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中期散文述评
90年代新诗散文述评

90年代新诗
诗人队伍广泛分流; 诗歌格局多元并举; 诗歌探索存在误区。
诗人李瑛
诗人张新泉
诗人韩作荣
90年代的散文
90年代散文热的体现:
一是旧作重刊层出不穷; 二是散文刊物增多; 三是染指散文者日众; 四是读者对散文的高消费。
90年代散优势;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余秋雨曾以散文集《文化苦旅》 (1992年)震动文坛。至今出版的散文集 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 笔记》《霜冷长河》《秋雨散文》《千年 一叹》《行者无疆》。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余秋雨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以个 体的生命来询问中国文化的历史和命运, 以重温和反思的方式走上“文化苦旅”, 重新整合传统的“文明的碎片”,以重新 建构知识分子的人格和文化视野。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对余秋雨的肯定性评价: 1、散文创新; 2、才情卓越。 对余秋雨的否定性评价: 1、文化硬伤:历史事实的讹误; 2、通俗性因素:叙事方式夸张,近于小说化; 3、情感表达的夸张甚至煽情; 4、高高在上的说教式的导师心态与姿态。
2.散文成为社会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和 情感存在方式的首选文体;
3.散文最能适应出版的市场化和商业性;
4.散文的市民化使散文成为市民的主要文学 消费品,散文充当了市民的“文化快餐”角 色; 5.多元审美时代为散文的自由创作提供了广 阔的空间。
90年代散文的主要类型
1.文人散文。以汪曾祺、张中行等为代表。 汪曾祺主要散文集:《逝水》 《蒲桥 集》 《孤蒲深处》 《人间草木》 《旅食小 品》 《矮纸集》 《汪曾祺小品》。他继承了 传统散文的闲适、冲淡品格,独抒性灵,以 现代生活关注古典情趣和心灵。文字雅洁, 少雕饰,行云流水,把散文作为文人审美化 的一种生存方式。 张中行的主要散文集:《负暄琐话》 《负暄再话》《负暄三话》 2.文化散文。以余秋雨为代表。
汪曾祺散文的赏析

汪曾祺散文的赏析汪曾祺散文的赏析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汪曾祺散文的赏析,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汪曾祺散文的赏析一平淡之美是道家美学思想衍生出的美学范畴,它是指一种朴素自然、平和淡远、本真天成,不刻意雕琢,不尚修饰的艺术境界。
汪曾祺作为中国当代名家,以其颇具特色的小说和散文独立文坛,他的作品如其人温和、淡静,读他的作品浮躁的心灵在他如水般的平淡中享受一份难得的静谧。
他的小说和散文总给人一种“淡淡的滋味”,却淡的有滋有味,真可谓是闲适冲淡中孕育着一种文化,恬淡中自有一份厚重。
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是真情、真语言。
平淡致远,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疑。
文风平易近人,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
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和大师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
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应该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
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
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都有涉及。
但最真的是写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对师友、家世、父亲、母亲等的回忆文章写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现出他的善良、和蔼、真实。
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父亲的回忆,父子之间是那样自由、平等、融洽。
美食向来是中国文人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汪曾祺素有美食家之称,每到一处,品尝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每每陶醉其中,自得其乐。
人皆爱美食,而懂美食,食出心得,却难。
汪曾祺深知个中滋味,那些寻常小食一经他的点睛之笔,无不令人垂涎,感慨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汪曾祺笔下,饮食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境界。
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当数作者回忆故乡美食的文字,如《故乡食物》《故乡的元宵》《端午的鸭蛋》等,这些儿时的食物,一经作者生花妙笔点染,不仅骤成妙笔,还令人顿起游子之思。
《端午的鸭蛋》是一篇既具有生活神韵又凝结着浓烈民俗乡情的散文。
是对生活真味的悠然品读,是对家乡情怀的慨然诠释。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汪曾祺散文品析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汪曾祺散文品析教学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感受作者所流露的真挚情感,激起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感激之情重点难点1.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的情感。
2.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 细读课文三至五遍,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挹、溟、尘嚣、馥郁、毋忘、连云栉比、万籁俱静等)2.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划下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思考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 体味作者写作风格,品味语言文字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四门基本功课之一。
宋代大儒朱熹就曾经说过:“大低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以此入手检查课前预习1的完成情况。
二、教学四环节环节一梳理结构,整体感知出示本环节讨论问题:1、本文是以什么顺序展开叙述的?本文有没有一条线索,如果有,是什么?2、本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是谁?除了他还写到了哪些人?3、他在学校都做些什么事?本文主要写他哪几件事?为什么详写这几件事?4、文中划线句子在文章中作用是什么?(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5、文中说“我对五小很有感情”,从全文来看体现在哪?文中哪句话最能表现这一情感?学生讨论,班上交流,教师引导、深化。
(交流深化过程中,完成板书)环节二分析语言,品味意蕴有评论家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下来没有什么,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
语言的美不在每一个字,每一句,而在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以第3段为例,这一段有很多简单而有效的动词来表现人物的生动鲜活的特点。
如:“来了人,大摇大摆就进来了”“他看看钟,就如何如何”“学生奔到教室里,规规矩矩坐下来”等,使平淡的语言不平淡。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章,体味这种平淡语言中的味道。
课前不是要求大家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吗?大家可以试着从语言角度来分析喜欢的原因,相互交流。
对汪曾祺散文的评价

汪曾祺的幽默读起来平淡之极,却能让你在瞬间与作者对视,莞尔一笑。他对幽默的见解是:“人世间有许多事,想一想,觉得很意思。有时一个人坐着,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会噗噗笑出声来。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便挺幽默。”汪曾祺的幽默是善意的微笑,无关其他什么影射、批判,他在散文中常夹杂不动声色的幽默,这使得他在说古考据中不是板起面孔的说教,而是慈眉善目的娓娓道来,时不时以幽默来调剂。《跑警报》中的“人生几何,恋爱三角”的失恋者,侯兄送伞“贵在永恒”的故事
读了这篇名为《五味》的文章,也许大家会有一种感觉,原来生活中的琐细也能写成文章。是的,不仅能写,而且还能写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我们说一位作家的文章好,好在什么地方?一是他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深刻,是我们所没有意识到的,再就是他写出了大家心里想到了,但却没有说出来的认识、道理和体会。就拿对五味的爱好来说,山西人爱吃醋,四川、湖南、湖北人爱吃辣,广东人爱吃甜,……我们都知道,而且有不少或曰“细节”的小故事,比如,“山西老乡爱喝醋,缴枪不缴醋葫芦”啦;火车一开入娘子关,响声就变成“喝醋”“喝醋”啦。等等。谁也没想到它们能成为写文章的素材。看起来,对生活的热爱,应该包括它的方方面面,自然 “吃”也是一项重要的方面,“民以食为天”,很是有道理的。今年秋季选入高中语文第一册的一篇文章──《胡同文化》,也是汪曾祺写的散文,里面就提到了北京人的吃饭,如同本篇所写到的北京人爱吃“虾米皮熬白菜”的习惯,还写到“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不同的是,本篇所写是说人们对食物的习惯,而《胡同文化》中,则是把这种习惯与北京人的心理,实际上是文化,紧紧地连在一起进行分析的。对身边事物进行理性的、文化的分析,是必要的。但是,对生活积累后,精心选择细节,合理组织成文,再运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同样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就像本篇文章。
晋韵|汪曾祺散文《五味》赏析

晋韵|汪曾祺散文《五味》赏析汪曾祺散文《五味》赏析晋韵【五味】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
邻座的客人直瞪眼。
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
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
”这在山西人是大事。
山西人也喜欢吃酸菜,雁北特别好。
一切都是酸的,除了萝卜和白菜,包括白杨叶儿和榆树钱。
有人来向姑娘求婚,母亲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坛子?酸菜坛子多,说明家底厚。
辽宁人爱吃酸菜白肉火锅。
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
我和贾平凹在南宁,不爱吃招待所的饭,到外面瞎吃。
平凹一进门,就叫:“老友面!”“老友面”者,酸笋肉丝汆汤下面也,不知道为什么叫做“老友”。
傣族人也爱吃酸。
酸笋炖鸡是名菜。
延庆山里夏天爱吃酸饭。
把好好的饭焐酸了,用井拨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
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
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四川夹沙肉用大片肥猪肉夹了洗沙蒸,广西芋头扣肉用大片肥猪肉夹芋泥蒸,都极甜,崐很好吃,但我最多只能吃两片。
广东人爱吃甜食。
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广东同学趋之若鹜。
“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的呢?广东同学说:“好野!”不是北方人不爱吃甜食,而是糖以前很少。
我家以前有个老保姆,正定乡下人,六十多岁。
她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婆婆。
她曾经想回老家探亲。
临走前,她称了两斤糖,说婆婆爱喝一个糖水。
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
菜农也有种的了。
农贸市场上有很好的苦瓜卖,属于“细菜”,价颇昂。
北京人过去不吃蕹菜,不吃木耳菜,近年也有人爱吃了。
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
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北方人在早春吃菊苣。
菊苣分为甜菊苣和菊苣,菊苣比较苦。
汪曾祺散文精选主要内容

汪曾祺散文精选主要内容汪曾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家和散文家,他以其独特的叙述风格和丰富的人情味而闻名。
下面是对汪曾祺散文精选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涉及了广泛的主题,包括生活、乡土、家庭、友情、历史等。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展示了生活的智慧和人情的真实。
他的作品充满温暖和人性,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共鸣。
其中一篇著名的作品是《猫之三文治》,这篇散文以一只小猫的视角,描绘了它和主人之间的默契和互动。
通过讲述小猫捉老鼠的经历,汪曾祺引发了关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他用细腻的描写揭示出人类的善良和动物之间的纽带。
另一篇著名作品是《老北京的阴阳石》,这篇散文以作者童年时在北京的回忆为主线,描绘了老北京的街巷、人情物语和民俗风情。
作者通过对北京的描述,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思念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他以独特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情怀的时空之中。
此外,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中还有许多描述乡土风情和家庭生活的佳作。
例如,《乡村兔子》讲述了农民和兔子的故事,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
《房东姑娘》则展现了作者与房东姑娘之间微妙的感情变化,以及对家庭的思念和温情。
总的来说,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丰富多样,充满人情味和温暖。
他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和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世界中。
他的散文作品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勾勒出人性的深切感悟。
通过阅读汪曾祺的散文,读者可以领略到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对人情的关怀,同时也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所反思和启发。
浅析汪曾祺散文的美

浅析汪曾祺散文的美作者:何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2期摘要:汪曾祺的散文具有平淡朴实而又含蓄蕴藉的独特的韵味,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里选入了《端午的鸭蛋》和《昆明的雨》两篇散文,这两篇散文充满了美感和诗意,典型地体现出汪曾祺散文的美感。
本文以这两篇散文为例探析汪曾祺散文的三美: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
关键词:汪曾祺散文美汪曾祺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汪曾祺在他的散文中贯彻着他的对美的追求,在《端午的鸭蛋》和《昆明的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
一、景物的美《昆明的雨》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作者在昆明居住了七年,对昆明极为熟悉和喜爱。
文章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一幕幕展现开来:肥大的仙人掌、各种菌子、火炭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莲花池旁的木香花。
这些景物都带着昆明的特点,都是昆明的雨孕育的事物。
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如描写草木“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使用陶渊明和杜甫的诗句增添了幽深静谧的意境,丰富读者对所写景物的联想。
汪曾祺写景物时还非常擅长使用颜色词,如写仙人掌,“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在这幅画面里金黄的花和浓绿的仙人掌形成色彩的鲜明映衬,宛如一幅明丽的水彩画。
如写蘑菇,“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
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
”,还有写杨梅“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
汪曾祺散文夏天赏析

汪曾祺散文《夏天》赏析汪曾祺的散文《夏天》以季节为线索,通过对夏天早晨、中午、晚上三个时段的描绘,展现了这个季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文章运用了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感官体验,让读者感受到了夏天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
在早晨的描绘中,作者通过自己的感官体验,呈现了夏天的清新和生机。
晨曦微露,牵牛花在露水的滋润下绽放,淡黄色的花瓣,白色的花心,紫色的花晕,在微风的吹拂下显得格外娇艳。
而薄薄的晨雾,让整个场景变得更加神秘和迷人。
这些细节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夏天的早晨,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清新和美好。
在中午的描绘中,作者通过对阳光的描写,呈现了夏天的热烈和激情。
阳光烈日下,万物都显得格外生机勃勃,绿色的草地、七彩的花朵、忙碌的昆虫……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绘,展现了夏天的热烈和激情。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苍耳和小草的描写,呈现了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这些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强大和力量。
在晚上的描绘中,作者通过对月光的描写,呈现了夏天的静谧和安详。
月光如水,洒在庭院里,整个世界都显得格外安静和祥和。
作者通过对月光的描写,呈现了夏天的静谧和安详。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夜晚乘凉看月华的描绘,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气息。
这些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和历史积淀。
汪曾祺的散文《夏天》语言优美、文白相容、骈散间杂、俗雅相容、庒谐间杂、多用口语、多用短句。
这些特点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
同时,文章的结构也十分巧妙。
从早晨、中午到晚上,三个时段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使得文章形不连而神连。
这种结构方式也让读者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场景的变化。
总的来说,汪曾祺的散文《夏天》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通过对夏天三个时段的细致描绘,作者呈现了这个季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同时,文章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这篇散文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给读者带来了很好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中期散文述评汪曾祺中期散文题材多样、立意鲜明,大家之气宛现。
作者在力求适应形势需要,结合工作实际创作的同时,也在努力探索、寻求突破。
挨批判的作品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乱象。
从拟作制度性思考,实际已经是“不惮其烦地缕写出来”的《国子监》,到无法续写使之更完善因而惋惜、感叹,历时近半个世纪,表明作家的担当已经超出文学。
标签:自豪;觉醒;思索;国子监汪曾祺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小说、散文、戏剧均有典范性作品。
成就最高的是小说,其次为散文;作品数量最多的是散文,其次为小说。
1993年出版的《汪曾祺文集》分别有散文卷和文论卷。
而在他逝世以后出版的《汪曾祺全集》中“文论”归置于散文了。
《全集》计八卷近200万字,其中散文卷计四卷约100万字。
中期散文是指1956年至1958年创作的散文,共七篇。
早期的最后一篇散文写于1948年,后期的第一篇散文写于1978年,也可以说三十年间他只写了七篇散文。
文论性散文,三篇,文字量最大;生活类散文三篇,最具文学性;说古性质的散文一篇,属于制度性思考,为研究者忽略了。
本期散文题材多样,表明作者努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凸显了个性。
一汪曾祺1950年夏天回到北京,被分配在市文联工作。
文联办了《北京文艺》和《说说唱唱》。
他先后在这两份刊物编辑部做编辑。
1954年秋天,又调到民间文艺研究会编辑《民间文学》。
汪曾祺身为编辑,心系创作。
本时期的文学创作要求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必须服务于政治。
汪曾祺自以为不太熟悉宏观的现实生活,难以做到为政治服务,因而就不自觉地搁笔了。
有人建议他另辟蹊径,根据历史小说的情节进行戏剧创作。
为此,就有必要研究戏剧。
《且说过于执》是观《十五贯》后感,也算是研究戏剧之作。
《鲁迅对于民间文学的一些基本看法》(以下简称《看法》)和《仇恨·轻蔑·自豪——读“义和团的传说故事”札记》(以下简称《自豪》)均接近于“职务”创作。
浙江省昆剧团整理演出的《十五贯》有全国性的影响。
打倒“四人帮”以后本剧被拍成的电影更是风靡全国,为大平反起了造势的作用。
过于执是其中的一个新创为主的人物。
在朱素成的原著中有过于执这个人物。
他身为县官枉断两命案而只受轻罚,但最终也显示了轻微的自责。
过于执是一个比较中性,不太重要的人物。
在新剧中他不啻是重要人物,而是一个艺术典型了。
况钟顶住压力,多方调查,要查出个水落石出,而过于执则竭力阻挠调查,力图维持原来的错判。
本剧创新过于执这个人物,说明在封建社会要平反冤假错案之难,难于上青天。
汪曾祺是一个“会看”“门道”的观众。
过于执,正如他的名字,过于固执,是一个典型人物:并不十分可恨,但所出之错置无辜者于死地,实际也是犯罪。
他不是知错即改,而是死不认错,企图将错就错。
这样的人七分可恨,十分可恶。
塑造出这一个人物形象是一种创造。
《且说过于执》最后说:“向创造性致敬!”创造性表现在许多方面,主要是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此为《十五贯》的主题。
汪曾祺对于过于执一招一式的点评,让我想起他执笔改编的《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形象和唱词。
鲁迅先生没有写过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论文,但是他在多篇文章中“必要地或者附带地提到民间文学”。
《看法》概述了鲁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基本看法。
“鲁迅直率地把文艺分为消费者的文艺和生产者的文艺,并且指出了民间文艺是消费者的文艺。
”这是鲁迅民间文学思想的精髓。
“‘民间文学’的‘民’,‘人民’,大家对它的理解颇有分歧。
”但“‘生产’,这说明‘人民’一词最本质的含义——产生的背景和最基本的主题,是:劳动。
”鲁迅“承认民间文学在艺术上的优越性——刚健、清新。
”鲁迅深情地记述农村民间文艺生活的文章有多篇,如《无常》、《朝花夕拾·后记》等。
鲁迅先生“曾经生活在丰富的民间文学的感性世界之中,对民间文学有广泛的知识和兴趣。
”少年汪曾祺也生活在民间文学的感性世界之中。
约6 000字的《看法》即发表于他此时担任编辑的《民间文学》。
汪曾祺与鲁迅一样与民间文学有着亲密的接触。
《看法》说:“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也仍然是当务之急。
”这是汪曾祺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也是本刊对读者和研究者的期盼。
《看法》开头部分说:“鲁迅先生时,在文艺上正面的,首当其冲的敌人,是以胡适为首的资产阶级学派。
”接下来的一大段便是批胡适。
事过境迁,今天对鲁迅的研究深入、全面多了,对胡适的评价也逐步走向公允。
《看法》虽然符合当时的特定需要但显然有偏颇。
《看法》的结尾部分说:“因为时间力量所限,一时不能深论,只能这样笼统地提一提。
”“今天描述其对民间文学的一点基本看法,供大家参考,如上。
”这或许是作者草率成篇的痕迹吧。
《自豪》是一篇读后感。
其中论及的《渔童》是幻想故事。
“鱼盆鱼盆摇摇,清水清水飘飘!”“清水清水流流,金鱼金鱼游游!”这样的四节短歌,“轻快、鲜明、富于音乐性,不仅它本身异常优美,而且使整个故事都具有均衡的节奏,增加了色彩和动态。
”老渔翁为“鱼盆”归属与牧师斗嘴而突然昏倒,鱼盆不慎摔破,蹦出个鱼童。
鱼童把鱼竿一抖,“鱼竿正钓住牧师的嘴上膛。
”这种侮辱敌人的办法,让作者想起高尔基笔下的哥萨克人所编的故事:猎狗吃掉了省长,连肩章也吃掉了。
他们再也想不出比这更可以侮辱自己省长的办法了。
“最奇特、最锐利、最有力量的幻想,正是产生于最强烈、最深刻、最残酷的现实之中。
”可贵的幻想精神!《自豪》说:现实性传说的“可靠程度是超过许多官方和私家的记载的。
”其中《张头和李头》清楚地道出了人民与统治者及洋人之间的三角关系。
张头、李头终于明白了,官家和洋人“都是给老百姓造罪的”。
“我们可看清了!不听你们官家的,也不听你们洋毛子的,我们该听我们自己的啦!”可贵的觉醒意识!汪曾祺认为“‘扫清灭洋’比较符合义和团运动的本来面目”。
《自豪》是汪曾祺1958年被补划为右派的“反党”作品之一。
在单位领导发动的批判会上,一位同事义正词严地责问汪曾祺:“瞧瞧,你这篇反党文章的题目!你对谁仇恨!轻蔑谁!自豪什么?”通读全文可以看出,编者和作者仇恨的是官家,轻蔑的是洋人,为人民的觉醒意识和幻想精神自豪。
二要修下水道了,大汽车上卸下鸡蛋大杏核大的石子和温柔、干净的沙,把一个空场子堆得完全变了样。
最后又来了一个大到简直可以当房子住的水泥筒子。
空场子本来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
时间一长,孩子们知道了,是可以爬到这些建筑材料堆子上面去玩的。
站在高处,许多东西看起来都是另外的样子了。
“他们看见了许多肩膀和头顶,看见头顶上那些旋。
他们看见马拉着车子的时候脖子上的鬃毛怎样一耸一耸地动。
”忽然,有一个在圆筒子里面跑跳的孩子欢呼起来:“我已经顶到筒子顶了,我没有踮脚!”下水道终于修成了,地面恢复了宽广、平坦。
陪伴孩子玩耍的作者在《下水道和孩子》中写道:“多给孩子们写一点神奇的,惊险的故事吧。
”——这一句话放在括号里,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居于中间部分。
显然,这是主题。
孩子们需要符合他们身心健康的文艺作品。
《冬天的树》包括三个短篇:《冬天的树》、《标语》、《公共汽车》。
极短篇《冬天的树》(以下简称《冬》)不足200字,可以当作散文诗来读。
一共十个自然段,除了最后一个,都以“冬天的树”作为句首即段首,使得本文具有排比句意味。
“冬天的树,轻轻地,轻轻地呼吸着,树梢隐隐地起伏。
冬天的树在静静地思索。
”本文发表于1957年上半年,与其说是树在思索,不如说作者在思索。
《冬》与写作、发表为同时的《早春》可以对读。
《早春》为组诗,计五首,其中第三首也叫《早春》(以下简称《春》),全诗为:新绿是朦胧的,飘浮在树杪,完全不像是叶子——远树的绿色的呼吸。
本诗的主体是原本即有的括号中的话。
汪曾祺多篇作品中都对有些句子加了括号,这是提醒读者要特别注意的关键句。
一《冬》一《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关注现实、观察自然、勤于思考、热爱生活、热爱春天、融入春天、享受生活的作家。
《春》是当年作者被补划为右派挨批判的又一篇“反党”作品。
批判《春》的同事,因为义愤填膺而满脸通红,对全场大声疾呼:“同志们看看,连呼吸都是绿色的了,汪曾祺把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污蔑到什么程度了?”“把墨水瓶盖起来,椅子推到桌子底下,摸一摸钥匙,走。
立刻,这个城市变了样子。
人走到街上来,变成了队伍。
”游行过去了,标语留下来了。
“标语贴在日常生活里。
”几百字的《标语》浓缩了人民大众的日常政治生活。
《公共汽车》有两个部分组成:“我”的孩子在公共汽车上的所说所想及家长即作者的应对;“我”眼中的各色各样的售票员和司机。
“我的孩子跟我说了不只一次了:‘我长大了开公共汽车。
’”于是,我带着孩子往前挤:“劳驾,劳驾,我们这孩子,唉!要看开汽车,唉。
”下文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样的售票员和司机——客观上起到这个作用。
“一个长着浅浅的络腮胡子和一对乌黑的大眼睛的角色。
他在最挤的一趟车快要到达终点站的时候还是声若洪钟。
”“大声地说了那么多话而能一点不声嘶力竭,气急败坏,这不只是个嗓子的问题。
”这是精神风貌、工作态度的问题。
“每一次他都是把最后一句话说完,车也就到了站,他就在最后一个字的尾音里拉开了车门。
”一个四十多岁的司机,“在路上遇到什么人乱跑或者前面的自行车把不住方向,情况颇为紧急时,从不大惊小怪,不使得一车的人都急忙地伸出头来往外看,也不大声呵斥骑车行路的人。
”人是各色各样的。
售票员和司机也是各色各样的。
“我看过一个面色苍白的,萎弱的售票员,他几乎早上一出车时就打不起精神来。
他含含糊糊地,口齿不清地报着站名,吃力地点着钱,划着票;眼睛看也不看,带着淡淡的怨气呻吟着:‘不下车的往后面走走,下面等车的人很多。
’”但是,作者以正面描写为主,也指出了不应该有的工作态度。
平凡劳动者需要良好的精神状态。
今天,公交公司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本文是好教材。
一般读者会领悟出来:原来散文可以这么写。
生活中的美太多太多。
写作散文的题材随处可见。
《星期天》包括《海绵球拍》和《竹壳热水壶》。
在郊区候车的回廊里坐着一个小伙子,手里握着一个全新的海绵球拍。
“他握着球拍的手指轻微地但是强烈地在拨动,甚至他的肢体也在隐约地展缩着。
很显然,他完全沉浸在乒乓球的音乐和诗意里了。
”作者通过《海绵球拍》展示了憧憬美好生活的年轻人。
世界是年轻人的!中国的未来是年轻人的!祝福年轻人。
“这是一个可以入画的鞋匠。
”“他是欢快的,他没有排解不去的忧愁。
他没有在,他的摊子在……箱子上面压着一张字条:‘鞋匠回家吃饭去了,取鞋的同志请自己捡出拿走。
’”作者每次经过这里,总要看看他。
“他正在忙碌着,带着他那有条有理,从容不迫的神态……从箱子旁边拿起一个竹壳热水壶,非常欣慰地,满足地,把水沏在一把瓷壶里。
”《竹壳热水壶》最后一句是:“感谢我们这个充满温情的社会!”本篇和上一篇一样,展现了作者亲眼所见的普通人的欢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