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集团化管理

什么叫集团化管理
什么叫集团化管理

什么叫集团化管理

要了解集团化运作,首先要清楚集团的定义。所谓集团即是以母公司为基础,以产权关系为纽带,通过合资、合作或股权投资等方式把三个及三个以上的独立企业法人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集团。什么是集团化运作?集团成员企业之间在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管理等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协同运作的方式叫集团化运作。像联想、TCL、中石油、中石化等几乎所有大企业无不采用集团化运作。

一、集团化运作的特点

1、资源共享,节省成本和费用。统一采购可以降低采购成本、集团大制造可以利用制造资源、统一技术和研发平台以研发高难度的课题、统一销售可以节约营销费用、统一结算可以节省财务费用和解决融资的难题等。

2、优势互补,提升了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效率。集团化运作可以将某一企业的“长板”弥补其它企业的“短板”,使这一长项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带动其它成员企业提高了运作和管理的效率。比如销售渠道的融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借鉴等等。

3、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技术创新、营销创新以及成本和费用的降低等,使企业及集团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提升。

二、集团化运作的理论基础

1、企业边界理论。企业都有边界,企业与企业以外的主体进行交易就形成了市场交易,同时产生交易费用和税收。而企业内部的交易则费用最低,因为它避免了税收和交易成本,集团化运作的实质是扩大了企业的边界。

2、规模效益理论。比如统一采购、结算、制造、营销等。

3、协同效益理论。企业集团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公司组成的复杂系统,在这个大系统内各要素间的互动和协同,使系统产生了创新和发展的推动力量,即协同效应,也就是1+1>2。

管控模式

自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集团化运营理念逐渐深入到中国的各类国企、民企,无论是多元化业务还是单体业务的企业,都在努力朝着集团化方向转变。但是,由于企业对集团化运营理念理解的不够透彻,往往是集团化的形式重于内容:国有企业的集团化往往是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要么是多家单体国企联合重组,产生“先有儿子后有老子”现象,要么就是政府机构转型为集团公司,产生“政府机关窗口”现象,民营企业往往是不顾自身发展规律,盲目融资,扩张规模。随着这些集团企业的发展,集团管控缺位、错位、越位越来越明显,集团企业的运营效率越来越低下,集团运营风险日益增大,引起集团高层管理者的极大关注。

同心动力通过对国内各类大型国企集团及民营集团的调研,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出以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集团管控优化的新型知识服务,以满足在快速发展期的各类型企业在完善集团化管理工作的需求。

同心动力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各类型企业在集团化管理进程中,对集团总部定位不够清晰,集团总部与各分、子公司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关系不顺畅,集团总部内的各部门的职责界定模糊,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掌握和运用缺乏有效手段,是造成企业仅有集团之名而无集团之实的重要原因。

基于上述的调研结论,同心动力认为,以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集团化管控的本质是需要从文化理念,战略愿景上准确把握企业发展的核心,明确集团组成部分的定位,明确相互之间的作用,科学规范各个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图1)

追求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是企业选择集团化运营的唯一价值取向。集团管控不但要解决集团的持续发展问题,又要对集团化运营风险进行控制,因此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要求的是整合效应、协同效应,绝不是诸侯效应、碎片效应。

构建目标明确的集团战略,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拓展核心业务的增值空间,建立规范的财务控制体系和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通过集团内部协同最大限度地实现集团有限资源的分配与整合、复制和输出统一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是集团管控优化的核心思路。

同心动力经过多个案例实践总结,着重解决企业在集团化运营进程中所面对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形成了一套成熟集团管控优化的解决方案:

1. 通过分析集团管控对象的独特价值,有针对性的设计法人治理体系:集团内部具有独立法人的子公司,存在着相应的法人治理体系,(即股东会、董事会等)。因此,在设计科学的治理结构时,针对子公司的不同价值定位,设计基于集团整体持续利益最大化相应的管理关系,又体现子公司各法人治理的法定权利。理顺集团总部与下属子公司董事会的权责关系。

2. 明确集权、分权的界限,规范、优化控制:集团控制作为一种保证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手段需要适时调整,避免产生负效应。因此需要厘清各分子公司自主发展所需的必要条件,并加大分权力度,对于重大管理决策应加大集权力度,使之“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

3. 设计优化集团管理体系,输出管理制度及流程,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从集团文化、战略的角度设计集团的整体管理体系,为集团管理总部的宏观调控、制度、流程输出创造条件,固化集团管控的优势,避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混乱。

4. 制定阶段性的集团内部协调体系,增强协调力度:由于企业在集团战略的规划调整下,集团内部的资源、业务、管理面临不断进行协调的工作,有序、有计划的调整成为集团总部重要的管控工作之一。建立内部协调体系可从系统的角度对全局加以控制,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方面进退有据,也对各分、子公司的价值管理提供了依据。

管控模式咨询案例

某国有金融控股集团某国有金融控股集团,掌控国有资产600多亿。在全国范围内分立了大大小小子公司,

业务涉及、金融、房地产、市政、制造、港口运营等行业。但由于集团的组建是在XX新区管委会出于对国有资产风险控制的考虑出发,对具体如何管控具有独立法人关系的子公司考虑并不深远,导致某国有金融控股

集团总部的管控粗放,难以精细化管理,受到了滨海新区管委会的质疑。

某国内著名国有集团公司整个集团松散,缺乏整体管控,缺乏整体协调性;集团定位不清楚,“总部到底是

干什么的?要做哪些事情?管理到什么程度”都不太明确;集团对二级公司管理缺乏章法,导致管理失控和

下属企业能力弱化,表现为集团高度集权,将各子公司的管理权力收到总部上来,直接指挥子公司的工作。

如何提升中高层管理者的领导力

如今,有效的领导往往被看作组织成长、变革和再生最重要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求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必须提高自身的领导力。在《为中层经理喝彩》(参见哈佛《商业评论》2003年4月号)一文指出中层经理为公司实现重点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企业懂得发掘、尊重组织内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层经理,就会获得可靠的盟友,同时也更容易实现复杂却必要的组织变革。然而遗憾的是,领导力往往是短缺资源。正是因为这种短缺,许多企业难以适应全球竞争加剧的时代。出于提高领导数量和质量的需要,企业正投入时间和金钱发展领导力。

那么,先让我们来了解发展领导力的作用。发展领导力的主要有三大作用:发展个体技能、普及企业价值观和远景、进行战略性干预以便在整个企业倡导对话,实施变革。

从实践上看,最常用的方式是个人准备和技能发展。经理人通过这种方式学习领导力的核心思想和技能,并得到具体能力方面的反馈。

发展领导力的第二个作用是在整个管理层中普及组织的远景、价值观和使命。这正成为许多领导力训练课程的首要目标。通常,这类教育旨在培养经理人(他们是否能够胜任更高一层的管理职位),或以此为途径让文化变革深入各级管理层。

最后,领导力课程越来越多地用于战略干预。例如,教育模式集中于行为学习、任务小组和辅导之下的集体讨论,以便能找出能加快重大战略变革的组织提议。

因此,领导力发展的定义已经不断得到拓宽。它不仅指某个经理人的领导能力,而且指整个组织领导思维方式的发展。结果是,如今的课程有大量的经理人参与,包含许多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这类战略干预的模式来自于福特(Ford)、飞利浦(Philips)这样的企业所设计和实施的具体提议。它们反过来塑造了领导力教育的新目标:

●创建对话、共同远景和共享的承诺,以促进有效的组织变革;

●以业绩为指导;

●传授能立即加以应用的相关知识;

●培养领导人团队和团队领导人;

●在整个企业组织传播领导力;

●提供自我发展所需的机制和机会。

那么企业要提升中高层管理者的领导力应如何做呢?主要的方式有两个,一是引入外脑开展项目咨询;二是消化吸收国内外企业成功的实践。

在引入外脑实施领导力发展项目时,要以基于公司战略和企业文化,针对中高层经理人员而开发的领导能力提升项目。项目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中心,采取行动学习的方式,整体提升中高层经理人员的领导能力。领导力发展项目主要有六个阶段:

1、领导力模型建立阶段。项目组通过对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访谈和调研,深入了解了企业中高层领导对领导力发展项目的要求和期望,以及他们对领导能力的理解。最后,项目组根据相应的角色确定了与高绩效密切相关的能力及其行为指标。

2、领导力评估阶段。为了根据能力模型对领导力进行评估,项目组确定了360°反馈和MBTI性格类型测试作为领导力项目的评估工具。被评估者通过外部反馈和自我认知可以准确客观的认识到自己有待提升的领导能力。

3、领导力提升阶段。提升阶段以一个为期三天的领导力提升研讨会为主。研讨会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了合适的提升方式和课程内容准备,在普遍的弱项方面给予强化,这样既保证了整体和个体的结合,也确保了提升效果。

4、实践应用阶段。领导力提升研讨会所达成的行动计划能够在参与者的实际行动中得以落实,才是领导力项目的重中之重。项目组根据行动计划的内容与参与者进行不定期的跟踪与交流,对在实践过程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收集,并协调资源帮助解决部分问题。

5、经验分享阶段。领导力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参与项目的经理人员都有了一定的经验与感悟,通过再次的经验分享,可以激发参与者的感受,深化自我认知,以保证领导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6、整合阶段。在整合的过程中,通过项目组的沟通和实际的跟踪行动让参与者感受到领导力发展项目的完整性和持续性。整合阶段是一个领导力项目循环的终止,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开始阶段,领导力发展项目以闭环形式持续循环进行,不断激励参与者领导能力的再发展。

在学习和消化吸收国内外企业成功的实践中,企业应以国外著名企业作为主要参考,如GE、HP、壳牌公司和强生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关注五个最为重要的领导发展步骤,培养了一个稳定的领导者梯队。

第一、意识,构建外部挑战的意识,形成战略,了解组织需求,引导公司杨怎样做才能满足这一需求。卓越组织的领导力发展非常重视意识——外部挑战、出现商业机会和战略的意识,注重从内外部的发展需求和领导力展的结合。如壳牌的“变革”团队与董事会的管理委员就企业的变革保持即时沟通;壳牌加入了全球研究协会,与其他卓越组织一样,壳牌和咨询师、教授们一起工作,始终处于领导力研究的前沿;GE和壳牌通过二年一次的轮岗检查领导力发展的效果。

第二、预期,运用预期学习工具,发现潜在的客观管理实践,想象未来,并关注组织的行动计划,推动构建组织的未来。传统的商业案例都关注过去及目前最佳实践的焦点问题,但最卓越的领导力发展课程更多关注未来。一流的领导力发展企业运用预期式学习工具:关注企业潜在挑战或新技术带来的影响,分析未来可能出现的情景。如2002年,强生公司就有一个来自6个国家100多名高管人员“关注未来”的讨论。

第三、行动,通过领导力发展课程采取行动,解决重要的、有挑战性的运营问题。卓越组织将人情世故带到课堂上,运用实时的商业问题培训技能。这些难题的答案并不在老师的脑子里,参加课程的人运用他们自己的思维,在现场找到

答案。这样的学习经历使组织与学习者双方都受益。如韦尔奇为1年3次的商业管理课程、年度高管发展课程亲自挑选行动学习主题。要求课程的参与者制定计划,涉及企业方向的问题尤为重要。陈述报告由参与的团队做出,并由这个团队执行;强生公司1997年开始的第三批高“执行官会议”的目的是强调强公司的领导力标准,这是由管理咨询公司协助核心的高管人员制定出来的模型,并通过行动学习将这一标准与具体的商业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四、一致,通过绩效评估、反馈、教练和继任计划,矫正领导力发展。由于最佳实践组织认识到了领导力发展与其他企业职能之间保持一致的重要性,经常将培训结果与正式的继任计划紧密结合。如在强生公司,所有的发展职能都要做360度反馈评估,并将此作为领导力发展的一部分;GE则公开将领导力展与继任计划联系在一起。此外,GE对抑止有才能的员工发展的经理人员制定了一个负向的可变的绩效评估,运营绩效与领导者的发展也就实现了同步。

第五、评估,评估领导力发展过程对个人行为改变及组织成功的影响。最佳实践组织一直都注重评估领导力发展过程的影响,会运用一些工具与技术,收集价值观认知的信息。柯克帕特里克四级评估模型就是一个典型,由参与者、人力资源发展部的员工、咨询师和财务人员做评估。如在壳牌的“超越”课程,一个课程只有在团队项目获得了至少高于成本25倍的价值回报(ROI为25∶1)才算是成功的。

从上可知,尽管在最佳实践企业内领导力发展有很多种方式,但都有一个最为普通的目标:预期、支持和矫正组织的战略创新与发展,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无疑,这些企业选择了一个与企业的战略需求紧密联系的行动导向、发展型学习的方法。

那么,企业可以得到帮助中高层管理者从领导力发展课程中获得效益的六个步骤。

意识——将意识作为领导力发展中了解核心高管人员的重要因素。对这些发现做一个记录,并将此应用到继任计划和人力资源发展创新中。坚持人力资源发展负责人或是首席执行官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了解领导力发展的最新思路与想法。

预期——和各个层级的经理人员沟通,要求他们对影响组织的想法要有一个最明显的趋势或预测。让他们概述一下最前沿的观点,帮助你了解并获得同事对预期的思考。要明确,目前的挑战是关注企业的未来,预估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什么,组织怎样做出回应。

行动——人力资源发展团队成员的工作成果是要有企业原汁原味的培训课程,对战略创新的讨论需要他们的帮助执行。分析怎样才能运用高管学习这种方式,使这些创新精神能更快、更为有效地发生。

调准——检查组织的绩效管理系统、继任计划模型、重要的培训与发展日程,以及资质模型。确保这些计划与企业职能的一致性与一贯性,否则,就要做出调准使其保持一致。

评估——评估领导力发展行动是否成功。在批准预算的时候,要求要有明显的证据说明成功的标准。壳牌在权衡一个有价值的计划时,是以其回报是否大于其投入的25倍为标准的。

总结——思考组织为何需要人力资源发展,一般来说,培训是非常支持组织的战略努力的。问题是,怎样改变人力资源体系,才能使企业变成想象中的一样呢?

系统管理模式

系统管理模式,也叫一体化整合管理模式,是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整体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对企业整体的运行模式、运行效率和运行效益进行全面评估,解析企业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和关键阻滞要素,确立整体全系统的解决方案。

系统管理模式的成果不是管理模块的简单相加的解决方案,而是企业整体与支系统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联动性、协调性、增益性全面解决之道。系统管理模式让变革过程模型成为一个操作系统,领导人在这个系统的指引下对现有的和未来的管理变革进行指导。

我们的服务范围:

本方案主要解决以下企业的问题和困惑:

1、整体核心定位和价值导向不清晰,造成管控和放权的失度;

2、企业经营模式不清晰,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

3、整体价值最大化与局部价值最大化的利益冲突问题,如集团效益与事业部管理山头化等;

4、各管理系统之间匹配和协调不佳,管理效率下降;

5、企业做过职能性管理咨询,人为造成了的管理过度模块化、部门化,造成企业资源浪费。

6、使员工逐步熟悉连贯一致的变革方法,从而有效避免对变革的抵触和困惑

系统管理模式咨询案例

某集团公司进行系统管理的咨询我们曾为某集团进行系统管理的咨询。该集团公司当时同时有10余项“优

先”的变革措施在推进。集团的员工十分的忙碌,并且对工作的推行顾虑重重。该集团要我们帮助他们对众多的变革措施进行组织、计划和协调,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让整个集团公司理解它所面临的转型变革。这个集团公司迫切需要将各个分散的变革举措整合起来,相互之间保持一致。因为许多变革措施在相互竞争,而它们的目标又只有通过齐心协力的工作才能达成。几乎每个变革措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这使得它们之间的合作几乎没有可能。

人力资源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人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开发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根本,其高质量的人力资源队伍是企业持续创造经济价值的源泉。

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源部门主要从事人事管理、招聘、培训、员工发展、薪金福利设计等方面的工作,这已明显不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任何优秀的企业都离不开优秀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和具体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如何为企业寻找合适的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为组织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本支持成为人力资源部门面临的首要问题;企业也需要从战略层面上进行系统思考:依据组织核心能力的要求,员工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核心专长与技能,应当通过什么样的人力资源实践来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

同心动力一直从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与组织能力发展研究与咨询工作,致力于为客户搭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平台,匹配战略,支持战略实现。

我们为客户解决哪些问题:

通过对客户企业最高决策层及人力资源部门的调查访谈,同心动力发现国内很多企业在以下人力资源问题上存在困惑:

1. 不知如何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2. 不知如何支撑企业战略的达成

3. 不知如何优化与降低人力成本

4. 不能确保人尽其才

5. 不知如何辨识符合企业特征的人才

6. 留不住和不能激发员工的长足发展

7. 不知如何设定定量的考核指标

8. 人力成本不能有效降低

9. 不知如何确保薪酬的内部公平性

同心动力针对上述问题,从企业战略入手,为客户提供人力资源规划、架构、流程、职能、岗位、招聘、素质模型、绩效、薪酬、培训、评估等一体化服务,具体包括:

?人力资源管理诊断及分析λ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设计λ

?人员招聘与选拔标准的制定λ

?工作评价与岗位分析λ

?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开发培训设计λ

?战略导向绩效考核考核设计λ

?战略导向薪酬体系设计λ

?人力资源储备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λ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λ

北京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审及奖励办法

北京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审及奖励办法 (2016年1月修订) 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管理创新成果,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探索建立企业管理现代化体系,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并指导做好北京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的审定工作,参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396号)和《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发布暂行办法》(国管审〔2009〕1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 一、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是指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在企业制度、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手段等方面提出的具有改进、创新特征,对企业提高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明显作用和效果的办法和措施。其主要要求:一是具有创新性,即符合管理科学原理,能反映一定管理领域的客观规律,结构、功能明显优于原来采取的管理办法,并达到或超过北京先进水平的创造发明;应用国内已有的成果在实践中确有改进和发展的创新因素;国外先进管理技术与企业实际结合进行创造性应用。二是具有实践性,即符合国家经济技术政策、法规,体现国家指导企业工作的客观需要,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三是具有效益性,即工作效率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二、北京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切实加强企业科学管理的总体要求,结合企业所面临的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等经营环境的变化,有针对性地选择成果主题。 三、北京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的创造单位,是在我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工业、交通、建筑、商贸、农林、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各行业企业,包括国有及其控股、集体及其控股、股份合作、有限责任、股份有限、私营和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等各种类型的企业。中央在京企业以及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也可作为创造单位申报。 四、北京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由企业自愿申报。由市国资委监管(双管)企事业单位、各区国资部门、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级社会团体、中央在京企业、行业和外

打造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打造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内蒙古众兴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众兴煤炭集团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自治区60户重点企业和20户重点煤炭企业之一。公司是以煤炭探矿、开采、加工,焦炭制造;铁矿开采、选矿;原盐开采加工为主业,同时涉猎公路、矿泉水开发经营的股份制企业集团。总部设在内蒙古乌海市高载能工业开发区。公司现有总资产10.7亿元,净资产6.2亿元,控股经营11个子公司,分布在乌海、阿盟、巴彦淖尔市和包头市等地。2004年销售收入达8.6亿元,入库税金9300万元,实现利润1.7亿元。根据自治区和众兴集团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到2008年末,众兴集团煤炭产量达到1000万吨(300万吨无烟煤、500万吨焦煤,200万吨优质焦炭);磁铁矿年产量为原矿350万吨,铁精矿粉150万吨;年生产原盐15万吨,芒硝5万吨。 公司从1998年开始信息化建设工作。拥有信息化的专业管理和研发部门—信息资源部,针对众兴集团的管理模式,研发、引进、建设信息化系统。形成了一套融合管理理念的煤炭行业的信息化系统,周边的企业借鉴此模式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应。 坐落在乌海的总公司,已经具备了完善的信息网络环境。公司从开始建设就注重网络建设,1998年就把公司办公大楼和距离一公里外的厂区全部使用光纤进行连接,直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遍布整个厂区的信息网络系统,内部连接到各个生产单位,外部与宽带互联网相接。

日常经营管理中形成了一整套自主开发的从原料采购到生产计量,外销发运到质量检验、财务结算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自行开发了远程办公系统,主要是企业的日常文件的管理,能够在具备互联网环境下远程登录到公司的系统中,查阅、发送公文,包括档案管理系统、人事、考勤系统、维护中心等一系列的办公信息化系统;建有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网站,宣传众兴。 财务的日常管理采用了用友财务软件; 拥有现代化的PLC系统控制的150万吨/年洗煤厂和60万吨/年DCS控制的热回收捣固式焦炉,生产的计量采用了由计算机管理的电子皮带称、配料称、汽车衡、轨道衡; 在各地的子公司,全部实现了供应和销售计算机系统管理,互联网全部接通,公司之间通过远程办公系统、电子邮件方式传送资料和文件。目前,信息化工作还在不断的深入下去,如新近开展的集团办公大楼和厂区信息化线路规划和升级工程,下属二级公司大中公司的办公楼布线工程和公路收费站改建工程正在计划中。 信息化管理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已经形成了资源开采、加工类企业的集团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优化了管理模式,规范了管理,堵塞了管理漏洞,提高了管理水平。 信息化的实施,改变了过去粗线条、经验型的手工管理模式,实现了公司资源的优势配置。各种业务联机实时处理,业务在最初发

集团化管控模式选择

集团化管控模式选择 在参与市场全球化竞争过程中,为追求规模效应和创造"百年品牌",我国的集团化公司或隐性或显性地以"做强、做大、做久"为企业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下,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产业的增多,必然产生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理问题,说简单点,就是集团对所属人、财、物、战略、经营等如何进行管理的问题,即管理深度和范围问题--集权和放权的问题,而其中对人的管理尤为重要。因为对其他方面的管理都是通过对人的管理和控制来实现的。因此对集团化公司各层级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位,如何发挥集团整体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将灵活性和统一性有机结合,是近几年集团化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越来越感到棘手的问题。 "先有儿子后有老子"--是我国大部分集团化公司的"诞生模式"。这些集团公司的发展源头往往是以一块产业起家,在实现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后,面对极具诱惑的广大市场,或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快速形成集团公司。而面对规模庞大的公司群,不同的多元化产业,特别是下属企业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市场竞争状况和产业生命周期,不同的企业管理团队素质和管理水平,集团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就产生了诸多问题。根据我们的实践,这些问题可以主要归纳为两种现状: 一种情况是"统一性有余而差异化不足",由集团总部制定"一刀切"的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缺乏针对下属企业的差异性,产生的问题是"一抓就死",下属公司缺乏动力和灵活性,面对快速发展的业务和市场,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有滞后性,下属公司抱怨颇多,而集团总部是费力不讨好,面对这种状况"束手无策"。 另一种情况是"差异性有余而规范性、系统性不足",过分强调下属企业的差异性,于是下属企业人力资源政策体系"百花齐放",集团公司很难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盘点,实现集团化资源的有效调配和规模效应。本文结合我们我们十多年集团化公司的实践,以典型的"集团公司-次集团公司-三级公司"的三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企业集团化管理升级的步骤和本质(doc 6页)

企业集团化管理升级的步骤和本质(doc 6页)

企业集团化管理升级的本质 第一部分、企业集团化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而是需要进行管理升级战略规划 前不久接到一个老板朋友的电话,向我虚心“请教”集团公司与分公司如何加强沟通的问题。谈话进行了近两小时,结果出来了:原来朋友真正想要的不是加强沟通,而是集团企业的资源整合,建立合理高效的沟通制度其实仅仅只是它的第一步而已!朋友应该做的不是单个方面的改进,而是有计划和步骤的集团企业管理升级系统工作!没有系统的管理升级,缺乏长远的全局的战略性规划的指导,单方面的短期的局部改善很难产生预期的作用。 此事加强了我的判断:民营企业也好,国有企业也好,股份制企业也好,在企业集团化的过程当中,都存在着“管理迷茫”—不知道企业集团化到底应该做什么工作,怎么做,是不是宣布成立集团公司和任命一些官员就了事?哪些事集团应该做,哪些事集团不应该做?集团和下属企业的职责分工到底是什么?集团应该如何才能整合好资源,发挥出集团企业应具备的、比单个下属企业所具备的竞争优势?所有这些看似简单明白的问题都困扰着

集团上下各决策层和管理层,给企业真正集团化带来极大的思想混乱和进程延误。 那么,一群原来互不相干或很少实质联系的企业,怎么样才能组成形成一个真正的集团企业呢?企业形态在由单一企业向集团企业过渡时,管理模式应该进行怎么样的提升即管理升级,才能较好地建立起一套集团企业管理所需要的管理模式呢?在集团企业中,什么才是集团总部的主要工作?等等。所有这些关键性问题都必须事先得到答案,才能保证集团企业的集团化步上顺利发展的光辉旅程。 第二部分、企业集团化管理升级的正常步骤 众多单个企业集团化是个巨大复杂艰巨的商业过程。简单化地把一堆公司合并在一起,成立一个集团总部,然后挂上“XXX 集团有限公司”的牌子,表面上集团企业建立起来了,但其下各个公司却仍然各自为政,这样子草率的集团化过程犹如“拉郎配”或“霸王硬上弓”,名存实亡,表面风光底下乱套,后患无穷。前几年政府硬性合并的“好带差”行政命令性的企业集团化,多属此类行为产物;不少民营企业贪多求大,盲目收购企业但却不知如何整合,亦属此类流风。 经过观察研究,我们认识到,一个集团企业要成功集团化,大体上应该经历以下一些必不可少的步骤:

集团化运营下子公司管控模式分析

集团化运营下子公司管控模式分析 构建目标明确的集团战略,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拓展核心业务的增值空间,建立规范的财务控制体系和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通过集团内部的协同,最大限度地实现集团有限资源的分配与整合、复制和输出统一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是集团化运营下子公司有效管控的核心思路。 集团化运营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其优势如下: 1、资源共享,节省成本和费用。统一采购可以降低采购成本、统一技术和研发平台可以研发高难度的课题、统一销售可以节约营销费用、统一结算可以节省财务费用和解决融资的难题等。 2、优势互补,提升了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效率。集团化运作可以将某一企业的“长板”弥补其它企业的“短板”,使这一长项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带动其它成员企业提高了运作和管理的效率。比如销售渠道的融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借鉴等等。 3、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技术创新、营销创新以及成本和费用的降低等,使企业及集团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提升。 在集团化运作下,母子公司管控模式按照集团对成员企业管控的紧密程度各有不同,主要三种典型的管控模式,即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运营管控型。运营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是集权和分权的两个极端,战略管控型则处于中间状态。 随着药物碱厂子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药物碱厂的运营也在步入集团化运营的现状,下面结合公司实际管控情况,对药物碱厂母子公司管控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一、财务管控型 财务管控型指母公司完全以资本为纽带对子公司进行控制,通过资产投资收益对子公司进行考核,以追求投资资本增值为唯一目标的控制方式。在这种模式中,母公司与子公司通过资本纽带相联,二者之间是十分松散的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的关系。总部主要负责资产运作,因此总部的职能人员并不多,主要是财务管理人员。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有头脑,没有手脚”。 1、控制方式

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

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什么是企业现代化管理? 一,产权清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和基础。 二,权责明确: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三,管理科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保证。 第一,产权关系明晰。 企业中的资产所有权按照股份划分,并吸纳员工与社会股东,形成社会化公司,财务、管理等重大事务透明,老板可以作为企业的出资者占大股东,形成企业管理的核心,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真正的核心管理层团队。 第二,权责明确,制度健全。 企业机构设置、岗位设置、工艺流程等要清晰明确,制度健全,并且有监督考核体系;级别管理,充分发挥各级管理职能作用;老板不直接隔级管理。奖罚体系完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衡量标准明确,企业内部人事与机构是按照外部市场竞争规律而优胜劣汰;不能人为搞人事矛盾; 第三,管理科学、环境友好。 企业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企业内部关系融洽、外部关系友好; (二)家庭式管理公司会带来什么影响 1.家族式管理制约了用人机制。企业内部的家族式管理和唯亲是用的用人机制,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素质的提高。企业的运作需要多方面的人才,而且人才的素质高低、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潜力。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建立在特定的人际关系基础之上,如家族、朋友、亲属,这种人际关系对一些人群具有凝聚力,相对地,也意味着对另外一些人群的排斥力,而且,这种凝聚力并非以现代化、知识经济所需要的整合力为准则。企业的封闭性和不规范性,使得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引进具有排他性,那些具备管理与技术才能却游离于信任圈子以外的人无法被任用。 2.企业决策者素质不高。在民营企业初创阶段,企业处于小规模,客观上对企业主要决策者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产品技术含量的增大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复杂化,决策者仅靠对市场的感性了解和经验来驾驭企业必然会感到力不从心,由此导致经营决策“见识短浅”问题的凸现,这种见识短浅可能阻碍民营企业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甚至使企业破产。中华全国工商联合

企业管理信息化运营

《企业的信息化运营》 在新的竞争环境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一些新的运营方式。其息化运营现在在国际围也成为一个新的、对企业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一种运营方式。 我们先从对当今企业影响最大的两个力量来看一看企业信息化运营的背景。在今天这样一个市场经济环境下,事实上改变和影响企业的因素很多,改变和影响企业的力量也很多。那么什么是改变当今企业最大的力量?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有两种力量对当今企业的改变是最大的,第一个是全球化,现在有很多专家都在探索,在座各位所代表的企业也都在实践。 全球化不仅意味着我们中国的企业怎样走向全球市场,对我们国众多企业来讲,更重要的是怎样在中国市场适应这种全球化的竞争,比如说我所在的这个管理软件的行业。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竞争就是完全的国际化竞争,彻底的一种全球化模式。比如说ERP,在国高端市场我们的对手主要是SAP,

Oracal这些,这和我们在美国和欧洲市场所遇到的对手几乎相同,所以说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竞争环境已经跟国际市场没有太大的差别。 改变当今企业的第二个因素就是信息化。我们这里先看一个例子,2000年度对美国物流业和运输业信息化程度做了一个调查评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年前在整个美国物流业和运输业的一个信息化应用程度。其中IT投资占到行业总收入的5%,电子商务占到整个收入的34%,客户自主查询服务比例占到33%,电子供应链供应商占到40%,电子供应链的客户比例达到29%,客户收入应收账款的比例为36%,那么在这里面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企业分配IT投资的预算,技术设备的采购占到五分之一,IT的服务和外包占到19%,自行的研究和开发4%,主要还是通过购买专业的服务,IT人员的开销27%,这个开销主要是指系统的维护,在应用软件方面的投入是17%,其他13%。那么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运输和物流行业,如果和我们国的同类企业相比,信息化程度是比较高的。但我们还知道实际上在美国运输和物流业的信息化程度并不是最高的行业,相比较于金融和电信行业,它的信息化程度只能算作中等。但即便是这样一个行业,我们看到它的信息化比例已经相当大,这也表明当今的企业在信息化推进上的一个程度和状况。对照一下我们刚才我们所说的改变和影响企业的两种力量,我们可以把当今全球的

关于集团化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几点思考(1)

关于集团化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几点思考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分工协作的细分,在投资多元化的资本纽带基础上,产业化的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成为企业组织资源的有效形式之一。产业的增多、规模的壮大、专业化的管理也推动了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发展。 一、集团化人力资源管控面临的问题 面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群,不同的多元化产业,特别是下属企业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市场竞争状况和产业生命周期,不同的企业管理团队素质和管理水平,集团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就产生了诸多问题:一是“统一性有余而差异化不足”,集团总部制定统一的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缺乏针对下属企业的差异性,下属公司缺乏动力和灵活性,面对快速发展的业务和市场,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有滞后性,下属公司抱怨颇多,而集团总部是费力不讨好,面对这种状况“束手无策”;二是“差异性有余而规范性、系统性不足”,过分强调下属企业的差异性,于是下属企业人力资源政策体系“百花齐放”,整个集团内部“政出多门”,人力资源管控处于“失控状态”,无法统一,集团公司很难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调配,难以实现集团化资源的有效组合和规模效应。 二、现行集团化人力资源职能战略管理思路 在目前集团化管理模式之中,按照集、分权程度的大小,集团公司的管控模式分为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操作管控型三种基本模式,而相应人力资源管控也分为顾问型、监管型和直管型三种类型。 (一)财务管控模式和顾问型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控模式主要针对投资的科学性、风险性和投资回报进行管理,对所投资企业的具体业务一般不进行直接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与之相匹配的是顾问型HRM模式,主要对外派高管、财务总监具有任免考核权,不涉及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通常适用于集团参股不控股的法人股权治理结构。 (二)战略管控模式和监管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控模式并不要求总部设

集团化管控模式设计方案(新)

集团化异地管控模式的选择 水晓丽 目录 一、集团公司管控模式比较 (一)财务管控型 (二)战略管控型 (三)运营管控型 二、集团现状分析 (一)现有业务介绍 (二)现有管控模式 (三)公司总体战略 三、案例分析:华润 四、集团管控模式选择 (一)影响管控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二)异地管控模式匹配模型 五、管控模式执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总部功能定位 (二)人力资源管控 (三)跨地域业务实行财务一体化管理(四)异地用工中的法律风险控制 六、结语

摘要:根据集团的“走出去战略”和集团中长期战略规划,集团的公司规模势必越来越大,异地子公司也越来越多,跨地区程度越来越高,未来还将开发国际业务,投资控股关系也越复杂,选择合适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是集团扩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本文主要通过综合比较集团化企业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三种管控模式,从而分析建议集团今后集团化发展异地管控模式。 集团(以下简称“集团”)注册资本1亿元,总资产47.14亿元,下属成员公司9家,人员4038名,涉足酒店、高尔夫、景区、游艇游轮、文化休闲和健康养生六大产业。毫无疑问,集团未来的发展势必朝着集团化方向,集团型企业相对于单体企业来说,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挖掘各业务板块的战略运营潜力,在不同专业和地域间更好的配置资源,并通过利用集团资源控制及规模化的整体优势,有效抵御经营风险。 根据集团的“走出去战略”和集团中长期战略规划,集团的公司规模势必越来越大,异地子公司也越来越多,跨地区程度越来越高,未来还将开发国际业务,投资控股关系也越复杂。选择合适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是集团扩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因为集团化管理的核心是确立集团管理总部与下属公司的责权分工,通过对管理总部的功能定位和职能

企业集团化管理升级的本质

企业集团化管理升级的本质 第一部分、企业集团化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而是需要进行管理升级战略规划 前不久接到一个老板朋友的电话,向我虚心“请教”集团公司与分公司如何加强沟通的问题。谈话进行了近两小时,结果出来了:原来朋友真正想要的不是加强沟通,而是集团企业的资源整合,建立合理高效的沟通制度其实仅仅只是它的第一步而已!朋友应该做的不是单个方面的改进,而是有计划和步骤的集团企业管理升级系统工作!没有系统的管理升级,缺乏长远的全局的战略性规划的指导,单方面的短期的局部改善很难产生预期的作用。 此事加强了我的判断:民营企业也好,国有企业也好,股份制企业也好,在企业集团化的过程当中,都存在着“管理迷茫”—不知道企业集团化到底应该做什么工作,怎么做,是不是宣布成立集团公司和任命一些官员就了事哪些事集团应该做,哪些事集团不应该做集团和下属企业的职责分工到底是什么集团应该如何才能整合好资源,发挥出集团企业应具备的、比单个下属企业所具备的竞争优势所有这些看似简单明白的问题都困扰着集团上下各决策层和管理层,给企业真正集团化带来极大的思想混乱和进程延误。那么,一群原来互不相干或很少实质联系的企业,怎么样才能组成形成一个真正的集团企业呢企业形态在由单一企业向集团企业过渡时,管理模式应该进行怎么样的提升即管理升级,才能较好地建立起一套集团企业管理所需要的管理模式呢在集团企业中,什么才是集团总部的主要工作等等。所有这些关键性问题都必须事先得到答案,才能保证集团企业的集团化步上顺利发展的光辉旅程。 第二部分、企业集团化管理升级的正常步骤 众多单个企业集团化是个巨大复杂艰巨的商业过程。简单化地把一堆公司合并在一起,成立一个集团总部,然后挂上“XX集团有限公司”的牌子,表面上集团企业建立起来了,但其下各个公司却仍然各自为政,这样子草率的集团化过程犹如“拉郎配”或“霸王硬上弓”,名存实亡,表面风光底下乱套,后患无穷。前几年政府硬性合并的“好带差”行政命令性的企业集团化,多属此类行为产物;不少民营企业贪多求大,盲目收购企业但却不知如何整合,亦属此类流风。 经过观察研究,我们认识到,一个集团企业要成功集团化,大体上应该经历以下一些必不可少的步骤:

集团化管理相关知识

集团化管理 集团化管理(Collectivize Management) 集团化管理的定义 要了解集团化管理,首先要清楚集团的定义。所谓集团即是以母公司为基础,以产权关系为纽带,通过合资、合作或股权投资等方式把三个及三个以上的独立企业法人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集团。什么是集团化管理?集团成员企业之间在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管理等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协同运作的方式叫集团化运作。像联想、TCL、中石油、中石化等几乎所有大企业无不采用集团化管理。 集团化管理的特点 1、资源共享,节省成本和费用。统一采购可以降低采购成本、集团大制造可以利用制造资源、统一技术和研发平台以研发高难度的课题、统一销售可以节约营销费用、统一结算可以节省财务费用和解决融资的难题等。 2、优势互补,提升了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效率。集团化运作可以将某一企业的“长板”弥补其它企业的“短板”,使这一长项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带动其它成员企业提高了运作和管理的效率。比如销售渠道的融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借鉴等等。 3、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技术创新、营销创新以及成本和费用的降低等,使企业及集团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提升。 集团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1、企业边界理论。企业都有边界,企业与企业以外的主体进行交易就形成了市场交易,同时产生交易费用和税收。而企业内部的交易则费用最低,因为它避免了税收和交易成本,集团化运作的实质是扩大了企业的边界。 2、规模效益理论。比如统一采购、结算、制造、营销等。 3、协同效益理论。企业集团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公司组成的复杂系统,在这个大系统内各要素间的互动和协同,使系统产生了创新和发展的推动力量,即协同效应,也就是1+1>2。

大力提升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

大力提升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在中央企业管理创新暨全面风险管理经验交流会议上的讲话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 (2011年2月28日)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国资委党委提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背景下,召开这次企业管理创新暨全面风险管理经验交流会,具有重要意义。会议给大家印发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典型经验材料,这些经验都是中央企业自己创造、实践的成果,操作性非常好,值得深入地学习和借鉴。这次会议的中心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十一五”期间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管理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效,交流管理创新及全面风险管理经验,探讨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体系,研究部署在“十二五”期间推进国有企业管理再上新台阶的具体措施。今天上午和下午,听了四个典型经验介绍和麦肯锡专家所作国际化专题讲座,感到深受启发。就今天会议主题,我讲三点意见。 一、国有企业管理工作实现了重大转型和升级,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洗礼,特别是前几年全球金融风暴的磨炼,国有企业的管理工作已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从国内竞争到实施“走出去”战略、从国外管理方法的学习模仿到消化吸收、融合提炼、自我创新的重大转变。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经营管理理念发生深刻变化。绝大多数企业牢固树立起市场、效益、质量、成本、品牌、营销、全球化、以人为本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理念和社会责任意识。二是极大地丰富、拓展了企业管理的领域。战略管控、购并整合、流程再造、精益生产、虚拟联盟、扁平化组织、供应链管理等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组织已经进入企业管理的视野和范畴。前些年我们还在引进这些概念,现在不少企业已经比较深入地在实践了。三是越来越多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被广大企业所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经济增加值(EVA)、平衡计分卡、六西格玛、5S管理等国际流行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都在国有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四是经营管理人员与职工素质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批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职工使命感、归属感不断增强。五是“软实力”培育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通过构建企业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强知识管理、推进管理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履行社会责任、塑造企业形象等培育企业核心能力,努力保持竞争优势。 国有企业管理工作的转变,对国有企业来讲意义重大而深远。国有企业这几年发展状态较好,应该说与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直接关系,管理工作的转型、升级对促进企业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外部人士可能很难理解,国有企业怎么会在几年之间突然就变好了?除改革的因素之外,如果深入到企业管理领域就会发现,国有企业一直在学习、在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管理水平。所以,国有企业现在状态好不是偶然的,有着内在的原因。

集团管理模式有哪些

集团管理模式有哪些 以下是关于集团管理模式有哪些介绍,欢迎大家的借鉴参考!集团管控模式,是指企业集团总部在管理下属企业中的定位,其具体体现在通过管控部门的设置、管控流程设计以及集团文化的传播来影响下属经营单位的战略、营销、财务、经营运作等方面的内容。 集团管理模式有哪些 第一种、财务管控型。 这是最典型的集团公司管理控制的模式,它主要是对财务决策、资金运作进行全程严格的监控,最终目标是评价企业运营是否能达到制订的财务指标。而对企业的具体的运营及操作过程关注较小。此类集团管控模式在中国私营企业里最常用,也是针对中国特有国情、人情、人性进行分析的最终择选结果。同行业中多数如此。 优点:集中、严格管理资金,掌握企业的经济命脉。 缺点:缺少对其他管理环节的监控,容易产生管理上的短板现象。 第二种、运营管控型。 运营管控型是集团公司对所有资料进行运营的全程关注,从产供销到人财物进行统一的安排与分配,以达到最优资源配置,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具体的模式分为:财务中心(部)、采购中心(部)、销售中心(部)、生产技术(部)、物流中心(部)等等,具体的决策权力全部上收,各分公司分部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它的管理模型就像一幢垂直高楼。 优点:控制力强,掌握集团的各项业务,权力高度集中。

决策快速,执行快捷。 缺点:管理维度广,缺乏主动性,难于发挥创新精神及业务上的突破能力。 第三种、战略管控型 战略管控型是集团公司只对公司的战略进行决策,主要工作是主要集中在进行综合平衡、提高集团综合效益上做工作,如协调各下属单位之间的矛盾、平衡各企业间的资源需求、高级主管的培育、经验的分享等等。它的管理模型就是金字塔,上尖下大。在现有集团公司的成功案例中,有管理较好的A 公司,发展迅猛,增值极快,在短短十年间,做到行业第一,成功主要原因得益于其战略管控管理模式。他们主控产量,采用目标增效制,即是达到总部制定的目标就有奖,超过按大比例进行奖励。资金的处置由各分公司进行分配,总部不干涉,极大的发挥了各分公司的主动权。 简明扼要一句话就是:定目标、管主管。现今集团公司向这类管控模式发展。 优点:各级管理人员有极大的自主权,能充分发挥积极性。 缺点:各自为政,互不配合,容易引起部门的矛盾。 第四种、混合管控型 混和管控型是集团公司对各分公司的管理采用混和方式,主要方式为:主要集中管控财务、采购、销售,其他技术、人员、仓库、物流等权力其他分配相应的权限给相应的公司或人员。此方式能控制主要工作,又能给相关的公司或人员一定的主动权、决策权。在一定的程度上能达到集团管控的目的。此类管控模式来源于中国的“中庸”之道。 从道理上分析利用此模式管理公司应该可以取得很好的成

集团化运营管理与职责概述

集团化运营管理及对应工作职能 根据各类集团管理变革方式,运营管理部主要分管范围为集团所属各类板块及集团直接投资的相关企业。对经营结果负责,实现内部资源使用的最大化。 一、工作职能概述 (一)板块企业经营计划组织指导和审核职能 1、依据集团中长期发展战略,组织研究和指导板块企业制定年 度经营计划; 2、协调、评估和审核板块企业制定的年度经营计划; 3、跟踪、了解和评估板块企业年度经营计划的进展执行情况, 结合集团内外部环境以及板块企业运营状况,适时提出板块 企业经营计划的调整建议; 4、组织研究和制定集团运营管理有关工作流程以及配套工作规 范。 (二)运营协调职能 1、组织协调板块企业与集团相关部门的业务关系,为板块企业 的运营活动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 2、协调板块企业之间的经营活动,推动集团内部资源的共享与 整合,实现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3、负责板块企业业务运营过程中需以集团名义与政府部门建立 联系的业务协调,包括对外进行的运营联络及报审报批事项 的协调工作。 (三)运营风险监督职能 1、收集、汇总板块企业的运营信息,为集团管理层提供决策信 息支持;

2、组织分析板块企业运营信息,对板块企业重大事项进行动态 跟踪和管理; 3、跟踪、了解板块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进展情况,及时有效地发 现运营风险; 4、跟踪、检查集团董事会或集团管理层审批的有关板块企业运 营方案的实施进展情况。 (四)运营绩效管理职能 1、检查、监督板块企业实施集团运营管理工作流程及配套工作 制度的执行情况; 2、跟踪、检查和评估板块企业运营进展情况以及经营绩效指标 的完成情况; 3、负责对板块企业的运营业绩考核,并提出考核意见。 (五)重大项目跟踪管理职能 1、跟踪管理集团重大项目实施进展情况,提供必要的运营支 持。 (六)板块企业限额以上投资项目评审职能 1、组织对板块企业限额以上投资项目进行项目评估和报审报 批工作,确保板块业务与集团战略布局的一致性; 2、跟踪、管理板块企业限额以上投资项目实施进展情况,提供 必要的运营支持。 (七)集团派出非执行董事业务管理职能 1、负责对集团派出非执行董事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的研究与 制定工作; 2、负责集团派出非执行董事的业务协调管理; 3、负责对集团非执行董事业务绩效进行考核,并提出考核意 见。

集团化管理心得

集团化管理心得 一、什么是集团?什么是集团化运作?集团化运作的特点? 所谓集团即是以母公司为基础,以产权关系为纽带,通过合资、合作或股权投资等方式把三个及三个以上的独立企业法人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集团。集团成员企业之间在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管理等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协同运作的方式叫集团化运作。像联想、TCL、中石油、中石化等几乎所有大企业无不采用集团化运作。 一、集团化运作的特点 1、资源共享,节省成本和费用,解决融资难题。统一采购、统一技术和研发平台、统一销售、统一结算等。 2、优势互补,提升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效率。集团化运作可以将某一企业的“长板”弥补其它企业的“短板”,使这一长项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带动其它成员企业提高了运作和管理的效率。比如销售渠道的融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借鉴等等。 3、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技术创新、营销创新以及成本和费用的降低等,使企业及集团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提升。 二、集团化运作的理论基础 1、企业边界理论。企业都有边界,企业与企业以外的主体进行交易就形成了市场交易,同时产生交易费用和税收。而企业内部的交易则费用最低,因为它避免了税收和交易成本,集团化运作的实质是扩大了企业的边界。 2、规模效益理论。比如统一采购、结算、制造、营销等。 3、协同效益理论。企业集团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公司组成的复杂系统,在这个大系统内各要素间的互动和协同,使系统产生了创新和发

展的推动力量,即协同效应,也就是1+1>2。 二、集团化管理的核心及重点? 1、集团化管理基本原则:集权中协调,授权下监控 2、集团化管理核心工作是:根据企业战略模式、管理资源、领导人风格、业务发展节奏的基础上决定管理模式,建立统分有序、责权匹配的管控体系,解决“一抓就死、一放就乱”项目管理局面,其核心取决于企业如何应对风险和机会之间平衡。因此在选择过程中要遵循“风险控制与发展节奏”相匹配的原则。 3、重点在于,集团化管理过程中要实现“授权—监控”、“集权—协调”相匹配。 管理中授权的共识往往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合理的授权必然伴随相应的监控制度,否则会导致“没有监控下好人也变质”的现象; 而集权化的体制下,更多业务决策来自总部,项目公司在没有相关权限的同时却往往要承担失败的责任,“权责对等”作为管控中的重要原则在日常的管理中实难做到,此时则必须加强内部利益机制的协调以弥补集权中带来的内部不同责任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 三、集团化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点? 1、首要集团领导人的管控观念的转变,从“不敢放权”到“敢于放权”,从“敢于放权”到“有授权人且擅于放权”。将工作重心从业务决策转为企业重大决策及外部资源协调上来,做到“定规矩、选干部、养文化、争资源”。敢于直面在过渡阶段出现的管理问题和试错成本,同时对人才培养和使用上要把握

集团管控模式下的体系建设

集团管控模式下的绩效体系建设集团化管理的核心是确立集团管理总部与下属公司的责权分工,通过对总部的管理功能定位和职能共享来推动集团业务战略的实施。集团管理控制模式的选择成为集团化管理所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而集团管控下的绩效体系建设是集团化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集团管控模式的内涵 集团管控模式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有机体系,其确定过程需要涉及到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外表层面管理模式的确定,即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其次是深层次的管控模式,它不仅包括外表层面的具体的管控模式,而且包括公司的治理结构的确定、总部及各下属公司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公司组织架构的具体形式选择(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子公司制、及多中心网络式)、对集团重要资源的管控方式(如对人、财、物的管控体系)以及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第三个层面是对与管控模式相关的一些重要外界因素的考虑,涉及到业务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体系以及管理信息系统。 二、集团管控模式的具体形式 根据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可以把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而划分成“操作管理型”、“战略管理型”和“财务管理型”三种管控模式。 这三种模式各具特点:

集团通过总部职能管理部门对下属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进行管理。为了保证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集团的各种职能管理非常深入。总部保留的核心职能包括财务控制、战略管理、营销管理、新产品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等。如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负责全集团的人事管理制度政策的制定,而且负责管理各下属公司二级管理团队及业务骨干人员的选拔、任免。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要很高。为了保证集团能够正确决策并能应付解决各种问题,集团的职能人员的人数会很多,规模会很庞大。 2.战略管理型: 集团总部负责集团的财务、资产运营和集团整体的战略规划,各下属企业(或事业部)同时也要制定自己的业务战略规划,并提出达成规划目标所需投入的资源预算。总部负责审批下属企业的计划并给予有附加价值的建议,批准其预算,再交由下属企业执行。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也要求很高。为了保证下属企业目标的实现以及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集团总部的规模并不大,但主要集中在进行综合平衡、提高集团综合效益上做工作。如平衡各企业间的资源需求、协调各下属企业之间的矛盾、推行“无边界企业文化”,高级主管的培育、品牌管理、最佳典范经验的分享等等。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上有头脑,下有思想”。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集团公司都采用或正在转向这种管控模式。

企业管理现代化论文

一、企业管理模式管理现代化的辨析 (一)企业管理模式 从概念上来讲,企业管理模式是企业的运营管理中枢神经,对于企业经营工作起着全局性掌控作用。不同类型企业往往有着不同管理模式,通过优化企业管理,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综合效应,同时能够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下,很多企业因循守旧,企业管理带有很浓重的行政化色彩,带有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基于此,探索有效的企业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是提高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构建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要不断优化企业管理组织建设,推动信息化、科技化、系统化建设,这是提升企业总体管理水平的必要条件。通过优化管理模式,可以实现企业职能的明确分配,同时界定好责任范围,通过对不同部门和不同人员的有效架构,形成科学化、立体化的管理模式。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不断优化,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企业活动得到了有效的释放。 (二)企业管理现代化 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层级,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种较高的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不是一个单一性质的工作,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强化提升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运用现代技术与现代理念开展企业管理工作,是现代企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做到优化组织模式,转变管理思维,构建现代综合管理体系。对于企业外部工作而言,开展现代化建设,可以便于企业与外界进行沟通联系,更好进行商贸往来。在企业内容,推动企业管理现代水平,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效能,提升管理水平,构建企业内部现代化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综合发展实力,进而适应现代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需求。在企业现代化管理过程中,通过灵活的组织与资源配置,可以打通上下游全产业链条,不管是企业自主经营活动,还是与子公司、母公司及关联企业进行商事贸易行为,都能提升沟通联系的顺畅程度。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由于企业管理手段落后,往往存在着管理不善,或者是内耗过高的情况。构建现代高效的企业管理体系,是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是,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必然需求。通过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可以激发企业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二、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式与原则 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需要遵循一定的企业管理规律与原则。企业要想实现提档升级发展,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中心,不管是创新管理模式还是完善管理手段,都必须服务于企业主营业务。通过强化企业管理基础性水平与能力,提升工作水平与工作活力。在创新企业管理模式过程中,要坚持“互联网+”思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优化企业内容人力、财力、物力的配置方式,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将企业效能提升到最大,权衡多方利益发展目标,不断优化企业管理流程,提升企业发展活力,进而实现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优化配置。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注重责任与权利的分配,构建权责一体化的现代管理体系,为企业现代化管理与管理模式创新提供基础制度保障。 三、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围绕企业发展中心,创新现代管理模式 优化企业现代化管理工作,必须坚持围绕企业的发展中心。不同企业由于经营性质不同,需要不同的管理模式,“千篇一律”的管理方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经营管理需求,在开展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要遵循经营的一般规律,根据企业经营性质,围绕企业经营工作,充分借鉴和利用现代管理思维,提高企业发展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求。作为实体经济的中流砥柱,企业发展事关社会发展全局。创新企业发展模式,提升企业的现

如何加强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

如何加强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 悬赏分:20-解决时间:2006-11-113:56 论文素材 提问者:情义公子-秀才三级 最佳答案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的集团化发展逐渐成为大家的首要选择之一。企业集团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主力军,但随着集团的成立、联合之后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实却并不全是1+1>2或 1+1=2,其中不少企业集团由于没有能够及时处理和理顺母子公司之间的管理关系,带来矛盾重重,直至 酿成散伙或拖垮核心企业(母公司)的苦果。

在国家对企业集团的试点指导意见中就指出,企业集团核心企业应该对紧密层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实 行六个统一:(1)发展规划、年度计划由集团的核心企业统一对计划主管部门;(2)实行承包经营的, 由集团的核心企业统一承包,紧密层再对核心企业承包;(3)重大基建、技改项目贷款由集团核心企业 统一对外;(4)进出口贸易和相关商务活动由集团核心企业统一对外;(5)紧密层企业中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与资产交易由集团核心企业统一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6)紧密层企业的主要领导由集团 核心企业统一任免。
六个统一的模式简单地强调了集团中心集权统一,但缺乏集团中心应该关注的焦点和自身的工作重心。在实际的执行当中,集团中心管理方式可能需要分解成更多的操作模式。

一、集团管理的几种模式及各自特点
集团公司管控模式的确定 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要涉及到三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是狭义的管理模式的确定,即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其次是广义的管控模式,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具体的管控模式,而且包括公司的治理结构的确定、总部及各下属公司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公司组织架构的具体形式选择(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子公司制、及多中心网络式)、对集团重要资源的管控方式(如对人、财、物的管控体系)以及 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第三个层面是对与管控模式相关的一些重要外界因素的考虑,涉及到业务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作流程体系以及管理信息系统。
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按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而划分成“操作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三种管控模式。这三种模式各具特点:
操作管控型:总部从战略规划制定到实施几乎什么都管。为了保证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集团的各种职能管理非常深入。如人事管理不仅负责全集团的人事制度政策的制定,而且负责管理各下属公司二级管理团队及业务骨干人员的选拔、任免。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要很高。为了保证总部能够正确决策并能应付解决各种问题,总部的职能人员的人数会很多,规模会很庞大。如 ge公司在1984年以前采用的就是这种管控模式,导致总部职能人员多达2000多人。直到杰克·韦尔奇任ceo后才转变为战略管控模式,大大减少了总部参谋人员。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上是头脑,下是 手脚”。ibm公司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为了保证其全球“随需应变式”战略的实施,各事业部都由总部进 行集权管理,计划由总部制定、下属单位则负责保障实施。
战略管控型:集团总部负责集团的财务、资产运营和集团整体的战略规划,各下属企业(或事业部)同时也要制定自己的业务战略规划,并提出达成规划目标所需投入的资源预算。总部负责审批下属企业的计划并给予有附加价值的建议,批准其预算,再交由下属企业执行。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也要求很高。为了保证下属企业目标的实现以及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集团总部的规模并不大,但主要集中在进行综合平衡、提高集团综合效益上做工作。如平衡各企业间的资源需求、协调各下属企业之间的矛盾、推行“无边界企业 文化”,高主管的培育、品牌管理、最佳典范经验的分享等等。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上有头脑,下 也有头脑”。运用这种管控模式的典型公司有英国石油、壳牌石油、飞利浦等。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集团公 司都采用或正在转向这种管控模式。
财务管控型:集团总部只负责集团的财务和资产运营、集团的财务规划、投资决策和实施监控,以及对外部企业的收购、兼并工作。下属企业每年会给定有各自的财务目标,它们只要达成财务目标就可以。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可以很小。典型的财务管理型集团司有和记黄浦。和记黄浦集团在全球45个国家经营多项业务,雇员超过18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