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与社会经济史

合集下载

经济史 、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以及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经济史 、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以及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经济史、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与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什么是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及经济思想史。

一、经济史经济史是以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具体发展演变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横跨历史学与经济学,具有双重属性。

它要求我们还原真实的历史。

经济史学界广泛开展了关于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萌芽等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

经济史研究过去的经济实绩。

因此学习研究经济史可以为现实经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要求我们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的发展做出时序性、规律性的阐释。

因而经济史分析过去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让我们借鉴历史经验来研究经济运行的框架。

并在合理的经济框架中解释现今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带来的实绩。

经济史是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源泉。

这样的创新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的。

也正因为这样,才能更容易推动理论的创新。

所以经济史可以说是经济学的“源”。

并且可以为经济学的实证方法提供基础。

一部人类经济史,是市场和市场经济产生、发育的历史,是走向市场化和市场化演变的历史。

市场化将古代、近代和现代经济相互贯通,从中可以看到经济现代化产生、发展的过程。

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再到凯恩斯的通论。

如今的经济学理论已经枝繁叶茂,几乎覆盖了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所有方面。

建国后,经济史学界广泛开展了关于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萌芽等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

这些讨论加深了人们对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发掘和积累了有关经济史的资料,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经济史研究的骨干,尤其是明清经济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论著数量成倍增长,伴随着正本清源,回归学术本真,经济史学界对既有问题的探讨进一步延续与深化,同时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引入,拓宽了近代经济史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突破时限、放归整体,因此,我认为未来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近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迎来了一段高速发展期。

本篇论文就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分析其研究内容、方法和取得的成果。

一、研究内容的拓展和深化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内容得到了拓展和深化。

除了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工业等方面的研究之外,更多的关注点转向了社会经济中的城市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贸易、金融和商业网络等方面。

同时,从统计学、社会学、地理学等角度探讨实证研究,拓宽了社会经济研究的视角,为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收集、分析和解释提供了更加全面、系统的基础。

二、方法手段的创新和完善近三十年来,随着学术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各种方法手段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比如,档案文件的利用、民间文献的整理以及口述历史、量化分析等方法等,使得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变迁过程。

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如GIS、网络数据挖掘等工具,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提供了更加高效、准确的帮助。

三、取得的成果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

在传统领域方面,农村土地制度、清代商业与贸易、民主改革与现代企业等研究课题深入挖掘中国社会经济的历史沉淀。

在新兴领域方面,城市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区域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多彩。

同时,在方法和手段方面,数字化技术、民间文献、传统档案,以及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均贡献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发展。

总之,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在内容拓展、方法创新和理论深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研究成就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历史、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一、经济史的概述经济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制度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经济史主要围绕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展开讲解,涵盖了从古代社会的氏族经济到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变迁,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和变革规律。

二、氏族经济与封建社会经济的转变1. 氏族经济的特点氏族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初形态,其特点是以家族为单位,劳动力分工明确,生产活动以自给自足为主。

氏族经济是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经阶段,家族内部通过劳动分工完成生产活动,不同家族之间通过交换和联姻等方式进行联系交往。

2. 封建社会经济的形成封建社会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奴隶主通过掠夺和剥削奴隶从事生产活动;二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奴隶主逐渐通过土地赐予和赋税制度来剥削农民。

三、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1. 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在封建社会经济中,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生产者。

封建主通过土地赐予和赋税制度来剥削农民,确保了封建统治的稳定性。

2. 城市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经济的另一个特征是城市经济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商业活动得到了发展。

商人通过商品流通来获取利益,城市成为了商品交换的中心。

3. 社会分工的加深封建社会经济还表现为社会分工的加深。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分工按照封建等级进行划分,封建主通过分配农田、官职和税收等方式来控制社会分工。

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方式。

四、封建社会经济的矛盾和变革1. 农民起义的兴起封建社会经济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上。

农民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者,遭受农地兼并和赋税的压迫,引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

著名的农民起义有黄巢起义、王莽改革和白莲教起义等。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经济史要点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经济史要点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经济史要点分析一、引言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的重要途径,其中经济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史主要讲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包括农业、工业、商业等各个方面的历史演变,对于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经济史要点,以期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二、经济史教学要点分析1.农业经济时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农业经济时代是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类文明形成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农业经济的起源、发展及特点,如土地的利用、农作物的种植、农业工具的改进等。

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经济对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如农业文明的形成、城乡差距的产生等。

2.工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时期,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如工业化的进程、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结构的变革等。

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工业经济对环境、资源、人口等方面的影响,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等。

3.市场经济时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特点及作用,如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资源的优化配置等。

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市场经济对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如民主政治的发展、文化多样性的保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等。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结合现实,引发兴趣经济史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现实,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述农业经济时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在讲述工业经济时代时,可以让学生思考现代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世界经济史第三章古代西方的社会经济

世界经济史第三章古代西方的社会经济

第四节 罗马共和国经济
三、农业地产形式和经营组织
土地私有制确定下来后,罗马开始出现大地 产。大地产的产生首先是罗马对外征服战争 的结果。
罗马的大地产往往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进 行大规模种植活动。由于连年的对外征服战 争和方兴未艾的海盗贸易,奴隶人数有增无 减,罗马的大地产有足够的奴隶供应。
第四节 罗马共和国经济
第一节 希腊城邦奴隶制
二、希腊大殖民运动
希腊人的殖民活动,对希腊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 重要的作用。首先,殖民活动使希腊人的活动范围 大大扩大了。其次,殖民活动不仅使资源增加了, 而且使希腊人牢牢掌握了海洋。再次,殖民地的拓 展和贸易的扩大,促进了希腊世界的分工。
第一节 希腊城邦奴隶制
三、城邦奴隶制经济
三、货币与银行
由于希腊缺少金矿,货币主要是银币。货币关系在希 腊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货币是交易的 媒介物;另一方面,货币本身也是交易的对象。
在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高利贷已很普 遍。神庙在希腊的金融业务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贷款使神庙得到巨额收入。
第三节 希腊化世界的经济
一、希腊化世界的形成
雅典与斯巴达的争霸导致希腊经济凋敝,也加剧 了希腊城邦的阶级矛盾,使希腊城邦制度陷于危机 之中。公元前338年,马其顿政府了全希腊。此后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经过将近十年的远征,建立了 一个包括大片东方版图在内的大帝国。
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成一些独立的国家,即 以叙利亚为中心的塞琉古王国、埃及的托勒密王国 ,以及原有的希腊、马其顿和其他国家,这些国家 统称为希腊化国际。
波希战争结束后,希腊各城邦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特别迅速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商品流 转中心。希腊一些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米利都、柯 林斯等,最先成为海上贸易中心。

略谈中国经济史学的“社会经济史”传统

略谈中国经济史学的“社会经济史”传统

略谈中国经济史学的“社会经济史”传统中国经济史学是中国史学基础性的分支学科。

顾名思义,中国经济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经济的运行过程及其机制的;但它不是孤立地就经济而研究经济。

最近有文章强调经济史与社会史的结合,这些文章包含了正确的主张和有价值的意见,但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似乎以前的中国经济史学不是社会经济史,现在为了纠正这种偏向才提倡社会经济史。

例如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做《从经济史走向社会经济史》》这是一个误解,需要予以澄清。

现代中国经济史学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适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之时,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引导人们去关注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发展的历史。

当时发生的中国社会史论战,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或影响下讨论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它开启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并导致了社会经济史传统的形成。

在社会史论战之后创刊的《食货》半月刊(1934—1937),封面上赫然写着“社会史专攻刊物”的字样,而创刊号《编辑的话》申述其出版意图是把“正在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史”的力量集合起来,该刊刊登的经济史论文索引,则或称“经济社会史”,或称“社会经济史”,刊物的内容则涉及社会经济形态、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所谓“经济史”是指与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社会史”则是以经济为主体的;两者是一致或相通的。

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的又一源头和重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前身——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

早在上世纪的二十年代末,陈翰笙主持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时就组织了农村社会经济的调查,为近代经济史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与此同时,汤象龙等人在社会学家陶孟和领导的北平社会调查所进行经济史研究,并于1932年创办中国第一个以“经济史”命名的学术刊物——“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

1934年北平社会调查所与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由陶孟和主持工作,汤象龙、梁方仲等人继续从事经济史研究,稍后,“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亦改名为“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专业

中国社会经济史专业

中国社会经济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过程,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一、学科概述是国内较为新兴的专业之一,它主要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

在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不仅需要掌握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需要将政治、法律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进行跨学科交叉的研究。

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经济的起伏、经济制度的演变、社会制度的变革、文化的创新等多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中国社会经济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领悟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二、专业特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跨学科融合涉及到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因此需要将这些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融合。

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需要具备跨学科融合的能力,以形成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2.历史时序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需要把握历史时序的特点,深入了解中国经济的起落、社会结构的变革、文化的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在时序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宏观经济分析、民俗文化研究、文献资料梳理等多种研究方法,探究历史过程中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及其深层次原因。

3.理论框架在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需要建立完备的理论框架。

这一理论框架需要包括相关的经济学和历史学理论,同时,还需要吸纳相关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理论,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

三、未来发展随着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发展,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深入研究在的研究中,需要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演进过程,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经验和历史价值。

可以在交叉性学科领域,建立并完善研究方法,以推进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深入发展。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相关领域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探讨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如何对中国社会经济进行推动。

2.推广应用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实际应用。

历史学中的社会经济史研究

历史学中的社会经济史研究

历史学中的社会经济史研究社会经济史是历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历史演变进行研究,可以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经济变迁的原因。

本文将讨论历史学中的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意义、方法以及研究内容。

一、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意义社会经济史研究对于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科学发展以及指导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经济史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通过对历史上社会经济的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经济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认识到经济活动对于社会进步和转型的影响。

例如,在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社会结构的变革,这一历史事件告诉我们经济的变迁对于社会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其次,社会经济史研究可以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

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丰富历史学理论体系,还可以为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提供经验和借鉴。

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学科都可以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

最后,社会经济史研究可以为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对历史上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经济模式和制度安排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

这些经验可以为我们对当代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提供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的经济挑战。

二、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方法社会经济史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历史文献研究、定量分析、比较研究等。

首先,历史文献研究是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可以获取到丰富的历史资料,从而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历史文献可以是官方档案、个人文件、报纸杂志等各种形式的记录,这些资料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经济活动的细节以及当时的社会氛围等信息。

其次,定量分析也是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客观的结论。

比如,通过统计某一时期的农业产量变化可以揭示农业发展的趋势,通过对价格指数的计算可以了解物价的波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北宋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之争的性质问题 自五六十年代以来, 研究者在全面肯定王安石的同 时, 把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相应地否定了。对二 人的变法、反变法的性质, 论者习惯于用阶级分析法 来判定, 但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宰相级别的人物, 不 可能代表人民群众的阶级利益。论者便转而用阶层
( 等级) 分析法来解释, 认为王安石代表中小地主阶 层的利益, 相对进步, 所以主持变法; 司马光代表大 官僚大地主阶层的利益, 腐朽保守, 所以反对变法。 这种解释显得很勉强。其实, 北宋正值全国经济文化 中心南移将近完成之际, 南北文化的分野已很明显, 变法派主要是南方人, 反变法的主要是北方人:
不只是研究内容的增加, 还可以看到以前所忽视 的研究课题, 更重要的是, 社会经济史有其独特的观 察问题的视角, 可以为老问题提供新思路, 形成新的 认识。试举几例。
关于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 20 世纪五 六十年代中国古代史学界就土地所有权归地主或自耕 农个人, 还是归国家或皇帝的问题展开过讨论, 被称 为当时中国古代史上的五个热点问题 ( 五朵金花) 之 一。强调法权关系的一方认为是国有或皇有, 平民百 姓没有严格意义上所有权; 强调经济事实的一方认为 是地主或自耕农个体私有, 不能用近代西方的法权观 念来比照中国古代的土地所有权。讨论的双方把有关 理论和史料分析得很透彻了, 在原有的思路上已经很 难再讨论下去了。当然可以折衷融合两派的观点, 但 这不等于创新。如果我们运用社会经济史的思路, 把 家庭经济的内容考虑进去, 就可以看到争论双方的局 限性了: 强调国有的一方把没有个人私有权的事实夸 大了, 而强调私有的一方也没有真正弄清 / 私有0 的 含义。应当说, 中国古代的土地所有权既不是由国家 或皇帝来掌握, 也不像近代西方那样有严格意义上的 个人私有权, 而是一种 / 家庭所有制0 , 因为在我国 古代的事实和观念上, 只有家庭的财产, 没有个人的 财产。这种 / 家庭所有制0 相对于近代西方的个人所 有权不是严格意义上私有制, 相对于国家所有制来说 又应当属于私有制的范围。不惟如此, 还有家族的公 有、社区如乡村的集体公有制都不能简单地归类为国 有或私有, 都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所有制形式。
27
经济史与社会经济史
邢铁
(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 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摘 要: 传统的经济史研究侧重 / 国计0 方面, 对 / 民生0 问题注意不够。如果能与社会史交 叉, 用 / 社会经济史0 的思路进行选题和研究, 可以拓展选题的范围, 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观察问 题的新视角。
关键词: 经济史; 社会经济史; 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 F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778X ( 2001) 05- 0120观念问题。我们如果忽略 这一层, 仅用阶级分析法来观察, 很难接近历史的真 实。近年来论者不再受阶级分析法的局限了, 却是山 西的学者称颂司马光, 江西的学者称颂王安石, 显然 都是为了利用 / 名人效应0 来发展地方经济, 同时不 也再一次证明地缘关系和观念在这类问题上的重要影 响吗?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问题 讨论这
个问题时, 有关论著从官府的赋役剥削、专制权力的 抑制型管理等方面作过很多分析, 而对其中一个基础 性的原因却很少注意, 即传统的诸子平均析产方式的 影响。其实早在 1937 年梁漱溟先生在 5 乡村建设理 论6 一书中已明确指出了这个问题: / 西洋为什么能 由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呢? 即是因为长子继 承制的缘故, ) ) ) 因为长子继承制, 所以在封建制度 中已为他造成一个集中的力量, 容易扩大再生产。考 之英国社会的转变, 可资佐证。那么中国始终不能成 为工业社会, 未尝不是由遗产均分造成的。0 梁先生 毕竟不是古史专家, 说法有些绝对, 但我们也得承认 的确有这方面的原因, 至少应当知道, 不把这个问题 考虑进去, 问题就不能得到完整解释。
面的内容, 但严格说来, 所谓经济思想主要是财政思 想甚至是财政方面的措施, 没有形成系统的经济学理 论, 可以归入到财政经济史之中。
这五个方面当然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内 容。但总的看来, 大都属于 / 国计0 缺少 / 民生0 即 平民百姓日常经济生活特别是家庭经济生活方面的内 容。在用这种研究思路写成的经济史中, 似乎古代民 众的经济生活全都集中在社会化场合, 没有家庭经济 生活, 除给官府纳税服役外, 土地买卖和租佃雇佣也 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交往, 不是个体小家庭内部的生 产生活。这当然不符合古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实际 上, 这是一个由传统的理论思维定式所造成的认识上 的误区: 近代西方是工业化大生产, 从生产、流通到 分配都是社会性的, 经济问题的研究当然要从全社会 着眼, 如 5资本论6 那样;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是个体 小生产, 虽然纳税服役、租地交租和土地买卖是社会 性的活动, 但主要的生产、分配和生活是在小家庭内 部完成的, 如果也像西方那样主要从全社会入手来研 究这个时代的经济问题就不合适了。所以, 在中国古 代经济史的研究中不仅不能忽视家庭经济, 而且应当 作为主要内容来研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也需要把 传统的 / 经济史0 概念扩展为 / 社会经济 史0 的概
思想战线 THE IDEOLOGICAL FRONT ) ) ) )
) ) ) ) Yunnan U niversity. s Journal of Humanit ies and Social Sciences 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1年第5期 第 27 卷
No. 5, 20 01
Vol .
对一较小的具体问题, 用社会经济史的视角也可 以提供新的认识。如史书上常见的穷人 / 典妻鬻子0 的记载, 用阶级分析法可以看到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残 酷性; 加上社会经济史的视角, 看到的内容就多了: 典和鬻都是交易方式, 说明贫困人家在贫困的时候也 离不开市场; 典卖老婆、孩子的是家长, 用牺牲家属 的办法来保全自己是典型的家长专制; 从买主一方 看, 租妻、买儿子是为了传宗接代 ( 当然买男子也可 以作奴仆) , 是家庭观念的反映 ,,再如白居易 5 织 妇词6 中 / 东家白头双女儿, 为解挑纹嫁不得0 一 句, 通常只是从官府贡赋剥削之重的角度来理解, 连 陈寅恪先生 5 元白氏笺证稿6 也做如是解; 其实这可 能是由于技术的家庭保密造成的, 为防止女儿把绝技 带到婆家, 传给外姓, 才让女儿白头不得嫁的, 因为 穷人可能穷得娶不来老婆, 却不会穷得嫁不出姑娘。 认识这类问题也需要社会经济史的新视角。
之 5 渑水燕谈录6 卷八说: / 本朝王小波、李顺、 王钧辈啸聚西蜀, 盖朝廷初平孟氏, 蜀之帑藏尽归京 师, 其后言利者争述功利, 置博易务, 禁私市, 商贾 不行, 蜀民不足, 故小波得以激怒其人曰: 吾疾贫富 不均, 今为汝均之! 贫 者附之益众。向使无加赋之 苦, 得良吏抚绥之, 安有此乱?0 这是关于这个口号 的最详细记载。显然, 按王 之的解释, 这次起义是 由于北宋灭蜀时对川蜀地区搜刮太过分了, 川蜀人的 地方观念本来就很浓, 由此更激化了川蜀人的地方主 义, 迫使他们抱成团来与北宋中央闹事。王小波这个 口号的意思是号召川蜀人与北宋中央 / 均0 贫富, 不 是带领贫苦农民与地主 / 均0 贫富。如果没有社会经 济史的视角, 不注意地缘关系问题, 是不能准确把握 这个口号的含义的。
Economic History and Social Economic History
XING T ie
( Department of History,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91,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economic history concentrates more on national economy but less on the people. s livelihood. If combined with social history and cond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conomic history, the scope of economic history will be expanded and new vantage point will be gained.
Key words: economic history; social economic history; new vantage point
中国古代经济史在 20 世纪上半期既已形成专门 学科, 并且有一批影响至今的研究成果; 近些年来发 展更为迅速, 对经济史上的重要问题大都进行了广泛 的讨论, 写出了一批很有质量和分量的经济通史、断 代经济史、专题经济史、区域经济史专著。同时也应
X收稿日期: 2001- 03- 15 作者简介: 邢 铁 ( 1957- ) , 男, 河北新河人,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主要从事唐宋经济史研究。
1 20
念。 社会经济史与经济史相比, 首先是研究的内容增
加了。社会经济史至少可以在此前经济史的基础上增
加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家庭家族经济史, 即以血缘 关系为纽带的共同体的经济活动, 包括人口的生产、 家产的使用和传承; 二是社区经济史, 即以地缘关系 为纽带的共同体的公共设施的修造和利用, 关系公共 利益的经济活动; 三是习俗经济史, 即以生育婚丧、 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经济内容,,。可以说, 社会经济 史包括了此前经济史的内容, 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是 全方位意义上的经济史。
关于农民起义口号 / 均贫富0 的含义问题 由于
传统的阶级分析法的影响, 有关论著对我国古代农民 起义作了不适当的拔高评价, 表现之一就是对 / 均贫 富0 口号的曲解。曾流行一种说法: 秦汉到隋唐的农 民起义主要是想夺权当皇帝, 如黄巾起义的 / 黄天0、 黄巢起义的 / 冲天0 ; 宋代以降则把矛头指向了统治 阶级的经济基础, 如宋代义军的 / 均贫富0、明末义 军的 / 均田免粮0, 并认为这是农民起义水平提高的 标志。这种说法至少在第一次提出 / 均贫富0 口号的 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中是站不住脚的。时人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