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皮炎疾病研究综述及治疗药物概况

合集下载

放射性皮炎诊断与治疗PPT

放射性皮炎诊断与治疗PPT

保持安全距离:在放 射性工作环境中,保 持与放射源的安全距 离,降低辐射暴露风 险。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 体检,监测身体辐射 暴露情况,及时发现 并处理放射性皮炎问 题。
定期进行皮肤检查
定期检查皮肤,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辐射环境中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心理治疗:对于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病情恢复
放射性皮炎的护 理与康复
皮肤护理要点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使用温和的护肤品,避免刺激皮肤 避免阳光直射,减少紫外线伤害
保持皮肤湿润,避免干燥和脱皮
定期检查皮肤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问 题
饮食调整建议
增加富含 维生素C的 食物,如 柑橘类水 果、草莓、 猕猴桃等
增加富含 维生素E 的食物, 如坚果、 种子、植 物油等
增加富含 锌的食物, 如牡蛎、 贝类、瘦 肉等
增加富含 硒的食物, 如大蒜、 洋葱、蘑 菇等
避免辛辣 刺激性食 物,如辣 椒、胡椒、 芥末等
避免高糖、 高脂肪食 物,如蛋 糕、糖果、 油炸食品 等
康复锻炼指导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睡眠等 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瑜伽等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立,适当休息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和抑郁
放射性皮炎的诊断与治 疗
汇报人:
பைடு நூலகம்
目录
护理人员
01
放射性皮炎概述
02
放射性皮炎的预防措 施
03
放射性皮炎的治疗方 法
04
放射性皮炎的护理与 康复
05
放射性皮炎的并发症 及处理
06
护理人员:XX 医院-XX科室XX

放射性皮炎的防治进展

放射性皮炎的防治进展
用 贝复 济 治 疗 12例 鼻 咽 癌 放 疗 患 者 取 0
溃疡、 出血 、 坏死 , 成放疗 暂停 或 中断 , 造 同时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 患者带来 生 给
理心理上 的影响 , 至 导致疾 病 的进展 , 甚 所 以, 研究 有 效 的 防 治 方 法 是 必 需 的 。 本 文 对 放 射 性 皮 炎 的研 究 进 展 进 行 论 述 , 为
抗癌联盟 ( IC) U C 急性放 射反应评分标 准
评定放射性 皮 肤损 伤程 度 : ①0度 : 变 无 化 ; I度 : ② 滤泡 、 轻度红斑 、 干性脱皮 、 出
常护理 , 局部用药等 因素 。放射剂量是影 响放射性皮炎严重程度的决定性 因素 , 一 般放疗越到后 期 , 出现 的反应 越 明显 。 其
放 疗 患 者 的 日常 护 理 尤 为 重 要 , 于不 当 由
的护理 很容 易 导致 放 射部 位 的 破溃 , 感 染 , 而 直接 影 响其 预 后 , 涛 明 确 指 从 王 出… , 做好放射 野皮 肤 的清 洁护 理 , 少 减 对皮肤的摩擦 , 时、 及 细致 地观 察放射 野 皮肤的变化 , 都是非常关键 的。
现红斑及其 以上 的放射性皮炎 , 尤其是放 疗后 期 当照 射剂 量 达 3 0~4 G 时, 出 0 会 现不 同程 度的放射性皮 炎的表现 , 轻者引
起皮 肤疼痛 、 痒 、 斑 ; 者引 起水 肿 、 刺 红 重
过度的细胞凋 亡 , 而 引起 皮肤 损伤 , 从 谷
庆 阳等 通 过 研 究 证 实 了 这 点 。 而 且 急
性放射性皮肤 损伤 主要发 生在真 皮和皮 下血管 , 引起真皮小 动脉内皮 细胞及平 滑 肌肿胀 , 并有空泡 形成 , 形成 表皮 下张 力

放射性皮炎的中医防治进展

放射性皮炎的中医防治进展

放射性皮炎的中医防治进展摘要】放射疗法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人体的正常组织,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红斑、干反应、湿反应、溃疡等。

放射性皮肤损伤治疗难度较大且自愈的可能性很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放射性皮炎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越来越多地得到国内外医学专家的认可和关注,本文总结中医药近五年治疗放射性皮炎的方法,以找出更有效的中药运用于临床,提高放射性皮炎的治疗水平。

【关键词】放射保护剂放射性皮肤损伤研究进展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约有70%的恶性肿瘤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性治疗。

而放疗既可杀伤肿瘤细胞又可抑制其增殖,同时对人体正常组织也有损伤,特别是当放射野在皮肤较薄,汗腺和皮脂腺分泌较活跃的颈部、腋窝、腹股沟、会阴等处时,更易致放射性损伤,约87%的放疗患者会出现红斑及其以上的放射性皮肤反应[1],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红斑、干反应、湿反应、溃疡等。

放射性皮肤损伤不同于一般的烧伤和溃疡,射线直接作用于皮肤及其深部组织细胞,发生渐进性退变和坏死,而且迁延时间长,最终形成广泛纤维化。

同时,微血管和小血管内皮细胞也受到损害,引起血管内膜炎,导致内膜增厚,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等局部缺血性改变,故坏死呈进行性,一旦溃疡形成很难有健康肉芽组织形成和血管网的新生,自愈的可能性很小。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影响放疗计划的顺利执行。

除常规的护理以外,药物是放射性皮炎防治最主要的手段。

目前,临床上用于预防和治疗放射性皮炎的药物较多,包括激素类、维生素类、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等,如比亚芬、贯新克、金因肽、贝复济等, 但上述药物因疗效不确切,或价格昂贵,临床用药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需要探讨出更有效的防治措施应用于临床。

而中医药治疗放射性皮炎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越来越多地得到国内外认可和关注,现将国内近5年中医药防治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研究报道综述如下:中医学认为放射线是“火热毒邪”,放射性皮炎是由于热邪伤阴,引起热蕴肌腠脱屑、搔痒、溃疡、血热产生红斑、血瘀致色素沉着、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而致灼痛,属中医学“烧伤”范畴,《医宗金鉴》:“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说明体表溃疡的形成系热、火、毒、湿所致。

放射性皮炎的临床防治及护理现状

放射性皮炎的临床防治及护理现状

放射性皮炎的临床防治及护理现状作者:覃英(综述) 陈英(审校)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年第08期[摘要]放射性皮炎是恶性肿瘤放疗最常见的副反应,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中断放疗,使治疗效果受到影响,近年来放射性皮炎的防治方法及护理有了很多新的进展,现将放射性皮炎的防治研究及护理现状做一综述,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放射治疗;放射性皮炎;防治;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4-187-02放射治疗(放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放射性皮炎是放疗最常见副反应,约87%的放疗患者会出现红斑或更严重的放射性皮肤反应,其中中、重度放射性皮炎的反应率为10%-15%,严重的放射性皮炎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中断放疗,影响治疗效果。

放射性皮炎防治与护理密切相关,近年来,临床采用多种方法防治放射性皮炎,取得较大的进展,现将防治及护理情况综述如下:1放射性皮炎发生机制及分级标准1.1发生机制在接受放射治疗后,放射线使细胞产生氧化根自由基R,它作用于DNA酶及细胞质膜,造成细胞损伤。

使断裂的DNA分子得不到修复,细胞增殖受抑制,细胞坏死,从而引起血管受损后微循环障碍,进而发生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不良,最终导致皮损。

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病人在放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放射性皮肤反应,皮肤损伤会引起局部疼痛,出血甚至感染。

1.2分级标准根据RTOG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分级标准,可将放射性皮炎分为五级:0级为照射野皮肤无反应;I级为干性脱皮,皮肤发红、脱发、无汗;Ⅱ级:为鲜红色红斑、片状湿性脱皮、中度水肿;Ⅲ级:为严重湿性脱皮、融合大片、凹陷性水肿;IV级;皮肤出现溃疡、出血、坏死。

2药物预防及治疗2.1药膏类2.1.1比亚芬(三乙醇胺乳膏)三乙醇胺的独特水包油性乳膏,可以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帮助自我修复,通过改变白细胞介素I和白细胞介素Ⅵ之间的比例,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增加胶原的合成,有学者研究表明比亚芬治疗放射性皮炎能有效降低或延缓放射性皮炎的发生、发展。

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机制及药物防治现状

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机制及药物防治现状

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机制及药物防治现状戚霞露;吴亮;张陆勇【摘要】放射性皮炎是肿瘤放疗过程中十分常见的并发症,会导致放疗中断,影响放疗效果。

近年来对放射性皮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有了很多新的进展,现将放射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和药物防治研究做一综述,为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期刊名称】《药学研究》【年(卷),期】2017(036)007【总页数】3页(P417-419)【关键词】放射治疗自由基放射性皮炎抗氧化剂【作者】戚霞露;吴亮;张陆勇【作者单位】[1]中国药科大学,江苏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9 [2]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新药筛选与药效学评价中心,广东广州510006;;[1]中国药科大学,江苏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9 [2]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新药筛选与药效学评价中心,广东广州510006;;[1]中国药科大学,江苏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9 [2]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新药筛选与药效学评价中心,广东广州510006;[1]中国药科大学,江苏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9 [2]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新药筛选与药效学评价中心,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8恶性肿瘤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肺癌和胃癌的发病率近几年急剧上升。

放射线治疗简称放疗,是利用各种放射线照射肿瘤,以杀灭癌细胞的方法,约有40%的癌症可以通过放疗根治。

但是尽管现代放疗技术在不断改进,放疗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的会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引起一系列的副反应。

其中,放射性皮炎是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之一,常常表现为红斑、脱皮、水肿、出血、引发感染等[1-2]。

放射性皮炎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会导致放疗进程中断,影响肿瘤的治疗效果[3]。

1.1 细胞生物学机制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基底细胞作为表皮干细胞,通过不断增殖产生新生细胞向表层迁移、分化,从而形成表皮的各层细胞。

放射性皮炎软膏的皮肤刺激性及临术疗效观察

放射性皮炎软膏的皮肤刺激性及临术疗效观察

放射性皮炎软膏的皮肤刺激性及临术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放射性皮炎软膏对家兔的皮肤刺激性,临床治疗放射性皮炎疗效。

方法采用家兔完整性皮肤和破损性皮肤进行皮肤刺激性实验。

放射性皮炎治疗,采用研究组57例,对照组40例(湿润烧伤膏),并将治疗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放射性皮炎软膏在72h内完整性皮肤刺激性积分为“0”,破损性皮肤刺激性积分为“1”,平均分值为“0.33”。

临床治疗放射性皮炎结果为:放射性皮炎软膏总好转率为93%,湿润烧伤膏总有效率为80%。

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临床应用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结论放射性皮炎软膏对皮肤无刺激性,且临床治疗放射性皮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放射性皮炎软膏皮肤刺激性临床疗效放射性皮炎放射性皮炎软膏为自行研制的院内制剂,由冬青叶、紫草、黄柏等药物组成,具有凉血、活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临床用于放射性皮炎的治疗,并取得较好效果。

本文就放射性皮炎软膏对家兔皮肤刺激性和临床治疗57例放射性皮炎的结果报道如下:1 放射性皮炎软膏的制备1.1 处方组成冬青叶500g、紫草120g、黄柏60g、麻油1000ml, 蜂蜡适量。

1.2 制备取越冬的冬青叶500g洗净,放阴凉通风处晾干,用剪刀剪成约0.025m2的碎片备用,再将紫草、黄柏切成1cm长的小段备用,制备时先将紫草、黄柏放入麻油中用文火炸成黄色,然后再放入冬青叶继续用文火炸至冬青叶呈橙黄色,放冷到80~90℃,用多层纱布过滤,滤液中加入蜂蜡,待混匀后,分装(20g/盒)即可。

1.3 作用、用途与用法放射性皮炎软膏具有凉血、活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主要用于放射性皮炎的防治。

预防:放射治疗前,取软膏少许,均匀涂抹照射部位,1天1次;治疗: 对Ⅰ°~Ⅲ°放射性皮炎,取少量软膏均匀涂抹患处,1天2次。

2 家兔皮肤刺激性试验2.1 方法取白色家兔3只,体重1.5~2.0kg,雌雄均可(雌者无孕)。

放射性皮炎的防治研究进展

放射性皮炎的防治研究进展

放射性皮炎的防治研究进展【摘要】放射性湿性皮炎是放射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

本文综述了放射性湿性皮炎的机制、因素及防治研究进展,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放射性皮炎;放射治疗;治疗;护理;预防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射线引起的皮肤反应是肿瘤放疗的常见副作用,同期放化疗增加皮肤反应的发生[1]。

87%的放疗患者会出现皮肤红斑及其以上的放射性皮肤反应,其中湿性脱皮的发生率为10~15%[2]。

临床医务人员一直在探索其防治手段,虽然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推荐防治措施,但总体上在不断取得新进展。

现将中西医防治放射性湿性皮炎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机制及相关因素。

皮肤的表层有自我更新能力,随着最外层角质层细胞的脱落,位于表皮和真皮交界处的基底层细胞不断增殖。

Goldberg[3]等研究发现电离辐射产生自由基和活性氧损伤基底层细胞,从而发生放射性皮炎。

Sitton[4]报道第一次照射后24 小时,毛细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即可出现暂时性的红斑,而之后真皮内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渗出会使红斑持续存在。

低剂量放疗使基底层细胞分裂减慢,从而引起皮肤变薄;而随着放疗剂量的增加,部分基底层细胞完全破坏,导致干性脱皮;高剂量的放疗会引起湿性脱皮甚至溃疡和坏死。

而机体为了保护基底层细胞免受进一步的损伤,黑色素细胞将会释放大量黑色素入血,导致色素沉着[5]。

皮脂腺和汗腺的破坏可引起皮肤干燥、萎缩、纤维化,造成皮肤弹性逐步丧失。

放射线也可引起P53,Bax等凋亡诱导基因过表达及Bcl-2,Ras等凋亡抑制基因低表达,结果导致过度的细胞凋亡,甚至引起皮肤损伤[6]。

龚海英等[7]研究发现,头颈部鳞癌可诱发并加重糖代谢紊乱,合并糖代谢紊乱者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高,且程度重,影响愈后。

Barlfesi等[8]研究发现许多化疗药物可引起记忆效应,如博来霉素、多柔比星、氟尿嘧啶、甲氨喋呤和更生霉素等,近年来一些新药如紫杉醇、培美曲塞、和吉西他滨也发现有记忆效应。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中医防治进展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中医防治进展

・4006・光明中医2020年12月第35卷第24期CJGMCM December 2020. Vol 35. 24【科研进展】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中医防治进展**基金项目:内蒙古包头市医药卫生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No.wsjj2018034)作者单位:包头市肿瘤医院中医肿瘤科(内蒙古包头014030)△通讯作者:E-mail : 11600@ sohu. com王媛媛殷玉杰雷丽A摘要:利用放射线照射肿瘤以杀灭癌细胞从而控制肿瘤即放射治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放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 也会损伤正常的人体组织,浅表部位的皮肤器官受损伤可见红斑、脱皮、糜烂、渗出、溃疡等程度不同的干、湿性皮肤反应。

该皮炎 出现后,愈合周期长,容易继发感染,对患者的生活和情绪影响很大,中医药在治疗放射性皮炎方面以其效、验、廉、便的特点,越来越多地得到国内外专家和医者的关注和认可,问斩旨在总结近5年采用中医药治疗放射性皮炎的方法,以找到更多更有效的中医 药方法运用到临床,有助于提高急性放射性皮炎的治疗水平。

关键词:火热毒邪;放射保护剂;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综述doi : 10. 3969/j. issn. 1003-8914.2020.24.062 文章编号:1003-8914(2020)-24400643放疗是放射线治疗的简称,是利用各种放射线照 射肿瘤来杀灭肿瘤细胞的方法,约有40%的恶性肿瘤 可以通过放疗达到根治的效果。

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会出现正常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中,出现皮肤损害约为91.4%,临床表现为红斑、脱皮、水肿、渗出、糜烂、溃疡、出血、继发感染等常见的放射性皮肤损害,因损伤 严重,被迫中断治疗的发生率为58. 1%⑴。

放射性皮炎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增加了医疗费用,一旦 放疗进程中断,势必会影响肿瘤的治疗效果0。

1 放射性皮炎的临床表现放射性皮炎分为急性和慢性2种,急性放射性皮炎 指皮肤90 d 内接受1次或者多次大剂量(大于30 Gy ) 放射线照射后发生的皮肤不良反应,其潜伏期通常为1 ~2周,初期临床表现为皮肤轻度水肿和皮肤上界限清楚的充血性红斑,照射10 Gy 左右出现干性脱皮,照射15 Gy 左右出现湿性脱皮,后期皮肤可出现炎症性 水肿、糜烂、溃疡、坏死,或伴有局部疼痛等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放射性皮炎疾病研究综述
1.放射性皮炎定义
放射性皮炎又称放射性损伤、放射性灼伤,是指由于各种电离辐射(包括α线、β线、γ线、X线及放射性核素等)引起的皮肤系统的物理性疾病,分为急性放射性皮炎和慢性放射性皮炎。

主要表现为可逆性的红斑、色素沉着及不可逆的毛发脱落、皮肤萎缩,皮脂腺、汗腺的破坏及永久性的毛发缺失,可致放射性坏死,然后形成溃疡,甚至癌肿。

放射性皮炎的发病过程和严重程度与辐射剂量、辐射部位、辐射类型、辐射组织细胞特性等有关。

该病早期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2.放射性皮炎流行病学研究(国内外)
据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 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2020 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癌症死亡病例996万例,预计2040年的全球新发癌症病例数将达到近3000万,癌症负担将比2020 年增加50%。

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近2000万例,中国新发癌症病例超450万例。

在澳大利亚和美国,50%~70%癌症患者需接受放疗。

2018年,国内接受放疗的患者总人次为125.96 万人次,较2015年提高了37.0%。

放射性皮炎是肿瘤放疗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肿瘤治疗及护理中的难题。

据报道,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高达85%-95%。

根据医生访谈结果,几乎所有病人都要使用放射性皮炎预防用药(偶见骨转移放疗患者不使用),因此可以认为放射性皮炎预防预防用药使用率为95-98%。

二、放射性皮炎治疗药物概况
1.临床诊疗情况
1.1疾病治疗方式概述
(1)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对放疗缺乏正确认识,大多数患者对放疗可能引起的急性放射性皮炎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状况。

治疗前应简明扼要的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放疗的治疗原理和治疗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有利于消除其对放疗的错误理解。

(2)健康教育,尽管目前针对急性放射性皮炎的防治还尚未形式共识,但针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一般包括以下几点,放疗前后,避免在照射野皮肤使用含金属局部产品如氧化锌护肤霜、含招除臭剂、香水等,因金属可吸收放射线而增加皮肤表面的放疗剂量;着宽松衣物,避免照射野皮肤摩擦;保持照射野皮肤洁净;避免高温或低温刺激照射野皮肤;避免使用含淀粉产品以免增加感染的危险。

(3)物理治疗:高压氧疗(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HBOT),HBOT是指在高于大气压的压力下用100%的氧气进行处理。

研究表明,患者伤口愈合缓慢是由于伤口血管表面的骨折造成的低氧血症。

对患者皮损进行氧疗,可有效增加皮损的供氧功能,减少创面炎性渗出,加速创面干燥愈合。

(4)局部直接给药,除常规护理外,局部直接给药是急性放射性皮炎重要的防治手段。

包括:中药制剂类、皮质激素类、非激素类膏药和生物制剂、敷料及湿性愈合。

1.2治疗药物诊疗指南&专家共识
目前国内没有关于放射性皮炎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根据国外指南及专家共识,局部类固醇是目前推荐最多的用于放射性皮炎治疗及预防的药物,此外推荐较多的是含水乳霜或凝胶;芦荟凝胶和透明质酸乳油不推荐作为标准疗法来预防或治疗急性放射性皮炎。

2.放射性皮炎治疗药物国内外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放疗仍然是癌症患者的基本治疗方法,并且与许多短期和长期的副作用有关。

其中一种副作用是辐射诱发皮肤反应(RISR),影响到95%接受放射治疗的癌症患者。

这些反应是放射治疗破坏细胞分裂和再生正常过程的结果,导致细胞损伤或细胞死亡。

损伤可能是多种过程作用综合的结果,包括内皮细胞变化减少、炎症和表皮细胞死亡。

辐射引起的皮肤反应的特征通常是皮肤肿胀、发红、色素沉着、纤维化和溃疡。

主要表现为皮肤疼痛、发热、灼烧和瘙痒。

RISR的发展可能发生在治疗开始后2-3周,并可能持续到治疗结束后4周。

影响RISR 发展或严重程度的因素在文献中被分为内在或外在。

内在因素包括年龄、一般健康状况、种族出身、共存疾病、紫外线照射、激素状况、肿瘤部位和遗传因素。

外在因素包括剂量、辐射体积和比例、放射增敏剂、同时化疗和治疗部位。

这些因素可以更广泛地分为与放疗相关
的、遗传和个人因素。

干预措施包括预防或管理策略。

预防策略包括尽可能减少对受辐射皮肤的刺激或刺激,如与特定卫生方案有关的刺激,尽量减少摩擦,减少洗涤频率,避免使用肥皂、霜和除臭剂,并避免阳光暴晒。

已建立反应的管理策略可能包括主动管理任何干燥或潮湿的皮肤变红(红斑)皮肤脱落(脱屑),溃疡皮肤,外用制剂和敷料。

辐射引起的皮肤反应对接受放射治疗者的疼痛/不适对患者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影响,甚至可能需要改变患者的放射计划(如果严重)。

在某些情况下,损伤皮肤可能需要复杂的外科重建。

因此,处理皮肤反应是接受放疗的患者优先考虑和治疗的。

世界各地有许多现有的药物和敷料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如皮质类固醇、透明质酸、三乙醇胺、硫胺素乳霜、芦荟、金盏花乳霜以及水性乳霜)。

由于缺乏高质量的大样本研究和统一的评价标准,各种研究的结论往往相互矛盾,缺乏普遍性。

临床上,RSI的预防和管理通常基于个人经验,没有科学依据。

RSI管理应从患者放疗前、放疗后和放疗期间的皮肤护理教育开始(如皮肤护理、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

皮肤护理
皮肤护理是指对患者皮肤的清洁和护理,能够有效防止伤口感染,减少身体不适症状,确保患者的后续治疗。

患者教育应促进个人和伤口卫生,促进舒适,防止损伤皮肤的创伤,并处理放射性皮炎。

首先要为患者选择柔软的棉质衣物,防止对患者皮肤的大摩擦。

严禁使用各种刺激性药物或化妆品。

身体不能用肥皂、碘酒等擦洗。

此外,应该禁止使用冰或热。

身体裸露部位的毛发不应剃掉。

皮肤照射区域的皮肤应保持干燥和清洁。

某些基本的卫生习惯对处理辐射引起的皮肤毒性是有益的。

对温肥皂水和温水洗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已被临床医生推荐[42]。

报告显示,与不清洗相比,中度肥皂和水清洗搔痒明显减轻,RTOG 放射性皮炎评分较低
3.治疗药物分类及重点品种简介
除常规护理外,局部直接给药是急性放射性皮炎重要的防治手段。

中药制剂类:美宝湿润烧伤膏(其主要成分有黄等、黄柏、黄连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抗菌、止痛、活血化疲、去腐生肌功效。

应用于急性放射性皮炎损伤能促进创面愈合,降低痛感。

双油草(甘草和紫草油);卢荟,是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急性放射性皮炎损伤防护物质。

康复新液,纯中药生物制剂,具有理气散结、散游活血、养阴生肌以及提高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金盏花,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作用,并能促进血管生成。

因此,它能修复伤口。

皮质激素类:皮质激素药广泛用于临床以预防和治疗急性放射性皮炎损伤,包括倍氯米松、的糠酸莫米松霜、甲强龙等,由于激素可以使皮肤变薄,局部使用是否掩盖甚至加重皮肤感染的发生尚不清楚,因此使用应谨慎。

非激素类膏药和生物制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作为一种多肽类细胞生长因子,可以补充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的不足,通过与基底层细胞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具有促进麟状上皮、血管内皮等多种细胞生长和调节蛋白合成作用,从而加速创面愈合,提高修复质量和治疗功效,但对于肿瘤患者,应用生长因子有促进肿瘤增殖的危险。

敷料及湿性愈合:湿性愈合敷料可调节创面氧张力,促进毛细血管的形成,有利于坏死组织与纤维蛋白的溶解,渗液中有多种生长因子,保持创面恒温,加快有丝分裂速度,无结痂形成,可以避免新生肉芽组织的再次机械损伤,保护创面的神经末梢,减轻疼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