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对六书研究的贡献

合集下载

说文解字系传

说文解字系传
说文解字系传
徐锴创作的作品
目录
01 作者徐锴
03 影响及评价
02 内容简介
《说文解字》流传至唐代,李阳冰对它作了窜改,使《说文》渐失原貌。李阳冰整理《说文》时,排斥许慎, 自逞臆说,对解说和篆法大加改动。为了纠正李阳冰的臆说,徐锴著《说文解字系传》一书。此书共分八篇四十 卷。
作者徐锴
五代时南唐徐锴撰。徐锴,字楚金,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迁居广陵(今江苏扬州)。 官至内史舍人。 此书是徐锴在南唐任秘书郎时所作。徐锴与兄徐铉并治《说文》,均有成就,世人称其兄为“大徐”,锴为“小 徐”。徐锴平生著述甚多,今仅存《说文解字系传》40卷,《说文解字韵谱》10卷。
通释三十卷,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对许慎的原文进行解释,并采用朱的反切注音。徐锴广泛引证,采用以古 书证古书和以今语证古语两种方法,对《说文解字》中的古义、名物进行疏证、说明。
部叙二卷,说明540部首的分部依据。
通论三卷,发挥文字俗体的含义。
袪妄一卷,驳斥李阳冰的谬误。该卷被后人称为“最为可取”。
类聚一卷,对同类名物的文字说明其类。
感谢观看
说文解字系传
内容简介
五代南唐有两位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徐铉和徐锴。徐铉传的《说文》即今通行本的《说文解字》,徐 锴传的《说文》为《说文解字系传》。通行本《说文解字》与《说文解字系传》在内容、每字的笔画注释、各字 之间的次序上,均有所不同。根据周祖谟先生的研究,《系传》有许多长处,它除引证古书和今语疏证古义和古 语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以许训解古书;二、说明古书的假借;三、说明古今字;四、说明引申义;五、 兼举别义;六、辨声误。 《说文解字系传》有三种版本流传,其中以清道光年间祁嶲藻刻本为最好,这个刻本据 清顾千里所藏的影宋钞本和汪士钟所藏宋椠残本校勘而成,远胜它本,故据以影印。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2)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2)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一、填空。

1、公元100年,著作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我国文字学的正式建立。

2、“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他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部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称之为“字原”,今人或称之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19世纪末研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卢赣章出版的《一目了然初阶》、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1、汉字神授说;2、汉字西来说;3、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距今10000年至5500年,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距今5500年至4000年,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等,迄今发现的商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都是通过其形象直接显示意义的。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或缣帛上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它是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与大篆相对,故称为小篆。

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简得多。

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

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

《说文解字系传》在《说文》研究中的开创性意义

《说文解字系传》在《说文》研究中的开创性意义

《说文解字系传》在《说文》研究中的开创性意义
赵铮
【期刊名称】《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3)001
【摘要】南唐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是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说文>学巨著,它开启了<说文>学中六书问题、部叙问题、释例问题等专题研究,同时它还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说文>注释本.<说文解字系传>的问世标志了<说文>学的诞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说文解字系传>对<说文>学史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7页(P69-75)
【作者】赵铮
【作者单位】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湖北,襄樊,441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61
【相关文献】
1.论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的引文 [J], 张秋霞;刘黎
2.《说文解字系传》中同源词的表现形式 [J], 李馨
3.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的词源探讨述评 [J], 曾昭聪
4.证明、阐释、补充、订正——论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对《说文解字》词义的研究 [J], 黎千驹
5.《说文解字系传》中同源词的表现形式 [J], 李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版本考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版本考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版本考邵敏【摘要】南唐徐锴所撰《说文解字系传》是《说文解字》的第一个注释本,对研究《说文解字》具有重要的价值.自徐铉《说文解字》校订本行世后,此书渐晦,元明两代竞未刊行,至清代,其版本渐多,但优劣掺杂,因而本文主要对其版本源流及存佚情况进行了细致考察,并介绍了现存的重要版本,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7(027)006【总页数】4页(P92-95)【关键词】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版本【作者】邵敏【作者单位】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61《说文解字》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但其自汉末流传,经历代传抄,已离其真。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说文解字》的本子就是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以下简称《系传》)和徐铉的校订本。

徐锴是最早对《说文解字》做全面整理和自发性研究的人,其《系传》是《说文解字》的第一部注释本,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具有标志性和开创性意义。

但此书经历代流传,版本渐多,且优劣掺杂,因而有必要对其做一番考察,以作为进一步研究之基础。

徐锴(920—974年),字楚金,广陵人。

仕南唐,为秘书省正字,累官内史舍人。

锴因其兄铉奉使入宋,焦虑而疾,后宋兵南下围困金陵,锴卒于围城之中,时年五十有五。

徐锴自幼聪颖,平生酷嗜读书,博闻强识,精研小学,与其兄徐铉皆名重于江东,世称“二徐”。

徐锴一生著述甚多,有《系传》、《说文解字韵谱》、《方舆记》、《古今国典》、《赋苑》、《岁时广记》及其他文章凡数百卷。

今仅存《系传》四十卷和《说文解字韵谱》十卷。

钱曾《读书敏求记》载:“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简端题云‘文林郎守秘书省臣徐锴传释’。

盖楚金仕江左,是书曾进览,故结衔如此。

”[1]52这说明《系传》的成书在徐锴仕南唐时。

徐锴生于五代梁末帝贞明六年(920年),此时南唐尚未立国,南唐在北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被灭,享国39年。

古代汉语专题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专题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专题复习资料一、为什么说汉字学萌芽于先秦,主要依据是什么?先秦时期,一些学者就开始对汉字进行思考,对于汉字的本质、起源与功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上古结绳而治.岳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央。

”这里把文字与八卦、结绳看做同类事物,而前者是由后者发展演变来的。

《系辞传》的作者认为,文字这类事物是从天地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象”,它们的作用在于沟通神明,表现万物,因而可以用于治理社会,了解事物。

先秦的学者对于汉字的构造也有所思考,《周礼》提出了“六书”的类别名目。

《左传》有“止戈为武”、“皿虫为蛊”的说法,《韩非子》也说“古者,仓颉之造字也,自环者为私,背私为公”。

这一时期,人们还对文字进行了收集、整理和规范。

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撰写了《史籀篇》;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的政策,李斯编写了《仓颉篇》,赵高编写了《爰历篇》,胡毋敬编写了《博学篇》。

他们对汉字的形体和用字都进行了规范,并以之作为朝廷制定的标准字样,用于正字与教学。

二、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1、许慎创造了“部首”。

2、部首是《说文解字》各部字的第一字,也是每部字所共有的偏旁。

《说文解字》按照偏旁相同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

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的部目,同时又是该部字的首字,故名之“部首”。

3、许慎用540个部首统摄了9353个汉字,不仅建立起汉字部首系统,而且建立了整个汉字形意系统,揭示了部首之间、部首与汉字之间、各个汉字之间的系统关系,为人们学习、研究汉字构建了一种优秀的范式。

另外《说文解字》的编排方法为辞书的编纂创造了一种优秀的编排体例,一直沿用至今。

三、汉字子母相生、父子相连的理论是怎样形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1、郑樵、戴侗等人在许慎的“六书说”的基础上,创建了汉字子母、父子相连的理论。

《说文》的研究

《说文》的研究

通论三《说文解字》的研究概况一、清代以前的《说文》研究清代以前的《说文》研究者,首推三人:一个是唐代的李阳冰,另外两个是南唐时代的徐铉、徐锴二兄弟。

李阳冰,字少温,约生于唐开元年间,卒年不详。

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曾为缙云令、当涂令。

官至将作少监。

工小篆。

初学李斯《峄山碑》,据说后来曾对仲尼《吴季札墓志》有所借鉴,便变化开合,自成一体。

宋元人称其不下李斯,受到后人推重。

曾刊定《说文》三十卷,今不传。

据《说文》徐铉校定本所引以及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李阳冰大致做了不少正形(纠正《说文》篆文的写法及形声的分析)、正义(对《说文》的解说提出不同意见)的工作,其中虽然有不少误改的地方,但总的来说,他刊定《说文》还是有功绩的。

徐铉、徐锴是二兄弟。

绦铉,字鼎臣,生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卒于北宋淳化二年(991),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初仕吴,为校书郎,南唐代吴以后,官至吏部尚书。

后随后主李煜归宋,为太子率更令,加给事中,官至散骑常侍。

他一生最大的学术功绩就是对《说文》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校定,今以大徐本行世。

在大徐本中,除了对《说文》作了版本订正、增补正文、补新附字、加注反切等工作外,还对《说文》作了简要注释。

这些注释有些是他个人的见解,凡注“臣铉等曰”者便是,这一类共407条;有的是引用他弟弟徐锴的看法,凡注“徐锴曰”者便是,这样的也有141条;另外还有几条是引用了李阳冰的意见。

注释的内容大体分辨形、辨音、辨义三类。

其中虽有可取之处,但也不乏谬误。

徐锴,字楚金,生于后梁贞明六年(920),先于兄卒于北宋开宝七年(974)。

书工八分和小篆,与徐铉同享大名于江左。

南唐中主李璟见其字,以为秘书省正字。

曾作《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今本有缺佚。

四十卷中,除后十卷是杂论外,前三十卷都是逐条解释《说文》的,一般用“臣锴曰”、“臣锴案”的形式与原作相区别。

他的解释常常是补充本义、增补别义或引申义。

比如《说文》训“婴”为“颈饰”,他在下面作了增补:“徐锴曰:又,女曰婴。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的学术成就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的学术成就

《说文解字》研究注释著作。

四十卷。

五代南唐徐锴撰。

约成书于南唐中主在位时期。

徐锴,字楚金。

生于后梁贞明六年(920年),卒于宋开宝七年(974年)。

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他是徐铉的弟弟,世称“小徐”。

徐锴自幼聪慧,四岁时父亲去世,他的母亲和哥哥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的文章写得很好。

当时有人上书,主张科举以经义取士。

于是,徐锴杜门读书,不求作官。

他精心研究文字训诂之学,并喜欢篆书、隶书,兼通天文、地理、典章制度、词赋等。

南唐中主时,有人推荐徐锴作秘书省校书郎。

后主时,升为屯田郎中,知制诰,集贤殿学士,内史舍入。

他勤于职事,喜欢藏书。

宋开宝七年,宋兵围困金陵。

徐锴忧惧交加,死于城中。

著有《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说文解字韵谱》十卷。

还著有《方舆记》、《古今国典》、《赋苑》、《岁时广记》等,多达数百卷,因战乱,多亡佚。

《说文解字系传》,世称“小徐本”。

全书共分为八篇。

第一篇是《通释》篇,共三十卷。

每字下用“臣锴曰”或“臣锴按”为标目,然后自为训释或征引前代古籍来证明许慎的训释。

训释之后,注有朱翱的反切,不用唐本《说文解字》旧有的反切。

第二篇是《部叙》篇,共两卷。

徐锴用《易·序卦》来探讨《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排列次序的意义。

第三篇是《通论》篇,共三卷。

徐氏选取《说文解字》中的正篆,阐释汉字结构的系统和功能。

第四篇是《祛妄》篇,共一卷。

用以纠正前人说解文字的差错。

第五篇是《类聚》篇,共一卷。

聚合类义词的词族,然后用类义词族的概念范畴所反映出来的上古汉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礼俗的特征,以及他们的自然观和对人类的生理现象的认识,去与类义词族内的词形相比较,探索汉字的原初的造字意图。

第六篇是《错综》篇,共一卷。

从上古汉民族的社会生活的角度进一步探索汉字的原初的造字意图。

第七篇是《疑义》篇,共一卷。

徐氏举例论述了《说文解字》缺漏的字以及其字体与小篆不相合的现象。

第八篇是《系述》篇,共一卷。

徐锴自述其著述的宗旨和本书的内容提要。

浅析“六书”的现代意义

浅析“六书”的现代意义
也。 ” 唐 兰 先 生是 主 张 “ 三书” 说的, 分 为象 形 、 象意 、 形 声三 类 ,
明代杨慎首倡 “ 四体二用” 的观点, 他在《 六书索隐》 中说:
六书 以十分计之, 象形居其一, 象事居其 二, 象意居其三 , 象 这对传统 “ 六书” 来说是进步 的, 但并不细密 。直到王凤阳先 “ 生才 以写词法为纲, 造字法为 目, 分为形象写词法, 象声写词 声居其四。假借者 , 借此 四者也; 转注者 , 注此四者也 。四象
茎)、 行 ( 杏) 、 行 ( 杭)、 行( 沆) ; 转注则一义数文, 借如老者, 是客观事物 的绘制 。为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汉字的源 头只有 (

个—— 记事 图画。对于汉字的结构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 直训老耳 , 分注则为耆、 为耋、 为耄 、 为寿焉 。 凡六 书为三耦也。
智, 许慎采用“ 六书” 说, 即指事、 象形、 形声、 会意、 转注 、 假借 。 徐锴把 “ 六 书” 分为汉字的初始 、 汉字 的发展 、 用字法三个层 班固也采 用“ 六书” 说, 但 具体名称却与许慎的不同, 他在 《 汉 次, 这一理论从而打破 了学界对 “ 六书” 的迷信 并作 出了巨大 书 ・ 艺文 志》中说: “ 古者八岁入小学, 故周官保 氏掌养 国子 , 贡献,“ 开启了历代对六书 的再阐释” 。特别是在汉字构形理 教之六书谓: 象形、 象事、 象意、 转注 、 假借 , 造字之本也 。 ” 郑众 论研究方面 , 后世学者在许慎基础之上都有所创新, 从原来 “ 造 在《 周礼解诂》 中说 : “ 六书: 象形 、 会意 、 转注 、 处事 、 假借 、 谐声 字之本” 一个层面 发展 为构形和用字的两个 层面 。
( 云 南师 范大 学文 学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应该在会 意之后 。
明代的赵古则明确 指 出假 借 、 注 为用 , 转 杨慎 、 元满 吴 等 进 一 步 明 确 六 书 的 体 用 分 别 , 步 形 成 了六 书 “ 体 二 初 四 用 ” 。清 代 语 言 学 家 戴 震 分 析 汉 字 “ 书 ” 出 的结 论 , 说 六 得 形 成 于乾 嘉 时 期 , 被 “ 黄 ” 派 沿 用 。 认 为 汉 字 六 书 中 , 并 章 学 象 形 、 事 、 意 、 声 四种 为造 字 法 , 事 物 的形 体 、 质 、 指 会 形 指 实 实 体 ; 注 、 借 两种 为 用字 法 , 事 物 的功 能、 用 、 性 。 转 假 指 作 属 这叫做“ 体二用” 清 代戴 震 沿袭 加 强 了“ 体二 用” 四 。 四 理 论 。朱 骏 声 说 : 四者 , 字 之 体 也 。意 之所 通 而 转 注 起 焉 , “ 文 声 之 所 比而 假 借 生 焉 。 二 者 , 字 之 用 也 。 王 筠 也 认 为 : 文 ” “ 转注假借 在四者之 中, 而先 后也 不可淆 者 , 转注合 数字 为 义 , 借 分 一 字 为 数 义 。 这 与 徐 锴 “ 书 三 耦 说 ” 观 点 假 ” 六 之 “ 借 则 一 字数 用 , 注则 一 义 数 文 ” 一 致 的 。 假 转 是 徐 锴 把 六 书 联 系起 来 , 据 虚 实 分 成 不 同 的 类 型 , 以 根 借 探 求 六 书 的 规 律 。“ 书 三 耦 说 ” 后 世 有 很 大 的 启 示 作 六 对
[ 稿 日期 ] 2 1—12 收 0 01-1 [ 者 简 介 ] 白 举 ( 96 )பைடு நூலகம்男 , 南 正 阳人 , 东 大 学 在 读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外 汉 字教 学 。 作 18- , 河 鲁 研 对

35 ・
就 “ 书” 言 ,实 ” 有 具 体 的 实体 可 指 , 以说 象 形 六 而 “ 谓 所 为 实 。象 形 字 的 名 和 实 是 要 符 合 的 , 以 准 确 地 画 出 物 体 所 的 形 状 要 求 在 形 式 上 是 最 直 观 的 。唐 兰 认 为 :文 字 起 源 于 “ 图 画 , 古 的 文 字 , 愈 像 图 画 。 图 画 本 来 没 有 一 定 的 形 愈 就 式 , 以上 古 的文 字 , 形 式 上 是 最 自 由 的 。我 们 认 为 最 古 所 在 ” 的 文 字 应该 是 象 形 字 , 形 字 形 式 上 最 自由 。不 受 其 他 条 象 件 限 制 , 容 易 画 出 山川 草 木 之 类 的 实体 。 才 徐 锴 对 “ 事 ” 解 释 是 :指 事 者 , 事 物 之 虚 无 , 可 指 的 “ 谓 不 图 画 , 之 指 事 。形 则 有 形 可 象 , 则 有 事 可 指 。 故 “ ” 谓 事 上 、 “ ” 意无 形 可 象 , 以 “ ” “ ” 事 之 , 事 可 指 也 。 下 之 故 上 、下 指 有 故 日 : 形 指 事 大 同而 小 异 。“ ” 抽 象 间 接 泛 指 。 比如 , 象 ”虚 谓 “ ”下” 意 , 上为上 , 下为下 , 象 的事物看 起来 比 上 “ 之 在 在 抽 较 难 以 理解 , 无 形 可 象 , 有 事 可 指 。徐 锴 认 为 指 事 字 是 虽 但 以 象形 为 基 础 , 上 指 事 性 符 号 , 实 结 合 , 过 指 示 性 符 加 虚 通 号 加 以 表达 事 物 的 动 作 和 形 态 , 们 在 联 想 中 理 解 其 意 。 人 徐 锴 在 《 传 》 明确 指 出 了 七 十 多 个 指 事 字 , 后 人 的研 系 中 给 究 带 来 了很 大方 便 。 ( ) 意与形声 二 会 会 意 字 是 由两 个 或两 个 以 上表 义 的 构件 来 表 达 复 杂 的 事 物 和 抽 象 的概 念 。徐 锴 在《 传 》 说 :会 意 亦 虚 也 , 系 里 “ 无 形 可 象 , 会 合 其 意 。 以字 一 言 之 , 戈 则 为 武 , 戈 敢 戢 故 止 止 兵 也 ; 言 必 信 , 日 比类 合 谊 , 人 故 以见 指 播 。会 意 是 表 实 的 , ” 是 通 过 形 符 或 义 符 的 配合 以文 为字 来 表 意 。 徐 锴 对 会 意 字 的构 字 理 据 进 行 了 比 较 深 入 的 研 究 , 他 判 断 的 会 意 字 字 数 明显 多 于许 慎 , 形 声 字 则 很 少 , 其 原 而 究 因 , 要 是 因 为 徐 锴 对 汉 字 表 义 特 点 的深 刻 认 识 。释 义 时 , 主 他 常 常 由字 形 阐发 文 字 原 始 的造 字 意 图 。比 如《 传 》 系 中这 样 写 道 : 示 , 垂象 见 吉 凶所 以 示 人 也 。 从 二 。三 垂 , “ 天 日月 星 也 。观 乎 天 文 以察 时 变 , 神 事 也 , 示 之 属 皆从 示 。 臣 示 凡 锴 日 : , 字 也 。左 画 为 日, 画 为 月 , 为 星 也 。 画 纵 二 上 右 中 者 , 取 其 光下 垂示 人 也 。示 , 神 事 也 。故 凡 宗 庙 社 神 抵 但 亦 皆 从 示 。稷 取 种 植 。种 植 当 动 之 在 人 , 直 从 禾 而 不 从 故 示 。( 一 ) 分 析 字 形 构 造 时 , 则 侧 重 于 发 现 声 旁 字 的 ”卷 而 他 表 义 功 能 , 声 求 义 。 徐 锴 提 出 大 量 形 声 字 声 符 直 接 表 意 以 和声符间接表意 。 ( ) 系 传 》 “ , 也 。从 示 止 声 。 臣 锴 日 : 之 言 止 1《 :祉 福 社 也 。福 所 止 不 移 也 。 ( 一 ) ”卷 ()系传》“ , 2《 :驻 上讳 。 臣 锴 日 : 汉 孝 文 帝 讳 , 许 慎 后 故 不 解 说 而 最 在 前 也 。 臣 锴 以 为 , , 饰 也 。故 从 舯 状 声 , 驻 盛 亦 盛 也 。又 道 路 六 达 谓 之 茳 , 道 路 交 汇 之 盛 也 。( 二 ) 亦 ”卷 ( ) 系 传 》 “ , 日 落 而 从 卿 者 , 但 叶 落 耳 , 枝 干 3《 :落 木 木 其 劲 , 草 零 无 异 , 从 卿 。 卷二 ) 与 故 ”( 形 声 字 可 以 通 过 形 旁 表 示 它们 总 的类 别 和 意 义 范 畴 , 再 通 过 声 符 的 运 用 , 区别 具 体 的 事 物 。形 声 字 占据 了 汉 来 字的绝大部分 , 因而 对 形 声 字 的 形 体 分 析 也 具 有 重 要 的意 义 。徐 锴 认 为 形 声 字 “ 为 浅 末 ” 因 为 他认 为 声 符 表 意 , 最 , 一 些 形 声 字 是 会 意 字 。 因此 ,系 传 》 《 在解 字 方 面 过 重会 意 , 而 略 形 声 的 根 本 性 的 缺 点 是 在 所 难 免 的 。六 书 中 指 事 、 意 会 和形声都是通过组装单体字为合体字 , 直观到联想 , 由 只是 形 声 字 中 “ 符 ” 件 和 “ 符 ” 件 不 同 罢 了 。三 种 字 都 是 声 构 义 构 合 体 字 , 某 种 意 义 上说 , 事 字 和 形 声 字 都 属 于 会 意 字 的 从 指 范 畴 。指 事 字 是 会 意 字 的 先 声 , 声 字 是会 意 字 的 尾 声 。 形


徐 锴 把 象 形 排 在第 一 位 , 为象 形 是 六 书 的母 体 字 , 因 其 他 五 书 是 由象 形 字 相 生 出 来 的 。按 照 事 物 发 展 的规 律 , 事 物 是 由具 体 到 抽 象 的 。徐 锴 日 :凡 六 书 之 义 , 于 象 形 。 “ 起 ” 徐 锴 明确 指 出象 形 为实 , 事 为 虚 , 事 字 是 在 象 形 符 号 上 指 指 再 加 上 抽 象 的 指 事 符 , 以 我 们 认 为 象 形 排 在 指 事 之 前 是 所 合理的而且是客观 的。 由象 形 、 事 发 展 到 会 意 、 声 是 从 “ ” “ ” 阶 指 形 文 到 字 的 段 。 郑 众 在 《 礼 ・ 氏 》 中 也 称 “ 意 ” 可 见 这 一 名 称 周 保 注 会 , 不 是 来 自许 氏 , 而是 另 有 所 本 。会 意 字 是 由 两 个 或 两 个 以 上 表 义 的 构 件 来 表 达 复 杂 的事 物 和抽 象 的概 念 。这 样 的表 达 在 形 式 上 是 有 限 的 , 容 易 满 足 语 言 的 需 要 , 是 形 声 字 不 但 就 可 以 做 到 , 是 由表 示 意 义 范 畴 的 意 符 和 表 示 声 音 类 别 它 的 声符 组 合 而 成 。形 声 字 是 最 能 产 的 造 字 形 式 , 以 说 形 所
[ 关键 词 ] 徐 锴 ;说 文 解 字 系传 》 六 书三 耦 《 ;
[ 中图分类号]H1 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3 3 2 1 ) 30 3 —2 0 92 2 (0 10 —0 50
用 。 古 敬 恒 认 为 :在 汉 字 学 史 上 , 够 第 一 个 对 六 书 的 特 “ 能 点 及 其 内 部 联 系 做 出如 此 全 面 的探 索 , 实 难 能 可 贵 。 确 ” 二 、 锴 的六 书顺 序 徐 汉代 文 献 中 有 关 “ 书 ” 六 内容 的 有 三 种 : 固 的《 书 ・ 班 汉 艺 文 志 》 的排 序 是 象 形 、 事 、 意 、 声 、 注 、 借 , 中 象 象 象 转 假 郑 众 的《 礼 解 诂 》 的排 序 是 象 形 、 意 、 注 、 事 、 借 、 周 中 会 转 处 假 谐 声 , 慎 的 《 文 解 字 ・序 》 的排 序 是 指事 、 形 、 声 、 许 说 中 象 形 会 意 、 注 、 借 。 徐 锴 认 为 “ 书 ” 名 目和 次 第 应 该 是 : 转 假 六 的 象 形 、 事 、 意 、 声 、 注 、 借 。 徐 锴 的 “ 书 ” 的 是 指 会 形 转 假 六 取 许 慎 之 名 而遵 守班 固 之 次 第 。对 此 , 成 者 很 多 , 对 者 也 赞 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