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案设计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 辛亥革命教案第13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重点一.辛亥革命暴发缘故二.《临时约法》三.评判辛亥革命(二)教学难点一.三民主义二.袁世凯篡权三.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知识结构一.武昌起义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的签定,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基础:清政府接踵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改革,客观上增进了资本主义的进展。
3阶级基础: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进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斗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被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
②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③闻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集体和同盟会的成立。
①兴中会a成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b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合众政府”。
地位: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集体。
d阻碍:民主革命集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显现。
②同盟会a成立:190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焦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
b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
机构: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机关刊物为《民报》。
d地位: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例题:在20世纪初显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因为它[答案]DA.成立时刻早B。
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实现了所有革命集体的大联合D。
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解析]此题要紧考查对“政党”概念的明白得。
政党具有的条有:是不是有明确的政治纲领、组织系统和党的领导人。
选项A不能说明缘故;选项B是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之一;选项“所有革命集体的大联合”不必然具有政党形成的大体条。
6武装预备:一系列武装起义。
①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场伟大的革命——辛亥革命爆发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1)武昌起义:介绍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4.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觉醒,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为国家、民族利益奋斗的仁人志士的崇高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练习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2.练习形式:选择题、简答题等。
3.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4.课堂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解、学生互动等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4.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有哪些?
(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3)你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后的历史发展,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切勿抄袭。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篇一: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篇二: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62页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63页(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a、时间:1905年b、地点:日本东京c、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d、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e、主要领导人: 孙中山、黄兴f、机关刊物:《民报》g、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h、意义: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一、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
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
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
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2.新授(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
辛亥革命教案(高中)

辛亥革命教案(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第13课辛亥革命一、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
通过影视媒体对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孙中山较为感兴趣,但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背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的爆发、中华民国成立的简况;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了解并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经过和原因。
培养学生阅读、识记、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①运用情景材料、影音资料、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②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③通过历史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④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让学生体会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而要倍加珍惜。
②学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③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努力、不断拼搏。
④通过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体会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逐渐感悟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必须团结起来,否则无法战胜中外反动势力基本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孙中山辞职、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评价辛亥革命。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教学用具:多媒体演示。
历史必修1第13课 辛亥革命(含教案预习案探究案课后练习及答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准备——爆发——结果。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清朝的“新政”与“预备立宪”;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人物;兴中会与同盟会;武昌首义。
2.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2.能力目标:理解:1.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复杂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重大事件的背景。
2.体会南京临时政府作为资产阶级政府的特色。
运用:就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变迁,对辛亥革命前后进行比较和思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1.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2.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四、学情分析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教学设计11: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材分析】对本单元来说,辛亥革命承接了前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又后启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要的组成部分,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里程碑。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建立中华民国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难点: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经过,认识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性历史巨变呢?新课讲授一、武昌起义【问题探究1】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条件二、中华民国成立2、《临时约法》①时间: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学.科网②内容:a.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主权在民原则,否定了君主专制)。
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平等原则);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c.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三权分立原则)。
d.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③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问题探究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封建社会法律规定比较【问题探究3】阅读P64【历史纵横】和下列材料,你发现什么问题?【问题探究4】你赞成哪种观点?甲: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乙: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的教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1、条件:
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 命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
2、思想武器: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3、两个中心: 上海、东 4、三个思想家: 京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客观促进)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 午战争后登上了历史舞台(戊戌变法等)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条件、 武器、中心、代表)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 发
1、背景与条件(……)
2、革命爆发( 1911.10.10 )
说明了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 发
1、背景与条件
2、革命爆发( 1911.10.10 )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的高 潮
1、中华民国的成立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时间: 1912年1月1日 总统: 孙中山 国旗: 五色旗 国都: 南 京 纪元: 公 历,民国纪年
3、辛亥革命的失败
1)表现: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资 2)原因: 主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3、辛亥革命的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教案教学目标1911年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伟大历史功绩,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使学生明确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高潮阶段的最顶峰,但由于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府施加压力,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从此开始了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统治。
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重点分析:1.武昌起义的背景一是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结果;二是四川的保路运动发展成为武装斗争,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中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武昌起义之所以成功发动,充分体现出革命士兵的英勇首创精神。
因为在临近起义的时刻,起义的领导机关被破坏,起义风声泄漏,全城戒严,反动派大肆搜捕,起义领导人或在监狱,或被迫逃亡,有些还不幸被捕,甚至英勇就义。
当时如果畏缩退却,延缓起义,则等于束手待毙。
湖北革命党人果断地决定:立即发动起义。
革命士兵的英勇首创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革命领导机关被破坏的损失,他们主动相互联络,在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武昌起义。
经过奋战,终于赢得了起义的光辉胜利。
2.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国在历经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之后,终于迎来了“民国”的建立。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颁布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对辛亥革命的伟大的历史功绩的掌握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作为重点的主要内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不仅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且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难点分析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理解的难点主要在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后来无论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还是张勋复辟,都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没有逃出失败的下场。
然而,从本质上讲,它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更为重要的是,这场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南京临时政府对待帝国主义的政策和态度限于认识能力,学生不易理解该政权的对外政策及其与辛亥革命的反帝性质之间的关系。
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表现得十分软弱。
它不敢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甚至还不惜以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和保护列强在华的各种权利、利益等为条件,寻求帝国主义的承认与支持。
尽管如此,由于革命党人致力于推翻“洋人的朝廷”,所以,南京临时政策仍不失为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辛亥革命不失为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南京临时政府的上述对外政策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的典型表现,也是由当时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教法建议关于“中华民国的成立”教师应讲清基本历史要素,时间: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国旗:五色旗(红黄兰白黑——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公元纪年(1912为中华民国元年):成立临时参议院。
重点讲解中华民国的性质是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南京临时政府的人员构成、从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的革命措施以及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方面来分析。
同时指出,革命政府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建议教师边设问,边讲述:首先,关于辛亥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确定革命性质的标准:由哪个阶级领导?推翻哪个阶级的统治?建立哪个阶级的专政?其次,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可根据教材内容分析,从三个方面:国内政权和政治体制的变化;人民的权力和观念;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适当提示其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最后指出辛亥革命的教训:辛亥革命的失败不仅体现在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更主要地表现在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
进而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关于“南京临时政府对待帝国主义的政策和态度”教师可以补充指出:革命党人所采取的措施中的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斗争,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可设问:有一个人被称为:(1)中国国民党国父;(2)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3)20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
你知道他是谁吗?教师指出:孙中山领导了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讲授新课一、武昌起义1、武昌起义面对轰轰烈烈的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惊恐万状,急忙调动湖北新军入川镇压。
这就造成湖北守备空虚,为湖北革命党人提供了发动起义的绝好机会。
湖北地区,革命基础较雄厚。
当地16000多名湖北新军中,参加革命组织的占2/5。
这为革命党人发动起义积蓄了力量。
1911年9月底,他们在武昌设立起义总部,布署起义。
10月9日,因革命党人不慎,起义计划泄露;次日,起义总部又被破坏,军警到处搜捕革命党人。
在失去指挥机关的紧急情况下,革命党人自行联络,自发起义了。
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占领了武昌。
接着,驻汉阳、汉口的新军也先后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因为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故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2、湖北军政府成立和各省的响应10月11日,武昌城内的战斗一结束,起义军就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做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并签发安民告示。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
清政府陷于土崩瓦解的局面。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1、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随着武昌起义成功和各省的纷纷响应和独立,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共和政府。
1911年12月,各省代表齐集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黎元洪为副总统。
1912年元旦,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并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交待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其换算方法)接着,又成立了参议院。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南京临时政府建立起来了。
2、《临时约法》的颁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展示《临时约法》的史料)(并阅读约法的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政府组织机构和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袁世凯东山再起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看到清政府已难以维持,便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选中袁世凯,作为其侵华的新工具。
与此同时,面对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清政府也不得不起用袁世凯,利用其控制下的北洋军维系清王朝的统治。
这样,袁世凯就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乘革命势力迅猛发展之机,迫使清政府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掌握了清朝的军政大权。
2、南北和谈和清帝退位袁世凯掌权以后,对革命党人采取了一打一拉的狡猾伎俩。
他一方面派兵攻打武汉,占领汉口、汉阳,对革命势力进行武力威胁;另一方面,又在帝国主义配合下,派人南下和谈,利用革命党人的软弱,采用欺骗的手段,诱使其交出政权。
1912年1月,孙中山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夹击和革命阵营内部妥协派的压力下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绝对赞成共和,就可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
袁世凯在得到革命势力同意让权的保证后,又回过头来对清皇室施加压力,武力逼宫,迫使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
接着,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新大总统到南京就职等条件。
为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故意在北方制造紧张局势,迫使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袁世凯在共和国的招牌下,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埋葬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树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其功不可没。
但是,由于这次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十分软弱,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在关键时刻向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妥协,致使革命果实落入了袁世凯手中,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和特权丝毫没有触动,地主买办的权势依然存在,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均未完成。
(小结)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长期进行革命宣传和斗争的结果。
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
辛亥革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表明了资产阶级无力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板书设计: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一、武昌起义1、武昌起义(1911)2、湖北军政府成立和各省响应二、中华民国的成立1、中华民国成立(1912)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袁世凯东山再起2、“南北和谈”和清帝退位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四、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