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母语是英语的留学生使用关联词语的情况考察

合集下载

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汉语介词“从”的偏误分析

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汉语介词“从”的偏误分析

文_教育教学59摘要:本文是专门对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错误使用介词“从”现象进行的详细描述和分析,从语法和语义的角度进行详细描述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最后试图做出认知解释。

为了找到他们使用介词“从”的错误和原因,并期望对留学生的介词教学和教材编写有所帮助。

关键词: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介词“从”;偏误分析介词很复杂,留学生学习介词的时候非常困难,这是学生普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然而,由于介词本体研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仍然存在一些争议,所以不同的字典或书籍对同一介词解释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一些参考书解释介词只使用一个或两个英语单词置评,或者只是用“相当于”某某词注释,这样的解释对留学生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有可能,他甚至不知道注释的词语,即使知道这些词,一般也不可以用中文意义区分这些词的细微差别,有时它让学生觉得这两个介词是相同的,从而导致混乱。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意介词系统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综合研究,许多学者在这个领域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这是一个巨大的项目,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我们只选择介词“从”来进行详细研究。

介词“从”的相关偏误:介词“从”可以介引各种不同意义的宾语,构成各种不同的介词短语的意思和用法,它可以代表开始的时间和空间,表来源,表示事物涉及的范围或发展变化的起点;组成介词框架等等。

从语料库,我们收到了语料库英语学生使用介词“从”的语料1156条,包括偏误语料125条,留学生错误使用介词“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介词“从”混用1)“从”与“离”或“距”混用电影院在从超市不远的地方。

英语“从”介引的前项指的“起点”,后项指的“结束”,说明“离开起点,前进”。

而汉语的介词“从”并不意味着前进,我们通常用“离/距”表示相同的语义,所以应改为:电影院在离/距超市不远的地方。

2)“从”与“和”、“跟”、“同”、“与”混用你的论文内容从我的不一样。

例句显然是直接从“from”的英文意思翻译来的。

汉语国际教育-题库

汉语国际教育-题库

“汉语国际教育”题库共315道题一、判断题1、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方式是课堂教学。

(A)2、中介语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提出来的。

(B)解析:中介语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提出的。

3、对母语是英语的学生来说,书写是他们学习汉语语音时遇到的最大困难。

(B)解析:对母语是英语的学生来说,声调是他们学习汉语语音时遇到的最大困难。

4、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大脑中有一种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

(A)5、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B)解析: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6、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现代汉语共同语和现代汉语方言。

(A)7、从翻译方式来看,“霓虹灯”属于音译外来词。

(B)解析:从翻译方式来看,“霓虹灯”属于音译兼意译外来词。

8、“她马上来”中的“马上”,其词性是形容词。

(B)解析:“她马上来”中的“马上”,其词性是副词。

9、根据六书理论,“腰”这个字的造字法是形声。

(A)10、根据翻译方式来看,“酷”属于音译外来词。

(A)11、“流水”的语音形式中包含了八个音素。

(A)12、在普通话元音中,“o”和“e”的区别是唇形不同:前者不圆唇,后者圆唇。

(B)解析:在普通话元音中,“o”和“e”的区别是唇形不同:前者圆唇,后者不圆唇。

13、1959年在河南省偃师市发现的一处重要文化遗址,被专家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这处遗址称为“殷商文化”。

(B)解析:称为“二里头文化”。

14、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被誉为“才绝、画绝、痴绝”,作品传世摹本有《历代帝王图》和《洛神赋图》。

(B)解析: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被誉为“才绝、画绝、痴绝”,作品传世摹本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15、一般认为,秦代的徐福是我国出使日本国最早的使者,是两国间文化交往的始祖。

(A)16、汉代张陵是天师道的创立者。

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寇谦之反对张陵的理论并建立了北天师道,而南朝的陆修静发展了张陵的理论并建立了南天师道,从而形成了南北天师道彼此对立、相互对峙的局面。

留学生汉语因果类复句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因果类复句偏误分析
数 的6 .%; 语 义 偏 误 其 次 ,为 07
根 据 以 上 调 查 结 果 ,我 们 可 以得 出 结 论 一 : 留学 生 习得 汉 语 因 果类 复 句 偏 误 情 况 呈 现 的 特 点
为 语 法 偏 误 最 多 ,语 义 偏 误 次 之 ,语 用 偏 误 最 少 。
又 主要 体 现 在 关联 词语 的使 用 上 ,如关联词语搭 配不 当 ,关联
亚 洲 语 言 ( 韩 语 为 主 ) 的 留学 以
生。
语 义 偏误 为 3 例 , 占总 偏误 的 8
2 .% ;语 用 偏 误 1例 , 占 总 偏 53 8
误 的 1 %。 2
我们在语料 中选 取有关汉语
因果 类 复旬 的偏 误 语 料 ,并 按 照 学 生水平 ( 级 、中级 和高级 ) 初
词 语 多 用 和 漏 用 ,关 联 词 语 位 置
不当等。 到 了 中 、高 级 阶 段 ,由 于 学
第 三 ,现 在 我 们 再 来 看 看 随 着 学 习等 级 的 升 高 ,外 国学 生 使 用 汉 语 因果 类 复 句 时 的 偏 误 情 况 有什么变化和规律 。 从 语 法 偏 误 上 看 :初 级 为7 8
语 这两 种母语 背 景作 为分类 项 ,

偏误 的情况是 :在 随机抽样选取
的 10例 有 偏 误 的语 料 中 ,语 法 5
பைடு நூலகம்
偏误为8 例 ,占总偏误 的5 . 8 8 %; 7 语 义 偏 误 为 4 例 , 占总 偏 误 的 0 2 . ; 语 用 偏 误 2 例 , 占 总 偏 67 % 2
要 有 关 联 词 语 的 理 解 和 使 用 偏 误 、逻 辑 关 系 的理 解 偏 误 和 具 体 语 境 下 的 语 用 偏 误 等 ; 我 们 可 以从 语 际 迁

关于英语专业学生对母语及母语文化态度的调查研究-教育文档

关于英语专业学生对母语及母语文化态度的调查研究-教育文档

关于英语专业学生对母语及母语文化态度的调查研究-教育文档关于英语专业学生对母语及母语文化态度的调查研究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以及一线的教师们都开始关注中国英语教育母语文化的失语问题并做了很多实证研究,提出了各种解决对策。

但是,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呼吁教育工作者们的重视,讨论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固然重要,可是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则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动机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不容忽视。

那么作为外语教学的对象,将来跨文化交际的主体?D?D英语专业的学生们对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态度如何呢?为此,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的方式,对英语学习者对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态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实证调查1.1研究对象因为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在大一时都修过师范专业的教师技能课,现在正在修现代汉语和英美概况,所以他们对刚学过的汉语知识及英美文化知识有一定的敏感度。

同时,他们上课的时间比较集中,能够保证问卷的正常发放和回收。

此外,作为未来的英语教师,师范院校的学生们对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态度严重影响着中国下一代的对祖国悠久文明的传承和对自身的文化认同。

因此,此项调查选择长春师范学院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1.2问卷设计问卷共包括四个题目:1)既然我们有英美概况课,那么你认为外语专业有没有必要开中国概况课?2)你认为母语水平会不会影响外语学习?3)你愿意和外国人讨论什么话题?4)你能用英语翻译下面的词语吗?孔子?A武术?A天坛?A老字号?A清明节?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因为此项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态度,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没有选项,不设分值,要求他们按自己的真实想法给出答案和理由。

鉴于许多学者教授已经对中国学生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做过各种实证调查研究,第四题仅做参考。

二、数据收集此次调查根据方便取样原则,在笔者所教授的班级中随机挑选学生作为受试者。

共回收有效问卷31份。

调查结果如下:认为有必要开设中国概况课的理由总结如下:1)希望用英语表达更多的中国文化,利于对外文化交流2)避免崇洋媚外,数典忘祖3)文化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4)中国文化知识是大学生个人修养的重要部分5)利于对比文化差异,促进外语学习认为没有必要开设中国概况课的理由主要是担心多门课会增加学业负担。

最新《外国人学汉语偏误分析》讲义(留学生)

最新《外国人学汉语偏误分析》讲义(留学生)

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常见偏误分析一、什么是偏误外国人学习汉语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可以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类型。

失误(mistake)是指学习者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如他本来想这样说,实际说出的却不是这样。

这种错误没有什么规律,即使是使用本族语的人也会发生。

说话人一旦意识到自己错了,马上可以纠正,而且同样的错误一般不会再次出现。

例如:1.某老师下课前问学生:“今天的课讲完了,大家还有明白的吗?”学生齐声回答:“没有了!”2.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毕福剑:“感谢阎惠演奏的独子笛奏!”——2011年7月20日《星光大道》产生失误的原因有临时改变主意、身体疲劳、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

偏误(error)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没有完全掌握好目的语而出现的一种带规律性的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真实的语言能力和水平。

这种错误学习者自己难以察觉,也很难纠正,而且同样的错误往往会重复出现。

例如:1.他觉得一点儿累。

2.他打完篮球,一点儿累。

3.我的头一点儿疼。

二、偏误的分类根据偏误的语言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语音偏误2.词汇偏误3.语法偏误4.语篇偏误5.语用偏误6.文字偏误例如:1.我今天没有穿眼镜。

2.明天下午,我要见面他。

3.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但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4.你爸爸几岁了?三、造成偏误的原因(偏误的来源)(一)外因: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偏误1.母语负迁移大多出现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期,学习者在尚不熟悉第二语言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母语的知识来表达,因此同一母语背景下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同一类型的偏误。

例如:(1)明天下午,我要见面他。

(明天下午,我要和他见面。

)(英语:I’ll meet him in my office.)“见面”在汉语中为不及物动词,但在英语中可以是及物动词。

(2)不要生气我。

(不要生我的气。

)(越南语:đưng tuc tôi .别生气我)越南语的“生气”可以带宾语。

《外国人学汉语偏误分析》讲义(留学生)

《外国人学汉语偏误分析》讲义(留学生)

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常见偏误分析一、什么是偏误外国人学习汉语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可以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类型。

失误(mistake)是指学习者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如他本来想这样说,实际说出的却不是这样。

这种错误没有什么规律,即使是使用本族语的人也会发生。

说话人一旦意识到自己错了,马上可以纠正,而且同样的错误一般不会再次出现。

例如:1.某老师下课前问学生:“今天的课讲完了,大家还有明白的吗?”学生齐声回答:“没有了!”2.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毕福剑:“感谢阎惠演奏的独子笛奏!”——2011年7月20日《星光大道》产生失误的原因有临时改变主意、身体疲劳、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

偏误(error)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没有完全掌握好目的语而出现的一种带规律性的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真实的语言能力和水平。

这种错误学习者自己难以察觉,也很难纠正,而且同样的错误往往会重复出现。

例如:累。

1.他觉得一点儿2.他打完篮球,一点累。

儿疼。

3.我的头一点儿二、偏误的分类根据偏误的语言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语音偏误2.词汇偏误3.语法偏误4.语篇偏误5.语用偏误6.文字偏误例如:1.我今天没有穿眼镜。

2.明天下午,我要见面他。

3.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但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4.你爸爸几岁了?三、造成偏误的原因(偏误的来源)(一)外因: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偏误1.母语负迁移大多出现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期,学习者在尚不熟悉第二语言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母语的知识来表达,因此同一母语背景下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同一类型的偏误。

例如:(1)明天下午,我要见面他。

(明天下午,我要和他见面。

)(英语:I’ll meet him in my office.)“见面”在汉语中为不及物动词,但在英语中可以是及物动词。

(2)不要生气我。

(不要生我的气。

)(越南语:đưng tuc tôi .别生气我)越南语的“生气”可以带宾语。

留学生“什么”反问句学习情况考察

留学生“什么”反问句学习情况考察

学习困难的类型和分布
混淆“什么”作为疑问词的用法和其他用法
在汉语中,“什么”这个词的用法非常灵活,留学生常常会混淆其作为疑问词的用法和其 他用法,如作为代词、修饰词等。
掌握“什么”反问句的语用不当
留学生常常在不应该使用“什么”反问句的语境中使用它,或者在不适合的场合使用,导 致沟通障碍。
对“什么”反问句的语义理解不准确
性格因素
留学生的性格特点也会影响其使用学习策略的效果。外向 型性格的学生更倾向于主动交流和尝试,内向型性格的学 生则更倾向于独立学习和机械记忆。
环境因素
留学的语言环境和学习资源也会影响其使用学习策略的效 果。良好的语言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 理解和运用“什么”反问句。
05
留学生“什么”反问句学习困难考察
在逐渐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留学生对“什么”反问 句的掌握程度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使用中的问题和难点
对于一些特定语境下如何使用“什么”反问句,留学 生往往存在困惑或误解。
留学生在使用“什么”反问句时,常常会出现语法错 误或表达不准确的情况。
在使用“什么”反问句进行口语交流时,留学生有时 会过于依赖这种句式,导致表达缺乏变化和丰富性。
研究问题
留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使 用“什么”反问句?
在使用“什么”反问句时,留 学生常见的偏误类型有哪些?
哪些因素影响了留学生对“什 么”反问句的学习效果?
02
研不同国家的
100名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
些留学生的母语涵盖了英语、法
语、西班牙语、汉语等多种语言
个性化教学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 以采取个性化教学,对汉 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更 深入的解释和练习。

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关联词习得浅析

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关联词习得浅析

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关联词习得浅析关联词在汉语篇章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在写作时,关联词的使用存在较多问题。

本文根据实际语料,对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写作中关联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常见的关联词使用偏误进行了归类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标签: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关联词偏误一、问题的提出及语料来源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用汉语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能力,单个句子中的语法错误也在逐渐减少。

但是通过他们的作文可以看出,一旦开始成段地表达,种种篇章衔接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句子与句子之间缺乏衔接或者衔接混乱,不能做到连贯、流畅地表达。

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在于关联词的使用不准确。

汉语中的关联词,是一种最为典型的显性篇章衔接手段。

它们在实现句子之间的顺畅衔接、使其成为一个连贯的统一体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不能正确地掌握关联词的用法,会限制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

但是由于关联词的涵义精炼、使用灵活,所以留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对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来说,关联词语的学习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关于中高级阶段留学生的关联词习得情况,以往的研究多采用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检验。

这种形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但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自发使用关联词的情况和水平,本文所采用的语料,全部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2007年春季学期留学生读写课的作文,总共53篇。

本文对这些作文中的关联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二、统计结果首先,我们综合考察了《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和汉语文化学院的留学生教材,列出了21个常用的并且是他们学过的关联词,摘出了53篇作文中所有使用这些关联词语的句子,并对这21个常用关联词的使用频率以及出错率进行了统计分析。

表一:学生作文中21个关联词的使用频率统计表二:学生作文中21个关联词的错误率统计从表一、表二可以明显看出,表示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同时也是出错率最低的,此类关联词不是教学的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母语是英语的留学生使用关联词语的情况考察
为了考察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使用关联词语的情况,笔者对在北师大汉语文化学院学习的留学生进行了一次测试,从中发现一些问题,进而以便于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试卷所用的关联词语是《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列出的关联词语,我们从甲、乙、丙、丁四类关联词语中的甲类词中选出最常用的那些词语。

每类关联词语选定一个,共11个关联词语。

这11个关联词语分别是:一边……一边,省得,越……越,先……然后,只有……才,无论……都,不是……就是,如果……就,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

之所以选择这些词语是因为这些关联词语都是学生们学过的,按照要求应该掌握的,而且也是比较常用的,这次测试主要是调查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

参加测试的共有12个人,总共有12份调查问卷,这些学生大部分是学了一年到两年的汉语,属于中级水平。

这次调查问卷的情况如下:
这张试卷的题型全部是客观题,总共有三个题型,分别用来考察关联词不同的使用情况。

第一类题是四个不同的关联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这个题的目的是考察学生区别不同的关联词语的情况,第二个题是判断关联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考察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位置的掌握情况,第三个题是选词填空,主要是考察学生能否正确地判断关联词语的逻辑意义。

试卷的结果如下:第一类题选择最佳答案题,具体情况如下表格:
这是第一种题的测试结果,结果显示,表示并列关系的一边……一边,是正确率最高的,其正确率达到了100%。

其次是因为……所以,如果……就,虽然……但是,这三类词语的正确率达到了99%,省得,只有……才,无论……都,不是……就是,不但……而且,这五类词语的正确率达到了73%,最后,越……越,先……然后,正确率为67%,由此可见,留学生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的关联词语,正确率都在60%以上。

第二类判断正确位置的题,结果如下:
这个题显然比第一题的正确率要高,一边……一边,越……越,因为……所以,只有……才,不是……就是,正确率为100%,无论……都,如果……就,虽然……但是,正确率是99%,省得,先……然后的正确率为82%,不但……而且,正确率是最低的,为73%。

这个结果表明留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语境判断出关联词语的位置,但是如果留学生自己运用这些关联词语会不会也有如此高的正确率还有待考察。

第三类题是选词填空,这个题要求每个词只用一次。

其结果如下:
结果显示,表示并列关系的一边……一边,省得,越……越是正确率最高的,完全正确,其次为只有……才,无论……都,虽然……但是,然后是如果……就,不但……而且,其正确率是82%,因为……所以,正确率为73%,不是……就是正确率为55%,先……然后的正确率最低,是45%。

综观这三个题型中各个关联词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留学生对先……然后的掌握最差,对表示并列关系的一边……一边的掌握情况普遍很好,正确率达到了100% 。

另一部分资料来源于学生的作文,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再考察一下这几类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搜集这部分资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察一下学生自发使用关联词语的情况,以及这些关联词语在学生自发使用的时候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这些作文的作者也都是学了一年到两年的汉语,他们是暑期班的学生,这些资料有的是平时作业,有的是作文。

下边将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列表如下:
通过这个表和上面几个表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自发的使用关联词语和做调查问卷时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省得和不是……就是在学生平常的作文中根本就不出现,在这次整理语料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在表达目的和选择关系时往往选择以免,或者,还是。

下面文章重点考察对比有大量例子的几类关联词语。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这是最常用的关联词语,它们在使用时主要存在下面的几个问题:
1.和调查问卷中的结果相比,这些词语在学生自发使用的时候会与其他关系的关联词语混用,分辨不开,但是这种情况很少。

例如:
(1)虽然父母老的时候得求助于子女,可是子女不应该嫌弃他们。

(将虽然……可是改为因为……所以)
(2)达成来说在北京的风土人情然而好舒服还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将然而……还,改为虽然……但是)
学生知道每句话该用哪类关联词语连接,能分清楚每类关联词语表达的逻辑意义,但是在资料的整理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另一个问题,表示同一类关系的几个关联词语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

比如表示转折关系的但是和反而,经常出错。

例如:
有时候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反而有时候很奇怪。

(反而改为但是)
造成这种情况说明学生没有很好区分这两个词语,觉得二者意义相同可以通用。

但是和反而都有表示转折的意思,反而不仅表示和前文意思相反,还表示事情出乎意料。

但是主要是引出同上文对立的意思,或限制、补充上文的意思。

这提醒我们在讲授关联词语的时候尽量帮助学生把近义词分辨清楚。

这个问题比较难,也需要我们对这些近义虚词进行大量的考察分析,通过学生的使用情况找出症结加以辨析。

类似的混淆还有,但是和但,或者和还是,而且与和等。

2.在成对使用关联词语的时候其中一个词语会被漏掉。

和调查问卷中的结果
相比,这个问题在学生自发使用过程中大量存在。

例如:
(3)虽然北京好象有好些外国人,我觉得他们对我们还是很奇怪。

(缺少但是)
(4)因为父母以前养育孩子,父母退休了以后孩子也应该照顾父母。

(缺少所以)
这两类关联词语的遗漏最明显也最普遍。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学生的母语即英语中表示因果和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不是成对出现的,在英语中表示因果关系的because,so是不能一起出现在一个句子中的,表示转折关系的but,although 也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所以学生受到英语的影响不自然地会将其中一个遗漏,甚至已经形成了化石化现象。

要改掉学生的这个习惯就要在讲课的过程中反复强调,避免用英语解释。

3.与前面的遗漏情况相反,学生在用关联词语的时候还存在关联词语多余的现象。

留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省略其中的一个词语,也不知道什么情况下两个词语不能省略。

例如:
(5)这是百分之百不对的,我们的现代化文明要有很多贫穷的人死了,所以其余的人可以残存。

(所以多余,前后句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6)因为我每个早晨早起能看连在北京城日出的时候景色真美丽。

(因为多余,不存在因果关系)
在整理资料过程中我们发现,因为……所以是用的最普遍的关联词语,造成了这对关联词语的泛化,导致在不应该使用的时候也用,这也是留学生作文中关联词语种类使用贫乏的原因之一。

4.关联词语出现搭配不当的问题。

在学生自发使用关联词的问题时,成对的关联词语往往会出现搭配错误。

例如:
(7)中国和秘鲁这两个国家当然有一些相似,但是我没想到北京的人太多。

(当然……但是,应该改为虽然……但是)
一部分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也是学生出现的问题。

例如:
(8)不但孩子往往嫌弃父母,而且子女也要搬到大城市去寻找就业机会。

(不但位置不对)
5.学生对于关联词语在句群中的使用不熟悉。

在学生的作文中,上下句,上下文都需要关联词语来连接,但是我们发现在这些句子和句群或者上下段落中,关联词语的使用比较差,很多学生只会在一个单句或者单重复句中使用关联词语,对关联词语的篇章功能认识不够,造成了整篇文章连接不通顺,上下文意思
表达混乱。

例如:
(9)因为孩子长大的时候,家长养育了他们,所以家长退休后求助于孩子是理所当然的,现在的孩子却嫌弃父母。

(最后一句缺少但是连接上文)
(10)我们应该帮父母,但是在每个家庭里,情况都不一样。

我们只好看情况决定孩子照顾父母的事。

(最后一句缺少所以连接上文)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留学生在篇章中使用关联词语是比较差的,可能句子比较多,留学生不熟练用关联词语将要表达的意思有机地连接起来,他们对在单个复句中使用关联词语比较熟悉,运用更好。

所以要培养学生在篇章中运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总之,留学生在运用关联词语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在讲课的时候尽量多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语境,让学生在造句和写作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关联词语,同时对于意思相近,外形相似的关联词语要给学生重点区分辨析。

对于母语是英语的留学生来说,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关联词语可能更容易习得,但是也更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出错,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将中英的差别告诉学生,避免英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李晓琪.现代汉语虚词讲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96.
[4]汉语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高霞.英语国家学生副词“就”的偏误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4).
[6]刘谦功.外国学生汉语让步式复句习得研究及教学新思路[A].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论文,2000.
[7]罗晓杰孙琳.偏误理论与二语习得[J].外语学刊,2003,(2).
[8]王振来.韩国留学生学习关联词语的偏误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5).
[9]汉语篇章中主要的衔接方式及留学生偏误考察[A].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0]李晓琪.以英语为母语者学习汉语关联词难点及对策[J].暨南大学华文学
院学报,2001,(4).
(王苗苗,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