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6怀念母亲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对生身母亲的思念,对祖国的母亲的思念之情,感悟爱国情。
3.体会文章的写法上的特点。
4.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并应于与日后学习中。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并应于与日后学习中。
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对生身母亲的思念,对祖国的母亲的思念之情,感悟爱国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6课,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作者,同学们打开课文21页,《怀念母亲》的作者是季羡林。
下面我们看关于季羡林先生的简介:季羡林,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
在6岁那一年,他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上私塾。
一直在外地求学,其中只回过两次家,1935年夏入德国哥廷根大学读书。
1945年秋,季羡林从哥廷根到了瑞士,等候机会回国。
同学们想,季羡林爷爷从六岁开始离开父母,又只身一人在异国他乡求学长达十年之久,他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是多么的想念,多么的思念啊。
(二)初读课文:请大家带着这样的想念,这样的思念大声朗读课文3遍之后,完成学习单第一个问题(多音字)第二个问题(易错字写三遍)。
时间为5分钟。
五分钟倒计时3、2、1开始!奔丧咽夹频凄好的,端正的坐姿已经告诉老师你完成了,现在,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个小组3号同学请起立,请把你的答案在小组内交流,小组其他成员请你们认真倾听,并及时给他改正错误,取长补短,整理出你们小组的统一的答案。
时间为3分钟。
3分钟倒计时3、2、1开始!3分钟时间到,刚才这一个小组讨论,订正的最认真仔细,他们用眼神偷偷告诉我,他们只能管理好答案了,下面有请他们组的小组长上台给大家展示他们组的答案。
首先,请你告诉大家你们组是的名字?恩,真是个响亮的名字,好,老师想跟大家约定,以后不管哪个小组上前面回答问题,我们都先说出跟大家打个招呼,说出自己小组的名字好吗?好,你先试试,(大家好,我们组是什么组,)你是来干什么啊?对了,你是来个大家展示答案的,来回答问题的,所以我们应该说(下面我来展示我们小组的答案,或者下面由我给大家讲解这一题)恩,我们清楚你到前面来的目的了,好,我们大家都想,你说话的时候,你给大家讲题的时候希望大家怎么做呢?(哎对了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我们要先尊重别人,我们可以跟同学们说,请大家认真倾听,仔细思考。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教学目的】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明白得意思,一部份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琢磨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一样高贵的敬意和真挚的倾心之情。
4、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进程】一、读题导入读题导入:今天,咱们继续学习《怀念母亲》,请一个同窗来读一下课题。
走近季羡林:咱们提起季羡林,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但是,当咱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觉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确实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开始──二、失母之痛──读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有无你不懂的词。
请同窗们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同窗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这次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同窗们自己读了,也听他人读了,相信同窗们必然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此刻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学生依照自己的明白得谈,能够是“悔”,能够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这是如何的恨?悔恨他恨什么?请你再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址你看到了那个“恨”字?学生任意谈自己的明白得与感受:重点明白得: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补充资料深切明白得。
资料补充:资料一:我悄悄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当即迎养母亲;但是……──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资料二:我回抵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学生读资料,深切明白得作者的失母之痛。
此刻,相信同窗们必然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楚的文字: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人教版六年级上《怀念母亲》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怀念母亲》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多种阅读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享的能力。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敬长辈的美好情感。
3.2教育学生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1.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1.2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怀念母亲》,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怀念”是什么意思吗?(3)引导学生回答,并解释“怀念”的意思。
2.自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提问: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3.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谈谈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说明原因。
4.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分析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5.学习生字词(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
(2)请同学们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6.课堂小结(1)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7.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题目自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分享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
2月14日六年级上(人教版)《6怀念母亲》季羡林

6、怀念母亲(A案)教学分析教材简析:《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怀念母亲》作者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
这篇课文是季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深深地的怀念,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亲自母亲和祖国母亲深沉的爱。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并且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相互映衬。
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
课文季老先生对母亲、对祖国的热爱流露于文章朴实的字里行间,所以,课文表达语文人文性一面的是季老对母亲、对祖国深沉的爱,而工具性一面则是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揣摩重点语句的表达作用。
3、引导学生置身文本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蕴的思母、爱国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资源准备:1、相关作者的资料;2、自制教学课件;3、歌曲《我的中国心》4、作者的相关著作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以生为主,以读位本,以导促学。
重点体会文本语言、感悟语言情韵。
通过亲近和品读语言文字,去体会文字含蕴的意韵,带着这种体会反过来又去亲近和品味语言,感受朴实的语言之妙,积淀语言的感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中,有这样一位老人——(课件:播放颁奖现场视频),这位老人就是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的季羡林。
以前我们以前学过他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季羡林的资料。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读好课题(从节奏和情感两个方面去指导)。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原文及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1.3能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2.2通过课文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培养对亲人的敬爱之情。
3.2培养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1.2学习生字词,积累词语。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板书课题《怀念母亲》,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思考:课文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发音。
3.学习生字词3.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跟读,理解词语的含义。
3.2学生分享生字词的识记方法,互相交流。
4.分析课文结构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4.2学生概括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5.理解课文内容5.1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怀念之情?6.感受作者情感6.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7.小组讨论7.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的母亲具有哪些品质?7.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8.课堂小结8.2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巩固知识。
9.作业布置9.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9.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3.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4.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2.生字词表3.课文结构分析图4.课后练习题六、教学延伸1.课后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怀念母亲》课后习题含答案

第6课《怀念母亲》课后习题含答案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二、一锤定音(在划线字的正确读音后画“√”)。
散文(sǎn sàn)沮丧(sānɡsànɡ)浓淡(nónɡnònɡ)类似(sìshì)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班()廷()挚()幻()斑()延()擎()幼()四、填字释义。
()不安席:__________ ()不下咽:__________ ()来入梦:__________ ()望灰天:__________ 终天之():__________ 可见一():__________ 五、添枝加叶(扩充词语)。
()的怀念()的感情()的条件()的工程()的神情()的回击()的敬意()的心情()的思念六、分清敌友(写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凄凉()真挚()忍耐()反义词:沮丧()怀念()甜蜜()七、词语点将(根据意思写词语)。
1.父母死亡,子女不得奉养。
()2.孤独无依,寂寞无聊。
()3.寂静,没有动静。
()4.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5.心情跳跃、涌动。
()八、句子加工。
1.身在异国他乡的我一次又一次地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
(缩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母亲的思念我都记写在日记里了。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用上加点词,仿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的希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一个没有母亲的孤儿了。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

季羡林《赋得永远的梅》片段
“我暗暗地下定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 毕业,自己找到工作, 立即迎养母亲;然而······”
到了国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个人独处时想到故乡、亲人、朋友 因为季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 觉得有点凄凉。 故乡美好的生活,故乡的亲朋好友 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心中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 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6.怀念母亲
比较句子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 真挚的爱慕。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 慕。
最后一段分层次
在国内 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 到了国外 增添了祖国母亲 这种怀念 伴随 十一年
在国内
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 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 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 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怀念母亲》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原文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
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到城裏去住。
中間曾回故鄉兩次,都是奔喪,只在母親身邊待了幾天,仍然回到城裏。
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
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
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
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
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
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後來我到德國留學,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為什麼,母親頻來入夢。
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
不知道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為了說明當時的感情,我從初到哥廷根的日記中摘抄幾段:1935年11月16日不久外面就黑起來了。
我覺得這黃昏的時候最有意思。
我不開燈,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
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時,活動起來。
我想到故鄉,故鄉裏的老朋友,心裏有點酸酸的,有點淒涼。
然而這淒涼並不同普通的淒涼,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1935年11月18日從好幾天以前,房東太太就向我說,她的兒子今天回家,從學校回來,她高興得不得了……但兒子一直沒有回來,她有點沮喪。
她又說,晚上還有一趟車,說不定他會回來的。
我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長眠於故鄉地下的母親,真想哭!我此刻才明白,全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1935年11月20日此刻我真的想家,想故國,想故國的朋友。
我有時想得簡直不能忍耐。
1935年11月28日我仰躺在沙發上,聽風路過窗外。
風裏夾著雨。
天色陰得如黑夜。
心裏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國了。
我從初到哥廷根的日記裏,引用了這幾段。
實際上,類似的地方還有不少,從這幾段中也可見一斑了。
一想到我的母親和祖國母親,我就心潮騰湧,留在國外的念頭連影兒都沒有。
幾個月以後,我寫了一篇散文,題目叫《尋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 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 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 一日。
体会对“祖国母 亲” 的感情
1、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 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 梦中来。作者身居异国他乡,心中无限思 念祖国,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 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句子中 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 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 样重要的地位。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 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 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
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 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 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 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 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 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 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 放他走的!
这篇课文中间部分都用当年的日 记来叙述,也就是“引用说明法”, 你觉得这种写法的好处在哪里?
引用说明法是指写作时引用一些相关资料, 如权威人士的言论、俗语、谚语、格言、诗 句等来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本文作者为了 真切地说明自己在留学期间怀念母亲、思念 祖国的浓浓情怀,恰当地引用了自己日记和 散文中的几段语言,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 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 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
•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 怀念母亲 •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字词正音
zhì 真挚 pín qī piān
频来入梦 凄凉
篇目
qǐn
méng lóng 胧
bān 可见一斑
寝不安席 朦
在下列词语中,你认为哪些字容易写错,哪 些词义较难理解:
崇高 真挚 爱慕 奔丧bēnsāng 弃养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 泪流不止 频来入 梦 朦胧 薄bó暗 沮丧 忍耐 可见一斑 心潮腾涌 怅望灰天 思潮起伏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 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 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 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 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 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 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 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 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 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
到事物的一少部分就能推知事物 的整体。
•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暗淡的天空。
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
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 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季羡 林先生对生身母亲的怀念?
朗读课文第2 自然的,思考问题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 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 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 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 数十年如一日。
为什么作者对母亲的离世“抱终天之恨”?
1、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 母亲去世后,作者感到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 压力,感到很内疚。 2、母亲清苦一生,操劳一生,如今儿子长大成人之 后,却没能享受到儿子的一点回报,这是终生都难以 补救的。 这里写出了“我”失去母亲之后的伤心、痛苦 和悔恨,文章通过这些描写写出了“我”对母亲的 深情。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 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 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 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 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 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 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 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 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 慈祥的笑容。
季羡林
国学大师 学界泰斗
国学大师——季羡林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 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 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 (今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 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 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 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 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 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 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 语言文学系教授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倾吐心声,表达 了自己失去母亲的巨大痛苦。
第三段
(3—12自然段)
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 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把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 意、同样的爱慕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四段
(13自然段)
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作者对两位母亲有着同样的 情怀,那就是崇敬、爱慕、怀念,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学习写作方法,灵活应用
1、这篇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开门见山 2、多次的合分、分合中自然流露自己的情感
3、文章开头与结尾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 变的,从而前呼后应
课外知识补充 你知道母亲节是哪天吗?
母亲节(Mother's Day),作为一个感 谢母亲的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 间是每年的一月八日,而在中国、美国、 加拿大和一些其他国家,则是每年5月的 第二个星期天,其他一些国家的日期也 并不一样。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 礼物。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 我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
•
1935年11月16日 •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 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 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 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 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 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 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 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 地糊在心头。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六岁时就 离开了生母,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 母亲弃养,这给作者留下了终天之 恨。后来作者到德国留学,祖国母 亲又成了他梦中的牵挂,这种感情 异常强烈,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一 直伴随着他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时光。
第一段
(1自然段)
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 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
2、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指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 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 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 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 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 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在我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慈祥的,她那饱 经沧桑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眼睛里写满了对 儿子的爱。
• • • • • •
(感情)真诚恳切。 真挚: 弃养: 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 无法安然入睡。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 薄暗: 昏暗。 沮丧: 灰心失望。
理 解 词 语
• • • •
频来入梦: 频:屡次,连续几次。屡次到梦中来。 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思潮起伏: 心潮腾涌: 心情跳跃、涌动。 可见一斑: 斑:杂色的花纹或斑点。比喻见
我的课讲完了,同学们,想想能给自 己的母亲表达些什么呢?
一起来阅读
阅读链接
黄沾,原名黄湛森,香港著名音 乐人。
中国心:华夏儿女爱国的情怀, 梦萦:梦中萦绕。 中国印:炎黄子孙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