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简述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合集下载

军事思想概述

军事思想概述

军事思想概述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和国防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按照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阶级和国家进行区分,军事思想可分别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军事思想,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中国和外国的军事思想等。

一、军事思想发展概况人类对战争和军队问题的认识,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角度讲,军事思想可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发展阶段。

(一)古代军事思想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即中国和地中海一带沿海国家,内容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的军事思想。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l世纪至8世纪,此时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建立了军队,出现了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军事思想开始萌芽,并逐渐成为专门学科。

专门研究军事的著作有《军政》、《军志》等。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取得了空前的辉煌成就,涌现出许多杰出军事家及军事著作,如闻名中外的孙武所著《孙子兵法》等。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经历了发生、发展的沿革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①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夏、商、西周时期)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时期。

约公元前2l世纪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开始。

从此阶级矛盾便成了社会的中心矛盾,战争成了实行阶级统治、维护阶级利益、进行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在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很多关于军事与战争活动的记载,据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已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在《易经》、《尚书》、《诗经》中也都有些片段、零星的军事思想论述,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已经初步形成了。

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发展

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军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一、中国古代理论 • 二、外国古近代军事理论 • 三、中国近代军事理论
一、中国古代军事理论
• (一)萌生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的军事理论 • (二)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理论 • (三)充实提高时期 ——秦汉至五代时期的军事理论 • (四)系统完善时期 ——宋代至清代前期的军事理论。
(二)外国近代军事理论
1、外国近代军事理论的产生
(1)产生的物质基础:军事、政治实践的发展 (2)产生的政治基础:对战争地位的认识 一是火器开始在军队装备中占有 (3)产生的实践起点:尼德兰军事改革 重要地位; 马基雅维利(1469-1527)认为: (4)产生的重要标志:英国资产阶级军事理论。 二是雇佣兵制度代替了封建骑士 尼德兰的莫里茨· 奥兰治亲王的改革: 君主要巩固自己的权势,必须专心致 制度。 力于战争,切实掌握军事力量。 规定了严格的军人纪律, 《劳埃德将军的军事政治回忆录》。 统一了训练制度, 1604年,英国发生了具有重大国 《霸术》,《兵法》。 制定了队列条令, 际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 明确了军队组织机构。
批火炮装备其水 筹组近代海军 重视火器的运用 3、不足 选派学生留学 2、调整武装力量体制 陆师。 革新军事制度 1、孙中山的党军 阵地战水平提高 培养指挥人才 3、废除武举制度 2、蒋介石的黄埔军 军队的管理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战斗队形转变 蒋百里的《国防论》 绝对服从命令 作战指导思想方面,实行单纯防御 军队编制调整 4、传播西方军事理论 3、新国防观 特务恐怖统治 杨杰的《国防新论》
徐光启对使用火炮守城提出了以台 生攻读历代兵法,研 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的原则; 《纪效新书》
究军事理论,训练弓 成吉思汗的远程奔袭、快速突击、 《练兵实纪》 马武艺。 迂回包抄、在野战中歼敌的战法。 《武备志》

第一章 军事思想

第一章 军事思想

(2)常备不懈。

古人教重视备战工作。《吴子兵法》指出:“夫安 国之道,先戒为宝”。《司马法》指出:“天下虽 安,忘战必危”。
(3)力争主动

《孙子兵法》指出:“致人而不至于人。” 《尉缭子》指出:“故兵贵先,胜于此,则 胜彼矣。” 《白毫子》指出:“兵之贵合也,合则势张, 合则力强,合则气旺,合则必坚。”《孙子 兵法》指出:“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 分为十,是以十功其也。

(2)、战争与经济

《孙子兵法》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 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 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孙子 兵法》中指出:“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 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战国时期的管仲也指出: “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殚;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由 于战争对经济依赖较强,所以,《孙子兵法》中指出:“非 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慎战思想和“因粮于敌”, “务食于敌”的补给原则,还提出了速战速决的战争指导原 则:“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兵贵胜不贵久。”
(四) 军事思想的特点
1、鲜明的阶级性 2、强烈的时代性
3、明显的继承性
二、军事思想的作用
1、人们只有树立正确的军事思想,才
能正确地认识战争的本质,从而能够指 导国家或政治集团正确制定国家大计, 确立国家和军队的战略。
2、只有树立正确的军事思想,才能制
定正确的国防战略使国家经济的发展与 国防力量的增强结合起来,加强国防力 量的建设,才能遏制战争,充分保卫国 家的安全。 3、人们只有坚持正确的军事思想来指 导自己的军事活动,才有可能在战争这 种残酷激烈的对抗斗争中夺取胜利。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军队之魂,战争之神。

它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战略战术思想等内容。

不同的时代、阶级、国家和人物,具有不同的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源于实践,以反过来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发展完善。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是指1840年国门被强行打开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一批批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开眼看世界,借鉴外国军事思想,糅合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所形成的关于军事问题的成系统的观点和理论。

从1840年到1894年,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成长的阶段;从1894年到1924年,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的阶段;从1924年到1949年,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大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期,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发展的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产生和发展起来。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是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家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革命战争的巨大熔炉,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他们以丰富的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论证了战争的社会历史根源,明确区分战争的政治性质,揭示阶级社会战争的阶级本质,阐发了战争的基本规律,并且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强调建设人民军队的重要性,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军事斗争纲领和作战方法。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它包含了一整套关于建设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的理论和原则,并且包含了研究战争与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中国人民及其军队,运用在战争实践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终于战胜来自国内外的所有反动武装力量,建立并且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一历史事实,充分显示了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2013军事理论考试复习

2013军事理论考试复习

2013军事理论考试复习宁夏2013军事理论考试复习指南-宁夏理工学院第一章:中国国防1、国防的基本类型:①按社会形态,可分为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防。

②按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目标,可分为防御性和扩张型国防③按国防力量的构成方式,可分为联盟行、独立自主行和中立行。

2、国防的历史启示:①经济发张是国防强大的基础②政治开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③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3、什么是国防法规:国防法规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国家为了加强防务,尤其是为了加强武装力量的建设,用法律的形式确定并以国家强制手段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

4、国防法规体系有哪些门类和层次组成:①按立法权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法律、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

②按国防法规调整领域划分为十六个门类:一是国防基本法类,二是国防组织法类,三是兵役法类,四是军事管理法类,五是军事刑法类,六是军事诉讼法类,七是国防经济法类,八是国防科技工业法类,九是国防运动法类,十是国防教育法类,十一是军人权益保护法类,十二是军事设施保护法类,十三是特区驻军法类,十四是紧急状态法类,十五是战争法类,十六是对外军事关系法类。

5、公民的国防义务有哪些:①兵役义务②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③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④保护国防秘密的义务⑤协助国防活动的义务6、新中国国防经历了那几个阶段:①外御侵略,内治创伤的恢复时期(1949-1953)②调整阶段(1953-1965)③“文化大革命”时期(1965-1976)④现代化建设时期(1977-1989)⑤历史性飞跃发展时期(1989年至今)7、新世界新阶段中国的国防政策,主要包括内容:①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②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④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⑤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⑥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战对外军事交往,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合作关系。

201309军事思想概述

201309军事思想概述
一、古代军事思想
6.“令文齐武”的治理军队思想
孙子在军队建设问题上,既重视 将领的选拔,也重视部队的建设;提 出了选拔将帅的标准,突出了编制体 制的重要性,强调了恩威并济的治军 原则。
一、古代军事思想

一、古代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伟大的 军事著作,它的科学价值和历史功 绩是不可磨灭的。但是,由于它诞 生在2500多年前的古代,难免存在 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二、近代军事思想
强大的海权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海军
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充满 着激烈竞争的制度,存在着弱肉强 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规律,没有 什么道义可言,对此进行抗议是没 有用处的。为了能在这种自然淘汰 的过程中生存下去,惟一的办法就 是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
二、近代军事思想
三、现代军事思想
世界进入现代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 装备也发生巨大变化,对战争的进程乃至结局影响 越来越大,对军事理论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古代军事思想
据《史记》记载,《孙 子兵法》共82篇,图9卷,现 仅存13篇,6076字,其他的 如八阵图、战斗六甲法等已 失传。
一、古代军事思想
一、古代军事思想
• • • •
1. 重战、慎战、备战的思想 2.“胜兵先胜”的战争指导思想 3.“五事七计”的战争预测思想 4.“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 想 • 5.“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作战指导思想 • 6.“令文齐武”的治理军队思想
一、古代军事思想
(三)古代军事思想经典著作: 孙子兵法
一、古代军事思想
孙武,字长卿,春秋时 期齐国(今山东惠民)人, 吴国将领,著名军事家、政 治家,被尊称为兵圣。 孙武领兵打仗战无不胜 ,曾率领吴军大破强楚,占 领了楚都郢城,北威齐晋, 南服越人,显名诸侯。 其著作《孙子兵法》, 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 为“兵学圣典”,被译为多 国文字,成为国际间最著名 的兵学典范之书。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

2、《司马法》
司马穰苴撰。司马穰苴,其先人是救国公子完,与孙武乃是 同族人。田穰苴,齐景公时人。经晏婴荐为将军,因功后任 大司马。故称司马穰苴。至齐威王时,“齐威王命大夫追论 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日司马穰苴兵 法》。因此,《司马法》并非出自于于田穰苴手撰。现存的 《司马法》共有3卷5篇、其主要内容有:“正不获意则权, 权出于战”的揭示战争本质的观点;“以战止战”的战争观; “天不虽负,落战必危”的战备观: “顺天、阜财、怿众、 利地。右兵”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的思想。
(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夏、商、
西周时期) 2.我国古代军事思想趋向成熟(春秋、战国 时期) 3.我国古代军事思想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秦—五代时期) 4.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化(宋—清 前期)
(二)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 的特点
一、伦理观念占有极重要地位 二、具有多元化的结构层次
三、体现了由低级向高级,由进步替代落后,
逐步转变、更新、完善、发展的趋势。
“忠君报国”、“成仁取义”等封建社会所倡
导的军人的一套道德观念,成为影响近代军 人生活的准则,而且影响的程度上较前为甚。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军事思
5、《三略》
黄石公撰。传说是黄石老人传授张良的兵书。但《汉书.艺 文》未见著录,据学者们考证,《三略》成书时间可能在汉 未至魏晋时期。全书共分上、中、下3卷,是我国最早侧重 从战略上论兵的军事著作。其主要内容有:“庶民者,国之 本”;“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弱胜强者,民也”的民 为本的思想;“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有所设,刚有 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的柔刚弱强兼用的思想;“恕 己而治人”,“推惠施恩”,“以身先人”的治军思想; “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的战争观。 《三略》实质是作者为统治者治国治军提出的三方面谋略— —上略、中略、下略。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初探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初探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初探作者:鲍华东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7期摘要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是指1840年国门被强行打开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一批批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开眼看世界,借鉴外国军事思想,糅合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所形成的关于军事问题的成系统的观点和理论。

由于中国共产党军事指导理论有大量专文论述,本文便不再概述。

关键词中国近代军事思想评价中图分类号:E2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9-308-01近代军事思想是在内忧外患的现实处境中孕育的,是在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中产生的,是在中国从落后封闭的农业文明逐步向现代文明的演进中形成的,其围绕的主题自然是如何驱逐列强出中国、争取国家独立统一和民族尊严,如何建设强大国防和现代化军队,如何运用现代军事技术和战略战术等,呈现出明显的被动变革的时代特征。

因此,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兼有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印记、兼有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印记、兼有冷兵器战争和热兵器战争甚至机械化战争的印记,反映了中国传统军事思维特色和西方现代军事思想特点。

一、地主阶级革新派和洋务派军事思想鸦片战争前夕,我国面临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入侵的威胁,两广总督林则徐开始搜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近海和陆地歼敌的作战方针。

战后,魏源等先进知识分子总结了清军战败的教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战略思想,以及“器良、技熟、胆壮、心齐”的建军方针。

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并未被清政府采纳,但却标示着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方向。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权臣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掀起了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形成了地主阶级洋务派军事思想。

一是主张购买和制造近代武器装备,将近代枪炮舰船技术引入中国,使中国军队步入热兵器时代。

二是主张发展近代军事教育,培育近代军事人才,逐步改善官兵的技术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期间形成和发展的军事理论。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

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

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

另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等人逐渐认识到国防与民生互为表里的,并大胆借鉴苏联红军经验,设立党代表制度,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使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