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四个阶段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表格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表格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式计算机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它的名称叫ENIAC(埃尼阿克),是电子数值积分式计算机的缩写。
它使用了17468个真空电子管,耗电174千瓦,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
虽然它还比不上今天最普通的一台微型计算机,但在当时它已是运算速度的绝对冠军,并且其运算的精确度和准确度也是史无前例的。
以圆周率(π)的计算为例,中国的古代科学家祖冲之利用算筹,耗费15年心血,才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
一千多年后,英国人香克斯以毕生精力计算圆周率,才计算到小数点后707位。
而使用ENIAC进行计算,仅用了40秒就达到了这个记录,还发现香克斯的计算中,第528位是错误的。
ENIAC奠定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基础,在计算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问世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ENIAC诞生后,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了重大的改进理论,主要有两点:其一是电子计算机应该以二进制为运算基础,其二是电子计算机应采用"存储程序"方式工作,并且进一步明确指出了整个计算机的结构应由五个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
冯·诺依曼的这些理论的提出,解决了计算机的运算自动化的问题和速度配合问题,对后来计算机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直至今天,绝大部分的计算机还是采用冯·诺依曼方式工作。
ENIAC诞生后短短的几十年间,计算机的发展突飞猛进。
主要电子器件相继使用了真空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引起计算机的几次更新换代。
每一次更新换代都使计算机的体积和耗电量大大减小,功能大大增强,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
特别是体积小、价格低、功能强的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计算机迅速普及,进入了办公室和家庭,在办公室自动化和多媒体应用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及趋势计算机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发明之一,其发展历程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化和数十年的飞速发展。
从原始的计算装置,到现代的超级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系统,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展现出了人类智慧不断追求科技进步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从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技术的分类、计算机应用的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地探究和介绍。
一、计算机发展历史计算机可以被追溯到几百年前,其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力学计算机时代、电子管计算机时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和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1.力学计算机时代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使用石骨牌、珠算、算盘等简单的计算工具进行计算。
但第一台“计算机”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莱布尼兹发明的莱布尼兹轮,它可以用来进行乘法和除法,这是一种纯机械计算器。
此后,Babbage(巴贝奇)发明了差分机和解析机,并提出了“编制程序”的概念,是计算机史上第一次提出这样的思想,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但由于当时机械水平和工艺技术的限制,这些巨型机器都没有被完全制造出来。
2.电子管计算机时代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艾克特和莫奈利发明了第一台可以工作的电子管计算机ENIAC,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它的体积巨大、功耗高、运算速度慢只能执行简单的运算,但开创了数学、物理、经济管理、自然科学等领域进行高效计算的新局面,人们的计算方式开始从力学计算转向电子计算。
3.晶体管计算机时代1950年代中期,晶体管被用于计算机设计中,它取代了电子管,处理速度、准确度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计算机的大小和功耗也大大减小,这时传统的二进制逻辑设计和冯诺依曼结构成为了计算机的标准配置,并应用到高性能计算机、特种计算机等各种不同方向的计算设备中。
4.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在集成电路技术的推动下,1960年代开始研制出集成电路计算机,成为现代计算机发展的基础,最初的集成电路微处理器是由英特尔公司制造,其可以用于计算、控制和存储计算机程序,此后,计算机出现了各种新的设备和软件,如计算机网络、分布式计算、微型计算机等等。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及核心电子元器件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及核心电子元器件
计算机发展历经四个阶段:模拟计算机、符号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和集成电路计算机。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核心电子元器件。
模拟计算机时期,电子元器件主要有电子管、电阻、电容、变压器和开关等。
这些元器件可以实现模拟信号的控制和处理,用于实现数据的输入输出和运算。
符号计算机时期,核心电子元器件主要有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存储器和计算机控制器等。
这些元器件可以实现计算机的数据存储、运算、控制和输出等功能。
晶体管计算机时期,核心电子元器件主要有晶体管、集成电路、存储器、计算机控制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
这些元器件可以实现计算机的存储、运算、控制和输出等功能。
集成电路计算机时期,核心电子元器件主要有集成电路、存储器、计算机控制器、输入/输出设备和微处理器等。
这些元器件可以实现计算机的存储、运算、控制、输入/输出等功能,使计算机更加紧凑、高效。
综上所述,计算机发展经历了模拟计算机、符号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和集成电路计算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核心电子元器件,它们可以实现计算机的数据存储、运算、控制和输出等功能,使计算机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计算机的历史

未来展望
01
技术创新持续推动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 术的不断发展,中国计算机产业将继 续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实现更 高水平的发展
03
国际化进程加速
随着中国计算机产业的不断发展,国 际化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趋势。中国将 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中 国计算机产业走向全,中国计算机产业将进一步 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 上下游企业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04
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信息 安全问题将日益突出。未来几年,中 国计算机产业将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 保护,推动信息安全产业发展
未来展望
-
THANKS!
XX生活即将结束,在此,我要感谢所有教导我的老师和陪 伴我一齐成长的同学,他们在我的大学生涯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本论 文能够顺利完成,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XXX老师,XXX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
PART 3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 段(1990年代-2000年代)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代-2000年代)
这个阶段的主要 特点是市场化、 专业化和国际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中国计算机产业得到
了快速的发展
同时,中国也开 始大量进口高性 能计算机和关键 部件,如CPU、
内存、硬盘等
中国开始生产自 己的PC机和服务 器,并逐渐应用 于政府、企业、
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
老师表示感谢!
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很大的限制
PART 2
第二阶段:自主研发阶 段(1970年代-1980年代)
介绍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介绍计算机的发展阶段计算机的发展阶段主要分为以下四个:一、第一代计算机(1946 - 1957年):电子管计算机时代1. 硬件特点- 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
电子管体积大、耗电量大、发热严重,且寿命较短。
例如,ENIAC(埃尼阿克)使用了18000多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
- 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等。
这些存储设备的存储容量小,读写速度慢。
- 输入输出设备原始。
输入主要使用穿孔卡片或纸带,输出则是通过打印机等设备,操作复杂且效率不高。
2. 软件特点- 没有系统软件,程序设计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
机器语言是由0和1组成的指令代码,编写程序非常困难,容易出错,而且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移植性极差。
汇编语言虽然比机器语言稍具可读性,但仍然需要对计算机硬件结构有深入了解才能编写程序。
3. 应用领域- 主要应用于科学计算,如军事领域中的弹道计算等。
因为当时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相对人工计算已经有了巨大的提升,能够快速处理复杂的数学计算问题。
二、第二代计算机(1958 - 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时代1. 硬件特点- 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
晶体管与电子管相比,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少、寿命长,而且工作速度更快。
这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大幅缩小,可靠性提高。
- 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存储器,其存储容量有所提高,读写速度也比第一代计算机的存储设备快了很多。
- 输入输出设备有了改进,出现了磁带机等设备,数据传输速度加快。
2. 软件特点- 开始出现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如FORTRAN(公式翻译语言,主要用于科学计算)、COBOL(面向商业的通用语言)等。
高级语言的出现使得程序编写更加方便,程序员不需要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结构就可以编写程序,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移植性大大提高。
同时,也开始有了简单的操作系统的雏形,用于管理计算机的资源。
3. 应用领域- 除了科学计算外,开始应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领域。
例如,企业中的工资计算、库存管理等方面开始使用计算机。
计算机发展历史简介

计算机发展历史简介计算机是现代科技的重要成果之一,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从计算机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一、计算机起源计算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在解决问题时就开始使用一些计算工具,如算盘、计算尺等。
然而,真正的计算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的计算机是由电子元件构成的大型机器,用于解决复杂的科学计算问题。
二、第一代计算机第一代计算机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这些计算机巨大而笨重,采用真空管作为主要的电子元件。
它们的计算速度非常慢,且需要大量的空间和能量供应。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由美国的ENIAC团队研制成功的,它占据了一个大房间的空间,重达30多吨。
三、第二代计算机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第二代计算机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出现。
这一代计算机采用了晶体管代替了真空管,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能耗大大减小,计算速度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第二代计算机的代表是IBM公司的IBM 1401。
四、第三代计算机第三代计算机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这一代计算机采用了集成电路技术,将多个晶体管集成在一个芯片上,使得计算机更加小型化和高效。
第三代计算机的代表是DEC公司的PDP-8。
五、个人计算机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个人计算机开始出现。
这些计算机采用了微处理器技术,使得计算机更加便携和实用。
个人计算机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普及,使得普通人也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娱乐。
六、互联网的普及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普及。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极大地拓展了计算机的功能。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邮件、聊天、浏览网页等活动,使得世界变得更加紧密和便利。
七、移动计算的发展21世纪初,移动计算开始快速发展。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出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各种操作和应用。
移动计算的发展使得计算机的使用更加个人化和便捷。
计算机发展阶段的划分

计算机发展阶段的划分一共有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代计算机特征是采用电子管作为主要元器件第二代计算机特征是采用晶体管作为主要器件第三代计算机特征是半导体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第四代计算机特征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管(第一阶段)-晶体管(第二阶段)--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第三阶段)--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四阶段)--智能(第五阶段)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
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
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人和计算机交流信息使用的语言称为计算机语言或称程序设计语言。
计算机语言通常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三类。
如果要在计算机上运行高级语言程序就必须配备程序语言翻译程序(下简称翻译程序)。
翻译程序本身是一组程序,不同的高级语言都有相应的翻译程序。
翻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称为“解释”。
早期的BASIC源程序的执行都采用这种方式。
它调用机器配备的BASIC“解释程序”,在运行BASIC源程序时,逐条把BASIC的源程序语句进行解释和执行,它不保留目标程序代码,即不产生可执行文件。
这种方式速度较慢,每次运行都要经过“解释”,边解释边执行。
另一种称为“编译”,它调用相应语言的编译程序,把源程序变成目标程序(以.OBJ为扩展名),然后再用连接程序,把目标程序与库文件相连接形成可执行文件。
尽管编译的过程复杂一些,但它形成的可执行文件(以.exe为扩展名)可以反复执行,速度较快。
运行程序时只要键入可执行程序的文件名,再按Enter键即可。
对源程序进行解释和编译任务的程序,分别叫作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
如FORTRAN、COBOL、PASCAL和C等高级语言,使用时需有相应的编译程序;BASIC、LISP等高级语言,使用时需用相应的解释程序。
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四个阶段

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四个阶段篇一: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制成,取名埃尼阿克(ENIAC)。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个庞然大物:重30吨,占地150平方米,肚子里装有18800只电子管。
1.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946-1958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
软件方面采用机器语言、汇编语言。
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数字计算机(1958-1964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盘。
软件方面出现了以批处理为主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
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
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
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十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一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3.第三代计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1964-1970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
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
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至数千万次)。
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通用话、系列化和标准化。
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4.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年至今)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
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始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
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伜步走向家庭。
篇二:计算机发展四个阶段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ENIAC(埃尼克),由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它的诞生宣布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四个阶段
ENIAC诞生后短短的几十年间,计算机的发展突飞猛进。
主要电
子器件相继使用了真空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
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引起计算机的几次更新换代。
每一次更
新换代都使计算机的体积和耗电量大大减小,功能大大增强,应用
领域进一步拓宽。
特别是体积小、价格低、功能强的微型计算机的
出现,使得计算机迅速普及,进入了办公室和家庭,在办公室自动
化和多媒体应用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目前,计算机的应用已扩
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可将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第四代(1971年~日前)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随着集成了上
千甚至上万个电子元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电子计算机发展进入了第四代。
第四代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是大
规模集成电路,甚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
器替代了磁芯存储器,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甚至上亿次基
本运算。
在软件方法上产生了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的思想。
另外,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微
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也在这一阶段诞生并获得飞速发展。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核心部件——微处理器的发展上,每当一款新型的微处理器出现时,就会带动微机系统的其它部件的
相应发展,如微机体系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存储器存取容量的不断
增大、存取速度的不断提高,外围设备性能的不断改进以及新设备
的不断出现等。
根据微处理器的字长和功能,可将微型计算机的功能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1~1973年)是4位和8位低档微处理器时代。
通
常称为第一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4004和Intel8008微处理器和
分别由它们组成的MCS-4和MCS-8微机。
基本特点是采用PMOS工艺,
集成度低(£4000个晶体管/片),系统结构和指令系统都比较简单,主要采用机器语言或简单的汇编语言,指令数目较少(20多条指令),基本指令周期为20~50μs,用于家电和简单的控制场合。
第二阶段(1974~1977年)是8位中高档微处理器时代。
通常称
为第二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8080/8085、Motorola公司的
MC6800、Zilog公司的Z80等,以及各种8位单片机,如Intel公
司的8048、Motorola公司的MC6801、Zilog公司的Z8等。
它们的
特点是采用NMOS工艺,集成度提高约4倍,运算速度提高约10~15
倍(基本指令执行时间1~2μs),指令系统比较完善,具有典型的
计算机体系结构和中断、DMA等控制功能。
软件方面除了汇编语言外,还有BASIC、FORTRAN等高级语言和相应的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在后期还出现了操作系统,如CM/P就是当时流行的操作系统。
第三阶段(1978~1984年)是16微处理器时代。
通常称为第三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8086/8088、80286,Motorola公司的
M68000,Zilog公司的Z8000等微处理器。
其特点是采用HMOS工艺,集成度(20000~70000晶体管/片)和运算速度(基本指令执行时间是
0.5μs)都比第二代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指令系统更加丰富、完善,
采用多级中断、多种寻址方式、段式存储机构、硬件乘除部件,并
配置了软件系统。
第四阶段(1985~1992年)是32位微处理器时代,又称为第四代。
其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80386/80486,Motorola公司的
M68030/68040等。
其特点是采用HMOS或CMOS工艺,集成度高达
100万晶体管/片,具有32位地址线和32位数据总线。
每秒钟可完
成600万条指令(MIPS,MillionInstructionsPerSecond)。
微机的
功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超级小型计算机,完全可以胜任多任务、多
用户的作业。
同期,其他一些微处理器生产厂商(如AMD、TEXAS等)
也推出了80386/80486系列的芯片。
第五阶段(1993年以后)是奔腾(Pentium)系列微处理器时代,通
常称为第五代。
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奔腾系列芯片及与之兼容
的AMD的K6系列微处理器芯片。
内部采用了超标量指令流水线结构,并具有相互独立的指令和数据高速缓存。
随着
MMX(MultiMediaeXtended)微处理器的出现,使微机的发展在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等方面跨上了更高的台阶。
2000年3月,AMD与Intel分别推出了时钟频率达1GHz的Athlon和PentiumIII。
2000
年11月,Intel又推出了PentiumⅣ微处理器,集成度高达每片
4200万个晶体管,主频1.5GHz,400MHz的前端总线,使用全新
SSE2指令集。
2002年11月,Intel推出的PentiumⅣ微处理器的时
钟频率达到3.06GHz,而且微处理器还在不断地发展,性能也在不
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