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 第六章 能量与动物营养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6497)自学考试大纲一、本课程性质与设置的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动物营养学是紧密围绕动物生产又直接为养殖业服务的一门科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特点:基本概论多、基本理论较深,前半部分主要讲述营养物质的作用及体内的代谢过程,理论性较强,后半部分主要讲述动物的营养需要量,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均较强。

学习时必须循序渐进,首先要掌握前面的基本理论,再学习动物的营养需要,结合以后所学的专业课(如养猪学)就可以用于指导和从事以后的养殖生产。

通过理论学习、课程实验与生产实践,逐步掌握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最后融会贯通。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动物营养学是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只有在学好此课程的基础上,才能学好饲料和饲养学、养猪学,养羊学等其它专业课程。

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摄入、利用营养物质全过程与生命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主要任务在于:第一,研究动物生存和生产所需的营养素及各物质的生理生化功能;第二,研究并确定各种营养素的适宜需要量;第三,研究营养素在体内代谢、定量转化规律及作用调节机制;第四,动物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五,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动物营养学在现代动物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营养是决定生产效率高低和生产潜力发挥的关键因素,提高动物生产效率,除合理选用品种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提高,后者则取决于动物营养研究的扩展。

20世纪,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动物营养、营养需要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动物营养学边缘学科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动物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总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各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转化规律;掌握不同动物在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量的特点和规律。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动物营养学是生命科学中理论性、应用性均较强的学科,与自然科学中三十多门学科,特别是与生命有关的学科关系密切,也和哲学、自然辨正法、经济学和法律等人文学科相互联系。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营养学发展1. 动物营养学起源动物营养学起源于人们对动物饲养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与饲料的营养价值。

(1)早期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组成和动物对饲料的消化能力上。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提出了“呼吸是燃烧的一种形式”,为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李比希的贡献:德国农业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是动物营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动物营养的有机体理论,即动物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饲料中的有机物质。

2.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动物营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分析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上。

研究者们开始认识到不同营养物质对动物生长和健康的重要性。

(2)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动物营养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营养物质的分类、营养生理学、营养代谢等。

同时,饲料工业的发展和饲养标准的建立为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3)成熟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动物营养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开始探讨营养与基因表达的调控、营养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

3. 我国动物营养学发展(1)起步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依赖于引进和消化国外的研究成果。

(2)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饲养标准的制定和推广等。

(3)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包括营养与基因调控、营养与环境友好型畜牧业、饲料添加剂研究等。

动物营养学第六章参考

动物营养学第六章参考

二、脂类得主要性质
5、脂类得其她作用 油脂可提高饲料适口性 。 油脂可改善饲料得物性,抑制扬尘。 油脂可提高粒状饲料得生产效率,增加铸模寿 命,减少机械磨损。
三、脂类得营养生理作用
(一)脂类得供能贮能作用 1、动物体内得能源物质,含能高得营养素。 动 物生产中常基于脂肪适口性好,含能高得特点,用 补充脂肪得高能饲粮以提高生产效率。 2、油脂得“额外热能效应”。 3、脂肪就是动物体内主要得能量贮存物质。
二、脂类得主要性质
4)高等动、植物得单不饱与脂肪酸得双键位置在 第9~10碳原子之间,多不饱与脂肪酸中得一个双 键一般也位于第9~10碳原子。 5)高等动、植物得不饱与脂肪酸,几乎都具有相同 得几何构型,而且都属于顺式,只有极少数得不饱 与脂肪酸属于反式。
二、脂类得主要性质
6)细菌所含得脂肪酸种类比高等动植物少得多。 细菌中绝大多数为饱与脂肪酸,而不饱与脂肪 酸只带一个双键。
2、鞘脂类 主要由一分子鞘氨醇、一分子脂肪酸与其
它基团组成。包括神经鞘磷脂、脑苷脂等。
H OH NH2 CH3(CH2)12- -C=C- -CH- -CH- -CH2OH
H 鞘氨醇
CH3(CH2)12CH=CH-CHOH
RC-NH-CH O
O
CH2-O-P-O-CH2CH2+N(CH3)3
脂肪酸
CH2OH
OH H OH
H H
O O CH2
H H
OH
CHOCOR CH2OCOR
半乳糖脂
青草与三叶青草中。
一、脂类得组成、结构与分类
4、脂蛋白 乳糜微粒为例,它就是由蛋白质、甘油三酯、
胆固醇、磷脂以及糖组成。乳糜微粒就是在小肠 上皮细胞中合成得。常存在于血液中,主要功能就 是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胆固醇与其它脂类至脂 肪组织与肝脏中。

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pdf

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pdf

测验
育、繁殖、
泌乳、产
蛋动物的
营养需要
和特点。
了解温热
环境对动
物营养需
要的关
课堂提问
系,掌握 与讨论
保护环境
的营养措
施。
*考核方式(Grading)
*教材或参考资料 (Textbooks & Other
Materials)
(成绩构成)平时(20%)+测验(20%)+期末考试(60%) 期末考试:笔试
课堂提问 与讨论
课堂提问
测验
课堂提问 与讨论
营养需要与 1
饲养标准 动物营养需
4 要
营养与环境
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思考题 思考题 思考题
方法和技
术,掌握
主要方法
的原理和
技术特
点。
了解饲养
标准的基
本特性、
内容及其 课堂提问
表达形
式、应用
原则和意
义。
掌握维持
和生产的
营养需要
研究方
法,熟悉
生长发
动物蛋白
质的消
化、吸收、
代谢利用
的过程及
特点,掌 握与蛋白
测验
质质量有
关的概念
和评定蛋
白质品质
的常用方
法。
了解碳水
化合物营
养生理作
用,掌握
不同动物
对碳水化 课堂提问
合物消
化、吸收、
代谢利用
的过程和
特点。
了解脂类
的营养生
理作用,
理解不同
动物对饲
料脂类的
消化、吸
收、代谢 课堂提问
的过程和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营养需求、营养物质代谢和营养性疾病的学科,是动物生产和兽医临床领域的重要基础科学。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动物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后续从事动物营养与健康、饲养管理、饲料配制等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动物营养学的基本理论、营养需求和营养物质代谢;2、熟悉动物营养与健康、饲料配制、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关系;3、了解动物营养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营养性疾病的防治措施;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效率。

三、课程内容1、动物营养学基本理论:包括营养学基础知识、消化生理、吸收和代谢等;2、动物营养需求:包括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不同生理状态的营养需求、环境因素对营养需求的影响等;3、营养物质代谢: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代谢和互作;4、动物营养与健康:包括营养与免疫、营养与生殖、营养与生长发育、营养与氧化应激等;5、饲料配制:包括饲料原料的选择、饲料配方设计、饲料加工工艺等;6、饲养管理:包括饲养方式的选择、饲养环境的控制、饲养过程中的营养管理等内容;7、动物营养最新进展与营养性疾病:介绍动物营养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营养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基本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及实例分析;2、课堂讨论:针对相关话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3、实验操作:进行相关实验,掌握动物营养研究的基本操作技能;4、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课堂测验和作业: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参观养殖场、饲料厂等实际生产场所,了解生产实践中的营养问题;2、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设计,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实验研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了解动物营养研究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动物营养学能量ppt课件

动物营养学能量ppt课件
▪ NEp指的是饲料中用于合成产品或沉积到产 品中的那部分能量,其中也包括用于劳役做 功所需的那部分能量。
▪ 生产净能表现形式包括:增重净能、产奶净能、 产毛净能、产蛋净能和使役净能。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 HI即特殊动力作用或食后增热,是指绝食动 物在采食饲料后短时间内,体内产热高于绝食 代谢产热那部分热能。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四、净 能(NE)
(一)计算公式 ▪ HI的来源: ➢ 消化过程产热; ➢ 营养物质代谢做功产热; ➢ 与营养物质代谢相关器官肌肉活动产热; ➢ 肾脏排泄做功; ➢ 饲料在胃肠道发酵产热(HF)。 ▪ HI在冷应激中,可用于维持体温;炎热条件下,
FE即粪能,主要包括: ➢ 未被消化吸收的饲料养分; ➢ 消化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 消化道分泌物和经消化道排泄的产物; ➢ 消化道粘膜脱落细胞。 代谢粪能(FmE):指粪能中除去未被消化吸
收的饲料养分的能量。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三、代谢能(ME)
(四)影响代谢能的因素
▪ 影响消化能、尿能和气体能的因素均影响代谢能。
▪ 尿能的损失较稳定。影响尿能损失的因素:饲料 结构,特别是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氨基酸平衡 状况及饲料中有害成分。
▪ 猪代谢能、消化能和粗蛋白质的关系:

动物营养学 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动物营养学 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四.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3)脂肪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存形式
四.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2.脂类在体内物质合成中的作用
细胞膜结构
四.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3. 脂类在动物营养生理中的其他作用
(1)作为脂溶性营养素的溶剂 鸡日粮含脂0.07%类胡萝卜素吸收率仅 鸡日粮含脂0.07%类胡萝卜素吸收率仅 0.07% 20%,而含脂4%的时候, 4%的时候 20%,而含脂4%的时候,类胡萝卜素吸收率 60%。 为60%。
糖 脂
半乳糖脂
草食动物的脂类来源


磷脂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1. 2. Cell membrane structure, integrity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Second messenger in intracellular transduction (signalling) of hormone actions
非皂化脂类
类胡萝卜素类 脂溶性维生素
一.脂类的组成与分类
简单脂类 是动物营养中的重要脂类,不含N的 是动物营养中的重要脂类,不含N
有机物,甘油三酯是重要的形式,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存在于植物种籽和动物脂肪组织中。
复合脂类 是动植物细胞中的结构物质,平均
占细胞膜干物质(DM)一半或一半以上。 占细胞膜干物质(DM)一半或一半以上。
四.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2)脂类的防护作用 皮下脂肪:抵抗微生物侵袭,保护机体; 皮下脂肪:抵抗微生物侵袭,保护机体;绝 热,防寒保暖 尾脂腺:抗湿作用 尾脂腺: (3)脂类是代谢水的重要来源
四.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4)磷脂的乳化特性 磷脂分子中既含有亲水的磷酸基因,又 磷脂分子中既含有亲水的磷酸基因, 含有疏水的脂肪酸链,因而具有乳化剂特性, 含有疏水的脂肪酸链,因而具有乳化剂特性, 对血液中脂质的运输以及营养物质的跨膜转 运等发挥重要作用, 运等发挥重要作用,提高脂肪和脂溶性营养 物质的消化率。 物质的消化率。

动物营养学: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动物营养学: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加
脂类经过重瓣胃和网胃时,基本上不发生变化
在皱胃,饲料脂肪、微生物与胃分泌物混合,脂 类逐渐被消化,微生物细胞也被分解
进入十二指肠的脂类由少量瘤胃中未消化的饲料 脂类、吸附在饲料颗粒表面的脂肪酸以及微生物 脂类构成
由于脂类中的甘油在瘤胃中被大量转化为挥发性 脂肪酸,反刍动物十二指肠中缺乏甘油一酯,消 化过程形成的混合微粒构成与非反刍动物不同
简单脂类:甘油脂、蜡质
脂类
类脂/复合脂类:磷脂、鞘脂、糖 脂、脂蛋白
衍生脂类/非皂化脂类:固醇类、 类胡萝卜素、脂溶性维生素
9
1. 真脂肪
C、H、O
CH2OH CHOH + 3R·COOH CH2OH
CH2O·COR CHO·COR + 3H2O
CH2O·COR
甘油
脂肪酸
甘油三酯
R为高级脂肪酸羟基,可相同或不同,分别称为同酸 甘油酯 / 单纯甘油酯,或 异酸甘油酯 / 混合甘油酯
额外能量效应的可能机制
饱和脂肪与不饱和脂肪间存在协同作用 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时间,提高营养素消化吸收率 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内
影响因素多
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
体内脂肪沉积规律
早期表现为细胞增多,后期表现为细胞容积增大 体内各部分脂肪沉积量和速度不一致: 皮下脂肪(颈部>腿部>胸部)>腹部脂肪>肌肉组织
脂类水解产物的吸收
通过易化扩散过程吸收
鸡的吸收过程不需要胆汁参加 吸收进入细胞是不耗能的被动转运过程,但进入细胞
后重新合成脂肪则需要能量
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磷脂、固醇与特定蛋白质结合 ,形成CM和VLDL,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于各种有机物中。所含化学潜能量主要决定于其中的C、H含量,特别是C的
含量。C、H含量↑,有机物的化学潜能↑。
几种营养物质和饲料的总能值(表)
━表━几━种━营┯养━物━质━和━饲┯料━的━总━能━值━(┯KJ━/g━干物━质━) 葡萄糖 │ 15.73 │ 猪 油 │ 39.66 蔗 糖 │ 16.57 │ 玉 米 │ 18.54 淀 粉 │ 17.70 │ 燕 麦 │ 19.58 纤维素 │ 17.49 │ 大 豆 │ 23.10 牛 肉 │ 23.85 │ 米 糠 │ 22.09 猪 肉 │ 22.64 │ 麸 皮 │ 19.00 酪蛋白 │ 24.52 │ 三叶干草 │ 18.70 植物油 │ 39.04 │ 稿 秆 │ 18.41
尿酸的产生量增加,尿能的损失也就越多。
(四)可燃气体能的损失
1.可燃气体能的来源:
微生物作用产生。 主要是反刍动物消化道中发酵产生的甲烷
采食量(Kg)
(二)表观消化能与真实消化能
粪能来源
1.未消化饲料 2.肠道微生物及其产物 3.消化道分泌物所 4.消化道脱落细胞
粪中的内源物 含能为代谢 粪能(FmE)
由上述公式计算的饲料消化能为表观消化能 (apparent digestible energy, ADE)。
真实消化能(TDE)
━━━━┷━━━━┷━━━━━┷━━━━
三大能源物质的平均能值:
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


17.36千焦/克 23.64千焦/克 39.33千焦/克
脂肪的能值最高,是碳水化合物的两倍以上,
蛋白质介于脂肪与碳水化合物之间。∴饲料中的能值受脂肪
含量影响很大,饲料中脂肪含量越高则能值越高。
第二节 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
二、饲料中的能量
(一)饲料总能和总能值的概念:
饲料经完全燃烧(或体内氧化)生成水、二氧 化碳和其他气体时,所释放出的全部能量称 为饲料总能(gross energy,GE)即饲料有机物所含的化学潜能。
每单位重量饲料中的总能称为饲料的总能值。 一般以每克或每千克饲料中的含能量表示。
(二)饲料中的总能:
代谢能(ME)
体增热 发酵热(瘤胃、大肠中)
净能(NE)
维持净能
生产净能
下张
(二)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转化过程中 的损失:见图
粪能(energy in feces,FE)、 尿能(energy in urine,UE) 、 可燃气体(甲烷)能(Eg) 体热等形式损失。降低这些能量损失,可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三、代谢能
(一)代谢能的概念 代谢能(metabolizable energy,ME):即生理有
效能。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和消化道可燃气 体能后剩余的能量。(主要是甲烷)
ME=DE-(UE+Eg)=GE-FE-UE-Eg
代谢能值:每单位重量饲料中的代谢能。
GE-FE-UE-Eg ME(MJ/Kg)=────────
(三)尿中的能量损失:
1.主要是蛋白质代谢的能量损失:
蛋白质代谢形成尿酸、尿素、肌酐等物质 随尿排出体外,造成能量损失。每克蛋白质在体内氧化所产生的
热能比在测热器中的测定值低5.44千焦左右。
蛋白质的能量转换率降低。
2.影响尿能的因素: 主要
日粮中蛋白质含量 能量蛋白比 氨基酸平衡状况等。 日粮中蛋白质含量高,能量蛋白比偏低或氨基酸不平衡时,尿素或
一、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 二、消化能 三、代谢能 四、净能
(一)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
饲料总能(GE)
1.未消化饲料 粪能 2.肠道微生物及其产物 (FE) 3.消化道分泌物
4.消化道脱落细胞
消化能(DE)
尿能(UE)(反刍动物约占DE3-5%) 消化过程中产生的可燃气体(甲烷等)(反刍动Βιβλιοθήκη 约占DE3-10%)二、消化能
(一)消化能的概念
消化能,即可消化能(digestible energy,DE): 食入的饲料总能减去粪能后剩余的能量。 DE=GE-FE
可消化能值:每单位重量饲料中的可消化能。 即 一般以可消化能值表示,简称消化能。
食入总能(MJ)-粪能(MJ) 消化能值(MJ/Kg)= ─────────────
动物营养学 第六章 能量与动物 营养
第一节 能量来源及能量单位
一、动物所需能量的来源与衡量单位 (一)能量的主要来源 (二)能量的衡量单位
二、饲料中的能量 (一)饲料总能和总能值的概念 (二)饲料中的总能
(一)能量的主要来源
存在于有机营养物质中。
主要来源于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 蛋白质三大有机物(又称为三大能源物质)。
当能量供给不足时,动物会动用体内的贮备 能源物质糖元、体脂肪。严重能量供给不足 时,体蛋白被分解供能。
(二)能量的衡量单位
曾以卡(calorie)、千卡(又称大卡)、兆卡(又 称热姆)表示。
目前采用焦耳(joule,J)、千焦(耳)、兆焦(耳)表 示。卡值与焦耳的换算关系如下:(见P16.) 1卡(cal)=4.184焦耳(J) 1千卡(Kcal)=1000卡(cal) 1兆卡(Mcal)=1000千卡(Kcal) 1千焦耳(KJ)=1000焦耳(J) 1兆焦耳(MJ)=1000千焦耳(KJ)
采食量 通常所说的饲料代谢能是指饲料的代谢能
值。
(二)表观代谢能与真实代谢能
1 . 内 源 尿 能 ( urinary energy from endogenous origin products,UeE):尿中来自体内物质的代谢产物所含 的能量。
2.真实代谢能(TME):由上述公式算得的代谢能,未 矫正代谢粪能和内源尿能,称为表观代谢能(AME)。 真实代谢能为: GE-(FE-FmE)-(UE-UeE)-Eg ME(MJ/Kg)=──────────── 采食量
矫正了代谢粪能引起的测定误差所得的消化能,称为真实消化能
TDE (true digestible energy), 即:
食入总能-(粪能-代谢粪能)-甲烷能 TDE(MJ/Kg)=─────────────────
采食量
粪能损失量主要与动物的种类和饲料的性质 有关。哺乳幼畜排出的粪能仅占食入能量的10%左右,而采食劣质粗饲料的成年反刍动物可达60%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