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共116页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知识要点_14912

北京化工大学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入学考试“综合课”复习大纲
1、了解:
(1)自然的概念,自然界物质的存在及其演化过程和规律。
(2)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发现的一般特点;科学理论创立的一般特点;
科学理论发展的主要特征。
(3)技术的本质特点;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技术预测与评估;技术方案的构思与设计、试验与实施;技术认识的特点。
(4)科学和技术的社会互动关系,科学知识社会(SSK)和技术的社会建构等。
2、熟悉:
(1)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概念及其关系;历史上的自然观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及其新发展。
(2)科学的组成要素,科学的价值;科学事实的获取方法,科学假说的形成方法;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和经验检验的基本原则;科学理论发展的主要基本模式。
(3)技术的组成要素;技术的价值;技术方法的种类及其特点;技术的分类;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4)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国家创新体系等
3、掌握:
(1)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等。
(2)科学和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标准;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和经验检验的基本方法;科学理论创新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形式。
(3)技术伦理;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技术悲观主义与技术乐观主义等。
(4)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等。
第二讲、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二、科学定律
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之上,借助归纳方法或想象、灵感等可 以得出科学定律。 1、科学定律的含义 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 学命题。通常是全称命题。可分为经验定律和理论定 律。 经验定律获取的途径:借助归纳法从科学事实概括出来的 反映事物或现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具有描述性、直接实验 性,与观察、实验直接相关。具有直接可判定或测量的经 验内容。 理论定律获取的途径:借助想象、直觉、灵感等得出的对 客体本质的更深刻反映,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它不是直接 源于经验概括,其中的抽象概念也不能从经验中导出。
科学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舒适的条件 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可以随时使用的技术。 在许多场合,科学已经代替了宗教的功能。 科学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世界与自然的看法。 科学摆脱了神学与宗教的束缚。
问题是:到底什么是科学?
问题一: 什么是科学
一、科学的涵义及性质
1、科学的涵义 (1)“科学”的本意 Science源于古拉丁语Scientia, 最初的涵义是“知识”和“学问”。Science在17世纪出 现于法国,19世纪上半叶出现于英国。 “科学家(scientist)”是1838年在英国提出的,最初 的涵义是指缺乏正规训练或者与研究机构并不密切,但在 科学上很有能力的人。20世纪以来才用以专门指以科学为 职业的人。 19世纪下半叶,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启蒙思想家福泽瑜吉 (1844-1901)首次把Science译为“科学”(分门别类加 以研究的学问——“科”即“品类”、“等级”)。 1893年,康有为最早将“科学”一词引进中国。
批判理性主义
证实与证伪在逻辑上是不对称的。
例如,1亿只白天鹅的观察,也不能证实“所有天鹅皆白色”的命 题,只要观察到1只黑天鹅,就彻底推翻了这个全称陈述。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与方法论

第三,科学理论是通过新的经验事实的 证实而不断地朝前发展的。 第四,科学技术是纯粹客观的知识和技 能,是可以为任何目的服务和任意使用 的中性工具。 第五,科学技术具有独立自主发展逻辑, 因此它的发展不受社会影响。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模式: P1→TT→EE→P2。 科学从问题(P1)开始,经过试探性理论 (TT),又经过批判性检验、排除错误(EE), 进而提出新的问题(P2)。这四个环节循 环往复,推动科学不断前进。 却否认了科学知识继承和积累.
体现为技术活动、技术成果
(2)技术的特征 1)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2)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 3)中立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4)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 5)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 1、自然科学分类及原则 从运动形式出发,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2、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3、科学知识的类型 马克思把科学分为“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成 果”的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科学” (工艺学) 和“被资本用作致富手段”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 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 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 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 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 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 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现代科学 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 态结构组成。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是一种科学革命模式: 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危机→ 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 学……。 库恩的“范式”一般指科学家集团的共同信念、 共同传统、共同理论框架以及理论模式、基本方 法等。 片面地夸大了非理性因素。
自然辩证法教案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人类是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界的,本编依据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相一致的原理,围绕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以科学问题为起点,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科学事实的经验方法,研究经由科学抽象、运用各种科学思维形式建立假说和检验假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从认识史上看,把科学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是在科学从包罗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后。
本章以科学的整体为研究对象,阐述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一、科学的涵义及性质1.科学的涵义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本质做出以下深刻的论述: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其三,科学是生产力。
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科学与方法论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一,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其二,科学是一种文化。
其三,科学是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是由多种基本要素组成的复杂整体,只有把有关科学的各种涵义当做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来把握,揭示各种涵义之间的联系,才能全面地、综合地认识科学的本质。
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2.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它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规律,为人类正确改造自然开辟道路。
一般而言把现代自然科学分为基础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
自然辩证法第三讲科学观

近代科学技术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它强调实验和观察,推动了物 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 为主导,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科学技术的价值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01
02
03
推动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 经济增长。
改变工作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工作 岗位被自动化和智能化取代,人们 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工作方式。
丰富娱乐生活
科技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娱 乐方式,如电子游戏、网络社交等。
科学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清洁能源、环 保技术等领域的创新。
提高人类生存能力
技术鸿沟与不平等
科技发展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 ,需要关注技术普及和公平分 配的问题。
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性问题, 需要加强跨界合作与协同创新
,共同应对挑战。
科学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与展望
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科技发展将推动生产力的提升和生活 品质的改善,如智能制造、远程医疗 等。
拓展人类认知与探索能力
科技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应对各种挑战,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 等,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
探索宇宙和生命奥秘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探索宇宙和生命本身的奥秘,推动 人类文明的进步。
03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概述
1 2 3
伦理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伦理问题逐渐凸显,涉及 到人类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
自然辩证法2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实证思想
现代科学观坚持实证原则,认为科学理论必须建立在可 重复验证的实验基础上。
ABCD
演化思想
现代科学观认为自然界是不断演化的,强调对自然界动 态过程的研究。
创新思想
现代科学观鼓励创新思维和方法,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 发展和进步。
PART 02
科学方法论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科学方法论的定义与作用
科学方法论体现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
科学方法论所倡导的观察、实验、推理、验证等方法,体现了自然辩证法中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的精神实质。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推动自然辩证法的进步
随着科学方法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自然辩证法也在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方法,推动自身的发展 和进步。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方法论的互动关系
01
科学观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科学观是关于科学本质、科学方法、科学价 值等方面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客观性
科学观强调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通过实证和 逻辑推理来揭示自然规律。
发展性
科学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 的提高而不断发展。
实践性
科学观不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更是指导科 学实践的行动指南。
科学观的历史发展
加强科学伦理和科研 诚信建设,营造良好 的科研氛围,为科学 研究提供健康、有序 的发展环境。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https://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 我们深刻认识到自然辩 证法对于指导科学研究 的重要性,同时也掌握 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论工具,如观察、实验、 假说演绎、模型构建等。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深入研究自然辩证法 的基本原理,进一步 揭示自然界和科学技 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提 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 理论指导。
科学观和方法论

科学观和方法论科学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它是科学活动的灵魂和核心。
科学观是科学对客观世界规律的反映,而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这些规律和利用这些规律实践的方法和原则。
科学观和方法论的建立和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科学观和方法论都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科学观和方法论的内涵、历史演变以及在当代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科学观是科学对客观世界规律的反映,它是科学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
科学观的提出受到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阴阳五行思想、古希腊的自然哲学等都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科学观。
但真正的科学观是17世纪以来的实验科学的观念,其核心是强调实验和经验的重要性。
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科学家的工作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观念基础。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科学观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颠覆了牛顿力学的经典观念,量子力学的诞生使人们对微观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20世纪以来,认识论、哲学和科学的交叉研究进一步推动了科学观的发展,超越了单一的客观实在认识,还涉及了对科学的社会学考察和价值取向。
因此,科学观扩展为更为综合的认知观,涉及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认识的历史和社会性等方面的问题。
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实践的方法和原则,它是科学活动的指导原则。
方法论包括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实践方法两个方面。
科学研究方法是指导科学研究活动的方法和原则,而科学实践方法则是指导人们在生产、工程和社会实践中的方法和原则。
科学研究方法又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假设法、实验法、观察法等,这些方法构成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历史上,不同的科学流派和学派有不同的方法论观念。
当代科学实践中,随着各个学科不断深入和发展,也出现了不同的方法论观念和实践方法。
在当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崛起,也对科学方法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总的来说,科学观和方法论是指导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科学活动的灵魂和核心。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PPT课件

弥漫状星云
星云微粒的旋转
扁平的盘状星云
地质学 • 1830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的《地质学原理》
一书问世,书中提出了“渐变论”思想,用 地球自身的自然力量解释了地层的形成和演 变的历史。有人把它称之为地质学上的“第 一次革命”,恩格斯给予很高的评价,“只 是赖尔才第一次把理性带进地质学中,因为 它把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代 替了由于造物主一时兴发所引起的突然革 命。”
提出技术具有两重性,等等。
在此基础之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 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详细地阐发了 自然辩证法思想。
(1)以运动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的无限流动和 发展的自然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第一次把社会 实践放到认识论和方法论,创立了辩证唯物主 义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
⑴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从黑格 尔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
⑵批判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了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
⑶研究了劳动和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⑴创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是区分人与动物的 根本标志。(人与蜜蜂的区别)
⑵依据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 时代。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 根本观点。
旨在从哲学上对自然界(包括人工自然)作 出既唯物又辩证的说明,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及 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从哲学上对人类认识自然的一般方法的概括。 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依据科学发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