 , 以利
“ 化 民成俗” 。中国在汉朝 以后 , 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
是 以培养各级官吏和各种治术人才为 目的。唐代韩愈 认为 , 教育要 “ 明先 王之教” , 要发扬先 王所倡导 的教
所谓教育 目的 ,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 个体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规定【 l J 。 它反映一定社会对 受教育者的要求 , 是教育工作 的出发点和依据 , 也是教 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 目的对制定教育 目标 、 确定教育内 容、 选择教育方法 、 评价教育效果等起着决定性的指导 作用 , 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我国
人的身体之能力 , 智、 德、 美三育培养人的精神之能力 ,
相应发展真善美之理想 , 以期培养“ 完全之人物” [ 3 1 。这
兼备的君子, 以实现他“ 德政” 、 “ 仁政 ” 的主张。孟子主
张“ 明人伦” 的教育 目的。孟子说过 : “ 设立痒序学校 以
教 之 …… 皆所 以明人伦 也 。 人伦 明于 上 , 小 民亲于下 。 ”
析, 可以发现我 国教育 目的具有时代性和 阶级性 ; 德育教育一直备受重视 ; 教育 目的具有概括化和完善性 ; 教 育 目的反映了
社会和人 的发展要 求等特点。带 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 目的要坚持 以人为本 的教育观 ,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教育 目的在满 足社会价值的前提下凸显人 的价值与发展 ; 教育 目的在践行 中注重其具体化 、 发展性和变化性 。 关键词 : 教育 目的; 演变 ; 启示
“ 致 良知” 。 清朝的颜元主张教育的 目的在于培养“ 实才
实德之士” , 即品德高 尚、 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 在洋务运动期 间, 其教育宗 旨明显 的反映出“ 中学 为体 , 西学为用” 的指导思想 , 可 以说 这是清末教育宗 旨的雏形。 梁启超 以培养“ 新 民” 为教育 目的。 严复以培 养德 、 智、 体兼备的真国民为教育 目的。他是 中国近代
的活动 , 但是在阶级社会 中, 教育必然会打上阶级的烙
印,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不会放弃用教育这个工具来 维护 自己的统治圈 。
2 _ 2 德 育教 育一 直都 备 受重视
孔子的教育 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而成为 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的修养 。 所以, 在他的
都得到 发展 ,成 为有社会 主义觉悟 的有 文化 的劳动
今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 的发展提供有益 的
参 考 和借 鉴 。
1 我 国教 育 目的历史演变进程
教育 目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演 变的。原始社会的 教育 目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 在夏代 , 教育的 目的 就是要把本阶级 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能征善战的武 士。 西周是 中国奴隶制的全盛时期 , 奴隶主把贵族子弟 培养成具有贵族政治道德思想和军事技能的未来统治 者确定为教育 目的。 春秋战国时期 , 孔子主张培养德才
是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德 、 智、 体、 美 四育并
重的教育宗 旨,对 以后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
影响。 1 9 1 2 年, 蔡元培发表了《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一
文, 从“ 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 的观点 出发 , 提 出军 国民教育 、 实利 主义教育 、 公 民道德教育 、 世界观教育 和美感教育“ 五育 ” 并举 的教育方针。 1 9 2 9 年, 南京国民
育, 通过 接受教育 , 使人们 明白“ 学所 以为道” , 这正是
教育 目的之所在 [ 2 ] 。明代王守仁认为教育 的目的在于
历史, 也是对我国政治 、 经济 、 文化发展的客观反映。因 此 ,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我国教育 目的的历史演变及 特点 , 不仅有利于更好地 了解历史, 总结经验教训 , 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