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案设计

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案设计
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1911年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伟大历史功绩,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使学生明确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高潮阶段的最顶峰,但由于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府施加压力,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从此开始了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统治。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重点分析:

1.武昌起义的背景

一是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结果;

二是四川的保路运动发展成为武装斗争,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中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武昌起义之所以成功发动,充分体现出革命士兵的英勇首创精神。因为在临近起义的时刻,起义的领导机关被破坏,起义风声泄漏,全城戒严,反动派大肆搜捕,起义领导人或在监狱,或被迫逃亡,有些还不幸被捕,甚至英勇就义。当时如果畏缩退却,延缓起义,则等于束手待毙。湖北革命党人果断地决定:立即发动起义。革命士兵的英勇首创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革命领导机关被破坏的损失,他们主动相互联络,在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武昌起义。经过奋战,终于赢得了起义的光辉胜利。

2.中华民国的成立

中国在历经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之后,终于迎来了“民国”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颁布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对辛亥革命的伟大的历史功绩的掌握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作为重点的主要内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且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难点分析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理解的难点主要在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后来无论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还是张勋复辟,都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没有逃出失

败的下场。

然而,从本质上讲,它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更为重要的是,这场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南京临时政府对待帝国主义的政策和态度

限于认识能力,学生不易理解该政权的对外政策及其与辛亥革命的反帝性质之间的关系。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表现得十分软弱。它不敢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甚至还不惜以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和保护列强在华的各种权利、利益等为条件,寻求帝国主义的承认与支持。尽管如此,由于革命党人致力于推翻“洋人的朝廷”,所以,南京临时政策仍不失为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辛亥革命不失为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南京临时政府的上述对外政策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的典型表现,也是由当时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教法建议

关于“中华民国的成立”

教师应讲清基本历史要素,时间: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国旗:五色旗(红黄兰白黑——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公元纪年(1912为中华民国元年):成立临时参议院。重点讲解中华民国的性质是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南京临时政府的人员构成、从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的革命措施以及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方面来分析。同时指出,革命政府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建议教师边设问,边讲述:首先,关于辛亥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确定革命性质的标准:由哪个阶级领导?推翻哪个阶级的统治?建立哪个阶级的专政?其次,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可根据教材内容分析,从三个方面:国内政权和政治体制的变化;人民的权力和观念;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适当提示其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最后指出辛亥革命的教训:辛亥革命的失败不仅体现在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更主要地表现在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进而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关于“南京临时政府对待帝国主义的政策和态度”

教师可以补充指出:革命党人所采取的措施中的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斗争,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可设问:有一个人被称为:(1)中国国民党国父;(2)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3)20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你知道他是谁吗?教师指出:孙中山领导了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讲授新课

一、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

面对轰轰烈烈的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惊恐万状,急忙调动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这就造成湖北守备空虚,为湖北革命党人提供了发动起义的绝好机会。湖北地区,革命基础较雄厚。当地16000多名湖北新军中,参加革命组织的占2/5。这为革命党人发动起义积蓄了力量。1911年9月底,他们在武昌设立起义总部,布署起义。10月9日,因革命党人不慎,起义计划泄露;次日,起义总部又被破坏,军警到处搜捕革命党人。在失去指挥机关的紧急情况下,革命党人自行联络,自发起义了。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占领了武昌。接着,驻汉阳、汉口的新军也先后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因为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故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2、湖北军政府成立和各省的响应

10月11日,武昌城内的战斗一结束,起义军就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做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并签发安民告示。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清政府陷于土崩瓦解的局面。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随着武昌起义成功和各省的纷纷响应和独立,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共和政府。1911年12月,各省代表齐集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黎元洪为副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并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交待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其换算方法)接着,又成立了参议院。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南京临时政府建立起来了。

2、《临时约法》的颁布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展示《临时约法》的史料)(并阅读约法的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政府组织机构和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东山再起

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看到清政府已难以维持,便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选中袁世凯,作为其侵华的新工具。与此同时,面对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清政府也不得不起用袁世凯,利用其控制下的北洋军维系清王朝的统治。这样,袁世凯就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乘革命势力迅猛发展之机,迫使清政府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掌握了清朝的军政大权。

2、南北和谈和清帝退位

袁世凯掌权以后,对革命党人采取了一打一拉的狡猾伎俩。他一方面派兵攻打武汉,占领汉口、汉阳,对革命势力进行武力威胁;另一方面,又在帝国主义配合下,派人南下和谈,利用革命党人的软弱,采用欺骗的手段,诱使其交出政权。1912年1月,孙中山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夹击和革命阵营内部妥协派的压力下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绝对赞成共和,就可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袁世凯在得到革命势力同意让权的保证后,又回过头来对清皇室施加压力,武力逼宫,迫使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新大总统到南京就职等条件。为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故意在北方制造紧张局势,迫使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在共和国的招牌下,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埋葬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树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其功不可没。但是,由于这次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十分软弱,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在关键时刻向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妥协,致使革命果实落入了袁世凯手中,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和特权丝毫没有触动,地主买办的权势依然存在,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均未完成。

(小结)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长期进行革命宣传和斗争的结果。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辛亥革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表明了资产阶级无力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1911)

2、湖北军政府成立和各省响应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1912)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东山再起

2、“南北和谈”和清帝退位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四、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辛亥革命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 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委曲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辛起步进程中的严重环节。它推翻了统泊中国几千年的开放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是它最终结出的硕果。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2、学情:学生对于辛亥革命了解比较少,但对孙中山通过影视剧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以此为切入点,以孙中山的早期活动为主线,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意义,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刻,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创意:①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 ②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归纳列表法 课后记: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5分钟) 复习:①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领导者是谁?(“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②谁在宣传维新运动的过程中起到严重作用?他的译著是?(严复;《天演论》)③宣布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开放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整个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胜利,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讲授新课】:(25分钟) xx早期的革命活动: 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 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孙中山,从而对他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孙中山,宏伟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学医。 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领导发动革命起义;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组国民党;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

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学案: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素养形成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 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 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 意义。 1.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武昌起义爆发的必 然性。 2.构建时间轴,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武昌 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等史实。 3.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从“历 史解释”角度认识其特点和意义。 4.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辛亥革命在近代中 国历史上的丰功伟绩。 武昌起义 1.条件 (1)经济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章炳麟、陈天华、邹容等人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基础: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5年,又在东京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2.酝酿 (1)军事起义: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中做宣传组织工作。 (3)有利条件: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四川镇压起义,湖北防务空虚。 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果断起义,占领武昌。

中华民国成立 1.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内容 ? ?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 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选举、被选举权。 ②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③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2)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结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 ? ? ?①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势力强大。 ②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2)过程 ? ? ?①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次日通电赞成共和, 孙中山提出辞职,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②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 2.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功绩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4)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概念阐释——清末“新政” 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打击甚大,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概念阐释——预备立宪 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宪政指的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清政府的预备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辛亥革命 优秀教案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的史实。 2.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 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导入1(图片式导入)每逢新中国的重大节日或隆重庆典,天安门广场都要摆放孙中山的巨幅画像。这幅高6.18米、宽5.24米、重约1吨的巨幅画像是依据孙中山20世纪20年代摄于上海的照片绘制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这一形式一直保持了下来,并且还将继续下去。孙中山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问题。 导入2(情境式导入)多媒体展示中山陵风景图片。同学们知道这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在哪里吗?长眠于此的世纪伟人指的是谁?此景点为南京中山陵,伟人是孙中山。毛泽东称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何以赢得如此高的赞誉?那是因为在100多年前,一场震惊中外的革命——辛亥革命。什么是辛亥革命?它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 二、课堂探究 板块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分组讨论:(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武装起义? (2)这些起义的后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举行萍浏醴起义。1907年光复会会员徐锡麟举行安庆起义;1907年,孙中山与黄兴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在广州举行起义。1911年4月,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 (2)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过渡语:孙中山等人举行了一系列起义失败后,他们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举行了更大规模的起义——武昌起义,这次起义的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板块二:武昌起义 阅读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文学来源于生活。鲁迅小说《阿Q正传》里描述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可怜可悲的中国最底层的百姓形象,他想投靠革命,把自己的辫子绕起来用一根筷子别在头顶,最后却落得被处死的悲惨下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2)根据材料二,鲁迅眼里的辛亥革命成效如何? (3)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评价辛亥革命?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 答案:(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现状,或辛亥革命没有能够给中国百姓带来福音等。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推动历史的进步;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中国百姓依旧在水深火热中挣扎。评价历史事件要多方寻找资料,力求全面,不能武断下结论,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 结束语: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成为光辉的现实。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 【板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第 15 课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辛亥革命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 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b5E2RGbCAP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p1EanqFDPw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 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DXDiTa9E3d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 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RTCrpUDGiT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爆发原因)
社会背景: 1、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 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5PCzVD7HxA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 62 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 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jLBHrnAILg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 63 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 年 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完整版)《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 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 2.新授(教学内容)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 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图二:外债剥削压榨得中国人民无法生活图。图三:列强瓜分中国图。 慈禧与她的上谕:“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投影:材料一: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资本总额达1亿多,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材料二: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资…… 材料三:同盟会及三民主义。 材料四:清政府新政图及内容。 材料五:黄花岗起义图 材料六:四川保路运动图 [合作学习]:当时中国是否具备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条件? [学生感悟]:通过分析处理,学生认识到经过革命党人的长期宣传与不懈努力,革命所爆发的经济、阶级、思想、组织与军事等基础以及外部有利时机都已具备,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已经一触即发。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供了几则材料及图片,认真分析了当时中国爆发革命所应当具有的条件及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学习一个材料,提升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之能力。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投影:革命过程形势图 教师讲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短短三天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之后全国闻风响应,全国有十多个省份宣布独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但建

第15课 辛亥革命[岳麓版]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课标解读】 辛亥革命有广义、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理解一般指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所以应掌握革命党的建立、武装起义、思想宣传、武昌起义。通过轻敌推诿,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意义,认识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原因: ①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来挽救统治危机。 2.条件: (1)组织基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在东京成立。 ①性质: ②纲领: (2)思想基础: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后,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围绕要不要, 要不要等问题展开思想论战,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在宣传的同时,还多次发动。其中1911年发动的起义最为有名。 二、经过 1.爆发:武昌首义 (1)概况:年10月10日,和率先发难,武昌起义爆发。(2)结果:起义胜利后,成立,推举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 (3)影响:武昌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短短一个月,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许 多地区也发生了响应武昌起义的革命运动。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2.高潮 (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 成立,以为国旗。 (2)颁布《》:年3月颁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 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3)帝制的终结:1912年2月,下诏退位,清王朝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三、结果及意义 1.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原因: ①袁世凯手握重兵,具有一定的政治资本; ②资产阶级的弱性和妥协性; ③的涣散,立宪派和旧官僚的破坏; ④帝国主义的支持。 2.意义: ①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革命; ②作用: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 此,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影响: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思考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知识拓展】 1.如何全面分析和评价三民主义? 所谓“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因为,清政府此时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主义”反对的是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整个满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客观上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 “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的内容,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的内容,即试图解决土地问题,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其具体方法是,由国家统一核定地价,“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经过,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性质;能说出1912年元旦这一天的重要性,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概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情况;能分析说明武昌起义很快取得胜利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性质、伟大功绩和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归纳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使学生认识到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的性质,使学生认识到它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明白由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使学生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在初中就接触过“辛亥革命”,那么,那位同学能用一两句话给大家说说什么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一、武昌起义 阅读教材P62的内容,请同学们说说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也就是背景有哪些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不断加紧侵略,甚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在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大500多个,其中8次主要赔款达19亿银元,相当于清政府19年财政收入的19倍。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厚颜无耻的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各国志欢心!”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和不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3课-五四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 【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目标】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 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歌词中对五四运动高度评价,说“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五四运动是怎样发生的?它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当代青年应如何弘扬五四精神?让我们一起步入今天的历史课堂。 【新课探究】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社会背景 (1)基本原因 【材料链接】 材料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侵占胶济铁路和青岛等地。 1915年初,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几乎全部接受了“二十一条”,实际上也就承认了日本在山东霸占的权益。 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之后,大量向日本借款,以扩充自己的实力。日本乘机提出在山东驻军的侵略要求,段祺瑞政府竟表示“欣然同意”。 材料二北洋政府对人民的压榨:1912-1919年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印花税增加了6倍。 材料三1916-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债权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为担保。 【总结归纳】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际,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一度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此时的中外矛盾集中体现在中日矛盾上;另一方面,北洋政府实行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掠夺人民的反动政策。这些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原因。 (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失败后,为了继续探索新的道路以求得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是生机勃勃的、前进的、革命的。这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3)指导思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问题探究】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辛亥革命教案7人民版优秀教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辛亥革命》教案 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了解辛亥革命的整体过程,知道民主共和的特点,认识辛亥革命伟大的历史意义。 . 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综合分析和客观评价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学会与人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 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通过本节课学习,掌握解读材料、评价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伟大功绩。 .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华民国成立及辛亥革命的意义。 难点:民主共和观念是否深入人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作为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的孙中山先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中山先生那彪炳千秋,永载史册的丰功伟绩。 让我们重新回到那个“追求民主的峥嵘岁月” 。 第一篇:追求民主的峥嵘岁月(背景) 教师:孙中山先生是在怎样一种社会状况下,走上革命道路的? . 背景 请大家仔细观察《列强瓜分中国》的漫画,从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阅读史料,清政府是如何应对这种政治局面,结果如何? 教师:自近代以来,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清政府曾经屡次尝试,几番自救, 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些改革的失败一方面证明整个封建王朝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而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那就是民主。于是,就在清政府垂死挣扎的时候,一群先

进的中国人毅然决然的走上了追求民主的道路,这其中的突出代表就是——孙中山。 . 孙中山及革命党人的活动 结合教材及所学内容,完成大屏上的大事记年表。 学生活动:角色体验】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孙中山先生慷慨激昂的演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结合所学内容,你能否再现孙中山先生的演讲。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准备,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扮演孙中山先生发言。 解读一】三民主义 教师:正如大家所述,在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中,孙中山阐述了自己的革命思想。 大屏上的十六个字是孙中山先生亲笔书写的。三民主义与十六字纲领具有怎样的联系呢?其内涵如何理解? 请问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什么?理由是什么?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教师:一种革命思想的产生与传播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反对与抵制。于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展开了激烈论战。他们论战的核心是什么?结果怎样? 教师:就在孙中山为革命奔走宣传的同时,国内革命志士发动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黄花岗起义。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起义的情况。 教师:虽然,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正是有了这星星之火,才形成了后来燎原全国之势。终于在年,武昌起义的枪声划破夜空,取得了重大胜利,迎来了“推翻专制的千年剧变”。是谁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第二篇:推翻专制的千年剧变(经过) 请大家观看视频,同时填写《学案》上的表格。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作为第四单元第13课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但它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客观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愈挫愈奋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辛亥革命的结局及其历史意义的认识。 三、教法简介 1、情境教学: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历史。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彼此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表格、图示法: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重要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开国大典》油画,设问导入(请问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身上穿的是什么服装?这

教案第9课辛亥革命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

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学生回答:略 7.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板书设计?

教案第9课辛亥革命

第9课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时间领导者起义1906 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1907 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

辛亥革命教案

第13 讲:辛亥革命。 高考考纲:辛亥革命的背景;《临时约法》;从多元史观的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课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高中历史做非选择题的基本方法:先看问题,弄清几问,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明确时间,划分意思。调动知识,按问书写。调理清晰,组织语言。多多益善,试论结合。 新课导入:,,,百年历史,三大伟人,三次巨变。为首的革命党人实现了第一次巨变。 解释辛亥革命的概念: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国的全过程。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1911 年武昌起义。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 为什么20 世纪初,以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掀起一场旨在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的辛亥革命? (一)材料1 :辛亥革命前,500 多个不平等条约中,仅从《条约》到《辛丑条约》的8 次主要赔款,就被勒索19亿多银元,相当于1901 年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6 倍。 ——人民日报2001年10月9日 材料2: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大后感到再也不 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 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容 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剥削人民。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材料3:20 世纪初,民族资本 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1901 年至1911 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 多家,资本总额1 亿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材料4: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 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 《吴玉章回忆录》 (1)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背景。(分组讨论,用时 3 分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 日占领三镇。随后, 成立军政府,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 改为黄帝纪元,国号为“中华民国” 。各省纷纷响应,到11 月下旬,全国 有十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 (二)自学填空:(在课本上画出来,用时1分钟) 临时政府成立: (1)时间: (2)总统: (3)国旗: 4)国都:

高中历史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萨拉族自治县银川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 人民版教学设计:32辛亥革命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二节指的是辛亥革命,七核心内容是辛亥革命,理解它的关键是知道辛亥革命的大致经过,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教训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生在初中阶段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还与政治学科联系紧密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在本册书内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影响和教训,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近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的具体国情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定位:知道辛亥革命,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及教训。 2、目标解析:知道辛亥革命,就是要知道辛亥革命的时间和大致的过程,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就是要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具体的内容、性质和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作用。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及教训,就要通过对辛亥革命进行具体的分析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影响以及革命失败给中国民主革命的教训。 三、教学问题与诊断分析 本课知识跨度大,学生不容易掌握,因此要让学生把握基本线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革命的过程与成就理解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一座里程碑。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比较熟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武昌起义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大致的概况。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问题1: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问题2:武昌起义的概况。 例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 A.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B.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C.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开辟独立发展的道路 D.清末新政的破产

2015-2016学年岳麓版必修一 第15课 辛亥革命 教案

2015-2016学年岳麓版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式: 1、学案导学。 2、教具准备:多媒体 3、采用情境设置、设题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由浅入深,有难而易,步步推进。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请欣赏另类的歌词《最近比较烦》 ——1901年“慈禧太后”自叹调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 总觉得活得越来越没有尊严 我想我还是不习惯 从逃亡西安到把《辛丑条约》来签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 总觉得大清的国运一天不如一天 泥腿子们造了反,八国鬼子又犯边 我也许真要把大清江山玩了完 请回答:为何歌词中说“总觉得大清的国运一天不如一天”? 学生回答后总结导入:并展示课标要求,并对课标做一简单解读。 (讲授新课):结合学案上的探究思考题讲解。 探究一:有人把20世纪初的清政府比喻成一座即将倒塌的老屋,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如果你是一位建筑工程师,你认为这座房子还有修补的可能吗?为什么? 20世纪初针对清政府的“房屋维修意见书”

高一历史新人教必修一学案 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同盟会 2、要求学生掌握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 3、要求学生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 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三、难点目标: 1、辛亥革命的意义?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失败的教训 【自主学习】 一、辛亥革命 1、条件 (1)经济: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革命知识分子宣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3)组织: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②1905年,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中国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的阶段. (4)军事:同盟会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进入高潮。 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工作,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5)时机:1911年的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告捷。 3、高潮 (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①目的:巩固共和政体和限制袁世凯的权利。 ②内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平等;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平等;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制内阁 ③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结局 (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2)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 5、历史意义 (1)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王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 (3)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措施,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4)促进了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移风易俗和社会观念的更新。【合作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