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土壤)
土壤实习报告

土壤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2021年7月15日。
实习地点,某农业科研基地。
实习内容:
在本次实习中,我主要参与了农业科研基地的土壤实验工作。
实习内容包括土壤采样、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土壤肥力评价等方面
的工作。
首先,我参与了土壤采样工作。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
何正确采集土壤样品,并且了解了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和采样方法。
通过这项工作,我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我参与了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的工作。
在实验室中,我学
习了土壤质地、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指标的测定方法,并且亲自
动手进行了实验。
通过这项工作,我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了更深入
的了解,也掌握了实验室分析技术。
最后,我参与了土壤肥力评价的工作。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土壤样品的理化性质,评价土壤的肥力状况,并且了解了不同施肥方案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通过这项工作,我对土壤肥力评价的方法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习收获: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实习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通过努力和和导师、同事的合作,我成功地完成了实习任务。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对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总结:
这次实习是我大学生涯中的一次宝贵经历,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我将会继续努力学习,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做好准备。
感谢导师和同事们在实习中对我的指导和帮助,让我收获颇丰。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精选4篇(一)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一、实习背景和目的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现象的学科,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次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和探索,加强对地球地貌、水文地理、气候与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习地点和时间本次实习选择了中国某省自然景观和地质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实习时间为两周。
三、实习内容和方法1. 地形地貌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如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了解形成背景和演化过程。
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地貌剖面测量,进一步了解地形地貌的复杂性。
2. 水文地理调查选择一条河流进行水文地理调查,测量河流的水位、流速、流量等指标,了解河流的特征和水文循环。
调查河流附近的湖泊、水库等地形,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3. 气候与环境观测在实习地点选择一个代表性地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气象观测,记录气温、降水量、风速、湿度等指标,了解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季节变化。
同时,观测当地的环境状况,包括空气质量、植被覆盖等,分析气候和环境的关系。
四、实习成果和心得体会1.实习成果完成地貌测量和记录,得到了多个地貌剖面图和记录表;进行了水文地理调查并测量了河流流量;完成了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气象观测,并记录了当地的环境状况;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和总结了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环境状况。
2.心得体会通过这次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我对自然地理学的各个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提供了更具体的学习体验,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形成了系统和全面的知识框架。
同时,实习过程中我们团队协作,分工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五、展望未来综合自然地理实习为我提供了实践探索的机会,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基础。
希望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土壤实习报告

土壤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至2021年7月15日。
实习地点,XX农场。
实习内容:
在这段时间里,我有幸在XX农场进行了土壤实习。
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农场土壤的采样、分析和改良工作。
通过实际操作,我对
土壤的特性和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参与了土壤采样工作。
我们根据不同地块的作物种植
情况和土壤类型,选择了代表性的采样点进行土壤采集。
在采样过
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土壤钻取样,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准
确性。
其次,我参与了土壤样品的分析工作。
我们对采集到的土壤样
品进行了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等指标的分析。
通过这些
分析,我了解了土壤的养分状况和酸碱度,为后续的土壤改良工作
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最后,我还参与了土壤改良工作。
根据土壤分析结果,我们对部分地块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施肥和调整土壤pH值的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土壤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施肥方案,以及如何正确使用石灰等物质来调整土壤的酸碱度。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土壤的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深深感受到了土壤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也对土壤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段实习经历将对我的未来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感谢XX农场给予我这次难忘的实习机会。
土壤实习报告

土壤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22年6月1日-2022年6月30日。
实习地点,XX农场。
一、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土壤的认识,学习土壤管理和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对土壤的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实习内容。
1. 土壤采样,学习了土壤采样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了不同深度和不同地点的土壤采样方法。
2. 土壤分析,学习了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方法,包括土壤质地、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掌握了常用的土壤分析仪器的使用。
3. 土壤改良,学习了土壤改良的方法和原理,包括有机肥的施用、翻耕和翻压等。
4. 土壤保护,学习了土壤保护的重要性,了解了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湿润和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
三、实习收获。
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学习了土壤管理和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我掌握了土壤采样和分析的方法,了解了土壤改良和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了对土壤的保护意识和能力。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我也增强了对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实习体会。
在实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土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做好土壤管理和保护工作,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作为一名农业从业者,我将始终把土壤保护放在首位,努力做好土壤管理和保护工作。
五、实习建议。
在实习中,我认识到了自己在土壤管理和保护方面的不足之处,希望学校和农场能够加强对土壤管理和保护方面的教学和培训,提高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同时,希望农场能够加强对土壤管理和保护方面的投入,采用科学合理的土壤管理和保护措施,保护好农田的土壤资源。
六、总结。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土壤管理和保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土壤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我将把实习期间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为农业生产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也将继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土壤管理和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是地理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为了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我们于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在XX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使学生全面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演变规律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实习目的1. 培养学生野外考察、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2. 提高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3.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4. 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兴趣。
三、实习内容1. 地质地貌实习(1)实习地点:XX地区(2)实习内容:观察地质构造、地貌形态、沉积岩、侵入岩、喷出岩等,了解区域地质背景和地貌特征。
(3)实习成果:绘制地质剖面图、地貌景观图,撰写实习报告。
2. 土壤实习(1)实习地点:XX地区(2)实习内容:调查土壤类型、分布规律、剖面结构,分析土壤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3)实习成果:绘制土壤剖面图,撰写实习报告。
3. 植被实习(1)实习地点:XX地区(2)实习内容:调查植被类型、分布规律、群落结构,分析植被与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关系。
(3)实习成果:绘制植被分布图,撰写实习报告。
4. 水文实习(1)实习地点:XX地区(2)实习内容:调查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文要素,分析水文过程及影响因素。
(3)实习成果:绘制水文图,撰写实习报告。
5. 环境实习(1)实习地点:XX地区(2)实习内容:调查环境污染现状、污染源,分析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实习成果:撰写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四、实习过程1. 实习准备阶段:了解实习地点的地理背景、实习内容,准备实习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料等。
2. 实习实施阶段:按照实习计划,分组进行野外考察、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
3. 实习总结阶段:整理实习资料,撰写实习报告,进行实习成果展示。
五、实习成果1. 完成实习报告,包括实习地点的地理背景、实习内容、实习过程、实习成果等。
土壤实习报告八篇

土壤实习报告八篇土壤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概况名称:土壤植物地理实习地点:湖北应山自然保护区时间:4月23日--4月25日实习人员: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__级地理科学专业指导老师:______二实习目的与要求土壤与植物地理学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和表证。
土壤植物地理实验是植物地理学教学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地理学者基本功的训练之一。
本实习目的是验证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加学生深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土壤与植物地理实验分析、结果计算、数据处理的技能和技巧。
培养学生掌握和学习植物地理的实验方法和研究的技能,提高分析自然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具体要求学生:1.掌握土壤机械组成、PH值、速效磷测定技术方法。
2.对土壤地理研究的实验室研究技术和方法有一点感性认识。
3.对土壤粒级、土壤机械组成、土壤PH值、速效养分有更深刻的认识。
4掌握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 植物群落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
认识常见植物得优势种40-50种,认识和描述植物的形态特征。
三实验方式与要求以10-15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小组每个人共同按规程完成取得实验结果,独自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实习指导书的相关部分,了解实验的基本内容并把个人准备的实验物品带到实验室。
必须提前15分钟到达实验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根据实验指导内容独立进行实验,按要求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分析比较。
记录与画图,有困难时,积极思考,分析原因,自己排除障碍,实在解决不了才找老师帮助或同学之间互相帮住。
实验结果及时准确记录并做实验报告,按时交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
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则。
四实习内容(一)环境条件环境是指某个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
影响植物生存是环境因素(生态因子)根据其性质可分为6个基本类型:非生物因子:⑴气候因子。
土壤实习报告【优秀7篇】

土壤实习报告【优秀7篇】篇一:土壤的实习报告篇一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
它既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也是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自然资料。
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人类生存必须发展农业,以取得食物。
农业生产,首先是绿色植物的生产,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
各种作物都是在土壤里扎根立足,并通过根部从土壤里取得养分和水分,才能生长繁茂。
其次,人们饲养动物,也必须以植物为饲料。
很明显,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人们必须重视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改良。
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土壤在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和改善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学作为主要研究土壤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土壤学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以及工程建设中发挥着直接而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土壤学的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上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为土壤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土壤学实习,是土壤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习,一方面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结合起来,印证、巩固、充实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对野外土壤观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学生对土壤学的兴趣和热爱。
基于以上理由,作为学习土壤学的学生,我们于12月12日至16日期间,对珠江三角洲土壤进行了一次详细地实习考察。
实习概况与记录实习工具:铁锹、镐、PH指示剂、口盅、瓷块两块、卷尺、比色卡、采样袋两个、刀。
我们的行程为三天,路线是:中山民众镇—中山五桂山—中山三乡镇—珠海香洲区—广州火炉山—广州茶山—华南农业大学农场。
在这三天中,我们挖掘了各个地点的土壤剖面进行观察、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性质、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采集了一些土壤样品、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蚀的情况、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综合利用方式。
土地实习报告【四篇】

⼟壤学实习教学作为⼟壤学教学中的重要实践环节,在对学⽣能⼒培养以及科研思维和团队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和意义。
本⽂是为⼤家整理的⼟地实习报告【四篇】,仅供参考。
⼟地实习报告【⼀】 ⼀、实习⽬的 ⼟壤圈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和浅⽔域地的⼟壤所组成的⼀种连续体活覆盖体,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物质能量的交换。
⼟壤是地球陆地表⾯具有肥⼒能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具有⽣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
⼟壤与⼈类关系⼗分密切,⼈类⽣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源⼤部分来源与⼟壤,故了解⼟壤,分析⼟壤,创造良好的⼟壤环境,维护植物的正常⽣长发育,是提⾼⼈类物质⽂化⽣活⽔平的重要⽅⾯! 野外教学实习是⼟壤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壤类型调查的基本⽅法,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掌握⼟壤剖⾯性状观察的⽅法,了解⼤明⼭和弄拉⾃然保护区主要⼟壤类型的分布、成⼟条件、剖⾯特征及改良利⽤措施和实现⼟壤的可持续开发利⽤。
⼆、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武鸣县、上林县、⼤明⼭⾃然保护区、弄拉⾃然保护区。
2、实习时间:xx年x⽉x⽇到xx年x⽉x⽇ 3、实习器材:铁铲、PH指⽰剂、软卷尺、⽐⾊卡、⼟⼑、标杆、蒸馏⽔等。
4、实习⼈员:⼴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11级地理科学全体学⽣共120⼈和指导⽼师2⼈。
5、指导⽼师:周兴⽼师、罗献宝⽼师。
三、实习基本理论依据 1、⼟壤剖⾯形态观察分析 ⼟壤剖⾯是指从地⾯向下挖掘后露出来的垂直剖⾯。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挖掘⼟坑,⼟坑深度按实际需要⽽定,标准剖⾯要⼀⽶宽两⽶长,⼀直挖到基岩。
挖出的表⼟、⼼⼟分别放置在两旁,挖好⼟坑后,把向阳的坑壁垂直削平,⽤为观察的⼀⾯,观察上保持原状,不要践踏及堆放⼟壤。
观察剖⾯时,应先从上⽽下划分若⼲层次(⼀般以层颜⾊、质地、松紧度、结构、根系分布等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然后按层次观察⼟壤的形态、特征,并做好记录。
观察项⽬主要有:⼟层厚薄、颜⾊、质地、结构、酸碱度、松紧度以及根系情况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地理实习报告实习时间与实习路线:2011年6月1日——2011年6月3日:长春——长岭——白城——乌兰浩特2011年7月2日——2011年7月7日:长春——蛟河——敦化——二道白河——长白山实习目的:1. 野外实践检验真理,实证课堂讲授内容。
通过野外实地实习考察,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验证课堂与书本知识,并通过对比理论与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释问题。
2. 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土壤地理研究方法,形成基本的独立进行地理野外考察能力。
通过野外实地实习考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土壤地理野外研究考察方法,并能结合野外具体实际,能够独立的运用土壤地理研究方法进行考察。
实习内容:1 吉林省土壤地理调查2 长白山土壤垂直带调查。
仪器用品:实习记录本、铅笔、铁锹、GPS、高度表、指南针、盐酸、土壤盒、钢卷尺等。
报告内容:1.吉林省土壤类型调查1.1 调查方法长途路线调查法1.2 调查区概况1.2.1 地质地貌吉林省位于中朝准地台的东北缘和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的东南缘,横跨性质迥然不同的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两者大致以北纬42°30′~42°43′的库伦旗、梅河口、桦甸、和龙一线为界。
从早元古代到晚古生代末,南、北两区岩浆活动、构造变动以及地质发展史等方面有明显差异。
根据本省地址构造的特点,以四平-------长春一线为界,全省可分为两个一级地貌区。
西部是以沉降为主的松辽平原凹陷区;东部地区是以上升剥蚀为主的老爷岭------长白山隆起区。
由于各地所处的构造部位和新构造运动类型及其特点不同,地貌成因类型有显著差异。
整个地势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呈阶梯式下降。
1.2.2 气候吉林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虽然距海洋较近,但因长白山走向垂直于东南季风方向,大陆性气候十分明显。
全省同时受西风环流和西伯利亚系统贝加尔湖低压的影响,每年春秋两季季风交错明显,因而本省气候特点是: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降温快霜来早,冬季漫长严寒少雪。
全省海拔多年平均气温在2~6℃之间。
1.2.3 植被全省植被可概括为地带性植被类型和非地带性植被类型,前者是地带性因素所决定的植被类型,包括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草原化草甸、草甸草原以及草原等植被,后者是岩性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非地带性因素所决定的植被类型。
1.3 吉林省土壤类型调查1.3.1 黑土(长春安龙泉)通过对长春安龙泉地区进行调查及土壤取样分析,土壤调查表如表1。
表1 黑土土壤调查表该地区平均海拔为200m。
地势较平坦,起伏小。
地质为中更新世Q2时期的黄土状亚黏土。
水文特征为水上处境。
气候为温带半湿润气候。
发育的土壤为黑土,植被为森林草原。
黄土状亚黏土说明Q2时期该地区为温带气候,而亚黏土颗粒细,说明Q2时期该地区水流慢,也反映当时地表起伏小,有一定降水,为半湿润气候。
水上处境说明该地区既有元素的迁入,也有元素的迁出。
由于地处半湿润气候区,雨热同期,土壤湿度较大,草原化的草甸植物森林草原生长茂盛,根系发达,大量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对黑土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黑土地区的气候条件利于腐殖质在土壤中大量积累。
该地区为半湿润气候,夏秋季温暖多雨,对土壤具有较强的淋溶作用,可溶性盐从剖面中淋失,甚至少量的铁、锰、硅等元素也发生淋溶和淀积作用。
母质为黄土状亚黏土,质地黏重,外加季节冻层的影响,土壤易形成上层滞水,产生还原环境,但在干季又出现氧化环境,使得一部分铁、锰形成结核和锈斑,聚集在剖面中,现实潴育化特征。
强烈的腐殖质累积和水分潴积(还原淋溶)过程使得该地区土壤发育成黑土。
1.3.2 淋溶黑钙土表2 淋溶黑钙土土壤调查表伏龙泉高台地海拔为280-320m。
地势较平坦但起伏较长春黄土台地大。
母岩为红色砂砾岩,母质为红色砂质。
为水上处境,气候为温带半湿润气候,发育着淋溶黑钙土,生长的原生植被为森林草原。
在Q1早更新世时期该地区位置就比长春高,在Q1-Q2期间,地壳抬升,并在该地区与长春黄土台地间形成断层,形成高台地,称为伏龙泉高台地,此次抬升使其称为松辽分水岭。
砂砾岩呈红色,但不够红,说明当时是亚热带气候;而颗粒细小,说明河流水量大,若是暴雨,则应该有较大砾石且气候干旱,但实际为无较大的砾石,而是颗粒细小,故为湿润气候,即当时气候为亚热带湿润气候。
原生植被被破坏,故不能根据现有植被判断该地区的气候特征,但突然是现在唯一保存下来的,可通过土壤推测出原有植被和气候特征。
土壤类型为淋溶黑钙土,土体上部无钙积层,向下1m有石灰,说明此地淋溶很深,但要比黑土区弱(黑土区全淋溶)。
高台地,地形变化明显则加剧了黑土与黑钙土的分化。
若地形平坦,则土壤特征应是逐渐过渡。
淋溶黑钙土,淋溶强,石灰到达母质,因母质为砂砾岩,胶结弱,疏松,透水好,加上地形因素,起伏较大,导致弱地钙化。
土体上部为黑土,生物累积,向下逐渐过渡,参差不齐,并有老鼠洞存在。
黑土和(淋溶)黑钙土的界线为翁河。
1.3.3典型黑钙土表3 典型黑钙土土壤调查表该阶地海拔160m,地形平坦,形成时间不是太长。
母质为Q3时期的黄土状亚砂土。
为水上处境。
气候为温带半湿润,年降水量为500mm,发育着典型黑钙土,生长原生植被为森林草原,羊草为建群种。
因该地北部有河流,故地貌为一级阶地。
地势平坦,起伏小。
再向下有卵石,为典型的河流二元结构。
再向下为基岩。
母质为黄土状亚砂土。
判断砂土还是黏土的方法:湿水一弯会出现裂痕的是砂土、亚砂土,而可弯成弯儿的是黏土、亚黏土。
因比Q1和Q2时期松散,可能为Q3或Q4时期的,又因上部有土壤形成,可能为Q3时期。
土壤为典型黑钙土。
向土壤中点盐酸立即冒泡。
腐殖质积累少,颜色逐渐过渡。
土壤表层无碳酸钙,碳酸钙而是以假菌丝体的形态富集于土壤的一定深度,月50-60cm深。
说明钙自上而下至50-60cm处迁移富集,母质释放的钙,生物残体释放的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富集于此。
钙积层是土壤形成的产物,不是地质产物,地质母质中钙更多。
淋溶黑钙土和典型黑钙土的界线为小青流水。
1.3.4盐化草甸土表4盐化草甸土土壤调查表十三泡湖水水面海拔为130m。
地貌为河漫滩,泛滥平原,地势不平。
是由于从大兴安岭流出的流水,携带泥沙在此地沉积沙,而此地以西风为主,风力侵蚀将粗粒物质带到远处堆积成沙垄,同时侵蚀出洼地。
沙垄和风蚀洼地间距离较近,说明风力小,故该地区植被破坏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小。
母质为Q4时期的砂土、亚砂土,由流水搬运堆积成。
土壤为非地带性半水成土壤盐化草甸土。
由于地表植被生长良好,生物累积丰富,表象为有机质明显表聚。
水下处境广布,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降,出现氧化还原交替环境,土壤发生潴育化过程,有发黄的铁斑。
盐化主要以苏打为主,如硫酸钠、碳酸钠。
块状白色碱地与农耕地交错分布。
是由于河漫滩扩张,阶地被侵蚀,剩下块状阶地耕种,而河漫滩因受地下碱水的影响不适合耕种,故出现块状白色碱地与农耕地交错分布现象。
地形导致土壤分布特征如下:黑钙土与草甸土交错分布,草甸土与盐土分布于沿湖周边,碱土零星分布。
风积地貌沙垄(沙丘),现为固定沙丘,已有土壤形成,生长植被。
在吉林省内不是沙丘,而是长条状的沙链、沙垄。
沙垄一条条,难道有多条河流吗?不是,由于松辽分水岭抬升,霍林河逐渐向下改道,形成并排状沙垄。
同时形成闭流河,加重碱化。
沙化与碱化相互加剧,而此地主要为沙化加剧碱化。
沙丘上树是人工种的,长势不太好。
河漫滩由于受地下碱水影响,并且地下水位高,树易倒,不不适宜树木生长。
而沙丘,毛管不发育,不会盐碱化,树可生长。
原生植被为蒙古黄榆,现在是杨树。
沙丘土壤层厚,说明沙丘已固定一段时间,土壤类型为黑钙土型风沙土。
风沙土为初育土,表层因生物积累逐渐固化;钙积层,有钙化特征。
风沙土在稳定条件下,将向地带性土壤发育。
风沙土有三种类型,固定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和流动风沙土,此处为固定风沙土。
1.3.5 草甸黑钙土表5 草甸黑钙土土壤调查表该洪积台地位于洮南市东侧,海拔160m,白城海拔为170m,地势变低。
景观发生变化,多水田。
沙化、碱化减小。
因此地比河漫滩高,在洪积扇边缘,与河漫滩相连,故地貌类型为洪积台地。
地表为洪积泥石流,大小不一,磨圆不好。
该洪积泥石流来自大兴安岭的沟谷,洪水携带泥石冲出大兴安岭,形成洪积扇。
白城市区也位于洪积扇上,因此发洪水时白城被淹没很正常。
母质为河漫滩相。
卵石上部为细粒土壤,是洮儿河泛滥带来的细粒物质,因细粒物质和卵石自上而下交替分布,故呈河漫滩相。
河漫滩沉积物为Q4,所以该地理过程发生于Q4时期。
发生上述地理事件,说明当时大兴安岭自然植被不好,气候干旱。
而现在植被好,说明现在气候比之前变湿润,时间大概是5000-10000年前。
现气候类型为温带半湿润气候。
土壤类型为草甸黑钙土,为地带性土壤。
此处为水上处境。
土壤形成过程受地下水影响作用,可找证据,条纹状铁锈。
从土壤剖面观察,最上方为腐殖质层,呈黑色。
往下是灰黄色的钙积层,集中分布,因受地下水的顶托作用。
再往下为黄色过渡层。
最下层为棕黄色的铁锈,说明有潴育化过程。
沙化、碱化减少,因无沙源故无沙化,因无毛管作用,故土壤碱化小。
1.3.6 栗钙土表6 栗钙土土壤调查表该高洪积扇台地面海拔280m。
成层,水成。
颗粒大小不等,磨圆不好,仍是洪积扇,但比之前的洪积扇胶结好,基岩为Q1时期。
层不平,由于后期的构造运动造成,但不强烈,为第四纪内小的构造运动。
存在颗粒较细的一块,说明当时洪水小,也说明当时植被覆盖好,气候湿润。
表层红是由于后期氧化形成。
但并未广泛存在,可能只有一段时间气候湿热。
土壤为栗钙土,植被为针茅草原,说明气候干。
现气候类型为温带半干旱气候。
因此地距离大兴安岭近,降水丰富,故降水少的原因被否定。
可能是因为此地地势高,风力大,蒸发大以及不受坡面水影响而导致此地气候干。
与坡下杨树对比,高洪积扇上的杨树顶秃,原因是水分少,丰水年树顶还会长出来;亦可能是因为风大,蒸发大,导致土壤水分含量少。
1.3.7 暗栗钙土表7 暗栗钙土土壤调查表该地海拔400多米,地貌类型为丘陵,处于大兴安岭东部边缘。
此处即进入大兴安岭,东北大平原完结。
地表为火山喷出的凝灰角砾岩,火山喷出在地表,现在仍在地表,说明较早,大概在第三纪末,第四纪初。
母质更粗。
老洪积扇和新洪积扇上下明显变化,由于地形因素作用。
气候类型为温带半干旱气候,可能受地形因素影响所致,也可能气候本来就是半干旱气候。
土壤类型为暗栗钙土。
表层腐殖质积累,较黑钙土薄。
具有明显的钙积层。
碳酸钙向下积成石灰。
陡槛为黑钙土和栗钙土的界线。
2.蛟河盆地土壤调查2.1 调查区概况(一)土壤形成的环境条件1 地质地貌蛟河盆地是中生代形成的断陷盆地,加在老爷岭和威虎岭之间。
该区在构造上属于华北地台,基岩是海西期花岗岩,中生代燕山运动时,地台活化,蛟河盆地下降,接受白垩纪湖相沉积,燕山期花岗岩出露于原有的海西期花岗岩之上,因此中部高的是燕山期花岗岩丘陵、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